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徐庶”不是那么好当的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十六章“徐庶”不是那么好当的
不得不说,董卓是个很有决断能力的人,听了阎忠的推荐,他立刻派人找到了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贾诩,礼聘其为决曹掾。
决曹是执掌决狱、断案、司法的机构,在诸曹当中地位算是比较显要的部门。这种机构的长吏,一般都由当地的豪族子弟担任,一方面,豪族子弟主掌决曹,执法时自然会偏向当地的豪族,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作为利益交换,当地的豪族也肯定会从多方面支持太守,让太守的政令能够顺利施行下去。
不过,武威这种边郡地区的豪强势力,可就远远比不上河东了。这些地方文教落后,一般出不了多少官僚世家,就算有,也仅仅限于一郡之内罢了,远不像内地郡县的世家,动辄就出过三公、九卿、两千石级别的高官,人情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不小心就会惹出大麻烦来。
当然,边郡民风彪悍,许多豪强都会修坞堡、养家兵,动不动就会暴力抗法,同样不好惹。只不过,对于董卓而言,这种暴力抗法的豪强,反倒最好对付——比谁的拳头大,这可是董卓的强项,你敢暴力抗法,董卓手底下的一帮虎狼之兵,就会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做灭门的令尹。
因此,虽然被从河东发配到了武威,但是董卓反倒觉得如鱼得水,他在武威当地的权威,可以在河东时重多了。一应的属吏任命,基本全凭董卓一人说了算,当地的豪族大姓,根本不敢多言语什么,否则,家里的坞堡若是被不知哪里来的流寇马贼,或者羌胡部落给攻破了,一家老小被宰得干干净净,可就别怨董使君治下的武威,地面不够平靖了。至于有人在董卓部下的营中,看到了被灭门的某户人家的女眷,那也肯定是你酒醉眼花,认错了人。
对于董卓的礼聘,贾诩多少也有些出乎意料,他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婉拒。因为他很清楚,董卓为人残暴,喜怒无常,既不是一位好伺候的主上,也不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相反,董卓豢养了那么多的部曲家兵,其野心也是昭然若揭,上了他的贼船,恐怕日后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可董卓是允许你婉拒他的好意的人么?很快,在刀刃的胁迫下,贾诩就“被自愿”的应下了董卓的礼聘,前来赴任了。
到了太守府,见到了阎忠,贾诩才知道,董卓为何会对自己这么一个名声不显之辈,如此的重视。不等贾诩向阎忠抱怨,当他听说阎忠也是被董卓给半道劫持来的之后,就只能报以苦笑了。
刚一上任,贾诩遇到了考验——这既是董卓对他才干和忠心的考验,也是他对自己良心的考验。
董卓在凉州威望极高,而且,这份威望还是董卓靠武力打出来的。因此,无论是北宫玉,还是王国,都想极力的劝诱董卓,站到他们一边去,一同起兵造反。北宫玉甚至许诺,只要董卓肯加入,自己立刻将联军统帅的位置,拱手相让。
说实话,董卓对此不是没有动心过,如今汉家的天子摆明了是在猜忌、提防他,而最有可能成为嗣君的弘农王,又跟他有过冲突。这么一看,他在大汉官场上的前途,简直是一片黯淡。
虽然已经走了董太后的路子,但是一对孤儿寡母,再加上几名常侍,想要对付弘农王一党,胜算实在有些低——弘农王一党,可是集外戚、士人乃至部分权宦为一体的集团,岂容小觑!董卓可不是愿意为人火中取栗的主儿,想让他冲锋陷阵的去扶保董侯上位,没有足够的把握,董卓才不干哩!
