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 希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老唐环视四周,知道郑光的意思,便开口道:“当然是这幅景象美一些,看着这幅景象,为师真的不觉得这是贱人在做贱事。”
郑光抿着嘴唇点了点头,把目光投放的更远:“重农抑商不是商鞅首创,也不是商鞅发扬光大,纵使没有商鞅,也会有张鞅李鞅这样做,我想,最早的先人推行重农抑商之前,定然没有抑商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定然遇到了什么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才促使先人使用了重农抑商之法。
学生猜想,先秦时期,先人农耕所获之物远远少于今日,如果今日的粮食每亩地可以生产五百斤出来,那么先秦时期,每亩地可能只有一百斤,咱们吃的量都是差不多的,如果亩产少,那么需要的土地就多,劳力也多,累死累活一整年却几乎吃不饱,且商业所获财物远多于农耕,这样自然会促使更多的人选择经商而不是务农。
如此一来,务农的人少了,那时也没有什么别的农具可以帮助务农,完全靠人力,效率很低,人一少,地里就没有更多的作物长出来,慢慢的,粮食越来越少,人们就没吃的,那个时候更没有其余那么多国家和咱们做生意,除了农作物,也很少有不需要从地里种出来的原料制作的商品,没人种地就没有东西可买卖。
有人猜测重农抑商之说最早是由李悝提出,但是,学生以为具体做法可能是李悝总结提出,而首先这样做的人,应该早于周,可惜三代史料完全失传,使我等不得而知具体情形。
学生读史书,得知殷商数次迁都,学生以为那时发生了严重灾难,破坏农业生产,造成饥荒和物品短缺,拥有商品和粮食的少数巨商囤积居奇,导致物价飞涨,国家大乱,这样的做法,会促使某位商王进行了改革,推行重农抑商之法,才逐渐稳住了局面,周室衰微,诸侯并起,需要大量富商巨贾相助,遂放宽限制,是以春秋战国巨商甚多,直到李悝变法才有所改变。
但是几千年之后的如今,咱们的粮食产量比之过去多了数十倍不止,不需要以农作物为原料生产的商品也逐渐多了许多,更有诸国渴望与大明交易,做生意。
学生窃以为,可能大明已经不是需要那么多人待在田地里,依靠农具和耕牛,我们可能并不需要一家子五六个壮丁都待在地里,合理改进农具,改进耕作之法,完全可以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从事别的职业,因为土地能生产的东西就那么多,不会因为耕作它的人多,它产量就多,如果三个人耕作就能把一块土地发挥到极限,又何必要让五个人去做呢?
咱们其实完全可以节约下两个壮丁去做别的事情,或者务工,或者经商,产生更多的财富,并不会因此而引发大明的粮食危机,先民们遇到的问题,在如今的大明,已经不复存在了,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学生以为本质上,四民并无高低之分,不过是职能划分不同而已,四民之中,缺了任意一个,都会导致国将不国,那么,为何要在四民之中,划下等级高低之分呢?”
随着郑光的讲述,唐顺之眼中的神采越发闪亮,郑光说完之后,老唐兴奋地询问:“这些事情并非是我所传授,你自己悟出来的吗?”
当然是我自己想的,不过,也是得益于现代的某些研究吧,可能我看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了,如此想着,郑光开口道:“读书练武之余,学生也喜欢读史书,野记杂文也读过不少,所以想的问题很多,也想了不少自己的猜测,只是不知道对不对。”
老唐欣慰的一笑,把目光转向了南方:“你们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哈哈哈!我唐顺之的弟子,不用你们瞧得起!”说罢,老唐把目光转向郑光,笑眯眯的说道:“能有这样的看法,就注明你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读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虽然不能用在科举考试上,但是定可以用在为官上,只是可惜啊,三代史料,铸无射之乱后全部失传,以致无法考证。”
说着,老唐的面色凝重了几分:“但是,关于四民之说,光儿,牢记在心,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要说出来,除非你做到了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否则,永远都不要说出来,记住了吗?是永远。”
郑光明白唐顺之的意思,所以也随之点头:“学生牢记在心。”
这种说法要是说出去,就等于是和整个儒门作对了,就算是首辅,就算是皇帝,估计也没有那个胆量吧?但是,董仲舒和朱熹费尽心思编织的大网,虽然已经遮蔽了整个天空,终究,还是留下了一线希望……
唐顺之打算带着郑光去绍兴,他和那些朋友们约好了在绍兴会面,他并没有提起其实此次会面是郑光所希望的,只是寻常的会面,自己去参加而已,同时,要宣布一件事,这样,就能尽可能的将更多的人召集过来,更有益于郑光的计划展开。
自己无法帮助郑光走得更高更远,实现不了他的理想,那么,就不能成为障碍,而要努力,为郑光搬走全部的障碍物!他想见这些人,就创造条件让他见,不知为何,唐顺之总觉得,这一次,郑光能把这里的所有人都拐带上自己的贼船……啊呸!是万吨巨轮!
