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制造“春秋第一讨债高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七十六章 制造“春秋第一讨债高手”
这倒让赵武有点尴尬,因为他会的琴曲并不多,在这种隆重的酒席上,高歌猛进的要求别人跟他私奔,显然很破坏形象,所以他忍了忍,推迟说:“可惜我最近公务繁忙,已经很少练习琴了,在鲁国这个礼仪之邦,我在这里随意弹琴,若是出了错,就让人无地自容了,诸位还是放过我吧。”
赵武这么一说,鲁国大臣又意味深长的笑了。他们的笑容让赵武摸不着头脑。
鲁国大夫显然是听说了赵武与鲁郤姬之间的暧昧,在这种场合,他们马上联想到赵武唱的私奔歌——在人家外兄面前,确实不适合吟唱私奔歌。
季文子决定岔开话题,他端着酒杯向赵武敬酒,而后装作无心的询问:“晋国明年打算向我鲁国收取多少征税?”
季文子问的话涉及到赵武出使的第三个任务——告之附庸国明年的“纳征”数目。因为这个数目不能商量,霸主的决定就是最终命令,所以赵武之前无需告诉鲁国国君,直接向鲁国执政发布命令就行。
赵武摆了摆手,师修从怀中掏出一份表格,在表格上找了找,随口说出了一个数字。季文子听了,沉默了片刻,回答:“我鲁国明年出一军,帮助晋国人战斗。”
赵武点头:“鲁国是君子之国,我个人对鲁国人很有好感,这个数目确实让我很难说出口,但晋国打了几年仗,确实需要征税来支持自己继续战斗,所以我无法在这个数目上更减,不过,我愿意归还一千名鲁国仆人,作为对鲁国人表达的好感。”
赵武这么一说,鲁国卿大夫一起站起身来,态度恭敬的答谢赵武的好意。
季文子当上鲁国执政后,颁布了一条规定,要求各国商人去外国做生意的时候,只要见到当地仆人市场出售鲁国的战俘,或者仆人,就用自己的钱买下这些鲁国人,事后,鲁国会动用“国家赔偿”,偿还商人们支付的购买费用。
这一规矩后来被孔圣人的门徒子路所破坏,他依仗家族有钱,赎买了仆人之后,不去领取国家赔偿,以显示自己的高尚。孔圣人事后批评子路,说他“用自己的高尚破坏了规矩”,从此之后,鲁国商人中,不如子路有钱者,见到鲁国的仆人就不敢赎取,怕自己掏了钱后去领取国家赔偿,会引起别人的指责,所以干脆对鲁国战俘视而不见——这就是著名的“义理之争”。
赵武这几年大力拓荒,做生意赚来的钱基本上都用于在仆人市场上购买劳动力,鲁国人也清楚赵武过去的行为,所以对赵武能拿出一千名鲁国战俘并不感到惊讶,但赵武愿意交还一千名鲁国仆人,话中的意思已经表明他不会领取鲁国的国家赔偿,纯属外交礼物一类的东西。
可怜的鲁国人,多少年了他们只知道向霸权屈服,按期向晋国交纳保护费,恭敬地礼敬晋国大臣,怎会想到自己也能收到部分回礼——一千年后21世纪外交技巧,他们可算是提前享受到了。
如此一来,季文子等人的感谢更加诚挚。他站起身来,大礼相谢:“早听说武子在自家封地释放仆人,有部分被释的鲁国仆人重新回归故土,他们谈起武子的仁慈总是感谢不尽,这次武子让一千名鲁国俘虏回家,使他们得以埋葬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我鲁国上下一定会记住这一恩惠。”
赵武坦然接受了对方的感谢,他不知道,自己这一行为犯了与子路同样的错——用自己的“高尚”践踏了既定规则。
其实赵武这么做的本心,是担心自己收钱太黑,被鲁国人惦记上——《春秋》、《左传》都是鲁国人写的,这国家虽然弱小,但他们的喜怒都流传千年。万一他们不满意,顺手在书里黑赵武一笔,赵武可就遗臭万年了。所以赵武打定主意:钱要收,鲁国人也不能得罪。
千名仆人看起来多,但天下最大的仆人市场就在霸主国旧都绛。晋国市场上仆人供应太多,已经不值钱了。鲁国奉献的礼物太多,铜钱不方便携带,全换成仆人反馈鲁国,再装出一副很有文化的模样,张口闭口要整理诗经修缮典籍,鲁国这个礼仪之邦,对比三郤的骄横,能不喜欢赵武的谦逊吗?!
