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亭中对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九十五章亭中对
洛阳都亭外,一百多名身着红色甲胄的骑兵,威风凛凛的摆开队列,夹道而立。他们胯下的坐骑,不仅剽悍神骏,体形健硕,而且身上还披着红底黑纹的布罩,布罩上黑色的纹章,有龙纹与虎纹两种,披龙纹者立于东,披虎纹者立于西。
如此雄壮威武的骑兵队伍,自然引来了不少百姓的围观。当中有识得龙纹、虎纹的人,便向身旁的同伴卖弄才学:“青龙,乃东方之神,故而立于东,白虎,乃西方之神,故而立于西。而以青龙、白虎夹道者,龙骧虎翼之谓也。”
人们听了,心里不由得起疑,这般阵仗,不知今天来都亭的,又会是什么大人物?有消息灵通的人,便告诉他们,说:“今日,乃是司空卢公亲自迎接颍川荀文若,故而才有这般大的阵仗。”
有人立刻反唇相讥:“你当我等是乡下的野人么?三公出行的阵仗,我们可见得多了,哪有此等的威风?”
另一人也出言附和道:“就是,我方才凑近看了,里面有一人我认得,就是与我同里的贾家三郎,他本事北军营士,后来去了弘农王府当值,怎会为司空公执仪仗?”
方才那人立刻嗤之以鼻:“哼,就你们这点见识,以后莫要在人前自称是京师人氏,免得被人嘲笑!司空卢公乃是弘农王的老师,弘农王尊师重道,父事卢公,如今借调府中的卫士,来给卢公壮声势,又有何不可?”
其实,众人的议论,确实有些冤枉卢植了。第一,亲自迎接荀彧,并不是卢植的想法;第二,摆出如此大的阵仗,也并非卢植授意;一切的一切,全都是刘照自作主张的结果。
首先来说,荀彧虽然有了些名气,但毕竟还只是个刚出道的年青人,论身份地位,还不足以让卢公这位司空公亲自出迎。何况,即便是出于保护荀彧的目的,卢植也不会亲自迎接,为何?司空府中那么多的掾属,别人都没有享受到这份荣耀,而唯独你一个年纪又青资历又浅的荀彧,享受到了,这岂不是图招人妒?
换而言之,如果这次前来的,是荀彧的叔父荀爽,那别说是卢植亲自出迎,就算是朝廷三公一股脑的出动,郊迎三十里,都不算为过。可荀彧眼下却远没有这个资格。
但是,刘照却执意要亲自去城外迎接荀彧,卢植劝阻不住,也就只能亲自出面了。原因无他,荀彧乃是卢植征聘的掾属,若是他不出面,单由刘照去迎接的话,未免就显得有些唐突了。
既然卢植答应下了此事,他就更没办法阻止刘照的种种安排了。虽然三公出行,也都有将近一百人的仪仗队开道,但是这些仪卫,其威容哪能与弘农王府中的卫士相提并论!因此,卢植的仪卫,全部被刘照给替换掉了。
刘照本想让卫兵的坐骑也披甲,但是转念一想,这次卫兵们出去,是充当仪仗,如果马匹也披甲的话,未免显得过于肃杀了。然而,如果不披甲的话,卫士们的坐骑,毛色不一,又不免显得有些不够齐整,可若想要更换坐骑的话,别说是刘照,就算是身为皇帝的刘宏,也得从各个御厩当中,好好挑选一番,才能凑齐这一百多匹同色的骏马。最后,刘照便采用了一个折衷的措施,那就是给坐骑“穿衣服”,用红底黑纹的布罩,来掩饰坐骑原本的颜色,达到全队同色的效果。
就在人们纷纷惊叹、猜想的时候,远处,路上缓缓的驶来了一辆牛车。看到这辆牛车后,立刻有两名骑士出了队列,朝着牛车迎了上去。他们疾驰至牛车前十余步处,勒住了马匹,拱手问道:“车中所载之人,可是颍川荀文若?”
牛车旁边,一名仆僮迎了上来,朗声问道:“正是,不知两位都尉拦住我家主人的车驾,所为何事?”
