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告一段落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九十九章告一段落
在后世,曹操背负着奸贼之名,一举一动,在世人们的眼中,都属于“奸诈”之举,仿佛是一个只看重个人利益的政客,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就是对他性格的最佳诠释。
然而,在历史上,曹操却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政治家。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就是后者只注重个人的政治利益,而前者,则有超脱于个人利益乃至阶级利益的政治理想。
从这一点来说,在中国古代,唯有儒家学说能培养出这样的政治家来,因为道家讲究出世,是隐士的哲学,自然没法培养出政治家来;而墨家的学说又太过异端,以至于早早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夭折了;至于法家,法家的学说,是最注重现实的,也是最功利主义的,自然就很难有超脱自身的政治理想了。
曹操在他的《对酒歌》当中所描绘的“乌托邦”,主要还是建立在儒家王道乐土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与后世很多人把曹操的形象,定性为“法家代表人物”,是有一定的出入和冲突的。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首先来说,法家是没有所谓的“乌托邦”的,这种对完美政治制度的憧憬,也就只有法家以外的其余三家(儒、道、墨)才有,法家只需要把全国变成一台生产与战争相结合的大机器,让百姓全都成为这个机器的一部分,老老实实的按规矩运作就可以了,至于百姓的幸福度如何,他们是从来都不关心的。
其次,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学说实际也开始渐渐转入地下,不再公开传播和施行。事实上,帝王罢黜法家,并不是想真正消灭法家学说,而是想把法家学说垄断起来,使其成为专门的“帝王心术”,不再公开、广泛的流传罢了。这样一来,无论是君还是臣,都急于给法家学说穿上一件新的外衣,来掩饰它的原貌。于是,“儒皮法骨”这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便由此诞生了。
曹操除了是一流的政治家以外,还是一流的智谋之士,自然懂得儒皮法骨这一套。因此,他在诗歌当中寄托政治理想的时候,用的是儒家的理论,称颂的是儒家的理想制度。而在实际施政的过程中,他却又从不惮于运用法家的手段。原因很简单,其一,乱世用重典,需要借助法家的严酷手段,来重整社会秩序;其二,法家的手段,最为实用,也最容易取得成效,对急于收拾天下的曹操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尽管把巨鹿的屯营当成了自己实践政治理想的实验田,但是,制定起具体的法令来,曹操还是用上了法家的严酷手段,以罚做劳役的手段,来迫使屯民们遵守法令,这在真正的儒士眼中,那可是大错特错,与儒家理想背道而驰的行为,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曹操的这种治政方式,培养出来的百姓,也不过是畏惧刑罚、没有廉耻的人而已,怎么能和全民都是道德模范的理想境界相比呢?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曹操从本质上来说,依然还是一位法家人士。对他来说,只要一个国家能达到天下太平、主明臣贤、黜陟幽明、仓谷满盈、路无拾遗等一系列“治世”的指标,就足够了,至于这些指标是怎么达到的,靠什么来维持的,并不重要。
也就是说,曹操是想用法家的手段,来实现儒家的理想国度。这也算是中国的士人,在实践了几百年之后,最终做出的折衷选择罢?因为以儒家的手段来施行儒家的理想,在执行力上没有保障;而若单纯的推行法家的手段,社会又会因为没有理想、缺乏幸福感,而最终走向崩溃。唯有儒皮法骨,以法家的手段,来推行儒家的理想制度,才能两全其美。
而今,逐渐走上正轨的屯营,似乎就是对曹操的治政理念,最好的肯定。因此,走在屯营的街道上,曹操的心情,自然是颇为欣喜了。
在曹操身后,一名身材高大,英武过人的骑士,带着十余骑卫士,拱卫着曹操。路上的屯民见了这个阵势,哪敢冲犯,早就远远的躲避到一旁去了。
曹操见状,回头一望,笑道:“公刘,不必如此严肃认真,如今这些降卒,早就成了良善守法的百姓,即便我单骑行走其间,也绝不会遭遇危险,又何况有你这个高手坐镇?让卫士们收了队形罢!免得惊吓到百姓。”
那位被曹操呼做的公刘的汉子,闻言拱手道:“属下肩负着主公的安危,责任重大,又岂敢轻忽?”
