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收复台湾(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PS:前面郑成功的军队搞错了,是第三集团军,已经改过来了。
崇祯二十一年(1648年)十月,经过了大半个月的对峙,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也终于抵达大员。
除了荷兰人的援军外,倭国,西班牙两国也再次增兵,此次抵达台湾的三国联军,共计六千多名士兵、一百一十艘军舰,此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了大量补给品与火药。
对于援军的登陆,郑成功也没有太多办法阻拦,如今他的军力,被迫分散至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五个团(7500人),防备敌军出城确实没问题,阻拦援军入城,兵力显然不够用。
要塞中的三国联军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甚至因此燃起了反扑的希望,想要趁着明军兵力空虚之际,内外夹击,一举夺回普罗民遮城要塞。
然而三国联军还没开始动作,便遭遇了无法抵抗的因素——台风。
十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三国援军舰队,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列岛躲避风雨。
这段时间台湾当地的天气,正是风暴多发时节,连郑成功这种“当地人”,都不敢轻易在海上行走,甚至粮食都只能就地征调,荷兰人在此经营多年,同样也知晓这样的气候变化,但他们没办法,只能赌一把。
不过现在看来,老天爷并没有出手帮他们,即使因为风暴原因,施琅的分舰队没有出海作战,三国联军撤往澎湖列岛的舰队,还是损失了五艘战舰。
此一变故,使第三集团军获得了整备的时机,待三国混合舰队于十一月初回到大员海域时,第三集团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
十一月中旬,三国联军与明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
荷兰人跟西班牙人的舰队,可不是清军水师那样虚浮的胖子,人家可是实实在在的老牌海军舰队,而且对于蒸汽机,这些西洋人并不陌生,毕竟国内一直都有人在捣鼓这些东西,虽然相比明军将其应用到战船上,国内那些蒸汽机研究有些幼稚到可笑,但至少面对蒸汽战船的时候,不会向清军那般,从内心深处感到恐惧。
在战船数量方面,三国混合舰队经过增兵,再次与福建水师持平,甚至略微超过福建水师,加上荷兰人在此经营多年,对附近水域远比福建水师熟悉得多,真要死磕,就算福建水师换装了蒸汽战船,也不会太好受。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郑成功不得不将施琅的舰队,也调往台江内海进行决战。
海战不比在内河战斗,即便是平时,海上的风浪都在三四级左右,更何况如今风季才刚刚过去,平均风力任然有五级左右,这使得双方火炮的准度大大降低,福建水师的火力优势遭到严重削弱。
三国混合舰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们已经对远距离炮战失去了信心,唯一取胜的机会,或许就是接弦战。
同时,这些人一个个都是人精,早已对蒸汽战船垂涎不已,如果能想办法搞到一艘,运回国内岂不是发达了。
如今的欧洲,正处于大航海时代,任何一项有助于提高海上生存能力的发明,那都会炒到天价,像李泽水(大明蒸汽机发明者)这样的发明家,如果在欧洲,那不仅能一夜暴富,而且还能获得不小的爵位。
不过三国混合舰队想要依靠接弦战取胜,难度却不小,毕竟双方战船数量相当,郑成功发现火炮优势被抵消后,同样下令展开了接弦战。
这时候明军的单兵武器装备开始显现优势,双方都是全火器部队,都在使用燧发枪,可明军的火器,明显比三国联军的火器先进。
定装弹远超普通燧发枪两倍的射速,令近距离交战的三国联军舰队苦不堪言。
火炮射速快也就罢了,连单兵火力也这么凶猛,还怎么打?
尤其是那些试图躲在夹板,阁楼之中,进行隐蔽射击的三国联军士兵,见识了手榴弹的威力后,纷纷败下阵来。
接弦战之后,双方的军队都无法再动用火炮,可人家明军却将手榴弹,当成了移动火炮,一通狂轰滥炸之下,谁能扛得住?
一根灰不溜秋带冒烟的小木棍,爆炸的威力堪比开花弹,这特么还怎么打?