两名骑士一听,立刻翻身下马,朝着牛车行礼,道:“谨奉司空卢公之命,前来迎接荀君。卢公已在都亭摆下接风宴席,静候荀君到来。”
仆僮一听,默默的垂手让到了一边,牛车边,另一名仆僮揭起了车帘,一张俊朗儒雅的面孔,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只听他用一种柔和而又极富磁性的嗓音说道:“有劳二位了,请在前面为我带路。”
两名骑士翻身上马,在牛车前方缓缓而行,为荀彧开道、引路。而在牛车中,荀彧微微整理了一下仪容,突然,他暗叹一声,道:“卢公呀卢公,你这可是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呀!”
然而,当牛车经过仪仗队的时候,荀彧望着两旁威武的骑士,突然心有所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到了都亭外,荀彧下了牛车,迈步走了进去。刚进院门,荀彧就一眼望见,一名年纪与自己相差不大的男子,正在正屋的门前相候。
也许是卢公的属下,自己的同僚罢?荀彧心道。可是,等他走到正屋的门前,与那名男子通名见礼的时候,荀彧却不由得一愣。
“在下卢恺,奉家父之名,在此迎接文若。”来人开口道明了身份,却让荀彧糊涂起来。
荀彧当然知道卢恺的身份,且不说,身为掾属,自然要对主公各方面的情况有所了解,卢植家中有几位郎君,身份如何,这些荀彧都已经打听得一清二楚了。
单说当初卢、王两家的兄弟,同时入宫担任皇子的侍读,这件事就曾作为一桩奇闻,传遍了士林,因此,荀彧也早就对卢恺、卢济二人,有所耳闻了。
卢恺如今是弘农王的郎中令,却为何出现在卢植替自己举行的接风宴上?按理,卢植应该派遣一名掾属代表自己出来迎接,如果对荀彧看得比较重,就该由长史出迎,如果待遇一般的话,便由东曹掾出迎。可是,不管怎么说,都没有让自家儿子出迎的道理啊,这又不是私宴、家宴!
尽管满腹疑惑,荀彧还是没有半点失态,礼数周全的向卢恺回了礼,然后进了正屋。
到了屋中,荀彧四下一望,只见卢植端坐在堂上,下首右端,坐着一位年龄十岁上下的童子,童子对面的座位空着,其下的座位也空着,两边其余的座位上,还坐着几位二十岁左右的弱冠青年。除此之外,堂中竟是再无一人。
来不及多想,荀彧先上前拜见了卢植,口中逊谢道:“小子何德何能?敢受卢公如此礼遇,实在是不胜惶愧之至。”
卢植见了荀彧的举止、气度,对荀彧的第一印象,也相当不错,他连连点头,道:“闻名不如见面,今日亲眼得见文若,始知世人赞誉之辞,并非虚言。”
“卢公过誉了。”荀彧宠辱不惊的谦逊一句。随后,卢公便命荀彧往左边上首的座位上坐下,荀彧四下一望,见卢恺已经去了那名童子的下首入座,眉头微皱,拱手道:“卢公,在下并非府中长吏,年岁又青,岂敢坐于众人上首?”
卢植哈哈一笑,道:“文若,休要猜疑,今日在场的,并无府中的掾史,你可以放心上座。”
荀彧只好拱手称谢,往左边上首坐了。坐下之后,荀彧再次拱手问道:“卢公,既然在座之人并非府中的掾史,又是何人?还望卢公能为在下解惑。”
卢植一捋长髯,微笑道:“文若,今日之事,的确是我有所隐瞒,还望文若不要见怪。”说着,卢植一指刘照,道:“此乃弘农王是也。弘农王久慕文若的贤名,思之若渴,恨不能早早与文若相见,故而借我的名义,在都亭设下仪仗、宴席,为文若接风。”
荀彧一听,心道果不出其然,赶紧避席下拜,向刘照见礼。刘照起身还礼,道:“我一时心切,唐突了,还望文若勿恼。”
“承蒙殿下如此看重,臣岂敢心存怨怒?”荀彧道:“就怕臣才疏学浅,徒有虚名,白白辜负了殿下的期许。”
紧接下来,卢植又将二卢、二王,以及何咸、裴潜几人,一一介绍给了荀彧。
众人见礼毕,各自举殇,开始祝酒。酒过三巡之后,卢恺率先开口问道:“久闻文若有‘王佐之才’的美誉,不知对当今朝中的乱象,有何高见?”
