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早朝(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再回头来看看大明朝廷。
自从当晚深夜召见周祥春问计之后,崇祯便放下了心来,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躺在龙床上,崇祯反复对比一下周廷儒与周祥春,二周之间高下立见。何况一个乃东林出身,一个乃帝党心腹,屁股该向谁那边坐已经很明显。再加上这周廷儒收买太监刺探宫中动静的举动,已经让崇祯十分的不满。
这首辅之位,是不是该换一下了?倘若能换城这周祥春来当首辅,自己的日子说不定会轻松很多,大明的局势说不定也要乐观很多。
到了这个时候,崇祯心中已经开始有了一丝换掉周廷儒的念头。
崇祯三更就寝(晚上十一点左右),五更刚到(早上四点左右),负责叫起的太监便来到了乾清宫门口,扯着嗓子喊道:“黎明即起,万机待理,勤政爱民,不可忘乎!”一连就是三遍叫了下来,等到里面传来动静,便转身离开。
这也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老规矩,朱元璋为了提醒自己要勤政,便弄了这么个规矩出来。小太监手持竹鞭,每叫三次算一遍,三遍叫完,皇帝还是没起床的话,便可以持竹鞭鞭打乾清宫大门,把皇帝吵醒起来。
等到了成祖登基,便继续沿用了这条规矩。不过成祖皇帝脾气大,打死了几个叫起的小太监后,其它小太监也只敢走走过场而已,叫完三遍就闪人,起不起来皇上你自己看着办。
后面仁、宣等皇帝一路继承下来,规矩越发的懒散了。到了武宗朝,这条规矩已经扔到了垃圾堆里。
崇祯登基之后,一心效仿太祖、成祖,凡是太祖、成祖定下的规矩则一定是好。便命人又把此规矩从废纸堆里面考证了出来,然后便安排了小太监天天叫起。
小太监叫起之后,两队太监宫女便鱼贯而入,一队奉上热水、毛巾、青盐等洗漱用品,另外一队则奉上清粥小菜等早膳。
等到崇祯洗漱完毕,草草的用过早膳,时间便已经到了卯初,早朝的时候到了。
这里在科普下大明朝的早朝。
明朝初年,太祖当政期间,简直是官员的地狱。不光有早朝,还有午朝,晚朝(明太祖独创,除了早朝外,不是天天都有。)
朱元璋天天早朝不说,废掉宰相,设立内阁自己亲临一线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老年人嘛,每天很早就会醒来。以太祖的性子,自己身为最大的官员,却偏偏痛恨其它的官员,自己吃蔬菜,官员们就不能吃肉,自己醒来了,官员们也就不要睡了,因此便把早朝的时间规定的很早,差不多就是后世的早上5点左右。正式朝会既然是5点,那么便规定百官们4点就得在皇宫外等候。
这样下来,住的近的王公大臣还好,几步路就到了,可以睡到3点半,然后4点前赶到皇宫前就行。住的远的那群小官,没资格参加早朝的算命好,要是运气不好刚刚够格,那就得半夜一两点就得动身,穿越大半个北京城,赶在4点前到达皇宫,比后世的上班族还苦。
等到了早上4点,鼓声便会响起,百官们按文武排成两队,然后呢?然后干等着!咳嗽、吐痰、闲聊那种事情都不能有,否则便是失仪,会有专门纠察百官风纪的御史记录下来。事后按着记录扣俸禄不说,严重点的还会影响仕途。
百官们干站一个小时,等到了5点正,皇城的钟楼便会响起钟声,宫门也便会在这个时候打开。于是,排好队伍的百官便依次鱼贯而入。
至于早朝的地点,倘若是小早朝(小叫),参与的人数不多(正四品以上的实职人物,主要为六部九卿里的话事人,一般才三五十人),便会选择在太和殿。要是碰上初一十五这种时候,便往往是大早朝(大叫,类似于后世的月会,不过是半月一次),也叫朔望朝,凡是京师之中的官员,包括外地进京公干且在吏部报到过的地方官,平时不用上朝的散官、勋贵等等都要参与,人数很多(上千人),便会在太和门外的小广场上举行。(说实话,其实大早朝纯粹是皇帝为显摆一下而已,上千人开会,又是在空阔的广场之上,只有站在前面那些高官才能听清皇上说什么,后面的小喽啰们纯粹打酱油,来给皇帝磕个头,行个礼而已。)还有一种更大的,正月初一那一次,那个更隆重,甚至连外藩的使者都要参与,不过既然是一年一次,这里就不说了。
对于官员们来说,天天大半夜就得起床,早朝完后还不能回家睡回笼觉,得赶去坐班。这日子过的是生不如死。
等到太祖归天之后,百官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后面的惠宗(朱允炆)也好,成祖也好,自己都受不了这种日子,于是早朝的规矩便渐渐废弛了下来。朱允炆没当几年皇帝,且不去说他。至于成祖,一向是乾纲独断,有事情自己拍板就行了,实在没把握自己会去找阁臣商议,用不着早朝。把早朝时间由5点推迟到了7点不说,小叫那种也很少了,更多的只是每月初一十五弄个大叫,大家意思一下就行。这样每月就那么一两天要熬一下,百官顶得住,皇帝也能顶得住。
等到仁宗、宣宗的时候,百官们的日子更好过了。仁宗也好、宣宗也好,人都特别好,轻易不发脾气,更不会动不动就砍人脑袋。而且这两位皇帝还有一项优点,特别会替大臣着想,例如看到年迈的大臣行走不便,便会赐他乘轿子进宫。这两朝的百官日子好过的很,小叫已经基本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类似于御前会议的形势。碰到事情,皇帝会把相关大臣召进皇宫,大家坐下来商议。文官们日子过的舒心了,便也倾力回报,这才有历史上的仁宣之治。
再到后面武宗、穆宗、熹宗年间,情形不一样了,这几位皇帝都喜欢躲在皇宫里面,不喜欢上朝。这个时候事情便反过来了,变成了文官们开始哀求皇帝上朝,“陛下,求求你上次朝吧!”
