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渣男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凡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身在官场,才能真正体会到在宦海浮沉的艰辛不易。文渊帝是个好享受之人,年轻时还能够克制,勤俭,现下却不能了,常常出巡,又或者狩猎,生活越发得奢侈了起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都如此,下面自然形成一般的风气,尤其是在金陵扬州地方,斗富得甚是厉害,这些风头都刮到了京城官员的耳朵里,今儿这两家比谁家的小妾多,明儿那两家比谁家的珊瑚树好看,又或者是你拿蜡烛当柴火,我就把丝绸漫天撒,更别提什么古玩玉器,简直就是为了砸出一个响来好摆阔。贾珍听到耳朵里,只有一个反应——他特么心疼那些好东西,第二个反应也只能感叹句这些官商,尤其是盐商们还真是有钱,真是凶残的存在。别的不提,就说贾赦上个月不小心摔了个宋朝哥窑的古玩,就让他肉痛到现在,就差点没有抱着那碎片痛哭流涕了。其他官员虽然嘴上骂得厉害,可是不少官员还是露出了艳羡的表情,若是外放到这种地方的话,可比呆京城好得多,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捞钱的时候还生怕踩了哪座大神,忘烧哪座庙的香。
贾珍对现下的风气以及官员们的所作所为也还算是有所耳闻,虽然知道这是常态,可谁叫文渊帝重名声,除了孙广案之外,大多的贪污案都是轻拿轻放,不用重典。如此一来吏治如何能不*,致使贪官横行。就是在天子脚下的京城里,每天都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被达官显贵之流所欺压,且当下又适逢诸子夺嫡,官场更是有如浑水一般,这几年官员的升迁降调大多有猫腻,少不了那些皇子们的手笔。想起这些他有时候都心里忍不住暴躁,想要狠狠地抽上那几个皇子一顿,这还让不让人好好工作,让百姓好好生活,一个个都在挖墙角,尤其是大皇子和二皇子更是找出层出不穷的理由来,让勋贵们出些血,什么今儿看上件玉器,明儿要搜罗字画,大家都是人精,谁不知道字里面的意思,甄家前儿还孝敬了十万两银子。
贾珍相信以文渊帝的能力来说,他肯定知道诸子争斗的情况以及官场现下的状况,只不过是故作不知道罢了,至于出于何种目的就有待商榷了。贾珍和楚氏私下里也曾说过这事,只是没讨论出个所以然,便就丢开不提。
贾家现今在京城里只能算是二三流的人家,因此贾珍并不觉得他会被人惦记上,至于人脉,因是武转文,且自打贾代化急流勇退之后,贾氏一族已经十多年都不曾拿过兵权,虽然如今有些人家时常走动往来,却大多不过是面子情而已。想到这里,贾珍忽然有点明白为什么荣宁二府都会撑着,硬是不换大门口的匾额,因挂着国公府的名头,起码名头还是京城里的一等人家,总比落入二、三流好,所以他们才舍不得,也正是因为如此,贾母才能辖制住贾赦以及贾政两房,甚至连东府的贾珍也对贾母有所顾忌,然后最后仍旧是一场空。
贾珍依旧按部就班地上班,直到一道八百里急奏送了过来,没有想到湖北竟是闹起了农民起义。文渊帝大怒,忙派人带兵前去镇压。面对如此情况,贾珍只是不言语,湖广两地的税收银钱之事归他所管,再没有比他清楚其中的缘故,这些年虽然户部的左右侍郎努力顶着压力,不至于不断地增加各地的赋税,但是赋税沉重这是个实情,他所看到的账本都是修改润色过的,其中的门道大家都明白,不过是下面官吏层层盘剥,可是又不能叫户部抓住错处,为了账面好看和自己的荷包,这私底下不知道还又加了几重税,老百姓只怕是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所以这才揭竿起义。不然的话,谁乐意做这掉脑袋的时期。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想起文渊帝一脸沉痛,心伤的表情,仿佛老百姓们做了十恶不赦,对不起他的事情来。