而加入叛军的话,以他在诸羌部族当中的名望,再加上他的实力和手腕,统合叛军,割据陇上,进一步图谋三辅,乃至争霸天下,都不是梦想。
不过,一想到汉廷的军队,在短短的半年之内,就把有燎原之势的黄巾叛乱,给镇压了下去,董卓的心里,也不由得一阵阵的发寒。
因此,董卓没有立刻答复北宫玉和王国的劝诱,而是将两人派来的使者,软禁在驿馆当中,好吃好喝的招待着,然后召集心腹部属,商讨此事,这当中,就包括了贾诩。
贾诩刚到董卓门下,就算董卓再怎么看重他,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被董卓视为心腹。事实上,这次让贾诩参与决策,一方面,是董卓知道,自己属下的几名部将,都不擅长出谋划策,就算是李傕,也只是鬼点子多一些而已,真要说分析天下大势,他还差得远呢,因此,只能请贾诩前来咨询一二。
另一方面,这也算是董卓对贾诩的一次考验。若是贾诩这一次,是真心诚意的为董卓出主意,而且主意出的高明的话,那董卓便会从此把贾诩当成真正的心腹看待。若是贾诩心怀二志,只是敷衍了事的话,那董卓一怒之下,对其痛下杀手,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对贾诩而言,此次考验,除了关系到他的性命安危外,也同时考验着他的良心。
贾诩的道德感,并没有那么强烈,对于大汉,也称不上死忠。但是,身为士人,他还是有一定的道德准则,和忠诚观念的。
历史上,贾诩为李傕、郭汜出主意,反攻长安,那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罢了。因为贾诩毕竟从中平六年,董卓自任太尉时,就担任了董卓的掾属,这么几年下来,他早就被外人视作董卓一党。而今,王允要对董卓余党赶尽杀绝,因此贾诩不得不借李傕、郭汜来自保性命。
但是,做出这个决定后的贾诩,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他知道,因为自己的这一计策,无论是大汉朝廷,还是关中的百姓,都遭受了莫大的灾难。
李傕与郭汜,“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的恶行,众所周知,这里就不详述了。单说民间,因为李傕、郭汜二人的相互攻杀,造成了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往外地逃难,而在逃难的过程中,因为缺乏食物,甚至一度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曹操手下,有一名武将,名叫王忠,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对他应该有一点印象,对了,就是刘备离开曹操,借拦截袁术之机,重返徐州自立门户后,曹操第一波派去讨伐刘备的两位将领之一。可惜,在《三国演义》当中,他们二人不过是路人、丑角罢了,轻轻松松的被刘备打败,分别被关、张所擒。
历史上的王忠,虽然的确跟刘岱一起攻打过刘备,但只是没有取胜罢了,并未被刘备擒获。而且,王忠在曹魏阵营当中,还混得相当不错,先后任扬武将军、轻车将军等职。
这位王忠,就是三辅人氏(右扶风),在李傕、郭汜二人交战不休,三辅大乱的时候,他就曾靠吃人熬过了饥荒,逃出了武关,投奔了曹操。
王忠吃人的事情,并不是什么秘密,曹魏阵营当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曹丕有一次还跟王忠开玩笑,在王忠陪他出行的时候,命人取了一串俳优作为道具的骷髅头,悬挂在王忠的马鞍上,取笑王忠。
因此,贾诩在帮助李傕、郭汜攻克长安之后,推辞了所有的赏赐,并低调做人,不敢高踞显位,并且对李傕、郭汜二人的恶行,也多有劝诫之处,这些,都是他悔过、自罚的表现。
而且,之后在献帝出逃,还都洛阳的过程中,贾诩也出了不少的力,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己往日的过错。
眼下,看到董卓有从贼造反的想法,贾诩自然要想尽办法,打消掉董卓的这个念头。
因为,战事一起,凉州必定会陷入无休止的战乱当中,别说黎民百姓会因此遭殃,就算是当地的豪族大姓,也未必能在这场权力的争斗当中,全身而退。贾诩身为士人,虽然没有特别高的情操和道德,但是,底线总还是有的——就算不能造福桑梓,也总不能给家乡带来灾厄吧?
但是,想让董卓打消掉这个念头,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如果贾诩的话,说得稍有疏漏,肯定会引起董卓的怀疑和不满,到时候别说劝董卓打消念头,连自己的小命能不能保全,都还两说呢!