好名声留下了,实惠依旧要拿。鲁国的礼物当中,除了体积小价值高的,比如宝石玉器等,其余的都用来换成书籍……
一般来说,出使附庸国的时候,因为各国大臣要不断的巴结霸主国派来的使臣,所以晋国大臣出使,最短也要在外国待上三五个月之久,等收的礼物装满了随行车辆,这才满载而归。不过,赵武终究文化底子薄,怕在鲁国待的太久露出真面目,所以,在公孙婴齐家宴后不久,赵武快速把出使任务交代完毕,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外交使命,其后他无心久留,辞谢了鲁国大臣们的后继宴请,于当年十二月初动身回国。
去的时候赵武带了五十辆兵车,回来的时候依旧是五十辆兵车。车上一般是书籍,一半是石头——宝玉。
鲁国的圣人臧武仲没有参加对赵武的宴请,听说赵武要走,他来到黄河边上,也没凑近送行队伍,远远目睹赵武过河,而后回身对鲁国执政季文子感慨:“晋国的强大,至少在五十年之内无可撼动。赵武子是晋国八卿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也是最卑微的一位(指赵武官职居于末位),但他来的时候是五十辆兵车,走的时候还给鲁国留下一千名战俘,此人的贤德岂是三郤可比。
我听说年幼的晋君(悼公)继位后,晋国的诸卿和睦,如果晋国其余几个正卿也拥有赵武的一半贤德,晋国的崛起不可遏止。并且赵武这么年轻,就知道不争不贪,等他今后掌了权,这样的晋国怎样才能战胜?鲁郤姬这次做得好啊,她找到一个可靠的人。文子,以后记住,侍奉晋国不可不谦恭,对待赵武子不可不扶持。”
孟献子在一旁补充:“其实赵武来的时候,战车都是空的,回去的时候战车虽然装满了,留在路上的车辙很深很深,但他车上一半是玉一半是书。君子好美玉,贤者好知识。既贤且能,不要说当初的三郤比不上赵武,我也比不上他。”
鲁国大臣齐声赞扬。这时,被鲁国卿大夫赞扬的主角却在战车上皱着眉头,低声抱怨:“完了完了,这趟出使亏大了,送出去一千名战俘,原本想着能在鲁国设立一个贸易点,好倾销我们的奢侈品,没想到戏演得太过了,鲁国大臣都拿我当‘圣人’了。无论暗示明示都不相信我的推销,反而不停的给我塞一些书籍……嗯,早听说鲁国的女人特尊重夫主,那些人就不知道送我两个,真苦恼啦。”
潘党哼了一声:“你还不满意?当初你塞给我的是啥破石头?身为正卿,你家现在最好的宝玉,都是从我身上扒下来的。而现在,这次出使后,你总算拥有了符合正卿身份的宝玉。瞧瞧这一车石头,顶你领地三年赋税了。今后你三年出使一趟,即使领地里毫无出产,也可以过奢华的贵族生活了!”
师修也不满的哼了一声,劝解说:“主上怎么能说这些书没有用呢?有的人以财宝为珍贵,有的人却以知识与贤能作为珍宝,这次我们向鲁国大臣展示的就是我们对才能与知识的爱好?这才是大收获,有了鲁国君臣的美誉度,今后家臣们来鲁国开商铺,想不挣钱都难。这样的好结局,主上还苦恼什么?”