到了本朝,崇祯天子登基之后,事情再次发生惊天大逆转,崇祯皇帝一向以太祖为典范,动辄就要以太祖时的法则行事。于是,早朝的事情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原点。百官们又要每天大半夜的便起身赶去早朝,而且是天天如此,换谁也受不了啊!
便说这次,崇祯用完早点以后,看看时间已经到了卯时,旁边的王承恩便轻轻的走了过来,开口道:“万岁爷,早朝的时候到了,今儿个大朝会。”
崇祯点了点头。王承恩便扯着嗓子喊道:“万岁爷上朝咯。”
既然是大朝会,一个月两次的装B时间,仪仗等东西便免不了,古人全依靠这个彰显身份呢。宫门外候着的仪仗人员一听此话,便开始忙活起来,该奏乐的便开始奏乐,该准备御辇的准备御辇,该举仪仗的便开始举起仪仗。
虽然乾清宫离太和门不过百来丈,抬脚就到,不过规矩便是规矩。崇祯上了御辇,众人便浩浩荡荡的往太和门而来。
太和门外的广场上,乌泱泱的一片,百官早就再此等候。滴水成冰的天气,又在外面的露天广场上,连个遮风的地方都没有,官员们一个个冻的脑子发麻,感觉不会再想问题了。
太和殿门口,老早就已经有一张龙椅摆在那里。等到丹乐一起,数名锦衣卫从左右走了过来,来到龙椅前面的台阶上,分左右站定。紧接着,又走上来几名太监,各自捧着拂尘等,分别在龙椅左右站定。再接下来又,走出来两名宫娥,各举着一柄团扇,在龙椅后站定。
三声净鞭响起,旁边导礼官一声呼喝:“皇帝驾到,百官觐见!”崇祯便从太和殿内转了出来。与此同时,前头的几位国公和阁臣便带头拜了下去,后面的百官也跟着跪拜行礼。
待到百官一拜四叩行礼完毕,丹乐也刚好停了下来。
崇祯便站在龙椅前,开口道:“诸卿家平身。”
旁边导礼官便大声复述道:“陛下有旨,诸卿家平身。”
等到百官站起身子之后,崇祯便开始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无非是和后世的月会一样,总结下这段时间大家做得如何如何,接下来又当如何如何之类的。
前排的官员们一举一动都在崇祯眼里,便只能忍住寒冷,装作听的津津有味。后排的小喽啰官员们,听又听不到,冻又冻的要死,心里都在说“圣上快点完吧!圣上快点完吧!”这么多官员一起画圈圈诅咒,说不定历史上大明朝的灭亡,就和此事脱不了干系。
等到崇祯训完话,大朝会便算是告一段落,导礼官又是一声“百官辞驾”。
百官再次行礼之后,没有实权,无事可干的散官勋贵们便纷纷退了出来,回家睡回笼觉去。后面的没资格参加小朝会的小喽啰官员,便也纷纷回衙门办事。
正四品以上的实权官员,便又跟着崇祯进了太和殿,这才开始正式的朝会。
众人站定以后,旁边净鞭三响,导礼官便在一边喊道:“百官有事起奏,无事退朝喽!”
