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游戏瘾?还是逃避现实?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回想起2008年,那一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有国人骄傲的08北京奥运会,也有让世界刻骨铭心的金融危机;但对向我这样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宅男来说,那一年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永世难忘的事莫过于央视的《战网魔》和网络上轰轰烈烈的讨伐杨永信了。网闹终归是网闹而已,对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的抗议也只是廉价的喊口号而已。
不知不觉中8年过去了,就当我即将把这一切尘封在记忆的最深处时,有一位大神在各大网站上发表一篇长篇大论,对杨永信口诛笔伐,我这才拍脑门,猛得想起来:已经8年了啊!网戒中心还在,非法且惨无人道的酷刑还在实施,杨永信依旧在行骗,无知愚昧的家长们还心甘情愿的把孩子托付给恶魔……让杨叔将自己的孩子改造成极品!
那些整天沉浸在二次元世界中的孩子是不是真有病?我不知道,也说不准,但他们的确与一般人有所不同,包括我在内。可这并不代表他们需要接受“电击治疗”。
我不是什么医学专家,也不是什么科学家,但我敢各位看官打赌,每天上网玩游戏超过4小时的人没有病,也不需要什么所谓的“电击治疗”!可惜主流舆论与一部分人并不认同这点,更有甚者,一些砖家(他们只配用这个字:砖)称:网络和电子游戏是一种毒品,是电子******,精神鸦片,游戏厂商是制毒贩毒者!
真是这样吗?电子游戏和沉迷游戏的人真有那些砖家说的那么不堪吗?
我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学者,只是一个爱上网,爱电脑,爱电脑游戏的宅男,我就以我目前所能上网收集到的材料说说谈谈,如有不当之处也请诸位多多包涵并指正。
首先,我们来讨论电子游戏和沉迷游戏的人真有那些砖家说的那么不堪这个问题。那么要求证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另一个问题,电子游戏是什么?
家长们视电子游戏为洪水猛兽;砖家认为电子游戏是电子******,精神鸦片;学校老师们认为电子游戏是使人堕落,不务正业的罪魁祸首;而我则认为电子游戏是使人身心愉悦,精神放松,让人痴迷不已的东西,而且在2011年5月9日,国际上已将电子游戏界定为世界第九大艺术,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曲、电影并列……说到这也许有许多平时不怎么接触电子游戏的人可能已经晕了,电子游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极端的反差呢?(已经知道并经常接触游戏的朋友们可直接无视这一段。)
好吧,那我就引用一条书面且权威的说明:电子游戏又称视频游戏,是指所有依托电子设备平台而运行的交互游戏。又可称为电子游戏软件。“啊!我更晕了!”看着到这段说明一定会有人这样抱头大叫。
哈哈!不如我来一段通俗解释:当你们看到一个人,正聚精会神的盯着手机、平板,捧着手柄用手指一通猛搓或某个“小血僧”在网吧里发狂似得大吼大叫,并用双手猛砸鼠标键盘,发出刺耳的啪啪声……这就是玩游戏,他们玩的就是电子游戏!
其实电子游戏并没有那么神秘,也没那么高大上,不过是一类十分普及的计算机软件。可它为什么会被砖家、老师、家长们如此痛恨,厌恶呢?它作为第九艺术,有媲美文学小说的剧本,有可以获得音乐奖的bgm,有如同精美画作的场景刻画,玩耍时就能感觉在艺术中徜徉,各种情绪也应运而生,会让你思考,会让你懂得知识;也许正因为如此它占据了青少年大量的精力,耗费了大量时间,让人感觉是在不务正业。然而代沟又让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老人们对电子游戏又惊又怕;他们没有接触过这项新兴事物,他们不了解,而对其产生了误解和恐惧。
我还记得当年央视战网魔系列记录片《谁把天才变成了魔兽》这一节目把wow喷了个狗血淋头。其中有这样一幕场景(我又回头去翻了下那部系列视频):
几位盟友家长这样描述wow:“一种恐怖,一种刺激……”【有光明就有黑暗,你不能摸到个大象腿就说大象原来根跟柱子……】
“到处都是血光飞溅……”【国服都被河蟹成石油了,你真看过人家玩wow?】
“这个音乐就好像我进了鬼迷宫一样……来到这我吃了点心脏病药……”【首先怀疑你的艺术欣赏能力,其次那只是你的心脏问题吧?别陪孩子到这地方来了,先去正规医院治治。】
要知道,游戏是世界第九大艺术,而wow又是电子游戏中的上乘之作,它的音乐都是出自世界顶级音乐大师之手,不亚于好莱坞一线大片的制作。这里随便给出两位大师的名字HansZimmer、JeremySoul。相信能上网看我这片文的人应该都知道用搜索引擎搜索吧?
另外配乐到底好不好只有听过才知道,各位空闲的时候也可以搜来听听,相信你们一定会拍手称赞的!
