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接旨勤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百五十四章 接旨勤王
总督卢象升战死,虎大威、杨国柱领着亲兵仓惶逃窜,五千余兵收拢起来的不足千人,这样的大败在明朝和女真的战争之中并不引人注目,几万人,十几万人的大溃散,大失败比比皆是。
卢象升战死,也不过是有些看得通透的士人和官员大呼国家失却栋梁,杨嗣昌等主和派心中想必很高兴。
而且自从崇祯登基以来,大学士、总督、巡抚、布政使已经杀了不少,死在关外和陕西的也不少,死卢象升一个,并没有多么大的心理冲击。
只不过卢象升率领的这几千兵一溃散,北直隶境内再也没有主动去作战的官军,甚至没有主动去防御的部队了。总兵王朴领着自己的军队跑到高起潜的大营处,本以为这就能安全下来,今后靠着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和大太监高起潜就能飞黄腾达。
监军太监高起潜在自己统领的大营之中,毫不客气的拒绝了卢象升手下参赞主事杨廷麟的求援,总兵祖宽的救援建议也是被拒绝。他差不多是第一天就得到了卢象升战死的消息,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高起潜惊恐不已,立刻是拔营后撤。
高太监的惊恐并不是因为卢象升的战死,而是对满清的大军距离自己这边如此之近感觉到惊慌失措,生恐遭受和卢象升部一样的命运。
几万大军匆忙拔营回撤,这已经是混乱不堪,容易出大乱,撤军的路上不断有小股的部队溃散,不过这也顾不得了。
才走了十五里不到,半路上突然有鞑子的伏兵暴起,高起潜先是避战,然后又是仓惶的撤退,军心士气早就谈不上了,都是人心慌乱,突然有伏兵暴起,全军顿时是大溃,足足四万人立刻又如一盘散沙,轰然溃散。
高起潜一人骑马跑到了真定府,四万兵马都是关、宁和宣、大的边兵,也可以称得上是精锐,从京师出发一直到顺德府,全军未尝一战,一箭未发,遇敌即溃散不成军,实际上,所谓的伏兵不过是清军的两千偏师。
卢象升、高起潜的部队,用或者光彩或者耻辱的方式都是消失掉了,除却京师周围的禁军之外,北直隶再无可以野战的兵马。
这个消息同样是被没有陷落的地方州县官员,派遣死士快马加急送到了京师,整个京师顿时是大震,上下惶恐,京营团营,能战的不过是御马监直属三千兵,剩下的出城野战不可,就算是守城也不让人放心。
以崇祯皇帝的脾气,此次也顾不得去追究到底是谁的责任了,只是命令下面的司礼监和内阁以及各个衙门,拼命的向外派出信使钦差,同时调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入京师戍守勤王。但洪承畴、孙传庭刚刚在潼关打垮了闯营李自成部,正在清扫残敌,而且陕西到北直隶,就算是星夜兼程,也是远水不解近渴。
所以在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建议下,调集北直隶周围省份的军队勤王,算是就近便宜行事,另外,兵部尚书杨嗣昌一是隐瞒他拖延军饷的事情,二却把卢象升战死的原因说成是卢象升贪功轻敌冒进。
崇祯皇帝有个习惯,相信某大臣,那就无条件无原则的相信下去,这杨嗣昌正是属于被他无条件信任的大臣,卢象升战死的原因,还真就是被他这么相信了。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四那天,高起潜全军大溃,卢象升的参赞主事杨廷麟一个人回到了战场之上,周围的居民早就是跑光了,也没有人打扫战场。
在战场上,杨廷麟看见了一个穿着麻布衣服尸首,面目已然是模糊不清,战场上会这么穿戴的人也只有总督卢象升了,杨廷麟跪在尸首边上,只觉得泪流满面,张大了嘴想要哭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所谓岳武穆临死大呼“天日昭昭”,此情此景,类似仿佛。
在德州城中,巡抚颜继祖和监军太监刘元斌可是喜气洋洋,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的消息已经是传到了德州城中,看这架势,东虏女真应该是和上次皇太极领着入关一样,带兵在京畿一带劫掠扫荡一番,然后出塞北归。
山东这边看起来是无事了,而且前些日子,胶州营李孟的人马还在北直隶砍了十几个鞑子的脑袋回来,点验之后居然不是杀良冒功,实实在在的鞑子首级。
也真不知道这李参将如何练得兵,居然这般的勇悍,据说是十个人打十六个,有这些人头在手里,将来撤军之后,在朝廷那边多少是有功劳的,巡抚和监军肯定会有个指挥得当的军功分润。
看来这分守四府参将李孟今后真要去好好笼络交往一下,有这么个手下在,不管如何跋扈,上面都有功劳分,跟着升官发财,这样的,实在是仗义人士啊!
