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初掌宫禁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沈若寥上早朝的第一天,也是建文元年七月初九日,燕王起兵的第四天。
他骑马赶到西华门,把马停在外面,跑到乾清宫来。朱允炆已经装束完毕,见他进来,笑道:
“挺准时的。过两天朕让人给你做身制服吧,现在这身太家居了。”
他出了乾清宫,上了大轿。沈若寥跟在边上,走到文华殿来。文武百官都已经到了,整整齐齐在大殿上站着,安静等着天子上殿。朱允炆进了大殿,从正中央的陛阶登上宝座,端端正正坐了下来。沈若寥自觉地站到了宝座左侧的玉阶下。
众臣山呼万岁完毕。沈若寥以为,早朝必将重新讨论平叛大军主将人选。出乎他意料,朱允炆上来却问道:
“方先生,井田制更定实施之事,先生是否已经有确定方案了?”
方孝孺出列奏道:“启奏陛下,臣已经草拟了一份方案,请陛下过目。”
他从袖中掏出一份奏本,低头双手将奏本举到额前,却不上步。朱允炆右侧一个太监下了台阶,从方孝孺手中接过奏本,转身走回宝座边上,将奏本呈递到御案上。
朱允炆打开奏本,那奏章很长很长,连续十几页列的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他大略浏览了一遍,将奏本重新折好,放回案上,笑道:
“朕早朝后会仔细看的。方先生为此事殚精竭虑,真是辛苦了。”
方孝孺叩拜道:“陛下言重了。臣分内之事而已。陛下锐意复古,数月之前改革官制,更定各部司品级大小官员名称,已经颇有成效。陛下却从未因此满足,深知名称只是个表面的东西,古人天下垂治的实现,要究其内在的制度根源。西周井田制乃是实现民生富庶,世风高尚,政治安定,四海清宁之理想的根基,奈何为后人捐弃,实在令人叹惋。今陛下着意恢复西周井田制,为此焚膏继晷,夙兴夜寐,我大明实现古人之治不远矣。”
沈若寥不由皱了皱眉头,有些不可思议地望着方孝孺。他长这么大,书看得不多,也还不算少,这还是头一次听到这样的政见,生活在今天的大明天子,会对复古如此执着,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竟然意图恢复两千多年前的西周井田制。而他手下朝廷的现代官员,竟然也认为这是件英明好事,从而为之鼎力草拟方案。朝堂之上,百官都默不作声;他不知道是否人人都意见一致。
朱允炆敬慕地望着方孝孺退回列中,望了望其他官员,问道:
“众位爱卿,还有什么事要奏上吗?”
齐泰出列道:“启奏陛下,征虏前将军何福已经班师回朝,现正在奉天门外听候宣见。”
朱允炆欣喜地坐直了身子,苍白的脸颊上泛起一丝红晕。“什么,何将军已经回来了?快快宣进来。”
众臣依然面朝天子,俯首弓身,无一人回头向殿外张望。沈若寥期待地望着殿门。远远地一个全身披挂的将军威风凛凛地走到大殿门口,上了陛阶,走进大殿,径直走到殿前,半跪下身,声如洪钟说道:
“征虏前将军、都督佥事何福拜见天子。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允炆道:“何将军请快快平身。”
“谢万岁。”何福说着,站起身来。这是一个年近五十的中年将军,身材短小健壮,方面环眼,唇须齐整,下巴上一撮山羊小胡短而有型。头戴红缨战盔,后缀盖脑,身穿大红战袄,肩结大红四垂巾,外披鳞纹软甲,裆甲护心,束臂鞲腰革,下身膝甲吊腿,外穿红色缺胯战袍,足蹬软革战靴,越发映衬得其人脸上红光溢面,志得意满。
沈若寥突然萌生一种冲动,想看看徐辉祖穿上这身装束,会有怎样英气凛然的大将风范。他可以看得出来,如果脱下战甲,何福的气度是远远不及这个中山王的长子魏国公大人的。毕竟,何福由行伍出身,一点一点积功到都督佥事的位置,而徐辉祖却是天生将门长子,现在又是中军都督府的大都督,大明天子麾下五军中第一人。
朱允炆道:“何将军远涉千山万水,不辞艰辛,智勇双全,平定麓川叛军,解除朝廷云南边疆之忧,真是我大明一大功臣啊。”
何福道:“万岁过奖了。何福才能平庸,此役之功,完全仰仗万岁天恩浩荡,还有西平侯沐将军指挥如神。何福并无寸功。”
朱允炆道:“何将军太过谦虚了,朕一定要重重赏何将军,还有所有凯旋归来的将士们。传朕旨意,都督佥事何福论功进为都督同知,赏钞五百锭,传示五军三天。”
待何福谢恩完毕,天子道:“何将军远道归来,一路辛苦,就请好好歇息两天。将军休假之后再领其它军务吧。”
早朝结束后,朱允炆叫了方孝孺,陪他到文渊阁来查阅关于井田制的文献。君臣二人热烈而投入地讨论起来。沈若寥知道自己不能插嘴,在边上听着一大堆公田私田的又实在觉得头疼,便征得天子应允,站到门外来守卫,呼吸着外面的新鲜空气,自在了很多。
文渊阁外立着一队御林军,见到沈若寥出来,都不住地偷眼瞄他。沈若寥一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就是羽林卫的士卒,他的下属,以为他们只是对新来的御前侍卫感到好奇,并没有加以理会。他在文渊阁前面站了一会儿,觉得无聊,便坐到了门前汉白玉的台阶上。
正在这时,一个人远远地向这里走来。周围的御林军一见到那人,立刻齐刷刷地立正站好;徐达、常遇春、蓝玉出现,大概也无非如此。沈若寥有些奇怪,盯着那个人由远走近。
那是一个中等身材的人,虽是一身文服,身上却有种与生俱来的军人气概,步履之间,干净利落,又从容不迫,沈若寥一眼就看出他武功不浅。那人走近了,大约三十年纪,瘦长脸,五官生得清淡随和,目光中却有种不太相称的威严,走到面前,扫视了一圈周围站岗的士兵,仿佛只是很随意地问道:
“昨天晚上,有两个人跑到假山洞里喝酒赌钱,哪两个?”