荀彧闻言,微微一笑,道:“若想式明王度,必须正本清源。”
“那又该如何正本清源呢?”王盖也出言问道。
“诸君眼下所做的,不就是吗?”荀彧眼皮微垂,话中有话的点了一句。
众人相视一眼,王盖又接着问道:“那文若可愿与我等共襄盛举?”
荀彧听了,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转而向刘照问道:“不知殿下有何志向?”
刘照洒然一笑,道:“我是不是应该回答,当效法尧舜,使天下大治,再现大同之世?”
看到在场之人都有些忍不俊禁,刘照收起了笑脸,肃容答道:“使政修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重现文景之治,我所愿也。”
荀彧听了,微一颔首,道:“先贤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殿下若能处处效法上古圣皇之所为,那么文景之治,当不远也。不过,殿下又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你所说的‘政修人和’呢?”
卢恺等人不由得面面相觑,这到底是谁在考校谁?
卢植见状,却笑眯眯的捋着胡须,作壁上观,看刘照到底是如何应答的。
刘照更不必说,他深知,以当今的情势,必然是“君虽择臣,然臣亦择君”,又道是“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仕”。以荀彧的门第和见识,他绝不会轻易的投向刘照这边,而是要先行考察一下刘照的言行,再做决定。
对于荀彧等士人而言,即便寻不到明主,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也可以归隐田园,啸傲山林,做一名高人雅士。而对于刘照而言,若是没有良臣贤才的辅弼,别说什么重现文景之治了,能不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都是两说。所以,虽然是相互“选择”的局面,但是刘照的需求却更加迫切一些,这也就导致了,此次“交易”,是一个“卖方市场”,做为买方的刘照,就只能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了。
因此,刘照只能抖擞精神,全副身心的投入这场答辩当中,以争取荀彧的好感。
“方才文若也说了,欲式明王度,必先正本清源。而这正本清源之举,无非就是亲贤臣而远小人罢了。”刘照侃侃而谈道:“那文若或许又要问了,该如何做,才能亲贤臣而远小人呢?以我看来,首先,人主要尊崇先贤之道,修身树德,敬慎威仪,以身作则,才能使贤臣亲之,小人远之;其次,要申明法度,不可滥施赏罚,法度一旦确立,便要上至天子,下及黎庶,一体遵守,为人主者,万不可以言乱法,否则,上行下效,必然使法度形同虚设,久而久之,足以祸乱国家。”
“总而言之,君王乃是天下的表率,能不能正风俗,明纲纪,首先要看君王自己的行动。”
“殿下说得有理,不过,我还是想问一句,殿下口中所说的‘修身树德’,又准备从何做起呢?”荀彧依旧不依不饶的追问道。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照又很无耻的剽窃了某皇叔的言辞。
“殿下此言大妙。至善之道,那是圣人的境界,我等凡俗之人,无法一蹴而就,只能努力修身自省,使自己日臻于至善之境。因此,绝不能忽视身边的小善、小恶。”卢植连连点头称赞,同时对卢、王等人教训道:“你等也要将这句话牢记在心,举止遵行,不可忘失。”
卢恺等人齐声应诺,而荀彧则继续发问道:“敢问殿下,父亲有了过错,儿子应当诤谏吗?君王有了过错,臣子应当诤谏吗?这又算不算是善呢?”
“家有诤子,其家不败,国有诤臣,其国不亡。当然应该劝谏,也当然是善举。”刘照一边回答,一边用手紧紧捏住衣袖的衬里,吸一吸掌心的汗水。
果然,最令刘照担心的问题还是来了:“那殿下准备如何劝谏当今天子,匡正他的过失呢?”
