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陛见(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上文说到,周祥春一番话,提出了收权、打压东林、组建帝党三个建议。每个建议要么就是崇祯正在做的,要么就是崇祯正想做的。自然让崇祯深信,眼前此人不仅为忠贞之士,亦为难得的才智之士。
特别是最后一个组建帝党的建议,着实合了崇祯的心思。
于是崇祯继续开口道:“如何组建帝党,爱卿可有筹划?”
周祥春回答道:“此事甚易,请陛下不次提拔朝中非东林官员即可。眼下官员们被东林打压的很厉害,倘若陛下不次提拔,必然能引起这些官员的感激。忠君之事天经地义,何况受了陛下的厚恩,彼等必然感激涕零,自此归心于陛下。”
于是崇祯继续开口说道:“爱卿此言,确实有理,奈何朝中有才之士,全出于东林?”
周祥春便开口道:“此事却也简单。眼下举朝皆东林,围绕在陛下身边,圣上能看到的、接触到的基本都是东林官员。所以会觉得有才之士皆东林,对东林有束手无策的感觉。想我大明子民亿兆,读圣人书的更不知凡几。这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之中,难道就没有一两个忠贞之士?难道就没有一两个才学之士?太祖平定天下的时候,成祖肇基万世的时候,东林党都没有,又哪里用过东林人士了?朝中并非没有有才之士,只是陛下被东林蒙住了眼睛,看不到而已。”
崇祯想了想,这话说的有理,开口道:“爱卿所言甚是。这世上不缺乏才智之士,只是没被人发现而已,爱卿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爱卿入京这么久,一向不显山不露水,倘若不是今天这一番奏对,朕还不知道朝中有如此无双国士。”
夸完周祥春后,崇祯继续开口道:“如何找出这些人?爱卿可有法子?”
周祥春便开口回答道:“其实此事也不必拘泥于朝中官员。可以从三方面下手,朝中官员、地方官员、地方士子,然则却各有偏重。”
崇祯开口问道:“为何各有偏重,还请周先生赐教。”
一番话下来,崇祯已经在心里对周祥春十分佩服了,称呼再上了一个台阶,用上了平时对阁老们才用的称呼“先生”。
周祥春赶紧逊谢,然后开口道:“对朝中官员而言,利在速成。如今朝政被东林把持,非东林大多沉沦下僚。混到好的,即使有一两个非东林出身,却也和东林关系密切,咱们拉拢不过来。朝中混的不如意的,又非东林出身,才是咱们的选择。陛下可知,如今朝中哪些官员最为潦倒?”
崇祯想了想,开口说道:“莫非是御史言官?”
周祥春开口道:“正是如此。微臣身处都察院,知道这些御史言管日子十分清苦。俸禄二百年来就没涨过,仍然同洪武年间一样,每月二两银子。这些钱倘若放在洪武年间,彼时物价极贱,日子还算不错。到如今已经过了二百余年,物价何止贵了了十倍,光今年的京师的两价就要四两银子一石。御史言官一个月的俸禄,尚
(本章未完,请翻页)且只能买半石粮食,堪堪填饱自己的肚子,其妻子都不能免于饥寒。”
想了想,周祥春壮着胆子开口道:“天启年间,这些御史言官尚且能预支俸禄度日。等日后升迁之后,再从俸禄中还上。可惜崇祯元年六月初四,工科给事中刘安行巡视太仓银库,说预支官俸之弊,积侵三十六万。户部严查此事,追缴赃款,并且不再允许预支俸禄。这下御史言官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这里科普下明朝的言官制度。明朝的言官分为两块,一块对中央负责,称为六科给事中,总部设在午门外,其属分驻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4—10人不等,在编人员总共约四十人左右。这些人专门纠察六部事务,自然穷不到哪里去,六部有了进项,自然会分他们一杯羹。
另一块称为都察院,正是周祥春任职的部门。都察院由御史台沿革而来,设置有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使、左右佥都御使及十三道监察御史,编制定员大约为110人,却专门对地方负责。这些御史言官倘若有任务巡视地方还好,不管去哪里,地方官员多少会有点表示。没有出巡任务的时候,就只能窝在京师,凭借着那点死俸禄艰难度日。
说完之后,周祥春偷偷的看着崇祯的脸色,生怕这一下子玩砸了,引起崇祯勃然大怒。
果然,崇祯本来就很红的脸色更加的通红,怒不可遏的骂道:“户部的这些蠹虫,着实该杀,怎能断了官员们的生路呢?”