“公刘,放松些,就当是你跟着子孝一起外出游猎踏青便是,毋须如此紧张。”曹操笑呵呵的劝解道。
“正因属下乃是曹子孝推荐而来,得主公破格录用,才能有今日的地位,故此,更不敢玩忽职守,稍有放松。”
“那就当是我对你下的命令如何?史督盗,收了队形,让卫士们随意跟着在我身后便可,以免惊扰到百姓。”曹操道。
“这……属下遵命!”史督盗拱手应诺,然后回头向卫士们发号施令去了。
这位被曹操呼做公刘的史督盗,便是沛国的侠士史涣史公刘了。在历史上,自曹操初起兵,他就跟随在曹操身旁,先后担任中军校尉、中领军等职务,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屡立战功。而且,中领军这一职务,不但亲典禁军,还有监护诸将的权力,非亲信之人,不足以当之。
之所以能被曹操如此亲信,除了史涣与曹操乃是同乡,很早就跟随了曹操以外,史焕为人忠勇,尽职守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今的史焕,更是得曹仁的推荐,早早的来到了曹操身边效力。原来,上次曹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向曹洪等人抱怨了几句后,曹仁便立刻从自己门下的侠客当中,挑选了一些武艺精湛之人,派到巨鹿来为曹操效力,领头之人,便是史涣。
曹操早就听说过史涣的任侠之名,如今亲见其人,更觉得史涣英武不凡,有雄气,因此,他直接将史涣任命为门下督盗贼,让其统领署中的卫士。
对于曹操而言,这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可是对于史涣而言,曹操此举,却是莫大的恩德。
史涣身为游侠儿,虽有一身的武艺,却很难找到一份体面、有前途的工作。对于地方官府来说,他们全都是藐视律法、破坏秩序的罪犯,需要大力打压和提防,像刘陶那样敢于大胆任用游侠儿的地方官,毕竟不多见。而对于地方豪强来说,他们也不过是充当打手的爪牙罢了,虽然给出的待遇相当不错,但也不过是高级家奴而已,对于史涣这种有上进心的游侠儿来说,给豪族卖力,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举罢了。
因此,在曹操的属下任职,对于史涣而言,绝对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步。更何况,门下督盗贼这个职务,可是心腹要职,与主官的关系十分亲近,能够出任此职,足见对方是把你当成心腹来看待了。
所以,史涣就更要紧紧的抓住这个机会,不能把大好的前程,白白砸在自己的手中。当听说屯营里的百姓,全都是黄巾降卒的身份时,史涣更是兢兢业业,不敢放松警惕,生怕有潜伏在其中的贼人,跳出来行刺曹操。正因为如此,曹操每次出行的时候,史涣都是如临大敌,前后拥簇的护卫着曹操,不敢有一点纰漏。
行了一段路程后,曹操抵达了一处新修的祠庙,抬头望去,大门上方悬挂的匾额上,题写着“太一祠”三个大字,匾额上的油漆,似乎都还没有干透,显然刚挂上去不久。
门口,一个身材壮硕的老道,笑哈哈的迎了过来,道:“孟德,听说你前些日子到乡里劝农去了?可惜啊,太一祠开光的盛况,就被你给生生的错过了!”