两个士兵乖乖地站了出来。那人看了看他们,用了嘲讽的口吻,说道:
“很过瘾啊?你们两个是不是以为,御苑桥到了晚上没人经过,守不守也没人知道?”
两个士兵头垂得很低,一声不吭。
那人道:“幸亏去的是我,假如是个刺客,现在我是不是该把你们吊起来,倒挂在大营门口,每个抽上八十鞭子,然后再拿了你们首级?”
两个士兵慌忙在地上趴下来:“属下知罪,请大人责罚!”
那人冷冷道:“换岗之后,都给我自觉到禁闭室去,明天再出来。我会去查的,别想糊弄事。”
两个士兵喏喏连声:“属下遵命,属下不敢。”
“起来吧。接着站岗!别把今天的任务再耽误了。”
看着两个手下站起来,重新回到岗位上站好,那人走到台阶前面,望着沈若寥,问道:
“这是哪家的毛孩子?随随便便在这儿坐着,懂不懂规矩,怎么没人管啊?”
沈若寥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冷眼望着那个人。边上一个士兵小声地对那人说道:
“这是万岁新任命的御前近身侍卫,羽林卫指挥使,承安仪宾沈若寥。”
那人惊奇而鄙夷地笑道:“原来是承安仪宾大人啊,下官真是失敬了。——不对,如果您是羽林卫指挥使,那我们应该是同事,无论如何不能向您自称下官了。这可如何是好?”
沈若寥冷冷道:“阁下就是董大人了?”
他猜得一点儿不错。董原高傲地笑道:“大人可不敢当。董某以后和沈大人共事,还请大人多多关照。”
初来乍到,沈若寥不想和自己将来的同事一开始就结梁子。他礼貌地说道:
“我什么也不懂,还请董指挥多多指教才是。”
董原讥讽道:“沈大人说笑了,大人是什么身手,您可是沈如风的儿子,只消弯一弯小指头,整个羽林二卫都在您面前人仰马翻。真是幸亏有您做天子的近身侍卫,要不然我们都得回家抱孩子了。”
沈若寥懒得和他较真,站起身来,彬彬有礼道:
“对不起,我要回万岁身边了,失陪了。”
“沈大人请留步,”董原叫住了他,挑衅地望着他。“天子既然正在读书,搅了他的兴头可是罪过。不如你我二人来切磋切磋,分个高下,从此以后,这羽林二卫究竟该听谁的话,众兄弟也看得清楚,免得犯错误。”
果真是一山不容二虎。沈若寥想了想,说道:
“大人若是为了这个目的,又何必大动干戈呢。羽林二卫是大人带出来的,事事自然还是都听大人的话。就算是听我的,我一直陪在万岁身旁,也没办法管。这分工已然确定了。”
董原道:“怎么,沈大人不愿给我这个面子了?”
沈若寥道:“失敬了董大人,请恕难从命。”
董原道:“你是看不起我吧?”
沈若寥冷冰冰道:“我不愿伤了天子身边的和气。”
他拔腿就向文渊阁里走去,却碰上朱允炆和方孝孺走出来。董原立刻单腿跪下,给天子请安。
朱允炆笑道:“我听见你们争执了。若寥,你不妨就和董平山比上一比啊。”
“陛下?”
朱允炆道:“我听先帝说过,军营之中,相互的比武切磋不但不伤和气,而且是最能增进友情和团结的事了。若寥,你完全不必有此担心。”
方孝孺也笑道:“俗话说得好,‘不打不相识’嘛。”
沈若寥叹道:“好吧,既如此,若寥恭敬不如从命了。”他把秋风扔到了地上。
董原见状,微微一笑,也把随身佩剑丢到地上,然后掌风运力,脚下稳稳连上两步,当胸劈来。
平心而论,御林军作为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实力是相当厉害的。沈若寥在天子面前将御林军贬得一钱不值,纯粹是为了自己能得到近身侍卫这个位置。毕竟,军队的作用体现在战场之上,从来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其中的个人如何强大。大明天下承平三十年,政治清明,建文天子仁柔,守卫皇宫的御林军还是有些疏于防范了,否则沈若寥就是再怎么天下无敌,他孤身一人是绝不可能对抗得过一支训练有素的亲兵的。而通过刚才周围的士兵和董原的表现,他也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到御林军的治理其实还是中规中矩,像模像样。眼下董原的武功也证实了这支军队绝对不像沈若寥夸张的那般废物点心,不可小觑。
他感觉董原的实力几乎可以和骆阳不相上下。他始终并未出手,对董原连连相让,渐渐退到殿前用于蓄水防火的铜制大缸前面,这才第一次伸出手,抓住董原一拳打来的手臂,弓身轻轻一带,身子轻巧地向旁侧一闪,董指挥便一头栽进了大水缸里,哗啦一声清水泼溅了一地。
沈若寥顿时意识到自己把事情办砸了。这一下把董原的面子伤得太过,以后这同事可就没法再处了。他灵机一动,急中生智,立刻纵身也跳进了水缸中,边上观战的卫兵,朱允炆和方孝孺都大吃一惊。
沈若寥浑身湿透,抹掉脸上的水,对大缸里同样狼狈的董原说道:
“我说过不想跟您比的,弄成这样决非故意,得罪了,董大哥。”
董原诧异地望着他,此时此刻就是想发火也没火了。他看出沈若寥眼中的诚恳和歉意,愣了半晌,终于忍不住滑稽,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一起,沈若寥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他站起来,对董原伸手微笑道:
“出去吧;再呆会儿,万岁怕要怀疑咱俩淹死了,要派人打捞了。”
董原欣然拉住他,两个人一起跳出大缸来,甩了甩身上的水,回到天子面前,都有些难为情。
朱允炆善良地笑道:“别说话了,先去换衣服吧。”
董原爽快地答应了;沈若寥却有些犹豫,他没衣服可换,又不好跟天子开口。董原却看出了他的尴尬,善解人意地说道:
“走吧,若寥,我那儿正好有两套干净衣服,你要不嫌弃的话,就先换上。”
天子准了假,沈若寥便跟着董原去了他的营房,一面在心里暗暗感叹,“不打不相识”这句话真的是至理名言,他曾以为任何时候打架都只会把事情弄糟,弄到不可收拾,所以虽然自身武功至高,对诸如比武之类的事情却向来是躲着走,万万没有想到一场短短的武斗却在瞬间化干戈为玉帛,从此为他换来了一个刎颈之交。
换上了干衣服之后,董原带着他在羽林二卫的大营里转了一圈,一面对他说道:
“我父亲在世时就是羽林卫的指挥佥事。十六岁上,我通过都督府考试选拔,进了御林军;父亲去世后,我经过试职,考核合格,承袭了他的职位,后来连晋两级,才到今天的指挥使一职。我小的时候,父亲就常常把我带到大营里来玩,加上后来一直在军中长大,我跟这些战士之间都非常熟悉,有很深的感情。你刚来,士兵们没有一个认得你,很难听你的话,而且你又这么年轻,恐怕免不了受他们的气。不过没关系,他们从来都听我的,所以,如果有什么难处,你尽管来找我就是。”
沈若寥道:“其实,我也做不了什么,我每天所有时间都要陪在天子身边,羽林二卫的事,我就是想管也没多少心思。”
董原道:“这个不难,慢慢来,你就会调整好时间,也会很快上手的。按规矩,羽林二卫每十天进行一次集训,明天正好是这个月第一次,你又刚刚上任,一定要过来亮个相。此外,天子让你掌管羽林二卫,主要是看中你的身手,所以你一定要给士兵们展示展示,让他们开开眼界,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这样一来,他们也好服你。”
沈若寥笑道:“那还要请董大哥帮忙照应着点儿了。”
“好办,”董原道,“弟兄们都很义气,只要你有真本事,人实在,又讲信用,想得到他们的拥护还是很容易的。”
沈若寥道:“我要是能站稳脚跟,从此以后,我就只负责操练武功就行了,别的我也不会,还是董大哥做主的好。”
董原笑道:“这个嘛,到时候再说。谁知道你藏着些什么本事呢。我可是准备好了随时让贤的。”
沈若寥回到朱允炆身边,站在一旁看天子用过午饭,陪他回到乾清宫午休,然后自己才能吃饭。下午,朱允炆又接见了齐泰、黄子澄、练子宁、卓敬等一班文臣。大概是事先商量好了,这帮文臣众口一词,都认为恢复井田制之事实在不妥,请陛下三思。朱允炆不大高兴,问他们为什么早朝时候都一言不发;回答说大家思绪都在燕王叛军上,谁也没有思想准备,所以一时不能清理思维。朱允炆听他们说了一会儿,不对自己的胃口,有些郁闷,便说朕听明白了,让朕再想想,众位爱卿也回去再好好想想吧,把文臣们送走了。
到了这时,朱允炆才有了和沈若寥独处的时间。他坐在乾清宫的御案前,批了一会儿奏章,叹了口气,抬起头来,望着沈若寥。
“你站了一天了,很累吧?坐下歇歇吧。”
沈若寥微微一愣。“不用了,这不是我该干的吗?”
朱允炆含着歉意笑道:“其实朕完全没必要有个近身侍卫的,皇宫里安全得很。不过,朕倒是时常希望,能有个人在身边陪陪朕,跟朕聊聊天,不要一开口就是政事民情。朕其实是个很懒的皇帝。”
他看了看周围,站起身来,走到东侧暖阁中。沈若寥跟进去,天子在茶几旁坐下来,指着对面的太师椅,道:
“你也坐吧,再这么站下去,朕看着都累了。”
沈若寥谢过恩,端端正正坐了下来。朱允炆对边上侍立的太监说道:
“去把娘娘和太子叫过来。”
那太监领命去了。
朱允炆问道:“现在,若寥,让我来听听你的意见吧。燕王起兵,朝廷的平叛大军,你认为该由谁来挂帅?”
沈若寥道:“我的意见,昨日朝堂之上就已经被您否决了。”
朱允炆微微一愣;他虚弱地问道:
“你也想应该由魏国公挂帅?”
沈若寥点了点头。“陛下,我知道您担心什么,您担心魏国公最终会过不了自己亲妹妹这道坎,对不对?担这个心完全没必要。魏国公对待公私是极为分明的,您应该相信中山王的血脉。此外,卓侍郎说的我也不认可。燕王和魏国公如果在战场上相见,一定是两不相让,谁都不会客气。而燕王妃一定会坚决地和燕王站在一起。这将是一场恶战,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朝中只有一人能挡住燕王,这个人非魏国公莫属。”
朱允炆叹了口气:“朕对魏国公的担心并不在此。朕派他到北平坐镇指挥,以使北平后方坚固,行动万无一失。他倒好,轻轻松松就让燕王起兵夺了北平。他这算是办的什么事?他究竟是无能,还是根本就在暗助燕王?中山王的后人,怎么能力和忠心都大打折扣?”
