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汉塞胡天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日塌天磕头在地。
闷蛋立刻下跪响应,“对呀!爷给我们当头领吧!”
贾道士费力地挤开人群同闷蛋并排跪下,“贫道誓死愿为爷马前小卒!”
黄河筏子客一条龙先深深作一个揖,跪下郑重起誓:“我一条龙手下二十几人都是苦命的筏子客,如今奉爷为主,如有三心二意,天诛地灭!”
筏子客马三跪下开言:“我马三最佩服爷英武善战!如今愿追随爷左右,如违此誓,死无全尸!”
奶娃从孙一身后静静地转出,轻轻地跪在孙一面前,“自从我记事起,我就不记得我吃饱过,爷,求求你别丢下我不管!”
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孙一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原本打算在此逗留一段时间后返回狼山,争取返回现代。
不过,现在既然出现了玉米,就要重新作评估。
“反清扶明”的想法在孙一脑海里又冒了出来。
明朝灭亡四大原因: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气数已尽、不可抗力。如今“不可抗力”可以划掉了。
但是孙一马上又升起了另一个疑问:为什么高产的玉米在明朝的西北已经不新鲜了,西北还是闹饥荒?
查阅手机孙一发现,另一个源自美洲的神级别的高产作物——甘薯,这时也已经在大明朝种植了。
甘薯进入中国是通过两家姓陈的家族:一家是广东东莞的陈家,陈益;一家是福建福州的陈家,叫陈振龙。
史料关于福州陈家的记录很详细,陈振龙是1593年从菲律宾千辛万苦把甘薯引进中国的。西班牙殖民者进入菲律宾的时候,从美洲引进了甘薯,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陈振龙是一个在吕宋岛做生意的生意人,想把这种东西引进老家,但是西班牙殖民者非常严苛,在各个口岸严厉盘查。陈振龙拿了一根甘薯的藤条把它编在一个箩筐里,然后带着这只箩筐上船回到福州老家。
带回来之后,他跟儿子一起给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了一份贴子,建议在福州试种这种甘薯。陈家率先在自家的农田里开始种植这种东西,四个月以后获得成功,立刻又给福建巡抚上了一份贴子。这个时候福建大旱,马上面临粮食短缺的局面,福建巡抚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福建各地立刻开始推广甘薯,由此甘薯在福建得以普及,使福建得以渡过当时的粮食危机。所以在福建也称甘薯为金薯。
据说福州人为陈家立了祠堂,祠堂里面供奉的就是陈振龙和他的儿子,把陈振龙供奉为水部尚书,把巡抚金学供奉在庙中。陈家由此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甘薯的家族举动,他们北上浙江、山东、河南,南下广东,但是非常不顺利。陈家后代,把家族推广甘薯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金薯传习录》
玉米和红薯,两种高产作物,一个走陆路,一个走水路,一北一南,一西一东,分别送上门来,而大明朝,居然因为饥荒而灭亡了!?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上帝精心安排的双保险居然都救不了大明!可见大明朝是怎样地变着花样作死!
要说玉米在西北是老百姓自发性地种植,没有得到官府的重视,可是在福建推广红薯的可是堂堂的一省巡抚啊。
一身巡抚身份不够,徐光启身份足够吧?
万历年间(1607年),徐光启父亲去世,徐光启遂扶柩归葬,回原籍淞沪守制三年。
次年,徐光启在家乡试种甘薯,大获成功,总结了甘薯的十三个好处曰“甘薯十三胜”,并上《甘薯疏》,请求推广。
徐光启在崇祯朝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孙一就不信徐光启就没给崇祯推荐过甘薯!
孙一实在是无语。这样都不行,还能怎样?
难道要上帝他老人家直接把成品粮食送到仓库里,再撅起屁股让大明朝皇帝愉快地踢上一脚?
让孙一更气不过的是:农业如此,工业也如此!
全球的所有知识分子,一致公推珍妮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开端。十部穿越小说九部拿珍妮机开局。
1764年制成的珍妮机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可装有八个锭子,适用于棉、毛、麻纤维纺纱。
而大明朝的纺织技术,远远领先珍妮机!