而且此次参与接弦战的,都是福建水师的那些老式战船,蒸汽战船则利用速度优势,穿插进敌军舰队之中,开始疯狂收割。
哪怕因为海浪的原因,火炮准度大打折扣,但近距离抵近射击,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蒸汽轮船利用速度优势,以及火炮射速跟威力,在敌军舰队之中,简直是无往不利。
以往的炮弹,就算是命中四五发,也未必能将这些大船击沉,而如今使用触发引信之后,只要有一发炮弹能落到敌军战船中央位置,那沉没只是时间问题。
木制战船虽然没有铁甲舰那般防御力,但胜在舰体庞大,以往使用开花弹,杀伤面积虽然足够,但却没有多少穿透力,无法达到战船下层。
而使用实心弹虽然能冲进地方战船下层,可经过夹板层层削减,打到底层之后,基本也就没多少威力了。
所以当时装备火炮进行炮战,大多是用来杀伤甲板上的敌军,为接弦战扫清障碍而已,除非好运到直接用实心弹,命中敌舰吃水线以下,使得战船进水导致沉没,否则炮战远没有接弦战杀伤力来的大。
可如今的福建水师却不同,锥形弹头的穿透能力自然不必说,加上掩饰引信的应用,使得福建水师的火炮,既具备了开花弹的大面积杀伤能力,又具备了实心弹的破甲能力。
往往一枚炮弹命中敌舰甲板,便会直接从甲板上钻进去,直达敌舰内部,随后炮弹从内部爆炸,给敌舰造成严重损伤。
轻则炸裂船舱底板令其漏水,然后缓慢沉没,重则直接将底板炸出一个大窟窿,然后在海水的挤压下,将整个船体撕裂。
当然,偶尔击中了敌舰弹药库引起殉爆,那整搜战船便会顷刻间灰飞烟灭。
蒸汽战船不仅火炮杀伤力强大,而且由于自身速度的原因,正面撞击之下,几乎没有战船能承受得了。
一些敌军战船,为了减缓蒸汽战船的速度,主动挡在了蒸汽战船的必经之路上,只要能让蒸汽战船停下来,那么他们就能一拥而上,进行接弦战。
可惜想法是好的,但面对加装了特制撞角的蒸汽战船,却不得不接受残酷的事实。
真正能迟缓蒸汽战船速度的大型战舰,因为自身速度的原因,根本无法对蒸汽战船实施拦截,而那些勉强能跟上速度的中小型战船,在蒸汽战船的冲撞之下,根本不堪一击。
以现如今的造船水平,“海上清道夫”这个称号,蒸汽战船当之无愧。
此次海战持续了半天时间,最终福建水师大获全胜,击沉一百多艘三国联军军舰,并夺取了七十多艘联军格式战船,自此三国联军彻底丧失制海权。
崇祯二十一年十一月底,季风彻底过去,第二批三万多明军顺利登岛,反攻开始了..........
舰队被打残,三国联军士气跌落至谷底,德籍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更是令其雪上加霜。
郑成功在其提供的情报帮助下,调集三百多门重炮,炮轰热兰遮城外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发射炮弹25000余发,当晚破城。
此时龟缩在热兰遮城内的三国联军残余,仅剩一万五千余人,由于伤残、饥病,大部分人丧失了战斗力。
三国联军首脑召开紧急会议,经过一番磋商,决定愿在优惠条件下交出城堡,也就是说,他们决定有条件投降。
然而,郑成功需要的不是这个,他需要的是对方无条件投降。
十二月初三(1649年1月21日),荷兰与西班牙军方代表,双双在投降书上签字,并率军撤出热兰遮城要塞。
只剩下倭国,还在要塞之中负隅顽抗。
然而这种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第三集团军近五万大军,在得到荷兰人与西班牙人提供的要塞防御图之后,仅用两天时间,便将城内四千多倭国浪人尽数消灭。
与此同时,施琅率领的福建水师,也朝澎湖列岛发起最后猛攻,五千被围困了三个月之久的倭国浪人,同样在两万明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之下,土崩瓦解。
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25年之久的台湾回归华夏。
因为无条件投降的原因,荷兰人这些年在台湾地区掠夺的财物,一分钱都没能带走,而且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赎回这些战俘,花费了极大的代价,可谓是血本无归。
相比于荷兰人,西班牙人更惨,因为他们的海军没落,在南洋地区基本没有什么油水,此番大战,可谓是拼尽了老本,战败之后,甚至拿不出钱来赎回战俘。
于是西班牙人做出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反正不给钱,你爱咋咋地。
西班牙人耍无赖,明军也不是好相与的,战俘营可不养闲人,既然不回去,那就一辈子留在台湾,进行劳动改造吧。
西班牙人确实是没钱,所以才耍无赖,而这倭国人,那便是真无赖了。
他们不仅没在投降书上签字,甚至拒不承认侵略事实,反正人都差不多死光了,而且几个倭国浪人,根本不会让倭国政府引起重视。
不过这也难怪,从当初戚继光抗倭,到明朝的援朝战争,基本都与倭国有关,可人家仗着地利优势,根本不惧怕你。
每当大明动真格的,倭国就立马认怂,俯首称臣,并遣使过来朝贡,最后一番马屁拍下来,几颗破珍珠,就换回去一大堆金银财宝,面子是给大明了,便宜却被倭国占了。
“难怪后世的小日本性格如此扭曲,看来都是这几百年给惯坏的。这是病,得治,等北伐结束,劳资非得好好治治小日本这臭毛病!”看完收复台湾的战报后,李鸿飞喃喃自语道。
李鸿飞最想收拾的国家,或许就是这倭国了吧。
可惜如今时机还未成熟,而且北伐已经开始,李鸿飞的计划也得抓紧实施了..........
