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宁当孙子决不称臣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虽然石敬瑭在弥留之际托孤的场景是凄凄惨惨戚戚,就像是当年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他希望冯道可以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好好辅佐幼主。可是,冯道很清醒也很奸猾。
这样的乱世之中,一个刚学会撒屎拉尿的小孩子怎么可能守好这后晋江山呢?何况,即便是这小娃娃命好,能在乱世中多做几年皇帝,可是等他长大了,自己都不知道还在不在世。自己的拥立之功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够得到回报,实在是太不划算。
于是,冯道便赶紧急急忙忙找来掌管禁军的“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进行商量。
景延广虽然只是一介武夫,但是也听说过那句“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的名言。他对参与国家大事可是充满了兴趣,最大的愿望也是有朝一日能专制朝政,甚至是篡位称帝。所以,他见冯道有“换马”的心思,便极力推荐自己的意中人选----石敬瑭的侄儿、齐王石重贵。
冯道一看,景延广比自己更着急,他也看上了石重贵。于是,这两个人算是想到一块去了,他们一拍即合,一致认为,现在国家多难,外有契丹的虎视眈眈,内有藩镇的蠢蠢欲动,应该由一位年长的皇室成员登基,而此人,非齐王石重贵莫属。
就这样,二人联络了其他朝中重臣,背弃了石敬瑭的“口头遗嘱”,拥立二十八岁的石重贵为大晋皇帝。
如果石敬瑭地下有知,肯定会大骂冯道的不忠和石重贵的不孝。要知道,石敬瑭在位期间,可是对冯道极其信任,尤其是桑维瀚外放之后,朝中大小事务都要与他商量,听取他的意见,还加授他为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冯道生病想辞职的时候,石敬瑭不仅让侄子石重贵带个大红包前去探视,并带话若还不上朝,将亲自去家里请他。
不过,反过来想想,虽然石敬瑭有亲生儿子,但如果这个刚学会拉屎撒尿的小娃娃继位,在乱世中他又能做得了几天皇帝?他能管得住杨光远还是张彦泽?再说了,从三国到五代,小儿皇帝有几个是可以善终的?远的不说,就说后来的周世宗柴荣早死,留下个7岁的小儿子继承帝位,也是被赵匡胤夺去了江山。
其实,石重贵才能一般,早年间,石敬瑭想把他培养成文武双全的儒将,专门给他请了“一对一”家教,讲授《礼记》《论语》这些国学经典。石重贵一听到“之乎者也”就头疼,直接对老师说:“这不是我要从事的事业!”
他喜欢骑马射箭,颇有沙陀一族的古风。
在石重贵的上位过程中,手握兵权的景延广起了关键作用。作为回报,石重贵登基后,任命景延广为宰相,兼“侍卫马步指挥使”,军政大事一把抓。景延广成为后晋朝廷的实权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头号大佬。
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不懂得什么叫做“欲盖弥彰”,特意下令,不许百姓议论国事,尤其是石重贵即位一事,因为坊间传言石敬瑭的遗诏是让石重睿即位。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势熏天,景延广还给文武百官来了一个下马威,当百官进宫哀悼时,他命令百官在距离宫门很远的地方就下马,只能乖乖走着过来。
与安重荣一样,景延广也是鹰派作风。他早看不惯石敬瑭对契丹人那一副唯唯诺诺窝囊样儿,只是碍于面子,他圆滑行事,从未点破。可是,这人啊,一旦跻身高位,就会得意忘形,就容易浪!所以,石敬瑭一死,景延广立马暴露出自己性格中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的一面,他强烈主张必须对契丹采取强硬态度。
而冯道呢,我们也都知道,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是个老狐狸了。他极度圆滑,一看景延广是个“狂人二号”,便默不作声,故意纵容他嚣张跋扈。
“杀君马者道旁儿”,只可惜景延广是个武夫,他永远是不会懂得这样的道理,最终也惹出祸事来。
石敬瑭去世后,按照常理,后晋要向契丹告哀,知会一声。这也没啥大问题,人之常情,关键就在于怎么知会。高级官员们聚在一起,讨论该用什么方法向契丹进行上疏告哀。
“皇上,毕竟耶律德光是先帝给您认来的爷爷,不称呼的话,说不过去,可后晋不能向契丹称臣啊。依我看,不需要用正式的红头文件,只要给耶律德光写封书信就行了,也不要称‘臣孙’,只称‘孙’即可。”景延广首先发表意见。
可别小看这一个字,这讲究可大了。“臣孙石重贵”意思就是上一辈两国关系的延续,而“孙石重贵”则是纯粹的亲戚关系,平等关系,没有国与国之间的臣属关系,这不是明显挑事吗?
