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作者有话说:
原本上药那个部分是一笔带过。可是作者这么污,怎么能不写捏?怎么能不写捏!!哈哈哈哈哈哈
老规矩呀,一个小时后更换。替换章会比防盗章多几十到上百字,算是小小的福利。
下面的大家不用看了呀。123言情首发,请不要转载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
上巳节
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因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当前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成为民俗学研究
上巳节
的热门课题。
汉代学者应劭对上巳节的起源和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这在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
上巳节
,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由《诗经郑风溱洧》的描写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最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这天,郑国男女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水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同一时期,其他区也有河滨祓禊的风俗。总之,早期的河滨祓禊礼俗与兰汤辟邪术属于同一巫术体系,因其皆以兰草可辟不祥的观念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
上巳节
为人们衅浴除灾。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诗郑风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先秦时代,通过沐浴洗濯而以祈达到消灾去病目的的风俗就已相当盛行;而在周朝时,在规定的时间里行“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
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梁刘孝绰《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曰:“羽觞环阶转,清澜傍席疏”
曲水流觞
。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要算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了,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后人亦把此碑帖称为《禊帖》)与“曲水流觞”类似,古时上巳节这天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的习俗,即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晋张协《禊赋》中对此就有记载:“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唐代时,上巳节已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三月”条载,唐朝时,皇帝在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杜甫的《丽人行》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也详细记载了盛会的情况。[1]
宋朝以后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微,但一些习俗仍在流传。明初时,朱元璋皇帝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携大臣们一道春游,这天“金陵城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民国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如北京一带“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江苏吴中地区“(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安徽寿春地区“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携酒饮于水滨,以禊祓不祥。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俗谓可免一岁头晕之
三月三生轩辕
编辑
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2]
由于上巳日和轩辕黄帝诞辰是同一天,近年来不少专家积极倡议将三月三日同时设为“中华圣诞节”,以扩大黄帝文化和上巳节的影响。[3]
别称
编辑
中国的情人节
三月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今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其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习惯节日”,全区放假两天。算一算,加上紧随而至的清明节,从4月2日至8日,在广西,人们将能够尽享五日假期春光,让人羡慕。
三月三,是壮族的情人节,从这一意义衍生出来的更多节日内容,使其成为壮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不惟壮族,贵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为自己的情人节,场面无尽热闹。青年男女们在这一天,相聚于山林间、溪水旁,自由地寻找自己的所爱、肆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唱歌起舞,欢快淋漓。
这个节日,为更多的国人所不知,尤其在北方地域。
但是,当我们回望历史,我们发现,三月三,不只在南方少数民族的歌声里,它也曾那样天然地镌刻于汉民族的骨子里、血脉中。
三千年前,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和人类的声音,记录下了我们的情人节和中国爱情。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诗经郑风溱洧》——这首经典的爱情诗里,青山碧水、红桃绿柳、明媚的阳光、衣着光鲜的可人儿、光洁滑嫩的脸庞、欢喜怦然的心、或粉或白的芍药花、嬉戏追逐的身影——三月三,原初的自然的大胆的爱恋,在山水间流淌开来,让人心醉。[4]
记载于《诗经》
这是中国的情人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
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
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汉文化中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只是因为那样的□□、那样的礼教对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鞭长莫及,这个节日才得以原生态地在那些地方幸运地存活下来。
今天,我们的情感需要被西方情人节所解释,我们的情感表达以西方情人节作为载体,西方情人节被赞“开启了中国人的情感革命,让中国人变得更浪漫了”。
我们曾经是那样一个浪漫的民族啊!我们的先人曾经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浪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生活。
那是人类的童年。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在匆匆行走的路上把自己的东西弄丢了,仓促起身,把别人的东西捡起来,当成自己的,然后继续往前走。
但是,别人的永远不会成为我们的。永远。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是谁,想一想我们来自何处。我们需要回溯到过去,那里有我们的精神之源。
我们无法真正进入那些图景那些文字背后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力量。这是我们更好前行的希望所在。
三月三,一个给人带来希望的节日,让我们从这里开始。[4]
女儿节
“女儿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
女儿们一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这一情形的真实写照
与日本女儿节的区别,日本女儿节也在三月三,又叫“雏祭”。因为旧历3月3日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又有“桃花节”的叫法,是跟中国上巳女儿节来的,但是不一样的是,日本给幼年的小女孩也过节,主要针对几岁的小女孩,中国则更侧重未出阁的妙龄少女,这天,大人开始装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装打扮,