没错,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际,明军的北伐之战,已经开始实施。
此番北伐,果然没有李鸿飞什么事,领兵北伐的,是国防部的新人李定国。
按理说,国防部中除了李鸿飞,资历最高的,或许就是戚红英了,无论从家世背景,还是以往的战功方面,戚红英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选。
毕竟李定国可没有崇明岛以少胜多的战绩,也没有西征之战,凭借十万大军牵制清军二十五万兵马的战功。
然而戚红英却只得到了一个联军副总指挥头衔。
难道朱由检准备开始打压戚家军了?
其实不然,戚红英虽然作战勇猛,而且战绩辉煌,但她始终是女儿身,指挥这样大规模的战役,朝中大臣根本不会同意,哪怕现如今指挥官不用冲锋陷阵了。
再加上李定国提交的作战计划,远比戚红英的作战计划更好,更详细,所以国防部最终商议结果,便是启用“新人”李定国。
对于一个才进国防部,才接触全火器部队的家伙,为何能布置出,连戚红英都比不上的作战计划呢?
说到对火器部队的理解,李鸿飞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李定国作为李鸿飞的“学生”想要布置出周密的进攻计划,似乎也不算太难的事情,加上有漕帮的情报支持,拟定出来的计划,自然比戚红英更加完美。
与其说是李定国在全权指挥这次北伐,倒不如说是李鸿飞在遥控指挥,虽然无法享受北伐带来的青史留名,但这驱除鞑虏的最后一战,李鸿飞怎么也不想错过。
PS:前面郑成功的军队搞错了,是第三集团军,已经改过来了。
崇祯二十一年(1648年)十月,经过了大半个月的对峙,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也终于抵达大员。
除了荷兰人的援军外,倭国,西班牙两国也再次增兵,此次抵达台湾的三国联军,共计六千多名士兵、一百一十艘军舰,此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了大量补给品与火药。
对于援军的登陆,郑成功也没有太多办法阻拦,如今他的军力,被迫分散至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五个团(7500人),防备敌军出城确实没问题,阻拦援军入城,兵力显然不够用。
要塞中的三国联军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甚至因此燃起了反扑的希望,想要趁着明军兵力空虚之际,内外夹击,一举夺回普罗民遮城要塞。
然而三国联军还没开始动作,便遭遇了无法抵抗的因素——台风。
十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三国援军舰队,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列岛躲避风雨。
这段时间台湾当地的天气,正是风暴多发时节,连郑成功这种“当地人”,都不敢轻易在海上行走,甚至粮食都只能就地征调,荷兰人在此经营多年,同样也知晓这样的气候变化,但他们没办法,只能赌一把。
不过现在看来,老天爷并没有出手帮他们,即使因为风暴原因,施琅的分舰队没有出海作战,三国联军撤往澎湖列岛的舰队,还是损失了五艘战舰。
此一变故,使第三集团军获得了整备的时机,待三国混合舰队于十一月初回到大员海域时,第三集团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
十一月中旬,三国联军与明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
荷兰人跟西班牙人的舰队,可不是清军水师那样虚浮的胖子,人家可是实实在在的老牌海军舰队,而且对于蒸汽机,这些西洋人并不陌生,毕竟国内一直都有人在捣鼓这些东西,虽然相比明军将其应用到战船上,国内那些蒸汽机研究有些幼稚到可笑,但至少面对蒸汽战船的时候,不会向清军那般,从内心深处感到恐惧。
在战船数量方面,三国混合舰队经过增兵,再次与福建水师持平,甚至略微超过福建水师,加上荷兰人在此经营多年,对附近水域远比福建水师熟悉得多,真要死磕,就算福建水师换装了蒸汽战船,也不会太好受。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郑成功不得不将施琅的舰队,也调往台江内海进行决战。
海战不比在内河战斗,即便是平时,海上的风浪都在三四级左右,更何况如今风季才刚刚过去,平均风力任然有五级左右,这使得双方火炮的准度大大降低,福建水师的火力优势遭到严重削弱。
三国混合舰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们已经对远距离炮战失去了信心,唯一取胜的机会,或许就是接弦战。
同时,这些人一个个都是人精,早已对蒸汽战船垂涎不已,如果能想办法搞到一艘,运回国内岂不是发达了。
如今的欧洲,正处于大航海时代,任何一项有助于提高海上生存能力的发明,那都会炒到天价,像李泽水(大明蒸汽机发明者)这样的发明家,如果在欧洲,那不仅能一夜暴富,而且还能获得不小的爵位。
不过三国混合舰队想要依靠接弦战取胜,难度却不小,毕竟双方战船数量相当,郑成功发现火炮优势被抵消后,同样下令展开了接弦战。
这时候明军的单兵武器装备开始显现优势,双方都是全火器部队,都在使用燧发枪,可明军的火器,明显比三国联军的火器先进。
定装弹远超普通燧发枪两倍的射速,令近距离交战的三国联军舰队苦不堪言。
火炮射速快也就罢了,连单兵火力也这么凶猛,还怎么打?
