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真.桃花石帝国发布”发布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冰封帝国结束了,一直没有写后记,这里干脆与本书一并奉上。
一个穿越者,当他拥有了整个漠北、漠南时,以穿越者的无耻,历史的进程基本明朗了,再写下去也是无聊,笔者不像有些作者,能在一个小根据地窝着连续写上几百万字尚未统一中国,笔者写东西时也是有心境的,强迫自己写违心的东西,假如成绩理想自然无不可,但在成绩不佳的前提下还那样做那简直是与自己的人生作对。
就算没钱收,也不要意难平,笔者很执拗,牢牢守着这一点。
笔者接触穿越小说时间并不长,最多五年,记得还是在看一本介绍张居正的传记小说后觉得心意难平,想弄清楚张居正死后大明朝的事情,结果这一搜绝大部分结果都是穿越小说。
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
看多了,就有些膨胀了,便也想试试身手,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回到正题,也就是本书的主旨。
对于大唐,绝大多数人都是怀揣着景仰的心情看待的,因为,这毕竟是中华王朝历史上第二个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强盛王朝,但对于笔者来说,太宗、高宗在位时大唐确实算得上,但武周王朝来临后这一切都改变了。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堂而皇之登上了皇位,内心不用说是忐忑不安的,加上她的见识,这格局自然大不起来。
于是,从她的角度,放眼望去,没有一个人不可疑,实际上,就算是一个男人,若是得位不正,还资质平庸的话,就像我等绝大多数,坐在那个位置上,也几乎是如此。
于是,她开创了残酷的特务政治时代,让大唐初期的开放自信从此以后荡然无存,从那以后,请不要说大唐了,唐国勉强算得上,就算开元盛世也是如此。
安史之乱后,带着互不信任基因的李亨祖孙三代不相信任何人,只信任宦官,于是便开创了第二次宦官时代(柏杨语),与汉代、明代的宦官时代不同,中后唐的宦官还能杀害、更换皇帝,自然是最浓厚的宦官时代。
这也不能完全怪那些宦官,从李亨向回鹘借兵开始,祖孙三代先后四次向回鹘汗国、吐蕃帝国借兵,条件是让他们可以在长安、洛阳“大掠”几日,他们自然乐意,等唐国皇帝回来时,留给他们的只是一座弥漫着血腥味的空城。
为了不让臣民得到消息提前逃跑,皇帝们严密封锁着消息。
于是,一幕凄惨的景象出现了。
阖城百姓翘首以盼的“王师”确实来了,不过“王师”带给他们的只是魔魇……
从这个角度,唐国连弱宋也比不上,人家弱宋还能给辽国、西夏输送岁币保一方平安,中后期的唐国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遑论“天子守国门”的明朝了。
但唐朝有一点远比宋朝、明朝强得多,那就是武人的地位远比这两个朝代强,武人能参加武举,地位与文举一样,从事军职也能出将入相,在唐代,无论在哪个阶段,刺史、县令由武人担任的大有人在,这一点若是放在宋代、明代是不可想象的。
在安史之乱之后,整个唐帝国实际上陷入了春秋战国时代,还是一个带着浓厚宦官烙印的春秋战国时代,唐天子实际上就是周天子一般可怜的存在,但无论在何时,都能涌现一批杰出的将领。
作为穿越者,此时若是想利用安史之乱浑水摸鱼估计很难做到。
以郭子仪、李光弼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将领在等着他们,想要在唐代战胜这些人难度可想而知。
有唐一代,杰出将领层出不穷,汉将、胡将都是如此,别的不说,单说安史之乱前后,在安西,高仙芝、封常清辉耀天山南北,高仙芝甚至被大食人、吐蕃人称为“山地之王”,这样的称呼都被记入了阿拉伯人、吐蕃人的史籍。