如果说以上是处于对陌生事物的无知和畏惧,那么接下来可都是胡编乱造了:
一位盟友说:“这个游戏是世界上最好的游戏,在游戏里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一切……没有秩序,没有规则,只有无尽的杀戮……”【喂喂喂……这谁写的稿子?赶紧回去重写,还想不想要5毛啦?】
“在里面打打杀杀,想怎么骂就怎么骂……”【抱歉,不同阵营,不同种族语言不通,对方看不到你在骂什么……而且服务器会河蟹一些词语。】
我认为这一出出让人啼笑皆非的言论很可能是那家网戒机构利用家长与孩子们的代沟,利用上代人对新生事物的无知与恐惧进行欺骗和洗脑的结果。他们妖魔化电子游戏,提出一个没有经过论证的网瘾概念,以此达到全权控制,搜刮金钱的目的。
再来让我们看看杨永信的神论:长时间的玩wow会让人失去人性,让人产生兽性……
为此节目提到一个尝试自杀的人,是大学生,声称是在游戏中多次看到游戏角色死而复生,因此想尝试自杀,而且想过30多种自杀方式,最终选择自刎,差点丧命……【这尼玛跟游戏有毛关系!自刎不是古装片,武侠片里的动作吗?你们不调查他为什么想自杀的原因,不给他找心理医生,送他去杨叔那干毛啊!如果他真想试试能不能像游戏里一样死而复生……那就是智商或精神问题了!应该送去特校或精神病院,而不是杨叔那里。】
接着,片子11分40-11分50秒,杨永信表示电子游戏与毒品成瘾表现十分相似。【我严重怀疑你是否真正做过研究,调查。】
之后他又表示这些症状很难区分……【你是在承认你没有做学术研究与调查吗?】
一位专家,一位学者,在没有经过详细的调查、实验、研究、考证的情况下就在国家媒体面前发表某一结论,接着下一秒又说很难区分……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和不要脸精神!
中国社会情况似乎对电子游戏很不利,那么外国的情况又如何呢?我看过一篇韩国的有关探讨电子游戏沉迷的纪录片,纪录片以韩国前星际2职业选手枪兵王,游戏IDMarineKing为对象,探讨这一现象。
节目开篇首先给出几名正在打电子游戏的少年的自述,其中有一名16岁的游戏玩家,他表示自己每天玩游戏的时间高达19小时,基本等于除了吃饭睡觉外都是玩游戏。
随后镜头一转,进入画面的是一位33岁的游戏玩家,他表示自己找不到活着的理由,什么都做不了,有时候会哭,有时候想自杀……
在韩国,9-39岁的游戏沉迷者高达8%(该统计截止2011年)。已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了,就此一位专家现身说法:“大约在15年前,韩国最严重的青少年问题是吸毒,但现在我认为网瘾已成为韩国最严重的的问题。”哎,这位砖家,你就直说网络和电子游戏就是毒品好了嘛!何必那么委婉呢?看来中国和韩国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这部纪录片比过国内拍摄的纪录片显得要客观不少。节目组采访了一个持有不同意见的专家,他表示目前还有没有确切的研究表明游戏沉迷到底是什么,也没有一则准确的定义。
总所周知,韩国是电子竞技的天堂,也是电子竞技的地狱。这里有目前最职业化的电竞运作体系和市场,有拥有全国第六高年薪的职业游戏玩家;这里,有多个战队世界第一,有全球最强的职业选手,同样也拥有最残酷的竞争压力。前星际2职业选手枪兵王曾是这里的佼佼者。
当年,年仅17岁的枪兵王距离高中毕业还有一年。虽然他已是一名星际2高手,职业玩家,但他的父母并没有分享到他对星际的热情,且对他学业前景十分担忧。
他的父亲曾提到枪兵王中学校长决定关闭学校的互联网服务,直到枪兵王从学校毕业,因为许多学生在午饭后会逃课去看他打星际。
很显然,不管电子竞技如何迅猛发展,社会与上代人都无法认同这项新兴事物。
枪兵王就提到以前因为玩游戏而同父母争吵,甚至深夜等父母睡着后才起来偷偷玩游戏。他母亲想起那段时光不由得偷偷流泪。
枪兵王玩游戏是职业,像他这样的职业选手,几乎每天都玩游戏十多个小时,那么这个是职业还是沉迷?对此节目组采访了知名游戏节目主持人Nickplott,他提到:游戏运动与游戏沉迷有着清晰的界限。如有人每天玩wow15个小时不出门,不参加社交活动,那只是不能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然而有的人则是像训练实时象棋这样的策略游戏,尽他们最大努力来征服这个项目。对,这就是另一回事了。这就是电竞与单纯为游戏而游戏的区别。
影片中Nickplott话音刚落,镜头一转,放出枪兵王在全球级电子竞技大赛获胜,捧起奖杯,并获得大量奖金……台下,他的父母为他鼓掌,开始变得支持儿子玩游戏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枪兵王,只有一个MarineKing……这难道是功利主义?比如我喜欢画画,可惜我没有天赋,无法成为像毕加索、莫奈、齐白石、张大千那样的名家,但我依然整天画画,那我是不是有画画瘾,要电击,要治疗?
我喜欢踢足球,而且我努力踢足球,整天踢球,为此耽误了学习;可我怎么踢也无法成为梅西,内马尔,那我是不是也有踢球瘾?要电击,要治疗?
我很喜欢下围棋,励志要成为像李世石、柯洁那样的高手,立志要成为像聂卫平、吴清源那样的棋坛巨匠。于是,我整天下棋,只下棋,耽误了学习与工作,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那我算不算不务正业?算不算是有棋瘾?是不是需要电击和治疗?
不,这一切不过是成王败寇下极端的功利主义罢了!