赵武有气无力的点点头:“我知道,那一千名战俘算是市场开拓费吧,我们给自己挣一个信用额度……可是,我现在后悔了。这笔市场开拓费未免太大了一点,一千个战俘,我能建立六个垦荒囤,开出来百余平方里的荒地来,这百余里的农田,每年又会给我带来多少收入。”
单虑听到赵武的话,马上好奇的询问:“我听说,晋国现在流传着一本书,叫做《拓荒日志》,传言是韩起子记述‘赵氏四十日拓荒’的过程……如今,列国都在传颂赵氏拓荒的高效,主上刚才提到这点,‘修老’可否跟给我详细解说一下。”
今年初的时候,赵武正式确立了四大家臣的地位,这四大家臣在春秋时代被称为“老”,这个词当时既有“年过七十”的意思,也有“重要人物”意思,用在家族职位上,这个词后来演变成“家老”,也就是首席家臣的意思。其中齐策是诸家臣之首,称之为“大老”,师修等人则可以称之为“修老”。
师修好为人师,马上忘了继续劝谏赵武,转而向单虑讲解:“说起来,我赵氏有三年的拓荒经验,现在拓荒的手段已经规范化、流程化……主上这次着急回去,也是为了拓荒事宜……明年春,我们在甲氏的拓荒点将要并屯——也就是把发展成熟的屯垦点两两连接起来,建造成一座大的城市。”
师修马上又补充:“我赵氏的屯垦点,两两相距二里路,这些屯垦点逐步发展,等到人口数量足够了,屯子里各项设施都齐全了,相邻两个屯子的寨墙用石墙连接起来,就是一座城市了。
每四个屯垦点恰好围成每端城墙长二里的中等城市,而后,其周围的小屯会并入城市管辖,那座新筑起的城市也会把围墙不断的加高加厚,最终成为一座大城……”
师修详细解释了一番,最后补充:“明年,我赵氏将新增三座中等城市,成为拥有五座雄城的大领主。”
单虑更加疑惑了:“照这么说,我赵氏岂不正缺人手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送出一千名战俘来,等鲁国人知道这个情况,不知道该怎样体会我们这份情意……”
这两人聊得火热,赵武低头看着车上堆满的竹简石头犯愁。春秋时的道路状况并不好,沉重的竹简石头压得兵车行走艰难,大大拖累了赵武的速度,赵武正琢磨,是否要抛下这些书籍宝玉轻装前进的时候,一桩突发事件使他终于下了决心。
一名武士领着一位气喘吁吁的赵氏私兵赶来报告,那私兵拱手汇报:“家主,我从甲氏赶来,路上跑了十七天……在我动身前,甲氏有三个狄氏部落赶来投靠,武清汇报给齐策,但他也不敢决定,派我快马赶来鲁国,请主上给予指示。”
赵武大喜,他满口答应:“送上门来的好事岂能推辞,齐策糊涂了,这种事还请示什么?”
师修赶紧解释:“主上,收纳狄人,这是国君的权限。如今国君正在潞氏筑城拓荒,这些狄人不去潞氏投靠国君,反而穿越了潞氏与甲氏北部向我们投靠,主上若是随意答应了,恐怕国君会不高兴。”
赵武犹豫的问:“难道我要跟国君见面分一半?”
师修摇头:“这又不是贼赃,岂有见面分一半的道理,应该全部献给国君,而后听任国君处置。”
稍停,师修解释:“我赵氏与狄人向来亲善,昔日先君赵孟子出于狄氏(指赵盾是狄女生的,并在狄国成长到成年时代),故此,历代家主当政的时候,都有一些在本国活不下去的狄人部落来投靠赵氏。主上今年大肆清剿甲氏,狄胡退入赤狄后,想必把赵氏重新崛起的消息带入了狄氏,这些狄人因而赶来投靠。
按照惯例,赵氏接到狄人的投靠后,都会将这些狄人转而献给国君,国君从其中挑选部分勇士(有力者)充当武宫守卫,而后将剩下的狄人赐还给赵氏……这次我们也应该这么做。”
赵武犹豫不定:“既然这是规矩,那就照规矩行事,只是国君会挑选多少人……对了,狄人来了多少?”