尤其是那些试图躲在夹板,阁楼之中,进行隐蔽射击的三国联军士兵,见识了手榴弹的威力后,纷纷败下阵来。
接弦战之后,双方的军队都无法再动用火炮,可人家明军却将手榴弹,当成了移动火炮,一通狂轰滥炸之下,谁能扛得住?
一根灰不溜秋带冒烟的小木棍,爆炸的威力堪比开花弹,这特么还怎么打?
而且此次参与接弦战的,都是福建水师的那些老式战船,蒸汽战船则利用速度优势,穿插进敌军舰队之中,开始疯狂收割。
哪怕因为海浪的原因,火炮准度大打折扣,但近距离抵近射击,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蒸汽轮船利用速度优势,以及火炮射速跟威力,在敌军舰队之中,简直是无往不利。
以往的炮弹,就算是命中四五发,也未必能将这些大船击沉,而如今使用触发引信之后,只要有一发炮弹能落到敌军战船中央位置,那沉没只是时间问题。
木制战船虽然没有铁甲舰那般防御力,但胜在舰体庞大,以往使用开花弹,杀伤面积虽然足够,但却没有多少穿透力,无法达到战船下层。
而使用实心弹虽然能冲进地方战船下层,可经过夹板层层削减,打到底层之后,基本也就没多少威力了。
所以当时装备火炮进行炮战,大多是用来杀伤甲板上的敌军,为接弦战扫清障碍而已,除非好运到直接用实心弹,命中敌舰吃水线以下,使得战船进水导致沉没,否则炮战远没有接弦战杀伤力来的大。
可如今的福建水师却不同,锥形弹头的穿透能力自然不必说,加上掩饰引信的应用,使得福建水师的火炮,既具备了开花弹的大面积杀伤能力,又具备了实心弹的破甲能力。
往往一枚炮弹命中敌舰甲板,便会直接从甲板上钻进去,直达敌舰内部,随后炮弹从内部爆炸,给敌舰造成严重损伤。
轻则炸裂船舱底板令其漏水,然后缓慢沉没,重则直接将底板炸出一个大窟窿,然后在海水的挤压下,将整个船体撕裂。
当然,偶尔击中了敌舰弹药库引起殉爆,那整搜战船便会顷刻间灰飞烟灭。
蒸汽战船不仅火炮杀伤力强大,而且由于自身速度的原因,正面撞击之下,几乎没有战船能承受得了。
一些敌军战船,为了减缓蒸汽战船的速度,主动挡在了蒸汽战船的必经之路上,只要能让蒸汽战船停下来,那么他们就能一拥而上,进行接弦战。
可惜想法是好的,但面对加装了特制撞角的蒸汽战船,却不得不接受残酷的事实。
真正能迟缓蒸汽战船速度的大型战舰,因为自身速度的原因,根本无法对蒸汽战船实施拦截,而那些勉强能跟上速度的中小型战船,在蒸汽战船的冲撞之下,根本不堪一击。
以现如今的造船水平,“海上清道夫”这个称号,蒸汽战船当之无愧。
此次海战持续了半天时间,最终福建水师大获全胜,击沉一百多艘三国联军军舰,并夺取了七十多艘联军格式战船,自此三国联军彻底丧失制海权。
崇祯二十一年十一月底,季风彻底过去,第二批三万多明军顺利登岛,反攻开始了..........