沈若寥微微一愣。“陛下,您……是什么意思?”
朱允炆道:“朕就是那么一说,你别往心里去。魏国公是朝中武臣第一人,徐家人一直都是忠心耿耿,偶有失误,朕也不会怀疑他的忠诚。只不过,他继承了中山王的才能和忠心,可惜没有中山王的小心谨慎。中山王在先帝身边几十年,没有说错过一个字,做错一个动作,走错一步路。所以虽然先帝对功臣宿将大开杀戒,独中山王却能保持善始善终,不像凉国公、宋国公等人一样晚节不保。”
“所以,中山王死得也早,就是活得太累了。”沈若寥口无遮拦地说道。
朱允炆有些吃惊,想了想,叹道:“也有道理。唉。”
“还有一个人,”沈若寥道,“陛下,您还记得梅殷梅驸马吗?”
朱允炆怔了一下。“你说,让他出征?”
沈若寥道:“他不是受了高皇帝的密诏吗?”
朱允炆又吃了一惊。“你怎么知道?”
沈若寥温和地笑道:“那还用说,因为燕王知道啊。梅驸马是高皇帝最宠爱的驸马,其父梅思祖镇守淮安一带,很会带兵,后来投奔了高皇帝,也是开国功臣之一。梅驸马现在是镇守淮安总兵官,带兵也是小有名气,军中也有一定威望。当然,这些我也是听燕王说的,具体合适不合适,还是您说了算。”
朱允炆想来想去,摇了摇头:“梅殷是个忠臣,不过从未立过尺寸战功,难以在军中树立威信。”
“那还能有谁?我所知道的,就剩下何福了。”沈若寥道,“不过,我是觉得,何福虽然也算有本事,可是没有大将气概,是远远比不上魏国公的。”
“何福也不行,”朱允炆摇头道,“他只是个都督同知,麓川之役,他做大将军也不过是临时,因为沐春突然病故,无人替代。再说,边疆刁民的叛乱只是乌合之众,绝对不同于燕王的反叛。”
“好麻烦啊,”沈若寥叹道,“陛下,还有个办法;等魏国公回来,您可以让他自己推荐。只不过,他肯定不会推荐自己。所以陛下还是要看清楚,他推荐的那个人究竟是不是比他强。”
“好吧,也只能问他了。”朱允炆道。“对了,你想上战场吗?”
沈若寥摇头笑道:“不想。”
“为什么?”
“冲到燕王面前了,我是杀他还是不杀?”
“当然不能杀,”朱允炆道,“无论如何,也不能伤了四皇叔的性命,使朕背上杀叔父的罪名。”
沈若寥惊奇地望着他:“您打算如此号令三军吗?”
“对,出师之前,朕要明令三军,绝不能伤害四皇叔。”
“那您就输定了,皇上。”沈若寥道:“战场上还讲人情,绝没有赢的道理。您跟他讲,他可不跟您讲。”
朱允炆坚决地说道:“不行,宁使四皇叔负朕,朕绝不能负了四皇叔,朕早就想好了。”
朱允炆难得说一句坚决的话。沈若寥虽然并不觉得意外,仍然感到十分惊奇,甚至有几分可笑。不过,他没有说。
乾清宫口传来太监的吆喝声:“皇后娘娘到——”
沈若寥慌忙站起身来,看着马皇后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进东暖阁来,在皇帝面前跪了下来,拜道:
“臣妾给陛下请安。”
那小男孩也怯怯趴在地上,奶声奶气地说道:“儿臣给父皇请安。”
朱允炆让他们起来,指着沈若寥介绍道:
“这是燕王殿下的承安仪宾,朕已命他为近身侍卫,出入均可带兵,同时兼任羽林卫指挥使,现在皇宫的一切安全事宜都由他掌管。”
马皇后见过沈若寥,三个月前沈若寥闯入乾清宫时还被他惊吓过,对于燕王殿下承安仪宾的大名更是早有耳闻,眼下见天子竟然任命他为贴身侍卫,总管整个宫内御林军,暗自吃惊,却不好说什么,便低头行礼道:
“有劳沈大人了。”
沈若寥忙还礼道:“娘娘礼重了,若寥分内之事。”
马皇后并不十分美丽,只是非常端淑娴静,温顺恭敬,弱柳扶风,穿着打扮也十分俭朴,不像沈若寥想象中的皇后那般光艳照人,远赶不上蜀王妃漂亮。小太子朱文奎长得和朱允炆很像,不光相貌,性格也是一样的文弱羞怯,像个小姑娘,紧紧抓着娘亲的手不敢放。
朱允炆抱着孩子,又和沈若寥说了一会儿无关痛痒的话,包括询问他和郡主的生活,请他在京城一定就像在家里一样随意,无论何时都不要客气,遇到什么需要只管向他开口,朝堂之外,他们就是一家人,不再有君臣之分。
天子和皇后的晚饭奉上来,朱允炆终于放沈若寥离开皇宫回家了。
这一天公事下来,沈若寥当时还不觉得,回到家才感觉出疲劳来。他很少有这种一站一整天的时候,而且随时随地都需要集中精力,耳聪目明,三思而后开口,脑筋可是不轻省。他吃过南宫秋做的可口的饭菜,喝了一壶茶,感觉舒缓了些,坐下来在飞星上弹了两首曲子。南宫秋在边上和着曲子唱歌,很快便让沈若寥彻底放松下来。他觉得日子一天天这样过也是十分愉悦的。
沈若寥上早朝的第一天,也是建文元年七月初九日,燕王起兵的第四天。
他骑马赶到西华门,把马停在外面,跑到乾清宫来。朱允炆已经装束完毕,见他进来,笑道:
“挺准时的。过两天朕让人给你做身制服吧,现在这身太家居了。”
他出了乾清宫,上了大轿。沈若寥跟在边上,走到文华殿来。文武百官都已经到了,整整齐齐在大殿上站着,安静等着天子上殿。朱允炆进了大殿,从正中央的陛阶登上宝座,端端正正坐了下来。沈若寥自觉地站到了宝座左侧的玉阶下。
众臣山呼万岁完毕。沈若寥以为,早朝必将重新讨论平叛大军主将人选。出乎他意料,朱允炆上来却问道:
“方先生,井田制更定实施之事,先生是否已经有确定方案了?”