明明就是你自己下旨严查,下旨不许再预支俸禄,明明就是你断的御史言官的生路好不好?竟然推给了户部。果然如同王贤弟所说的那样,这陛下碰到事情从来不肯承担责任,只知道委过于人。这王贤弟果然是天人,还没有见过圣上,就能把圣上的性子猜个不离十。
于是周祥春装作不知内情,附和了崇祯几句,然后继续开口道:“科道言管职位虽低,权势却颇大,自然已经被东林完全把持。咱们要拉拢的,只能是这批不得志的御史言官。”
崇祯却不以为然的开口道:“御史言官只对地方负责,即使拉拢过来,又有何用?”
周祥春便开口道:“此乃微臣献于陛下的第二策,唤作偷梁换柱。科道言官和御史言官同为言官,等到陛下拉拢到一些心腹之后,便可以行使偷梁换柱之策,借口官员占据同一职位太久,容易生出弊端,可令科道言官同御史言官轮流互换职位。倘若陛下不想做的如此明显,也可以偷偷的把一些御史言官的心腹转入科道言官之中。等到科道之中帝党的人占优之后,朝廷清流就为圣上所用。到时候行事也好,收权也好,都要容易很多。要知道,科道可是有封驳权的。”
崇祯点了点头,开口道:“依照周先生的意思,咱们要夺权,第一步便要掌握科道?”
周祥春开口道:“回陛下,正是如此。遥想当年阉党当政,掌握了科道之后,通过三大案栽赃东林,泼污了东林的名声,接下来便如杀鸡屠狗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般,打的东林全无还手之力。如今东林之所以势大,全因为朝中言论都为其所掌握。帝党倘若想抗衡东林,必然得先夺权科道言官这个紧要的部门。到了此时,下面有科道主攻弹劾,上面有陛下点头批准,一本一个准,轻轻松松的便能把这些东林都赶回江南读书去。”
崇祯点了点头,的确如此。倘若掌握了科道,朝中权力便收回了大半。继续开口道:“然则如何拉拢这些御史言官?”
此事老早就和王启年商量过了,周祥春想也不想便开口道:“最好的办法便是设立养廉银,在俸禄之外,再给御史言官发放补贴。如今都察院十三道御史约一百二十来人,每人每月增发十两的养廉银,一年下来也不过一千五百两。对陛下来说,每年一千五百两算不得什么,却可以收尽御史言官之心,这笔钱,不亏。其次,便是设立密折制度,名义上的说法是御史言官们出巡之时,碰到紧要事情,可以用密折上报陛下。实际则是扩大御史言官们的权力。而且陛下可以根据他们上奏的密折,判断此人的心性,好决定最终重任哪些人员。”
这些话其实是二人商量好,用来麻痹崇祯的。倘若真这么办理,这些人只会感激崇祯,就没周祥春什么事情了,花了这么大力气,却给崇祯做了嫁衣,自然不合王启年的心思,也不合周祥春的心思。这些人不能被崇祯所掌握,只能借着崇祯的名头,又周祥春来掌握,这才符合王启年和周祥春的利益。
看到崇祯正要答应下来,周祥春赶紧又开口了:“只是如此办理,还是有破绽。怕只怕会引起东林的注意。请恕微臣失礼,论钱财和收买人心之事,只怕陛下不是东林的对手。”
崇祯都被周祥春给绕晕了,听到此话,便开口道:“然则如何是好”
周祥春假装想了想,开口道:“只能请陛下在群臣之中选择一忠贞可靠之士,而且此人必须聪明过人,代替圣上来掌握这批御史言官。这样即使东林有所察觉,也只是以为是某人的野心而已,怀疑不到圣上头上去。”
既要忠贞可靠,又要聪明机警。自己夹袋之中有这样的人才么?看了看眼前的周祥春,崇祯眼睛一亮,开口道:“此事莫若便请先生担当?”
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结党了,而且是圣上御准。周祥春心下大喜,脸上却装出为难的样子,开口道:“微臣愚钝,不敢当此大任,而且此事由微臣所提议,再由微臣所担任,只怕今后有狡诈之徒,效仿此例。”
崇祯却呵呵的笑了起来,开口道:“朕幼年进学之时,曾听过一句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自此以后,便铭记心中。但凡忠贞之士,朕必然以赤心待之。先生只管放手去做,朕信的过先生。”
(本章完)
<!--gen2-1-2-110-20303-85322834-1488723558-->
上文说到,周祥春一番话,提出了收权、打压东林、组建帝党三个建议。每个建议要么就是崇祯正在做的,要么就是崇祯正想做的。自然让崇祯深信,眼前此人不仅为忠贞之士,亦为难得的才智之士。
特别是最后一个组建帝党的建议,着实合了崇祯的心思。
于是崇祯继续开口道:“如何组建帝党,爱卿可有筹划?”