古今纺织工艺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各种纺织工具。
手摇纺车的图像资料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
脚踏纺车最早的图像资料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公元四世纪东晋画家顾恺之一幅画上出现脚踏三锭纺车;
宋末元初黄道婆(约1245-?)把脚踏麻纺车改成了脚踏三锭棉纺车;
元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王祯著《农书》里出现了脚踏三锭棉纺车,脚踏三锭麻纺车、脚踏五锭麻纺车。
王祯的《农书》还记录了“中原麻苎之乡”皆使用的一种大纺车,同时可以纺三十二个锭子!是四百年后出现的珍妮机的四倍!
更牛的是,比大纺车更进一步的是“水转大纺车”,完全由水力驱动!
王祯不是工程师,所以对大纺车结构的记录不甚了了可以理解。
薛景石,元初山西万泉县(今山西万荣县)人。出身木工世家,著有《梓人遗制》,详细介绍各种木器形状、结构特点、制造方法。绘有零件图和总体装配图,每图都注明机件名称、尺寸和安装位置、制作方法和工时估算。
可惜《梓人遗制》原本失散,到2016的年代仅保存了其中的两部分:其一,车,其二,织机。
其中织机部分中对立机子(即立织机)、华机子(即提花机)、布卧机子(即织麻、丝织机)和罗机子(即罗织机)的形制、规格都有叙述和讲解。
孙一估计,崇祯五年,大纺车的制作工艺一定还没有失传!甚至在某个地方,还有无数台大纺机在运转!
从农业,到工业,大明朝万万没有灭亡的道理。
可是,偏偏它就是灭亡了!
孙一只能扼腕叹息,大明朝气数已尽,是它自己要花样作死,谁也拦不住。
留给孙一唯一合逻辑的方案,就是任大明朝去死!“反清不扶明”!
如果“不扶明”,大明朝的“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气数已尽”一下子全转化为孙一的优势。
孙一发觉以前自己搞混了了几个概念:民族、文化、国家和政权,自己把这四者混成一个词:“大明朝”。
孙一其实想挽救的是前二者,与属于老朱家的国家和政权没有一文钱关系!
如果抛弃老朱家,有什么地方比这三不管的塞外狼山更合适?有什么人比这些活不下去的流民更合适?
孙一血往上涌,对着脚下的明朝人说道:“我答应你们!”
有诗赞曰: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唐)王维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日塌天磕头在地。
闷蛋立刻下跪响应,“对呀!爷给我们当头领吧!”
贾道士费力地挤开人群同闷蛋并排跪下,“贫道誓死愿为爷马前小卒!”
黄河筏子客一条龙先深深作一个揖,跪下郑重起誓:“我一条龙手下二十几人都是苦命的筏子客,如今奉爷为主,如有三心二意,天诛地灭!”
筏子客马三跪下开言:“我马三最佩服爷英武善战!如今愿追随爷左右,如违此誓,死无全尸!”
奶娃从孙一身后静静地转出,轻轻地跪在孙一面前,“自从我记事起,我就不记得我吃饱过,爷,求求你别丢下我不管!”
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孙一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原本打算在此逗留一段时间后返回狼山,争取返回现代。
不过,现在既然出现了玉米,就要重新作评估。
“反清扶明”的想法在孙一脑海里又冒了出来。
明朝灭亡四大原因: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气数已尽、不可抗力。如今“不可抗力”可以划掉了。
但是孙一马上又升起了另一个疑问:为什么高产的玉米在明朝的西北已经不新鲜了,西北还是闹饥荒?
查阅手机孙一发现,另一个源自美洲的神级别的高产作物——甘薯,这时也已经在大明朝种植了。
甘薯进入中国是通过两家姓陈的家族:一家是广东东莞的陈家,陈益;一家是福建福州的陈家,叫陈振龙。
史料关于福州陈家的记录很详细,陈振龙是1593年从菲律宾千辛万苦把甘薯引进中国的。西班牙殖民者进入菲律宾的时候,从美洲引进了甘薯,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陈振龙是一个在吕宋岛做生意的生意人,想把这种东西引进老家,但是西班牙殖民者非常严苛,在各个口岸严厉盘查。陈振龙拿了一根甘薯的藤条把它编在一个箩筐里,然后带着这只箩筐上船回到福州老家。
带回来之后,他跟儿子一起给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了一份贴子,建议在福州试种这种甘薯。陈家率先在自家的农田里开始种植这种东西,四个月以后获得成功,立刻又给福建巡抚上了一份贴子。这个时候福建大旱,马上面临粮食短缺的局面,福建巡抚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福建各地立刻开始推广甘薯,由此甘薯在福建得以普及,使福建得以渡过当时的粮食危机。所以在福建也称甘薯为金薯。
据说福州人为陈家立了祠堂,祠堂里面供奉的就是陈振龙和他的儿子,把陈振龙供奉为水部尚书,把巡抚金学供奉在庙中。陈家由此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甘薯的家族举动,他们北上浙江、山东、河南,南下广东,但是非常不顺利。陈家后代,把家族推广甘薯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金薯传习录》
玉米和红薯,两种高产作物,一个走陆路,一个走水路,一北一南,一西一东,分别送上门来,而大明朝,居然因为饥荒而灭亡了!?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上帝精心安排的双保险居然都救不了大明!可见大明朝是怎样地变着花样作死!