因此,贾诩就得装出一副处处为董卓考虑的模样来,为了让董卓不投降羌族叛军,他甚至不惜为董卓出谋划策,让董卓成为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遣的一方诸侯。
这就是退而求其次了。只要凉州还在大汉的治下,就算董卓拥兵自重,不听朝廷的调遣,但他终究还是大汉的臣子。董卓死后,他的儿孙未必能继续守住这份家业,也未必能镇得住董卓手下的骄兵悍将,那时候,朝廷就有机会,从中运作,最终收回凉州了。
那贾诩就不能默不作声吗?显然不能,他与徐庶不同,徐庶进了曹营,一言不发,没有性命之危;而贾诩进了董营,若是一言不发的话,那随时都可能被暴怒的董卓砍掉脑袋。
且不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只是《演义》敷衍出来的故事,就算是实事,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胁迫徐庶“进曹营”,更多是为了断刘备的臂膀,而在曹营当中,“谋臣如云”,根本不缺徐庶一人。因此,就算徐庶一言不发,对曹操也没有什么损失。(当然,演义里为了凸显徐庶的智谋和作用,还是让他看穿了庞统的连环计)
而如今的“董营”当中,却只有贾诩这么一位智囊(阎忠见不得光),董卓对贾诩,也算是冀望极深。若是贾诩一言不发的话,那不等于是直接打董卓的脸么!
既没有慷慨就义的决心,又要保持一定的道德底线,贾诩就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宁可扶助董卓当割据凉州的汉家诸侯,也不能让董卓叛汉自立。
再说阎忠一阵自嘲之后,便放下了锄头,与贾诩一起了屋子。看左右无人,阎忠低声道:“文和呀!老夫将其牵扯进来,可不仅仅是为了拿你来挡枪遮箭,而是盼望你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老夫救出这个火坑啊!你的智计、见识,远在老夫之上,定能在董卓面前从容周旋。文和,看在你我相交一场的份上,还望你不要与老夫计较,帮老夫这一把啊!”
阎忠说着,便朝着贾诩俯身拜了下去,贾诩赶忙还礼,将阎忠扶了起来,道:“德公先生何出此言!你于我有知遇之恩,我又怎能坐视你落难却不理呢!”
说完,贾诩便将今天在太守府说的那些话,向阎忠转述了一遍。阎忠听完,拍案赞叹道:“还是文和你机智啊!先把董卓稳住,免得他现在就投向叛军,其他的事情么,日后还可以再做谋划,徐徐图之。此计大妙!大妙!”
贾诩苦笑道:“德公先生,你就别夸赞我了。实际上,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一计,对大汉,对凉州,究竟是福还是祸。如今虽然暂时稳住了董卓,然而,若是日后让凉州出现一位割据一方,不听号令的诸侯来,对天下的局势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开诸侯割据之先河,会不会让大汉沦为东周,这些都不好说啊!而且,有道是人心不足,欲壑难填,就怕董使君割据陇上之后,会生出‘得陇望秦’之心啊!”
“哈哈,文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是天不佑大汉,你再怎么出力扶保,也难挽大厦于将顷,同样,若是天命不在董卓,就算他再怎么折腾,也终究难免败亡之局。眼下,你能稳住董卓,让凉州羌乱早日被朝廷平定,就已经是莫大的功德了!”阎忠大笑道。
“唉,我哪还敢奢望自己有功德于凉州?但求无过而已!”贾诩叹道。
“文和不必如此自责!能早一日结束羌族的叛乱,就能让凉州百姓少受一日的战乱之苦,这难道不是功德?日后董卓主政凉州,就算他对朝廷怀有不轨之心,但是对于凉州而言,有董卓的威慑,诸羌、胡部族,定然会安份许多,这不等于又给了凉州十数年的太平?”阎忠劝慰道。
贾诩闻言,反倒摇了摇头,道:“纵然没了羌、胡的祸患,恐怕凉州也不会太平。先生是不知道董使君部下的行径!他们的手段,简直比羌、胡还要残忍、下作。若是董使君主政凉州,到时候为祸凉州的,恐怕就是这些人了!”
