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盖学堂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分房分地之后,新知府又出台了细化政策,凡是招乌拉尔人去做工的,可得到一定的税银补贴。
在一些官营的店铺和产业上,也出现了许多优先招收乌拉尔人的岗位。
力求帮他们融入本地百姓的生活,从而带动他们的收入。
还将他们的收入水平与地方里正的年终考核相挂钩,以促进当地里正的帮扶积极性。
基本形成了官府带动、社会参与的帮扶格局。
然而本地居民和乌拉尔人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尽管可以在一些硬性条件上给予乌拉尔人一定帮扶,但由本地居民排外而导致的不良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且新知府上任后,发现营州的教育非常落后,和江南一些文豪辈出的地方相比,简直没眼看。
一方面是因为营州条件过于艰苦,没有办学的财政基础。
另一方面,整个营州就找不出几个愿意去乡下教书的夫子出来。
在帮扶政策出台之初,新知府就详细考虑过乌拉尔人的住房、教育、就医等问题。
新政刚出台时,说的是会盖专门的学堂,并只招收乌拉尔籍的学生。
不过针对目前乌拉尔人难以融入本地和营州办学条件差的现状,他又改变了想法。
直接以地域为单位,每个片区新建一所学堂,周围村落中,只要有适龄的儿童,都可以送去学堂读书。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乌拉尔人和本地居民的上学问题,还能培养一下下一辈之间的同窗之情。
既然这一辈的隔阂短时间内难以消除,那么就从长远打算,从下一辈开始互相融入。
不得不说,这个知府真是个目光长远之人。
不过新建学堂和请先生的钱,完全由官府来出也不现实,营州素来贫苦,银库里面并无多少余钱。
新知府趁着乌拉尔人落籍的契机,向朝廷申请了一笔办学经费,又号召辖区内的富户乡绅积极捐款,用来新建学堂。
各村的里正也被下达了任务。
要求各村的里正和村长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村民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尽量在村内解决一部分花销。
不想花太多钱的,用村里的老旧房子改造学堂也行,但安全条件必须达到官府的验收标准。
总之,资金方面,就是官府补贴一部分,各村自筹一部分。
可以说是将资源利用到了极致。
梁崇发现这位知府还蛮有意思的,他的很多做法,都非常具有现代政府管理思维,在这个时代并不多见。
不禁怀疑起,难道这个知府和她一样,也是个穿越人士。
吴正贤倾向于新建学堂,毕竟事关下一辈的读书问题,村里现有的空房子都比较老旧,还不如趁此机会新盖一间。
得知里正的来意,梁崇万分支持。
不过她还是问了一下村里几户人家的捐款金额,参照着平均值,捐了一百文出去。
尽管她很想鼓励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财不外露,单门独户一个人生活,还是不要太出风头的好。
至于那些实在拿不出钱的人家,新建学堂时,就要去帮忙建房、伐木、堆砖、砌墙,总之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不过大家都很乐意。
良禾村离营州城较远,没有学堂,孩子读书都要送到很远的村落或者城里去读。
大大的增加了读书的时间和成本。
农家本就贫苦,没有多余的钱财进行这方面的投入,因为成本过大,整个良禾村很少有人家把小孩送去读书。
营州官府经过充分调研,认为良禾村虽然偏远,但却处在附近八个村落的中心位置,到每个村落也就半个时辰至一个时辰的路程,将学堂建在这里最为合适。
建好后,包括大河村在内的几个村的人都会来这里读书。
村里的学堂其实只做识字之用,若是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还要去营州城里专门的书院念书,里正家的小儿子便是如此。
大业朝的学堂的作用,相当于梁崇上辈子的小学。
大业朝规定,六到十五岁的孩子,都在入学的年龄范围之内,再小的和再大一点的,就不怎么收了。
不过收不收,更多还是看夫子的意思。
紧接着,营州官府又发布公告,广纳社会贤才。
只要是符合资质的、愿意去村里当夫子的,每个月给予五百文钱的补助,连发三年。
这个时代的夫子不像后世的老师一样,工资是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的。
大业朝的学堂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开在乡下的学堂多为私营,到官府备案后,便可开学。
