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轩然大波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法制日报》编辑部,一众编辑正在紧张地埋头审稿。
“小王,明天的法治声音评论定好没有?”编辑部评论部负责人赵清渠,冲着下属小王问道。
“头,初定了2篇,已经发到了您邮箱里。”
法治声音栏目主要刊登评论,每天一篇,评论对象是法制事件。它位于《法制日报》第二版,每一篇都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舆论倾向。
赵清渠对这些评论慎之又慎,生怕出什么问题。每一篇他都要亲自审阅,从选题到遣词造句,他都要反反复复仔细琢磨、修改。确保既发挥评论的建设性批评作用,又不至于刺激社会神经。
《办案数“灌水”何时休?》,赵清渠打开邮箱,小王发过来的第一篇评论就是这篇。这篇评论毫不客气地点出了某些法院,为了推出所谓的办案明星,任由个别法官在办案数中“注水”。
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注水办案数就是注水猪肉,反应了某些法院的懒政惰政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一种统计腐败。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蔓延开来,将极大地助长造假风气,严重挫伤老实人踏实办案的积极性,更将招致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力的质疑。
这篇评论的主题很新颖,并不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用词也很讲究老到,只就事论事,并不过分上纲上线。看得出来是法院系统内部人士,有感而发,并不是无的放矢,肆意挑拨社会情绪。
赵清渠看了看作者名字,寒冬应该是笔名。赵清渠基本确定作者是法院系统人士无疑。只有内部人士,才对法院的底细了如指掌。
文章点名批评了滨海中院办案明星刘某某。如果没猜错的话,作者应该就是滨海法院系统人士,否则不会如此谨小慎微地匿名投稿。
这篇评论的选题、立意、用词都没什么问题,简直就像自己修改过一样。赵清渠对这篇评论稿的感觉很奇妙。他隐约觉得作者的文风,跟他如出一辙,简直就像自己写的一样。
见了鬼了!赵清渠从事评论工作十几年来,从没有这种感觉。
韩东要是知道赵部长的想法,非得乐开了花。这篇评论本来就是《法制日报》刊登的,而修改这篇评论的,正是赵清渠,只不过时间是2007年。韩东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又投到了《法制日报》,可谓完璧归赵。
只不过,原文里点名批评的是西部某法院。韩东移花接木,将靶子变成了滨海中院。他为了集中火力,更是赤裸裸地点出了民三庭办案明显刘某某。
赵清渠心中有了计较,又看了一眼另一篇选中的评论:《柔性文明执法不等于干瞪眼》,评论的是城管文明执法的问题。相比较办案数统计造假,城管执法已经老生常谈。这篇评论文章写得不错,就是缺少新意。
那就这篇了!赵清渠在小王选出的两篇评论中,决定刊用韩东投稿的一篇。他把署名寒冬的评论文章打印出来,在上面批注“刊发法治声音”几个龙飞凤舞的字。
可以预见,这篇文章的发表,将在法院系统,特别是滨海法院系统引起惊天骇浪。
不过这正是评论的价值所在。赵清渠想到某李姓首长,曾为电视节目“焦点访谈”赠言四句——“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四句话对法治评论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这个叫寒冬的作者,不正是作为群众喉舌,发挥着监督法院公正司法的建设性作用吗?
如果这篇评论效果好的话,有必要协调其他同事,去当地法院走走看看,争取弄个深度报道。素材极具价值,赵清渠不肯轻易放过。
滨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办公室。院长陈援朝正在埋头批阅文件,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他皱了皱眉,谁这么没规矩。他正要叫声进来,只见分管民商事审判条线的朱副院长,已经推门而入。
朱副院长神色焦急惶恐,看来多半出大事了。“陈院,出大事了!”朱副院长的办公室跟陈院长的办公室,同在一层楼,相距不过20多米。他竟生生地跑出一头细密的汗水,可见问题很严重。
“老朱,你不要慌,慢慢说。”陈援朝调整坐姿,摸出一根烟,自顾自地点上。他平素注重修身养性,自勉格言为“每临大气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见朱副院长神色慌张,他心知这事多半要自己拍板决策,可不能也乱了阵脚。
“陈院,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监测到,《法制日报》的主打评论,今天点名批评了滨海中院统计造假。我一听消息就赶忙过来向您汇报。这事多半最高院的领导也知道了。”朱副院长不能不慌,民商事审判条线是他分管,如今被国家级媒体指名道姓地批评。要追究起来,他起码有管理不力的领导责任。
“报纸带了吗?”陈援朝公务繁忙,平时对《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制报》等大报要报,只是粗粗浏览,并未细看。
朱副院长赶紧递过早已经准备好的报纸。“陈院,这件事我事先完全不知情,我建议由我带领纪检部门亲自去核查。如果评论属实,建议严惩不贷。”
朱副院长打算杀鸡儆猴,摆明自己的态度,撇清跟这件事情的干系。