吐蕃方面,王忠嗣、哥舒翰也交相辉映。
安史之乱里,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一时瑜亮。
在这里笔者要说的是李光弼,他是契丹人,与本书主人公有一定勾连,在笔者看来,他的能力还在郭子仪之上,至少他打的败仗比郭子仪少,因为他治军甚严,而郭子仪却以治军宽纵著称,战场上,偶发的事件层出不穷,一个军纪严明的部队打败仗的机会自然少一些。
而李光弼,他是汉化的契丹人。
天宝年间,确实是世界上风起云涌的年代,在欧洲唯一的帝国君士坦丁帝国、阿拉伯帝国都面临着改朝换代,前者虽然在历史上还是东罗马帝国,不过世系完全变了,而阿拉伯帝国快从白衣大食变成黑衣大食了。
此时的契丹自然还十分弱小,在塞外有三部,契丹、霫、奚,核心部落都来自乌恒→宇文鲜卑,从契丹人叛乱能打败名将王孝杰十余万大军来看,估计丁口也不会少,但肯定与两百年后少许多,因为此时“耶律”尚未成为迭剌部的姓氏,耶律阿保机的祖先,打破了大贺氏、遥辇氏一直称霸诸部的传统,虽然没有称可汗,但长期担任部落里最重要的职位“夷离堇”的涅里(以后会演化成耶律,成为迭剌部贵族的姓氏)已经崭露头角了。
契丹,在隋朝时就已经有一大批人迁居到幽州境内了,这些人到了此时已经被称为“熟契丹”了,李光弼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汉文水平不会比郭子仪差,还有一点,当初李亨向回鹘汗国借兵时,是得到郭子仪的同意的。
可见当时的贵族阶层对普通百姓的死活那是丝毫没有放在心上的。
对于他们,笔者只有深深的鄙夷。
在此时,黑衣大食兴起后,渐渐抛弃了以往任由境内的基督教、景教、袄教、摩尼教泛滥的情形,转而对他们采取了重税,并由于阿拉伯人实在太少,他们大量使用波斯人、突厥人,特别是后者来当兵,突厥系天方教才是天方教最兴盛的时代,鉴于这些原因,黑衣大食手里的军力就比以前的白衣大食充足得多。
但就算如此,高仙芝在怛逻斯失败后对大唐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唐军在名将薛仁贵、王孝杰的率领下,先后在青海、辽东损兵折将十余万,但没过多久国家就缓过来了,何况怛罗斯之战的区区两万人?
还有,笔者刚才在提到回鹘时,将其称为汗国,但称呼吐蕃却是帝国,因为他们确实当得起,他们有自己的文字,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书籍和技工,让吐蕃人学会了精炼钢铁和造纸,特别是后者,对吐蕃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就像怛罗斯之战后,被俘唐军的造纸术对西亚、欧洲的深远影响一样。
这里读者要问了,为何被俘的唐军还会造纸术?
这里就要说到此时还存在的府兵制了,每一个府兵既要自备马匹、轻武器、轻甲、粮食,还要携带木匠、石匠、铁匠(少数)的器具,每一个府兵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他既能种地,以后能打仗,还能安营扎寨(木匠),舂米(携带相应器具,石匠),修理兵器(铁匠),在农闲时的操练从来没有少过,简直是一个个行走的“文明”,其中自然不乏本就是身怀某种特殊技艺的人才。
就是因为文成公主,吐蕃人一下强大起来,黑衣大食、欧洲也渐渐有了“复兴”的苗头,因为此时有纸了,有纸了文明才得以传承,否则全靠“叙事诗”以及口口相传,文明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
(此处鄙视一下以“荷马史诗”为核心载体的希腊“文明”)
怛罗斯之战后,撒马尔罕、巴格达便先后出现了造纸作坊,这便是明证。
有了纸张,就有了书籍,有了书籍,文明才有了传承、发扬的可能。
中华,乃文明之源,信哉!