学生若是想要去念书,只要通过了夫子的考核,并交一些束修就行。
私营学堂的夫子其实也相当于学堂的老板,日常的收入来自于学生交的束修。
一般而言,读书的纸笔需要学生自费,每年还需交一笔束修,农家能拿出这笔钱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新知府在公告中规定,由官府统一招聘的夫子,在收取束修时,每个学生每年不得超过五十文钱,且交钱时需里正或村长、夫子、家长三人同时在场见证,并留下相应的交钱凭证。
官府会定期派人清查,一旦发现有违规收取高额束修的,便取消其在学堂授课的资格。
这项政策的出台也就意味着各村的学堂是官私结合营业,需受到官府的管束,授课夫子更多的是在为官府打工。
一时间,原本对每月五百文补贴很是心动的学子又踌躇了起来。
但政策中也补充到,若是能在村里教满五年书,便可参加由官府统一组织的考试,届时会放出一定的文书名额,考上的人可以去官府里当文书。
文书虽然不算官职,但却是这个时代中少有的铁饭碗。
若是家中没有一定背景,普通学子想要去官府里面当文书,难度非常大。
对于很多只识得一些字,学识有限,迟迟考不上功名的学子来说,官府文书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就业去向。
总之,来与不来,各有利弊,全看个人想法。
听里正说完政策,梁崇更加确定了新知府穿越者的身份。
怎么别人穿越就是知府,她穿越就是开局被卖呢,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比起城里的书院,村里学堂的读书时间更为随意。
书院一年到头只放四个假。
农忙时放两次,给学子回家帮忙春耕和秋收;九月份天气转凉放一次,回家收拾御寒的衣物;过年时放一次,回家和家人团聚。
另外每十天休一天假。
家里比较远的学子,吃住都得在书院。
学堂管理则更为宽松,只在每年的十一月份到次年的二月份、五月份到八月份两个时间段上课。
中间的三月、四月、九月、十月是农忙时节,家长没有时间接送不说,还要孩子回去帮忙。
学堂也并不提供住宿,需由家长自行接送,或几个孩子结伴上学。
上学时间也根据时节随时进行调整,每天上够两个半时辰或三个时辰就行。
良禾村若是想要孩子在今年就入学,那么就必须在十一月份之前盖好学堂。
趁着现在农闲,大家紧锣密鼓的投入到学堂的建设之中。
梁崇每次出门,只见规划给学堂的那块空地上摆满了木材、砖头和瓦片,工人们叮叮咚咚地敲打,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分房分地之后,新知府又出台了细化政策,凡是招乌拉尔人去做工的,可得到一定的税银补贴。
在一些官营的店铺和产业上,也出现了许多优先招收乌拉尔人的岗位。
力求帮他们融入本地百姓的生活,从而带动他们的收入。
还将他们的收入水平与地方里正的年终考核相挂钩,以促进当地里正的帮扶积极性。
基本形成了官府带动、社会参与的帮扶格局。
然而本地居民和乌拉尔人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尽管可以在一些硬性条件上给予乌拉尔人一定帮扶,但由本地居民排外而导致的不良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且新知府上任后,发现营州的教育非常落后,和江南一些文豪辈出的地方相比,简直没眼看。
一方面是因为营州条件过于艰苦,没有办学的财政基础。
另一方面,整个营州就找不出几个愿意去乡下教书的夫子出来。
在帮扶政策出台之初,新知府就详细考虑过乌拉尔人的住房、教育、就医等问题。
新政刚出台时,说的是会盖专门的学堂,并只招收乌拉尔籍的学生。
不过针对目前乌拉尔人难以融入本地和营州办学条件差的现状,他又改变了想法。
直接以地域为单位,每个片区新建一所学堂,周围村落中,只要有适龄的儿童,都可以送去学堂读书。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乌拉尔人和本地居民的上学问题,还能培养一下下一辈之间的同窗之情。
既然这一辈的隔阂短时间内难以消除,那么就从长远打算,从下一辈开始互相融入。
不得不说,这个知府真是个目光长远之人。
不过新建学堂和请先生的钱,完全由官府来出也不现实,营州素来贫苦,银库里面并无多少余钱。
新知府趁着乌拉尔人落籍的契机,向朝廷申请了一笔办学经费,又号召辖区内的富户乡绅积极捐款,用来新建学堂。
各村的里正也被下达了任务。
要求各村的里正和村长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村民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尽量在村内解决一部分花销。
不想花太多钱的,用村里的老旧房子改造学堂也行,但安全条件必须达到官府的验收标准。
