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奔大宁朱棣巧借兵 留北平高炽智守城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曹国公李景隆被任命为大将军,这日李景隆帅五十万大军在长江边准备北上伐燕。突然朱允炆穿着武弁服,乘龙辇带着卤簿仪仗亲来送行。只听朱允炆说道:“赐曹国公李景隆通天犀带。”李景隆受宠若惊,赶忙叩头谢恩,朱允炆走上前去,“朕还要将这斧钺赐予曹国公,有这斧钺在手,曹国公可便宜行事,先斩后奏。”朱允炆说完,便将手中的斧钺递给李景隆,李景隆接过斧钺,感激涕零,跪在地上不知说什么好。朱允炆扶起李景隆,“景隆表兄快请起,你与朕一同长大,当年咱们在大本堂一同读书的情景朕还记得,此次伐燕,全都仰仗景隆表兄了。”李景隆说道:“陛下大恩,臣没齿难忘,不伐燕立功,臣无以报陛下。”朱允炆笑笑,随后亲自牵过来一匹马,说道:“请景隆表兄上马。”李景隆诚惶诚恐,“这如何使得,陛下怎可为微臣牵马。”“如何使不得?景隆表兄是伐燕的功臣。这是皇爷爷在时,赐与朕的汗血宝马,今日朕赐予景隆表兄了。请景隆表兄上马。”李景隆跨上战马,朱允炆挥了挥手,说道:“景隆表兄旗开得胜。”李景隆感激万分,抱拳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尽心竭力。”说完,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伐燕。
朱棣回到了燕王府,正在书房中愁着攻不下真定城之事,朱棣对道衍说道:“耿炳文绝非等闲之辈,太祖皇帝打天下时,他坚守长兴十年之久,张士诚都无可奈何。如今这耿炳文守真定,本王该如何攻下?”不待道衍开口,马三保便前来禀报:“殿下,朝廷撤了耿炳文的大将军之职,改任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率五十万大军北上,如今曹国公已率军驻守在河间了。”朱棣听闻朝廷改任李景隆为大将军,突然露出了几分欣喜,因为李景隆乃是他的侄儿,朱棣对自己的这个侄儿十分了解,于是朱棣忙对马三保说道:“太好了,李景隆色厉而中馁,况乃赵括之辈,虽熟知兵法,却都是纸上空谈。建文任他为大将军,是自取灭亡。快,快将张玉、朱能他们叫来。”三保应声而去。
不一会,张玉、朱能、高炽、高煦等齐集朱棣书房中,商议迎战之策。朱高煦站起身来,“父王不必惊慌,五十万大军又如何?我燕军久经战阵,张玉、朱能将军更是极善用兵。咱们奋力拼杀,定能取胜。”朱棣并未理会高煦,只是沉默着思索,众人都在等着朱棣开口,此时燕山中护卫千户邱福快步走进来,“殿下。辽东总兵杨文,将军吴高又出师攻打永平了。”朱棣听邱福如此一说,脸上竟露出一丝喜色,沉默了半晌的朱棣终于开了口:“那本王便率重兵去解永平之围。”张玉赶忙劝阻:“殿下三思,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就要来到北平,我们劳师远征,北上解永平之围,再回师对抗李景隆必是人困马乏,劳累不堪。这可是犯了用兵之大忌啊。”朱棣面露微笑,“咱们留在北平整军待战李景隆又如何?李景隆有五十万大军,而我们现在只有十余万人。区区十余万对抗朝廷五十万大军,能有多大胜算?”众人听了朱棣的话都沉默了,朱棣起身缓缓走到了朱高炽面前,说道:“高炽,朝廷派五十万大军来围剿我北平,我北平这些兵力就算以死相拼也是徒劳,父王必须先解永平之围,待解了永平之围,再秘密改道,去你十七叔那儿借兵,北平城就由你来坚守,北平诸事,你与你母妃商议。切记,只宜坚守,万不可出战。”“是,父王。十七叔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麾下又有朵颜三卫骑兵,若能借兵,便可对付朝廷五十万大军。借兵一事,父王可有把握?”“建文早就防范着你十七叔了,为防范其他藩王应和,建文便召你十五叔与十七叔去南京,虽然你十五叔回了南京,可你十七叔仍在大宁,建文便削了你十七叔的王府三护卫。