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章:谁之机遇(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诛杀尔朱荣,是北魏末年最大的一次转折,其影响极其深远。所谓富贵险中求,周惠想要平步青云,真正进入北魏朝堂中枢,就绝对不能错过。况且,他本来就看不惯出身羯族、生性残暴的尔朱氏,平伯正是因尔朱世隆纵兵抢劫而受伤身亡,仅从个人情感上来说,他也愿意参与诛杀尔朱荣这件大事。
然而,在原本的历史上,参与诛杀尔朱荣的诸人,后来大都受到了尔朱兆的清算,其结局都很不好。孝庄帝本人被擒往晋阳,缢死于佛寺之中,灵柩放了两三年,待尔朱氏为高欢所灭后,才得以返回京师安葬;表姐夫城阳王元徵逃往故吏寇弥家中藏匿,被寇弥谋杀,尸体送尔朱兆请赏;表兄兼姐夫侍中李彧侥幸逃脱三四年,却连累其父东道大行台、青州刺史李延寔,被尔朱兆派人于州馆杀害;杨侃也参与了其事,结果惨遭族诛,一门数百口只逃脱了少数几人;御史中尉高道穆,光禄卿鲁安,率领宫中伏兵杀元天穆等,事后尔朱兆破京师,同样没有逃过死难…….
之所以变成这个结果,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军权在手,缺少自保的力量,虽然靠着太府少卿李苗冒死截断河桥,侥幸逼退了尔朱世隆,但却无法应付尔朱兆的反扑。
此外,元子攸本人也错判了形势。他在下决心诛杀尔朱荣时,曾召中书舍人温子升问汉末杀董卓事,并且评价说“王允若即赦凉州人,必不应至此”,以为杀尔朱荣、元天穆、尔朱荣嫡子尔朱菩提,然后赦免其党,他们便不会生乱,因而饶过了在洛阳的尔朱世隆等人。可他却没有细想,当日王允诛董卓的时候,董卓仅占有凉州一地,而当时尔朱荣侄儿尔朱兆留守并肆诸州。从弟尔朱仲远为东南道大行台占据三徐,族弟尔朱度律为东北道大行台占据河北,族子尔朱天光为关内道大行台占据关内。势力已经遍布天下,比汉末董卓的威势不知强了多少。而且这些人都是尔朱荣的亲族,包括在洛阳的尔朱世隆、尔朱彦伯等人,都有资格统合尔朱部落。进而继承尔朱荣的事业,怎么可能因一纸赦令便向他投诚呢?
周惠既然知道历史的走向,自然考虑得更为长远,知道要善加谋划,从而趋利避害。也就是说。他既要参与诛杀尔朱荣之事,也要提醒朝廷暗中积蓄力量,应付尔朱党羽接下来的反扑,以保住这个朝廷,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功绩。
只是这力量从哪来,如何躲过尔朱氏的控制,周惠在狱中考虑许久,却依然不得其法。如今为了保住那支军队。他通过元整向元子攸进言。将其由城卫军转为郡兵,郡兵向来战力低下,不受重视,因此很容易躲过元天穆的目光。
而这样的做法,也让周惠心中升起了一丝明悟。
……,……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洛阳皇宫之内,处处燃起了的明亮的灯光。唯有东南角的尚书台是一片黑暗,显然众臣已经纷纷回宅安歇。诸处宫门及永巷两端。也相继落锁,将整个皇宫与外界完全隔离成两个天地,只有太极殿之前的端门依然开着,供中书、门下两省的天子近臣出入皇宫核心区域。
门下省今日由黄门侍郎、乐陵郡公朱瑞当值。他是代郡桑干人,太原太守朱惠之子,长厚质直,敬爱人士,因而被尔朱荣引为大行台郎中,甚见亲任,后来入京师为中书舍人,居腹心之地,替尔朱荣监控元子攸。不过他善于自处,虽然负着尔朱荣的使命,却也和元子攸相处得极好,元颢内逼时,不辞辛劳的侍奉左右,颇得元子攸的赏遇。因此他虽然转为黄门侍郎,却依然兼着中书舍人,一身居两省之要,为当世所少见。
不仅如此,元子攸听说他意欲归于沧州乐陵朱氏一族,还任命他为沧州大中正,由北海郡公转为乐陵郡公,以从其意。对此朱瑞也非常感动,侍奉元子攸越发尽心。
元子攸勤于政事,尽管受制于元天穆等权臣,依然朝夕省纳,孜孜不已。如今天色渐暗,他仍然就着烛光,浏览由朱瑞送过来的奏疏。这些奏疏,基本上都已经由录尚书事元天穆批示过,如今送呈御览,不过是知会报备的意思,无论他有什么意见,都依然会依着元天穆的批示施行。
就连这点职权,也是朱瑞替他在元天穆那里争取过来的。好在他尚于隐忍,明知自己无法决断什么,对奏疏还是看得十分仔细,还不时和朱瑞讨论几句。
“御史中尉高道穆的这份奏疏,朕觉得很好,朱卿不妨也看看。”元子攸把一份奏疏递还给朱瑞。
朱瑞双手接过奏疏,展开一看,是奏请重置廷尉司直的事情。廷尉司直是孝文帝初年所设,掌斟酌刑辟是非,每有御史出外,则以司直俱发,所到州郡,分居别馆,御史纠察之后,则移交司直斟酌或覆问,以防冤屈。不过,至宣武帝重用外戚高肇后,其党肆意妄为,常以御史攻击内外群臣,便废弃了这一职司,以防受到廷尉寺的干预,之后也一直没有恢复这一设置。
“高中尉倒是实心为国,”朱瑞叹道,“他是御史中尉,掌御史台,却主动向廷尉分权,着实令人佩服!”
