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玄学--管锥西方 1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因为后来一千五百多年的西方历史是宗教人士说写的。对宗教前的哲学思想多有隐含,甚至篡改。以至于后世想深入研究,重新拾起都不太可能。博爱、公正在西方宗教史之前早就有。可是早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无法拾起。只好来东方借‘义’。
当1993年我国的考古学家挖掘出来战国时代的《老子》原著时,惊奇的发现我们读了两千年的《老子》,原来是被汉儒篡改以后的版本。由于伪作流传已广,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研究的还是儒家伪本。悲催,还是可笑。
解析玄学---管锥古代西方,或许可行
(一)玄学的世界观
西晋看着是那么另类,其实它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个另类的时代。这是一个“自由”启蒙的年代。
上海课文《一曲胡笳救孤城》第一句话就错了:“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
南下吗?人家的老巢可在太原南面。连教科书都出这么大的错,怎能不另类。
玄学的产生与发展再一次证明了恩格斯的那句话,“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计划,来支配这一切东西。”
两晋的社会现实就是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庄园经济代表着社会最高的生产力。所以社会在方方面面,都要围绕着如何更好地适应庄园经济的发展。
庄园经济在当时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广大穷苦民众的生存,保护了士族财富的增加,最大幅度的确保了皇家赋税的增收。
确保皇家赋税,这一点很不好理解,在整个两晋时期,“土断”都是皇家的一个大难题。后世的学者就认为,士族阻碍了皇家赋税的增收。其实,换一个角度看,今天的大企业经济,仍然存在大量的偷税、漏税现象,而且国家向他们征收的税赋比例还比小企业小得多。但是,这不改变大企业作为国家税赋的主体。因为他们代表了最高的科技,最高的生产力。
大庄园被抽取的赋税比例低,使得自耕农甚至要主动依附大庄园。
对于皇家来说,核心利益是在不引起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征收税赋,供其享乐。所以,无论他再讨厌士族向其讨要特权,他也只能更配合地支持庄园经济。
晋律比汉朝律法削减了近80%,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权于庄园主,让庄园主更好的经营庄园,以达到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最大的税赋增收。
当然晋律也有增加项。我们研究一下这个“杂抵罪”。这一项律法却是汉朝没有的,而是晋律中新增的。“杂抵罪”确保了士族在庄园中的权威。
这条法律汉朝没有,光武帝一上台就颁发诏书,规定天下以人为贵,任何伤害奴隶身体的行为等同于伤害平民,必须被治罪,而且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减罪。汉光武帝在公元35年下诏“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而到了西晋没有这个“杂抵罪”,士族将很难管理庄园里的部曲、客和佃户。就是说,庄园主命令人打折部曲一条腿,人家只会被罚款。这对部曲来说,形成合法的庄园内恐怖,有利于庄园主组织、调配生产活动。
在庄园体制下,士族世代掌握国家生产的命脉,有了向皇家讨要更多特权的资本。新的更有利于维护士族利益的思想孕育而生了。玄学是其中的代表。
玄学在今天并不难理解,一个成熟的社会理论,虽然内容是细腻甚至复杂的,但是轮廓却一定是清晰甚至简单的。
比如儒学,儒学讲什么?
儒家思想就是人性论服从社会观,人性论的目标是“君子”。一种完全服从社会需要的人。社会观就是仁、义、礼。就这么简单、清晰。当然,你若深入学习,那就细腻了,把《十三经》全学完,这才是个开始。
任何的学说从‘宗旨’就已经高深、繁杂的不得了,那他一定是江湖骗子。
玄学的世界观是简单的,但却不清晰。(这是它“玄”的原因)
想搞明白玄学,首先还得弄懂王弼。王肃引“道”援儒之后,人们纷纷在研究这个‘道’(大自然的规律)到底是什么?
这里面王弼的学说开启了玄学。
一个学说基本上由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组成。说起玄学,就像任何一个古代社会理论一样,无所谓就是阐述了三个方面,即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
玄学的世界观就是王弼提出的‘以无为本’。这个论点为玄学开张。
玄学最主要的社会观就是‘名教起于自然’,还是想把儒学道德包含其中。这一点也是王弼提出的。
玄学的人生观就是才性论。魏晋九品中正制需要察举人才,所以人性论也是清谈的核心内容。清谈的核心内容是世界观和人性论。以唯心的世界观和人性论来证明他们的社会观----以静治国,士庶天隔(人分等级)。
王弼的世界观是:以无为本,以有为末。
玄学的世界观是以无为本,以有为末。这是王弼提出的。这是对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思想的‘发挥’,不是发展。
老子崇尚无为,但老子的自然(即世界观)不是以无为本,而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用大白话就是----太玄妙,搞不清楚。有人会说搞不懂也叫一种世界观吗。笔者要说老子的世界观是已知的最精准的世界观。这个先不谈,接着说王弼的以无为本。
我们骨子里仍然有儒学和无神的基因,因此我们不能对“以无为本”顾名思义。以无为本’实为中国古典自由主义开天辟地!
