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战败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今年的冬天和往年没什么不同,唯一的差别就是家里多了几个人。
家里人多也有好处,人多力量大,家里的积雪清理起来特别快。
这日宋章休沐,从镇上回来带了个大消息,“西胡打到兴庆府了!”
大安的北边是北戎,西北就是西胡,这几年北戎时常生事,动不动就来边境挑衅,西胡倒是一直静悄悄的,一副要和大安和平相处的样子,没想到一朝发力,竟势如破竹,短短半个月时间就拿下了兴庆府的一半。
大安守军节节败退,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请求支援的军报一封接着一封发往京城,皇帝年前刚抽调了军队去围剿三皇子,没想到却让西胡找到了机会,想趁机吞并兴庆府。
兴庆府是大安的门户,绝不能舍弃,皇帝只能调回军队,又派了西北各地的驻军前去增援,希望能把兴庆府抢回来。
可惜增援军队碰上了大雪,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等他们赶到时,整个兴庆府已被西胡拿下,增援的军队只能望城兴叹。
兴庆府丢了,大安举国震动,如此重要的军事要塞落入西胡之手,大安的国土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皇帝抽调了十万大军,甚至调走了一部分燕州兵力前去支援,誓要夺回兴庆府。
西北打的火热,北戎也蠢蠢欲动,虽然几次挑衅都被打退,他们却不死心,又提出了和亲的要求,皇帝大怒,再次驳回了北戎的要求,还命令燕州守军做好准备,随时与北戎开战。
大安三处用兵,再加上战争的损耗,兵力已经严重不足,朝廷再次颁发了征兵令,一时之间人心惶惶,生怕自家的儿子被征走。
慧明和慧节躲在了宋家,桃花镇来了好几波征兵的人,王家花了不少钱打点,只说儿子陪舅舅赴任去了,宋长生到底是官身,只要慧明慧节不露面,谁也拿他们没办法。
李家村的村民也有不少躲出去的,马上就到年关了,今年的新年注定过不好了。
果不其然,离过年还剩几天的时候,兴庆府传来消息,大安战败了,十万大军死伤大半,再加上以前的伤亡,兴庆府一战大安损失了近十万人。
如此大的伤亡,谁也不能接受,兴庆府驻军主将楚铭虽已阵亡,但朝廷还是将其家人拘捕,要把他们押送到京城问罪,大概率还是死罪,可怜楚铭一生戍边,膝下二子皆随他战死,依然被扣上了无能的帽子,就连家人也受到了牵连。
不管百姓如何愤慨,前线的战局也无法更改,大安惨败于西胡,兴庆府已彻底落入他国之手。
整个新年村里都静悄悄地,生怕发出什么动静招来官兵,就算如此,也依然没有逃过征兵。
从初五开始,县令就带着征兵的官兵亲自下乡抓人,凡是家中有两子的,必须交出一子,否则全家都要关进大牢,一时之间,合山县几乎家家都响起了哭声。
三丫在家里挖起了地道,说是地道,其实就是个地窖,只不过这个地窖都入口在另一个地窖里。
为了防止慧明和慧节被人发现,在官兵搜到李家村之前,宋家在地窖里又挖了个地窖,经过几个男性的日夜赶工,终于挖出了个窖中窖。
这个方案还是三丫想出来的,三丫对挖洞的见解比较独特,她好歹也是看过地道战的人,也就是时间紧迫,要不然三丫还能绘个图纸,在家里多设几个出口。
地窖虽然挖好了,官兵们却没到李家村来,朝廷突然叫停了征兵令。
皇帝登基不满一年,不降税收,不体恤民情,一年不到就强征了两次兵,已经引起了百姓怨怼,有御史上表劝谏皇帝,说他的行为乃是暴君行径,非明君所为,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三皇子更是抓住了此次机会,大肆宣扬皇帝无道,以致天命不佑的流言,说自己才是英明君主,如果自己为帝,一定爱惜百姓,不让百姓受战乱之苦。