“是啊!高中尉在奏疏中说,‘奸猾之徒,恒思报恶,多有妄造无名,共相诬谤。御史一经检究,耻于不成,杖木之下,以虚为实’,朕以为此语说得极切。若能重置廷尉司直,则能够及时纠正,以免冤屈。否则正如高中尉所言,‘得尧之罚,不能不怨’,何况朕这寡德之君呢?”
“陛下仁厚,天下共知,”朱瑞拱手为礼,在奉承元子攸之余,也趁机为尔朱荣等人说着好话,“况陛下即位以来,先平葛荣,再诛刑杲,又逐北海党羽,挽宗庙于倾颓,还天下以清宁,成不世之功勋,又何必妄自菲薄?”
不世之功勋?元子攸心中苦笑。那些都是尔朱荣的,和他这天子却没什么关系,尔朱党羽也因而掌控了整个朝堂。就说高道穆这份奏疏吧!他实心为国,主动分权,可元天穆还不是一样不准?而其中的缘由,元子攸也知道,因为御史大多是尔朱荣一党,是元天穆弹劾朝臣、守臣的利器,自然不愿重置这廷尉司直来掣肘他。
是 由】更多章节请到网址隆重推荐去除广告全文字小说阅读器
诛杀尔朱荣,是北魏末年最大的一次转折,其影响极其深远。所谓富贵险中求,周惠想要平步青云,真正进入北魏朝堂中枢,就绝对不能错过。况且,他本来就看不惯出身羯族、生性残暴的尔朱氏,平伯正是因尔朱世隆纵兵抢劫而受伤身亡,仅从个人情感上来说,他也愿意参与诛杀尔朱荣这件大事。
然而,在原本的历史上,参与诛杀尔朱荣的诸人,后来大都受到了尔朱兆的清算,其结局都很不好。孝庄帝本人被擒往晋阳,缢死于佛寺之中,灵柩放了两三年,待尔朱氏为高欢所灭后,才得以返回京师安葬;表姐夫城阳王元徵逃往故吏寇弥家中藏匿,被寇弥谋杀,尸体送尔朱兆请赏;表兄兼姐夫侍中李彧侥幸逃脱三四年,却连累其父东道大行台、青州刺史李延寔,被尔朱兆派人于州馆杀害;杨侃也参与了其事,结果惨遭族诛,一门数百口只逃脱了少数几人;御史中尉高道穆,光禄卿鲁安,率领宫中伏兵杀元天穆等,事后尔朱兆破京师,同样没有逃过死难…….
之所以变成这个结果,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军权在手,缺少自保的力量,虽然靠着太府少卿李苗冒死截断河桥,侥幸逼退了尔朱世隆,但却无法应付尔朱兆的反扑。
此外,元子攸本人也错判了形势。他在下决心诛杀尔朱荣时,曾召中书舍人温子升问汉末杀董卓事,并且评价说“王允若即赦凉州人,必不应至此”,以为杀尔朱荣、元天穆、尔朱荣嫡子尔朱菩提,然后赦免其党,他们便不会生乱,因而饶过了在洛阳的尔朱世隆等人。可他却没有细想,当日王允诛董卓的时候,董卓仅占有凉州一地,而当时尔朱荣侄儿尔朱兆留守并肆诸州。从弟尔朱仲远为东南道大行台占据三徐,族弟尔朱度律为东北道大行台占据河北,族子尔朱天光为关内道大行台占据关内。势力已经遍布天下,比汉末董卓的威势不知强了多少。而且这些人都是尔朱荣的亲族,包括在洛阳的尔朱世隆、尔朱彦伯等人,都有资格统合尔朱部落。进而继承尔朱荣的事业,怎么可能因一纸赦令便向他投诚呢?