方孝孺出列奏道:“启奏陛下,臣已经草拟了一份方案,请陛下过目。”
他从袖中掏出一份奏本,低头双手将奏本举到额前,却不上步。朱允炆右侧一个太监下了台阶,从方孝孺手中接过奏本,转身走回宝座边上,将奏本呈递到御案上。
朱允炆打开奏本,那奏章很长很长,连续十几页列的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他大略浏览了一遍,将奏本重新折好,放回案上,笑道:
“朕早朝后会仔细看的。方先生为此事殚精竭虑,真是辛苦了。”
方孝孺叩拜道:“陛下言重了。臣分内之事而已。陛下锐意复古,数月之前改革官制,更定各部司品级大小官员名称,已经颇有成效。陛下却从未因此满足,深知名称只是个表面的东西,古人天下垂治的实现,要究其内在的制度根源。西周井田制乃是实现民生富庶,世风高尚,政治安定,四海清宁之理想的根基,奈何为后人捐弃,实在令人叹惋。今陛下着意恢复西周井田制,为此焚膏继晷,夙兴夜寐,我大明实现古人之治不远矣。”
沈若寥不由皱了皱眉头,有些不可思议地望着方孝孺。他长这么大,书看得不多,也还不算少,这还是头一次听到这样的政见,生活在今天的大明天子,会对复古如此执着,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竟然意图恢复两千多年前的西周井田制。而他手下朝廷的现代官员,竟然也认为这是件英明好事,从而为之鼎力草拟方案。朝堂之上,百官都默不作声;他不知道是否人人都意见一致。
朱允炆敬慕地望着方孝孺退回列中,望了望其他官员,问道:
“众位爱卿,还有什么事要奏上吗?”
齐泰出列道:“启奏陛下,征虏前将军何福已经班师回朝,现正在奉天门外听候宣见。”
朱允炆欣喜地坐直了身子,苍白的脸颊上泛起一丝红晕。“什么,何将军已经回来了?快快宣进来。”
众臣依然面朝天子,俯首弓身,无一人回头向殿外张望。沈若寥期待地望着殿门。远远地一个全身披挂的将军威风凛凛地走到大殿门口,上了陛阶,走进大殿,径直走到殿前,半跪下身,声如洪钟说道:
“征虏前将军、都督佥事何福拜见天子。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允炆道:“何将军请快快平身。”
“谢万岁。”何福说着,站起身来。这是一个年近五十的中年将军,身材短小健壮,方面环眼,唇须齐整,下巴上一撮山羊小胡短而有型。头戴红缨战盔,后缀盖脑,身穿大红战袄,肩结大红四垂巾,外披鳞纹软甲,裆甲护心,束臂鞲腰革,下身膝甲吊腿,外穿红色缺胯战袍,足蹬软革战靴,越发映衬得其人脸上红光溢面,志得意满。
沈若寥突然萌生一种冲动,想看看徐辉祖穿上这身装束,会有怎样英气凛然的大将风范。他可以看得出来,如果脱下战甲,何福的气度是远远不及这个中山王的长子魏国公大人的。毕竟,何福由行伍出身,一点一点积功到都督佥事的位置,而徐辉祖却是天生将门长子,现在又是中军都督府的大都督,大明天子麾下五军中第一人。
朱允炆道:“何将军远涉千山万水,不辞艰辛,智勇双全,平定麓川叛军,解除朝廷云南边疆之忧,真是我大明一大功臣啊。”
何福道:“万岁过奖了。何福才能平庸,此役之功,完全仰仗万岁天恩浩荡,还有西平侯沐将军指挥如神。何福并无寸功。”
朱允炆道:“何将军太过谦虚了,朕一定要重重赏何将军,还有所有凯旋归来的将士们。传朕旨意,都督佥事何福论功进为都督同知,赏钞五百锭,传示五军三天。”
待何福谢恩完毕,天子道:“何将军远道归来,一路辛苦,就请好好歇息两天。将军休假之后再领其它军务吧。”
早朝结束后,朱允炆叫了方孝孺,陪他到文渊阁来查阅关于井田制的文献。君臣二人热烈而投入地讨论起来。沈若寥知道自己不能插嘴,在边上听着一大堆公田私田的又实在觉得头疼,便征得天子应允,站到门外来守卫,呼吸着外面的新鲜空气,自在了很多。
文渊阁外立着一队御林军,见到沈若寥出来,都不住地偷眼瞄他。沈若寥一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就是羽林卫的士卒,他的下属,以为他们只是对新来的御前侍卫感到好奇,并没有加以理会。他在文渊阁前面站了一会儿,觉得无聊,便坐到了门前汉白玉的台阶上。
正在这时,一个人远远地向这里走来。周围的御林军一见到那人,立刻齐刷刷地立正站好;徐达、常遇春、蓝玉出现,大概也无非如此。沈若寥有些奇怪,盯着那个人由远走近。
那是一个中等身材的人,虽是一身文服,身上却有种与生俱来的军人气概,步履之间,干净利落,又从容不迫,沈若寥一眼就看出他武功不浅。那人走近了,大约三十年纪,瘦长脸,五官生得清淡随和,目光中却有种不太相称的威严,走到面前,扫视了一圈周围站岗的士兵,仿佛只是很随意地问道:
“昨天晚上,有两个人跑到假山洞里喝酒赌钱,哪两个?”
