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章 神兵初成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韩巨走出茶馆,摸了摸腰间胀鼓鼓的荷囊,哂然一笑,自言自语道:“斗吧,斗吧!兄弟睨墙,我老韩才好落些好处。嘿!李五郎既然遇了神仙,想必对付他这三兄应当不难……只不过,李五郎虽是突然厉害起来了,可那李大郎却也不是省油的灯。算算时日,这大郎也该回了吧?不知道大郎回来,知道五郎这般出息,竟然从鬼门关上把李家一门老小救了回来之后,是后怕呢,感激呢,还是……欲除之而后快呢?有意思,真是有意思啊……”
韩巨走后不久,李晡也面色阴沉地下了楼来,身边跟着一名油头粉面、约莫二十四五岁的男子,此人乃是李晡身边的一个帮闲,名唤蔡佳。
这蔡佳原也是富家子弟,虽然不学无术,但偏偏弹得一手好琴。他少年时是个富贵闲人,可惜后来家中出了变故,家道败落,他又无甚谋生的手段,文不成武不就,只好央人辗转自荐到了李晡面前。
李晡也是富贵闲人一个,平日里流连勾栏瓦肆,对于音律倒也颇有几分心得,见这蔡佳仪表周正,人又“风雅”,顿生好感,便将之留下,学着那些高门贵子的派头,把他当做门下清客,时不时请他抚琴数曲。此二人臭味相投,那蔡佳又是刻意倾心巴结,一来二去,竟然成了莫逆之交。
方才李晡和韩巨的对话,蔡佳也在另一边也听了个十分,此时见李晡面色阴沉,知道他心中怨怒,便开口道:“三郎何必烦恼,大郎既然近日便回,还怕他回来之后那贱婢卑儿在这区区数日之间能翻出什么浪花不成?”
李晡摇头道:“蔡兄有所不知,大兄虽然才能出众,又掌握北地贩运大事,深得家父信任。但那贱婢卑儿自小便会装模作样,早已哄得家父以为他是什么实诚君子,此番又可能立下大功,如此家父必然对他更加看重。而大兄自幼嫡长,严厉自傲,哪肯将这贱婢卑儿当作威胁?我只怕大兄对他一时轻忽……以这贱婢母子之伪善阴险,若得了什么机会,突然发动,未必不能打大兄一个措手不及,倘若到了那般地步,我兄弟二人便要追悔莫及了。”
蔡佳一脸佩服之色,连连点头:“三郎果然天纵奇才,正所谓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如此未雨绸缪,正是正理。只是……眼下那卑儿劣迹未彰,贤昆仲要如何为之,方能使令尊对他厌而恨之,不复再用?”
“不复再用?这也太便宜他了!这卑儿昨日竟敢趁我心神不宁,指使我做这做那,心中可还有半分尊卑嫡庶之念?便是要不了他的狗命,我也要让他身败名裂,家谱除名!只合如此,方消我心头之恨!”
李晡说这番话的时候脸色狰狞可怖,蔡佳这个帮闲捧哏都忍不住面色一僵,然后才挤出谄笑,道:“这个……三郎说得极是,这卑儿如此可恶,实是不得不除……”他说到这里,话锋一转,一边注意李晡的脸色,一边试探着道:“再者,那卑儿身边的小丫鬟赵颖儿容貌清丽,眼见得再过两年便是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若是那卑儿一直这般受宠下去,这朵花儿怕不迟早要被他摘了去……”
不提赵颖儿还好,一提赵颖儿,李晡火气更大,恨恨道:“昨日要不是这卑儿还魂,本郎君便是用强也要得偿所愿,直娘贼!……赵颖儿仗着杨氏那贱婢和李曜的庇护,三番五次拒绝本郎君的好意,待我除去这对母子,定要叫她好看!”他一边说着,一边幻想着将赵颖儿那白玉凝脂一般的身体剥得精光,狠狠压在身下挞伐的场景,小腹立即生起一团火,恨不得立刻找个女子发泄一番才算痛快舒畅。
蔡佳深知李晡为人,一见他的模样便知道他已经动了肾火,便嘿嘿一笑:“听说闻香楼的小玉姑娘昨个还在念叨,说李三郎有好几日没去她那儿坐坐了,莫不是伺候得不好?又说那可也怪不得她,李三郎乃是代州神枪,她那娇花一样的身子,哪里经得住三郎的挞伐?”