不能因为绘画、足球、围棋耽误了学习与工作,就忽略艺术陶冶情操的作用;忽略足球强身健体的功能;忽略围棋开发和锻炼智力的效果;接着给它们扣上一顶精神鸦片的帽子。
关键在于人,他是如何对待绘画、足球、围棋与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
这一切就好比刀,我能用刀方便生活,也能用刀杀人。那么用刀杀了人是刀的错还是我的错?还是那句话:关键在于人,而不是绘画、足球、围棋。同理,互联网与电子游戏也是如此。
道理很简单,只可惜,很少有上一代人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孩子送到那些所谓的网戒中心去,去进行所谓的治疗!那么,我们由央视的战网魔系列节目看看那些所谓的网瘾“治疗”又是怎么回事?
《黄河保卫战》这一集中有大量杨永信违背个人意愿,强行拘留盟友的镜头。
节目00:55秒赫然展现一个孩子的双手双脚都被捆绑在床上,她奋力挣扎,哭喊,但没有人来帮她。那个孩子他不是精神病,是个正常人,只是喜欢上网玩游戏而已。
节目01:04,央视记者旁白居然这样说:“一个盟友入院了,他来自安徽省……父母给他服了12片安眠药才把他弄来……”【12片安眠药,这孩子是你亲生的吗?我不是医生,我不懂得安眠药的剂量,但是12片!!!你丫的就不怕出人命吗?】
节目01:53秒开始,一位18岁的孩子被父母骗到网戒中心,孩子情绪很激动,但周围的人恶狠狠的说:“你走不出去的,你不用试!”然后一群彪形大汉围了上来,拽他、拉他,还说:“你听他的,他叫你坐你就坐!”那个他就指的是杨永信。
盟友很倔强,不愿意,彪形大汉直接给他来了个“过肩摔”。
接着就是13号室和中国早已禁止使用的DX-IIA电休克治疗仪。(节目上映后因为影响太大,该网戒中心已不再使用DX-IIA,而换了另一种所谓的低频脉冲治疗仪。其机理如何,我不知道,而且该院也没有公布具体详情。)
我只想问杨永信你了解赫尔辛基宣言吗?宪法懂吗?这里还有法律吗?
方舟子也就此事发表过文章:通过对脑部施加电击诱发抽搐并改变大脑功能,其机理至今不明,但损害记忆和认知功能是已知的;杨永信的治疗手段已经违反了国际惯例和世界卫生组织要求。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都明白那家网戒中心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了吧?最关键问题是他至今还在收盟友……
也许有人会说我看事物只看表面,为什么杨永信的机构至今仍旧存在,是因为他确确实实治好不少人,所以家长们都愿意送孩子过去。这是真的吗?
OK,让我们看看柴静的新闻调查《网瘾之戒》的2分51秒:
柴静问:“你在这接受过电击治疗吗?”
某盟友答:“接受过”(接下来就简单问答代替)
问:“疼痛吗?”
答:“有一点疼……但不是很疼”盟友频繁眨眼
问:“能接受吗?”
答:“能接受。”
问:“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疼呢?”
答:“它能让大脑清醒,然后能在内心深处思考问题……”【多么虚伪的回答,就三个字来形容:假、大、空!】
问:“为什么疼痛的时候你就能够清醒呢?”【柴静姐姐,能别那么直接吗?我都替盟友心疼了?这种单刀直入的问题还是留给杨叫兽吧!】
答:“只是一点点疼,就是那种微痛……”盟友又频繁眨眼睛。【哎,演技终究不够啊!】
问:“你觉得你是真清醒了?还是说因为害怕而服从?”
答:“真正的清醒了……”
问:“真的吗?”
答:“真的……”
问:“为什么哭呢?”
……
虽然节目没有直接给真相,但也不用多说了吧?
对家长的采访,节目4分15秒开始:
柴静问:“他为什么不相信你?”(他就指盟友,家长的孩子)
某家长答:“他觉得是我硬把他拉到这里来做治疗。如果他有逐渐转好,做好事,3个月,5个月,也许就变好了。”【我不知道这位家长口中的做好事是什么事?】
问:“如果他们仅仅是出于对这个仪器的恐惧,而表现的顺从,您觉得这是真正的改变吗?”
答:“他能恐惧一辈子,也许未必是坏事……”【这TM什么人呢?这价值观,道德观已经彻底扭曲了……也许就是这样的愚昧无知,才养出这样的熊孩子吧?】
也许只有这样无知愚昧的家长才会送孩子过去吧?
可能还有人会挑刺说我举出的或许只是个例,不能代表大多数人。这个我的确无法反驳,而且网上能搜到的可靠资料就这些……那么能不能治好,究竟治疗效果如何,我们不妨直接问问杨永信本人好了!
对杨永信的采访,节目6分12秒开始:
柴静问:“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人的说法,他们说他们是在伪装。”
杨永信答:“我说如果你的这种行为,能够伪装一辈子的话,是不是也很好?”【杨叫兽暴露真面目,柴静姐您太伟大了!】
问:“那么这还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吗?”【柴静姐哭笑不得】
答:“你说的非常好……你认为……还是刚才那个话题,你认为所有的都是装的吗?你认为所有人都是装的,那就是个伪科学。”【杨叫兽绞尽脑汁ing】
答:“我非常清楚的记得,我在06年,我们市里一个领导……”【杨叫兽开始转移话题】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乔治?奥威尔,你真是太伟大了!你早就看穿了一切!同样也得佩服柴静姐的勇气,深入虎狼之穴挖掘真相;感谢她曝光这些丑陋骗子的嘴脸!
当前国内网戒中心鱼龙混杂,特别是出了像杨、陶之流就将就网瘾治疗市场搞得乌烟瘴气,那么国外的网瘾治疗又如何呢?