凡事就怕对比,皇帝绝对不能容忍三皇子把自己比下去,因此刚颁布的征兵令被叫停了,慧明慧节得救了。
兵力得不到补充,前线的战事自然吃紧,大安军队只能守住原有的地盘,无法再对兴庆府发起抢夺,大安的西北门户就这样归了西胡了。
没等朝廷想出办法夺回兴庆府,南方又传来了消息,三皇子派人暗杀了围剿的主将,吸纳了投降的官兵,再一次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那些官兵原本是不愿投降的,但是三皇子宣扬了兴庆府主将楚铭的死,说他为国尽忠,家人却得不到善待,自己不愿屠杀大安的将士,愿意放他们一条生路,就看他们自己敢不敢回去了。
这些将士当然不敢回去,主将死了,他们必定会被朝廷追责,左右是个死,还不如另投明主,就这样,三皇子靠着花言巧语成功迷惑了他们,前线的将士竞相出走,没几天就都跑到了三皇子的阵营。
三皇子趁势而出,一口气吞并了周围多座城池,实力大增,偏偏朝廷又抽不出人来,更无人敢请命前去围剿三皇子,朝堂上文臣和武将吵的稀碎,纷纷指责对方无能,以前的种种矛盾全都摆在了明面上,恨不能活吃了对方。
皇帝无奈,下令释放了楚铭的家人,并赏了些财物做为安抚,武将团体才稍稍收敛。文臣们认为这是武将在趁机要挟,于是骂的更狠了,还扬言要让这些粗俗的野汉们好看,上书皇帝,让他选人出战,要是拿不下三皇子,一律就地正法。
皇帝曾是太子时,文臣武将皆有拉拢,甚至武将拉拢的还更多一些,等他登基成了皇帝,文臣团体那样庞大,皇帝也免不了重文轻武,重心偏向了文臣,武将们心里早就不舒服了,如今两场大战皆失利,内心对文臣的不满就更强烈了,打仗是武将的事,这些个酸儒却总是指指点点,什么都要听他们的,多次贻误了战机,武将们早就不服了,趁此机会向皇帝索要权利,不许文臣再插手军事。
今年的冬天和往年没什么不同,唯一的差别就是家里多了几个人。
家里人多也有好处,人多力量大,家里的积雪清理起来特别快。
这日宋章休沐,从镇上回来带了个大消息,“西胡打到兴庆府了!”
大安的北边是北戎,西北就是西胡,这几年北戎时常生事,动不动就来边境挑衅,西胡倒是一直静悄悄的,一副要和大安和平相处的样子,没想到一朝发力,竟势如破竹,短短半个月时间就拿下了兴庆府的一半。
大安守军节节败退,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请求支援的军报一封接着一封发往京城,皇帝年前刚抽调了军队去围剿三皇子,没想到却让西胡找到了机会,想趁机吞并兴庆府。
兴庆府是大安的门户,绝不能舍弃,皇帝只能调回军队,又派了西北各地的驻军前去增援,希望能把兴庆府抢回来。
可惜增援军队碰上了大雪,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等他们赶到时,整个兴庆府已被西胡拿下,增援的军队只能望城兴叹。
兴庆府丢了,大安举国震动,如此重要的军事要塞落入西胡之手,大安的国土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皇帝抽调了十万大军,甚至调走了一部分燕州兵力前去支援,誓要夺回兴庆府。
西北打的火热,北戎也蠢蠢欲动,虽然几次挑衅都被打退,他们却不死心,又提出了和亲的要求,皇帝大怒,再次驳回了北戎的要求,还命令燕州守军做好准备,随时与北戎开战。
大安三处用兵,再加上战争的损耗,兵力已经严重不足,朝廷再次颁发了征兵令,一时之间人心惶惶,生怕自家的儿子被征走。
慧明和慧节躲在了宋家,桃花镇来了好几波征兵的人,王家花了不少钱打点,只说儿子陪舅舅赴任去了,宋长生到底是官身,只要慧明慧节不露面,谁也拿他们没办法。