绍兴在现代以黄酒闻名,在古代,也是一样,绍兴黄酒闻名遐迩,郑光屡次恶趣味的猜想,唐顺之选择居住在绍兴,并且屡屡在绍兴举办聚会,是不是有着蹭酒的想法?随后发生的事情验证了郑光的猜测,唐顺之一入绍兴,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控制,一定需要酒,好酒才能控制。
简单来说,唐顺之见着好酒就走不动道儿,摸摸口袋,满面羞惭,郑光无奈,不扔心看着老师在酒铺门口丢人现眼,掏钱出来买了不少好酒,唐顺之这才恢复正常,晚上抵达的绍兴,聚会时间是两天后,那么需要做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郑光轻车熟路的找到绍兴城里最好的客栈,要了一间上房,然后又是一桌好菜,把嗷嗷待哺的老唐喂的饱饱的,第二天,老唐在屋子里睡了一整天懒觉,除了吃午饭和晚饭的时候醒来大吃大喝……
郑光甚至都以为老唐要从此做一只米虫了,郑光正在准备着八月份的乡试,虽然身为府学廪生,但是如今的县学府学管理非常宽松,一开始去报个到,之后你想怎样就怎样,没人管你,所以很多考取秀才的学子都会选择趁这个两个月的时间出门游历一下,或者自己在家自学,并不会选择去县学府学学习。
院试结束之后,郑光也完成了自己的苏州府制霸之旅,拿到了小三元的成就事件,而在这之后的乡试,郑光将直面整个南直隶的高手们,南直隶是大明最强的科举大省,能和“宰辅摇篮”的江西相提并论,历年来通过院试而未通过乡试的学子数量冠绝全国,几乎每年都要在江南贡院展开一次龙争虎斗,风云际会!
一念至此,郑光更是心中激动,苏州府这一科并没有强大的对手,郑光轻松拿下头筹,觉得不甚爽快,但若是能和那些历史名人正面交锋,绝对是一件快意的事情,李春芳,张居正,殷士瞻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未来帝国最高权力核心圈子里的人们,能和他们在科举的战场上大战一番,那该多么有趣?
不过貌似这些厉害的家伙早就都是举人了,要战,也是在会试的时候了……
唐顺之给郑光分析过这一科名声很大具有冲击进士实力的著名学子,李春芳在内,张居正也在内,王世贞也在内,不过有一点,这些鼎鼎大名的才子们,都是举人的身份了,只等待着参加最后的会试和殿试,像郑光这样一口气披荆斩棘冲向乡试的,很少很少。
郑光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院试成为秀才,这在全大明也并不多见,就更别说是小三元了,如果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就一定会进入那些高手的眼中,成为人们眼中具有强大实力的学子,对郑光的进一步扬名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同时郑光也要注意,从乡试开始,就是真正的龙虎斗,郑光欠缺的经验将会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因此,从乡试开始,不要期盼着能拿到魁首,那些积淀了十几年数十年的老司机们一旦运气来了一爆发,实力会陡然增加,郑光虽然才学足够基础扎实,但是科举这一路,靠的还真不仅仅是实力,运气更重要。
郑光可以制霸苏州府的年轻学子们,但是要知道,如同郑光一样的年轻才子,并不少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才子,就如同严嵩严分宜,九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了,张居正十三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权倾三朝的杨廷和也是著名的神童才子,十三岁就中举。
但是他们的科举之路也不是完全顺畅的,唐顺之期望郑光可以一口气拿下考试,为未来长时间积累经验打下深厚基础,如果郑光此次就可以考取进士,那么等到他三十多岁成为数十年老官僚的时候,别人搞不好连秀才还没考上,等到他有成为内阁阁臣的资历的时候,说不定,还非常年轻。
官场上,年轻也是巨大的资本。
但是,唐顺之不会要求郑光一定要一次中第,如今面对着这么多高手,郑光十七岁的年龄非常够呛,能否在那么大的场面镇定下来,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天子脚下,面对威严的天子和官威浓厚的北京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和贵族,郑光真的可以安之若素,一次中第?