以无为本,这是自由主义(西方叫个人主义)的开创性学说。大千世界是无的,那什么是“有的”?!
对!只有你我是“有的”,只有‘自我’是有。
玄学家的着眼点不再是社会,而是个体(自我),这是个人主义的起源。
早期个人主义只是把‘人’从世界中突出出来。个人主义者虽然推崇“自我”才是有的,可是玄学家们还没有清晰的推导出来,只停留在‘以无为本’上。这时西方哲学的主流是新柏拉图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提诺的‘一生万物’,将来还要‘万物归一’。很多人解释他的一(theone)其实就是零。西方哲学也是到了启蒙运动之后才开始进入深入的研究。
“以无为本”开启了东方的“存在论”的研究。“存在论”是西方康德所谓的第一哲学的一个主要课题。
我们不要戴着儒学眼镜去评价它,只作一个简单的了解。
个人主义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我的怀疑却只肯定了我的存在,其他的还要‘普遍怀疑’)
黑格尔说:“人是从虚无来到世界的存在,意识于是成为‘自为’的存在。”
今天,西方在‘存在论’上最高的阐述来自胡塞尔(1859--1938)和海德格尔(1889--1976)。他们师徒的学说略有不同,而且都非常复杂,但主体差不多。
胡塞尔认为世界是现象(与无相近),只有‘自我’是真实的,一切要“先验自我”。
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开始,便错误的把‘存在’等同于一切存在者,西方哲学在这一错误上越走越远。他认为只有‘自我’是‘此在’。
当然和一千五百年后的个人主义大师相比,王弼的学说还很低级。王弼说世界万物都是原来静止不动的,你无论怎么推动他,最终都要静止下来。所以推动不如不推。又大胆引申批判儒学:无论怎么仁爱的对待卑贱的人,卑贱之人最终还是卑贱。所以“有为”不如“无为”,所以要“以静制动,以静治国,无为而治”。
王弼为了论证“以君御民”的政治主张,便用一多关系论证“以寡治众”、“执一统众”的必然性。王弼认为,“以一为主”是宇宙间的“必由之理”、普遍规律,民必然要统一于君。他说:“宗,万物之主也;君,万事之主也。”
老子的《道德经》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需顺从客观世界,强调社会观服从世界观。老子是从社会的角度看世界,即从人类的角度看。
王弼引出庄子,从个人的角度看世界。王弼从‘人性论’出发,只重视道德经中的‘道’,批评老子以上观点是‘崇本息末’。应该‘崇本举末’,重视根本是为了让枝叶生长的更好。认为人应该掌握和利用‘道’,从而达到个体的自由放达、随心所欲。
王弼强调人生观应该掌握、利用‘客观世界’。这和他的老师王肃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王肃提出“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可王弼是只崇道不贵德。
庄园主的核心利益是财富的积累。可是庄园创造的财富主要来自剩余的粮食,布匹,美酒和水果。这些东西不易储存,必需及时换成货币,因此庄园主需要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需要流动与商业。政府的‘无为而治’是对社会流动的最好的支持。
王弼的以无为本成为玄学主流的世界观。
玄学的世界观还有裴頠的崇有论,但其影响不大。裴頠的崇有论在一个极短的时期内显得很有影响,是因为他是那一个时期的权臣。影响最大的还是何晏、王弼的以无为本。
由于裴頠是贾后最有才华的亲戚,裴頠曾在政坛红透一方。王衍、乐广为当时玄学界的南山北斗。他们从心里反对裴頠的学说。裴頠反对王弼、何晏的无中生有论,乐广认为才三十岁的裴頠可能成为长期的执政者,持有这种观点非常危险,便主动跑去与裴頠辩论十几次,希望他改变观点。精于事故的王衍一次也不参加,但他非常关心此事,每次辩论后,王衍都要仔细询问乐广关于辩论的细节。很多年以后王敦也批评过裴頠,当然是在他死之后。由此可见,裴頠的崇有论影响不大。
《道德经》最大的贡献就是阐述了客观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需顺从客观世界,强调社会观服从世界观。
老子作为东周直属官员,从东周朝廷的利益出发,宣扬小国寡民思想。别管秦国还是齐国,如果只封他们一个城堡,他们什么大事也干不成,周朝不就安稳了。这个思想乍一听还对,可是脱离现实,且不说东周之外还有强国,就说只有一城一地的诸侯,在新农业科技的支持下,在利益的驱使下,也能强大起来。
但是,道德经把客观世界,即道对人的影响力,阐述的淋漓尽致。道与德,以世界观、社会观来规划这个世界,对后世各种思想潮流产生巨大影响。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大道废,安有仁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这一句两千年来都被用作批评儒学的话,可是这句是西汉伪造。1993年10月,发现战国竹简,原文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孝德。)
请读者注意:老子这里讲的全部都是整体的‘民’,而不是个体的人!这说明本身老子讨论的是世界观和社会观的关系。
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不仅崇尚老子,更崇尚庄子,就是因为庄子从人性论(个人)视角出发,只研究客观世界对(个体)人的影响,讨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强调人性顺从自然,则逍遥,忘我。
