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小说网 > 释厄录 > 第二十七章 鬼海仙踪

第二十七章 鬼海仙踪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释厄录第二十七章鬼海仙踪大明皇城,武英殿。

    店内空荡混沉,烛光黯淡,几道人影参差而立。

    朱棣身穿常服,端坐在龙椅之上,手里捧着书册,书册纸张泛黄,隐隐有着木虫腐朽的味道,应该是文渊阁中藏着的古籍。

    他身边没有小太监宫女,只有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白玉面盘,俊眼修眉,很是清秀,穿着也很随意,青灰书生服饰,他正低头翻看着奏折,表情看似专注,只是灵动的眼睛不时会瞥向大殿的右侧。

    “你是说,瀛洲不在东海海域?”

    郑和正站在武英殿右壁前,这里挂着大明疆域图,丈许大小羊皮卷上,山川河岳,标注的一清二楚。

    女土蝠裹着严严实实黑袍,只露出一双暗黄的眼睛和干枯的爪子,捧着烛台站在大明疆域图下东南处,郑和正低头看东南边界处的这片海域。

    东海,自古以来,书文中又以沧海名之。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外域之人说起中原,皆赞叹为东方雄狮和礼仪之邦,若是讨论起中原的宝物,首先要说的必是蓝田暖玉和沧海明珠,两者皆价值连城,外域的国王公主常以千斤求美玉和明珠而不可得。

    蓝田在西,美玉产于山中,

    沧海在东,蚌珠生于海底。

    这沧海之底,不禁有老蚌骊珠,也有鱼鳖鲸鲵之类的妖怪,而隐卫一直苦苦追寻五大仙宗中的瀛洲仙宗,目前也已经确定,在这沧海之中。

    前一段时间,隐卫三大统领根据女土蝠传回来的信息聚在一起推论了许久,大约确定,瀛洲仙宗,就藏在山东营口海岸东南三百里处的海域中,不过情况未明,再加上最近两月辽东处,也陆陆续续传来异动,他们准备按兵不动,等确切的消息传出,再商讨下一步推哪一座山。

    现在稍稍有点差异,左统领钟离九此次出去,说是去带回铁凌霜,其实不然。

    他是去寻找长时间没有回传消息的女土蝠,恰好在邳城遇到了铁凌霜。

    可在邳城和女土蝠一番谈论之后,钟离九没有回来和大统领右统领商议,而直接下了大海,至今未归。

    鐡凝眉站在大明疆域图前,也盯着东海那片海域,微微点头,淡淡的说到

    “是的。”

    郑和回头看了眼面无表情好似带着点怒意的鐡凝眉,笑着说到,

    “钟离兄没有按照约定带回铁凌霜,反而带着她到了险地,你是在生气?”

    鐡凝眉没有回答他,侧身从女土蝠手中接过烛台,靠近东海海域,伸手点了点营口海岸东三寸远的地方,

    “按照女土蝠的消息,他是于此处发现海市的踪迹,实际的信息是有偏差,我刚刚问了,他是在此处,被黑蛇海流吸引到了海市,而侥幸出出水的地方,在此处东约一百八十里,也就是说,海市所在应该营口海海岸东约五百里。”

    手指在羊皮地图上微微向东移动了两寸,没有等郑和追问,鐡凝眉接着说到,

    “三百里,五百里,差别不大,没有偏离太远,不过既然钟离先生所去的地方是海市,那瀛洲仙宗的本宗所在,应该是蜃楼之中。”

    “哦?你竟然知道蜃楼?”

    郑和颇为惊奇,一般书册中,都是将海市蜃楼合并去说,即使对妖魔所述甚详的《山海妖魔录》中,也都只是说海市蜃楼虽是一体,实是蚌中藏龙,并没有说这蚌和龙,是可以分开的。

    龙是海市,蚌为蜃楼。

    鐡凝眉轻声说到,

    “既然钟离先生让我做一个月的左统领,身为左统领,有权查阅隐卫历年整理的书册古籍,凝眉自然也看了。”

    郑和笑着点头,就要赞赏,鐡凝眉却头也不太抬盯着东方海域说到,

    “海市和蜃楼,虽说可以分开,但都是古籍中记载的,而且言语不详,按照你们的推测,它们互为依托,相聚应该不远,但是在《拾遗策》中有篇野史记载,说始皇帝时,于南海岸发现一片七彩龙鳞,根据踪迹挖出一方古镜。”

    《拾遗策》专门挑选流传在民间的精怪离奇故事记录,文辞颇佳但不入正史,文坛大家收录的文集中自然是没有的,钟离九的书房中,藏着这本典籍,这些时日鐡凝眉翻阅书海,遍查海市蜃楼的详情,于这本书中,看出了些许端倪。

    此面古镜青龙为背,镜面平滑如割,光鉴照人,放置于空旷处,可听波涛汹涌之声,众方士皆言此镜是东海至宝,贸然取出或会召至海神愤怒引来海啸。

    于是,始皇帝派徐福,驾龙舟,出东海五百里,以童男童女祭祀海底龙王后,将古镜沉于海底。

    郑和也看过这则记录,并不觉得有什么,此时听到鐡凝眉提起,沉思片刻后问到,

    “东海五百里,大约就是钟离兄当今的位置,铁姑娘,你看出了什么?”