曹操闻言,微微一笑,道:“操乃凡夫俗子,整日忙于公务,少有暇时,却不想因此错过了太一祠的开光,憾甚,憾甚!今日特来补过,还望仙师不要责怪。”
“哪敢,哪敢。”史道人笑着,将曹操迎进了祠庙当中。
按照正一道的规制,道观乃是司祭的驻地,一般,一个县才会设立一个。道观之中,必以正殿供奉元始天尊,其余的神灵,就只能屈居偏殿了。
祠庙,则比道观的等级要低,里面供奉的神灵,也比较灵活多样,可以独祀一神,也可以数神合祀,当然,如果合祀的诸神当中,有元始天尊的话,同样要位居正殿才行。
而祠庙的主持人,仅仅是“助祭”罢了。
自史道人屯营传道以来,他在各处修建的,大多都是供奉元始天尊的祠庙。毕竟,眼下的正一道教,教义尚在草创阶段,虽然定下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之神,都是元炁所化这一根本理论,然而,具体到各个神灵的名号、执掌,刘照和史道人精力有限,短时间内没法全部完成设定。
于是,眼下祠庙里能供奉的神灵,也就只有那几个设定已经完善了的,比如大道的化身元始天尊,掌管轮回、地狱的泰山神。
在正一道的道观和祠庙当中,元始天尊一般居于正中的大殿当中,而供奉泰山神的大殿,则位于东侧。平日里,百姓来到道观或者祠庙当中,先礼节性的拜一拜元始天尊,然后再去泰山神那里拜祭、忏罪,希望可以替来生求个好一点的出路。
而太一神的祠庙,对于正一道来说,还是首次修建。
首先,太一神虽然已经被正一道定性为日月星辰之首,是北极星神,可是,他到底该掌管什么职能,刘照却一直没有定下来。
当时民间本有传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然而,南斗指的是北方七宿当中的斗宿,北斗指得是北斗七星,都跟北极星的关系不大。因此,生死福禄这一很能引发普通百姓崇拜的职能,便与太一神无缘了。
考虑了良久之后,刘照对于太一神职能的构想,初步设定为两点。
首先,在古代,人们还只能以肉眼观测星空,因此,在古人的视野当中,漫天的日月星辰,无一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运转的,唯独北极星看上去,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古人心目当中,满天星辰,都是围绕着北极星来运行的,由此才将其视为群星之主。
所以,刘照赋予太一神的第一个神职,那便是掌管日月星辰的运转。当然,这个神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日月星辰如何运转,关我啥事?难道我不去拜太一神,他就让明天的太阳,打西边出来不成?
于是,刘照不得不给太一神,再赋予第二个神职。按照“天人感应”理论,如果人间的君王治政有失道之处,上天就会降下各种灾害(比如暴雨洪水或者干旱)来预警,若是君王不知自省,上天就会进一步降下灾异(比如天象异常、妇女变男、生子两头之类)来警告,如果君王还不知道悔过的话,那上天可就要派神灵下凡,行那革除天命之事,重建王朝了。
当然,以上的所说的内容,最后一条,是经过正一道改良的说法。
既然有天人感应的存在,那么掌管天人感应的神灵,又该是谁呢?
刘照告诉大家,这位神灵,就是太一神。
这种设定,兼顾了高端、低端两个市场。对于相信天人感应说的士大夫而言,无论是祈求太一神早日让天子觉醒,还是盼望太一神早日降下“革除天命”之人,他们都会因此而崇拜掌管天人感应的太一神。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什么天人感应,革除天命,自是与我无关。但是,天子施政不当所引发的天灾,却实实在在的降在了他们的头上。为此,普通百姓也不能不拜一拜太一神,祈求他少降一点灾祸。
如此一来,太一神的信众,可就一点也不比泰山神少了。因此,太一祠开光那天,前来拜祭的民众,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场面十分的热闹。
不过,曹操对于天人感应说,向来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对于正一道捧出来的这尊太一神,自然也就敬谢不敏了。开光当日,早就收到了邀请函的曹操,若是真有心参加的话,他提前一两天出发,就能从巨鹿赶来广宗。然而,就是因为有了这份敬而远之的心思,曹操才故意错过了开光的日子,借口有公务在身,磨蹭了十来天,才到广宗这边来看一看。
此来,一方面,曹操心知肚明,传言当中,刘照就是太一神下凡,正一道捧出太一神来,本也是刘照的主意,反过来,史道人也在借修建太一神祠一事,向刘照献媚邀功。身为刘照的属臣、同党,既然上了刘照的贼船,就不能不敷衍了事,卖个面子给史道人,乃至他背后的刘照。
况且,对于正一道规范神灵的名号、职责一事,曹操也是持支持态度的。他在地方上屡次打击霪祀,就是为了正风俗,防止一些巫祝借神鬼之名行骗乃至策动反乱。如今,有了正一道这个官方道教的统一规范,民间的霪祀之事,也必然会渐渐走向衰落。