“老朱,不急,等我看完报纸。”评论不长,只有五六百字,陈援朝很快就看完了。这篇文章用词犀利,透露的细节丰富,指名道姓批评滨海中院民三庭办案标兵,在办案数中统计上造假。
这篇文章应该是滨海法院系统内部人士的手笔,陈援朝马上就判断出这个叫寒冬的作者的来头。是正义感驱使,还是利益纷争,亦或是私人恩怨,陈援朝还捉摸不透。但现在也不是深究阴谋诡计的时候。
这篇文章将办案数造假和腐败、司法公信力结合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批评了,而是指控,严重的指控。最高院的领导、滨海市的主要党政领导,看到这篇文章后,会对法院系统产生什么印象?会对自己这个一把手院长产生什么评价?这是陈援朝要考虑的问题。
文章火力虽只集中在滨海中院,但谁知道会不会因此揭开、曝光一些灰色领域,造成串案、窝案?作为院长,陈援朝要考虑的更多。当务之急,是怎么将这篇文章的影响降到最低。不给滨海法院系统抹黑。
“老朱,通知院领导开会,就是现在。”陈援朝沉思片刻,决定立即开会讨论部署。朱副院长应了一声,领命而去。
滨海高院九位院领导恰好都在,不到五分钟就集合完毕。几杆老烟枪一碰头,就摸出烟吞云吐雾起来,一时办公室烟雾缭绕、宛如仙境。
“今天召集大家开会,主要是讨论《法制日报》批露的滨海中院统计造假问题。请朱副院长介绍情况,同志们都发表下意见。”陈援朝见人到齐了,吸了一口烟,正式宣布开会。
朱副院长简要地介绍了情况,重申了愿意带队调查,如情况属实,对有关责任人严惩不贷的建议。几位院领导都没有意见,闷闷地抽着烟。反正火又没烧到自己屁股上,老朱愿意揽事,就让他去好了。陈援朝扫视了一圈,就知道几位院领导都准备置身事外。
看来只能自己来给他们擦屁股。“那就由老朱带队下去调查,三天内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调查注意保密,不能跑风漏气。老贺负责监测、处理舆情,其他领导随时待命,等候工作安排。散会。”
陈援朝发号施令以后,又给滨海市主要党政领导和最高院的领导各去了一个电话,汇报滨海高院对此事的态度。
现在就看调查结果了。希望报纸报道失实吧!
《法制日报》编辑部,一众编辑正在紧张地埋头审稿。
“小王,明天的法治声音评论定好没有?”编辑部评论部负责人赵清渠,冲着下属小王问道。
“头,初定了2篇,已经发到了您邮箱里。”
法治声音栏目主要刊登评论,每天一篇,评论对象是法制事件。它位于《法制日报》第二版,每一篇都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舆论倾向。
赵清渠对这些评论慎之又慎,生怕出什么问题。每一篇他都要亲自审阅,从选题到遣词造句,他都要反反复复仔细琢磨、修改。确保既发挥评论的建设性批评作用,又不至于刺激社会神经。
《办案数“灌水”何时休?》,赵清渠打开邮箱,小王发过来的第一篇评论就是这篇。这篇评论毫不客气地点出了某些法院,为了推出所谓的办案明星,任由个别法官在办案数中“注水”。
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注水办案数就是注水猪肉,反应了某些法院的懒政惰政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一种统计腐败。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蔓延开来,将极大地助长造假风气,严重挫伤老实人踏实办案的积极性,更将招致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力的质疑。
这篇评论的主题很新颖,并不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用词也很讲究老到,只就事论事,并不过分上纲上线。看得出来是法院系统内部人士,有感而发,并不是无的放矢,肆意挑拨社会情绪。
赵清渠看了看作者名字,寒冬应该是笔名。赵清渠基本确定作者是法院系统人士无疑。只有内部人士,才对法院的底细了如指掌。
文章点名批评了滨海中院办案明星刘某某。如果没猜错的话,作者应该就是滨海法院系统人士,否则不会如此谨小慎微地匿名投稿。
这篇评论的选题、立意、用词都没什么问题,简直就像自己修改过一样。赵清渠对这篇评论稿的感觉很奇妙。他隐约觉得作者的文风,跟他如出一辙,简直就像自己写的一样。
见了鬼了!赵清渠从事评论工作十几年来,从没有这种感觉。
韩东要是知道赵部长的想法,非得乐开了花。这篇评论本来就是《法制日报》刊登的,而修改这篇评论的,正是赵清渠,只不过时间是2007年。韩东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又投到了《法制日报》,可谓完璧归赵。
只不过,原文里点名批评的是西部某法院。韩东移花接木,将靶子变成了滨海中院。他为了集中火力,更是赤裸裸地点出了民三庭办案明显刘某某。
赵清渠心中有了计较,又看了一眼另一篇选中的评论:《柔性文明执法不等于干瞪眼》,评论的是城管文明执法的问题。相比较办案数统计造假,城管执法已经老生常谈。这篇评论文章写得不错,就是缺少新意。
那就这篇了!赵清渠在小王选出的两篇评论中,决定刊用韩东投稿的一篇。他把署名寒冬的评论文章打印出来,在上面批注“刊发法治声音”几个龙飞凤舞的字。
可以预见,这篇文章的发表,将在法院系统,特别是滨海法院系统引起惊天骇浪。
不过这正是评论的价值所在。赵清渠想到某李姓首长,曾为电视节目“焦点访谈”赠言四句——“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四句话对法治评论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这个叫寒冬的作者,不正是作为群众喉舌,发挥着监督法院公正司法的建设性作用吗?