“所以,文和你是任重道远啊!怎样巧妙的劝诫董卓,给他这匹烈马套上笼头,为大汉所用,可就要靠文和妙手回天,扭转乾坤了!”阎忠道。
“先生也太看得起我了!”贾诩长叹一声,心中一片苦涩。
虽然经过贾诩的劝说,董卓打消了与叛军合流的念头,不过,眼下汉廷在凉州并不占优势,相反,汉阳岌岌可危,随时都有陷落的危险。因此,董卓也就不急着回绝北宫玉、王国二人的招揽,而是拥兵自守,在一旁作壁上观起来。
此时的冀县,情势其实也并不怎么危急。如今,除了阿阳的一部分兵力,整个汉阳的军队,差不多都被调集在冀县之中了。再加上城池坚固,叛军想要攻破冀县,还真得好好费上一番功夫。
不过,叛军的声势,也的确十分的浩大。从冀县的城头上望过去,四周十数里之内,尽是叛军的营寨、毡帐。一队队的骑兵在原野上呼啸而过,押送着一队队被俘的百姓,和一车车劫掠而来的粮草、物资,趾高气扬的返回大营。
而这一切,冀县城中的士兵,只能眼睁睁的观望着。李晟等人,数次向左昌请命,要出城截击叛军的骑兵,却无一例外的被左昌给拒绝了。
左昌非但避战不出,而且,胆小如鼠的他,看到叛军的声势如此浩大,赶忙派人突围,去阿阳征调盖勋的部队,南下支援冀县。
李晟等人又是一通苦苦的劝说,告诉左昌,有盖勋在阿阳牵制,叛军至少得留下万余人马,才能确保北路不失。而若是左昌调回盖勋的话,叛军便可以肆无忌惮的横行整个汉阳郡,只留下冀县一座孤城了。
更有甚者,一旦叛军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完全可以对冀县围而不打,转而去攻打陇县,占据陇关,如此一来,就算左昌眼巴巴盼望的朝廷大军来了,也会被叛军阻隔在陇山以东,寸步难行。
但是,左昌连汉阳门户獂道都说放弃就放弃了,哪还在乎一个阿阳?对于李晟所说的地形、地势,他更是没有一点概念。他只知道,自己眼下想要活命,就得保住冀县不失,至于其他的事情,与我何干?
大家也许要问,大汉怎么会派这么一个逗比来担任凉州刺史?很简单,有刘宏这个卖官鬻爵的皇帝在,有十常侍这一帮国之蠹虫在,三公都敢卖,何况是区区一个刺史。
在刘宏等人的心目当中,凉州只不过是一个地名,一个符号,它的安危对大汉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刘宏等人才懒得去关心呢!
第十六章“徐庶”不是那么好当的
不得不说,董卓是个很有决断能力的人,听了阎忠的推荐,他立刻派人找到了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贾诩,礼聘其为决曹掾。
决曹是执掌决狱、断案、司法的机构,在诸曹当中地位算是比较显要的部门。这种机构的长吏,一般都由当地的豪族子弟担任,一方面,豪族子弟主掌决曹,执法时自然会偏向当地的豪族,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作为利益交换,当地的豪族也肯定会从多方面支持太守,让太守的政令能够顺利施行下去。
不过,武威这种边郡地区的豪强势力,可就远远比不上河东了。这些地方文教落后,一般出不了多少官僚世家,就算有,也仅仅限于一郡之内罢了,远不像内地郡县的世家,动辄就出过三公、九卿、两千石级别的高官,人情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不小心就会惹出大麻烦来。
当然,边郡民风彪悍,许多豪强都会修坞堡、养家兵,动不动就会暴力抗法,同样不好惹。只不过,对于董卓而言,这种暴力抗法的豪强,反倒最好对付——比谁的拳头大,这可是董卓的强项,你敢暴力抗法,董卓手底下的一帮虎狼之兵,就会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做灭门的令尹。
因此,虽然被从河东发配到了武威,但是董卓反倒觉得如鱼得水,他在武威当地的权威,可以在河东时重多了。一应的属吏任命,基本全凭董卓一人说了算,当地的豪族大姓,根本不敢多言语什么,否则,家里的坞堡若是被不知哪里来的流寇马贼,或者羌胡部落给攻破了,一家老小被宰得干干净净,可就别怨董使君治下的武威,地面不够平靖了。至于有人在董卓部下的营中,看到了被灭门的某户人家的女眷,那也肯定是你酒醉眼花,认错了人。