老十七何等精明之人,岂不知唇亡齿寒之理,我若兵败,他也难逃被废之灾。你且守好北平,父王借到兵,便回师解北平之围。”朱高炽连连称是。听到此处,一直沉默的道衍开口问道:“殿下欲留多少兵力与世子守北平?”“十余万燕军皆随本王去大宁,北平只留老弱兵士一万人,以据朝廷之师。”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张玉赶忙问道:“殿下,万人何以据五十万雄师?”朱棣叹了口气,“大宁借兵之事不得张扬,否则事难成矣。此时正好永平被辽东军所围,我等佯装带兵去救援永平,解永平之围后便秘密奔向大宁,这才不易察觉。若救援永平不带重兵前去,不免引人怀疑。本王也是没有办法。”朱棣说着,又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高炽,此次守北平难为你了,北平之事,就全靠你了。”高炽正色说道:“父王放心,高炽定当尽心竭力,誓死守卫北平。”
商议好借兵之事,朱棣带着道衍、张玉、朱能、邱福、朱高煦、马煜、马三保等兵将十几万人起身,临行之时,突然听身后一女子喊道:“殿下。”朱棣回头看去,正是玉竹带着郁离赶到了燕王府门前。玉竹疾步上前,“殿下征乃儿不花时,朔漠之上,天降大雪,寒冷非常,虽然‘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自那以后便落下了咳疾与风湿的病症,最怕天寒,如今天气又转寒了,北地更是寒冷多风,妾这几日连夜赶制了这件厚斗篷,殿下披上它御寒吧。”玉竹边说着边将斗篷披在朱棣身上,朱棣拉起玉竹的手,“等本王回来。”说完,朱棣便跨上了战马,玉竹追上前去,说道:“‘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朱棣看着玉竹,说道:“‘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朱棣说完长叹了一口气又说道:“回府吧,等本王回来。”说完便调转马头带着大军离开了。玉竹边望着朱棣远去的背影边用罗帕拭去泪水,直到不见了大军的踪迹,郁离才在一旁劝说:“夫人,外边冷,咱们回去吧。”玉竹自语着:“‘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玉竹一声长叹,不舍地同郁离回了燕王府。
燕王朱棣带着军队来到了永平,与辽东军展开激战,虽然燕军士气高涨,但辽东军守将吴高率军奋勇拼杀,双方僵持在战场之上,休战之时,朱棣赶忙召来了朱高煦,朱高煦快步走进朱棣营帐,朱棣将两封书信交予朱高煦,吩咐道:“高煦,这封盛赞吴高的信一定要想办法交到辽东总兵杨文手中,这封贬斥杨文的书信定要交到吴高手中。”朱高煦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父王这是离间辽东军二位守将,让他们内讧,咱们坐收渔翁之利。”朱棣点了点头,“正是,那吴高心思缜密,骁勇非常,若能除掉他,永平之围便解了。”朱高煦露出几分担忧,“只是仅凭一封书信,那杨文是否会疑吴高?”朱棣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说道:“你忘了那吴高是谁?湘王妃的叔父,当初可是建文逼得湘王夫妇自焚的,父王这信中都写得清清楚楚,不论他吴高对朝廷何等忠心,都不怕杨文与朝廷不起疑。”朱高煦恍然大悟,赶忙应道:“儿臣这便去。”
书信送出之后,一切如朱棣所料,杨文将书信上报朱允炆,朱允炆对吴高起了疑,将吴高削去爵位,贬到山西,杨文不敌燕军,永平之围就此解了。解了永平之围,朱棣便率军从刘家口直趋大宁。
曹国公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来征讨朱棣,听说朱棣去救援永平,李景隆大笑着对部将说道:“都言燕贼善战,我看也不过如此,北平尚且危在旦夕,还去救援永平,真是舍本求末。燕军倾巢而出救援永平,北平仅剩老弱妇孺万余众,此时不取北平,更待何时?待本将军攻下北平,活捉燕贼,以报皇恩。”