就以离我们较近,又是电竞大国的韩国参考对象:当前韩国网瘾治疗机构正在尝试一种VR治疗方式,首先放一段他们所玩游戏的视频、音乐、声音,让他们冷静下来,然后播放一段令他们感到不适的视频画面和声音来降低他们的游戏欲望,如此重复十多次。
那么,这种网瘾治疗手段真的科学合理吗?我不是专家,无法做研究,下定论。不过这一段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发条橙》。
电影讲述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阿历克斯,在入狱之后为了提前重获自由自愿接受特殊的人格治疗。
这个治疗被称为“厌恶疗法”,医生一边播放他最喜欢的贝多芬交响乐,一边强迫他目不转睛的观看大量的色情、暴力影片,还有令人发指的纳粹暴行影片。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让试验者“目不转睛”的观看大量色情、暴力影片,以期达到对色情与暴力的厌恶条件反射,让试验者远离色情与暴力。【咦!这一幕何其相似?】
“厌恶疗法”的实验结束了,阿历克斯在这种方法的治疗下变成了一个打不还口,骂不还手的人,被释放出狱。出狱后,他却发现家里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不得已沦落到街头流浪,没想到碰到了曾被自己殴打的流浪汉,就在流浪汉对他实施报复时,两个曾经是他手下的警察替他解了围。结果,这两个手下又跟他有前仇,又对他大打出手……
So……到底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相比各位看官有自己的结论了吧?
说了那么多,都是亚洲的,也许一些伙伴可能想了解欧美国家又如何治疗网瘾(电子游戏沉迷)的呢?很简单,无非夏令营模式,心理辅导兼兴趣转移模式等等。
其实并非所有国内网戒中心都是杨永信之流,有一部分也都跟欧美差不多,不过还是略微还有些区别。老外显得相对更科学,更人性化,而且不会像国内大多数机构那么排斥互联网与电子游戏。这些机构在帮助游戏沉迷者戒除沉迷的同时还会正确引导他们认识互联网与电子游戏。
比如犹他州有个叫Outback的网戒中心,他们会先提供一些问卷调查表,来让家长评估孩子网瘾的严重性,并确定是哪些心理健康问题诱发了孩子的网瘾。像饮食和睡眠模式出现变化,试图减少孩子的上网时间但却失败的经历,都是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
Outback还会组织户外探险的活动。参加者需要在犹他州西部的沙漠里学会生火、结绳、修建棚子;还经常组织远足;每一周都有注册心理健康咨询师提供个人和团体治疗课程,鼓励大家去思考究竟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过度使用科技产品。
再比如美国西雅图郊外有个“数字科技可持续性重启中心”(reSTARTCenterforDigitalTechnologySustainability)康复班。这个中心占地五英亩,看起来更像是度假屋,参与者(这里不使用“病人”一词)在这里静修8到12周的时间。这里有注册咨询师提供治疗课程,还有一些动物可以用来提供宠物疗法,比如饲养一只小型澳大利亚牧羊犬。
参与者需要学习把自己对上网的热衷看成是一种瘾,他们需要制定一个计划来限制自己上网,避免触发潜在的导火线,并且列出应对策略。住在这里的时候,他们自己洗衣做饭,而且每天都有人查房。
但是这就一定能有效吗?这就一定正确吗?国际上有不少专业人士对当前的网瘾治疗持反对意见。一些精神卫生专家警告人们不要轻信网瘾康复中心的说法。
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瘾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兼主管查尔斯?奥布莱恩(CharlesO’Brien)说:“我们拥有治疗方案,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那是一种真正的成瘾现象。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你可以开设你想开设的任何治疗班,就连给魔鬼附体的人开设驱魔班都可以。”
杜克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次修订工作组的主席艾伦?弗朗西斯(AllenFrance)说:“当你把人们对某种东西的激情和兴趣称为精神障碍的时候,你就开始定义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了。”
游戏沉迷,网瘾,是一个全新的现象,目前还无法准确的定义这一现象,也没有找到切实的、有效的方法或者手段来被证实现在的网瘾治疗是有效的。我个人到比较认同韩国首尔,延世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黄升民的观点,他就韩国当前的社会形态出发,给出一种解释:“韩国是最为传统的社会,所以人们不觉得自己拥有自由以及改变自己社会角色、身份的力量。”
黄教授还提到:“如果你是个中等以下的学生,人们就不会正确的看待你,但在虚拟空间,人们就不会在意学校分数,社会财富、地位,因此很多年轻人他们很容易抛弃自己的真实世界,选择逃避。”
对,没错!沉迷电子游戏是一种逃避,网瘾就是一种从现实世界逃离到网络虚拟现实世界中的过程。
还记得韩国电子游戏沉迷纪录片中一位33岁的游戏玩家时候的那段话吗?找不到活着的理由,什么都做不了……我虽然没有他那么极端,但也差不多。我为什么玩游戏?因为我找不到可以做的事情,或不想做某些事情,把心灵寄托在游戏中每一次胜利和成就中……
OK,码了那么多字,并不是为那些除了整天坐在电脑玩游戏什么事都不做的人辩解,也并非鼓吹电子游戏与电子竞技的好!只是不希望同样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自己变得过于麻木。
各位看官看了这篇文能够有所思有所想,能看清一些打着网瘾治疗行骗的机构,能正确的认识互联网和电子游戏这就够了!