李晡想起那小玉姑娘娇笑玲珑的身子,软绵绵仿佛水做的一般,忍不住咽了口吐沫,复又威风凛凛地道:“小玉姑娘最是知情识趣,某这杆金枪,正该在这等美人儿身上撒欢……不过话又说回来,小玉姑娘那香津妙舌的厉害,可真不是寻常男人能招架得住的……嘿嘿,嘿嘿!”
蔡佳一脸猥琐和羡慕,连连称是。心里却也嘀咕:“直娘贼,他们李家的男人都长得这般高俊也就罢了,怎的连裤裆里的那货也格外雄壮?这小子整日流连勾栏瓦肆,几年下来居然还这般威猛,也没个纵欲过度之状,真真教人恼火,我怎的就没投个好胎去到他家……”
--------------------
雪云低沉,天色渐暗,此时已是黄昏时分。
李记铁坊中大锤敲打的声音逐渐小了,工匠们辛劳一日,已然各自回家,学徒们开始整理用具,被李曜调来帮工的长工佃户们则在赵三平和徐文溥的指挥下,将没有用尽的一应材料以及今日完成产出的弯刀箭头各自清点存放。
整个铁坊,只有东边那一进院子,还有些嘈杂喧嚣。
赵钢和周大锤子两位大师傅各自拿着一柄没有开锋、没有上柄的剑状铁刃,大喝一声,猛然相对劈去!
锵!
金铁交鸣,火星四射,两位大师傅都被方才这股劲震得后退了两步。
“怎样?”
说话的人语气有些急切,匆匆走近二人身边,这人身材高峻,面容俊朗,不是李曜李正阳又能是谁?
赵钢和周大锤子都把手中简陋的长剑伸出来,却见周大锤子手中长剑锋刃处崩开半指宽的一个缺口,锋刃倒卷,显然损坏颇重。而赵钢手中的长剑,则只是在锋刃处微微下陷了分毫,显然只要磨一磨便能继续使用。
赵钢惊讶万分:“五郎所炼之钢果然了得,某家弄铁,凡三十载,自问熟知铁性,方才与周大锤子两兵相交,某手中这钢剑外坚内韧,某可料定,便是再有比某气力更强者斩之,也绝不会摧折……此剑实乃上上之品,若得仔细打磨,便是古之神兵,料也不过如此而已。”
李曜哈哈一笑,心道:“古之神兵?谁相信古之神兵比后世的合金钢更强,那人一定是仙侠小说看得太多了……我这虽然只是稍微改动灌钢之法炼出的新钢,但这等制造之法却也有改进,两相结合,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以这种原料所制造兵器的整体性能,比苏钢法制造的钢材虽然还有所不如,但对上这时代其他的灌钢,不赢才叫见鬼。”
他又朝周大锤子望去,周大锤子显得有些气馁,他苦笑着道:“五郎天予之才,某手中的长剑,虽是新制,但却也是某精心细造,方才两相交兵之时,某便觉得剑身不固,若是赵大兄再多使三分劲,某这剑便要当场折了……五郎、赵大兄,且看这剑刃,锋刃翻卷,可见其坚利远不如赵大兄所持之剑,而依赵大兄方才所言,则其韧性也必然不如,如此看来,五郎所制之新剑,当远胜铁坊旧日所制。我李记铁坊所制之兵器,已是当今上选,五郎新剑却可轻易胜之,足可见这新剑实乃天下神兵!”
李曜朗声一笑:“天下神兵?或许现下倒也可以如此一说,但我心中还有更多改进炼制的想法,一俟我思虑妥当,日后必有更强神兵出现,二位大师傅可以拭目以待!”