舰队被打残,三国联军士气跌落至谷底,德籍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更是令其雪上加霜。
郑成功在其提供的情报帮助下,调集三百多门重炮,炮轰热兰遮城外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发射炮弹25000余发,当晚破城。
此时龟缩在热兰遮城内的三国联军残余,仅剩一万五千余人,由于伤残、饥病,大部分人丧失了战斗力。
三国联军首脑召开紧急会议,经过一番磋商,决定愿在优惠条件下交出城堡,也就是说,他们决定有条件投降。
然而,郑成功需要的不是这个,他需要的是对方无条件投降。
十二月初三(1649年1月21日),荷兰与西班牙军方代表,双双在投降书上签字,并率军撤出热兰遮城要塞。
只剩下倭国,还在要塞之中负隅顽抗。
然而这种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第三集团军近五万大军,在得到荷兰人与西班牙人提供的要塞防御图之后,仅用两天时间,便将城内四千多倭国浪人尽数消灭。
与此同时,施琅率领的福建水师,也朝澎湖列岛发起最后猛攻,五千被围困了三个月之久的倭国浪人,同样在两万明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之下,土崩瓦解。
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25年之久的台湾回归华夏。
因为无条件投降的原因,荷兰人这些年在台湾地区掠夺的财物,一分钱都没能带走,而且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赎回这些战俘,花费了极大的代价,可谓是血本无归。
相比于荷兰人,西班牙人更惨,因为他们的海军没落,在南洋地区基本没有什么油水,此番大战,可谓是拼尽了老本,战败之后,甚至拿不出钱来赎回战俘。
于是西班牙人做出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反正不给钱,你爱咋咋地。
西班牙人耍无赖,明军也不是好相与的,战俘营可不养闲人,既然不回去,那就一辈子留在台湾,进行劳动改造吧。
西班牙人确实是没钱,所以才耍无赖,而这倭国人,那便是真无赖了。
他们不仅没在投降书上签字,甚至拒不承认侵略事实,反正人都差不多死光了,而且几个倭国浪人,根本不会让倭国政府引起重视。
不过这也难怪,从当初戚继光抗倭,到明朝的援朝战争,基本都与倭国有关,可人家仗着地利优势,根本不惧怕你。
每当大明动真格的,倭国就立马认怂,俯首称臣,并遣使过来朝贡,最后一番马屁拍下来,几颗破珍珠,就换回去一大堆金银财宝,面子是给大明了,便宜却被倭国占了。
“难怪后世的小日本性格如此扭曲,看来都是这几百年给惯坏的。这是病,得治,等北伐结束,劳资非得好好治治小日本这臭毛病!”看完收复台湾的战报后,李鸿飞喃喃自语道。
李鸿飞最想收拾的国家,或许就是这倭国了吧。
可惜如今时机还未成熟,而且北伐已经开始,李鸿飞的计划也得抓紧实施了..........
没错,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际,明军的北伐之战,已经开始实施。
此番北伐,果然没有李鸿飞什么事,领兵北伐的,是国防部的新人李定国。
按理说,国防部中除了李鸿飞,资历最高的,或许就是戚红英了,无论从家世背景,还是以往的战功方面,戚红英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选。
毕竟李定国可没有崇明岛以少胜多的战绩,也没有西征之战,凭借十万大军牵制清军二十五万兵马的战功。
然而戚红英却只得到了一个联军副总指挥头衔。
难道朱由检准备开始打压戚家军了?
其实不然,戚红英虽然作战勇猛,而且战绩辉煌,但她始终是女儿身,指挥这样大规模的战役,朝中大臣根本不会同意,哪怕现如今指挥官不用冲锋陷阵了。
再加上李定国提交的作战计划,远比戚红英的作战计划更好,更详细,所以国防部最终商议结果,便是启用“新人”李定国。
对于一个才进国防部,才接触全火器部队的家伙,为何能布置出,连戚红英都比不上的作战计划呢?
说到对火器部队的理解,李鸿飞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李定国作为李鸿飞的“学生”想要布置出周密的进攻计划,似乎也不算太难的事情,加上有漕帮的情报支持,拟定出来的计划,自然比戚红英更加完美。
与其说是李定国在全权指挥这次北伐,倒不如说是李鸿飞在遥控指挥,虽然无法享受北伐带来的青史留名,但这驱除鞑虏的最后一战,李鸿飞怎么也不想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