《庄子》在魏晋以前并不出名,游离于百家之外。只因为文采高超被尊为四大散文之一。大家都是穷光蛋,填饱肚子要紧,自由往后靠吧。当庄园经济昌盛,出现士族阶级,《庄子》才能大放异彩。
玄学是讨论人生观和自然的关系,因此玄学更加推崇庄子。庄子的逍遥游是人生观与世界观关系的代表作。在玄学思想中《庄子》是核心,探讨人生观如何适应和利用《老子》所说的‘道’。
不得不说,自由派,西方叫个人主义,在人生观上推崇自由有其精彩之处。自由这个观念应被儒学人生观所包容。
古往今来,中国的儒家学者研究的是人性论顺从社会观,可他自己经常跳出这个研究范畴,表现出一丝虚伪。试问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又有几个人能全做到。食不语,寑不言,十不吃。从起床到睡前儒学都管了。只为社会服务的‘君子’不存在。(所以‘礼’应该被大面积删砍,只要符合‘人的利益’即可)
而西方学者研究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所以什么事都要跳进这个研究之中,先验自我。‘我’不适应就是所有人不适应,显示出过分的狭隘。
玄学家将《老子》和《庄子》并举,以无为本,开启了中国的自由学说。当然还很不完善,也没独立发展下去,但对儒、道、佛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西方的个人主义是主流,因此老子比孔子吃香。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约翰高
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黑格尔
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总理施罗德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
因为后来一千五百多年的西方历史是宗教人士说写的。对宗教前的哲学思想多有隐含,甚至篡改。以至于后世想深入研究,重新拾起都不太可能。博爱、公正在西方宗教史之前早就有。可是早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无法拾起。只好来东方借‘义’。
当1993年我国的考古学家挖掘出来战国时代的《老子》原著时,惊奇的发现我们读了两千年的《老子》,原来是被汉儒篡改以后的版本。由于伪作流传已广,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研究的还是儒家伪本。悲催,还是可笑。
解析玄学---管锥古代西方,或许可行
(一)玄学的世界观
西晋看着是那么另类,其实它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个另类的时代。这是一个“自由”启蒙的年代。
上海课文《一曲胡笳救孤城》第一句话就错了:“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
南下吗?人家的老巢可在太原南面。连教科书都出这么大的错,怎能不另类。
玄学的产生与发展再一次证明了恩格斯的那句话,“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计划,来支配这一切东西。”
两晋的社会现实就是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庄园经济代表着社会最高的生产力。所以社会在方方面面,都要围绕着如何更好地适应庄园经济的发展。
庄园经济在当时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广大穷苦民众的生存,保护了士族财富的增加,最大幅度的确保了皇家赋税的增收。
确保皇家赋税,这一点很不好理解,在整个两晋时期,“土断”都是皇家的一个大难题。后世的学者就认为,士族阻碍了皇家赋税的增收。其实,换一个角度看,今天的大企业经济,仍然存在大量的偷税、漏税现象,而且国家向他们征收的税赋比例还比小企业小得多。但是,这不改变大企业作为国家税赋的主体。因为他们代表了最高的科技,最高的生产力。
大庄园被抽取的赋税比例低,使得自耕农甚至要主动依附大庄园。
对于皇家来说,核心利益是在不引起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征收税赋,供其享乐。所以,无论他再讨厌士族向其讨要特权,他也只能更配合地支持庄园经济。
晋律比汉朝律法削减了近80%,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权于庄园主,让庄园主更好的经营庄园,以达到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最大的税赋增收。
当然晋律也有增加项。我们研究一下这个“杂抵罪”。这一项律法却是汉朝没有的,而是晋律中新增的。“杂抵罪”确保了士族在庄园中的权威。
这条法律汉朝没有,光武帝一上台就颁发诏书,规定天下以人为贵,任何伤害奴隶身体的行为等同于伤害平民,必须被治罪,而且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减罪。汉光武帝在公元35年下诏“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而到了西晋没有这个“杂抵罪”,士族将很难管理庄园里的部曲、客和佃户。就是说,庄园主命令人打折部曲一条腿,人家只会被罚款。这对部曲来说,形成合法的庄园内恐怖,有利于庄园主组织、调配生产活动。
在庄园体制下,士族世代掌握国家生产的命脉,有了向皇家讨要更多特权的资本。新的更有利于维护士族利益的思想孕育而生了。玄学是其中的代表。
玄学在今天并不难理解,一个成熟的社会理论,虽然内容是细腻甚至复杂的,但是轮廓却一定是清晰甚至简单的。
比如儒学,儒学讲什么?
