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章 曹丕政治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曹丕在称王之后就已经开始施行九品中正制,并且限制宦官,在他称帝后,设立五都,迁都洛阳,并且下令尊崇孔子,限制后族。
【魏王政治】
曹丕在成为魏王后,吸取了汉末宦官之乱的教训,开始限制宦官权力,他下令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并且在陈群的劝说下,开始施行九品中正制。
延康元年(220)七月六日,魏王曹丕下令说:“黄帝轩辕特设明台议政,尧帝放勋筑室于道,听取民言,都是为了广征民意。文武百官,务必要尽到规谏的职责;出征将帅要陈述兵法;朝中大臣要深明治国之道,州牧郡守述说政事,缙绅考核六艺;我要兼听众人的意见。”
【限制后族】
曹丕称帝后意欲追封自己母亲卞太后的父母,尚书陈群得知后奏道:“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应当永为后世所循之式。按照典籍上之文献,从无妇人可以分土命爵之制度。在礼典,妇因夫爵。嬴秦违于古法,而刘汉则沿承古例,这可不是先王之令典啊。”
曹丕大悟,便道:“此议甚是,既然如此,且勿施行。以此作着诏下藏之于台阁,使其永为后式。”
另据《华峤谱叙》记载,在曹丕受禅时,朝臣三公以下皆受封爵位;独华歆因为以神色不合触忤曹丕,所以只是官徙司徒,而并无进爵。曹丕久不能释怀,便问陈群道:“我应天受禅,诸侯群后,无不人人喜悦,其形尽现于声色,惟独相国(指华歆)和你脸有不豫,这是为了甚么呢?”陈群便离席长跪道:“臣与相国曾为汉朝之臣,内心虽为陛下感到喜悦,但在义理上,臣等的神色实应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曹丕听后大悦,方知其意。
后曹丕下诏说:“妇人参政,是动~乱的根源。从今以后,群臣有事不得对太后奏说,外戚不能在朝中担任重将权臣,也不能无功而被封王封侯;把这条法令传给后世,如果有人违背了,天下共诛之。”
【设立五都】
曹丕称帝后,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并且从许昌迁都洛阳。长安自古以来就是重镇,而谯县是曹氏故里,邺城是原来魏国的国都,许昌是东汉最后的一座都城,洛阳则是东汉旧都。
在东汉汉光武建武元年(25),刘秀定都洛阳,并改洛阳为雒阳,所以在东汉时期,不少文献资料都将洛阳记载为雒阳。
黄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并且恢复雒阳为洛阳。
据《魏略》记载: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佳”。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
许昌在东汉末年被称为许县,迁都后被称为许都,许昌之名还是来源于魏文帝曹丕,当时“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尊崇孔子】
魏文帝颁布诏令:“从前孔子有圣人的才能、帝王的本领,却身处衰微的周朝末年,没有接受天命的运数,只得在鲁卫两国、洙泗二水一带,以仁德教导人们;虽每日奔波忙碌,但委屈自己以保存古代圣王的思想,抑损自己以拯救众生。当时天子和诸侯王最终没有重用他,他只得隐居,考证了黄帝、唐、虞、夏、殷五个朝代的礼制,撰写远古帝王的纪事,根据鲁史而写成《春秋》,参照太师的音乐而订正雅》、《颂》,千百年来,人们把他的著作视为经典,他可以称得上万世师表啊!如今天下大乱,礼仪荒弛,昔日的庙宇,都因长久不修而毁坏,对孔氏家族的封爵也废止了,他的故乡阙里再也听不到讲礼颂诗的声音,四时看不到祭拜的情形,这难道是那些要崇尚礼德、奖励功业、功德不朽的百代帝王要祭祀的人的样子吗?特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享食邑百户,侍奉孔子的祀庙。”