赵钢和周大锤子对望一眼,心中一阵激奋,然后同时生出些许诧异来:“怎的李五郎今日如此自信满满,浑不似他原先那般谨小慎微的模样?”不过想归想,一想到今后还能看到比今日这剑更强的神兵,这两位浸淫钢材铁器数十年的大师傅又不禁心跳加速,那神色,就仿佛久旱逢甘露一般。
李曜摆摆手:“这两把剑都收了吧,明日化了铁水,再弄些铁石过来,我要造一把钢槊。”
赵钢奇道:“钢槊?……这马槊若是钢制,只怕无人能用得动啊。”
李曜微微一笑:“确实少有人能用钢槊,不过节帅麾下勇将,给事帐中李存孝必能用得,他是我代州飞狐人,这把钢槊,便是造了送他的。”
赵钢便不再问,只是点了点头。
李曜却又继续道:“钢槊此物,我铁坊从来无有人制,二位在我铁坊手艺最为精湛,而明日,那些学徒想必也该能够自行掌握控火之关要,届时还要请二位过来一展身手。那钢槊甚长,鼓风煽火乃是大事,须得有大力之人方能为之,我瞧憨娃儿颇有气力,明日便让他为二位打个下手,二位意下如何?”
二人自无不允,周大锤子甚至笑着拍了拍憨娃儿的肩膀,赞道:“憨娃儿这兔崽子,某实深知。吃得比牛多不假,可那力气啊,却也不比牛小!有他鼓风,某可安心。”
赵钢也点头赞同:“憨娃儿力气甚大,做这等事,正得其所。”
李曜笑着道:“如此便说定了,时辰不早,二位早些回去歇息吧。”
赵钢和周大锤子便行礼告辞,李曜拱手相送,待二人出了小院,才回头对憨娃儿道:“憨娃儿,今日制成这剑,你有功劳,许你的腊猪肉,少不了你的,明日我便与厨子去说。”
憨娃儿喜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傻笑。
李曜又道:“你今日也吃好睡好,明日制那钢槊,赵周二位的技艺当无差池,剩下的,可就看你鼓风煽火的本事了,要是力气不够,炉温不能稳住,我可是要罚你的。”
“五郎君,俺省的,要说别的事,俺还不敢乱说,要说力气,俺只要吃饱,谁都不怕!”憨娃儿拍着胸脯保证道。
李曜轻轻一笑,点了点头:“好,既然你有信心,那就这样吧。去牵了马来,回家了。”
憨娃儿应了一声,跑着去了。
--------------------
“郎君,今晚不看书么?再过两日,西席先生要来查验功课,如今郎君白日里这般忙碌,晚上再不温习一二,届时先生考校起来,万一应对之下有所差池,只怕阿郎不喜。”赵颖儿一如昨日,早已在李曜用餐的时候便在他房间里生了火,此刻见李曜进来,便说了这么一句。
李曜一怔,才想起自己也算是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不过唐时科举与明清差异极大,他如今并无什么“功名”在身。要说起来,唐朝科举上承隋制,又别有发展创新,在科举的历史上有重大影响,但是与明清那种科举,却还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说,唐代读书人要夺状元,并不像明、清诸朝那样,先经县、州、府三级筛选,再经各省筛选,然后才参加国家级考试。国家级考试又要通过会试定一回名次,再通过复试定一回名次,再通过名义上由皇帝出题的殿试、十来位重臣“公同阅卷”、公推出前十名,由宰相在皇上面前“读卷”,最后由皇上“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如此繁复。
唐代比较自由,一般只在几个大区稍微认真地选拔一次,合格者便可直接参加“省试”,省试名义上是由尚书省主持的全国性考试,相当于后来的“会试”,其录取人选与各人的名次全由知贡举一人确定。知贡举一般是三年一换的,也有时一年一换,各人的学识、品性、心态不一,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个统一的标准。而且考卷不糊名,有时尚未开考,而名次已定,更有强要状元、自定状元的。各个时代都有黑幕,唐朝也无法独醒。
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代的状元实际最多只相当于明、清的“会元”(会试第一),甚至连会元都不如。因为明、清诸朝科举考试已是主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筛选层次既多且严,参加国家级考试的人数亦远远超出了唐代——唐代应考的举子多则2000人,一般每年1000人左右,而明清读书人参加科举不仅人数则极为庞大,录取比例自然也就很小,而且会元的确定有极严格的程序,一般不是哪一个人说了能算数。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明清的科举就在所有的方面都比唐时先进,至少从科目广博上来说,明清对比唐时,那是天差地别。
隋设科举之时,乃以明经、进士两科取士。唐朝沿袭隋制,并有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国家制度的健全,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兴起,要求提高社会地位,获得参政机会;李唐朝廷用科举考试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办法,以此选拔合格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和笼络士人等。
其考生的来源有从国子监来的“生徒”和经州、县选送的“乡贡”。先由礼部考试录取,再经吏部考以身、言、书、判,合格后始能授官。
李曜穿越前逛某些历史论坛时,经常对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放肆狂喷,就是因为唐时广博开放的科举思想到了明清时节,便被人为地搞得完全走了样。
既然李曜也是读书人,也有希望去考贡举,那么贡举的一些讲究,就不能不懂。