有了文字、书籍,加上强悍的奴隶制,以及佛教尚未深入到每一个心目中,苯教的惯性依旧巨大(战士不惧、崇尚死亡),吐蕃自然成了有数的强国,此时的他们不仅占据着西藏、青海,以后还有河西,安西四镇,还牢牢占据着尼泊尔(一直有吐蕃王族兼任国王)以及恒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加上几乎整个克什米尔,丁口几千万,自然是能够媲美大唐、大食、东罗马的大帝国。
败在这样的国家手里一两次自然也不出奇,千万莫要将其当成偏隅于藏地一隅的游牧部落。
契丹也类似,从一开始的以悉万丹(契丹的名字来源)为首的八部到现在新八部,其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融合,但从其能够战胜强大的王孝杰军团来看,其强大的实力已经初现苗头了,此时的契丹八部最少也有三万帐,奚部、霫部超不多也是如此。
霫,一个奇怪的部落,最后都被奚部(后世察哈尔一带)、契丹(后世赤峰一带)同化了,当然了,这三部都源自乌恒以及宇文鲜卑,融合到这两部也不出奇。
霫,占据着后世乌珠穆沁、锡林郭勒一带,后世史籍着墨甚少,十分神秘,但在笔者笔下,它将占据着相当的份量。
宇文鲜卑被慕容鲜卑灭掉后,除了留在原地的几部,还有一部北上退到了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天宝年间成了“羽厥室韦”,实际上就是辽代的“乌古部”,辽代在其旧地设有“乌古敌烈统军司”,统军司首领一直有北院大王兼任,可想而知该部的不凡。
对了,读者估计注意到了,无论是“霫”,还是“羽厥”,都有一个羽字,笔者认为这两者必定有关联(宇文,郁郁乎文哉,宇文氏,相传是汉代刘姓王族后裔)
所谓“敌烈”部,以笔者估计,实际上就是契丹核心部落“迭剌部”的分出去的,可见羽厥部与契丹的渊源。
对于这一部,笔者也将会有不少笔墨奉上,这一部现在占据的地方就是尼布楚一带,尼布楚,熟悉上本书的读者自然明白其中的关窍。
此时,西边的东正教、中间的天方教、袄教正面临着千百年来莫大的危机,前者深陷“偶像崇拜”时代,历任君王对于打击“圣象崇拜”不遗余力,而对于天方教来说,由于现在的黑衣大食依靠的是东伊朗呼罗珊的人马,什叶派开始崭露头角。
但这都不是最主要的。
袄教,诞生于公元前几个世纪,是基督教诞生之前欧亚之间最重要的宗教,据说是基督教、佛教的“母体”。
在袄教里,光明尊者与黑暗魔君一直长期存在,整部袄教就是光明不断战胜黑暗的轮回,该轮回分为四个阶段,一共一万两千年,每三千年轮回一次,在此时的波斯,由于整个土地被阿拉伯人占据,又有新的、攻击性极强的天方教驾到,对于袄教的教宗(光明使者)来说意味着新的轮回开始了。
他需要在民间找到一位袄教的忠诚信徒作为他的代表去战胜黑暗魔君在人间的代表,这个代表极有可能是黑衣大食,但也说不准。
如今,信奉袄教最多的地方还是在中亚,也就是昭武九姓之粟特地区,光明使者想要找到一个代表的话,便只能在这里找了,因为眼下整个大半个中亚、全部西亚、北非都被天方教占据了,你肯定找不出有实力的信徒。
而袄教的改进版摩尼教此时似乎找到了一个伟大的载体——回鹘汗国。
至于景教,此时在中亚、西亚、大唐广为传播,但与其它几种宗教相比毕竟式微,这些人大多掩藏了自己的身份,十分神秘。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实际上都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人物,比起基督教的强捏合在一起的三位一体可是要高明多了。
笔者同意某教授的看法,对于中国人来说,用佛教来对付自己的内心,用儒教来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用道教来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三位一体,郁郁乎壮哉!