朱棣来到大宁,他把军队留在城外,只带着亲信来到宁王府。宁王朱权听说朱棣穷蹙而来求救,朱权虽有顾忌,可还是出门相迎,两兄弟相见之后自是分外亲热,朱棣抱住朱权大哭起来,诉说自己如何不得己才起兵,怒斥建文如何迫害你我兄弟。朱权与朱棣同病相怜,便留朱棣在府中住了几日。这几日当中,朱权见朱棣并无异常动向,于是放松了警惕。就在这几日,朱棣的亲信已买通了朵颜三卫的首领。
朱权正担忧朱棣长居大宁会招致朝廷不满,遂与宁王妃商议:“四哥长居大宁,恐怕陛下会迁怒于本王。”宁王妃点点头,“若得了与他共同谋反的罪名更是不妙。”朱权边思索边说着:“可如何开口赶他走?毕竟本王与他同父所生,建文削藩,本王与四哥可是同命相连的。”二人正说着,突然听闻朱棣在门外喊着:“十七弟,十七弟。”朱权与宁王妃起身之时,朱棣已走进房门,朱棣拱手对朱权说道:“十七弟款待四哥多日,四哥心中甚慰。”朱权忙说:“四哥说哪里话。”朱棣又转身对宁王妃说道:“四哥叨扰数日,弟妹这几日也着实辛苦了。”宁王妃也赶忙说道:“四哥太过客气了,都是自家的兄弟,四哥前来,怎能不好生招待。”朱棣叹了口气,“只是四哥再居大宁,恐怕连累了你们宁王府,四哥明日便回北平去了。”朱权听闻朱棣要走,心中大喜,赶忙说道:“四哥多保重,明日十七弟亲自为四哥送行。”“还是你我兄弟至亲,换作旁人,谁敢此时招四哥上门。”“四哥如此说便见外了,你我兄弟本就同心。”
第二日,朱权便去大宁郊外为朱棣送行。朱棣、朱权骑马并肩边行边谈,转眼便来到了大宁郊外,朱权说道:“四哥,靖难之事异常艰辛,望四哥好生珍重。十七弟也惭愧,不能帮上四哥。”朱棣听到此处,一把抓住朱权的手腕,“十七弟能帮四哥,此时恐怕只有十七弟能帮四哥。”朱棣话音刚落,郊外伏兵四起,朱权军队哗变,朱权大惊失色,只听朱棣笑着说道:“十七弟,四哥若兵败,不久之后建文便会废你为庶人,不如借四哥些兵力,将来你我兄弟中分天下如何?”朱权回头一看,只见王府妃妾与世子等人已皆被张玉、朱能等人擒住,见此情状,朱权也只能点头答应了,朱棣大喜,遂带着朱权一家以及朱权的军队回师北平。
就在朱棣大宁“借兵”之时,李景隆求胜心切,率领军队一路直趋北平城下。世子朱高炽奉父王之命死守北平城,此时已是部署完毕。朱高炽为了燕王府一家的性命,为了父王的千秋基业,拼死守卫北平城,他亲自登城指挥,徐令仪、张清瑶乃将门之女,皆穿戎装率领北平妇孺登城拒守,一时间,北平城内妇孺皆兵。李景隆几次攻城皆被击退,遂命兵士火烧城门,徐令仪、张清瑶率城中所有妇孺汲水灭火。李景隆见火攻不成,便命云梯攻城,高炽、令仪、清瑶又率城中军民用木石猛砸爬上云梯的朝廷军士。
正在此时,朝廷军的都督瞿能发现彰义门防守兵力甚弱,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瞿郁、瞿陶率精锐骑兵猛攻彰义门,瞿能父子骁勇非常,燕军不敌,彰义门的城门已然被砍开,瞿能见此情状,速派人请李景隆派兵接济,李景隆得知彰义门被瞿能所破,心中暗想:“如此一来,这攻破北平城的头功岂不是瞿能的了,不行,陛下如此厚待,我怎可不立头功?既然北平城今日可破,那明日亦可破。待明日我亲自破城,也不枉陛下对我一番器重。”想到此处,李景隆对身边兵士说道:“飞马传报瞿都督,孤军而入,怕有暗算,请瞿都督立刻撤退,待明日大军而至,共同破城而入,违令者斩。”瞿能接到李景隆的命令,异常愤怒,可军令如山,又违抗不得,只好撤退。此时朝廷军兵将皆精疲力竭,李景隆下令大军在北平城外安营歇息,待明日再战,燕军这才得以喘息。