宰相李崧是个“和平主义者”,他立马提出反对意见:“先帝向契丹人屈膝,那也是为了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有什么好羞耻的。如果这么对契丹,万一惹恼了他们,耶律德光率大军南下,陛下肯定要披上甲胄,亲自上阵跟契丹打仗。到时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朝堂上,景延广跟李崧俩人你一言我一句的,激烈争执。而另外一个重臣冯道,此刻又是常规性装聋,坚决不在中间瞎掺和,态度模棱两可,让人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管他称臣还是称孙,和我有啥半毛钱的关系。”
年轻气盛的石重贵最终还是没有听取李崧的“金玉良言”,他遣使去契丹,只称孙而不称臣。
果然,耶律德光收到这封信后,气得火冒三丈,“老子这几年看信看习惯了那‘亲爱的爹地,儿臣咋地咋地’这样的八股文开头,现在倒好,你个孬孙子,竟敢不想称臣了?几个意思啊,是不是得我提醒提醒你们,屁股下的位置是怎么来的?”
想归这样想,可是,领导不能直接这样说,不然也显得太没有大局观了。耶律德光派使节到后晋进行责问,“我儿驾崩,这么大的事情,你们为啥不先禀告?而且还就让石重贵继位了?我的小孙孙呢?”
“先帝突然驾崩,我皇德才兼备,怎么就不能继位了?又没有手机微信,要是先向你禀报再继位,那黄花菜早就凉凉了!”主事的景延广自恃文武全才,才不把耶律德光放在眼里呢,言语上是丝毫不吃亏。
已经习惯了后晋的最高首长对自己低声下气、卑躬屈膝,也习惯了后晋每年总有那么几天固定送过来的好吃好喝和金银财宝,石重贵的这一翻脸,让收到信的耶律德光怒不可遏,口吐芬芳。
一看这后晋和契丹杠上了,有个人偷偷乐了,他觉着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皇帝梦”又重新向他挥手了。没错,此人正是契丹的卢龙节度使赵延寿。他心里早就恨透了石敬瑭一家人,就力劝耶律德光给不识相的石重贵一点颜色瞧瞧。
虽然石敬瑭在弥留之际托孤的场景是凄凄惨惨戚戚,就像是当年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他希望冯道可以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好好辅佐幼主。可是,冯道很清醒也很奸猾。
这样的乱世之中,一个刚学会撒屎拉尿的小孩子怎么可能守好这后晋江山呢?何况,即便是这小娃娃命好,能在乱世中多做几年皇帝,可是等他长大了,自己都不知道还在不在世。自己的拥立之功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够得到回报,实在是太不划算。
于是,冯道便赶紧急急忙忙找来掌管禁军的“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进行商量。
景延广虽然只是一介武夫,但是也听说过那句“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的名言。他对参与国家大事可是充满了兴趣,最大的愿望也是有朝一日能专制朝政,甚至是篡位称帝。所以,他见冯道有“换马”的心思,便极力推荐自己的意中人选----石敬瑭的侄儿、齐王石重贵。
冯道一看,景延广比自己更着急,他也看上了石重贵。于是,这两个人算是想到一块去了,他们一拍即合,一致认为,现在国家多难,外有契丹的虎视眈眈,内有藩镇的蠢蠢欲动,应该由一位年长的皇室成员登基,而此人,非齐王石重贵莫属。
就这样,二人联络了其他朝中重臣,背弃了石敬瑭的“口头遗嘱”,拥立二十八岁的石重贵为大晋皇帝。
如果石敬瑭地下有知,肯定会大骂冯道的不忠和石重贵的不孝。要知道,石敬瑭在位期间,可是对冯道极其信任,尤其是桑维瀚外放之后,朝中大小事务都要与他商量,听取他的意见,还加授他为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冯道生病想辞职的时候,石敬瑭不仅让侄子石重贵带个大红包前去探视,并带话若还不上朝,将亲自去家里请他。
不过,反过来想想,虽然石敬瑭有亲生儿子,但如果这个刚学会拉屎撒尿的小娃娃继位,在乱世中他又能做得了几天皇帝?他能管得住杨光远还是张彦泽?再说了,从三国到五代,小儿皇帝有几个是可以善终的?远的不说,就说后来的周世宗柴荣早死,留下个7岁的小儿子继承帝位,也是被赵匡胤夺去了江山。
其实,石重贵才能一般,早年间,石敬瑭想把他培养成文武双全的儒将,专门给他请了“一对一”家教,讲授《礼记》《论语》这些国学经典。石重贵一听到“之乎者也”就头疼,直接对老师说:“这不是我要从事的事业!”