听到荀彧的这个问题,不仅刘照一脸难色,就连卢植以及其余几位弘农王的属臣,也全都变了脸色。
对于当今天子刘宏,卢植等人,已经普遍形成了“不可匡正”的共识,所以,他们早就放弃了挽救刘宏的希望,转而寄望于刘照。
而刘照,也早就定下了“虚与委蛇,等着接班”的策略,从不与自己的父亲起正面冲突,最多,也就是旁敲侧击的灭灭火,救救人罢了。
可是,荀彧的一席话,却把这个问题给揭了开来,放在了明面上,这让刘照一时间左右为难,怎么回答都不妥当。
刘照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最终,他还是决定,实话实说:“父皇的性子,是听不进劝的,即便认识到自己的过失,他也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去改正。当然,即便如此,按道理,我身为人子、人臣,依然要冒死诤谏,匡正他的言行。只是,如此行事,于天下又有何益?若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士人,拼着性命不要,切谏天子,一死以报君王,倒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只不过,如今,我的身上,可背负着朝中诸贤的希望,也背负着大汉的希望,甚至,可以说,还背负着华夏的希望。”
说到这里,刘照经不住又想起了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他的目光不由得变得忧郁、深邃起来:“慷慨求死易,忍辱负重难。朝廷诸君之所以愿意在我身上托付希望,并不仅仅因为我乃是天子的嫡长子,又或者我年少聪慧的缘故,而是看在我懂得权变,能够忍辱负重的份上。肩上有了这副重担,我又岂能不吝惜己身?所以,我并没有诤谏父皇,匡正他过失的打算。”
“文若!弘农王有他的苦衷,你就不要强求了。”卢植担心荀彧会因此而鄙夷刘照,忍不住出言相劝。
谁知,荀彧听了刘照的话,反倒开怀一笑,再次避席下拜,道:“臣荀彧,拜见君上!”
席上的众人闻言,纷纷动容,而刘照,则在讶异之余,不由得一脸狂喜,他赶忙直起上身,伸手虚抬,道:“文若请免礼!”
荀彧本是卢植的掾属,按规矩,他应当尊称卢植为“主公”或者“主上”,然而,此刻,他却下拜称呼刘照为君上,毫无疑问,那便是以刘照的属臣自居了。
虽然,荀彧此刻并非刘照的属臣,而刘照府中,暂时也没有合适的职位可以安置荀彧。然而,这一声“君上”,却代表着荀彧是真心想辅佐刘照,而非因为职务的关系,才视刘照为主上的。所以,这一声称呼当中所蕴含的诚意,实非言语可以描述。
荀彧起身之后,整个宴会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唯有刘照,依然觉得双颊发热,额头冒汗,仿佛是刚坐了过山车一般。事实上,方才的一番问答,的确让刘照的心情,有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
第九十五章亭中对
洛阳都亭外,一百多名身着红色甲胄的骑兵,威风凛凛的摆开队列,夹道而立。他们胯下的坐骑,不仅剽悍神骏,体形健硕,而且身上还披着红底黑纹的布罩,布罩上黑色的纹章,有龙纹与虎纹两种,披龙纹者立于东,披虎纹者立于西。
如此雄壮威武的骑兵队伍,自然引来了不少百姓的围观。当中有识得龙纹、虎纹的人,便向身旁的同伴卖弄才学:“青龙,乃东方之神,故而立于东,白虎,乃西方之神,故而立于西。而以青龙、白虎夹道者,龙骧虎翼之谓也。”
人们听了,心里不由得起疑,这般阵仗,不知今天来都亭的,又会是什么大人物?有消息灵通的人,便告诉他们,说:“今日,乃是司空卢公亲自迎接颍川荀文若,故而才有这般大的阵仗。”
有人立刻反唇相讥:“你当我等是乡下的野人么?三公出行的阵仗,我们可见得多了,哪有此等的威风?”
另一人也出言附和道:“就是,我方才凑近看了,里面有一人我认得,就是与我同里的贾家三郎,他本事北军营士,后来去了弘农王府当值,怎会为司空公执仪仗?”
方才那人立刻嗤之以鼻:“哼,就你们这点见识,以后莫要在人前自称是京师人氏,免得被人嘲笑!司空卢公乃是弘农王的老师,弘农王尊师重道,父事卢公,如今借调府中的卫士,来给卢公壮声势,又有何不可?”
其实,众人的议论,确实有些冤枉卢植了。第一,亲自迎接荀彧,并不是卢植的想法;第二,摆出如此大的阵仗,也并非卢植授意;一切的一切,全都是刘照自作主张的结果。
首先来说,荀彧虽然有了些名气,但毕竟还只是个刚出道的年青人,论身份地位,还不足以让卢公这位司空公亲自出迎。何况,即便是出于保护荀彧的目的,卢植也不会亲自迎接,为何?司空府中那么多的掾属,别人都没有享受到这份荣耀,而唯独你一个年纪又青资历又浅的荀彧,享受到了,这岂不是图招人妒?