唐时的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这种题目后世也有,名字没这么文气,就叫“填空”,大名鼎鼎。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尤其是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一直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这还不算,唐代考试科目又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譬如太宗李世民时期,就有一科考完没有一个通过秀才考试的记录,可见其难度之高,因此秀才科逐渐废弃,这跟明确时节“举人满地走,秀才多如狗”是完全不同的,看官诸君莫要误会了。而俊士科则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十个问题中能答上四个即可合格,李曜一直觉得这个难度似乎不大,在后世这个成绩铁定不及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刚才已经提到过,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可怜兮兮的1%-2%,因此当时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绝非儿戏,那是真的难考。比如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大诗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其中有一名句流传千古:“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可见其喜。
至于其他,再有: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明算科,考数学,范围很广,选数学人才。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考,主要是选拔历史方面的人才。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童子科,十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等等。
因为如此广博的考试,李曜当初穿越之前便一直感叹:看看人家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有多大!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等等,而且不仅考儒家的东西,还考道家的东西。
他甚至觉得,和那时的科举相比,他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高考,也就不过如此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此一来,考试范围非常广泛,要学的东西也就非常多,不仅儒家,还有道家以及各种经史都考,还有诗词歌赋,并且非常重视策问,也就是考治国方略。李曜觉得,这样的考试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来。而且最最关键的是,常科登试后,还不能向清朝那种,立即就去做官,唐朝贡举考过之后,还必须经吏部的考试,叫选试,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令人纠结的是,这选试也很难,譬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韩愈中进士后,连续三次选试都没有通过,只好去刺史那里做幕僚。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严格的选才制度。
当然这样的科举,由于考试范围极大,有很多科目又不可能有什么“标准答案”,以至于考试成绩的公正性就难免有些不易确保,因此到了明清时节,为了保证所谓的“公平公正”,便逐渐兴起了八股之风。
只是李曜对此很是不屑,认为这是因小失大,仅仅因为要一个更标准的答案,就把整个科举取士的初衷都改变了,八股文写得好不好,与能不能治国牧民有什么必然联系?这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过此时赵颖儿提到这件事,却让李曜心中一动:“我既然是读书人,以我家现在的实力,活动活动,拿个贡举的名额,应该是再容易不过了。那么我如果去参加科举,是不是可行呢?”
再一想,还是自己否定了这个想法,不说自己这点水平过不过得了那独木桥,就算过得去了又如何?李唐这个朝廷已经只有十几年的寿命了,自己万一科举高中了,被留在朝中为官,十几年后朱温那老yin棍干出白马之祸的时候,咱这个大好头颅,可不一定保得住!
他脑子里念头转得极快,想的事情虽然多,但也只是数息时间,既然想明白了不能走科举这条路,便也有了措辞,当下便道:“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怎能成事?眼下我李家大难临头,我身为家中一员,总要以维护家业为己任,至于读书之事,却也不差这几天。这几天我须得保持精力,待铁坊的流水线作业步入正轨,再来温习不迟。”
--------------------
PS:唐与明清科举之论,只是无风一家之言,诸君若有不同意见,既可一笑而过,也可在书评区畅所欲言。若能得诸君详作高论以教,诚为幸事。
另,求收藏啊,求红票啊!