周廷儒上次求见崇祯不成,回去后便私下联络了大批东林同党,正要就着这个早朝的机会钉死毛文龙。
听到导礼官喊声响起,便手捧象笏站出班来,开口道:“臣周廷儒有本上奏。”
再回头来看看大明朝廷。
自从当晚深夜召见周祥春问计之后,崇祯便放下了心来,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躺在龙床上,崇祯反复对比一下周廷儒与周祥春,二周之间高下立见。何况一个乃东林出身,一个乃帝党心腹,屁股该向谁那边坐已经很明显。再加上这周廷儒收买太监刺探宫中动静的举动,已经让崇祯十分的不满。
这首辅之位,是不是该换一下了?倘若能换城这周祥春来当首辅,自己的日子说不定会轻松很多,大明的局势说不定也要乐观很多。
到了这个时候,崇祯心中已经开始有了一丝换掉周廷儒的念头。
崇祯三更就寝(晚上十一点左右),五更刚到(早上四点左右),负责叫起的太监便来到了乾清宫门口,扯着嗓子喊道:“黎明即起,万机待理,勤政爱民,不可忘乎!”一连就是三遍叫了下来,等到里面传来动静,便转身离开。
这也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老规矩,朱元璋为了提醒自己要勤政,便弄了这么个规矩出来。小太监手持竹鞭,每叫三次算一遍,三遍叫完,皇帝还是没起床的话,便可以持竹鞭鞭打乾清宫大门,把皇帝吵醒起来。
等到了成祖登基,便继续沿用了这条规矩。不过成祖皇帝脾气大,打死了几个叫起的小太监后,其它小太监也只敢走走过场而已,叫完三遍就闪人,起不起来皇上你自己看着办。
后面仁、宣等皇帝一路继承下来,规矩越发的懒散了。到了武宗朝,这条规矩已经扔到了垃圾堆里。
崇祯登基之后,一心效仿太祖、成祖,凡是太祖、成祖定下的规矩则一定是好。便命人又把此规矩从废纸堆里面考证了出来,然后便安排了小太监天天叫起。
小太监叫起之后,两队太监宫女便鱼贯而入,一队奉上热水、毛巾、青盐等洗漱用品,另外一队则奉上清粥小菜等早膳。
等到崇祯洗漱完毕,草草的用过早膳,时间便已经到了卯初,早朝的时候到了。
这里在科普下大明朝的早朝。
明朝初年,太祖当政期间,简直是官员的地狱。不光有早朝,还有午朝,晚朝(明太祖独创,除了早朝外,不是天天都有。)
朱元璋天天早朝不说,废掉宰相,设立内阁自己亲临一线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老年人嘛,每天很早就会醒来。以太祖的性子,自己身为最大的官员,却偏偏痛恨其它的官员,自己吃蔬菜,官员们就不能吃肉,自己醒来了,官员们也就不要睡了,因此便把早朝的时间规定的很早,差不多就是后世的早上5点左右。正式朝会既然是5点,那么便规定百官们4点就得在皇宫外等候。
这样下来,住的近的王公大臣还好,几步路就到了,可以睡到3点半,然后4点前赶到皇宫前就行。住的远的那群小官,没资格参加早朝的算命好,要是运气不好刚刚够格,那就得半夜一两点就得动身,穿越大半个北京城,赶在4点前到达皇宫,比后世的上班族还苦。
等到了早上4点,鼓声便会响起,百官们按文武排成两队,然后呢?然后干等着!咳嗽、吐痰、闲聊那种事情都不能有,否则便是失仪,会有专门纠察百官风纪的御史记录下来。事后按着记录扣俸禄不说,严重点的还会影响仕途。
百官们干站一个小时,等到了5点正,皇城的钟楼便会响起钟声,宫门也便会在这个时候打开。于是,排好队伍的百官便依次鱼贯而入。
至于早朝的地点,倘若是小早朝(小叫),参与的人数不多(正四品以上的实职人物,主要为六部九卿里的话事人,一般才三五十人),便会选择在太和殿。要是碰上初一十五这种时候,便往往是大早朝(大叫,类似于后世的月会,不过是半月一次),也叫朔望朝,凡是京师之中的官员,包括外地进京公干且在吏部报到过的地方官,平时不用上朝的散官、勋贵等等都要参与,人数很多(上千人),便会在太和门外的小广场上举行。(说实话,其实大早朝纯粹是皇帝为显摆一下而已,上千人开会,又是在空阔的广场之上,只有站在前面那些高官才能听清皇上说什么,后面的小喽啰们纯粹打酱油,来给皇帝磕个头,行个礼而已。)还有一种更大的,正月初一那一次,那个更隆重,甚至连外藩的使者都要参与,不过既然是一年一次,这里就不说了。
对于官员们来说,天天大半夜就得起床,早朝完后还不能回家睡回笼觉,得赶去坐班。这日子过的是生不如死。
等到太祖归天之后,百官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后面的惠宗(朱允炆)也好,成祖也好,自己都受不了这种日子,于是早朝的规矩便渐渐废弛了下来。朱允炆没当几年皇帝,且不去说他。至于成祖,一向是乾纲独断,有事情自己拍板就行了,实在没把握自己会去找阁臣商议,用不着早朝。把早朝时间由5点推迟到了7点不说,小叫那种也很少了,更多的只是每月初一十五弄个大叫,大家意思一下就行。这样每月就那么一两天要熬一下,百官顶得住,皇帝也能顶得住。
等到仁宗、宣宗的时候,百官们的日子更好过了。仁宗也好、宣宗也好,人都特别好,轻易不发脾气,更不会动不动就砍人脑袋。而且这两位皇帝还有一项优点,特别会替大臣着想,例如看到年迈的大臣行走不便,便会赐他乘轿子进宫。这两朝的百官日子好过的很,小叫已经基本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类似于御前会议的形势。碰到事情,皇帝会把相关大臣召进皇宫,大家坐下来商议。文官们日子过的舒心了,便也倾力回报,这才有历史上的仁宣之治。
再到后面武宗、穆宗、熹宗年间,情形不一样了,这几位皇帝都喜欢躲在皇宫里面,不喜欢上朝。这个时候事情便反过来了,变成了文官们开始哀求皇帝上朝,“陛下,求求你上次朝吧!”