老唐环视四周,知道郑光的意思,便开口道:“当然是这幅景象美一些,看着这幅景象,为师真的不觉得这是贱人在做贱事。”
郑光抿着嘴唇点了点头,把目光投放的更远:“重农抑商不是商鞅首创,也不是商鞅发扬光大,纵使没有商鞅,也会有张鞅李鞅这样做,我想,最早的先人推行重农抑商之前,定然没有抑商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定然遇到了什么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才促使先人使用了重农抑商之法。
学生猜想,先秦时期,先人农耕所获之物远远少于今日,如果今日的粮食每亩地可以生产五百斤出来,那么先秦时期,每亩地可能只有一百斤,咱们吃的量都是差不多的,如果亩产少,那么需要的土地就多,劳力也多,累死累活一整年却几乎吃不饱,且商业所获财物远多于农耕,这样自然会促使更多的人选择经商而不是务农。
如此一来,务农的人少了,那时也没有什么别的农具可以帮助务农,完全靠人力,效率很低,人一少,地里就没有更多的作物长出来,慢慢的,粮食越来越少,人们就没吃的,那个时候更没有其余那么多国家和咱们做生意,除了农作物,也很少有不需要从地里种出来的原料制作的商品,没人种地就没有东西可买卖。
有人猜测重农抑商之说最早是由李悝提出,但是,学生以为具体做法可能是李悝总结提出,而首先这样做的人,应该早于周,可惜三代史料完全失传,使我等不得而知具体情形。
学生读史书,得知殷商数次迁都,学生以为那时发生了严重灾难,破坏农业生产,造成饥荒和物品短缺,拥有商品和粮食的少数巨商囤积居奇,导致物价飞涨,国家大乱,这样的做法,会促使某位商王进行了改革,推行重农抑商之法,才逐渐稳住了局面,周室衰微,诸侯并起,需要大量富商巨贾相助,遂放宽限制,是以春秋战国巨商甚多,直到李悝变法才有所改变。
但是几千年之后的如今,咱们的粮食产量比之过去多了数十倍不止,不需要以农作物为原料生产的商品也逐渐多了许多,更有诸国渴望与大明交易,做生意。
学生窃以为,可能大明已经不是需要那么多人待在田地里,依靠农具和耕牛,我们可能并不需要一家子五六个壮丁都待在地里,合理改进农具,改进耕作之法,完全可以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从事别的职业,因为土地能生产的东西就那么多,不会因为耕作它的人多,它产量就多,如果三个人耕作就能把一块土地发挥到极限,又何必要让五个人去做呢?
咱们其实完全可以节约下两个壮丁去做别的事情,或者务工,或者经商,产生更多的财富,并不会因此而引发大明的粮食危机,先民们遇到的问题,在如今的大明,已经不复存在了,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学生以为本质上,四民并无高低之分,不过是职能划分不同而已,四民之中,缺了任意一个,都会导致国将不国,那么,为何要在四民之中,划下等级高低之分呢?”
随着郑光的讲述,唐顺之眼中的神采越发闪亮,郑光说完之后,老唐兴奋地询问:“这些事情并非是我所传授,你自己悟出来的吗?”
当然是我自己想的,不过,也是得益于现代的某些研究吧,可能我看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了,如此想着,郑光开口道:“读书练武之余,学生也喜欢读史书,野记杂文也读过不少,所以想的问题很多,也想了不少自己的猜测,只是不知道对不对。”
老唐欣慰的一笑,把目光转向了南方:“你们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哈哈哈!我唐顺之的弟子,不用你们瞧得起!”说罢,老唐把目光转向郑光,笑眯眯的说道:“能有这样的看法,就注明你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读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虽然不能用在科举考试上,但是定可以用在为官上,只是可惜啊,三代史料,铸无射之乱后全部失传,以致无法考证。”
说着,老唐的面色凝重了几分:“但是,关于四民之说,光儿,牢记在心,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要说出来,除非你做到了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否则,永远都不要说出来,记住了吗?是永远。”
郑光明白唐顺之的意思,所以也随之点头:“学生牢记在心。”
这种说法要是说出去,就等于是和整个儒门作对了,就算是首辅,就算是皇帝,估计也没有那个胆量吧?但是,董仲舒和朱熹费尽心思编织的大网,虽然已经遮蔽了整个天空,终究,还是留下了一线希望……
唐顺之打算带着郑光去绍兴,他和那些朋友们约好了在绍兴会面,他并没有提起其实此次会面是郑光所希望的,只是寻常的会面,自己去参加而已,同时,要宣布一件事,这样,就能尽可能的将更多的人召集过来,更有益于郑光的计划展开。
自己无法帮助郑光走得更高更远,实现不了他的理想,那么,就不能成为障碍,而要努力,为郑光搬走全部的障碍物!他想见这些人,就创造条件让他见,不知为何,唐顺之总觉得,这一次,郑光能把这里的所有人都拐带上自己的贼船……啊呸!是万吨巨轮!