韩巨走出茶馆,摸了摸腰间胀鼓鼓的荷囊,哂然一笑,自言自语道:“斗吧,斗吧!兄弟睨墙,我老韩才好落些好处。嘿!李五郎既然遇了神仙,想必对付他这三兄应当不难……只不过,李五郎虽是突然厉害起来了,可那李大郎却也不是省油的灯。算算时日,这大郎也该回了吧?不知道大郎回来,知道五郎这般出息,竟然从鬼门关上把李家一门老小救了回来之后,是后怕呢,感激呢,还是……欲除之而后快呢?有意思,真是有意思啊……”
韩巨走后不久,李晡也面色阴沉地下了楼来,身边跟着一名油头粉面、约莫二十四五岁的男子,此人乃是李晡身边的一个帮闲,名唤蔡佳。
这蔡佳原也是富家子弟,虽然不学无术,但偏偏弹得一手好琴。他少年时是个富贵闲人,可惜后来家中出了变故,家道败落,他又无甚谋生的手段,文不成武不就,只好央人辗转自荐到了李晡面前。
李晡也是富贵闲人一个,平日里流连勾栏瓦肆,对于音律倒也颇有几分心得,见这蔡佳仪表周正,人又“风雅”,顿生好感,便将之留下,学着那些高门贵子的派头,把他当做门下清客,时不时请他抚琴数曲。此二人臭味相投,那蔡佳又是刻意倾心巴结,一来二去,竟然成了莫逆之交。
方才李晡和韩巨的对话,蔡佳也在另一边也听了个十分,此时见李晡面色阴沉,知道他心中怨怒,便开口道:“三郎何必烦恼,大郎既然近日便回,还怕他回来之后那贱婢卑儿在这区区数日之间能翻出什么浪花不成?”
李晡摇头道:“蔡兄有所不知,大兄虽然才能出众,又掌握北地贩运大事,深得家父信任。但那贱婢卑儿自小便会装模作样,早已哄得家父以为他是什么实诚君子,此番又可能立下大功,如此家父必然对他更加看重。而大兄自幼嫡长,严厉自傲,哪肯将这贱婢卑儿当作威胁?我只怕大兄对他一时轻忽……以这贱婢母子之伪善阴险,若得了什么机会,突然发动,未必不能打大兄一个措手不及,倘若到了那般地步,我兄弟二人便要追悔莫及了。”
蔡佳一脸佩服之色,连连点头:“三郎果然天纵奇才,正所谓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如此未雨绸缪,正是正理。只是……眼下那卑儿劣迹未彰,贤昆仲要如何为之,方能使令尊对他厌而恨之,不复再用?”
“不复再用?这也太便宜他了!这卑儿昨日竟敢趁我心神不宁,指使我做这做那,心中可还有半分尊卑嫡庶之念?便是要不了他的狗命,我也要让他身败名裂,家谱除名!只合如此,方消我心头之恨!”
李晡说这番话的时候脸色狰狞可怖,蔡佳这个帮闲捧哏都忍不住面色一僵,然后才挤出谄笑,道:“这个……三郎说得极是,这卑儿如此可恶,实是不得不除……”他说到这里,话锋一转,一边注意李晡的脸色,一边试探着道:“再者,那卑儿身边的小丫鬟赵颖儿容貌清丽,眼见得再过两年便是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若是那卑儿一直这般受宠下去,这朵花儿怕不迟早要被他摘了去……”
不提赵颖儿还好,一提赵颖儿,李晡火气更大,恨恨道:“昨日要不是这卑儿还魂,本郎君便是用强也要得偿所愿,直娘贼!……赵颖儿仗着杨氏那贱婢和李曜的庇护,三番五次拒绝本郎君的好意,待我除去这对母子,定要叫她好看!”他一边说着,一边幻想着将赵颖儿那白玉凝脂一般的身体剥得精光,狠狠压在身下挞伐的场景,小腹立即生起一团火,恨不得立刻找个女子发泄一番才算痛快舒畅。
蔡佳深知李晡为人,一见他的模样便知道他已经动了肾火,便嘿嘿一笑:“听说闻香楼的小玉姑娘昨个还在念叨,说李三郎有好几日没去她那儿坐坐了,莫不是伺候得不好?又说那可也怪不得她,李三郎乃是代州神枪,她那娇花一样的身子,哪里经得住三郎的挞伐?”
