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 知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script>    即便是大唐本土,由于新移民的不断增多,甚至在几年内会达到几百万之众,一座洛都大学肯定是不够的,不过新移民中大多都不会前去接受高等教育,新移民还是以青壮年家庭为主,虽然未成年新移民数量也不少,不过相对比例较低一些。

    大唐国政院教育部计划在一五计划内,再增加四所综合型大学,有珈州大学、旧金山大学、冈州大学和卑诗大学。其中珈州大学设在洛杉矶三圣区,旧金山大学自不必说,冈州大学设在玫园市(波特兰),卑诗大学将设在温哥华。珈州大学将同洛都大学一样,致力于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综合类大学,而旧金山大学将更注重理工科的培养,利用好本地的工业集群的条件。至于冈州大学和卑诗大学,基本上都是为了在当地州拥有高等教育院校,不过相对来说门类可能会比较有限。

    再加上准备设置在上海的复旦大学,设置在香港的港大,大唐将拥有七所综合型大学,足以支撑起高级人才的培养。复旦和港大其实主要面对的来自清国的求学者,他们可能年龄各异,不过有教无类都会被接受。当然有一个让无数年轻人咬牙切齿的东西,也跟着穿越众到来了,那就是高考。不管是本土大学还是特区大学,想要入学有俩条件:获得高中毕业证以及通过高等教育入学选拔考试。

    不过现在来说,由于实际上只存在一所洛都大学,任何从高中毕业之后的学生,只要成绩没有特别难看,并且有进入大学学习的意愿,他们都被录取了。穿越众中的一些年轻人。重新接受教育,高中数学考二三十分的大有人在,当然就算低分考生进入了洛都大学。他们的毕业难度也没有下降。从建立之初起就准备成为大唐共和国第一名校的洛都大学的治学态度极为严苛,一门考试不过。继续补考,补考不过重修,然后周而复始。而且这里绝对不会让考生糊弄糊弄就过去了,未来必然会有人无法通过考试,而最终无法毕业的情况。

    洛都大学现在仅有几百个学生,所学专业比较集中在数学、化学、商科和医科上面,工程类专业非常少,大唐的工业人才培养现在仍旧以职高为主。洛都大学设立后第一届学生还没有毕业。不过已经进入最后一年。几乎百分百大四的学生职业去向已经确定了,尽管大唐并无大学生分配这样的事情,但是作为少数高等教育人才,缺乏人才的所有单位都盯着这些人呢。

    比较稀奇的是,在调查中大部分大学准毕业生无意成为公务员,即便他们很可能会进入国政院这样的中央单位。很多准毕业生产生了比较强的学术发展倾向,教育部打算对于他们中的一部分进行额外培养,然后作为种子,去发展其他的大学。商科的准毕业生们变得炙手可热,无论是国企还是大型的私企。他们的人事单位都提前来踩点,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都抛出了橄榄枝,无疑毕业后他们就能享受高薪待遇。而且被作为重点人才储备培养。

    其中也有一部分毕业生,会前往上海特区进行工作。

    白南对于陈默一开始在上海特区的束手束脚并不太满意,建设上也没有格外出彩的地方,不过陈默在教育上的开展还是很迅速的。白南来到上海的第二天就知道,上海第一小学居然已经开始上课了,由于是免费教育,特区政府的人要求不论乡村还是城镇的家庭,有学龄儿童统一送往小学。虽然不少当地人对于唐人还处于不了解和怀疑的阶段,不过中国人对于教育和文化的重视几乎是天然的。

    所有人知道唐人开设学堂。免费入学读书之后,都会让孩子去念书。而且他们发现。孩子回家之后还背回一个免费发的小书包,里面有孩子们的课本还有纸笔文具一类。对于大多数的家庭来说。教育是他们承担不起的开支,但是有机会的话,他们还是希望孩子有文化。

    当然也有那种脑筋不清醒的,认为读书识字没有用处的,特区政府的人会上门告诉他们,如果不让你们的孩子上学,那就是违法,要罚钱、坐牢。所以有些人可能觉得读书无用,但是绝对不会冒着自己坐牢的风险拦阻孩子去上学的。