换而言之,如果这次前来的,是荀彧的叔父荀爽,那别说是卢植亲自出迎,就算是朝廷三公一股脑的出动,郊迎三十里,都不算为过。可荀彧眼下却远没有这个资格。
但是,刘照却执意要亲自去城外迎接荀彧,卢植劝阻不住,也就只能亲自出面了。原因无他,荀彧乃是卢植征聘的掾属,若是他不出面,单由刘照去迎接的话,未免就显得有些唐突了。
既然卢植答应下了此事,他就更没办法阻止刘照的种种安排了。虽然三公出行,也都有将近一百人的仪仗队开道,但是这些仪卫,其威容哪能与弘农王府中的卫士相提并论!因此,卢植的仪卫,全部被刘照给替换掉了。
刘照本想让卫兵的坐骑也披甲,但是转念一想,这次卫兵们出去,是充当仪仗,如果马匹也披甲的话,未免显得过于肃杀了。然而,如果不披甲的话,卫士们的坐骑,毛色不一,又不免显得有些不够齐整,可若想要更换坐骑的话,别说是刘照,就算是身为皇帝的刘宏,也得从各个御厩当中,好好挑选一番,才能凑齐这一百多匹同色的骏马。最后,刘照便采用了一个折衷的措施,那就是给坐骑“穿衣服”,用红底黑纹的布罩,来掩饰坐骑原本的颜色,达到全队同色的效果。
就在人们纷纷惊叹、猜想的时候,远处,路上缓缓的驶来了一辆牛车。看到这辆牛车后,立刻有两名骑士出了队列,朝着牛车迎了上去。他们疾驰至牛车前十余步处,勒住了马匹,拱手问道:“车中所载之人,可是颍川荀文若?”
牛车旁边,一名仆僮迎了上来,朗声问道:“正是,不知两位都尉拦住我家主人的车驾,所为何事?”
两名骑士一听,立刻翻身下马,朝着牛车行礼,道:“谨奉司空卢公之命,前来迎接荀君。卢公已在都亭摆下接风宴席,静候荀君到来。”
仆僮一听,默默的垂手让到了一边,牛车边,另一名仆僮揭起了车帘,一张俊朗儒雅的面孔,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只听他用一种柔和而又极富磁性的嗓音说道:“有劳二位了,请在前面为我带路。”
两名骑士翻身上马,在牛车前方缓缓而行,为荀彧开道、引路。而在牛车中,荀彧微微整理了一下仪容,突然,他暗叹一声,道:“卢公呀卢公,你这可是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呀!”
然而,当牛车经过仪仗队的时候,荀彧望着两旁威武的骑士,突然心有所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到了都亭外,荀彧下了牛车,迈步走了进去。刚进院门,荀彧就一眼望见,一名年纪与自己相差不大的男子,正在正屋的门前相候。
也许是卢公的属下,自己的同僚罢?荀彧心道。可是,等他走到正屋的门前,与那名男子通名见礼的时候,荀彧却不由得一愣。
“在下卢恺,奉家父之名,在此迎接文若。”来人开口道明了身份,却让荀彧糊涂起来。
荀彧当然知道卢恺的身份,且不说,身为掾属,自然要对主公各方面的情况有所了解,卢植家中有几位郎君,身份如何,这些荀彧都已经打听得一清二楚了。
单说当初卢、王两家的兄弟,同时入宫担任皇子的侍读,这件事就曾作为一桩奇闻,传遍了士林,因此,荀彧也早就对卢恺、卢济二人,有所耳闻了。
卢恺如今是弘农王的郎中令,却为何出现在卢植替自己举行的接风宴上?按理,卢植应该派遣一名掾属代表自己出来迎接,如果对荀彧看得比较重,就该由长史出迎,如果待遇一般的话,便由东曹掾出迎。可是,不管怎么说,都没有让自家儿子出迎的道理啊,这又不是私宴、家宴!