诏令鲁郡把旧时的庙宇重新修建,置一百户官兵守卫,又在外围建造许多房屋,让志学之士汇聚于此。
【选定寿陵】
黄初三年(222)十月三日,曹丕选定首阳山东侧为寿陵,发布关于丧葬的规定:“按礼制,国君登基以后,就应该制做内棺,以示活着的时候不忘记死亡。远古尧葬在谷林,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木,禹葬在会稽,农夫安心地耕种,因为葬在山林中,与山林融为一体。我不采用聚土造坟、植树为记的做法,因为它不是上古之制。寿陵与山成为一体,没有必要造坟植树,也不要建立寝殿,修筑园邑,修设神道。葬,就是藏,就是想让别人看不见。
我所以在这不长庄稼的地方建造陵墓,是为了使后代人找不到我葬的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银、铜、铁等作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这样才合乎古代殉葬用涂彩的泥车、茅草扎成的人马的规定。只须棺木漆刷三遍,口中不必含有珠玉,也不用穿着珍珠做的服装,放在玉制的匣子中,因为这些都是不明智之人做的事。
季孙用美玉丧殓,孔子加以劝阻。宋公被厚葬,有识之士都说华元、乐莒没有做到臣子的职责,汉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为霸陵中没有什么贵重东西让人贪图;光武帝坟被发掘,是因为原陵造墓种树的缘故。所以霸陵能完整保全,功在张释之;原陵被盗毁,罪归于明帝。大凡忠臣孝子,都该想想孔仲尼、左丘明、释之的话,以华元、乐莒、明帝为前车之鉴,心中常常存着一个使君主亲人安定、魂灵万载不受危害的想法,这就是贤圣之人的忠和孝了。
汉代的陵墓没有不被人挖掘的,祸害的根源就在于厚葬和造陵种树。皇后及贵人以下的嫔妃,凡是不和国王埋在一起的,死后都葬在涧西,先前已经说明在何处了。如果谁违背了这条诏令,擅自变更,我在地下就会被戮尸,戮而重戮,死而复死。为臣者轻视已死去的君王、父亲,那才是不忠不孝,假设死者有灵,将不会保佑你。特令将这条诏令收藏在宗庙之中,另抄录副本存在尚书、秘书、三府之中。”
曹丕在称王之后就已经开始施行九品中正制,并且限制宦官,在他称帝后,设立五都,迁都洛阳,并且下令尊崇孔子,限制后族。
【魏王政治】
曹丕在成为魏王后,吸取了汉末宦官之乱的教训,开始限制宦官权力,他下令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并且在陈群的劝说下,开始施行九品中正制。
延康元年(220)七月六日,魏王曹丕下令说:“黄帝轩辕特设明台议政,尧帝放勋筑室于道,听取民言,都是为了广征民意。文武百官,务必要尽到规谏的职责;出征将帅要陈述兵法;朝中大臣要深明治国之道,州牧郡守述说政事,缙绅考核六艺;我要兼听众人的意见。”
【限制后族】
曹丕称帝后意欲追封自己母亲卞太后的父母,尚书陈群得知后奏道:“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应当永为后世所循之式。按照典籍上之文献,从无妇人可以分土命爵之制度。在礼典,妇因夫爵。嬴秦违于古法,而刘汉则沿承古例,这可不是先王之令典啊。”
曹丕大悟,便道:“此议甚是,既然如此,且勿施行。以此作着诏下藏之于台阁,使其永为后式。”
另据《华峤谱叙》记载,在曹丕受禅时,朝臣三公以下皆受封爵位;独华歆因为以神色不合触忤曹丕,所以只是官徙司徒,而并无进爵。曹丕久不能释怀,便问陈群道:“我应天受禅,诸侯群后,无不人人喜悦,其形尽现于声色,惟独相国(指华歆)和你脸有不豫,这是为了甚么呢?”陈群便离席长跪道:“臣与相国曾为汉朝之臣,内心虽为陛下感到喜悦,但在义理上,臣等的神色实应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曹丕听后大悦,方知其意。
后曹丕下诏说:“妇人参政,是动~乱的根源。从今以后,群臣有事不得对太后奏说,外戚不能在朝中担任重将权臣,也不能无功而被封王封侯;把这条法令传给后世,如果有人违背了,天下共诛之。”
【设立五都】