朱高炽见彰义门的城门已被砍破,倒吸了一口凉气,赶快派人修筑城门。朱高炽焦急之间看见方才北平军民灭火之时所汲之水此刻都已结成了冰,于是灵机一动,立即派全城军民连夜将城墙汲水灌湿,时值寒冬,滴水成冰,城中军民不断提水浇城,待一夜过后,北平城俨然成了一座冰城。待朝廷军第二日一早再来攻城之时,看着如琉璃般晶莹剔透的冰墙,已无攀爬的可能。就这样,朱高炽成功守住了北平城。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曹国公李景隆被任命为大将军,这日李景隆帅五十万大军在长江边准备北上伐燕。突然朱允炆穿着武弁服,乘龙辇带着卤簿仪仗亲来送行。只听朱允炆说道:“赐曹国公李景隆通天犀带。”李景隆受宠若惊,赶忙叩头谢恩,朱允炆走上前去,“朕还要将这斧钺赐予曹国公,有这斧钺在手,曹国公可便宜行事,先斩后奏。”朱允炆说完,便将手中的斧钺递给李景隆,李景隆接过斧钺,感激涕零,跪在地上不知说什么好。朱允炆扶起李景隆,“景隆表兄快请起,你与朕一同长大,当年咱们在大本堂一同读书的情景朕还记得,此次伐燕,全都仰仗景隆表兄了。”李景隆说道:“陛下大恩,臣没齿难忘,不伐燕立功,臣无以报陛下。”朱允炆笑笑,随后亲自牵过来一匹马,说道:“请景隆表兄上马。”李景隆诚惶诚恐,“这如何使得,陛下怎可为微臣牵马。”“如何使不得?景隆表兄是伐燕的功臣。这是皇爷爷在时,赐与朕的汗血宝马,今日朕赐予景隆表兄了。请景隆表兄上马。”李景隆跨上战马,朱允炆挥了挥手,说道:“景隆表兄旗开得胜。”李景隆感激万分,抱拳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尽心竭力。”说完,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伐燕。
朱棣回到了燕王府,正在书房中愁着攻不下真定城之事,朱棣对道衍说道:“耿炳文绝非等闲之辈,太祖皇帝打天下时,他坚守长兴十年之久,张士诚都无可奈何。如今这耿炳文守真定,本王该如何攻下?”不待道衍开口,马三保便前来禀报:“殿下,朝廷撤了耿炳文的大将军之职,改任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率五十万大军北上,如今曹国公已率军驻守在河间了。”朱棣听闻朝廷改任李景隆为大将军,突然露出了几分欣喜,因为李景隆乃是他的侄儿,朱棣对自己的这个侄儿十分了解,于是朱棣忙对马三保说道:“太好了,李景隆色厉而中馁,况乃赵括之辈,虽熟知兵法,却都是纸上空谈。建文任他为大将军,是自取灭亡。快,快将张玉、朱能他们叫来。”三保应声而去。
不一会,张玉、朱能、高炽、高煦等齐集朱棣书房中,商议迎战之策。朱高煦站起身来,“父王不必惊慌,五十万大军又如何?我燕军久经战阵,张玉、朱能将军更是极善用兵。咱们奋力拼杀,定能取胜。”朱棣并未理会高煦,只是沉默着思索,众人都在等着朱棣开口,此时燕山中护卫千户邱福快步走进来,“殿下。辽东总兵杨文,将军吴高又出师攻打永平了。”朱棣听邱福如此一说,脸上竟露出一丝喜色,沉默了半晌的朱棣终于开了口:“那本王便率重兵去解永平之围。”张玉赶忙劝阻:“殿下三思,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就要来到北平,我们劳师远征,北上解永平之围,再回师对抗李景隆必是人困马乏,劳累不堪。这可是犯了用兵之大忌啊。”朱棣面露微笑,“咱们留在北平整军待战李景隆又如何?李景隆有五十万大军,而我们现在只有十余万人。区区十余万对抗朝廷五十万大军,能有多大胜算?”众人听了朱棣的话都沉默了,朱棣起身缓缓走到了朱高炽面前,说道:“高炽,朝廷派五十万大军来围剿我北平,我北平这些兵力就算以死相拼也是徒劳,父王必须先解永平之围,待解了永平之围,再秘密改道,去你十七叔那儿借兵,北平城就由你来坚守,北平诸事,你与你母妃商议。切记,只宜坚守,万不可出战。”“是,父王。十七叔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麾下又有朵颜三卫骑兵,若能借兵,便可对付朝廷五十万大军。借兵一事,父王可有把握?”“建文早就防范着你十七叔了,为防范其他藩王应和,建文便召你十五叔与十七叔去南京,虽然你十五叔回了南京,可你十七叔仍在大宁,建文便削了你十七叔的王府三护卫。老十七何等精明之人,岂不知唇亡齿寒之理,我若兵败,他也难逃被废之灾。