两个士兵乖乖地站了出来。那人看了看他们,用了嘲讽的口吻,说道:
“很过瘾啊?你们两个是不是以为,御苑桥到了晚上没人经过,守不守也没人知道?”
两个士兵头垂得很低,一声不吭。
那人道:“幸亏去的是我,假如是个刺客,现在我是不是该把你们吊起来,倒挂在大营门口,每个抽上八十鞭子,然后再拿了你们首级?”
两个士兵慌忙在地上趴下来:“属下知罪,请大人责罚!”
那人冷冷道:“换岗之后,都给我自觉到禁闭室去,明天再出来。我会去查的,别想糊弄事。”
两个士兵喏喏连声:“属下遵命,属下不敢。”
“起来吧。接着站岗!别把今天的任务再耽误了。”
看着两个手下站起来,重新回到岗位上站好,那人走到台阶前面,望着沈若寥,问道:
“这是哪家的毛孩子?随随便便在这儿坐着,懂不懂规矩,怎么没人管啊?”
沈若寥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冷眼望着那个人。边上一个士兵小声地对那人说道:
“这是万岁新任命的御前近身侍卫,羽林卫指挥使,承安仪宾沈若寥。”
那人惊奇而鄙夷地笑道:“原来是承安仪宾大人啊,下官真是失敬了。——不对,如果您是羽林卫指挥使,那我们应该是同事,无论如何不能向您自称下官了。这可如何是好?”
沈若寥冷冷道:“阁下就是董大人了?”
他猜得一点儿不错。董原高傲地笑道:“大人可不敢当。董某以后和沈大人共事,还请大人多多关照。”
初来乍到,沈若寥不想和自己将来的同事一开始就结梁子。他礼貌地说道:
“我什么也不懂,还请董指挥多多指教才是。”
董原讥讽道:“沈大人说笑了,大人是什么身手,您可是沈如风的儿子,只消弯一弯小指头,整个羽林二卫都在您面前人仰马翻。真是幸亏有您做天子的近身侍卫,要不然我们都得回家抱孩子了。”
沈若寥懒得和他较真,站起身来,彬彬有礼道:
“对不起,我要回万岁身边了,失陪了。”
“沈大人请留步,”董原叫住了他,挑衅地望着他。“天子既然正在读书,搅了他的兴头可是罪过。不如你我二人来切磋切磋,分个高下,从此以后,这羽林二卫究竟该听谁的话,众兄弟也看得清楚,免得犯错误。”
果真是一山不容二虎。沈若寥想了想,说道:
“大人若是为了这个目的,又何必大动干戈呢。羽林二卫是大人带出来的,事事自然还是都听大人的话。就算是听我的,我一直陪在万岁身旁,也没办法管。这分工已然确定了。”
董原道:“怎么,沈大人不愿给我这个面子了?”
沈若寥道:“失敬了董大人,请恕难从命。”
董原道:“你是看不起我吧?”
沈若寥冷冰冰道:“我不愿伤了天子身边的和气。”
他拔腿就向文渊阁里走去,却碰上朱允炆和方孝孺走出来。董原立刻单腿跪下,给天子请安。
朱允炆笑道:“我听见你们争执了。若寥,你不妨就和董平山比上一比啊。”
“陛下?”
朱允炆道:“我听先帝说过,军营之中,相互的比武切磋不但不伤和气,而且是最能增进友情和团结的事了。若寥,你完全不必有此担心。”
方孝孺也笑道:“俗话说得好,‘不打不相识’嘛。”
沈若寥叹道:“好吧,既如此,若寥恭敬不如从命了。”他把秋风扔到了地上。
董原见状,微微一笑,也把随身佩剑丢到地上,然后掌风运力,脚下稳稳连上两步,当胸劈来。
平心而论,御林军作为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实力是相当厉害的。沈若寥在天子面前将御林军贬得一钱不值,纯粹是为了自己能得到近身侍卫这个位置。毕竟,军队的作用体现在战场之上,从来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其中的个人如何强大。大明天下承平三十年,政治清明,建文天子仁柔,守卫皇宫的御林军还是有些疏于防范了,否则沈若寥就是再怎么天下无敌,他孤身一人是绝不可能对抗得过一支训练有素的亲兵的。而通过刚才周围的士兵和董原的表现,他也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到御林军的治理其实还是中规中矩,像模像样。眼下董原的武功也证实了这支军队绝对不像沈若寥夸张的那般废物点心,不可小觑。
他感觉董原的实力几乎可以和骆阳不相上下。他始终并未出手,对董原连连相让,渐渐退到殿前用于蓄水防火的铜制大缸前面,这才第一次伸出手,抓住董原一拳打来的手臂,弓身轻轻一带,身子轻巧地向旁侧一闪,董指挥便一头栽进了大水缸里,哗啦一声清水泼溅了一地。
沈若寥顿时意识到自己把事情办砸了。这一下把董原的面子伤得太过,以后这同事可就没法再处了。他灵机一动,急中生智,立刻纵身也跳进了水缸中,边上观战的卫兵,朱允炆和方孝孺都大吃一惊。
沈若寥浑身湿透,抹掉脸上的水,对大缸里同样狼狈的董原说道:
“我说过不想跟您比的,弄成这样决非故意,得罪了,董大哥。”
董原诧异地望着他,此时此刻就是想发火也没火了。他看出沈若寥眼中的诚恳和歉意,愣了半晌,终于忍不住滑稽,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一起,沈若寥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他站起来,对董原伸手微笑道:
“出去吧;再呆会儿,万岁怕要怀疑咱俩淹死了,要派人打捞了。”
董原欣然拉住他,两个人一起跳出大缸来,甩了甩身上的水,回到天子面前,都有些难为情。
朱允炆善良地笑道:“别说话了,先去换衣服吧。”
董原爽快地答应了;沈若寥却有些犹豫,他没衣服可换,又不好跟天子开口。董原却看出了他的尴尬,善解人意地说道:
“走吧,若寥,我那儿正好有两套干净衣服,你要不嫌弃的话,就先换上。”
天子准了假,沈若寥便跟着董原去了他的营房,一面在心里暗暗感叹,“不打不相识”这句话真的是至理名言,他曾以为任何时候打架都只会把事情弄糟,弄到不可收拾,所以虽然自身武功至高,对诸如比武之类的事情却向来是躲着走,万万没有想到一场短短的武斗却在瞬间化干戈为玉帛,从此为他换来了一个刎颈之交。
换上了干衣服之后,董原带着他在羽林二卫的大营里转了一圈,一面对他说道:
“我父亲在世时就是羽林卫的指挥佥事。十六岁上,我通过都督府考试选拔,进了御林军;父亲去世后,我经过试职,考核合格,承袭了他的职位,后来连晋两级,才到今天的指挥使一职。我小的时候,父亲就常常把我带到大营里来玩,加上后来一直在军中长大,我跟这些战士之间都非常熟悉,有很深的感情。你刚来,士兵们没有一个认得你,很难听你的话,而且你又这么年轻,恐怕免不了受他们的气。不过没关系,他们从来都听我的,所以,如果有什么难处,你尽管来找我就是。”
沈若寥道:“其实,我也做不了什么,我每天所有时间都要陪在天子身边,羽林二卫的事,我就是想管也没多少心思。”
董原道:“这个不难,慢慢来,你就会调整好时间,也会很快上手的。按规矩,羽林二卫每十天进行一次集训,明天正好是这个月第一次,你又刚刚上任,一定要过来亮个相。此外,天子让你掌管羽林二卫,主要是看中你的身手,所以你一定要给士兵们展示展示,让他们开开眼界,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这样一来,他们也好服你。”
沈若寥笑道:“那还要请董大哥帮忙照应着点儿了。”
“好办,”董原道,“弟兄们都很义气,只要你有真本事,人实在,又讲信用,想得到他们的拥护还是很容易的。”
沈若寥道:“我要是能站稳脚跟,从此以后,我就只负责操练武功就行了,别的我也不会,还是董大哥做主的好。”
董原笑道:“这个嘛,到时候再说。谁知道你藏着些什么本事呢。我可是准备好了随时让贤的。”
沈若寥回到朱允炆身边,站在一旁看天子用过午饭,陪他回到乾清宫午休,然后自己才能吃饭。下午,朱允炆又接见了齐泰、黄子澄、练子宁、卓敬等一班文臣。大概是事先商量好了,这帮文臣众口一词,都认为恢复井田制之事实在不妥,请陛下三思。朱允炆不大高兴,问他们为什么早朝时候都一言不发;回答说大家思绪都在燕王叛军上,谁也没有思想准备,所以一时不能清理思维。朱允炆听他们说了一会儿,不对自己的胃口,有些郁闷,便说朕听明白了,让朕再想想,众位爱卿也回去再好好想想吧,把文臣们送走了。
到了这时,朱允炆才有了和沈若寥独处的时间。他坐在乾清宫的御案前,批了一会儿奏章,叹了口气,抬起头来,望着沈若寥。
“你站了一天了,很累吧?坐下歇歇吧。”
沈若寥微微一愣。“不用了,这不是我该干的吗?”
朱允炆含着歉意笑道:“其实朕完全没必要有个近身侍卫的,皇宫里安全得很。不过,朕倒是时常希望,能有个人在身边陪陪朕,跟朕聊聊天,不要一开口就是政事民情。朕其实是个很懒的皇帝。”
他看了看周围,站起身来,走到东侧暖阁中。沈若寥跟进去,天子在茶几旁坐下来,指着对面的太师椅,道:
“你也坐吧,再这么站下去,朕看着都累了。”
沈若寥谢过恩,端端正正坐了下来。朱允炆对边上侍立的太监说道:
“去把娘娘和太子叫过来。”
那太监领命去了。
朱允炆问道:“现在,若寥,让我来听听你的意见吧。燕王起兵,朝廷的平叛大军,你认为该由谁来挂帅?”
沈若寥道:“我的意见,昨日朝堂之上就已经被您否决了。”
朱允炆微微一愣;他虚弱地问道:
“你也想应该由魏国公挂帅?”
沈若寥点了点头。“陛下,我知道您担心什么,您担心魏国公最终会过不了自己亲妹妹这道坎,对不对?担这个心完全没必要。魏国公对待公私是极为分明的,您应该相信中山王的血脉。此外,卓侍郎说的我也不认可。燕王和魏国公如果在战场上相见,一定是两不相让,谁都不会客气。而燕王妃一定会坚决地和燕王站在一起。这将是一场恶战,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朝中只有一人能挡住燕王,这个人非魏国公莫属。”
朱允炆叹了口气:“朕对魏国公的担心并不在此。朕派他到北平坐镇指挥,以使北平后方坚固,行动万无一失。他倒好,轻轻松松就让燕王起兵夺了北平。他这算是办的什么事?他究竟是无能,还是根本就在暗助燕王?中山王的后人,怎么能力和忠心都大打折扣?”