李晡想起那小玉姑娘娇笑玲珑的身子,软绵绵仿佛水做的一般,忍不住咽了口吐沫,复又威风凛凛地道:“小玉姑娘最是知情识趣,某这杆金枪,正该在这等美人儿身上撒欢……不过话又说回来,小玉姑娘那香津妙舌的厉害,可真不是寻常男人能招架得住的……嘿嘿,嘿嘿!”
蔡佳一脸猥琐和羡慕,连连称是。心里却也嘀咕:“直娘贼,他们李家的男人都长得这般高俊也就罢了,怎的连裤裆里的那货也格外雄壮?这小子整日流连勾栏瓦肆,几年下来居然还这般威猛,也没个纵欲过度之状,真真教人恼火,我怎的就没投个好胎去到他家……”
--------------------
雪云低沉,天色渐暗,此时已是黄昏时分。
李记铁坊中大锤敲打的声音逐渐小了,工匠们辛劳一日,已然各自回家,学徒们开始整理用具,被李曜调来帮工的长工佃户们则在赵三平和徐文溥的指挥下,将没有用尽的一应材料以及今日完成产出的弯刀箭头各自清点存放。
整个铁坊,只有东边那一进院子,还有些嘈杂喧嚣。
赵钢和周大锤子两位大师傅各自拿着一柄没有开锋、没有上柄的剑状铁刃,大喝一声,猛然相对劈去!
锵!
金铁交鸣,火星四射,两位大师傅都被方才这股劲震得后退了两步。
“怎样?”
说话的人语气有些急切,匆匆走近二人身边,这人身材高峻,面容俊朗,不是李曜李正阳又能是谁?
赵钢和周大锤子都把手中简陋的长剑伸出来,却见周大锤子手中长剑锋刃处崩开半指宽的一个缺口,锋刃倒卷,显然损坏颇重。而赵钢手中的长剑,则只是在锋刃处微微下陷了分毫,显然只要磨一磨便能继续使用。
赵钢惊讶万分:“五郎所炼之钢果然了得,某家弄铁,凡三十载,自问熟知铁性,方才与周大锤子两兵相交,某手中这钢剑外坚内韧,某可料定,便是再有比某气力更强者斩之,也绝不会摧折……此剑实乃上上之品,若得仔细打磨,便是古之神兵,料也不过如此而已。”
李曜哈哈一笑,心道:“古之神兵?谁相信古之神兵比后世的合金钢更强,那人一定是仙侠小说看得太多了……我这虽然只是稍微改动灌钢之法炼出的新钢,但这等制造之法却也有改进,两相结合,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以这种原料所制造兵器的整体性能,比苏钢法制造的钢材虽然还有所不如,但对上这时代其他的灌钢,不赢才叫见鬼。”
他又朝周大锤子望去,周大锤子显得有些气馁,他苦笑着道:“五郎天予之才,某手中的长剑,虽是新制,但却也是某精心细造,方才两相交兵之时,某便觉得剑身不固,若是赵大兄再多使三分劲,某这剑便要当场折了……五郎、赵大兄,且看这剑刃,锋刃翻卷,可见其坚利远不如赵大兄所持之剑,而依赵大兄方才所言,则其韧性也必然不如,如此看来,五郎所制之新剑,当远胜铁坊旧日所制。我李记铁坊所制之兵器,已是当今上选,五郎新剑却可轻易胜之,足可见这新剑实乃天下神兵!”
李曜朗声一笑:“天下神兵?或许现下倒也可以如此一说,但我心中还有更多改进炼制的想法,一俟我思虑妥当,日后必有更强神兵出现,二位大师傅可以拭目以待!”