你且守好北平,父王借到兵,便回师解北平之围。”朱高炽连连称是。听到此处,一直沉默的道衍开口问道:“殿下欲留多少兵力与世子守北平?”“十余万燕军皆随本王去大宁,北平只留老弱兵士一万人,以据朝廷之师。”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张玉赶忙问道:“殿下,万人何以据五十万雄师?”朱棣叹了口气,“大宁借兵之事不得张扬,否则事难成矣。此时正好永平被辽东军所围,我等佯装带兵去救援永平,解永平之围后便秘密奔向大宁,这才不易察觉。若救援永平不带重兵前去,不免引人怀疑。本王也是没有办法。”朱棣说着,又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高炽,此次守北平难为你了,北平之事,就全靠你了。”高炽正色说道:“父王放心,高炽定当尽心竭力,誓死守卫北平。”
商议好借兵之事,朱棣带着道衍、张玉、朱能、邱福、朱高煦、马煜、马三保等兵将十几万人起身,临行之时,突然听身后一女子喊道:“殿下。”朱棣回头看去,正是玉竹带着郁离赶到了燕王府门前。玉竹疾步上前,“殿下征乃儿不花时,朔漠之上,天降大雪,寒冷非常,虽然‘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自那以后便落下了咳疾与风湿的病症,最怕天寒,如今天气又转寒了,北地更是寒冷多风,妾这几日连夜赶制了这件厚斗篷,殿下披上它御寒吧。”玉竹边说着边将斗篷披在朱棣身上,朱棣拉起玉竹的手,“等本王回来。”说完,朱棣便跨上了战马,玉竹追上前去,说道:“‘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朱棣看着玉竹,说道:“‘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朱棣说完长叹了一口气又说道:“回府吧,等本王回来。”说完便调转马头带着大军离开了。玉竹边望着朱棣远去的背影边用罗帕拭去泪水,直到不见了大军的踪迹,郁离才在一旁劝说:“夫人,外边冷,咱们回去吧。”玉竹自语着:“‘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玉竹一声长叹,不舍地同郁离回了燕王府。
燕王朱棣带着军队来到了永平,与辽东军展开激战,虽然燕军士气高涨,但辽东军守将吴高率军奋勇拼杀,双方僵持在战场之上,休战之时,朱棣赶忙召来了朱高煦,朱高煦快步走进朱棣营帐,朱棣将两封书信交予朱高煦,吩咐道:“高煦,这封盛赞吴高的信一定要想办法交到辽东总兵杨文手中,这封贬斥杨文的书信定要交到吴高手中。”朱高煦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父王这是离间辽东军二位守将,让他们内讧,咱们坐收渔翁之利。”朱棣点了点头,“正是,那吴高心思缜密,骁勇非常,若能除掉他,永平之围便解了。”朱高煦露出几分担忧,“只是仅凭一封书信,那杨文是否会疑吴高?”朱棣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说道:“你忘了那吴高是谁?湘王妃的叔父,当初可是建文逼得湘王夫妇自焚的,父王这信中都写得清清楚楚,不论他吴高对朝廷何等忠心,都不怕杨文与朝廷不起疑。”朱高煦恍然大悟,赶忙应道:“儿臣这便去。”
书信送出之后,一切如朱棣所料,杨文将书信上报朱允炆,朱允炆对吴高起了疑,将吴高削去爵位,贬到山西,杨文不敌燕军,永平之围就此解了。解了永平之围,朱棣便率军从刘家口直趋大宁。
曹国公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来征讨朱棣,听说朱棣去救援永平,李景隆大笑着对部将说道:“都言燕贼善战,我看也不过如此,北平尚且危在旦夕,还去救援永平,真是舍本求末。燕军倾巢而出救援永平,北平仅剩老弱妇孺万余众,此时不取北平,更待何时?待本将军攻下北平,活捉燕贼,以报皇恩。”