    鐡凝眉手指回到边界处,掠过钟离九入海的山东东营的海岸,一路过潍坊县,胶州府,手指停在了海岸边的一处岛屿之上。

    郑和看向那处地面,眼神微微凝滞。

    鐡凝眉重重的点了点这处,

    “胶澳,当地居民称之为青岛,与中原大地相连。不过,这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

    她没有说下去,但他身边的郑和已经回过神来,轻声说到,

    “重要的是,这里是徐福的老家。”

    一语过后,两人随即沉默,女土蝠听的不明所以,也闭口不言,殿内只剩下烛光摇曳。

    “哈哈,找仙人找到徐福,也不算找错,毕竟他就是专门给嬴政找仙人的。”

    朱棣放声大笑,将手中书册放在书案上,走下龙椅,来到大明疆域图前,瞥了眼侧身对着自己的鐡凝眉,嘴角扬起,向郑和问到,

    “怎么?这个徐方士不是失踪了吗?瀛洲仙山和他有什么关系?”

    徐福,又名徐市,字君房,齐国琅琊人。

    琅琊,就在鐡凝眉刚刚手指点着的青岛附近。

    徐福多次向始皇帝上书,说海中有仙山,其中仙人皆乘风饮雾,不死不老,始皇帝派遣他出海寻仙数年,一无所得后,始皇帝责之,留十年不用,后又接皇令出海寻仙,不知所踪。

    郑和不知道徐福的踪迹,却知道一件事,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他低头回到,

    “回皇上,徐福出海一无所得后,就在青岛安居,《秦史》中有记录,他为了表明有再次出海的寻仙的决心,自己打造了一艘大船,经常出海,而且一出去,就是一个月才会回来。”

    大家都是聪明人,话说到了此处,朱棣也明白了过来,他转身看向大明疆域图,郑和走上前去,拇指按在青岛,然后说到,

    “宝船一日可行百里,一个月未归,来回就是一千五里,以青岛为起点,一千五百里为距离。”

    一千五百里,恰好是手掌长度,拇指为基,食指为距,两根手指恰似木工师傅的圆规,在东方海域中划出一条弧线,弧线正中,恰好是一座零星的岛屿,而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了这里。

    郑和解释到,

    “这个片岛,是臣第一次出海,听琉球的渔民介绍,才标注出来的,这片岛屿方圆二百里,日日海浪滔天,不可行舟,琉球的渔民称之为鬼海。”

    朱棣点点头,笑着说到,

    “朕知道了,按照你们的推测,九先生现在去的地方,是一个假的仙山,真的仙山却在这片鬼海的岛屿之中?”

    郑和微微迟疑,还未说话,一旁的鐡凝眉淡淡摇头,

    “你错了。”

    皇帝错了。

    皇帝可以错吗?

    当然可以。

    他可以错,但是只有他自己能说,更别提沙场三十年,出口就是圣旨的朱棣了。

    当世唯一能当着他的面说他不对的,只有姚广孝一人。

    现在,又多了一个。

    肉眼可见,朱棣笑容僵在脸上,武英殿内顿时冷了下来。

    “我皇爷爷是天子,自然不会错。你是何人?竟然如此冒犯天颜。”

    清澈的声音带着些许愤怒传来,御案边的那个青衣少年放下手中奏折,走到鐡凝眉面前,身高不足,只能仰头对着她,面色清秀,不过眼中气势十足,颇有皇家不容质疑的冷峻。

    鐡凝眉静静和他对视一息,微微一笑,房间内短时好像亮堂了许多。

    那青衣少年冷峻的脸上,好像也泛起一抹局促,看来是第一次用气势,不是很熟练,被区区微笑破了功。

    “回皇太孙,我姓铁,叫鐡凝眉。还有,你以后遇到我妹妹,千万别这样和她说话,也别这样看着她,会被拍飞的。”

    “......”

    皇太孙朱瞻基,太子朱高炽的儿子,朱棣的孙子,也是朱棣最喜欢的孙子,可谓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人物,他面颊涨红,眼睛瞪的浑圆。

    我会被拍飞?

    谁敢拍飞我?

    鐡凝眉却没有兴致再搭理他,伸手点在鬼海正中的那片岛屿上,淡淡的说到,

    “如果我的推测不错,钟离先生所在之处,有着一面铜镜,没有那面镜子,这鬼海是进不去的,即使进去了,也找不到蜃楼在何处。”

    说完,对郑和点点头,带着女土蝠走出大殿,只留下里面君臣三人一个无语,一个苦笑,一个面色涨红。

    过了片刻,还是郑和先开口打破平静,

    “皇上,她的推测,很有可能是对的,想来《拾遗策》中,徐福投镜入海,也没有那么简单,这件事背后,还藏着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朱棣被下了面子,心思也很难放在仙山之上,听到郑和的岔开话题,面色缓和了不少,看向殿外的混沉,摇头叹到,

    “三保,隐卫有老和尚和你在,我很放心,钟离九身为真龙,行事端正,而且从来不过问朝政,我也很放心,可将来怎么办?钟离先生让铁家的后人入隐卫,我放心不下。”

    皇帝放心不下,说的委婉,实则忌惮。

    隐卫中人,内外江湖少有敌手,这样一股庞大的力量,兼具妖魔,若是有朝一日,仙山尽倒,他们要怎么办?

    即使推不倒仙山,这样的一股势力,若是想插手朝政左右时局,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力量太过强大,掌控不住,不可不防。

    更何况,朱铁两家,仇怨难解。

    书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