沈若寥微微一愣。“陛下,您……是什么意思?”
朱允炆道:“朕就是那么一说,你别往心里去。魏国公是朝中武臣第一人,徐家人一直都是忠心耿耿,偶有失误,朕也不会怀疑他的忠诚。只不过,他继承了中山王的才能和忠心,可惜没有中山王的小心谨慎。中山王在先帝身边几十年,没有说错过一个字,做错一个动作,走错一步路。所以虽然先帝对功臣宿将大开杀戒,独中山王却能保持善始善终,不像凉国公、宋国公等人一样晚节不保。”
“所以,中山王死得也早,就是活得太累了。”沈若寥口无遮拦地说道。
朱允炆有些吃惊,想了想,叹道:“也有道理。唉。”
“还有一个人,”沈若寥道,“陛下,您还记得梅殷梅驸马吗?”
朱允炆怔了一下。“你说,让他出征?”
沈若寥道:“他不是受了高皇帝的密诏吗?”
朱允炆又吃了一惊。“你怎么知道?”
沈若寥温和地笑道:“那还用说,因为燕王知道啊。梅驸马是高皇帝最宠爱的驸马,其父梅思祖镇守淮安一带,很会带兵,后来投奔了高皇帝,也是开国功臣之一。梅驸马现在是镇守淮安总兵官,带兵也是小有名气,军中也有一定威望。当然,这些我也是听燕王说的,具体合适不合适,还是您说了算。”
朱允炆想来想去,摇了摇头:“梅殷是个忠臣,不过从未立过尺寸战功,难以在军中树立威信。”
“那还能有谁?我所知道的,就剩下何福了。”沈若寥道,“不过,我是觉得,何福虽然也算有本事,可是没有大将气概,是远远比不上魏国公的。”
“何福也不行,”朱允炆摇头道,“他只是个都督同知,麓川之役,他做大将军也不过是临时,因为沐春突然病故,无人替代。再说,边疆刁民的叛乱只是乌合之众,绝对不同于燕王的反叛。”
“好麻烦啊,”沈若寥叹道,“陛下,还有个办法;等魏国公回来,您可以让他自己推荐。只不过,他肯定不会推荐自己。所以陛下还是要看清楚,他推荐的那个人究竟是不是比他强。”
“好吧,也只能问他了。”朱允炆道。“对了,你想上战场吗?”
沈若寥摇头笑道:“不想。”
“为什么?”
“冲到燕王面前了,我是杀他还是不杀?”
“当然不能杀,”朱允炆道,“无论如何,也不能伤了四皇叔的性命,使朕背上杀叔父的罪名。”
沈若寥惊奇地望着他:“您打算如此号令三军吗?”
“对,出师之前,朕要明令三军,绝不能伤害四皇叔。”
“那您就输定了,皇上。”沈若寥道:“战场上还讲人情,绝没有赢的道理。您跟他讲,他可不跟您讲。”
朱允炆坚决地说道:“不行,宁使四皇叔负朕,朕绝不能负了四皇叔,朕早就想好了。”
朱允炆难得说一句坚决的话。沈若寥虽然并不觉得意外,仍然感到十分惊奇,甚至有几分可笑。不过,他没有说。
乾清宫口传来太监的吆喝声:“皇后娘娘到——”
沈若寥慌忙站起身来,看着马皇后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进东暖阁来,在皇帝面前跪了下来,拜道:
“臣妾给陛下请安。”
那小男孩也怯怯趴在地上,奶声奶气地说道:“儿臣给父皇请安。”
朱允炆让他们起来,指着沈若寥介绍道:
“这是燕王殿下的承安仪宾,朕已命他为近身侍卫,出入均可带兵,同时兼任羽林卫指挥使,现在皇宫的一切安全事宜都由他掌管。”
马皇后见过沈若寥,三个月前沈若寥闯入乾清宫时还被他惊吓过,对于燕王殿下承安仪宾的大名更是早有耳闻,眼下见天子竟然任命他为贴身侍卫,总管整个宫内御林军,暗自吃惊,却不好说什么,便低头行礼道:
“有劳沈大人了。”
沈若寥忙还礼道:“娘娘礼重了,若寥分内之事。”
马皇后并不十分美丽,只是非常端淑娴静,温顺恭敬,弱柳扶风,穿着打扮也十分俭朴,不像沈若寥想象中的皇后那般光艳照人,远赶不上蜀王妃漂亮。小太子朱文奎长得和朱允炆很像,不光相貌,性格也是一样的文弱羞怯,像个小姑娘,紧紧抓着娘亲的手不敢放。
朱允炆抱着孩子,又和沈若寥说了一会儿无关痛痒的话,包括询问他和郡主的生活,请他在京城一定就像在家里一样随意,无论何时都不要客气,遇到什么需要只管向他开口,朝堂之外,他们就是一家人,不再有君臣之分。
天子和皇后的晚饭奉上来,朱允炆终于放沈若寥离开皇宫回家了。
这一天公事下来,沈若寥当时还不觉得,回到家才感觉出疲劳来。他很少有这种一站一整天的时候,而且随时随地都需要集中精力,耳聪目明,三思而后开口,脑筋可是不轻省。他吃过南宫秋做的可口的饭菜,喝了一壶茶,感觉舒缓了些,坐下来在飞星上弹了两首曲子。南宫秋在边上和着曲子唱歌,很快便让沈若寥彻底放松下来。他觉得日子一天天这样过也是十分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