对于董卓的礼聘,贾诩多少也有些出乎意料,他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婉拒。因为他很清楚,董卓为人残暴,喜怒无常,既不是一位好伺候的主上,也不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相反,董卓豢养了那么多的部曲家兵,其野心也是昭然若揭,上了他的贼船,恐怕日后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可董卓是允许你婉拒他的好意的人么?很快,在刀刃的胁迫下,贾诩就“被自愿”的应下了董卓的礼聘,前来赴任了。
到了太守府,见到了阎忠,贾诩才知道,董卓为何会对自己这么一个名声不显之辈,如此的重视。不等贾诩向阎忠抱怨,当他听说阎忠也是被董卓给半道劫持来的之后,就只能报以苦笑了。
刚一上任,贾诩遇到了考验——这既是董卓对他才干和忠心的考验,也是他对自己良心的考验。
董卓在凉州威望极高,而且,这份威望还是董卓靠武力打出来的。因此,无论是北宫玉,还是王国,都想极力的劝诱董卓,站到他们一边去,一同起兵造反。北宫玉甚至许诺,只要董卓肯加入,自己立刻将联军统帅的位置,拱手相让。
说实话,董卓对此不是没有动心过,如今汉家的天子摆明了是在猜忌、提防他,而最有可能成为嗣君的弘农王,又跟他有过冲突。这么一看,他在大汉官场上的前途,简直是一片黯淡。
虽然已经走了董太后的路子,但是一对孤儿寡母,再加上几名常侍,想要对付弘农王一党,胜算实在有些低——弘农王一党,可是集外戚、士人乃至部分权宦为一体的集团,岂容小觑!董卓可不是愿意为人火中取栗的主儿,想让他冲锋陷阵的去扶保董侯上位,没有足够的把握,董卓才不干哩!
而加入叛军的话,以他在诸羌部族当中的名望,再加上他的实力和手腕,统合叛军,割据陇上,进一步图谋三辅,乃至争霸天下,都不是梦想。
不过,一想到汉廷的军队,在短短的半年之内,就把有燎原之势的黄巾叛乱,给镇压了下去,董卓的心里,也不由得一阵阵的发寒。
因此,董卓没有立刻答复北宫玉和王国的劝诱,而是将两人派来的使者,软禁在驿馆当中,好吃好喝的招待着,然后召集心腹部属,商讨此事,这当中,就包括了贾诩。
贾诩刚到董卓门下,就算董卓再怎么看重他,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被董卓视为心腹。事实上,这次让贾诩参与决策,一方面,是董卓知道,自己属下的几名部将,都不擅长出谋划策,就算是李傕,也只是鬼点子多一些而已,真要说分析天下大势,他还差得远呢,因此,只能请贾诩前来咨询一二。
另一方面,这也算是董卓对贾诩的一次考验。若是贾诩这一次,是真心诚意的为董卓出主意,而且主意出的高明的话,那董卓便会从此把贾诩当成真正的心腹看待。若是贾诩心怀二志,只是敷衍了事的话,那董卓一怒之下,对其痛下杀手,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对贾诩而言,此次考验,除了关系到他的性命安危外,也同时考验着他的良心。
贾诩的道德感,并没有那么强烈,对于大汉,也称不上死忠。但是,身为士人,他还是有一定的道德准则,和忠诚观念的。
历史上,贾诩为李傕、郭汜出主意,反攻长安,那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罢了。因为贾诩毕竟从中平六年,董卓自任太尉时,就担任了董卓的掾属,这么几年下来,他早就被外人视作董卓一党。而今,王允要对董卓余党赶尽杀绝,因此贾诩不得不借李傕、郭汜来自保性命。
但是,做出这个决定后的贾诩,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他知道,因为自己的这一计策,无论是大汉朝廷,还是关中的百姓,都遭受了莫大的灾难。
李傕与郭汜,“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的恶行,众所周知,这里就不详述了。单说民间,因为李傕、郭汜二人的相互攻杀,造成了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往外地逃难,而在逃难的过程中,因为缺乏食物,甚至一度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曹操手下,有一名武将,名叫王忠,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对他应该有一点印象,对了,就是刘备离开曹操,借拦截袁术之机,重返徐州自立门户后,曹操第一波派去讨伐刘备的两位将领之一。可惜,在《三国演义》当中,他们二人不过是路人、丑角罢了,轻轻松松的被刘备打败,分别被关、张所擒。