贾珍就忍不住在心里冷笑,他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对皇帝的敬畏少得可怜,只是把他当成个可以掌管生死的老板而已。在他看来,老百姓不造反那才叫奇怪,明明是文渊帝自己一味花钱享乐,做面子,任由吏治*,摆明就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凭什么叫老百姓们逆来顺受。他是做过小老百姓的,每天操心自己的生活还来不及,谁管头上飘来哪朵云,虽然关心国家大事,但也不过是瞧瞧而已。同理,这些百姓们也只是想过些好日子,并不会管上面是哪个人做皇帝,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皇帝才值得他们感恩,记住名字。
湖北这次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响应众多,很是棘手,当地的驻兵竟是镇压不住,这才捅到了上头。等皇帝派了人,兵部也把章程拟了出来,只等着点好兵马,便可挂帅出征,而户部这边也随即开始动手,忙着调度粮草等等诸多事宜,总要给其安排的妥妥当当的。贾珍心里对文渊帝有着诸多不满,但是依旧把自己手上的事情一丝不苟地做完,有时候他忍不住有些怀疑自己,他想做一个好官,为百姓着想,可是到了户部这么几年,他似乎并没有做出什么于百姓有益的事情来,很多事情他知道明白,但是却不能说,不能做,只能看着。说起来,他现在真的有些羡慕御史了,至少他们能够问心无愧。
贾珍打心里迷茫好一阵子,虽然并没有在旁人面前露出丝毫来。不过谁都没有想到本来以为只是平个小乱而已,居然会花将近半年多的时间还没完成。这半年多的时间了,文渊帝是真的急了,每次上朝总是要点名兵部,自己的儿子舍不得骂,就把兵部尚书以及左右侍郎骂了狗血喷头。兵部尚书也是一肚子的委屈,这平乱可不是他们没效率,你那宝贝二儿子没少干损人利已的事情,今儿扣下点粮草,明儿朝军队里塞点人,况且湖北那里的官兵武官们有不少可是大皇子和二皇子门下的,当然平叛不利,又怨得了谁?搁这么些猪队友,能打好仗吗?兵部尚书满肚子的抱怨,可是却没办法说,皇子们要整他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他可不能为了图一时的爽快,害了自己又带累了家人。
兵部尚书的苦水和难做,大家都深有体会,谁没有被这群皇子们给坑过,今天是别人,明天就到自己。偏偏皇帝还总爱拿他们消火,皇子没有入朝的时候,他们可都是干得好好的。他们比不上皇子们再怎么无能庸碌,总是有饭吃,有屋睡,还能逗逗鸟雀,纨绔一把,谁不是靠着本事一点点爬上来的,除了些野心极大的,大部分人哪里会乐意陪皇子们夺嫡,说句难听的话——这关他们屁事啊!他们又不是吃饱了饭撑着了,要干这种掉脑袋的活计。
兵部尚书也不是真傻子,与其让皇帝把怒火全部扣在兵部上,还是拿湖北的那群人来消火,要知道那边的官员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尤其是湖北巡抚更是难辞其咎,凭啥就骂他们?“你们这群废物,办个事情都办不利索,还要到处拉扯别人。”文渊帝盛怒之下是听不进去臣子的进言,其实大臣们都觉得兵部尚书没有说错,湖北巡抚苏备确实应该负首要责任,还有湖北那里的那些官员,他们才是最了解当地情况的人,而他们这些京官们平日里就算了解不过是通过那些文书和只言片语,如果能够发现的话,他们还用得着在官场混吗?直接摆个摊子给人算卦岂不是更好。
这不提起苏备还好,提起苏备来,文渊帝心里更火大。苏备是他的心腹,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结果居然出了这档子事情来,这不是在明晃晃地打他的脸,说他识人不明,以至于酿成如此大祸。贾珍对于这些事情还是相当了解,苏备这个人说白了私德极差,所以当初京城里的人都不待见他,可他偏偏能讨皇帝的喜欢,人也有点本事。皇帝因而极其看重他,因为苏备在朝堂上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皇帝,断然不会对他不忠,因此苏备只不过花了寻常人一半不到的时间便成了封疆大吏,深得皇帝信任。