到了本朝,崇祯天子登基之后,事情再次发生惊天大逆转,崇祯皇帝一向以太祖为典范,动辄就要以太祖时的法则行事。于是,早朝的事情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原点。百官们又要每天大半夜的便起身赶去早朝,而且是天天如此,换谁也受不了啊!
便说这次,崇祯用完早点以后,看看时间已经到了卯时,旁边的王承恩便轻轻的走了过来,开口道:“万岁爷,早朝的时候到了,今儿个大朝会。”
崇祯点了点头。王承恩便扯着嗓子喊道:“万岁爷上朝咯。”
既然是大朝会,一个月两次的装B时间,仪仗等东西便免不了,古人全依靠这个彰显身份呢。宫门外候着的仪仗人员一听此话,便开始忙活起来,该奏乐的便开始奏乐,该准备御辇的准备御辇,该举仪仗的便开始举起仪仗。
虽然乾清宫离太和门不过百来丈,抬脚就到,不过规矩便是规矩。崇祯上了御辇,众人便浩浩荡荡的往太和门而来。
太和门外的广场上,乌泱泱的一片,百官早就再此等候。滴水成冰的天气,又在外面的露天广场上,连个遮风的地方都没有,官员们一个个冻的脑子发麻,感觉不会再想问题了。
太和殿门口,老早就已经有一张龙椅摆在那里。等到丹乐一起,数名锦衣卫从左右走了过来,来到龙椅前面的台阶上,分左右站定。紧接着,又走上来几名太监,各自捧着拂尘等,分别在龙椅左右站定。再接下来又,走出来两名宫娥,各举着一柄团扇,在龙椅后站定。
三声净鞭响起,旁边导礼官一声呼喝:“皇帝驾到,百官觐见!”崇祯便从太和殿内转了出来。与此同时,前头的几位国公和阁臣便带头拜了下去,后面的百官也跟着跪拜行礼。
待到百官一拜四叩行礼完毕,丹乐也刚好停了下来。
崇祯便站在龙椅前,开口道:“诸卿家平身。”
旁边导礼官便大声复述道:“陛下有旨,诸卿家平身。”
等到百官站起身子之后,崇祯便开始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无非是和后世的月会一样,总结下这段时间大家做得如何如何,接下来又当如何如何之类的。
前排的官员们一举一动都在崇祯眼里,便只能忍住寒冷,装作听的津津有味。后排的小喽啰官员们,听又听不到,冻又冻的要死,心里都在说“圣上快点完吧!圣上快点完吧!”这么多官员一起画圈圈诅咒,说不定历史上大明朝的灭亡,就和此事脱不了干系。
等到崇祯训完话,大朝会便算是告一段落,导礼官又是一声“百官辞驾”。
百官再次行礼之后,没有实权,无事可干的散官勋贵们便纷纷退了出来,回家睡回笼觉去。后面的没资格参加小朝会的小喽啰官员,便也纷纷回衙门办事。
正四品以上的实权官员,便又跟着崇祯进了太和殿,这才开始正式的朝会。
众人站定以后,旁边净鞭三响,导礼官便在一边喊道:“百官有事起奏,无事退朝喽!”
周廷儒上次求见崇祯不成,回去后便私下联络了大批东林同党,正要就着这个早朝的机会钉死毛文龙。
听到导礼官喊声响起,便手捧象笏站出班来,开口道:“臣周廷儒有本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