作者有话说:
原本上药那个部分是一笔带过。可是作者这么污,怎么能不写捏?怎么能不写捏!!哈哈哈哈哈哈
老规矩呀,一个小时后更换。替换章会比防盗章多几十到上百字,算是小小的福利。
下面的大家不用看了呀。123言情首发,请不要转载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
上巳节
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因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当前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成为民俗学研究
上巳节
的热门课题。
汉代学者应劭对上巳节的起源和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这在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
上巳节
,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由《诗经郑风溱洧》的描写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最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这天,郑国男女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水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同一时期,其他区也有河滨祓禊的风俗。总之,早期的河滨祓禊礼俗与兰汤辟邪术属于同一巫术体系,因其皆以兰草可辟不祥的观念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
上巳节
为人们衅浴除灾。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诗郑风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先秦时代,通过沐浴洗濯而以祈达到消灾去病目的的风俗就已相当盛行;而在周朝时,在规定的时间里行“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
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梁刘孝绰《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曰:“羽觞环阶转,清澜傍席疏”
曲水流觞
。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要算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了,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后人亦把此碑帖称为《禊帖》)与“曲水流觞”类似,古时上巳节这天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的习俗,即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晋张协《禊赋》中对此就有记载:“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唐代时,上巳节已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三月”条载,唐朝时,皇帝在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杜甫的《丽人行》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也详细记载了盛会的情况。[1]
宋朝以后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微,但一些习俗仍在流传。明初时,朱元璋皇帝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携大臣们一道春游,这天“金陵城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民国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如北京一带“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江苏吴中地区“(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安徽寿春地区“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携酒饮于水滨,以禊祓不祥。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俗谓可免一岁头晕之
三月三生轩辕
编辑
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2]
由于上巳日和轩辕黄帝诞辰是同一天,近年来不少专家积极倡议将三月三日同时设为“中华圣诞节”,以扩大黄帝文化和上巳节的影响。[3]
别称
编辑
中国的情人节
三月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今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其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习惯节日”,全区放假两天。算一算,加上紧随而至的清明节,从4月2日至8日,在广西,人们将能够尽享五日假期春光,让人羡慕。
三月三,是壮族的情人节,从这一意义衍生出来的更多节日内容,使其成为壮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不惟壮族,贵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为自己的情人节,场面无尽热闹。青年男女们在这一天,相聚于山林间、溪水旁,自由地寻找自己的所爱、肆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唱歌起舞,欢快淋漓。
这个节日,为更多的国人所不知,尤其在北方地域。
但是,当我们回望历史,我们发现,三月三,不只在南方少数民族的歌声里,它也曾那样天然地镌刻于汉民族的骨子里、血脉中。
三千年前,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和人类的声音,记录下了我们的情人节和中国爱情。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诗经郑风溱洧》——这首经典的爱情诗里,青山碧水、红桃绿柳、明媚的阳光、衣着光鲜的可人儿、光洁滑嫩的脸庞、欢喜怦然的心、或粉或白的芍药花、嬉戏追逐的身影——三月三,原初的自然的大胆的爱恋,在山水间流淌开来,让人心醉。[4]
记载于《诗经》
这是中国的情人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
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
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汉文化中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只是因为那样的□□、那样的礼教对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鞭长莫及,这个节日才得以原生态地在那些地方幸运地存活下来。
今天,我们的情感需要被西方情人节所解释,我们的情感表达以西方情人节作为载体,西方情人节被赞“开启了中国人的情感革命,让中国人变得更浪漫了”。
我们曾经是那样一个浪漫的民族啊!我们的先人曾经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浪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生活。
那是人类的童年。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在匆匆行走的路上把自己的东西弄丢了,仓促起身,把别人的东西捡起来,当成自己的,然后继续往前走。
但是,别人的永远不会成为我们的。永远。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是谁,想一想我们来自何处。我们需要回溯到过去,那里有我们的精神之源。
我们无法真正进入那些图景那些文字背后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力量。这是我们更好前行的希望所在。
三月三,一个给人带来希望的节日,让我们从这里开始。[4]
女儿节
“女儿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
女儿们一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这一情形的真实写照
与日本女儿节的区别,日本女儿节也在三月三,又叫“雏祭”。因为旧历3月3日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又有“桃花节”的叫法,是跟中国上巳女儿节来的,但是不一样的是,日本给幼年的小女孩也过节,主要针对几岁的小女孩,中国则更侧重未出阁的妙龄少女,这天,大人开始装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装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