儒家思想就是人性论服从社会观,人性论的目标是“君子”。一种完全服从社会需要的人。社会观就是仁、义、礼。就这么简单、清晰。当然,你若深入学习,那就细腻了,把《十三经》全学完,这才是个开始。
任何的学说从‘宗旨’就已经高深、繁杂的不得了,那他一定是江湖骗子。
玄学的世界观是简单的,但却不清晰。(这是它“玄”的原因)
想搞明白玄学,首先还得弄懂王弼。王肃引“道”援儒之后,人们纷纷在研究这个‘道’(大自然的规律)到底是什么?
这里面王弼的学说开启了玄学。
一个学说基本上由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组成。说起玄学,就像任何一个古代社会理论一样,无所谓就是阐述了三个方面,即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
玄学的世界观就是王弼提出的‘以无为本’。这个论点为玄学开张。
玄学最主要的社会观就是‘名教起于自然’,还是想把儒学道德包含其中。这一点也是王弼提出的。
玄学的人生观就是才性论。魏晋九品中正制需要察举人才,所以人性论也是清谈的核心内容。清谈的核心内容是世界观和人性论。以唯心的世界观和人性论来证明他们的社会观----以静治国,士庶天隔(人分等级)。
王弼的世界观是:以无为本,以有为末。
玄学的世界观是以无为本,以有为末。这是王弼提出的。这是对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思想的‘发挥’,不是发展。
老子崇尚无为,但老子的自然(即世界观)不是以无为本,而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用大白话就是----太玄妙,搞不清楚。有人会说搞不懂也叫一种世界观吗。笔者要说老子的世界观是已知的最精准的世界观。这个先不谈,接着说王弼的以无为本。
我们骨子里仍然有儒学和无神的基因,因此我们不能对“以无为本”顾名思义。以无为本’实为中国古典自由主义开天辟地!
以无为本,这是自由主义(西方叫个人主义)的开创性学说。大千世界是无的,那什么是“有的”?!
对!只有你我是“有的”,只有‘自我’是有。
玄学家的着眼点不再是社会,而是个体(自我),这是个人主义的起源。
早期个人主义只是把‘人’从世界中突出出来。个人主义者虽然推崇“自我”才是有的,可是玄学家们还没有清晰的推导出来,只停留在‘以无为本’上。这时西方哲学的主流是新柏拉图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提诺的‘一生万物’,将来还要‘万物归一’。很多人解释他的一(theone)其实就是零。西方哲学也是到了启蒙运动之后才开始进入深入的研究。
“以无为本”开启了东方的“存在论”的研究。“存在论”是西方康德所谓的第一哲学的一个主要课题。
我们不要戴着儒学眼镜去评价它,只作一个简单的了解。
个人主义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我的怀疑却只肯定了我的存在,其他的还要‘普遍怀疑’)
黑格尔说:“人是从虚无来到世界的存在,意识于是成为‘自为’的存在。”
今天,西方在‘存在论’上最高的阐述来自胡塞尔(1859--1938)和海德格尔(1889--1976)。他们师徒的学说略有不同,而且都非常复杂,但主体差不多。
胡塞尔认为世界是现象(与无相近),只有‘自我’是真实的,一切要“先验自我”。
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开始,便错误的把‘存在’等同于一切存在者,西方哲学在这一错误上越走越远。他认为只有‘自我’是‘此在’。
当然和一千五百年后的个人主义大师相比,王弼的学说还很低级。王弼说世界万物都是原来静止不动的,你无论怎么推动他,最终都要静止下来。所以推动不如不推。又大胆引申批判儒学:无论怎么仁爱的对待卑贱的人,卑贱之人最终还是卑贱。所以“有为”不如“无为”,所以要“以静制动,以静治国,无为而治”。
王弼为了论证“以君御民”的政治主张,便用一多关系论证“以寡治众”、“执一统众”的必然性。王弼认为,“以一为主”是宇宙间的“必由之理”、普遍规律,民必然要统一于君。他说:“宗,万物之主也;君,万事之主也。”
老子的《道德经》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需顺从客观世界,强调社会观服从世界观。老子是从社会的角度看世界,即从人类的角度看。
王弼引出庄子,从个人的角度看世界。王弼从‘人性论’出发,只重视道德经中的‘道’,批评老子以上观点是‘崇本息末’。应该‘崇本举末’,重视根本是为了让枝叶生长的更好。认为人应该掌握和利用‘道’,从而达到个体的自由放达、随心所欲。
王弼强调人生观应该掌握、利用‘客观世界’。这和他的老师王肃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王肃提出“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可王弼是只崇道不贵德。