另一方面,则是史道人在屯营当中的传道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可以暂时告一段落,回洛阳去主持正一道的全面工作了。再过几天,便是史道人出发的日子,曹操自然要赶过来为他饯行。
在史道人的引导下,曹操来到了太一祠的正殿。一进殿门,曹操就望见了一尊一丈多高塑像,对此,曹操也不由得暗自乍舌,这个史道人,为了讨好弘农王,可真是下足了本钱。
史道人初来屯营传道的时候,一切器物都处于草创阶段,因此,即便是元始天尊,平日里,也不过是立一个牌位祭祀罢了。再后来,正一道发展起来之后,便开始在各处修建道观和祠庙,里面的神像,小的仅有五六尺,高的也不过七八尺。可是,像眼前这尊太一神像一般,高约一丈有余的,除了广宗县正一道观内的元始天尊像外,别无他物。
曹操的心里,也不知道是该赞叹,还是该叹息,匆匆的拜祭过太一神之后,他随着史道人,一起来到了后院。
后院的一间雅轩当中,两名身着道服的女子,正跪在席边烹煮茶汤。曹操一见她们的服色,心知两人都是史道人的姬妾,同时,在正一道中的职分,也都不低。看到其中一人过来给自己奉茶,曹操神情严肃的接过了茶盏,并颔首还礼,随即又对史道人说:“史真人,这两位女冠,在贵教当中,都是有职司之人罢?让她们充当侍婢,为客人奉茶,未免有失贵教的体面罢?”
史道人闻言,尴尬的笑了笑,他这么做,一来是平日里自己使唤惯了,二来也是向曹操表示亲近之意,谁知,却被曹操给挑了个刺。不过,曹操所言,也是正理,史道人赶忙挥手示意二女退下,换了僮仆过来侍候。
曹操目光一转,又盯上了轩中的另一个男子,只见这名男子,身穿着司祭的服饰,坐在那里,悠然的喝着茶汤,模样却是十分眼生。于是曹操又向史道人问道:“不知这位真人是何身份?仙师何不为我引见一二?”
第九十九章告一段落
在后世,曹操背负着奸贼之名,一举一动,在世人们的眼中,都属于“奸诈”之举,仿佛是一个只看重个人利益的政客,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就是对他性格的最佳诠释。
然而,在历史上,曹操却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政治家。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就是后者只注重个人的政治利益,而前者,则有超脱于个人利益乃至阶级利益的政治理想。
从这一点来说,在中国古代,唯有儒家学说能培养出这样的政治家来,因为道家讲究出世,是隐士的哲学,自然没法培养出政治家来;而墨家的学说又太过异端,以至于早早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夭折了;至于法家,法家的学说,是最注重现实的,也是最功利主义的,自然就很难有超脱自身的政治理想了。
曹操在他的《对酒歌》当中所描绘的“乌托邦”,主要还是建立在儒家王道乐土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与后世很多人把曹操的形象,定性为“法家代表人物”,是有一定的出入和冲突的。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首先来说,法家是没有所谓的“乌托邦”的,这种对完美政治制度的憧憬,也就只有法家以外的其余三家(儒、道、墨)才有,法家只需要把全国变成一台生产与战争相结合的大机器,让百姓全都成为这个机器的一部分,老老实实的按规矩运作就可以了,至于百姓的幸福度如何,他们是从来都不关心的。
其次,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学说实际也开始渐渐转入地下,不再公开传播和施行。事实上,帝王罢黜法家,并不是想真正消灭法家学说,而是想把法家学说垄断起来,使其成为专门的“帝王心术”,不再公开、广泛的流传罢了。这样一来,无论是君还是臣,都急于给法家学说穿上一件新的外衣,来掩饰它的原貌。于是,“儒皮法骨”这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便由此诞生了。