写于2016.11.5
修改于2016.11.8
回想起2008年,那一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有国人骄傲的08北京奥运会,也有让世界刻骨铭心的金融危机;但对向我这样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宅男来说,那一年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永世难忘的事莫过于央视的《战网魔》和网络上轰轰烈烈的讨伐杨永信了。网闹终归是网闹而已,对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的抗议也只是廉价的喊口号而已。
不知不觉中8年过去了,就当我即将把这一切尘封在记忆的最深处时,有一位大神在各大网站上发表一篇长篇大论,对杨永信口诛笔伐,我这才拍脑门,猛得想起来:已经8年了啊!网戒中心还在,非法且惨无人道的酷刑还在实施,杨永信依旧在行骗,无知愚昧的家长们还心甘情愿的把孩子托付给恶魔……让杨叔将自己的孩子改造成极品!
那些整天沉浸在二次元世界中的孩子是不是真有病?我不知道,也说不准,但他们的确与一般人有所不同,包括我在内。可这并不代表他们需要接受“电击治疗”。
我不是什么医学专家,也不是什么科学家,但我敢各位看官打赌,每天上网玩游戏超过4小时的人没有病,也不需要什么所谓的“电击治疗”!可惜主流舆论与一部分人并不认同这点,更有甚者,一些砖家(他们只配用这个字:砖)称:网络和电子游戏是一种毒品,是电子******,精神鸦片,游戏厂商是制毒贩毒者!
真是这样吗?电子游戏和沉迷游戏的人真有那些砖家说的那么不堪吗?
我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学者,只是一个爱上网,爱电脑,爱电脑游戏的宅男,我就以我目前所能上网收集到的材料说说谈谈,如有不当之处也请诸位多多包涵并指正。
首先,我们来讨论电子游戏和沉迷游戏的人真有那些砖家说的那么不堪这个问题。那么要求证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另一个问题,电子游戏是什么?
家长们视电子游戏为洪水猛兽;砖家认为电子游戏是电子******,精神鸦片;学校老师们认为电子游戏是使人堕落,不务正业的罪魁祸首;而我则认为电子游戏是使人身心愉悦,精神放松,让人痴迷不已的东西,而且在2011年5月9日,国际上已将电子游戏界定为世界第九大艺术,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曲、电影并列……说到这也许有许多平时不怎么接触电子游戏的人可能已经晕了,电子游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极端的反差呢?(已经知道并经常接触游戏的朋友们可直接无视这一段。)
好吧,那我就引用一条书面且权威的说明:电子游戏又称视频游戏,是指所有依托电子设备平台而运行的交互游戏。又可称为电子游戏软件。“啊!我更晕了!”看着到这段说明一定会有人这样抱头大叫。
哈哈!不如我来一段通俗解释:当你们看到一个人,正聚精会神的盯着手机、平板,捧着手柄用手指一通猛搓或某个“小血僧”在网吧里发狂似得大吼大叫,并用双手猛砸鼠标键盘,发出刺耳的啪啪声……这就是玩游戏,他们玩的就是电子游戏!
其实电子游戏并没有那么神秘,也没那么高大上,不过是一类十分普及的计算机软件。可它为什么会被砖家、老师、家长们如此痛恨,厌恶呢?它作为第九艺术,有媲美文学小说的剧本,有可以获得音乐奖的bgm,有如同精美画作的场景刻画,玩耍时就能感觉在艺术中徜徉,各种情绪也应运而生,会让你思考,会让你懂得知识;也许正因为如此它占据了青少年大量的精力,耗费了大量时间,让人感觉是在不务正业。然而代沟又让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老人们对电子游戏又惊又怕;他们没有接触过这项新兴事物,他们不了解,而对其产生了误解和恐惧。
我还记得当年央视战网魔系列记录片《谁把天才变成了魔兽》这一节目把wow喷了个狗血淋头。其中有这样一幕场景(我又回头去翻了下那部系列视频):
几位盟友家长这样描述wow:“一种恐怖,一种刺激……”【有光明就有黑暗,你不能摸到个大象腿就说大象原来根跟柱子……】
“到处都是血光飞溅……”【国服都被河蟹成石油了,你真看过人家玩wow?】
“这个音乐就好像我进了鬼迷宫一样……来到这我吃了点心脏病药……”【首先怀疑你的艺术欣赏能力,其次那只是你的心脏问题吧?别陪孩子到这地方来了,先去正规医院治治。】
要知道,游戏是世界第九大艺术,而wow又是电子游戏中的上乘之作,它的音乐都是出自世界顶级音乐大师之手,不亚于好莱坞一线大片的制作。这里随便给出两位大师的名字HansZimmer、JeremySoul。相信能上网看我这片文的人应该都知道用搜索引擎搜索吧?
另外配乐到底好不好只有听过才知道,各位空闲的时候也可以搜来听听,相信你们一定会拍手称赞的!