但这也让中国人成为了“内向型”的人,他们几乎没有扩张性,扩展到安西,那是因为要牵制最大的对手,对于汉代来说,那是匈奴,对于唐代来说,先是突厥,后是吐蕃。
这就看出来武则天的小格局了,她完全看不出来安西四镇对强大吐蕃的牵制作用,她看到的只是“不能让太宗开创的事业从她手里中断”,实际上,安西四镇就像明末的东江镇,甚至作用还更大。
这里又要提一个人物,李泌。
此人此时的年纪与主角仿佛,说起来,此时的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五世、黑衣大食哈里发曼苏尔、主角以及李泌年纪都差不多,还真是风云际会。
李泌,与白衣的身份侍奉过李亨、李豫、李适三代君王,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还不算,他首先提出“稳固安西”,“联络大食、南诏以共同对付吐蕃”的大战略。
记住,此时的李泌竟然知道了吐蕃的疆域已经扩张到了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还有占据更加广袤领土的黑衣大食,以及他那神出鬼没周旋于三代君王之间的能力,让笔者不得不怀疑他是一个穿越者。
他以隐士身份出现,代表着中土的“道家”。
作为主角,自然是天然的有着加强版理念的三位一体信念持有者。
桃花石,在汉代的史籍里就出现了,在罗马帝国的眼里,桃花石以及相应的音译都是中国的代表,有人说他是“拓跋氏”,有人说他是“大秦”,也有人说到他是“通古斯”(原始斯拉夫人对东欧森林里的带着东方面孔的部族的称呼,后来传到罗马帝国)。
笔者认同“大秦”的说法,先秦时代,大月氏就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必定与秦国有接触,后来,其迁到中亚一带后估计将“大秦”传到了欧洲一带。
唐太宗、唐高宗时代的大唐与一统六国时期的大秦确实很像,对各路人才的兼收并蓄,完整的军功制,等等。
唐太宗时代是中国最好的几个时代之一,其人本身能力超强,胸怀宽广,善于体恤臣民,笔者以为这样的领袖才是中国领袖的代表,才是桃花石的代表。
主角,自然想成为他那样的人物,甚至超出其上。
当然了,最好的一人还是后代某人,此处就不赘述了。
上面说到,中国人的三位一体是最好的,就是缺乏开拓精神,就算拿下安西之地,也是为了牵制,并没有作为中华人根本之地的想法。
但朝代的兴旺更替是不以中国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情况后世某伟人想到过,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结果自然失败了。
他的境界太高,身边的人又跟不上他的步伐,或者又各有私心。
实际上,笔者一直以为,在工业时代以前,由于粮食产量的天花板约束(核心是育种,只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地球上人口还不多的时候尽可能占据更多的地方才是解决的根本之道。
这便是主角一直以来,包括在上本书里做的。
疆域、战争、宗教/武术、阴谋、部族,本书的展开将比冰封帝国更加精彩,赶紧收藏吧。
冰封帝国结束了,一直没有写后记,这里干脆与本书一并奉上。
一个穿越者,当他拥有了整个漠北、漠南时,以穿越者的无耻,历史的进程基本明朗了,再写下去也是无聊,笔者不像有些作者,能在一个小根据地窝着连续写上几百万字尚未统一中国,笔者写东西时也是有心境的,强迫自己写违心的东西,假如成绩理想自然无不可,但在成绩不佳的前提下还那样做那简直是与自己的人生作对。
就算没钱收,也不要意难平,笔者很执拗,牢牢守着这一点。
笔者接触穿越小说时间并不长,最多五年,记得还是在看一本介绍张居正的传记小说后觉得心意难平,想弄清楚张居正死后大明朝的事情,结果这一搜绝大部分结果都是穿越小说。
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
看多了,就有些膨胀了,便也想试试身手,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回到正题,也就是本书的主旨。
对于大唐,绝大多数人都是怀揣着景仰的心情看待的,因为,这毕竟是中华王朝历史上第二个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强盛王朝,但对于笔者来说,太宗、高宗在位时大唐确实算得上,但武周王朝来临后这一切都改变了。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堂而皇之登上了皇位,内心不用说是忐忑不安的,加上她的见识,这格局自然大不起来。