不过卢象升战死之后,崇祯十一年的腊月二十一,京师的求援缇骑就到达了德州,所谓缇骑就是锦衣卫的骑兵,这时候也顾不上作威作福了,急忙的跑到了巡抚和监军所驻的衙门,宣旨求救。
各地的兵马调动都是由巡抚和监军来指挥,地方上的军将跋扈与否,那是军将的事情,朝廷只问文官。
天子下诏,召集各地兵马入北直隶合击鞑虏,巡抚颜继祖自然要慎重办理,监军刘元斌也没有异议,当然,若不想派兵或者是应付也很简单,只要是把这军令发给带兵的武将,然后让其自行处理就是。
反正武将想出什么千奇百怪的理由都有可能,推卸责任也是简单,但对李孟这边,巡抚和监军却都不敢这么办理,当日知州衙门门前那几百颗脑袋,现在还挂在城头呢,李孟这人可是敢放手杀人的,自己要是得罪了他,保不齐就是麻烦。
所以事情虽然是紧急,可二位大员还是客客气气的把钦差安抚住,派人去请参将李孟前来,请来李孟之后,把情况原原本本的和李孟说了,颜继祖当年是吏部的大员,刘元斌也是在内廷当差,说话都是圆滑乖巧。
只把朝廷的旨意说了,没有表露自己的任何态度,让李孟自己去取舍决定,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看着极为功利,不肯吃一点亏的李孟,却干脆痛快的给了回应,胶州营愿意入北直隶与鞑虏死战。
自从清军从墙子岭、青山口入北直隶以来,胶州营虽然在德州全力的防御,并且洒出了骑兵去查探侦查,但清军始终不出现在德州面对的河间府方向,而在北直隶境内搞风搞雨,李孟不甘于这种局面。
既然自己没有推诿,从后方的四府来到这个前线,参与国战,那就是为了和鞑虏死战,护卫我华夏山河,老这么守御,眼睁睁的看着对方肆虐京畿之地,李孟早就有些忍不住了,偏偏在这前线,就需要服从朝廷的旨意和命令,不然,按照朝廷诸公的意愿,先对付的怕就是胶州营,这内线作战的粮道补给被人断掉,自己这一万兵就白白的浪费掉了。
心中着急,却无奈之极,而且李孟对清军下一步要去往那里并没有可信服的判断,自己这一万人只能是防守一点,若判断不明对方的动向,恐怕只能是白费力气,与其如此,不如主动出击,朝廷的这个命令算是正和李孟的心意。
而且北直隶虽然有鞑虏的大军肆虐,不过地方和中枢的信息交流网络却也是非常的便捷,如果进入北直隶作战,随时可以分享这些信息,耳目也是灵便一些,总不至于现在这种不知对方下一步去往何处好,主动作战的好处就是,不管敌人下一步要去往那里,我只要追着你打就是了。
不过,这所谓的信息便捷也只是李孟自己的认为罢了,看到李孟这边同意,钦差、巡抚和监军都是松了一口气,同时告诉参将李孟,东虏女真的大军正在顺德府、广平府一带游荡,兵部的判断,鞑虏不日即将北返,希望军队半路截击。
这个消息和李孟派出探马得到情报类似,李孟回到大营之后,就下达了动员的命令,驻扎在景州的马罡部为先锋先行,李孟的本部大营随即出发,赶往冀南阻击鞑虏。
临走前,李孟还是和巡抚颜继祖以及监军刘元斌商议,胶州营一走,德州一带未免空虚,山东总兵丘磊的兵马可以安排在德州与济南之间策应,好歹那也是六千多人的部队,也是一支军事力量。
李孟的这个建议正是巡抚和监军心里的愿望,总不可能靠着几十名亲兵来守卫这门户之地,自然是满口的答应下来。
眼见着就是春节了,不过大明上下丝毫没有过节的气氛,凄凄惨惨,战云密布……
第二百五十四章 接旨勤王
总督卢象升战死,虎大威、杨国柱领着亲兵仓惶逃窜,五千余兵收拢起来的不足千人,这样的大败在明朝和女真的战争之中并不引人注目,几万人,十几万人的大溃散,大失败比比皆是。
卢象升战死,也不过是有些看得通透的士人和官员大呼国家失却栋梁,杨嗣昌等主和派心中想必很高兴。
而且自从崇祯登基以来,大学士、总督、巡抚、布政使已经杀了不少,死在关外和陕西的也不少,死卢象升一个,并没有多么大的心理冲击。
只不过卢象升率领的这几千兵一溃散,北直隶境内再也没有主动去作战的官军,甚至没有主动去防御的部队了。总兵王朴领着自己的军队跑到高起潜的大营处,本以为这就能安全下来,今后靠着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和大太监高起潜就能飞黄腾达。