如果说以上是处于对陌生事物的无知和畏惧,那么接下来可都是胡编乱造了:
一位盟友说:“这个游戏是世界上最好的游戏,在游戏里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一切……没有秩序,没有规则,只有无尽的杀戮……”【喂喂喂……这谁写的稿子?赶紧回去重写,还想不想要5毛啦?】
“在里面打打杀杀,想怎么骂就怎么骂……”【抱歉,不同阵营,不同种族语言不通,对方看不到你在骂什么……而且服务器会河蟹一些词语。】
我认为这一出出让人啼笑皆非的言论很可能是那家网戒机构利用家长与孩子们的代沟,利用上代人对新生事物的无知与恐惧进行欺骗和洗脑的结果。他们妖魔化电子游戏,提出一个没有经过论证的网瘾概念,以此达到全权控制,搜刮金钱的目的。
再来让我们看看杨永信的神论:长时间的玩wow会让人失去人性,让人产生兽性……
为此节目提到一个尝试自杀的人,是大学生,声称是在游戏中多次看到游戏角色死而复生,因此想尝试自杀,而且想过30多种自杀方式,最终选择自刎,差点丧命……【这尼玛跟游戏有毛关系!自刎不是古装片,武侠片里的动作吗?你们不调查他为什么想自杀的原因,不给他找心理医生,送他去杨叔那干毛啊!如果他真想试试能不能像游戏里一样死而复生……那就是智商或精神问题了!应该送去特校或精神病院,而不是杨叔那里。】
接着,片子11分40-11分50秒,杨永信表示电子游戏与毒品成瘾表现十分相似。【我严重怀疑你是否真正做过研究,调查。】
之后他又表示这些症状很难区分……【你是在承认你没有做学术研究与调查吗?】
一位专家,一位学者,在没有经过详细的调查、实验、研究、考证的情况下就在国家媒体面前发表某一结论,接着下一秒又说很难区分……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和不要脸精神!
中国社会情况似乎对电子游戏很不利,那么外国的情况又如何呢?我看过一篇韩国的有关探讨电子游戏沉迷的纪录片,纪录片以韩国前星际2职业选手枪兵王,游戏IDMarineKing为对象,探讨这一现象。
节目开篇首先给出几名正在打电子游戏的少年的自述,其中有一名16岁的游戏玩家,他表示自己每天玩游戏的时间高达19小时,基本等于除了吃饭睡觉外都是玩游戏。
随后镜头一转,进入画面的是一位33岁的游戏玩家,他表示自己找不到活着的理由,什么都做不了,有时候会哭,有时候想自杀……
在韩国,9-39岁的游戏沉迷者高达8%(该统计截止2011年)。已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了,就此一位专家现身说法:“大约在15年前,韩国最严重的青少年问题是吸毒,但现在我认为网瘾已成为韩国最严重的的问题。”哎,这位砖家,你就直说网络和电子游戏就是毒品好了嘛!何必那么委婉呢?看来中国和韩国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这部纪录片比过国内拍摄的纪录片显得要客观不少。节目组采访了一个持有不同意见的专家,他表示目前还有没有确切的研究表明游戏沉迷到底是什么,也没有一则准确的定义。
总所周知,韩国是电子竞技的天堂,也是电子竞技的地狱。这里有目前最职业化的电竞运作体系和市场,有拥有全国第六高年薪的职业游戏玩家;这里,有多个战队世界第一,有全球最强的职业选手,同样也拥有最残酷的竞争压力。前星际2职业选手枪兵王曾是这里的佼佼者。
当年,年仅17岁的枪兵王距离高中毕业还有一年。虽然他已是一名星际2高手,职业玩家,但他的父母并没有分享到他对星际的热情,且对他学业前景十分担忧。
他的父亲曾提到枪兵王中学校长决定关闭学校的互联网服务,直到枪兵王从学校毕业,因为许多学生在午饭后会逃课去看他打星际。
很显然,不管电子竞技如何迅猛发展,社会与上代人都无法认同这项新兴事物。
枪兵王就提到以前因为玩游戏而同父母争吵,甚至深夜等父母睡着后才起来偷偷玩游戏。他母亲想起那段时光不由得偷偷流泪。
枪兵王玩游戏是职业,像他这样的职业选手,几乎每天都玩游戏十多个小时,那么这个是职业还是沉迷?对此节目组采访了知名游戏节目主持人Nickplott,他提到:游戏运动与游戏沉迷有着清晰的界限。如有人每天玩wow15个小时不出门,不参加社交活动,那只是不能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然而有的人则是像训练实时象棋这样的策略游戏,尽他们最大努力来征服这个项目。对,这就是另一回事了。这就是电竞与单纯为游戏而游戏的区别。
影片中Nickplott话音刚落,镜头一转,放出枪兵王在全球级电子竞技大赛获胜,捧起奖杯,并获得大量奖金……台下,他的父母为他鼓掌,开始变得支持儿子玩游戏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枪兵王,只有一个MarineKing……这难道是功利主义?比如我喜欢画画,可惜我没有天赋,无法成为像毕加索、莫奈、齐白石、张大千那样的名家,但我依然整天画画,那我是不是有画画瘾,要电击,要治疗?
我喜欢踢足球,而且我努力踢足球,整天踢球,为此耽误了学习;可我怎么踢也无法成为梅西,内马尔,那我是不是也有踢球瘾?要电击,要治疗?
我很喜欢下围棋,励志要成为像李世石、柯洁那样的高手,立志要成为像聂卫平、吴清源那样的棋坛巨匠。于是,我整天下棋,只下棋,耽误了学习与工作,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那我算不算不务正业?算不算是有棋瘾?是不是需要电击和治疗?
不,这一切不过是成王败寇下极端的功利主义罢了!
