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小说网 > 大明寿宁侯 > 第432章 弘治钱庄

第432章 弘治钱庄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前线大军出征,京师中并没什么影响,唯一的变化就是,手工业越来越多了。

    因为朝廷大肆收购物资,导致市场上各种货物供不应求,一个接一个的作坊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直接导致农村里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这下子地主急了,没人种地可不行啊,于是,佃户的酬劳越来越高,同时,大量引进耕牛。

    在以前,地主可舍不得买牛,因为一头牛的价钱能顶十个成年男子,这笔帐都算的清楚。

    现在劳动力越来越稀缺,相比之下,耕牛的价钱越发显得就没那么贵了,而且,朝廷已经收回漠南,草原上盛产牛羊,要多少有多少,漠南都司的牛羊源源不断向中原供应,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

    看到漠南都司的百姓一个个都有了出路,草原其他各部的牧民开始眼红了,以前不服朝廷管教的各部落纷纷主动向朝廷示好,就连西边瓦剌、漠北朵颜三卫等部落,也悄悄地向漠南都司迁徙。

    本来游牧民族就是居无定所,茫茫草原上,也没有个明确的边界线,赶着牛羊走过来,把帐篷往这一扎,咱以后就是大明漠南都司的人了。

    在一片生机勃勃之中,一间重新装修后的酒楼悄悄开张了。

    确切地说,这里原来是酒楼,现在,是一家钱庄。

    大明弘治钱庄!

    钱庄是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金融组织,最初业务主要是货币兑换,后渐增加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

    自古以来,金银长期处于稀缺状态,以至于在民间出现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存在多种货币,当时各国之间的货币是可以互相兑换的,后来秦统一六国,统一了货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是镒,铜为下币,单位是半两。半两钱早在战国秦即已铸行,初为圜钱,旋即改为方孔圆钱。秦统一以后,将半两钱推行全国,自此,方孔圆钱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两千余年。

    货币兑换业务则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有所发展,始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元及明初,朝廷欲专行纸钞,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这些机构就是钱庄的前身。

    由于金银铜这些货币金属太过稀缺,朱元璋大量发行大明宝钞,并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

    这个想法是好的,而且老朱也很重视,宝钞的设计也是花了心思的,最终定为方形,高一尺,宽六寸,主青色调,外为龙纹花栏,横题印有“大明通行宝钞”,其内上两旁为篆文八字“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从外形上来说,起码看起来很霸气。

    问题是老朱没研究过经济学,以为钞票这玩意想怎么印,印多少,都是朝廷说了算,毕竟我是皇帝,皇帝说的话能不好使吗?

    可问题是,市场规律还真就不是皇帝能管的。

    没有等价的金银做支撑,大明宝钞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百姓纷纷弃之。

    洪武二十二年前后,江西、福建一带,二贯纸钞只能换铜钱五百文。到了永乐年间,一石米最多的时候能值宝钞一百贯。

    正统年间,大明宝钞贬值,政府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此后几代,由于私钱庞杂,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单是制钱就有金背、旋边等几十种名目,市面上便出现了大量的兑换业务。

    在此情况下,贩卖铜钱和私铸私熔更多,乃出现若干专营铜钱兑换的金融组织,称为钱庄,这个钱庄和新开的弘治钱庄完全不是一回事,只是个铸钱的作坊,又称为钱店或者钱铺。

    大明弘治钱庄开张之后,生意的火爆程度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门可罗雀!

    毕竟,大明宝钞这四个字已经彻彻底底地烂了,烂在了百姓的心中,烂到了骨子里,无药可救的那种。

    张鹤龄正在批折子,发现有人进来,抬头看了看是刘健,然后继续低下头来,口中说道:“刘阁老来了啊,坐吧。”

    刘健并没有坐,而是脸上带着怨念,问道:“请问殿下,弘治钱庄是怎么回事?”

    “哦,你说那个啊,”张鹤龄将最后几个字写完,然后放下笔,说道,“怎么,有什么问题吗?”

    “听闻殿下要求百姓拿金银和铜钱去兑换纸钞?”

    “怎么跟你解释呢……”

    刘健以为对方在想办法敷衍,当下语气非常坚定,问道:“殿下只管回答,是也不是?”

    张鹤龄点点头,说道:“既然是钱庄,当然有兑换的业务。”

    刘健面带怒色,质问道:“殿下不知道此举将会断送大明江山吗?”

    张鹤龄却笑了笑,反问道:“刘大人何出此言?”

    刘健冷哼一声,道:“殿下可知,现如今米价几何?”

    “一石米大约是……”张鹤龄稍加思索,然后说道,“三百到五百文不等吧,毕竟有上等米,也有劣质米。”

    刘健继续说道:“那好,殿下可知,多少宝钞能买来一石米?”

    “按照现在的行情,怕是超过一百贯了。”

    刘健显得有些诧异,他没想到,张鹤龄对民间的市场了解的如此透彻,但是,还有疑问。

    “时至今日,市面上宝钞积之市肆,过者不顾,已经无法通行,殿下为何还要设立钱庄,竟然还要求百姓拿金银铜钱去兑换,这是何道理?”

    “刘大人先别急,来,先喝杯茶!”

    刘健本来不想坐的,但是年纪大了,站久了腰疼,便顺势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刘大人可知,为何大明宝钞贬值的这么严重?”