历史上的王忠,虽然的确跟刘岱一起攻打过刘备,但只是没有取胜罢了,并未被刘备擒获。而且,王忠在曹魏阵营当中,还混得相当不错,先后任扬武将军、轻车将军等职。
这位王忠,就是三辅人氏(右扶风),在李傕、郭汜二人交战不休,三辅大乱的时候,他就曾靠吃人熬过了饥荒,逃出了武关,投奔了曹操。
王忠吃人的事情,并不是什么秘密,曹魏阵营当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曹丕有一次还跟王忠开玩笑,在王忠陪他出行的时候,命人取了一串俳优作为道具的骷髅头,悬挂在王忠的马鞍上,取笑王忠。
因此,贾诩在帮助李傕、郭汜攻克长安之后,推辞了所有的赏赐,并低调做人,不敢高踞显位,并且对李傕、郭汜二人的恶行,也多有劝诫之处,这些,都是他悔过、自罚的表现。
而且,之后在献帝出逃,还都洛阳的过程中,贾诩也出了不少的力,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己往日的过错。
眼下,看到董卓有从贼造反的想法,贾诩自然要想尽办法,打消掉董卓的这个念头。
因为,战事一起,凉州必定会陷入无休止的战乱当中,别说黎民百姓会因此遭殃,就算是当地的豪族大姓,也未必能在这场权力的争斗当中,全身而退。贾诩身为士人,虽然没有特别高的情操和道德,但是,底线总还是有的——就算不能造福桑梓,也总不能给家乡带来灾厄吧?
但是,想让董卓打消掉这个念头,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如果贾诩的话,说得稍有疏漏,肯定会引起董卓的怀疑和不满,到时候别说劝董卓打消念头,连自己的小命能不能保全,都还两说呢!
因此,贾诩就得装出一副处处为董卓考虑的模样来,为了让董卓不投降羌族叛军,他甚至不惜为董卓出谋划策,让董卓成为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遣的一方诸侯。
这就是退而求其次了。只要凉州还在大汉的治下,就算董卓拥兵自重,不听朝廷的调遣,但他终究还是大汉的臣子。董卓死后,他的儿孙未必能继续守住这份家业,也未必能镇得住董卓手下的骄兵悍将,那时候,朝廷就有机会,从中运作,最终收回凉州了。
那贾诩就不能默不作声吗?显然不能,他与徐庶不同,徐庶进了曹营,一言不发,没有性命之危;而贾诩进了董营,若是一言不发的话,那随时都可能被暴怒的董卓砍掉脑袋。
且不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只是《演义》敷衍出来的故事,就算是实事,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胁迫徐庶“进曹营”,更多是为了断刘备的臂膀,而在曹营当中,“谋臣如云”,根本不缺徐庶一人。因此,就算徐庶一言不发,对曹操也没有什么损失。(当然,演义里为了凸显徐庶的智谋和作用,还是让他看穿了庞统的连环计)
而如今的“董营”当中,却只有贾诩这么一位智囊(阎忠见不得光),董卓对贾诩,也算是冀望极深。若是贾诩一言不发的话,那不等于是直接打董卓的脸么!
既没有慷慨就义的决心,又要保持一定的道德底线,贾诩就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宁可扶助董卓当割据凉州的汉家诸侯,也不能让董卓叛汉自立。
再说阎忠一阵自嘲之后,便放下了锄头,与贾诩一起了屋子。看左右无人,阎忠低声道:“文和呀!老夫将其牵扯进来,可不仅仅是为了拿你来挡枪遮箭,而是盼望你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老夫救出这个火坑啊!你的智计、见识,远在老夫之上,定能在董卓面前从容周旋。文和,看在你我相交一场的份上,还望你不要与老夫计较,帮老夫这一把啊!”
阎忠说着,便朝着贾诩俯身拜了下去,贾诩赶忙还礼,将阎忠扶了起来,道:“德公先生何出此言!你于我有知遇之恩,我又怎能坐视你落难却不理呢!”
说完,贾诩便将今天在太守府说的那些话,向阎忠转述了一遍。阎忠听完,拍案赞叹道:“还是文和你机智啊!先把董卓稳住,免得他现在就投向叛军,其他的事情么,日后还可以再做谋划,徐徐图之。此计大妙!大妙!”