曹丕称帝后,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并且从许昌迁都洛阳。长安自古以来就是重镇,而谯县是曹氏故里,邺城是原来魏国的国都,许昌是东汉最后的一座都城,洛阳则是东汉旧都。
在东汉汉光武建武元年(25),刘秀定都洛阳,并改洛阳为雒阳,所以在东汉时期,不少文献资料都将洛阳记载为雒阳。
黄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并且恢复雒阳为洛阳。
据《魏略》记载: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佳”。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
许昌在东汉末年被称为许县,迁都后被称为许都,许昌之名还是来源于魏文帝曹丕,当时“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尊崇孔子】
魏文帝颁布诏令:“从前孔子有圣人的才能、帝王的本领,却身处衰微的周朝末年,没有接受天命的运数,只得在鲁卫两国、洙泗二水一带,以仁德教导人们;虽每日奔波忙碌,但委屈自己以保存古代圣王的思想,抑损自己以拯救众生。当时天子和诸侯王最终没有重用他,他只得隐居,考证了黄帝、唐、虞、夏、殷五个朝代的礼制,撰写远古帝王的纪事,根据鲁史而写成《春秋》,参照太师的音乐而订正雅》、《颂》,千百年来,人们把他的著作视为经典,他可以称得上万世师表啊!如今天下大乱,礼仪荒弛,昔日的庙宇,都因长久不修而毁坏,对孔氏家族的封爵也废止了,他的故乡阙里再也听不到讲礼颂诗的声音,四时看不到祭拜的情形,这难道是那些要崇尚礼德、奖励功业、功德不朽的百代帝王要祭祀的人的样子吗?特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享食邑百户,侍奉孔子的祀庙。”
诏令鲁郡把旧时的庙宇重新修建,置一百户官兵守卫,又在外围建造许多房屋,让志学之士汇聚于此。
【选定寿陵】
黄初三年(222)十月三日,曹丕选定首阳山东侧为寿陵,发布关于丧葬的规定:“按礼制,国君登基以后,就应该制做内棺,以示活着的时候不忘记死亡。远古尧葬在谷林,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木,禹葬在会稽,农夫安心地耕种,因为葬在山林中,与山林融为一体。我不采用聚土造坟、植树为记的做法,因为它不是上古之制。寿陵与山成为一体,没有必要造坟植树,也不要建立寝殿,修筑园邑,修设神道。葬,就是藏,就是想让别人看不见。
我所以在这不长庄稼的地方建造陵墓,是为了使后代人找不到我葬的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银、铜、铁等作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这样才合乎古代殉葬用涂彩的泥车、茅草扎成的人马的规定。只须棺木漆刷三遍,口中不必含有珠玉,也不用穿着珍珠做的服装,放在玉制的匣子中,因为这些都是不明智之人做的事。
季孙用美玉丧殓,孔子加以劝阻。宋公被厚葬,有识之士都说华元、乐莒没有做到臣子的职责,汉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为霸陵中没有什么贵重东西让人贪图;光武帝坟被发掘,是因为原陵造墓种树的缘故。所以霸陵能完整保全,功在张释之;原陵被盗毁,罪归于明帝。大凡忠臣孝子,都该想想孔仲尼、左丘明、释之的话,以华元、乐莒、明帝为前车之鉴,心中常常存着一个使君主亲人安定、魂灵万载不受危害的想法,这就是贤圣之人的忠和孝了。
汉代的陵墓没有不被人挖掘的,祸害的根源就在于厚葬和造陵种树。皇后及贵人以下的嫔妃,凡是不和国王埋在一起的,死后都葬在涧西,先前已经说明在何处了。如果谁违背了这条诏令,擅自变更,我在地下就会被戮尸,戮而重戮,死而复死。为臣者轻视已死去的君王、父亲,那才是不忠不孝,假设死者有灵,将不会保佑你。特令将这条诏令收藏在宗庙之中,另抄录副本存在尚书、秘书、三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