    而本地的农户和被招工的工人们,由于各自都拥有了集体,也就是农场、工队或者工厂,所以适应大唐国情,集体单位都有专门的扫盲办公室。所有的农户和工人都被要求进行扫盲学习,参加的人都会得到两块钱的扫盲补贴,如果学习出色的,不仅优先考虑提拔,而且还额外发奖金。

    江宁人冯绍之已经来到上海有一段日子了,他在做出权衡之后,来到公衙进行自荐,面试通过之后成为了特区政府的一名公务员。特区草创时期,人员吸纳比较容易,不过再往后肯定都要跟国内一样,进行统一国考选拔。

    冯绍之呆在上海的这段时间,对于一切大唐的事物都是惊奇的。教育这方面很典型,传统治国观中,教化子民当然很重要,但实际操作中各王朝更在意的是虚其心实其腹。教育的上层垄断,方便了某一阶级对另一阶级的统治。但冯绍之在上海特区的所见所闻则是完全不同的。特区政府要求每一个儿童入学,而且是花国帑让他们都上学,给孩子发校服、发文具、发课本,甚至学校还管孩子们一顿午餐。

    成为了公务员后,冯绍之也能接触到一些政府的财政预算,他知道单单是花在小学教育上的钱,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是唐人似乎花得很愉悦,他们有钱不用来修园子,不用来铺张浪费,却大笔地投入到教育中。

    他还借过孩子们的课本研究过,除了国文这样的东西对他没有难度外,数学中有些东西他也不太明白,什么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程计算,即便他就学的时候也看过九章之类的东西,但仍旧觉得很头大。科学和社会课的内容,更是令他惊奇,儒家有格物致知的理念,显然从这些东西上,冯绍之看到了唐人在格物致知这条路上走得很远。

    冯绍之能够想象未来如果这些当地的孩子都从学校毕业后,会是什么样。能写会算只不过是基础,他们都会知识渊博、眼界开拓,而且有良好的修养和品德,受过艺术的熏陶,懂得鉴赏。甚至在为人处世上,都会做的更加成功。

    这是对数千年以降的传统儒家社会的挑战和瓦解,唐人打算建造的是一个人人成士、人人成君子的国家。冯绍之从唐人的基础教育中,就能看出这样的野望。他也多少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唐人会强,因为他们的教育太强。

    原本冯绍之是单身来到上海的,不过在了解了唐人教育之后,他令家人带着他的几个孩子来到了上海。唐人对于迁居入特区的清人几乎是来着不拒的,再加上冯绍之本来也是公门中人,所以冯家人都很容易地得到了特区身份。冯家的小孩也都跟其他本地的孩子一样上小学了。

    冯家世代豪门,相比普通人来说有着绝好的教育资源。他们请得起博学鸿儒,而且上得了著名的书院。可是冯绍之却认为,进入唐人的公立小学,接受到的教育会比他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更好。他从来都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在已经大体摸索出未来可能的走向之后,他打算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唐人,而不是食古不化的清人。

    同时冯绍之还觉得让自己的孩子跟一群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相处,也是不错的事情。这种年纪的孩子还没有“恨爹不成刚”的意识,相处更单纯一些。群体的学习生活有利于他们更快成熟,在与人交往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也是后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学说法,同侪教育。

    甚至冯绍之自己还买了一套中学的教材,没事的时候就看看。冯绍之很早就意识到,传统的经学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对人的帮助是有限的,他的能力大部分都是经学以外培养出来的,也有父亲的言传身教。喜爱看杂书的冯绍之求知欲比较强,在来到上海之后,冯绍之的业余生活似乎更加惬意。同文书店是第一批就在上海营业的商铺,出售各种各样的书籍。冯绍之第一次进入同文书店震惊得无以复加。一座三层楼的建筑,里面全都是书。这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几乎就是天堂。

    不论他的万贯家财,以冯绍之自己做公务员的收入,买书根本不成问题。从介绍各种知识的书籍,到唐人的散文,应有尽有,他没事就过来踅摸一圈,随手翻翻,看中哪本就买,完全不分类别。甚至于连《大唐共和国刑法》、《养猪绝招三十六计》、《谁动了你的奶酪》一类的书,他都会买来看。

    来上海一个月,冯绍之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唐人的强大,来源于知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