赵钢和周大锤子对望一眼,心中一阵激奋,然后同时生出些许诧异来:“怎的李五郎今日如此自信满满,浑不似他原先那般谨小慎微的模样?”不过想归想,一想到今后还能看到比今日这剑更强的神兵,这两位浸淫钢材铁器数十年的大师傅又不禁心跳加速,那神色,就仿佛久旱逢甘露一般。
李曜摆摆手:“这两把剑都收了吧,明日化了铁水,再弄些铁石过来,我要造一把钢槊。”
赵钢奇道:“钢槊?……这马槊若是钢制,只怕无人能用得动啊。”
李曜微微一笑:“确实少有人能用钢槊,不过节帅麾下勇将,给事帐中李存孝必能用得,他是我代州飞狐人,这把钢槊,便是造了送他的。”
赵钢便不再问,只是点了点头。
李曜却又继续道:“钢槊此物,我铁坊从来无有人制,二位在我铁坊手艺最为精湛,而明日,那些学徒想必也该能够自行掌握控火之关要,届时还要请二位过来一展身手。那钢槊甚长,鼓风煽火乃是大事,须得有大力之人方能为之,我瞧憨娃儿颇有气力,明日便让他为二位打个下手,二位意下如何?”
二人自无不允,周大锤子甚至笑着拍了拍憨娃儿的肩膀,赞道:“憨娃儿这兔崽子,某实深知。吃得比牛多不假,可那力气啊,却也不比牛小!有他鼓风,某可安心。”
赵钢也点头赞同:“憨娃儿力气甚大,做这等事,正得其所。”
李曜笑着道:“如此便说定了,时辰不早,二位早些回去歇息吧。”
赵钢和周大锤子便行礼告辞,李曜拱手相送,待二人出了小院,才回头对憨娃儿道:“憨娃儿,今日制成这剑,你有功劳,许你的腊猪肉,少不了你的,明日我便与厨子去说。”
憨娃儿喜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傻笑。
李曜又道:“你今日也吃好睡好,明日制那钢槊,赵周二位的技艺当无差池,剩下的,可就看你鼓风煽火的本事了,要是力气不够,炉温不能稳住,我可是要罚你的。”
“五郎君,俺省的,要说别的事,俺还不敢乱说,要说力气,俺只要吃饱,谁都不怕!”憨娃儿拍着胸脯保证道。
李曜轻轻一笑,点了点头:“好,既然你有信心,那就这样吧。去牵了马来,回家了。”
憨娃儿应了一声,跑着去了。
--------------------
“郎君,今晚不看书么?再过两日,西席先生要来查验功课,如今郎君白日里这般忙碌,晚上再不温习一二,届时先生考校起来,万一应对之下有所差池,只怕阿郎不喜。”赵颖儿一如昨日,早已在李曜用餐的时候便在他房间里生了火,此刻见李曜进来,便说了这么一句。
李曜一怔,才想起自己也算是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不过唐时科举与明清差异极大,他如今并无什么“功名”在身。要说起来,唐朝科举上承隋制,又别有发展创新,在科举的历史上有重大影响,但是与明清那种科举,却还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说,唐代读书人要夺状元,并不像明、清诸朝那样,先经县、州、府三级筛选,再经各省筛选,然后才参加国家级考试。国家级考试又要通过会试定一回名次,再通过复试定一回名次,再通过名义上由皇帝出题的殿试、十来位重臣“公同阅卷”、公推出前十名,由宰相在皇上面前“读卷”,最后由皇上“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如此繁复。
唐代比较自由,一般只在几个大区稍微认真地选拔一次,合格者便可直接参加“省试”,省试名义上是由尚书省主持的全国性考试,相当于后来的“会试”,其录取人选与各人的名次全由知贡举一人确定。知贡举一般是三年一换的,也有时一年一换,各人的学识、品性、心态不一,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个统一的标准。而且考卷不糊名,有时尚未开考,而名次已定,更有强要状元、自定状元的。各个时代都有黑幕,唐朝也无法独醒。
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代的状元实际最多只相当于明、清的“会元”(会试第一),甚至连会元都不如。因为明、清诸朝科举考试已是主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筛选层次既多且严,参加国家级考试的人数亦远远超出了唐代——唐代应考的举子多则2000人,一般每年1000人左右,而明清读书人参加科举不仅人数则极为庞大,录取比例自然也就很小,而且会元的确定有极严格的程序,一般不是哪一个人说了能算数。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明清的科举就在所有的方面都比唐时先进,至少从科目广博上来说,明清对比唐时,那是天差地别。
隋设科举之时,乃以明经、进士两科取士。唐朝沿袭隋制,并有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国家制度的健全,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兴起,要求提高社会地位,获得参政机会;李唐朝廷用科举考试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办法,以此选拔合格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和笼络士人等。
其考生的来源有从国子监来的“生徒”和经州、县选送的“乡贡”。先由礼部考试录取,再经吏部考以身、言、书、判,合格后始能授官。
李曜穿越前逛某些历史论坛时,经常对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放肆狂喷,就是因为唐时广博开放的科举思想到了明清时节,便被人为地搞得完全走了样。
既然李曜也是读书人,也有希望去考贡举,那么贡举的一些讲究,就不能不懂。