曹操除了是一流的政治家以外,还是一流的智谋之士,自然懂得儒皮法骨这一套。因此,他在诗歌当中寄托政治理想的时候,用的是儒家的理论,称颂的是儒家的理想制度。而在实际施政的过程中,他却又从不惮于运用法家的手段。原因很简单,其一,乱世用重典,需要借助法家的严酷手段,来重整社会秩序;其二,法家的手段,最为实用,也最容易取得成效,对急于收拾天下的曹操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尽管把巨鹿的屯营当成了自己实践政治理想的实验田,但是,制定起具体的法令来,曹操还是用上了法家的严酷手段,以罚做劳役的手段,来迫使屯民们遵守法令,这在真正的儒士眼中,那可是大错特错,与儒家理想背道而驰的行为,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曹操的这种治政方式,培养出来的百姓,也不过是畏惧刑罚、没有廉耻的人而已,怎么能和全民都是道德模范的理想境界相比呢?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曹操从本质上来说,依然还是一位法家人士。对他来说,只要一个国家能达到天下太平、主明臣贤、黜陟幽明、仓谷满盈、路无拾遗等一系列“治世”的指标,就足够了,至于这些指标是怎么达到的,靠什么来维持的,并不重要。
也就是说,曹操是想用法家的手段,来实现儒家的理想国度。这也算是中国的士人,在实践了几百年之后,最终做出的折衷选择罢?因为以儒家的手段来施行儒家的理想,在执行力上没有保障;而若单纯的推行法家的手段,社会又会因为没有理想、缺乏幸福感,而最终走向崩溃。唯有儒皮法骨,以法家的手段,来推行儒家的理想制度,才能两全其美。
而今,逐渐走上正轨的屯营,似乎就是对曹操的治政理念,最好的肯定。因此,走在屯营的街道上,曹操的心情,自然是颇为欣喜了。
在曹操身后,一名身材高大,英武过人的骑士,带着十余骑卫士,拱卫着曹操。路上的屯民见了这个阵势,哪敢冲犯,早就远远的躲避到一旁去了。
曹操见状,回头一望,笑道:“公刘,不必如此严肃认真,如今这些降卒,早就成了良善守法的百姓,即便我单骑行走其间,也绝不会遭遇危险,又何况有你这个高手坐镇?让卫士们收了队形罢!免得惊吓到百姓。”
那位被曹操呼做的公刘的汉子,闻言拱手道:“属下肩负着主公的安危,责任重大,又岂敢轻忽?”
“公刘,放松些,就当是你跟着子孝一起外出游猎踏青便是,毋须如此紧张。”曹操笑呵呵的劝解道。
“正因属下乃是曹子孝推荐而来,得主公破格录用,才能有今日的地位,故此,更不敢玩忽职守,稍有放松。”
“那就当是我对你下的命令如何?史督盗,收了队形,让卫士们随意跟着在我身后便可,以免惊扰到百姓。”曹操道。
“这……属下遵命!”史督盗拱手应诺,然后回头向卫士们发号施令去了。
这位被曹操呼做公刘的史督盗,便是沛国的侠士史涣史公刘了。在历史上,自曹操初起兵,他就跟随在曹操身旁,先后担任中军校尉、中领军等职务,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屡立战功。而且,中领军这一职务,不但亲典禁军,还有监护诸将的权力,非亲信之人,不足以当之。
之所以能被曹操如此亲信,除了史涣与曹操乃是同乡,很早就跟随了曹操以外,史焕为人忠勇,尽职守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今的史焕,更是得曹仁的推荐,早早的来到了曹操身边效力。原来,上次曹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向曹洪等人抱怨了几句后,曹仁便立刻从自己门下的侠客当中,挑选了一些武艺精湛之人,派到巨鹿来为曹操效力,领头之人,便是史涣。
曹操早就听说过史涣的任侠之名,如今亲见其人,更觉得史涣英武不凡,有雄气,因此,他直接将史涣任命为门下督盗贼,让其统领署中的卫士。
对于曹操而言,这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可是对于史涣而言,曹操此举,却是莫大的恩德。
史涣身为游侠儿,虽有一身的武艺,却很难找到一份体面、有前途的工作。对于地方官府来说,他们全都是藐视律法、破坏秩序的罪犯,需要大力打压和提防,像刘陶那样敢于大胆任用游侠儿的地方官,毕竟不多见。而对于地方豪强来说,他们也不过是充当打手的爪牙罢了,虽然给出的待遇相当不错,但也不过是高级家奴而已,对于史涣这种有上进心的游侠儿来说,给豪族卖力,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举罢了。
因此,在曹操的属下任职,对于史涣而言,绝对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步。更何况,门下督盗贼这个职务,可是心腹要职,与主官的关系十分亲近,能够出任此职,足见对方是把你当成心腹来看待了。
所以,史涣就更要紧紧的抓住这个机会,不能把大好的前程,白白砸在自己的手中。当听说屯营里的百姓,全都是黄巾降卒的身份时,史涣更是兢兢业业,不敢放松警惕,生怕有潜伏在其中的贼人,跳出来行刺曹操。正因为如此,曹操每次出行的时候,史涣都是如临大敌,前后拥簇的护卫着曹操,不敢有一点纰漏。
行了一段路程后,曹操抵达了一处新修的祠庙,抬头望去,大门上方悬挂的匾额上,题写着“太一祠”三个大字,匾额上的油漆,似乎都还没有干透,显然刚挂上去不久。
门口,一个身材壮硕的老道,笑哈哈的迎了过来,道:“孟德,听说你前些日子到乡里劝农去了?可惜啊,太一祠开光的盛况,就被你给生生的错过了!”