报信的那名武士回答:“来的三个都是小部落,总共大约三百余户,有五百匹战马,牛羊没有计数,策老(齐策)推测,这是靠近潞氏边界的小部落,因为听到信息早,所以动身快,但恐怕随后会不断有狄氏部落过来投靠——这个冬天很冷啊。”
师修附和:“这个冬天是很冷,战争已经打了三年,我国的青壮都已经轮番上阵,田地荒芜,只能靠狩猎度日,我早已经听说,现在除了赵氏之外,其他的家族已经很难在山林中猎捕到野物了。这几年,连续两个冬天都下了很厚的雪,野兽们产崽困难,加上现在人们围捕过度,所以才会有这现象。
我晋国如此,相邻的戎人、狄人会更加难过。其中,狄人还好一点,他们多少会一点耕作技术,冬天有储备的粮食,而戎人完全以放牧为生,一旦冬天雪大了,冻死大多数牲畜,他们会更加难过。我估计,霍城北面应该已有戎人投靠了。齐策想必是预料到这种情况,才会紧急请主上回国。”
赵武一指满车的书籍,吩咐:“那就留下一百个人,把这些书籍都留下来,留单虑在后面慢慢走,我们轻装前进……可惜,我本打算顺路去卫国,享受一下孙林父的招待,可惜了。”
师修继续夸奖赵武:“主上轻车而来(鲁国),席子还没有坐暖呐,完成了外交使命就匆匆赶回,连顺路探访友人都没工夫,这种态度传回国内,国君一定很满意,况且我们这趟出使已经收获满车,主上还有什么抱怨的呢。”
师修所说的“收获满车”,不是说赵武拉了一车书籍回去,而是说赵武拉了满车的赞誉回国。在此后的路途上,师修还不断的赞扬赵武表现的很低调,丝毫没有得意洋洋的神态,浑不知,被打消了旅游企图的赵武此刻正郁闷的想要大声吼叫……
轻骑前进的赵武绕过了卫国的国都,沿着自己修的商路度过黄河,从潞氏进入晋国国境,一路走他一路看到国君正在仿造他垦荒的模式,把潞氏的拓荒行动弄的如火如荼,整个潞氏变成了一个繁忙的大工地,虽然是寒冷的冬季,大路上各家族调拨人手,运送物资的车辆络绎不绝,行走的人浑身都热气腾腾。
赵氏在甲氏开发的第一座城名叫“长治”。此刻他穿过群山之中的军事堡垒“壶关”,进入长治后,各种消息也畅通无阻的送达了长治,把守长治的武清汇报:“主上,截止十天前,共计有七支狄人部落,五支戎人部落赶来投靠,因为家主不在,齐策将这些人都暂时安置在长治西侧的小卫城。主上回去时,刚好顺路探访。那里戒备森严,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赵武只对数字感兴趣,他问:“他们总共来了多少户?”
武清回答:“下臣这里不清楚具体的数字,但听人说,小城里已经住进了三千户,不过这些小部落遭受了雪灾,每户人丁单薄,且基本上,每家都没有老人。”
游牧的氏族部落一旦遭遇大灾害,因为食物不够,家中的老人常常主动出走,这个出走基本上就是独自一人走到荒原上饿死、冻死,而后省下自己那份口粮留给家中的孩子。
如果老人出走后,粮食依然不够,小部落会主动寻求强有力的大部落投靠,以寻求庇护。当然,这种庇护也不是毫无代价的,他们等于把自己卖身为奴,并入大部落中。而大多数游牧族部落便是这样不断的融合。但如果遭遇部落战争,战败的部落又会重新分散开,各自发展。
这种分分合合,成了草原常有的生存状态。
大多数戎人的部落,其家族成员的组成,常常是兄弟两人带一个孩子及一名家庭主妇。人丁少的家族则是父与子与家庭主妇的组合。遭受雪灾之后,一般草原部族的家庭成员不会超过四个人。
现在,长治的卫城里住进了三千户,则意味着总共约一万两千人投靠了赵武。
这些游牧部落投靠赵武,其中,霍城之北的戎人,倒不是因为赵武“仁慈的名声在草原上传扬”而卖身投靠,赵武在草原上的名声恰恰相反。只是因为赵氏的领地最靠近北方边界,使得他们没有选择比较的机会,无可奈何地投靠了赵武。
而甲氏之北的狄人,则是穿越了国君的控制地盘,特地来投靠赵氏,就是因为赵武与狄人有血缘关系。
这两者同为游牧部落,却需要区别对待。如何显示出差异,赵武不清楚。他犹豫了一下,望向师修,希望寻找一点建议。
师修不敢表态,接受新附庸、如何安置他们属于领主权力,恪守礼仪的师修,在这方面不能乱出主意,他低头沉默不语。赵武等了半天,等不到主意的他决定跳过这些问题,他转向武清武连,问:“我们筑城的石料准备妥当了吗?”
说到这问题,武清马上回答:“家主,恐怕我们明年的筑城计划要推迟了,国君也要在潞氏筑造新城,所以从我们这里调走了一批石料,还要走了一批粮食。现在,我们的物资已经不够同时修筑三座新城……前几天师偃来过,要求我们从附近山上多多采集石头,但现在大地冰封,积雪覆盖,我们根本没办法派人入山。”
赵武赶紧问:“国君调走石料——他付款了吗?”
武清笑着摇摇头:“君上没有钱,他倒是给了一张欠条。”
啥,春秋时代也流行打白条,不行!