李家村的村民也有不少躲出去的,马上就到年关了,今年的新年注定过不好了。
果不其然,离过年还剩几天的时候,兴庆府传来消息,大安战败了,十万大军死伤大半,再加上以前的伤亡,兴庆府一战大安损失了近十万人。
如此大的伤亡,谁也不能接受,兴庆府驻军主将楚铭虽已阵亡,但朝廷还是将其家人拘捕,要把他们押送到京城问罪,大概率还是死罪,可怜楚铭一生戍边,膝下二子皆随他战死,依然被扣上了无能的帽子,就连家人也受到了牵连。
不管百姓如何愤慨,前线的战局也无法更改,大安惨败于西胡,兴庆府已彻底落入他国之手。
整个新年村里都静悄悄地,生怕发出什么动静招来官兵,就算如此,也依然没有逃过征兵。
从初五开始,县令就带着征兵的官兵亲自下乡抓人,凡是家中有两子的,必须交出一子,否则全家都要关进大牢,一时之间,合山县几乎家家都响起了哭声。
三丫在家里挖起了地道,说是地道,其实就是个地窖,只不过这个地窖都入口在另一个地窖里。
为了防止慧明和慧节被人发现,在官兵搜到李家村之前,宋家在地窖里又挖了个地窖,经过几个男性的日夜赶工,终于挖出了个窖中窖。
这个方案还是三丫想出来的,三丫对挖洞的见解比较独特,她好歹也是看过地道战的人,也就是时间紧迫,要不然三丫还能绘个图纸,在家里多设几个出口。
地窖虽然挖好了,官兵们却没到李家村来,朝廷突然叫停了征兵令。
皇帝登基不满一年,不降税收,不体恤民情,一年不到就强征了两次兵,已经引起了百姓怨怼,有御史上表劝谏皇帝,说他的行为乃是暴君行径,非明君所为,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三皇子更是抓住了此次机会,大肆宣扬皇帝无道,以致天命不佑的流言,说自己才是英明君主,如果自己为帝,一定爱惜百姓,不让百姓受战乱之苦。
凡事就怕对比,皇帝绝对不能容忍三皇子把自己比下去,因此刚颁布的征兵令被叫停了,慧明慧节得救了。
兵力得不到补充,前线的战事自然吃紧,大安军队只能守住原有的地盘,无法再对兴庆府发起抢夺,大安的西北门户就这样归了西胡了。
没等朝廷想出办法夺回兴庆府,南方又传来了消息,三皇子派人暗杀了围剿的主将,吸纳了投降的官兵,再一次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那些官兵原本是不愿投降的,但是三皇子宣扬了兴庆府主将楚铭的死,说他为国尽忠,家人却得不到善待,自己不愿屠杀大安的将士,愿意放他们一条生路,就看他们自己敢不敢回去了。
这些将士当然不敢回去,主将死了,他们必定会被朝廷追责,左右是个死,还不如另投明主,就这样,三皇子靠着花言巧语成功迷惑了他们,前线的将士竞相出走,没几天就都跑到了三皇子的阵营。
三皇子趁势而出,一口气吞并了周围多座城池,实力大增,偏偏朝廷又抽不出人来,更无人敢请命前去围剿三皇子,朝堂上文臣和武将吵的稀碎,纷纷指责对方无能,以前的种种矛盾全都摆在了明面上,恨不能活吃了对方。
皇帝无奈,下令释放了楚铭的家人,并赏了些财物做为安抚,武将团体才稍稍收敛。文臣们认为这是武将在趁机要挟,于是骂的更狠了,还扬言要让这些粗俗的野汉们好看,上书皇帝,让他选人出战,要是拿不下三皇子,一律就地正法。
皇帝曾是太子时,文臣武将皆有拉拢,甚至武将拉拢的还更多一些,等他登基成了皇帝,文臣团体那样庞大,皇帝也免不了重文轻武,重心偏向了文臣,武将们心里早就不舒服了,如今两场大战皆失利,内心对文臣的不满就更强烈了,打仗是武将的事,这些个酸儒却总是指指点点,什么都要听他们的,多次贻误了战机,武将们早就不服了,趁此机会向皇帝索要权利,不许文臣再插手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