要说玉米在西北是老百姓自发性地种植,没有得到官府的重视,可是在福建推广红薯的可是堂堂的一省巡抚啊。
一身巡抚身份不够,徐光启身份足够吧?
万历年间(1607年),徐光启父亲去世,徐光启遂扶柩归葬,回原籍淞沪守制三年。
次年,徐光启在家乡试种甘薯,大获成功,总结了甘薯的十三个好处曰“甘薯十三胜”,并上《甘薯疏》,请求推广。
徐光启在崇祯朝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孙一就不信徐光启就没给崇祯推荐过甘薯!
孙一实在是无语。这样都不行,还能怎样?
难道要上帝他老人家直接把成品粮食送到仓库里,再撅起屁股让大明朝皇帝愉快地踢上一脚?
让孙一更气不过的是:农业如此,工业也如此!
全球的所有知识分子,一致公推珍妮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开端。十部穿越小说九部拿珍妮机开局。
1764年制成的珍妮机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可装有八个锭子,适用于棉、毛、麻纤维纺纱。
而大明朝的纺织技术,远远领先珍妮机!
古今纺织工艺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各种纺织工具。
手摇纺车的图像资料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
脚踏纺车最早的图像资料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公元四世纪东晋画家顾恺之一幅画上出现脚踏三锭纺车;
宋末元初黄道婆(约1245-?)把脚踏麻纺车改成了脚踏三锭棉纺车;
元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王祯著《农书》里出现了脚踏三锭棉纺车,脚踏三锭麻纺车、脚踏五锭麻纺车。
王祯的《农书》还记录了“中原麻苎之乡”皆使用的一种大纺车,同时可以纺三十二个锭子!是四百年后出现的珍妮机的四倍!
更牛的是,比大纺车更进一步的是“水转大纺车”,完全由水力驱动!
王祯不是工程师,所以对大纺车结构的记录不甚了了可以理解。
薛景石,元初山西万泉县(今山西万荣县)人。出身木工世家,著有《梓人遗制》,详细介绍各种木器形状、结构特点、制造方法。绘有零件图和总体装配图,每图都注明机件名称、尺寸和安装位置、制作方法和工时估算。
可惜《梓人遗制》原本失散,到2016的年代仅保存了其中的两部分:其一,车,其二,织机。
其中织机部分中对立机子(即立织机)、华机子(即提花机)、布卧机子(即织麻、丝织机)和罗机子(即罗织机)的形制、规格都有叙述和讲解。
孙一估计,崇祯五年,大纺车的制作工艺一定还没有失传!甚至在某个地方,还有无数台大纺机在运转!
从农业,到工业,大明朝万万没有灭亡的道理。
可是,偏偏它就是灭亡了!
孙一只能扼腕叹息,大明朝气数已尽,是它自己要花样作死,谁也拦不住。
留给孙一唯一合逻辑的方案,就是任大明朝去死!“反清不扶明”!
如果“不扶明”,大明朝的“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气数已尽”一下子全转化为孙一的优势。
孙一发觉以前自己搞混了了几个概念:民族、文化、国家和政权,自己把这四者混成一个词:“大明朝”。
孙一其实想挽救的是前二者,与属于老朱家的国家和政权没有一文钱关系!
如果抛弃老朱家,有什么地方比这三不管的塞外狼山更合适?有什么人比这些活不下去的流民更合适?
孙一血往上涌,对着脚下的明朝人说道:“我答应你们!”
有诗赞曰: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唐)王维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