周惠既然知道历史的走向,自然考虑得更为长远,知道要善加谋划,从而趋利避害。也就是说。他既要参与诛杀尔朱荣之事,也要提醒朝廷暗中积蓄力量,应付尔朱党羽接下来的反扑,以保住这个朝廷,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功绩。
只是这力量从哪来,如何躲过尔朱氏的控制,周惠在狱中考虑许久,却依然不得其法。如今为了保住那支军队。他通过元整向元子攸进言。将其由城卫军转为郡兵,郡兵向来战力低下,不受重视,因此很容易躲过元天穆的目光。
而这样的做法,也让周惠心中升起了一丝明悟。
……,……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洛阳皇宫之内,处处燃起了的明亮的灯光。唯有东南角的尚书台是一片黑暗,显然众臣已经纷纷回宅安歇。诸处宫门及永巷两端。也相继落锁,将整个皇宫与外界完全隔离成两个天地,只有太极殿之前的端门依然开着,供中书、门下两省的天子近臣出入皇宫核心区域。
门下省今日由黄门侍郎、乐陵郡公朱瑞当值。他是代郡桑干人,太原太守朱惠之子,长厚质直,敬爱人士,因而被尔朱荣引为大行台郎中,甚见亲任,后来入京师为中书舍人,居腹心之地,替尔朱荣监控元子攸。不过他善于自处,虽然负着尔朱荣的使命,却也和元子攸相处得极好,元颢内逼时,不辞辛劳的侍奉左右,颇得元子攸的赏遇。因此他虽然转为黄门侍郎,却依然兼着中书舍人,一身居两省之要,为当世所少见。
不仅如此,元子攸听说他意欲归于沧州乐陵朱氏一族,还任命他为沧州大中正,由北海郡公转为乐陵郡公,以从其意。对此朱瑞也非常感动,侍奉元子攸越发尽心。
元子攸勤于政事,尽管受制于元天穆等权臣,依然朝夕省纳,孜孜不已。如今天色渐暗,他仍然就着烛光,浏览由朱瑞送过来的奏疏。这些奏疏,基本上都已经由录尚书事元天穆批示过,如今送呈御览,不过是知会报备的意思,无论他有什么意见,都依然会依着元天穆的批示施行。
就连这点职权,也是朱瑞替他在元天穆那里争取过来的。好在他尚于隐忍,明知自己无法决断什么,对奏疏还是看得十分仔细,还不时和朱瑞讨论几句。
“御史中尉高道穆的这份奏疏,朕觉得很好,朱卿不妨也看看。”元子攸把一份奏疏递还给朱瑞。
朱瑞双手接过奏疏,展开一看,是奏请重置廷尉司直的事情。廷尉司直是孝文帝初年所设,掌斟酌刑辟是非,每有御史出外,则以司直俱发,所到州郡,分居别馆,御史纠察之后,则移交司直斟酌或覆问,以防冤屈。不过,至宣武帝重用外戚高肇后,其党肆意妄为,常以御史攻击内外群臣,便废弃了这一职司,以防受到廷尉寺的干预,之后也一直没有恢复这一设置。
“高中尉倒是实心为国,”朱瑞叹道,“他是御史中尉,掌御史台,却主动向廷尉分权,着实令人佩服!”
“是啊!高中尉在奏疏中说,‘奸猾之徒,恒思报恶,多有妄造无名,共相诬谤。御史一经检究,耻于不成,杖木之下,以虚为实’,朕以为此语说得极切。若能重置廷尉司直,则能够及时纠正,以免冤屈。否则正如高中尉所言,‘得尧之罚,不能不怨’,何况朕这寡德之君呢?”
“陛下仁厚,天下共知,”朱瑞拱手为礼,在奉承元子攸之余,也趁机为尔朱荣等人说着好话,“况陛下即位以来,先平葛荣,再诛刑杲,又逐北海党羽,挽宗庙于倾颓,还天下以清宁,成不世之功勋,又何必妄自菲薄?”
不世之功勋?元子攸心中苦笑。那些都是尔朱荣的,和他这天子却没什么关系,尔朱党羽也因而掌控了整个朝堂。就说高道穆这份奏疏吧!他实心为国,主动分权,可元天穆还不是一样不准?而其中的缘由,元子攸也知道,因为御史大多是尔朱荣一党,是元天穆弹劾朝臣、守臣的利器,自然不愿重置这廷尉司直来掣肘他。
是 由】更多章节请到网址隆重推荐去除广告全文字小说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