如果这篇评论效果好的话,有必要协调其他同事,去当地法院走走看看,争取弄个深度报道。素材极具价值,赵清渠不肯轻易放过。
滨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办公室。院长陈援朝正在埋头批阅文件,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他皱了皱眉,谁这么没规矩。他正要叫声进来,只见分管民商事审判条线的朱副院长,已经推门而入。
朱副院长神色焦急惶恐,看来多半出大事了。“陈院,出大事了!”朱副院长的办公室跟陈院长的办公室,同在一层楼,相距不过20多米。他竟生生地跑出一头细密的汗水,可见问题很严重。
“老朱,你不要慌,慢慢说。”陈援朝调整坐姿,摸出一根烟,自顾自地点上。他平素注重修身养性,自勉格言为“每临大气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见朱副院长神色慌张,他心知这事多半要自己拍板决策,可不能也乱了阵脚。
“陈院,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监测到,《法制日报》的主打评论,今天点名批评了滨海中院统计造假。我一听消息就赶忙过来向您汇报。这事多半最高院的领导也知道了。”朱副院长不能不慌,民商事审判条线是他分管,如今被国家级媒体指名道姓地批评。要追究起来,他起码有管理不力的领导责任。
“报纸带了吗?”陈援朝公务繁忙,平时对《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制报》等大报要报,只是粗粗浏览,并未细看。
朱副院长赶紧递过早已经准备好的报纸。“陈院,这件事我事先完全不知情,我建议由我带领纪检部门亲自去核查。如果评论属实,建议严惩不贷。”
朱副院长打算杀鸡儆猴,摆明自己的态度,撇清跟这件事情的干系。
“老朱,不急,等我看完报纸。”评论不长,只有五六百字,陈援朝很快就看完了。这篇文章用词犀利,透露的细节丰富,指名道姓批评滨海中院民三庭办案标兵,在办案数中统计上造假。
这篇文章应该是滨海法院系统内部人士的手笔,陈援朝马上就判断出这个叫寒冬的作者的来头。是正义感驱使,还是利益纷争,亦或是私人恩怨,陈援朝还捉摸不透。但现在也不是深究阴谋诡计的时候。
这篇文章将办案数造假和腐败、司法公信力结合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批评了,而是指控,严重的指控。最高院的领导、滨海市的主要党政领导,看到这篇文章后,会对法院系统产生什么印象?会对自己这个一把手院长产生什么评价?这是陈援朝要考虑的问题。
文章火力虽只集中在滨海中院,但谁知道会不会因此揭开、曝光一些灰色领域,造成串案、窝案?作为院长,陈援朝要考虑的更多。当务之急,是怎么将这篇文章的影响降到最低。不给滨海法院系统抹黑。
“老朱,通知院领导开会,就是现在。”陈援朝沉思片刻,决定立即开会讨论部署。朱副院长应了一声,领命而去。
滨海高院九位院领导恰好都在,不到五分钟就集合完毕。几杆老烟枪一碰头,就摸出烟吞云吐雾起来,一时办公室烟雾缭绕、宛如仙境。
“今天召集大家开会,主要是讨论《法制日报》批露的滨海中院统计造假问题。请朱副院长介绍情况,同志们都发表下意见。”陈援朝见人到齐了,吸了一口烟,正式宣布开会。
朱副院长简要地介绍了情况,重申了愿意带队调查,如情况属实,对有关责任人严惩不贷的建议。几位院领导都没有意见,闷闷地抽着烟。反正火又没烧到自己屁股上,老朱愿意揽事,就让他去好了。陈援朝扫视了一圈,就知道几位院领导都准备置身事外。
看来只能自己来给他们擦屁股。“那就由老朱带队下去调查,三天内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调查注意保密,不能跑风漏气。老贺负责监测、处理舆情,其他领导随时待命,等候工作安排。散会。”
陈援朝发号施令以后,又给滨海市主要党政领导和最高院的领导各去了一个电话,汇报滨海高院对此事的态度。
现在就看调查结果了。希望报纸报道失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