文渊帝虽然窝火,但是还真不能说出什么来。至于朝臣们听到了湖北巡抚立刻就明白过来了,大家心里便都有数了,看起来兵部尚书也真是火了,皇子他是得罪不起,但是踩踩苏备还是可以的,顺便也恶心恶心皇帝。你看湖北之前不是好好的,偏偏你派了苏备过去,它就不安生了。文渊帝最后只能来了句“退朝”便甩袖离开。皇帝既然下朝了,大家自然各区做自己的事情。
“老哥,今儿我是彻底服了你。”和兵部尚书一向交好的大理寺卿笑眯眯地道,看着文渊帝的黑脸,大理寺卿易振当年心里头憋得那口恶气总算是出了一半。兵部尚书自然知道易振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当初这苏备可是把全京城的人都给恶心了一遍,偏偏他们都没办法折腾他,原因无他,包庇的人就是当今天子文渊帝。苏备当年不过只是个书生,中了举人,当时的文渊阁大学士董书栋觉得他为人上进,且一派儒生风范,便将自己的独女许配于他,还替他在官场上打点,好叫他仕途平顺。董书栋在世的时候,苏备和其妻感情极好,俩人还有一女,只是那女孩身体不好,最后不得不遁入空门,这才好了些。从这以后,苏备和他妻子便再无子嗣,后来为了子嗣计,苏备纳了妾,这妾是个心思大的,还给苏备生了个儿子,自打这之后,这苏备便开始宠妾灭妻,甚至允许小妾穿上正室才能穿戴的诰命服饰。
苏备的妻子董氏只好回娘家向父母哭诉,谁料苏备竟是将生病在床的岳父给气死了。这下苏备和董氏彻底成了仇人。董氏狠下心肠,便敲响了登闻鼓,董氏虽然是妻告夫,有违纲常,但是苏备的所作所为更叫人难以容忍,就连苏备的亲母苏老妇人都站在了董氏一边,原因无他,苏备纵容让其妾冲撞了自己的母亲,甚至对母亲多有薄待,是为不孝。苏备这事情一捅出去是彻底犯了众怒,可没有想到的是文渊帝非要保他,皇帝执掌天下生杀大权,要保一个人还不容易。苏老夫人将董氏的嫁妆全部送到了出家的孙女那里,便搬出了苏府,在家庙出了家。而董氏以血写书,托人交给了父亲的至交好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便上吊自尽。董母牵挂外孙女,由于孙女儿在蟠香寺出家,便搬到了姑苏去,好就近看着孙女。
作者有话要说:555555555555,考试结束了,存稿也没了。
求安慰,求安慰。
凡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身在官场,才能真正体会到在宦海浮沉的艰辛不易。文渊帝是个好享受之人,年轻时还能够克制,勤俭,现下却不能了,常常出巡,又或者狩猎,生活越发得奢侈了起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都如此,下面自然形成一般的风气,尤其是在金陵扬州地方,斗富得甚是厉害,这些风头都刮到了京城官员的耳朵里,今儿这两家比谁家的小妾多,明儿那两家比谁家的珊瑚树好看,又或者是你拿蜡烛当柴火,我就把丝绸漫天撒,更别提什么古玩玉器,简直就是为了砸出一个响来好摆阔。贾珍听到耳朵里,只有一个反应——他特么心疼那些好东西,第二个反应也只能感叹句这些官商,尤其是盐商们还真是有钱,真是凶残的存在。别的不提,就说贾赦上个月不小心摔了个宋朝哥窑的古玩,就让他肉痛到现在,就差点没有抱着那碎片痛哭流涕了。其他官员虽然嘴上骂得厉害,可是不少官员还是露出了艳羡的表情,若是外放到这种地方的话,可比呆京城好得多,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捞钱的时候还生怕踩了哪座大神,忘烧哪座庙的香。
贾珍对现下的风气以及官员们的所作所为也还算是有所耳闻,虽然知道这是常态,可谁叫文渊帝重名声,除了孙广案之外,大多的贪污案都是轻拿轻放,不用重典。如此一来吏治如何能不*,致使贪官横行。就是在天子脚下的京城里,每天都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被达官显贵之流所欺压,且当下又适逢诸子夺嫡,官场更是有如浑水一般,这几年官员的升迁降调大多有猫腻,少不了那些皇子们的手笔。想起这些他有时候都心里忍不住暴躁,想要狠狠地抽上那几个皇子一顿,这还让不让人好好工作,让百姓好好生活,一个个都在挖墙角,尤其是大皇子和二皇子更是找出层出不穷的理由来,让勋贵们出些血,什么今儿看上件玉器,明儿要搜罗字画,大家都是人精,谁不知道字里面的意思,甄家前儿还孝敬了十万两银子。