曹操闻言,微微一笑,道:“操乃凡夫俗子,整日忙于公务,少有暇时,却不想因此错过了太一祠的开光,憾甚,憾甚!今日特来补过,还望仙师不要责怪。”
“哪敢,哪敢。”史道人笑着,将曹操迎进了祠庙当中。
按照正一道的规制,道观乃是司祭的驻地,一般,一个县才会设立一个。道观之中,必以正殿供奉元始天尊,其余的神灵,就只能屈居偏殿了。
祠庙,则比道观的等级要低,里面供奉的神灵,也比较灵活多样,可以独祀一神,也可以数神合祀,当然,如果合祀的诸神当中,有元始天尊的话,同样要位居正殿才行。
而祠庙的主持人,仅仅是“助祭”罢了。
自史道人屯营传道以来,他在各处修建的,大多都是供奉元始天尊的祠庙。毕竟,眼下的正一道教,教义尚在草创阶段,虽然定下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之神,都是元炁所化这一根本理论,然而,具体到各个神灵的名号、执掌,刘照和史道人精力有限,短时间内没法全部完成设定。
于是,眼下祠庙里能供奉的神灵,也就只有那几个设定已经完善了的,比如大道的化身元始天尊,掌管轮回、地狱的泰山神。
在正一道的道观和祠庙当中,元始天尊一般居于正中的大殿当中,而供奉泰山神的大殿,则位于东侧。平日里,百姓来到道观或者祠庙当中,先礼节性的拜一拜元始天尊,然后再去泰山神那里拜祭、忏罪,希望可以替来生求个好一点的出路。
而太一神的祠庙,对于正一道来说,还是首次修建。
首先,太一神虽然已经被正一道定性为日月星辰之首,是北极星神,可是,他到底该掌管什么职能,刘照却一直没有定下来。
当时民间本有传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然而,南斗指的是北方七宿当中的斗宿,北斗指得是北斗七星,都跟北极星的关系不大。因此,生死福禄这一很能引发普通百姓崇拜的职能,便与太一神无缘了。
考虑了良久之后,刘照对于太一神职能的构想,初步设定为两点。
首先,在古代,人们还只能以肉眼观测星空,因此,在古人的视野当中,漫天的日月星辰,无一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运转的,唯独北极星看上去,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古人心目当中,满天星辰,都是围绕着北极星来运行的,由此才将其视为群星之主。
所以,刘照赋予太一神的第一个神职,那便是掌管日月星辰的运转。当然,这个神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日月星辰如何运转,关我啥事?难道我不去拜太一神,他就让明天的太阳,打西边出来不成?