他喜欢骑马射箭,颇有沙陀一族的古风。
在石重贵的上位过程中,手握兵权的景延广起了关键作用。作为回报,石重贵登基后,任命景延广为宰相,兼“侍卫马步指挥使”,军政大事一把抓。景延广成为后晋朝廷的实权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头号大佬。
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不懂得什么叫做“欲盖弥彰”,特意下令,不许百姓议论国事,尤其是石重贵即位一事,因为坊间传言石敬瑭的遗诏是让石重睿即位。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势熏天,景延广还给文武百官来了一个下马威,当百官进宫哀悼时,他命令百官在距离宫门很远的地方就下马,只能乖乖走着过来。
与安重荣一样,景延广也是鹰派作风。他早看不惯石敬瑭对契丹人那一副唯唯诺诺窝囊样儿,只是碍于面子,他圆滑行事,从未点破。可是,这人啊,一旦跻身高位,就会得意忘形,就容易浪!所以,石敬瑭一死,景延广立马暴露出自己性格中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的一面,他强烈主张必须对契丹采取强硬态度。
而冯道呢,我们也都知道,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是个老狐狸了。他极度圆滑,一看景延广是个“狂人二号”,便默不作声,故意纵容他嚣张跋扈。
“杀君马者道旁儿”,只可惜景延广是个武夫,他永远是不会懂得这样的道理,最终也惹出祸事来。
石敬瑭去世后,按照常理,后晋要向契丹告哀,知会一声。这也没啥大问题,人之常情,关键就在于怎么知会。高级官员们聚在一起,讨论该用什么方法向契丹进行上疏告哀。
“皇上,毕竟耶律德光是先帝给您认来的爷爷,不称呼的话,说不过去,可后晋不能向契丹称臣啊。依我看,不需要用正式的红头文件,只要给耶律德光写封书信就行了,也不要称‘臣孙’,只称‘孙’即可。”景延广首先发表意见。
可别小看这一个字,这讲究可大了。“臣孙石重贵”意思就是上一辈两国关系的延续,而“孙石重贵”则是纯粹的亲戚关系,平等关系,没有国与国之间的臣属关系,这不是明显挑事吗?
宰相李崧是个“和平主义者”,他立马提出反对意见:“先帝向契丹人屈膝,那也是为了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有什么好羞耻的。如果这么对契丹,万一惹恼了他们,耶律德光率大军南下,陛下肯定要披上甲胄,亲自上阵跟契丹打仗。到时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朝堂上,景延广跟李崧俩人你一言我一句的,激烈争执。而另外一个重臣冯道,此刻又是常规性装聋,坚决不在中间瞎掺和,态度模棱两可,让人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管他称臣还是称孙,和我有啥半毛钱的关系。”
年轻气盛的石重贵最终还是没有听取李崧的“金玉良言”,他遣使去契丹,只称孙而不称臣。
果然,耶律德光收到这封信后,气得火冒三丈,“老子这几年看信看习惯了那‘亲爱的爹地,儿臣咋地咋地’这样的八股文开头,现在倒好,你个孬孙子,竟敢不想称臣了?几个意思啊,是不是得我提醒提醒你们,屁股下的位置是怎么来的?”
想归这样想,可是,领导不能直接这样说,不然也显得太没有大局观了。耶律德光派使节到后晋进行责问,“我儿驾崩,这么大的事情,你们为啥不先禀告?而且还就让石重贵继位了?我的小孙孙呢?”
“先帝突然驾崩,我皇德才兼备,怎么就不能继位了?又没有手机微信,要是先向你禀报再继位,那黄花菜早就凉凉了!”主事的景延广自恃文武全才,才不把耶律德光放在眼里呢,言语上是丝毫不吃亏。
已经习惯了后晋的最高首长对自己低声下气、卑躬屈膝,也习惯了后晋每年总有那么几天固定送过来的好吃好喝和金银财宝,石重贵的这一翻脸,让收到信的耶律德光怒不可遏,口吐芬芳。
一看这后晋和契丹杠上了,有个人偷偷乐了,他觉着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皇帝梦”又重新向他挥手了。没错,此人正是契丹的卢龙节度使赵延寿。他心里早就恨透了石敬瑭一家人,就力劝耶律德光给不识相的石重贵一点颜色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