庄园主的核心利益是财富的积累。可是庄园创造的财富主要来自剩余的粮食,布匹,美酒和水果。这些东西不易储存,必需及时换成货币,因此庄园主需要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需要流动与商业。政府的‘无为而治’是对社会流动的最好的支持。
王弼的以无为本成为玄学主流的世界观。
玄学的世界观还有裴頠的崇有论,但其影响不大。裴頠的崇有论在一个极短的时期内显得很有影响,是因为他是那一个时期的权臣。影响最大的还是何晏、王弼的以无为本。
由于裴頠是贾后最有才华的亲戚,裴頠曾在政坛红透一方。王衍、乐广为当时玄学界的南山北斗。他们从心里反对裴頠的学说。裴頠反对王弼、何晏的无中生有论,乐广认为才三十岁的裴頠可能成为长期的执政者,持有这种观点非常危险,便主动跑去与裴頠辩论十几次,希望他改变观点。精于事故的王衍一次也不参加,但他非常关心此事,每次辩论后,王衍都要仔细询问乐广关于辩论的细节。很多年以后王敦也批评过裴頠,当然是在他死之后。由此可见,裴頠的崇有论影响不大。
《道德经》最大的贡献就是阐述了客观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需顺从客观世界,强调社会观服从世界观。
老子作为东周直属官员,从东周朝廷的利益出发,宣扬小国寡民思想。别管秦国还是齐国,如果只封他们一个城堡,他们什么大事也干不成,周朝不就安稳了。这个思想乍一听还对,可是脱离现实,且不说东周之外还有强国,就说只有一城一地的诸侯,在新农业科技的支持下,在利益的驱使下,也能强大起来。
但是,道德经把客观世界,即道对人的影响力,阐述的淋漓尽致。道与德,以世界观、社会观来规划这个世界,对后世各种思想潮流产生巨大影响。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大道废,安有仁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这一句两千年来都被用作批评儒学的话,可是这句是西汉伪造。1993年10月,发现战国竹简,原文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孝德。)
请读者注意:老子这里讲的全部都是整体的‘民’,而不是个体的人!这说明本身老子讨论的是世界观和社会观的关系。
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不仅崇尚老子,更崇尚庄子,就是因为庄子从人性论(个人)视角出发,只研究客观世界对(个体)人的影响,讨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强调人性顺从自然,则逍遥,忘我。
《庄子》在魏晋以前并不出名,游离于百家之外。只因为文采高超被尊为四大散文之一。大家都是穷光蛋,填饱肚子要紧,自由往后靠吧。当庄园经济昌盛,出现士族阶级,《庄子》才能大放异彩。
玄学是讨论人生观和自然的关系,因此玄学更加推崇庄子。庄子的逍遥游是人生观与世界观关系的代表作。在玄学思想中《庄子》是核心,探讨人生观如何适应和利用《老子》所说的‘道’。
不得不说,自由派,西方叫个人主义,在人生观上推崇自由有其精彩之处。自由这个观念应被儒学人生观所包容。
古往今来,中国的儒家学者研究的是人性论顺从社会观,可他自己经常跳出这个研究范畴,表现出一丝虚伪。试问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又有几个人能全做到。食不语,寑不言,十不吃。从起床到睡前儒学都管了。只为社会服务的‘君子’不存在。(所以‘礼’应该被大面积删砍,只要符合‘人的利益’即可)
而西方学者研究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所以什么事都要跳进这个研究之中,先验自我。‘我’不适应就是所有人不适应,显示出过分的狭隘。
玄学家将《老子》和《庄子》并举,以无为本,开启了中国的自由学说。当然还很不完善,也没独立发展下去,但对儒、道、佛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西方的个人主义是主流,因此老子比孔子吃香。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约翰高
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黑格尔
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总理施罗德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