周祥春回答道:“此事甚易,请陛下不次提拔朝中非东林官员即可。眼下官员们被东林打压的很厉害,倘若陛下不次提拔,必然能引起这些官员的感激。忠君之事天经地义,何况受了陛下的厚恩,彼等必然感激涕零,自此归心于陛下。”
于是崇祯继续开口说道:“爱卿此言,确实有理,奈何朝中有才之士,全出于东林?”
周祥春便开口道:“此事却也简单。眼下举朝皆东林,围绕在陛下身边,圣上能看到的、接触到的基本都是东林官员。所以会觉得有才之士皆东林,对东林有束手无策的感觉。想我大明子民亿兆,读圣人书的更不知凡几。这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之中,难道就没有一两个忠贞之士?难道就没有一两个才学之士?太祖平定天下的时候,成祖肇基万世的时候,东林党都没有,又哪里用过东林人士了?朝中并非没有有才之士,只是陛下被东林蒙住了眼睛,看不到而已。”
崇祯想了想,这话说的有理,开口道:“爱卿所言甚是。这世上不缺乏才智之士,只是没被人发现而已,爱卿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爱卿入京这么久,一向不显山不露水,倘若不是今天这一番奏对,朕还不知道朝中有如此无双国士。”
夸完周祥春后,崇祯继续开口道:“如何找出这些人?爱卿可有法子?”
周祥春便开口回答道:“其实此事也不必拘泥于朝中官员。可以从三方面下手,朝中官员、地方官员、地方士子,然则却各有偏重。”
崇祯开口问道:“为何各有偏重,还请周先生赐教。”
一番话下来,崇祯已经在心里对周祥春十分佩服了,称呼再上了一个台阶,用上了平时对阁老们才用的称呼“先生”。
周祥春赶紧逊谢,然后开口道:“对朝中官员而言,利在速成。如今朝政被东林把持,非东林大多沉沦下僚。混到好的,即使有一两个非东林出身,却也和东林关系密切,咱们拉拢不过来。朝中混的不如意的,又非东林出身,才是咱们的选择。陛下可知,如今朝中哪些官员最为潦倒?”
崇祯想了想,开口说道:“莫非是御史言官?”
周祥春开口道:“正是如此。微臣身处都察院,知道这些御史言管日子十分清苦。俸禄二百年来就没涨过,仍然同洪武年间一样,每月二两银子。这些钱倘若放在洪武年间,彼时物价极贱,日子还算不错。到如今已经过了二百余年,物价何止贵了了十倍,光今年的京师的两价就要四两银子一石。御史言官一个月的俸禄,尚
(本章未完,请翻页)且只能买半石粮食,堪堪填饱自己的肚子,其妻子都不能免于饥寒。”
想了想,周祥春壮着胆子开口道:“天启年间,这些御史言官尚且能预支俸禄度日。等日后升迁之后,再从俸禄中还上。可惜崇祯元年六月初四,工科给事中刘安行巡视太仓银库,说预支官俸之弊,积侵三十六万。户部严查此事,追缴赃款,并且不再允许预支俸禄。这下御史言官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这里科普下明朝的言官制度。明朝的言官分为两块,一块对中央负责,称为六科给事中,总部设在午门外,其属分驻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4—10人不等,在编人员总共约四十人左右。这些人专门纠察六部事务,自然穷不到哪里去,六部有了进项,自然会分他们一杯羹。
另一块称为都察院,正是周祥春任职的部门。都察院由御史台沿革而来,设置有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使、左右佥都御使及十三道监察御史,编制定员大约为110人,却专门对地方负责。这些御史言官倘若有任务巡视地方还好,不管去哪里,地方官员多少会有点表示。没有出巡任务的时候,就只能窝在京师,凭借着那点死俸禄艰难度日。
说完之后,周祥春偷偷的看着崇祯的脸色,生怕这一下子玩砸了,引起崇祯勃然大怒。
果然,崇祯本来就很红的脸色更加的通红,怒不可遏的骂道:“户部的这些蠹虫,着实该杀,怎能断了官员们的生路呢?”