尽管满腹疑惑,荀彧还是没有半点失态,礼数周全的向卢恺回了礼,然后进了正屋。
到了屋中,荀彧四下一望,只见卢植端坐在堂上,下首右端,坐着一位年龄十岁上下的童子,童子对面的座位空着,其下的座位也空着,两边其余的座位上,还坐着几位二十岁左右的弱冠青年。除此之外,堂中竟是再无一人。
来不及多想,荀彧先上前拜见了卢植,口中逊谢道:“小子何德何能?敢受卢公如此礼遇,实在是不胜惶愧之至。”
卢植见了荀彧的举止、气度,对荀彧的第一印象,也相当不错,他连连点头,道:“闻名不如见面,今日亲眼得见文若,始知世人赞誉之辞,并非虚言。”
“卢公过誉了。”荀彧宠辱不惊的谦逊一句。随后,卢公便命荀彧往左边上首的座位上坐下,荀彧四下一望,见卢恺已经去了那名童子的下首入座,眉头微皱,拱手道:“卢公,在下并非府中长吏,年岁又青,岂敢坐于众人上首?”
卢植哈哈一笑,道:“文若,休要猜疑,今日在场的,并无府中的掾史,你可以放心上座。”
荀彧只好拱手称谢,往左边上首坐了。坐下之后,荀彧再次拱手问道:“卢公,既然在座之人并非府中的掾史,又是何人?还望卢公能为在下解惑。”
卢植一捋长髯,微笑道:“文若,今日之事,的确是我有所隐瞒,还望文若不要见怪。”说着,卢植一指刘照,道:“此乃弘农王是也。弘农王久慕文若的贤名,思之若渴,恨不能早早与文若相见,故而借我的名义,在都亭设下仪仗、宴席,为文若接风。”
荀彧一听,心道果不出其然,赶紧避席下拜,向刘照见礼。刘照起身还礼,道:“我一时心切,唐突了,还望文若勿恼。”
“承蒙殿下如此看重,臣岂敢心存怨怒?”荀彧道:“就怕臣才疏学浅,徒有虚名,白白辜负了殿下的期许。”
紧接下来,卢植又将二卢、二王,以及何咸、裴潜几人,一一介绍给了荀彧。
众人见礼毕,各自举殇,开始祝酒。酒过三巡之后,卢恺率先开口问道:“久闻文若有‘王佐之才’的美誉,不知对当今朝中的乱象,有何高见?”
荀彧闻言,微微一笑,道:“若想式明王度,必须正本清源。”
“那又该如何正本清源呢?”王盖也出言问道。
“诸君眼下所做的,不就是吗?”荀彧眼皮微垂,话中有话的点了一句。
众人相视一眼,王盖又接着问道:“那文若可愿与我等共襄盛举?”
荀彧听了,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转而向刘照问道:“不知殿下有何志向?”
刘照洒然一笑,道:“我是不是应该回答,当效法尧舜,使天下大治,再现大同之世?”
看到在场之人都有些忍不俊禁,刘照收起了笑脸,肃容答道:“使政修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重现文景之治,我所愿也。”
荀彧听了,微一颔首,道:“先贤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殿下若能处处效法上古圣皇之所为,那么文景之治,当不远也。不过,殿下又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你所说的‘政修人和’呢?”
卢恺等人不由得面面相觑,这到底是谁在考校谁?
卢植见状,却笑眯眯的捋着胡须,作壁上观,看刘照到底是如何应答的。
刘照更不必说,他深知,以当今的情势,必然是“君虽择臣,然臣亦择君”,又道是“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仕”。以荀彧的门第和见识,他绝不会轻易的投向刘照这边,而是要先行考察一下刘照的言行,再做决定。
对于荀彧等士人而言,即便寻不到明主,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也可以归隐田园,啸傲山林,做一名高人雅士。而对于刘照而言,若是没有良臣贤才的辅弼,别说什么重现文景之治了,能不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都是两说。所以,虽然是相互“选择”的局面,但是刘照的需求却更加迫切一些,这也就导致了,此次“交易”,是一个“卖方市场”,做为买方的刘照,就只能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了。
因此,刘照只能抖擞精神,全副身心的投入这场答辩当中,以争取荀彧的好感。
“方才文若也说了,欲式明王度,必先正本清源。而这正本清源之举,无非就是亲贤臣而远小人罢了。”刘照侃侃而谈道:“那文若或许又要问了,该如何做,才能亲贤臣而远小人呢?以我看来,首先,人主要尊崇先贤之道,修身树德,敬慎威仪,以身作则,才能使贤臣亲之,小人远之;其次,要申明法度,不可滥施赏罚,法度一旦确立,便要上至天子,下及黎庶,一体遵守,为人主者,万不可以言乱法,否则,上行下效,必然使法度形同虚设,久而久之,足以祸乱国家。”
“总而言之,君王乃是天下的表率,能不能正风俗,明纲纪,首先要看君王自己的行动。”
“殿下说得有理,不过,我还是想问一句,殿下口中所说的‘修身树德’,又准备从何做起呢?”荀彧依旧不依不饶的追问道。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照又很无耻的剽窃了某皇叔的言辞。
“殿下此言大妙。至善之道,那是圣人的境界,我等凡俗之人,无法一蹴而就,只能努力修身自省,使自己日臻于至善之境。因此,绝不能忽视身边的小善、小恶。”卢植连连点头称赞,同时对卢、王等人教训道:“你等也要将这句话牢记在心,举止遵行,不可忘失。”
卢恺等人齐声应诺,而荀彧则继续发问道:“敢问殿下,父亲有了过错,儿子应当诤谏吗?君王有了过错,臣子应当诤谏吗?这又算不算是善呢?”