唐时的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这种题目后世也有,名字没这么文气,就叫“填空”,大名鼎鼎。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尤其是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一直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这还不算,唐代考试科目又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譬如太宗李世民时期,就有一科考完没有一个通过秀才考试的记录,可见其难度之高,因此秀才科逐渐废弃,这跟明确时节“举人满地走,秀才多如狗”是完全不同的,看官诸君莫要误会了。而俊士科则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十个问题中能答上四个即可合格,李曜一直觉得这个难度似乎不大,在后世这个成绩铁定不及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刚才已经提到过,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可怜兮兮的1%-2%,因此当时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绝非儿戏,那是真的难考。比如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大诗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其中有一名句流传千古:“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可见其喜。
至于其他,再有: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明算科,考数学,范围很广,选数学人才。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考,主要是选拔历史方面的人才。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童子科,十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等等。
因为如此广博的考试,李曜当初穿越之前便一直感叹:看看人家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有多大!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等等,而且不仅考儒家的东西,还考道家的东西。
他甚至觉得,和那时的科举相比,他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高考,也就不过如此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此一来,考试范围非常广泛,要学的东西也就非常多,不仅儒家,还有道家以及各种经史都考,还有诗词歌赋,并且非常重视策问,也就是考治国方略。李曜觉得,这样的考试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来。而且最最关键的是,常科登试后,还不能向清朝那种,立即就去做官,唐朝贡举考过之后,还必须经吏部的考试,叫选试,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令人纠结的是,这选试也很难,譬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韩愈中进士后,连续三次选试都没有通过,只好去刺史那里做幕僚。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严格的选才制度。
当然这样的科举,由于考试范围极大,有很多科目又不可能有什么“标准答案”,以至于考试成绩的公正性就难免有些不易确保,因此到了明清时节,为了保证所谓的“公平公正”,便逐渐兴起了八股之风。
只是李曜对此很是不屑,认为这是因小失大,仅仅因为要一个更标准的答案,就把整个科举取士的初衷都改变了,八股文写得好不好,与能不能治国牧民有什么必然联系?这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过此时赵颖儿提到这件事,却让李曜心中一动:“我既然是读书人,以我家现在的实力,活动活动,拿个贡举的名额,应该是再容易不过了。那么我如果去参加科举,是不是可行呢?”
再一想,还是自己否定了这个想法,不说自己这点水平过不过得了那独木桥,就算过得去了又如何?李唐这个朝廷已经只有十几年的寿命了,自己万一科举高中了,被留在朝中为官,十几年后朱温那老yin棍干出白马之祸的时候,咱这个大好头颅,可不一定保得住!
他脑子里念头转得极快,想的事情虽然多,但也只是数息时间,既然想明白了不能走科举这条路,便也有了措辞,当下便道:“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怎能成事?眼下我李家大难临头,我身为家中一员,总要以维护家业为己任,至于读书之事,却也不差这几天。这几天我须得保持精力,待铁坊的流水线作业步入正轨,再来温习不迟。”
--------------------
PS:唐与明清科举之论,只是无风一家之言,诸君若有不同意见,既可一笑而过,也可在书评区畅所欲言。若能得诸君详作高论以教,诚为幸事。
另,求收藏啊,求红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