监军太监高起潜在自己统领的大营之中,毫不客气的拒绝了卢象升手下参赞主事杨廷麟的求援,总兵祖宽的救援建议也是被拒绝。他差不多是第一天就得到了卢象升战死的消息,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高起潜惊恐不已,立刻是拔营后撤。
高太监的惊恐并不是因为卢象升的战死,而是对满清的大军距离自己这边如此之近感觉到惊慌失措,生恐遭受和卢象升部一样的命运。
几万大军匆忙拔营回撤,这已经是混乱不堪,容易出大乱,撤军的路上不断有小股的部队溃散,不过这也顾不得了。
才走了十五里不到,半路上突然有鞑子的伏兵暴起,高起潜先是避战,然后又是仓惶的撤退,军心士气早就谈不上了,都是人心慌乱,突然有伏兵暴起,全军顿时是大溃,足足四万人立刻又如一盘散沙,轰然溃散。
高起潜一人骑马跑到了真定府,四万兵马都是关、宁和宣、大的边兵,也可以称得上是精锐,从京师出发一直到顺德府,全军未尝一战,一箭未发,遇敌即溃散不成军,实际上,所谓的伏兵不过是清军的两千偏师。
卢象升、高起潜的部队,用或者光彩或者耻辱的方式都是消失掉了,除却京师周围的禁军之外,北直隶再无可以野战的兵马。
这个消息同样是被没有陷落的地方州县官员,派遣死士快马加急送到了京师,整个京师顿时是大震,上下惶恐,京营团营,能战的不过是御马监直属三千兵,剩下的出城野战不可,就算是守城也不让人放心。
以崇祯皇帝的脾气,此次也顾不得去追究到底是谁的责任了,只是命令下面的司礼监和内阁以及各个衙门,拼命的向外派出信使钦差,同时调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入京师戍守勤王。但洪承畴、孙传庭刚刚在潼关打垮了闯营李自成部,正在清扫残敌,而且陕西到北直隶,就算是星夜兼程,也是远水不解近渴。
所以在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建议下,调集北直隶周围省份的军队勤王,算是就近便宜行事,另外,兵部尚书杨嗣昌一是隐瞒他拖延军饷的事情,二却把卢象升战死的原因说成是卢象升贪功轻敌冒进。
崇祯皇帝有个习惯,相信某大臣,那就无条件无原则的相信下去,这杨嗣昌正是属于被他无条件信任的大臣,卢象升战死的原因,还真就是被他这么相信了。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四那天,高起潜全军大溃,卢象升的参赞主事杨廷麟一个人回到了战场之上,周围的居民早就是跑光了,也没有人打扫战场。
在战场上,杨廷麟看见了一个穿着麻布衣服尸首,面目已然是模糊不清,战场上会这么穿戴的人也只有总督卢象升了,杨廷麟跪在尸首边上,只觉得泪流满面,张大了嘴想要哭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所谓岳武穆临死大呼“天日昭昭”,此情此景,类似仿佛。
在德州城中,巡抚颜继祖和监军太监刘元斌可是喜气洋洋,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的消息已经是传到了德州城中,看这架势,东虏女真应该是和上次皇太极领着入关一样,带兵在京畿一带劫掠扫荡一番,然后出塞北归。
山东这边看起来是无事了,而且前些日子,胶州营李孟的人马还在北直隶砍了十几个鞑子的脑袋回来,点验之后居然不是杀良冒功,实实在在的鞑子首级。
也真不知道这李参将如何练得兵,居然这般的勇悍,据说是十个人打十六个,有这些人头在手里,将来撤军之后,在朝廷那边多少是有功劳的,巡抚和监军肯定会有个指挥得当的军功分润。
看来这分守四府参将李孟今后真要去好好笼络交往一下,有这么个手下在,不管如何跋扈,上面都有功劳分,跟着升官发财,这样的,实在是仗义人士啊!