贾诩苦笑道:“德公先生,你就别夸赞我了。实际上,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一计,对大汉,对凉州,究竟是福还是祸。如今虽然暂时稳住了董卓,然而,若是日后让凉州出现一位割据一方,不听号令的诸侯来,对天下的局势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开诸侯割据之先河,会不会让大汉沦为东周,这些都不好说啊!而且,有道是人心不足,欲壑难填,就怕董使君割据陇上之后,会生出‘得陇望秦’之心啊!”
“哈哈,文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是天不佑大汉,你再怎么出力扶保,也难挽大厦于将顷,同样,若是天命不在董卓,就算他再怎么折腾,也终究难免败亡之局。眼下,你能稳住董卓,让凉州羌乱早日被朝廷平定,就已经是莫大的功德了!”阎忠大笑道。
“唉,我哪还敢奢望自己有功德于凉州?但求无过而已!”贾诩叹道。
“文和不必如此自责!能早一日结束羌族的叛乱,就能让凉州百姓少受一日的战乱之苦,这难道不是功德?日后董卓主政凉州,就算他对朝廷怀有不轨之心,但是对于凉州而言,有董卓的威慑,诸羌、胡部族,定然会安份许多,这不等于又给了凉州十数年的太平?”阎忠劝慰道。
贾诩闻言,反倒摇了摇头,道:“纵然没了羌、胡的祸患,恐怕凉州也不会太平。先生是不知道董使君部下的行径!他们的手段,简直比羌、胡还要残忍、下作。若是董使君主政凉州,到时候为祸凉州的,恐怕就是这些人了!”
“所以,文和你是任重道远啊!怎样巧妙的劝诫董卓,给他这匹烈马套上笼头,为大汉所用,可就要靠文和妙手回天,扭转乾坤了!”阎忠道。
“先生也太看得起我了!”贾诩长叹一声,心中一片苦涩。
虽然经过贾诩的劝说,董卓打消了与叛军合流的念头,不过,眼下汉廷在凉州并不占优势,相反,汉阳岌岌可危,随时都有陷落的危险。因此,董卓也就不急着回绝北宫玉、王国二人的招揽,而是拥兵自守,在一旁作壁上观起来。
此时的冀县,情势其实也并不怎么危急。如今,除了阿阳的一部分兵力,整个汉阳的军队,差不多都被调集在冀县之中了。再加上城池坚固,叛军想要攻破冀县,还真得好好费上一番功夫。
不过,叛军的声势,也的确十分的浩大。从冀县的城头上望过去,四周十数里之内,尽是叛军的营寨、毡帐。一队队的骑兵在原野上呼啸而过,押送着一队队被俘的百姓,和一车车劫掠而来的粮草、物资,趾高气扬的返回大营。
而这一切,冀县城中的士兵,只能眼睁睁的观望着。李晟等人,数次向左昌请命,要出城截击叛军的骑兵,却无一例外的被左昌给拒绝了。
左昌非但避战不出,而且,胆小如鼠的他,看到叛军的声势如此浩大,赶忙派人突围,去阿阳征调盖勋的部队,南下支援冀县。
李晟等人又是一通苦苦的劝说,告诉左昌,有盖勋在阿阳牵制,叛军至少得留下万余人马,才能确保北路不失。而若是左昌调回盖勋的话,叛军便可以肆无忌惮的横行整个汉阳郡,只留下冀县一座孤城了。
更有甚者,一旦叛军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完全可以对冀县围而不打,转而去攻打陇县,占据陇关,如此一来,就算左昌眼巴巴盼望的朝廷大军来了,也会被叛军阻隔在陇山以东,寸步难行。
但是,左昌连汉阳门户獂道都说放弃就放弃了,哪还在乎一个阿阳?对于李晟所说的地形、地势,他更是没有一点概念。他只知道,自己眼下想要活命,就得保住冀县不失,至于其他的事情,与我何干?
大家也许要问,大汉怎么会派这么一个逗比来担任凉州刺史?很简单,有刘宏这个卖官鬻爵的皇帝在,有十常侍这一帮国之蠹虫在,三公都敢卖,何况是区区一个刺史。
在刘宏等人的心目当中,凉州只不过是一个地名,一个符号,它的安危对大汉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刘宏等人才懒得去关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