贾珍相信以文渊帝的能力来说,他肯定知道诸子争斗的情况以及官场现下的状况,只不过是故作不知道罢了,至于出于何种目的就有待商榷了。贾珍和楚氏私下里也曾说过这事,只是没讨论出个所以然,便就丢开不提。
贾家现今在京城里只能算是二三流的人家,因此贾珍并不觉得他会被人惦记上,至于人脉,因是武转文,且自打贾代化急流勇退之后,贾氏一族已经十多年都不曾拿过兵权,虽然如今有些人家时常走动往来,却大多不过是面子情而已。想到这里,贾珍忽然有点明白为什么荣宁二府都会撑着,硬是不换大门口的匾额,因挂着国公府的名头,起码名头还是京城里的一等人家,总比落入二、三流好,所以他们才舍不得,也正是因为如此,贾母才能辖制住贾赦以及贾政两房,甚至连东府的贾珍也对贾母有所顾忌,然后最后仍旧是一场空。
贾珍依旧按部就班地上班,直到一道八百里急奏送了过来,没有想到湖北竟是闹起了农民起义。文渊帝大怒,忙派人带兵前去镇压。面对如此情况,贾珍只是不言语,湖广两地的税收银钱之事归他所管,再没有比他清楚其中的缘故,这些年虽然户部的左右侍郎努力顶着压力,不至于不断地增加各地的赋税,但是赋税沉重这是个实情,他所看到的账本都是修改润色过的,其中的门道大家都明白,不过是下面官吏层层盘剥,可是又不能叫户部抓住错处,为了账面好看和自己的荷包,这私底下不知道还又加了几重税,老百姓只怕是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所以这才揭竿起义。不然的话,谁乐意做这掉脑袋的时期。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想起文渊帝一脸沉痛,心伤的表情,仿佛老百姓们做了十恶不赦,对不起他的事情来。贾珍就忍不住在心里冷笑,他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对皇帝的敬畏少得可怜,只是把他当成个可以掌管生死的老板而已。在他看来,老百姓不造反那才叫奇怪,明明是文渊帝自己一味花钱享乐,做面子,任由吏治*,摆明就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凭什么叫老百姓们逆来顺受。他是做过小老百姓的,每天操心自己的生活还来不及,谁管头上飘来哪朵云,虽然关心国家大事,但也不过是瞧瞧而已。同理,这些百姓们也只是想过些好日子,并不会管上面是哪个人做皇帝,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皇帝才值得他们感恩,记住名字。
湖北这次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响应众多,很是棘手,当地的驻兵竟是镇压不住,这才捅到了上头。等皇帝派了人,兵部也把章程拟了出来,只等着点好兵马,便可挂帅出征,而户部这边也随即开始动手,忙着调度粮草等等诸多事宜,总要给其安排的妥妥当当的。贾珍心里对文渊帝有着诸多不满,但是依旧把自己手上的事情一丝不苟地做完,有时候他忍不住有些怀疑自己,他想做一个好官,为百姓着想,可是到了户部这么几年,他似乎并没有做出什么于百姓有益的事情来,很多事情他知道明白,但是却不能说,不能做,只能看着。说起来,他现在真的有些羡慕御史了,至少他们能够问心无愧。
贾珍打心里迷茫好一阵子,虽然并没有在旁人面前露出丝毫来。不过谁都没有想到本来以为只是平个小乱而已,居然会花将近半年多的时间还没完成。这半年多的时间了,文渊帝是真的急了,每次上朝总是要点名兵部,自己的儿子舍不得骂,就把兵部尚书以及左右侍郎骂了狗血喷头。兵部尚书也是一肚子的委屈,这平乱可不是他们没效率,你那宝贝二儿子没少干损人利已的事情,今儿扣下点粮草,明儿朝军队里塞点人,况且湖北那里的官兵武官们有不少可是大皇子和二皇子门下的,当然平叛不利,又怨得了谁?搁这么些猪队友,能打好仗吗?兵部尚书满肚子的抱怨,可是却没办法说,皇子们要整他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他可不能为了图一时的爽快,害了自己又带累了家人。