总之,资金方面,就是官府补贴一部分,各村自筹一部分。
可以说是将资源利用到了极致。
梁崇发现这位知府还蛮有意思的,他的很多做法,都非常具有现代政府管理思维,在这个时代并不多见。
不禁怀疑起,难道这个知府和她一样,也是个穿越人士。
吴正贤倾向于新建学堂,毕竟事关下一辈的读书问题,村里现有的空房子都比较老旧,还不如趁此机会新盖一间。
得知里正的来意,梁崇万分支持。
不过她还是问了一下村里几户人家的捐款金额,参照着平均值,捐了一百文出去。
尽管她很想鼓励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财不外露,单门独户一个人生活,还是不要太出风头的好。
至于那些实在拿不出钱的人家,新建学堂时,就要去帮忙建房、伐木、堆砖、砌墙,总之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不过大家都很乐意。
良禾村离营州城较远,没有学堂,孩子读书都要送到很远的村落或者城里去读。
大大的增加了读书的时间和成本。
农家本就贫苦,没有多余的钱财进行这方面的投入,因为成本过大,整个良禾村很少有人家把小孩送去读书。
营州官府经过充分调研,认为良禾村虽然偏远,但却处在附近八个村落的中心位置,到每个村落也就半个时辰至一个时辰的路程,将学堂建在这里最为合适。
建好后,包括大河村在内的几个村的人都会来这里读书。
村里的学堂其实只做识字之用,若是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还要去营州城里专门的书院念书,里正家的小儿子便是如此。
大业朝的学堂的作用,相当于梁崇上辈子的小学。
大业朝规定,六到十五岁的孩子,都在入学的年龄范围之内,再小的和再大一点的,就不怎么收了。
不过收不收,更多还是看夫子的意思。
紧接着,营州官府又发布公告,广纳社会贤才。
只要是符合资质的、愿意去村里当夫子的,每个月给予五百文钱的补助,连发三年。
这个时代的夫子不像后世的老师一样,工资是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的。
大业朝的学堂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开在乡下的学堂多为私营,到官府备案后,便可开学。
学生若是想要去念书,只要通过了夫子的考核,并交一些束修就行。
私营学堂的夫子其实也相当于学堂的老板,日常的收入来自于学生交的束修。
一般而言,读书的纸笔需要学生自费,每年还需交一笔束修,农家能拿出这笔钱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新知府在公告中规定,由官府统一招聘的夫子,在收取束修时,每个学生每年不得超过五十文钱,且交钱时需里正或村长、夫子、家长三人同时在场见证,并留下相应的交钱凭证。
官府会定期派人清查,一旦发现有违规收取高额束修的,便取消其在学堂授课的资格。
这项政策的出台也就意味着各村的学堂是官私结合营业,需受到官府的管束,授课夫子更多的是在为官府打工。
一时间,原本对每月五百文补贴很是心动的学子又踌躇了起来。
但政策中也补充到,若是能在村里教满五年书,便可参加由官府统一组织的考试,届时会放出一定的文书名额,考上的人可以去官府里当文书。
文书虽然不算官职,但却是这个时代中少有的铁饭碗。
若是家中没有一定背景,普通学子想要去官府里面当文书,难度非常大。
对于很多只识得一些字,学识有限,迟迟考不上功名的学子来说,官府文书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就业去向。
总之,来与不来,各有利弊,全看个人想法。
听里正说完政策,梁崇更加确定了新知府穿越者的身份。
怎么别人穿越就是知府,她穿越就是开局被卖呢,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比起城里的书院,村里学堂的读书时间更为随意。
书院一年到头只放四个假。
农忙时放两次,给学子回家帮忙春耕和秋收;九月份天气转凉放一次,回家收拾御寒的衣物;过年时放一次,回家和家人团聚。
另外每十天休一天假。
家里比较远的学子,吃住都得在书院。
学堂管理则更为宽松,只在每年的十一月份到次年的二月份、五月份到八月份两个时间段上课。
中间的三月、四月、九月、十月是农忙时节,家长没有时间接送不说,还要孩子回去帮忙。
学堂也并不提供住宿,需由家长自行接送,或几个孩子结伴上学。
上学时间也根据时节随时进行调整,每天上够两个半时辰或三个时辰就行。
良禾村若是想要孩子在今年就入学,那么就必须在十一月份之前盖好学堂。
趁着现在农闲,大家紧锣密鼓的投入到学堂的建设之中。
梁崇每次出门,只见规划给学堂的那块空地上摆满了木材、砖头和瓦片,工人们叮叮咚咚地敲打,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