朱棣来到大宁,他把军队留在城外,只带着亲信来到宁王府。宁王朱权听说朱棣穷蹙而来求救,朱权虽有顾忌,可还是出门相迎,两兄弟相见之后自是分外亲热,朱棣抱住朱权大哭起来,诉说自己如何不得己才起兵,怒斥建文如何迫害你我兄弟。朱权与朱棣同病相怜,便留朱棣在府中住了几日。这几日当中,朱权见朱棣并无异常动向,于是放松了警惕。就在这几日,朱棣的亲信已买通了朵颜三卫的首领。
朱权正担忧朱棣长居大宁会招致朝廷不满,遂与宁王妃商议:“四哥长居大宁,恐怕陛下会迁怒于本王。”宁王妃点点头,“若得了与他共同谋反的罪名更是不妙。”朱权边思索边说着:“可如何开口赶他走?毕竟本王与他同父所生,建文削藩,本王与四哥可是同命相连的。”二人正说着,突然听闻朱棣在门外喊着:“十七弟,十七弟。”朱权与宁王妃起身之时,朱棣已走进房门,朱棣拱手对朱权说道:“十七弟款待四哥多日,四哥心中甚慰。”朱权忙说:“四哥说哪里话。”朱棣又转身对宁王妃说道:“四哥叨扰数日,弟妹这几日也着实辛苦了。”宁王妃也赶忙说道:“四哥太过客气了,都是自家的兄弟,四哥前来,怎能不好生招待。”朱棣叹了口气,“只是四哥再居大宁,恐怕连累了你们宁王府,四哥明日便回北平去了。”朱权听闻朱棣要走,心中大喜,赶忙说道:“四哥多保重,明日十七弟亲自为四哥送行。”“还是你我兄弟至亲,换作旁人,谁敢此时招四哥上门。”“四哥如此说便见外了,你我兄弟本就同心。”
第二日,朱权便去大宁郊外为朱棣送行。朱棣、朱权骑马并肩边行边谈,转眼便来到了大宁郊外,朱权说道:“四哥,靖难之事异常艰辛,望四哥好生珍重。十七弟也惭愧,不能帮上四哥。”朱棣听到此处,一把抓住朱权的手腕,“十七弟能帮四哥,此时恐怕只有十七弟能帮四哥。”朱棣话音刚落,郊外伏兵四起,朱权军队哗变,朱权大惊失色,只听朱棣笑着说道:“十七弟,四哥若兵败,不久之后建文便会废你为庶人,不如借四哥些兵力,将来你我兄弟中分天下如何?”朱权回头一看,只见王府妃妾与世子等人已皆被张玉、朱能等人擒住,见此情状,朱权也只能点头答应了,朱棣大喜,遂带着朱权一家以及朱权的军队回师北平。
就在朱棣大宁“借兵”之时,李景隆求胜心切,率领军队一路直趋北平城下。世子朱高炽奉父王之命死守北平城,此时已是部署完毕。朱高炽为了燕王府一家的性命,为了父王的千秋基业,拼死守卫北平城,他亲自登城指挥,徐令仪、张清瑶乃将门之女,皆穿戎装率领北平妇孺登城拒守,一时间,北平城内妇孺皆兵。李景隆几次攻城皆被击退,遂命兵士火烧城门,徐令仪、张清瑶率城中所有妇孺汲水灭火。李景隆见火攻不成,便命云梯攻城,高炽、令仪、清瑶又率城中军民用木石猛砸爬上云梯的朝廷军士。
正在此时,朝廷军的都督瞿能发现彰义门防守兵力甚弱,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瞿郁、瞿陶率精锐骑兵猛攻彰义门,瞿能父子骁勇非常,燕军不敌,彰义门的城门已然被砍开,瞿能见此情状,速派人请李景隆派兵接济,李景隆得知彰义门被瞿能所破,心中暗想:“如此一来,这攻破北平城的头功岂不是瞿能的了,不行,陛下如此厚待,我怎可不立头功?既然北平城今日可破,那明日亦可破。待明日我亲自破城,也不枉陛下对我一番器重。”想到此处,李景隆对身边兵士说道:“飞马传报瞿都督,孤军而入,怕有暗算,请瞿都督立刻撤退,待明日大军而至,共同破城而入,违令者斩。”瞿能接到李景隆的命令,异常愤怒,可军令如山,又违抗不得,只好撤退。此时朝廷军兵将皆精疲力竭,李景隆下令大军在北平城外安营歇息,待明日再战,燕军这才得以喘息。
朱高炽见彰义门的城门已被砍破,倒吸了一口凉气,赶快派人修筑城门。朱高炽焦急之间看见方才北平军民灭火之时所汲之水此刻都已结成了冰,于是灵机一动,立即派全城军民连夜将城墙汲水灌湿,时值寒冬,滴水成冰,城中军民不断提水浇城,待一夜过后,北平城俨然成了一座冰城。待朝廷军第二日一早再来攻城之时,看着如琉璃般晶莹剔透的冰墙,已无攀爬的可能。就这样,朱高炽成功守住了北平城。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