赵武怒气冲冲:“欠条呢,我去要账。不信国君也建造一座躲债台,来逃避债务。”
“不好……”师修终于开口了:“讨债这件事,主上不合适出面,我们不能乱了君臣之礼。”
赵武眼珠一转:“嘿嘿,我忘了我家还有一名抢钱高手……告诉娇娇:今后男主外,女主内。讨债的事情她出面,我在背后默默支持。哈,娇娇抢惯了钱,在国都公子、公孙中素有名气……”
武清笑着回答:“如今,欠债条在齐策那里。齐策说:咱不妨让国君欠的更多一点,不妨将那些投靠的戎人都分配了,只留下一点点数目向国君意思一下……想必,债务在身的国君,不好意思拿走我们的属民。”
“齐策总是狡猾的令我满意”,赵武竖起大拇指夸奖:“不过,论起催帐来,咱家有个现成的母老虎,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起来……嘿嘿,齐策不好出面的事,不见得俺家娇娇不好出面啊!
当初娇娇未嫁时,都能逼得范匄魏绛荀偃避席,如今曾受他逼迫的人都是霸主国正卿了,她丈夫(赵武)成了霸主国正卿,老爹是霸主国副元帅……我不信,谁还敢欠她的帐不还——即使霸主,也不成!”
赵武喘了口气,笑眯眯的说:“实际上,我也不怕你们逃跑。你们能逃到哪里去呐——赵城之北是霍城,这是晋国防御北方的强镇。即使你们侥幸越过霍城,但随后的路程将进入胡人的领地。
到了胡人那里,难道还不是继续做仆人吗?天底下,哪里有在赵城做仆人更轻松?你瞧,我现在降低了刑罚,每年从你们当中选择十分之一,赐予他自由民的身份,只要努力,数年后你们人人都是自由民,这不很好吗?
或许你们想往东、往西逃跑,但如果你们往这两个方向逃跑,我连追寻的兴趣都没有。因为十万大山足以对你们做出惩罚。
似乎唯一的生路似乎在南方,可那是晋国国都的方向,各家族势力林立,你们没有任何身份,到了那里,还不是被他们抓去做仆人?难道到了别的家族,有我赵氏好吗?”
仆人们一片嗡嗡声,赵武竖起指头,大声说:“我的承诺现在生效,从现在起,我撤走一半监管人员,同时宣布废除酷刑,今后对你们最重的惩罚不能超过十鞭。这就是《‘刑不上十’令》……你们愿意跟我做这个约定吗?”
仆人们嗡嗡商议了半天,推出几名长者上前向赵武行礼。几名长者请求赵武杀白马盟下血誓,愿意由仆人自己组织类似军队的社团,形成内部自我监控体制,承诺彼此约束不逃跑,相约加强自我管理机制——而赵武方面承诺:只要他们明年按约定交纳足够数量的粮食,将对他们逐步放松监管,并逐步提高释奴比例,直到他们……
这就是赵城“白马之誓”。
从此之后,仆人制逐渐开始崩溃,各地领主相继采用赵武的方法,用“租庸制”收取田租,从而代替原先的农奴制劳作……
赵武立誓后,没有在隶舍停留过久。等他走出隶舍,身后的仆人们爆发了狂欢,而监管人员果然对他们的行为不再干涉——从此之后,只要他们不走出划定区域,或者在走出划定区域时提前向工头递出申请,取得工头发放的通行证,赵城守卫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涉。
随后,仆人们的行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头上还顶着仆人身份外,他们与自由民没什么两样。
当年秋收过后,赵武果然兑现了诺言,那些努力耕作的仆人手头第一次有了余粮,也就是有了私有财产,这下子,他们完全与自由民一样了。
在这个纷乱的春秋,当时的春秋霸主晋国正陷入争夺公卿位置的政治斗争,没有人察觉在赵城这个小地方,首先终结了仆人制,令自己彻底迈向封建。
赵武忙碌了一天,又累又乏的赶回自己的庄园,发觉智朔正与韩厥子坐在院落里,他俩面前的炉子上正在烧烤着赵武昨天没来得及吃的那只獐鹿,智姬还殷勤的向烤肉上撒着珍贵的香料,整个院落飘散着浓重的香气。
东郭离脸都绿了。
这些孜然、茴香香料隐藏不住香气,东郭离早有发现,但赵武向他描绘了一番将来的景象,说明这些东西经过扩大种植后,会给赵氏带来源源滚滚的财富……这些珍贵的香料种子,平常赵武都不舍得吃,把它郑重收藏在瓦罐里,吊到房梁上,没想到藏的如此严密,智姬也能翻出来。
智姬正殷勤的往智朔嘴里塞肉,不时的扭头冲姐妹招呼:“中行姐姐,荀妹妹,没想到这里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你俩这趟嫁的值吧……弟弟,多吃点,瞧你长得这么瘦,姐姐以前老抢你的东西,今后不与你抢了……呜呜,今后我想抢也抢不上了。要不,弟弟你来姐姐家抢。”
赵武痛苦的绞着脸,他艰难地在火堆边坐下,指点着炭炉问智姬:“智姬,你猜,这个铸铁炉能卖多少钱?”