不能因为绘画、足球、围棋耽误了学习与工作,就忽略艺术陶冶情操的作用;忽略足球强身健体的功能;忽略围棋开发和锻炼智力的效果;接着给它们扣上一顶精神鸦片的帽子。
关键在于人,他是如何对待绘画、足球、围棋与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
这一切就好比刀,我能用刀方便生活,也能用刀杀人。那么用刀杀了人是刀的错还是我的错?还是那句话:关键在于人,而不是绘画、足球、围棋。同理,互联网与电子游戏也是如此。
道理很简单,只可惜,很少有上一代人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孩子送到那些所谓的网戒中心去,去进行所谓的治疗!那么,我们由央视的战网魔系列节目看看那些所谓的网瘾“治疗”又是怎么回事?
《黄河保卫战》这一集中有大量杨永信违背个人意愿,强行拘留盟友的镜头。
节目00:55秒赫然展现一个孩子的双手双脚都被捆绑在床上,她奋力挣扎,哭喊,但没有人来帮她。那个孩子他不是精神病,是个正常人,只是喜欢上网玩游戏而已。
节目01:04,央视记者旁白居然这样说:“一个盟友入院了,他来自安徽省……父母给他服了12片安眠药才把他弄来……”【12片安眠药,这孩子是你亲生的吗?我不是医生,我不懂得安眠药的剂量,但是12片!!!你丫的就不怕出人命吗?】
节目01:53秒开始,一位18岁的孩子被父母骗到网戒中心,孩子情绪很激动,但周围的人恶狠狠的说:“你走不出去的,你不用试!”然后一群彪形大汉围了上来,拽他、拉他,还说:“你听他的,他叫你坐你就坐!”那个他就指的是杨永信。
盟友很倔强,不愿意,彪形大汉直接给他来了个“过肩摔”。
接着就是13号室和中国早已禁止使用的DX-IIA电休克治疗仪。(节目上映后因为影响太大,该网戒中心已不再使用DX-IIA,而换了另一种所谓的低频脉冲治疗仪。其机理如何,我不知道,而且该院也没有公布具体详情。)
我只想问杨永信你了解赫尔辛基宣言吗?宪法懂吗?这里还有法律吗?
方舟子也就此事发表过文章:通过对脑部施加电击诱发抽搐并改变大脑功能,其机理至今不明,但损害记忆和认知功能是已知的;杨永信的治疗手段已经违反了国际惯例和世界卫生组织要求。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都明白那家网戒中心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了吧?最关键问题是他至今还在收盟友……
也许有人会说我看事物只看表面,为什么杨永信的机构至今仍旧存在,是因为他确确实实治好不少人,所以家长们都愿意送孩子过去。这是真的吗?
OK,让我们看看柴静的新闻调查《网瘾之戒》的2分51秒:
柴静问:“你在这接受过电击治疗吗?”
某盟友答:“接受过”(接下来就简单问答代替)
问:“疼痛吗?”
答:“有一点疼……但不是很疼”盟友频繁眨眼
问:“能接受吗?”
答:“能接受。”
问:“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疼呢?”
答:“它能让大脑清醒,然后能在内心深处思考问题……”【多么虚伪的回答,就三个字来形容:假、大、空!】
问:“为什么疼痛的时候你就能够清醒呢?”【柴静姐姐,能别那么直接吗?我都替盟友心疼了?这种单刀直入的问题还是留给杨叫兽吧!】
答:“只是一点点疼,就是那种微痛……”盟友又频繁眨眼睛。【哎,演技终究不够啊!】
问:“你觉得你是真清醒了?还是说因为害怕而服从?”
答:“真正的清醒了……”
问:“真的吗?”
答:“真的……”
问:“为什么哭呢?”
……
虽然节目没有直接给真相,但也不用多说了吧?
对家长的采访,节目4分15秒开始:
柴静问:“他为什么不相信你?”(他就指盟友,家长的孩子)
某家长答:“他觉得是我硬把他拉到这里来做治疗。如果他有逐渐转好,做好事,3个月,5个月,也许就变好了。”【我不知道这位家长口中的做好事是什么事?】
问:“如果他们仅仅是出于对这个仪器的恐惧,而表现的顺从,您觉得这是真正的改变吗?”
答:“他能恐惧一辈子,也许未必是坏事……”【这TM什么人呢?这价值观,道德观已经彻底扭曲了……也许就是这样的愚昧无知,才养出这样的熊孩子吧?】
也许只有这样无知愚昧的家长才会送孩子过去吧?
可能还有人会挑刺说我举出的或许只是个例,不能代表大多数人。这个我的确无法反驳,而且网上能搜到的可靠资料就这些……那么能不能治好,究竟治疗效果如何,我们不妨直接问问杨永信本人好了!
对杨永信的采访,节目6分12秒开始:
柴静问:“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人的说法,他们说他们是在伪装。”
杨永信答:“我说如果你的这种行为,能够伪装一辈子的话,是不是也很好?”【杨叫兽暴露真面目,柴静姐您太伟大了!】
问:“那么这还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吗?”【柴静姐哭笑不得】
答:“你说的非常好……你认为……还是刚才那个话题,你认为所有的都是装的吗?你认为所有人都是装的,那就是个伪科学。”【杨叫兽绞尽脑汁ing】
答:“我非常清楚的记得,我在06年,我们市里一个领导……”【杨叫兽开始转移话题】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乔治?奥威尔,你真是太伟大了!你早就看穿了一切!同样也得佩服柴静姐的勇气,深入虎狼之穴挖掘真相;感谢她曝光这些丑陋骗子的嘴脸!
当前国内网戒中心鱼龙混杂,特别是出了像杨、陶之流就将就网瘾治疗市场搞得乌烟瘴气,那么国外的网瘾治疗又如何呢?