于是,从她的角度,放眼望去,没有一个人不可疑,实际上,就算是一个男人,若是得位不正,还资质平庸的话,就像我等绝大多数,坐在那个位置上,也几乎是如此。
于是,她开创了残酷的特务政治时代,让大唐初期的开放自信从此以后荡然无存,从那以后,请不要说大唐了,唐国勉强算得上,就算开元盛世也是如此。
安史之乱后,带着互不信任基因的李亨祖孙三代不相信任何人,只信任宦官,于是便开创了第二次宦官时代(柏杨语),与汉代、明代的宦官时代不同,中后唐的宦官还能杀害、更换皇帝,自然是最浓厚的宦官时代。
这也不能完全怪那些宦官,从李亨向回鹘借兵开始,祖孙三代先后四次向回鹘汗国、吐蕃帝国借兵,条件是让他们可以在长安、洛阳“大掠”几日,他们自然乐意,等唐国皇帝回来时,留给他们的只是一座弥漫着血腥味的空城。
为了不让臣民得到消息提前逃跑,皇帝们严密封锁着消息。
于是,一幕凄惨的景象出现了。
阖城百姓翘首以盼的“王师”确实来了,不过“王师”带给他们的只是魔魇……
从这个角度,唐国连弱宋也比不上,人家弱宋还能给辽国、西夏输送岁币保一方平安,中后期的唐国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遑论“天子守国门”的明朝了。
但唐朝有一点远比宋朝、明朝强得多,那就是武人的地位远比这两个朝代强,武人能参加武举,地位与文举一样,从事军职也能出将入相,在唐代,无论在哪个阶段,刺史、县令由武人担任的大有人在,这一点若是放在宋代、明代是不可想象的。
在安史之乱之后,整个唐帝国实际上陷入了春秋战国时代,还是一个带着浓厚宦官烙印的春秋战国时代,唐天子实际上就是周天子一般可怜的存在,但无论在何时,都能涌现一批杰出的将领。
作为穿越者,此时若是想利用安史之乱浑水摸鱼估计很难做到。
以郭子仪、李光弼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将领在等着他们,想要在唐代战胜这些人难度可想而知。
有唐一代,杰出将领层出不穷,汉将、胡将都是如此,别的不说,单说安史之乱前后,在安西,高仙芝、封常清辉耀天山南北,高仙芝甚至被大食人、吐蕃人称为“山地之王”,这样的称呼都被记入了阿拉伯人、吐蕃人的史籍。
吐蕃方面,王忠嗣、哥舒翰也交相辉映。
安史之乱里,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一时瑜亮。
在这里笔者要说的是李光弼,他是契丹人,与本书主人公有一定勾连,在笔者看来,他的能力还在郭子仪之上,至少他打的败仗比郭子仪少,因为他治军甚严,而郭子仪却以治军宽纵著称,战场上,偶发的事件层出不穷,一个军纪严明的部队打败仗的机会自然少一些。
而李光弼,他是汉化的契丹人。
天宝年间,确实是世界上风起云涌的年代,在欧洲唯一的帝国君士坦丁帝国、阿拉伯帝国都面临着改朝换代,前者虽然在历史上还是东罗马帝国,不过世系完全变了,而阿拉伯帝国快从白衣大食变成黑衣大食了。
此时的契丹自然还十分弱小,在塞外有三部,契丹、霫、奚,核心部落都来自乌恒→宇文鲜卑,从契丹人叛乱能打败名将王孝杰十余万大军来看,估计丁口也不会少,但肯定与两百年后少许多,因为此时“耶律”尚未成为迭剌部的姓氏,耶律阿保机的祖先,打破了大贺氏、遥辇氏一直称霸诸部的传统,虽然没有称可汗,但长期担任部落里最重要的职位“夷离堇”的涅里(以后会演化成耶律,成为迭剌部贵族的姓氏)已经崭露头角了。
契丹,在隋朝时就已经有一大批人迁居到幽州境内了,这些人到了此时已经被称为“熟契丹”了,李光弼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汉文水平不会比郭子仪差,还有一点,当初李亨向回鹘汗国借兵时,是得到郭子仪的同意的。
可见当时的贵族阶层对普通百姓的死活那是丝毫没有放在心上的。
对于他们,笔者只有深深的鄙夷。
在此时,黑衣大食兴起后,渐渐抛弃了以往任由境内的基督教、景教、袄教、摩尼教泛滥的情形,转而对他们采取了重税,并由于阿拉伯人实在太少,他们大量使用波斯人、突厥人,特别是后者来当兵,突厥系天方教才是天方教最兴盛的时代,鉴于这些原因,黑衣大食手里的军力就比以前的白衣大食充足得多。
但就算如此,高仙芝在怛逻斯失败后对大唐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唐军在名将薛仁贵、王孝杰的率领下,先后在青海、辽东损兵折将十余万,但没过多久国家就缓过来了,何况怛罗斯之战的区区两万人?