    刘健刚刚端起茶杯准备喝呢,一下子愣住了,对呀,只知道大明宝钞贬值相当严重,可是,为何会贬值呢?

    明明印的一贯面额,但是实际上只能值五文钱,这可是大明朝廷印的啊,相当于皇帝的圣旨,可是,为何到了民间,圣旨就不起作用了呢?

    这个问题,还真没仔细思考过。

    看到刘健发愣,张鹤龄继续说道:“为何金银铜钱一直不贬值呢?甚至太祖高皇帝曾下令,严禁民间使用金银交易,饶是禁令如此之森严,却还是无法阻止,这又是为何?”

    刘健更加懵逼了,对啊,为什么呢?

    “历朝历代,金银都是硬通货,自然不会贬值了。”

    “为什么金银就可以成为硬通货?”

    一番灵魂拷问之后,刘健已经有点后悔来文华殿了,正在检讨自己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往这凑什么……

    “因为,金银……硬啊……”

    “硬的东西就是硬通货?石头也硬,为何不行?”

    “石头……多啊,满地都是,和金银没有可比性。”

    张鹤龄笑笑,说道:“没错,刘大人说得对!”

    此时刘健满脑子里都是问号,瞎说的也对?

    “金银之所以能成为货币,而且自古以来经久不衰,一来,是金银稀有,物以稀为贵;二来,是因为金银的稳定性,黄金最佳,白银次之,然后是铜钱,甚至也曾有过铁钱,可为何宝钞不行呢?”

    刘健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试着说道:“是因为……宝钞是纸做的,不值钱?”

    “正是!”张鹤龄拍手称赞道,“刘大人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在下佩服。”

    刘健却更加纠结了,问道:“可是,宝钞不是一般的纸,是朝廷发行的。”

    “那又怎样?朝廷做的事就一定是对的吗?”

    刘健看了看谷大用,又看了看角落里提笔记录的翰林,说道:“靖王殿下,你这番话可是有大不敬的嫌疑啊。”

    张鹤龄却不以为然,说道:“若是朝廷说的话都是对的,太祖高皇帝为何揭竿而起,推翻前朝?”

    刘健琢磨了一下,心说,你不会是在影射吧,想说大明重蹈前朝的覆辙?

    “虽然是朝廷发行的宝钞,但是,经济规律却不是朝廷能够掌控的,若是一味地发行宝钞,给天下百姓每人印上一万贯,是不是大明百姓各个都成了万贯家财?”

    刘健感觉张鹤龄的话有些道理,可是,怎么感觉哪里不对呢?

    到底哪有问题,却又说不上来。

    给天下百姓每人印一张万贯宝钞,真的都成了万贯家财吗?

    如果事情有这么简单,那可真的是天下大治了。

    问题是,为什么这样做不行呢?

    毕竟没有接触过经济学,刘健也是头大,脑子里各种思路纠缠在一起,理也理不清。

    “太祖高皇帝发行宝钞的初衷是好的,毕竟金银和铜钱不便于携带,特别是数量大些,运输是个问题,而纸钞就不同了,折叠起来放在口袋,灵巧轻便,还不容易丢失。”

    刘健已经陷入沉思,突然抬头问道:“那为何宝钞的发行,最后失败了?”

    “其实,也没有完全失败,大明宝钞最开始发行的那几年,是立了功的……”

    刘健已经不想说话了,他现在满脑子里都是问号,只想听听张鹤龄怎么说。

    “开国之初,是急用钱的时候,诸如农田水利各种事,常年都是大把的砸钱,关键是与北元的战争还在继续,每年国防都是大笔花费,样样都急等着用钱。钱的事不解决,大明如何生存下去,都成了问题,这个时候,是宝钞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刘健一边听,一边默默点头,大明宝钞问世前,明王朝几乎天天愁钱,俸禄军费国家建设,时常闹的揭不开锅。有了宝钞后,这锅就好揭了。尤其是最大头的军费,对北元战事最激烈的几年,明朝的军费开支,物资钱粮供应,几乎全是宝钞买单,撑着明朝追亡逐北,终于打出一个和平环境。

    同样起大用处的,更有朱元璋时代的农业工程建设,整个洪武年间,明朝多次启动空前人力,大修农田水利和驿道,三十年里单是水利堤坝就修了五千多,塘堰更修了四万多,明初火速飙升的农业产值,就是这么修出来的。当然,这些也是宝钞撑起来的。

    问题就在于,这个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宝钞面值上的钱数,一不留神就暴跌,仅仅在朱元璋在位年间,宝钞就贬值了好些次,朝廷对于这个问题,都是强力弹压,开始的时候,勉强能把宝钞价格拉回来,但是时间久了,朝廷说话也不好使了,老百姓压根就不认这玩意。

    永乐皇帝在位时,民间大额的经济交易,特别是买地买房这类交易,卖家买家有时宁愿用米麦丝绸来换,也绝不用这加速贬值的宝钞。

    自此以后,贬值的问题彻底失控,哪怕朝廷多次重手整治,却是再也没用了。

    宝钞的信度,也逐渐消失,最终流于破产。

    张鹤龄当然知道古人对经济学并没有多少研究,一来朝廷科举取士,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是八股文,跟经济学完全没关系;二来,大明重农轻商,从根本上就不鼓励商业。

    在开国之初,需要休养生息,国策农业为主是没问题的,毕竟大家都需要吃饭的。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