绍兴在现代以黄酒闻名,在古代,也是一样,绍兴黄酒闻名遐迩,郑光屡次恶趣味的猜想,唐顺之选择居住在绍兴,并且屡屡在绍兴举办聚会,是不是有着蹭酒的想法?随后发生的事情验证了郑光的猜测,唐顺之一入绍兴,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控制,一定需要酒,好酒才能控制。
简单来说,唐顺之见着好酒就走不动道儿,摸摸口袋,满面羞惭,郑光无奈,不扔心看着老师在酒铺门口丢人现眼,掏钱出来买了不少好酒,唐顺之这才恢复正常,晚上抵达的绍兴,聚会时间是两天后,那么需要做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郑光轻车熟路的找到绍兴城里最好的客栈,要了一间上房,然后又是一桌好菜,把嗷嗷待哺的老唐喂的饱饱的,第二天,老唐在屋子里睡了一整天懒觉,除了吃午饭和晚饭的时候醒来大吃大喝……
郑光甚至都以为老唐要从此做一只米虫了,郑光正在准备着八月份的乡试,虽然身为府学廪生,但是如今的县学府学管理非常宽松,一开始去报个到,之后你想怎样就怎样,没人管你,所以很多考取秀才的学子都会选择趁这个两个月的时间出门游历一下,或者自己在家自学,并不会选择去县学府学学习。
院试结束之后,郑光也完成了自己的苏州府制霸之旅,拿到了小三元的成就事件,而在这之后的乡试,郑光将直面整个南直隶的高手们,南直隶是大明最强的科举大省,能和“宰辅摇篮”的江西相提并论,历年来通过院试而未通过乡试的学子数量冠绝全国,几乎每年都要在江南贡院展开一次龙争虎斗,风云际会!
一念至此,郑光更是心中激动,苏州府这一科并没有强大的对手,郑光轻松拿下头筹,觉得不甚爽快,但若是能和那些历史名人正面交锋,绝对是一件快意的事情,李春芳,张居正,殷士瞻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未来帝国最高权力核心圈子里的人们,能和他们在科举的战场上大战一番,那该多么有趣?
不过貌似这些厉害的家伙早就都是举人了,要战,也是在会试的时候了……
唐顺之给郑光分析过这一科名声很大具有冲击进士实力的著名学子,李春芳在内,张居正也在内,王世贞也在内,不过有一点,这些鼎鼎大名的才子们,都是举人的身份了,只等待着参加最后的会试和殿试,像郑光这样一口气披荆斩棘冲向乡试的,很少很少。
郑光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院试成为秀才,这在全大明也并不多见,就更别说是小三元了,如果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就一定会进入那些高手的眼中,成为人们眼中具有强大实力的学子,对郑光的进一步扬名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同时郑光也要注意,从乡试开始,就是真正的龙虎斗,郑光欠缺的经验将会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因此,从乡试开始,不要期盼着能拿到魁首,那些积淀了十几年数十年的老司机们一旦运气来了一爆发,实力会陡然增加,郑光虽然才学足够基础扎实,但是科举这一路,靠的还真不仅仅是实力,运气更重要。
郑光可以制霸苏州府的年轻学子们,但是要知道,如同郑光一样的年轻才子,并不少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才子,就如同严嵩严分宜,九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了,张居正十三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权倾三朝的杨廷和也是著名的神童才子,十三岁就中举。
但是他们的科举之路也不是完全顺畅的,唐顺之期望郑光可以一口气拿下考试,为未来长时间积累经验打下深厚基础,如果郑光此次就可以考取进士,那么等到他三十多岁成为数十年老官僚的时候,别人搞不好连秀才还没考上,等到他有成为内阁阁臣的资历的时候,说不定,还非常年轻。
官场上,年轻也是巨大的资本。
但是,唐顺之不会要求郑光一定要一次中第,如今面对着这么多高手,郑光十七岁的年龄非常够呛,能否在那么大的场面镇定下来,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天子脚下,面对威严的天子和官威浓厚的北京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和贵族,郑光真的可以安之若素,一次中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