还有,笔者刚才在提到回鹘时,将其称为汗国,但称呼吐蕃却是帝国,因为他们确实当得起,他们有自己的文字,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书籍和技工,让吐蕃人学会了精炼钢铁和造纸,特别是后者,对吐蕃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就像怛罗斯之战后,被俘唐军的造纸术对西亚、欧洲的深远影响一样。
这里读者要问了,为何被俘的唐军还会造纸术?
这里就要说到此时还存在的府兵制了,每一个府兵既要自备马匹、轻武器、轻甲、粮食,还要携带木匠、石匠、铁匠(少数)的器具,每一个府兵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他既能种地,以后能打仗,还能安营扎寨(木匠),舂米(携带相应器具,石匠),修理兵器(铁匠),在农闲时的操练从来没有少过,简直是一个个行走的“文明”,其中自然不乏本就是身怀某种特殊技艺的人才。
就是因为文成公主,吐蕃人一下强大起来,黑衣大食、欧洲也渐渐有了“复兴”的苗头,因为此时有纸了,有纸了文明才得以传承,否则全靠“叙事诗”以及口口相传,文明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
(此处鄙视一下以“荷马史诗”为核心载体的希腊“文明”)
怛罗斯之战后,撒马尔罕、巴格达便先后出现了造纸作坊,这便是明证。
有了纸张,就有了书籍,有了书籍,文明才有了传承、发扬的可能。
中华,乃文明之源,信哉!
有了文字、书籍,加上强悍的奴隶制,以及佛教尚未深入到每一个心目中,苯教的惯性依旧巨大(战士不惧、崇尚死亡),吐蕃自然成了有数的强国,此时的他们不仅占据着西藏、青海,以后还有河西,安西四镇,还牢牢占据着尼泊尔(一直有吐蕃王族兼任国王)以及恒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加上几乎整个克什米尔,丁口几千万,自然是能够媲美大唐、大食、东罗马的大帝国。
败在这样的国家手里一两次自然也不出奇,千万莫要将其当成偏隅于藏地一隅的游牧部落。
契丹也类似,从一开始的以悉万丹(契丹的名字来源)为首的八部到现在新八部,其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融合,但从其能够战胜强大的王孝杰军团来看,其强大的实力已经初现苗头了,此时的契丹八部最少也有三万帐,奚部、霫部超不多也是如此。
霫,一个奇怪的部落,最后都被奚部(后世察哈尔一带)、契丹(后世赤峰一带)同化了,当然了,这三部都源自乌恒以及宇文鲜卑,融合到这两部也不出奇。
霫,占据着后世乌珠穆沁、锡林郭勒一带,后世史籍着墨甚少,十分神秘,但在笔者笔下,它将占据着相当的份量。
宇文鲜卑被慕容鲜卑灭掉后,除了留在原地的几部,还有一部北上退到了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天宝年间成了“羽厥室韦”,实际上就是辽代的“乌古部”,辽代在其旧地设有“乌古敌烈统军司”,统军司首领一直有北院大王兼任,可想而知该部的不凡。
对了,读者估计注意到了,无论是“霫”,还是“羽厥”,都有一个羽字,笔者认为这两者必定有关联(宇文,郁郁乎文哉,宇文氏,相传是汉代刘姓王族后裔)
所谓“敌烈”部,以笔者估计,实际上就是契丹核心部落“迭剌部”的分出去的,可见羽厥部与契丹的渊源。
对于这一部,笔者也将会有不少笔墨奉上,这一部现在占据的地方就是尼布楚一带,尼布楚,熟悉上本书的读者自然明白其中的关窍。
此时,西边的东正教、中间的天方教、袄教正面临着千百年来莫大的危机,前者深陷“偶像崇拜”时代,历任君王对于打击“圣象崇拜”不遗余力,而对于天方教来说,由于现在的黑衣大食依靠的是东伊朗呼罗珊的人马,什叶派开始崭露头角。
但这都不是最主要的。
袄教,诞生于公元前几个世纪,是基督教诞生之前欧亚之间最重要的宗教,据说是基督教、佛教的“母体”。
在袄教里,光明尊者与黑暗魔君一直长期存在,整部袄教就是光明不断战胜黑暗的轮回,该轮回分为四个阶段,一共一万两千年,每三千年轮回一次,在此时的波斯,由于整个土地被阿拉伯人占据,又有新的、攻击性极强的天方教驾到,对于袄教的教宗(光明使者)来说意味着新的轮回开始了。
他需要在民间找到一位袄教的忠诚信徒作为他的代表去战胜黑暗魔君在人间的代表,这个代表极有可能是黑衣大食,但也说不准。