明明就是你自己下旨严查,下旨不许再预支俸禄,明明就是你断的御史言官的生路好不好?竟然推给了户部。果然如同王贤弟所说的那样,这陛下碰到事情从来不肯承担责任,只知道委过于人。这王贤弟果然是天人,还没有见过圣上,就能把圣上的性子猜个不离十。
于是周祥春装作不知内情,附和了崇祯几句,然后继续开口道:“科道言管职位虽低,权势却颇大,自然已经被东林完全把持。咱们要拉拢的,只能是这批不得志的御史言官。”
崇祯却不以为然的开口道:“御史言官只对地方负责,即使拉拢过来,又有何用?”
周祥春便开口道:“此乃微臣献于陛下的第二策,唤作偷梁换柱。科道言官和御史言官同为言官,等到陛下拉拢到一些心腹之后,便可以行使偷梁换柱之策,借口官员占据同一职位太久,容易生出弊端,可令科道言官同御史言官轮流互换职位。倘若陛下不想做的如此明显,也可以偷偷的把一些御史言官的心腹转入科道言官之中。等到科道之中帝党的人占优之后,朝廷清流就为圣上所用。到时候行事也好,收权也好,都要容易很多。要知道,科道可是有封驳权的。”
崇祯点了点头,开口道:“依照周先生的意思,咱们要夺权,第一步便要掌握科道?”
周祥春开口道:“回陛下,正是如此。遥想当年阉党当政,掌握了科道之后,通过三大案栽赃东林,泼污了东林的名声,接下来便如杀鸡屠狗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般,打的东林全无还手之力。如今东林之所以势大,全因为朝中言论都为其所掌握。帝党倘若想抗衡东林,必然得先夺权科道言官这个紧要的部门。到了此时,下面有科道主攻弹劾,上面有陛下点头批准,一本一个准,轻轻松松的便能把这些东林都赶回江南读书去。”
崇祯点了点头,的确如此。倘若掌握了科道,朝中权力便收回了大半。继续开口道:“然则如何拉拢这些御史言官?”
此事老早就和王启年商量过了,周祥春想也不想便开口道:“最好的办法便是设立养廉银,在俸禄之外,再给御史言官发放补贴。如今都察院十三道御史约一百二十来人,每人每月增发十两的养廉银,一年下来也不过一千五百两。对陛下来说,每年一千五百两算不得什么,却可以收尽御史言官之心,这笔钱,不亏。其次,便是设立密折制度,名义上的说法是御史言官们出巡之时,碰到紧要事情,可以用密折上报陛下。实际则是扩大御史言官们的权力。而且陛下可以根据他们上奏的密折,判断此人的心性,好决定最终重任哪些人员。”
这些话其实是二人商量好,用来麻痹崇祯的。倘若真这么办理,这些人只会感激崇祯,就没周祥春什么事情了,花了这么大力气,却给崇祯做了嫁衣,自然不合王启年的心思,也不合周祥春的心思。这些人不能被崇祯所掌握,只能借着崇祯的名头,又周祥春来掌握,这才符合王启年和周祥春的利益。
看到崇祯正要答应下来,周祥春赶紧又开口了:“只是如此办理,还是有破绽。怕只怕会引起东林的注意。请恕微臣失礼,论钱财和收买人心之事,只怕陛下不是东林的对手。”
崇祯都被周祥春给绕晕了,听到此话,便开口道:“然则如何是好”
周祥春假装想了想,开口道:“只能请陛下在群臣之中选择一忠贞可靠之士,而且此人必须聪明过人,代替圣上来掌握这批御史言官。这样即使东林有所察觉,也只是以为是某人的野心而已,怀疑不到圣上头上去。”
既要忠贞可靠,又要聪明机警。自己夹袋之中有这样的人才么?看了看眼前的周祥春,崇祯眼睛一亮,开口道:“此事莫若便请先生担当?”
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结党了,而且是圣上御准。周祥春心下大喜,脸上却装出为难的样子,开口道:“微臣愚钝,不敢当此大任,而且此事由微臣所提议,再由微臣所担任,只怕今后有狡诈之徒,效仿此例。”
崇祯却呵呵的笑了起来,开口道:“朕幼年进学之时,曾听过一句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自此以后,便铭记心中。但凡忠贞之士,朕必然以赤心待之。先生只管放手去做,朕信的过先生。”
(本章完)
<!--gen2-1-2-110-20303-85322834-148872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