智姬翻手递过一串烤肉,狠狠的塞进赵武嘴里:“小气的,今后你家就是我家,干嘛如此小气?”
赵武看见智姬腰上掖着一块绒布,似乎她拿那块绒布当作汗巾,他轻轻抽出这块汗巾,继续问:“你知道那些绒布多少钱一匹——孙林父光看到货样,就出到十个罄钱(罄型青铜货币)一匹,我猜,这价格他拿到卫国去,还有赚头。”
智姬立刻瞪大眼睛:“那我们还等什么,我家在卫国也有人,干嘛让孙林父赚钱,弟弟,你快回家,联络朝歌的商人,今后我家也卖布。”
赵武慢慢的说:“一尺绒布换十枚铲钱,这一尺绒布能有多重——它换回的是三百倍重量的金(铜)。而我们给孙林父看的绒布还不是最好的,你瞧,你手上的这块绒布才是最上等的细绒织成,如此大的面积,我保证它能穿过一枚针眼,薄薄一层,却能挡住寒风,比葛布麻布强多了。”
一块汗巾穿过一枚针眼,现代人可能以为这是夸张,但春秋时使用的是青铜针,针眼只比戒指稍小而已,而缝纫的线,使用的是粗纤维葛与麻。
东郭离在旁边拼命点头:“那是那是,次等的绒布能换回十枚铲形钱,这最上等的细绒布,光是主母手中这块汗巾,足以换回十车陶器——没准能换回三十车陶器呢。”
赵城最缺的是粮食,东郭离却不说换粮食,这是因为春秋时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粮食作为战略物资,是不出售的。春秋时代,国家还有意识的把农民手中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以防备灾年——中国第一个大型国家粮仓,也就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智姬两眼贼亮,中行姬捂嘴低笑,荀姬凑到赵武身边,低声说:“可要记住哦,等布织好了,不要都卖了,我要做身好衣服给你看……”
赵武把汗巾递还智姬,半是威胁半是哄骗的说:“娇娇,你现在身份不同了,不是智家的那个‘霸街女王’,你现在是赵城的夫人,哪能自己系上围裙去量布贩售呢,这样的小事,让家臣去做吧。你只管坐在家里数钱,怎么样?”
第七十六章 制造“春秋第一讨债高手”
这倒让赵武有点尴尬,因为他会的琴曲并不多,在这种隆重的酒席上,高歌猛进的要求别人跟他私奔,显然很破坏形象,所以他忍了忍,推迟说:“可惜我最近公务繁忙,已经很少练习琴了,在鲁国这个礼仪之邦,我在这里随意弹琴,若是出了错,就让人无地自容了,诸位还是放过我吧。”
赵武这么一说,鲁国大臣又意味深长的笑了。他们的笑容让赵武摸不着头脑。
鲁国大夫显然是听说了赵武与鲁郤姬之间的暧昧,在这种场合,他们马上联想到赵武唱的私奔歌——在人家外兄面前,确实不适合吟唱私奔歌。
季文子决定岔开话题,他端着酒杯向赵武敬酒,而后装作无心的询问:“晋国明年打算向我鲁国收取多少征税?”