就以离我们较近,又是电竞大国的韩国参考对象:当前韩国网瘾治疗机构正在尝试一种VR治疗方式,首先放一段他们所玩游戏的视频、音乐、声音,让他们冷静下来,然后播放一段令他们感到不适的视频画面和声音来降低他们的游戏欲望,如此重复十多次。
那么,这种网瘾治疗手段真的科学合理吗?我不是专家,无法做研究,下定论。不过这一段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发条橙》。
电影讲述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阿历克斯,在入狱之后为了提前重获自由自愿接受特殊的人格治疗。
这个治疗被称为“厌恶疗法”,医生一边播放他最喜欢的贝多芬交响乐,一边强迫他目不转睛的观看大量的色情、暴力影片,还有令人发指的纳粹暴行影片。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让试验者“目不转睛”的观看大量色情、暴力影片,以期达到对色情与暴力的厌恶条件反射,让试验者远离色情与暴力。【咦!这一幕何其相似?】
“厌恶疗法”的实验结束了,阿历克斯在这种方法的治疗下变成了一个打不还口,骂不还手的人,被释放出狱。出狱后,他却发现家里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不得已沦落到街头流浪,没想到碰到了曾被自己殴打的流浪汉,就在流浪汉对他实施报复时,两个曾经是他手下的警察替他解了围。结果,这两个手下又跟他有前仇,又对他大打出手……
So……到底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相比各位看官有自己的结论了吧?
说了那么多,都是亚洲的,也许一些伙伴可能想了解欧美国家又如何治疗网瘾(电子游戏沉迷)的呢?很简单,无非夏令营模式,心理辅导兼兴趣转移模式等等。
其实并非所有国内网戒中心都是杨永信之流,有一部分也都跟欧美差不多,不过还是略微还有些区别。老外显得相对更科学,更人性化,而且不会像国内大多数机构那么排斥互联网与电子游戏。这些机构在帮助游戏沉迷者戒除沉迷的同时还会正确引导他们认识互联网与电子游戏。
比如犹他州有个叫Outback的网戒中心,他们会先提供一些问卷调查表,来让家长评估孩子网瘾的严重性,并确定是哪些心理健康问题诱发了孩子的网瘾。像饮食和睡眠模式出现变化,试图减少孩子的上网时间但却失败的经历,都是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
Outback还会组织户外探险的活动。参加者需要在犹他州西部的沙漠里学会生火、结绳、修建棚子;还经常组织远足;每一周都有注册心理健康咨询师提供个人和团体治疗课程,鼓励大家去思考究竟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过度使用科技产品。
再比如美国西雅图郊外有个“数字科技可持续性重启中心”(reSTARTCenterforDigitalTechnologySustainability)康复班。这个中心占地五英亩,看起来更像是度假屋,参与者(这里不使用“病人”一词)在这里静修8到12周的时间。这里有注册咨询师提供治疗课程,还有一些动物可以用来提供宠物疗法,比如饲养一只小型澳大利亚牧羊犬。
参与者需要学习把自己对上网的热衷看成是一种瘾,他们需要制定一个计划来限制自己上网,避免触发潜在的导火线,并且列出应对策略。住在这里的时候,他们自己洗衣做饭,而且每天都有人查房。
但是这就一定能有效吗?这就一定正确吗?国际上有不少专业人士对当前的网瘾治疗持反对意见。一些精神卫生专家警告人们不要轻信网瘾康复中心的说法。
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瘾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兼主管查尔斯?奥布莱恩(CharlesO’Brien)说:“我们拥有治疗方案,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那是一种真正的成瘾现象。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你可以开设你想开设的任何治疗班,就连给魔鬼附体的人开设驱魔班都可以。”
杜克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次修订工作组的主席艾伦?弗朗西斯(AllenFrance)说:“当你把人们对某种东西的激情和兴趣称为精神障碍的时候,你就开始定义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了。”
游戏沉迷,网瘾,是一个全新的现象,目前还无法准确的定义这一现象,也没有找到切实的、有效的方法或者手段来被证实现在的网瘾治疗是有效的。我个人到比较认同韩国首尔,延世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黄升民的观点,他就韩国当前的社会形态出发,给出一种解释:“韩国是最为传统的社会,所以人们不觉得自己拥有自由以及改变自己社会角色、身份的力量。”
黄教授还提到:“如果你是个中等以下的学生,人们就不会正确的看待你,但在虚拟空间,人们就不会在意学校分数,社会财富、地位,因此很多年轻人他们很容易抛弃自己的真实世界,选择逃避。”
对,没错!沉迷电子游戏是一种逃避,网瘾就是一种从现实世界逃离到网络虚拟现实世界中的过程。
还记得韩国电子游戏沉迷纪录片中一位33岁的游戏玩家时候的那段话吗?找不到活着的理由,什么都做不了……我虽然没有他那么极端,但也差不多。我为什么玩游戏?因为我找不到可以做的事情,或不想做某些事情,把心灵寄托在游戏中每一次胜利和成就中……
OK,码了那么多字,并不是为那些除了整天坐在电脑玩游戏什么事都不做的人辩解,也并非鼓吹电子游戏与电子竞技的好!只是不希望同样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自己变得过于麻木。
各位看官看了这篇文能够有所思有所想,能看清一些打着网瘾治疗行骗的机构,能正确的认识互联网和电子游戏这就够了!
写于2016.11.5
修改于20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