三界小说网 > 大明寿宁侯 > 第144章 文官集团骨气硬

第144章 文官集团骨气硬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小太监抬高音调:“张延龄接旨!”

    张延龄仍旧在后面跪着,张鹤龄回身拽了一把,张延龄眼中全是茫然,问道:“完了?”

    “什么完了,给你的圣旨!”

    张延龄指着自己,满脸疑惑地问道:“圣旨,给我的?”

    “赶紧到前面来!”

    张延龄又指了指自己,确信没问题,这才走到最前方,跪下行礼。

    小太监再次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读:“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大臣有奉公之典,藉内德以交修,朝廷有疏爵之恩视夫皆而并贵,懿范弥彰崇嘉永。昔日昌国公之子张延龄能文武兼全,随兄南下,以身犯险,居功至伟,实乃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大出力报效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宠命乎,特此敕其为建昌伯,赐飞鱼服,食禄三百石。钦哉!”

    建昌伯……

    张鹤龄心说,该来的终究会来,只是没想到,小弟这个爵位竟然是自己帮着赚来的。

    这岂不是说,张家有两个爵位了?

    大明的爵位含金量其实不算差,哪怕是皇亲国戚,最多也就给个伯爵意思意思,想要进爵,非有军功不可。

    本来张鹤龄的爵位是继承他爹的,按理说这里面就没张延龄什么事了,但是这次福建之行,确实立了功,弘治皇帝碍着百官情面,不能给自己封赏,便把这份人情还到小弟身上,想的还挺周全。

    虽然这个爵位没有实打实的封地,可此后,只要不绝嗣,几乎就可以保证爵位的延续,世袭罔替,子孙们一辈子衣食无忧,不但会赐予田地,还可领取俸米,同时,成年之后,往往会另有差遣,比如说在锦衣卫弄个差事什么的。

    张延龄喜出望外,赶忙拜谢。

    小太监临走前,悄悄将张鹤龄拉到一旁,说道:“陛下说了,请寿宁侯入宫,有要事相商。”

    张鹤龄回道:“本侯即刻准备,随公公一起入宫。”

    “寿宁侯,陛下的意思是,此番入宫最好莫要让他人知道,不如就坐咱家的轿子走吧。”

    张鹤龄琢磨了一下,弘治皇帝找自己去谈事,还不想让别人知道,看来,是已经对众官员有了不满。

    弘治皇帝非常信任文官,历史上的弘治中兴就是因为他重用老臣。

    但是盲目地信任文官集团,结局都不咋样。

    虽然这些人平日里出口成章,不是孔曰成仁,就是孟曰取义,可实际上,文官集团是除了皇帝之外最大的利益既得者,他们所作所为,说穿了,还是为了自己。

    比如说悲催的崇祯皇帝,李自成都要打到北京城了,有人说,撤回南京,起码还能守住半壁江山,但是文官集团骨气硬,天子守国门,不能走!

    然后崇祯皇帝就被忽悠地没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可是这帮文官,不管是谁坐江山在,只要自己随便投个降,还能继续当官。

    现如今弘治皇帝终于意识到问题,反而是件好事,起码自己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张鹤龄偷偷摸摸地跟着队伍进了宫,弘治皇帝正在乾清宫批奏折,看到张鹤龄到了,便摒弃了左右,只留下张鹤龄自己。

    张鹤龄叩拜:“臣叩见陛下,吾皇万岁。”

    “对朕的封赏还满意吗?”

    张鹤龄郁闷地说道:“陛下,您封的是二弟延龄,不是臣啊!”

    弘治皇帝眼皮一抬,说道:“朕当然知道,可是你的所作所为,若是朕赏了你,不怕满朝文武心寒吗?”

    张鹤龄叹了口气,说道:“臣秉公执法,谁爱寒心谁寒去。”

    “你就不能老老实实将人押送至京城吗,非要当场斩首,是立威吗?”

    “陛下,您不知道当时的形势,这帮人要谋害臣啊,臣死不足惜,可这帮贪官依旧逍遥法外,欺上瞒下,到时候百姓恨的是您这个皇上啊!”

    弘治皇帝摇摇头,说道:“无论如何,你都要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总不能让朕为你收拾烂摊子吧!”

    “臣愚钝,没什么好法子。”

    张鹤龄心中暗道,老子没死在福州已经很不错了,还想要两全其美,我看你是臭美!

    “你还愚钝,朕的内阁首辅都被你干掉了,你若是愚钝,朕的万千臣子就没有灵光的了!”

    “陛下,臣又苦衷的。”

    “你有何苦衷,莫非刘吉躺在床上欲加害与你?朕就不明白了,你已经到了眼皮子底下,你把人拿住也就算了,为何还非要赶尽杀绝,一天都等不及吗?”

    “陛下,臣真的有苦衷的。”

    “你倒说说看,若是说不出,置你欺君之罪!”

    张鹤龄心说,不带这么玩的,什么啊就欺君之罪了!

    “其实,刘吉身后还有人。”

    弘治皇帝脸色突然变得铁青,问道:“谁?”

    此时此刻,张鹤龄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了,于是说道:“想必东厂和锦衣卫已经打探到一些端倪,宁王近年来动作挺大。”

    “你都知道些什么?”

    “福建官员、倭寇、刘吉这些人并不是胡乱拼凑到一起的,他们身后有个共同的主子,就是宁王。”

    “张鹤龄,此事慎重,你可有证据?”

    张鹤龄摇摇头。

    弘治皇帝语气冰冷:“若是没有证据便诬陷藩王谋反,这可是大逆不道之罪!”

    “陛下您听我说啊,”张鹤龄解释道,“本来是有一封宁王的亲笔信,这封信就是害死郑子纯的起因,但是臣刚刚离开福州,就被上高王劫持了,后来臣反劫持了上高王,与其谈判,最终答应留下信函,上高王放臣离开。”

    弘治皇帝仍有疑问:“上高王为何为答应?”

    “他也没办法啊,若是事情僵持下去,怕是宁王弃车保帅,届时上高王与臣同归于尽,对他自己也没什么好处,他才答应臣的条件,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此说来,所谓的证据,仍是口说无凭?”

    张鹤龄点点头,说道:“臣可以找来人证,但是这么大的事,几名人证的话也不能定宁王的罪,臣以为,还是假装不知情的好,否则宁王事情败露,定然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