兵部尚书的苦水和难做,大家都深有体会,谁没有被这群皇子们给坑过,今天是别人,明天就到自己。偏偏皇帝还总爱拿他们消火,皇子没有入朝的时候,他们可都是干得好好的。他们比不上皇子们再怎么无能庸碌,总是有饭吃,有屋睡,还能逗逗鸟雀,纨绔一把,谁不是靠着本事一点点爬上来的,除了些野心极大的,大部分人哪里会乐意陪皇子们夺嫡,说句难听的话——这关他们屁事啊!他们又不是吃饱了饭撑着了,要干这种掉脑袋的活计。
兵部尚书也不是真傻子,与其让皇帝把怒火全部扣在兵部上,还是拿湖北的那群人来消火,要知道那边的官员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尤其是湖北巡抚更是难辞其咎,凭啥就骂他们?“你们这群废物,办个事情都办不利索,还要到处拉扯别人。”文渊帝盛怒之下是听不进去臣子的进言,其实大臣们都觉得兵部尚书没有说错,湖北巡抚苏备确实应该负首要责任,还有湖北那里的那些官员,他们才是最了解当地情况的人,而他们这些京官们平日里就算了解不过是通过那些文书和只言片语,如果能够发现的话,他们还用得着在官场混吗?直接摆个摊子给人算卦岂不是更好。
这不提起苏备还好,提起苏备来,文渊帝心里更火大。苏备是他的心腹,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结果居然出了这档子事情来,这不是在明晃晃地打他的脸,说他识人不明,以至于酿成如此大祸。贾珍对于这些事情还是相当了解,苏备这个人说白了私德极差,所以当初京城里的人都不待见他,可他偏偏能讨皇帝的喜欢,人也有点本事。皇帝因而极其看重他,因为苏备在朝堂上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皇帝,断然不会对他不忠,因此苏备只不过花了寻常人一半不到的时间便成了封疆大吏,深得皇帝信任。
文渊帝虽然窝火,但是还真不能说出什么来。至于朝臣们听到了湖北巡抚立刻就明白过来了,大家心里便都有数了,看起来兵部尚书也真是火了,皇子他是得罪不起,但是踩踩苏备还是可以的,顺便也恶心恶心皇帝。你看湖北之前不是好好的,偏偏你派了苏备过去,它就不安生了。文渊帝最后只能来了句“退朝”便甩袖离开。皇帝既然下朝了,大家自然各区做自己的事情。
“老哥,今儿我是彻底服了你。”和兵部尚书一向交好的大理寺卿笑眯眯地道,看着文渊帝的黑脸,大理寺卿易振当年心里头憋得那口恶气总算是出了一半。兵部尚书自然知道易振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当初这苏备可是把全京城的人都给恶心了一遍,偏偏他们都没办法折腾他,原因无他,包庇的人就是当今天子文渊帝。苏备当年不过只是个书生,中了举人,当时的文渊阁大学士董书栋觉得他为人上进,且一派儒生风范,便将自己的独女许配于他,还替他在官场上打点,好叫他仕途平顺。董书栋在世的时候,苏备和其妻感情极好,俩人还有一女,只是那女孩身体不好,最后不得不遁入空门,这才好了些。从这以后,苏备和他妻子便再无子嗣,后来为了子嗣计,苏备纳了妾,这妾是个心思大的,还给苏备生了个儿子,自打这之后,这苏备便开始宠妾灭妻,甚至允许小妾穿上正室才能穿戴的诰命服饰。
苏备的妻子董氏只好回娘家向父母哭诉,谁料苏备竟是将生病在床的岳父给气死了。这下苏备和董氏彻底成了仇人。董氏狠下心肠,便敲响了登闻鼓,董氏虽然是妻告夫,有违纲常,但是苏备的所作所为更叫人难以容忍,就连苏备的亲母苏老妇人都站在了董氏一边,原因无他,苏备纵容让其妾冲撞了自己的母亲,甚至对母亲多有薄待,是为不孝。苏备这事情一捅出去是彻底犯了众怒,可没有想到的是文渊帝非要保他,皇帝执掌天下生杀大权,要保一个人还不容易。苏老夫人将董氏的嫁妆全部送到了出家的孙女那里,便搬出了苏府,在家庙出了家。而董氏以血写书,托人交给了父亲的至交好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便上吊自尽。董母牵挂外孙女,由于孙女儿在蟠香寺出家,便搬到了姑苏去,好就近看着孙女。
作者有话要说:555555555555,考试结束了,存稿也没了。
求安慰,求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