如今,信奉袄教最多的地方还是在中亚,也就是昭武九姓之粟特地区,光明使者想要找到一个代表的话,便只能在这里找了,因为眼下整个大半个中亚、全部西亚、北非都被天方教占据了,你肯定找不出有实力的信徒。
而袄教的改进版摩尼教此时似乎找到了一个伟大的载体——回鹘汗国。
至于景教,此时在中亚、西亚、大唐广为传播,但与其它几种宗教相比毕竟式微,这些人大多掩藏了自己的身份,十分神秘。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实际上都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人物,比起基督教的强捏合在一起的三位一体可是要高明多了。
笔者同意某教授的看法,对于中国人来说,用佛教来对付自己的内心,用儒教来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用道教来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三位一体,郁郁乎壮哉!
但这也让中国人成为了“内向型”的人,他们几乎没有扩张性,扩展到安西,那是因为要牵制最大的对手,对于汉代来说,那是匈奴,对于唐代来说,先是突厥,后是吐蕃。
这就看出来武则天的小格局了,她完全看不出来安西四镇对强大吐蕃的牵制作用,她看到的只是“不能让太宗开创的事业从她手里中断”,实际上,安西四镇就像明末的东江镇,甚至作用还更大。
这里又要提一个人物,李泌。
此人此时的年纪与主角仿佛,说起来,此时的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五世、黑衣大食哈里发曼苏尔、主角以及李泌年纪都差不多,还真是风云际会。
李泌,与白衣的身份侍奉过李亨、李豫、李适三代君王,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还不算,他首先提出“稳固安西”,“联络大食、南诏以共同对付吐蕃”的大战略。
记住,此时的李泌竟然知道了吐蕃的疆域已经扩张到了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还有占据更加广袤领土的黑衣大食,以及他那神出鬼没周旋于三代君王之间的能力,让笔者不得不怀疑他是一个穿越者。
他以隐士身份出现,代表着中土的“道家”。
作为主角,自然是天然的有着加强版理念的三位一体信念持有者。
桃花石,在汉代的史籍里就出现了,在罗马帝国的眼里,桃花石以及相应的音译都是中国的代表,有人说他是“拓跋氏”,有人说他是“大秦”,也有人说到他是“通古斯”(原始斯拉夫人对东欧森林里的带着东方面孔的部族的称呼,后来传到罗马帝国)。
笔者认同“大秦”的说法,先秦时代,大月氏就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必定与秦国有接触,后来,其迁到中亚一带后估计将“大秦”传到了欧洲一带。
唐太宗、唐高宗时代的大唐与一统六国时期的大秦确实很像,对各路人才的兼收并蓄,完整的军功制,等等。
唐太宗时代是中国最好的几个时代之一,其人本身能力超强,胸怀宽广,善于体恤臣民,笔者以为这样的领袖才是中国领袖的代表,才是桃花石的代表。
主角,自然想成为他那样的人物,甚至超出其上。
当然了,最好的一人还是后代某人,此处就不赘述了。
上面说到,中国人的三位一体是最好的,就是缺乏开拓精神,就算拿下安西之地,也是为了牵制,并没有作为中华人根本之地的想法。
但朝代的兴旺更替是不以中国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情况后世某伟人想到过,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结果自然失败了。
他的境界太高,身边的人又跟不上他的步伐,或者又各有私心。
实际上,笔者一直以为,在工业时代以前,由于粮食产量的天花板约束(核心是育种,只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地球上人口还不多的时候尽可能占据更多的地方才是解决的根本之道。
这便是主角一直以来,包括在上本书里做的。
疆域、战争、宗教/武术、阴谋、部族,本书的展开将比冰封帝国更加精彩,赶紧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