不过卢象升战死之后,崇祯十一年的腊月二十一,京师的求援缇骑就到达了德州,所谓缇骑就是锦衣卫的骑兵,这时候也顾不上作威作福了,急忙的跑到了巡抚和监军所驻的衙门,宣旨求救。
各地的兵马调动都是由巡抚和监军来指挥,地方上的军将跋扈与否,那是军将的事情,朝廷只问文官。
天子下诏,召集各地兵马入北直隶合击鞑虏,巡抚颜继祖自然要慎重办理,监军刘元斌也没有异议,当然,若不想派兵或者是应付也很简单,只要是把这军令发给带兵的武将,然后让其自行处理就是。
反正武将想出什么千奇百怪的理由都有可能,推卸责任也是简单,但对李孟这边,巡抚和监军却都不敢这么办理,当日知州衙门门前那几百颗脑袋,现在还挂在城头呢,李孟这人可是敢放手杀人的,自己要是得罪了他,保不齐就是麻烦。
所以事情虽然是紧急,可二位大员还是客客气气的把钦差安抚住,派人去请参将李孟前来,请来李孟之后,把情况原原本本的和李孟说了,颜继祖当年是吏部的大员,刘元斌也是在内廷当差,说话都是圆滑乖巧。
只把朝廷的旨意说了,没有表露自己的任何态度,让李孟自己去取舍决定,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看着极为功利,不肯吃一点亏的李孟,却干脆痛快的给了回应,胶州营愿意入北直隶与鞑虏死战。
自从清军从墙子岭、青山口入北直隶以来,胶州营虽然在德州全力的防御,并且洒出了骑兵去查探侦查,但清军始终不出现在德州面对的河间府方向,而在北直隶境内搞风搞雨,李孟不甘于这种局面。
既然自己没有推诿,从后方的四府来到这个前线,参与国战,那就是为了和鞑虏死战,护卫我华夏山河,老这么守御,眼睁睁的看着对方肆虐京畿之地,李孟早就有些忍不住了,偏偏在这前线,就需要服从朝廷的旨意和命令,不然,按照朝廷诸公的意愿,先对付的怕就是胶州营,这内线作战的粮道补给被人断掉,自己这一万兵就白白的浪费掉了。
心中着急,却无奈之极,而且李孟对清军下一步要去往那里并没有可信服的判断,自己这一万人只能是防守一点,若判断不明对方的动向,恐怕只能是白费力气,与其如此,不如主动出击,朝廷的这个命令算是正和李孟的心意。
而且北直隶虽然有鞑虏的大军肆虐,不过地方和中枢的信息交流网络却也是非常的便捷,如果进入北直隶作战,随时可以分享这些信息,耳目也是灵便一些,总不至于现在这种不知对方下一步去往何处好,主动作战的好处就是,不管敌人下一步要去往那里,我只要追着你打就是了。
不过,这所谓的信息便捷也只是李孟自己的认为罢了,看到李孟这边同意,钦差、巡抚和监军都是松了一口气,同时告诉参将李孟,东虏女真的大军正在顺德府、广平府一带游荡,兵部的判断,鞑虏不日即将北返,希望军队半路截击。
这个消息和李孟派出探马得到情报类似,李孟回到大营之后,就下达了动员的命令,驻扎在景州的马罡部为先锋先行,李孟的本部大营随即出发,赶往冀南阻击鞑虏。
临走前,李孟还是和巡抚颜继祖以及监军刘元斌商议,胶州营一走,德州一带未免空虚,山东总兵丘磊的兵马可以安排在德州与济南之间策应,好歹那也是六千多人的部队,也是一支军事力量。
李孟的这个建议正是巡抚和监军心里的愿望,总不可能靠着几十名亲兵来守卫这门户之地,自然是满口的答应下来。
眼见着就是春节了,不过大明上下丝毫没有过节的气氛,凄凄惨惨,战云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