于是,刘照不得不给太一神,再赋予第二个神职。按照“天人感应”理论,如果人间的君王治政有失道之处,上天就会降下各种灾害(比如暴雨洪水或者干旱)来预警,若是君王不知自省,上天就会进一步降下灾异(比如天象异常、妇女变男、生子两头之类)来警告,如果君王还不知道悔过的话,那上天可就要派神灵下凡,行那革除天命之事,重建王朝了。
当然,以上的所说的内容,最后一条,是经过正一道改良的说法。
既然有天人感应的存在,那么掌管天人感应的神灵,又该是谁呢?
刘照告诉大家,这位神灵,就是太一神。
这种设定,兼顾了高端、低端两个市场。对于相信天人感应说的士大夫而言,无论是祈求太一神早日让天子觉醒,还是盼望太一神早日降下“革除天命”之人,他们都会因此而崇拜掌管天人感应的太一神。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什么天人感应,革除天命,自是与我无关。但是,天子施政不当所引发的天灾,却实实在在的降在了他们的头上。为此,普通百姓也不能不拜一拜太一神,祈求他少降一点灾祸。
如此一来,太一神的信众,可就一点也不比泰山神少了。因此,太一祠开光那天,前来拜祭的民众,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场面十分的热闹。
不过,曹操对于天人感应说,向来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对于正一道捧出来的这尊太一神,自然也就敬谢不敏了。开光当日,早就收到了邀请函的曹操,若是真有心参加的话,他提前一两天出发,就能从巨鹿赶来广宗。然而,就是因为有了这份敬而远之的心思,曹操才故意错过了开光的日子,借口有公务在身,磨蹭了十来天,才到广宗这边来看一看。
此来,一方面,曹操心知肚明,传言当中,刘照就是太一神下凡,正一道捧出太一神来,本也是刘照的主意,反过来,史道人也在借修建太一神祠一事,向刘照献媚邀功。身为刘照的属臣、同党,既然上了刘照的贼船,就不能不敷衍了事,卖个面子给史道人,乃至他背后的刘照。
况且,对于正一道规范神灵的名号、职责一事,曹操也是持支持态度的。他在地方上屡次打击霪祀,就是为了正风俗,防止一些巫祝借神鬼之名行骗乃至策动反乱。如今,有了正一道这个官方道教的统一规范,民间的霪祀之事,也必然会渐渐走向衰落。
另一方面,则是史道人在屯营当中的传道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可以暂时告一段落,回洛阳去主持正一道的全面工作了。再过几天,便是史道人出发的日子,曹操自然要赶过来为他饯行。
在史道人的引导下,曹操来到了太一祠的正殿。一进殿门,曹操就望见了一尊一丈多高塑像,对此,曹操也不由得暗自乍舌,这个史道人,为了讨好弘农王,可真是下足了本钱。
史道人初来屯营传道的时候,一切器物都处于草创阶段,因此,即便是元始天尊,平日里,也不过是立一个牌位祭祀罢了。再后来,正一道发展起来之后,便开始在各处修建道观和祠庙,里面的神像,小的仅有五六尺,高的也不过七八尺。可是,像眼前这尊太一神像一般,高约一丈有余的,除了广宗县正一道观内的元始天尊像外,别无他物。
曹操的心里,也不知道是该赞叹,还是该叹息,匆匆的拜祭过太一神之后,他随着史道人,一起来到了后院。
后院的一间雅轩当中,两名身着道服的女子,正跪在席边烹煮茶汤。曹操一见她们的服色,心知两人都是史道人的姬妾,同时,在正一道中的职分,也都不低。看到其中一人过来给自己奉茶,曹操神情严肃的接过了茶盏,并颔首还礼,随即又对史道人说:“史真人,这两位女冠,在贵教当中,都是有职司之人罢?让她们充当侍婢,为客人奉茶,未免有失贵教的体面罢?”
史道人闻言,尴尬的笑了笑,他这么做,一来是平日里自己使唤惯了,二来也是向曹操表示亲近之意,谁知,却被曹操给挑了个刺。不过,曹操所言,也是正理,史道人赶忙挥手示意二女退下,换了僮仆过来侍候。
曹操目光一转,又盯上了轩中的另一个男子,只见这名男子,身穿着司祭的服饰,坐在那里,悠然的喝着茶汤,模样却是十分眼生。于是曹操又向史道人问道:“不知这位真人是何身份?仙师何不为我引见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