“家有诤子,其家不败,国有诤臣,其国不亡。当然应该劝谏,也当然是善举。”刘照一边回答,一边用手紧紧捏住衣袖的衬里,吸一吸掌心的汗水。
果然,最令刘照担心的问题还是来了:“那殿下准备如何劝谏当今天子,匡正他的过失呢?”
听到荀彧的这个问题,不仅刘照一脸难色,就连卢植以及其余几位弘农王的属臣,也全都变了脸色。
对于当今天子刘宏,卢植等人,已经普遍形成了“不可匡正”的共识,所以,他们早就放弃了挽救刘宏的希望,转而寄望于刘照。
而刘照,也早就定下了“虚与委蛇,等着接班”的策略,从不与自己的父亲起正面冲突,最多,也就是旁敲侧击的灭灭火,救救人罢了。
可是,荀彧的一席话,却把这个问题给揭了开来,放在了明面上,这让刘照一时间左右为难,怎么回答都不妥当。
刘照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最终,他还是决定,实话实说:“父皇的性子,是听不进劝的,即便认识到自己的过失,他也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去改正。当然,即便如此,按道理,我身为人子、人臣,依然要冒死诤谏,匡正他的言行。只是,如此行事,于天下又有何益?若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士人,拼着性命不要,切谏天子,一死以报君王,倒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只不过,如今,我的身上,可背负着朝中诸贤的希望,也背负着大汉的希望,甚至,可以说,还背负着华夏的希望。”
说到这里,刘照经不住又想起了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他的目光不由得变得忧郁、深邃起来:“慷慨求死易,忍辱负重难。朝廷诸君之所以愿意在我身上托付希望,并不仅仅因为我乃是天子的嫡长子,又或者我年少聪慧的缘故,而是看在我懂得权变,能够忍辱负重的份上。肩上有了这副重担,我又岂能不吝惜己身?所以,我并没有诤谏父皇,匡正他过失的打算。”
“文若!弘农王有他的苦衷,你就不要强求了。”卢植担心荀彧会因此而鄙夷刘照,忍不住出言相劝。
谁知,荀彧听了刘照的话,反倒开怀一笑,再次避席下拜,道:“臣荀彧,拜见君上!”
席上的众人闻言,纷纷动容,而刘照,则在讶异之余,不由得一脸狂喜,他赶忙直起上身,伸手虚抬,道:“文若请免礼!”
荀彧本是卢植的掾属,按规矩,他应当尊称卢植为“主公”或者“主上”,然而,此刻,他却下拜称呼刘照为君上,毫无疑问,那便是以刘照的属臣自居了。
虽然,荀彧此刻并非刘照的属臣,而刘照府中,暂时也没有合适的职位可以安置荀彧。然而,这一声“君上”,却代表着荀彧是真心想辅佐刘照,而非因为职务的关系,才视刘照为主上的。所以,这一声称呼当中所蕴含的诚意,实非言语可以描述。
荀彧起身之后,整个宴会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唯有刘照,依然觉得双颊发热,额头冒汗,仿佛是刚坐了过山车一般。事实上,方才的一番问答,的确让刘照的心情,有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