季文子问的话涉及到赵武出使的第三个任务——告之附庸国明年的“纳征”数目。因为这个数目不能商量,霸主的决定就是最终命令,所以赵武之前无需告诉鲁国国君,直接向鲁国执政发布命令就行。
赵武摆了摆手,师修从怀中掏出一份表格,在表格上找了找,随口说出了一个数字。季文子听了,沉默了片刻,回答:“我鲁国明年出一军,帮助晋国人战斗。”
赵武点头:“鲁国是君子之国,我个人对鲁国人很有好感,这个数目确实让我很难说出口,但晋国打了几年仗,确实需要征税来支持自己继续战斗,所以我无法在这个数目上更减,不过,我愿意归还一千名鲁国仆人,作为对鲁国人表达的好感。”
赵武这么一说,鲁国卿大夫一起站起身来,态度恭敬的答谢赵武的好意。
季文子当上鲁国执政后,颁布了一条规定,要求各国商人去外国做生意的时候,只要见到当地仆人市场出售鲁国的战俘,或者仆人,就用自己的钱买下这些鲁国人,事后,鲁国会动用“国家赔偿”,偿还商人们支付的购买费用。
这一规矩后来被孔圣人的门徒子路所破坏,他依仗家族有钱,赎买了仆人之后,不去领取国家赔偿,以显示自己的高尚。孔圣人事后批评子路,说他“用自己的高尚破坏了规矩”,从此之后,鲁国商人中,不如子路有钱者,见到鲁国的仆人就不敢赎取,怕自己掏了钱后去领取国家赔偿,会引起别人的指责,所以干脆对鲁国战俘视而不见——这就是著名的“义理之争”。
赵武这几年大力拓荒,做生意赚来的钱基本上都用于在仆人市场上购买劳动力,鲁国人也清楚赵武过去的行为,所以对赵武能拿出一千名鲁国战俘并不感到惊讶,但赵武愿意交还一千名鲁国仆人,话中的意思已经表明他不会领取鲁国的国家赔偿,纯属外交礼物一类的东西。
可怜的鲁国人,多少年了他们只知道向霸权屈服,按期向晋国交纳保护费,恭敬地礼敬晋国大臣,怎会想到自己也能收到部分回礼——一千年后21世纪外交技巧,他们可算是提前享受到了。
如此一来,季文子等人的感谢更加诚挚。他站起身来,大礼相谢:“早听说武子在自家封地释放仆人,有部分被释的鲁国仆人重新回归故土,他们谈起武子的仁慈总是感谢不尽,这次武子让一千名鲁国俘虏回家,使他们得以埋葬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我鲁国上下一定会记住这一恩惠。”
赵武坦然接受了对方的感谢,他不知道,自己这一行为犯了与子路同样的错——用自己的“高尚”践踏了既定规则。
其实赵武这么做的本心,是担心自己收钱太黑,被鲁国人惦记上——《春秋》、《左传》都是鲁国人写的,这国家虽然弱小,但他们的喜怒都流传千年。万一他们不满意,顺手在书里黑赵武一笔,赵武可就遗臭万年了。所以赵武打定主意:钱要收,鲁国人也不能得罪。
千名仆人看起来多,但天下最大的仆人市场就在霸主国旧都绛。晋国市场上仆人供应太多,已经不值钱了。鲁国奉献的礼物太多,铜钱不方便携带,全换成仆人反馈鲁国,再装出一副很有文化的模样,张口闭口要整理诗经修缮典籍,鲁国这个礼仪之邦,对比三郤的骄横,能不喜欢赵武的谦逊吗?!
好名声留下了,实惠依旧要拿。鲁国的礼物当中,除了体积小价值高的,比如宝石玉器等,其余的都用来换成书籍……
一般来说,出使附庸国的时候,因为各国大臣要不断的巴结霸主国派来的使臣,所以晋国大臣出使,最短也要在外国待上三五个月之久,等收的礼物装满了随行车辆,这才满载而归。不过,赵武终究文化底子薄,怕在鲁国待的太久露出真面目,所以,在公孙婴齐家宴后不久,赵武快速把出使任务交代完毕,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外交使命,其后他无心久留,辞谢了鲁国大臣们的后继宴请,于当年十二月初动身回国。
去的时候赵武带了五十辆兵车,回来的时候依旧是五十辆兵车。车上一般是书籍,一半是石头——宝玉。
鲁国的圣人臧武仲没有参加对赵武的宴请,听说赵武要走,他来到黄河边上,也没凑近送行队伍,远远目睹赵武过河,而后回身对鲁国执政季文子感慨:“晋国的强大,至少在五十年之内无可撼动。赵武子是晋国八卿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也是最卑微的一位(指赵武官职居于末位),但他来的时候是五十辆兵车,走的时候还给鲁国留下一千名战俘,此人的贤德岂是三郤可比。
我听说年幼的晋君(悼公)继位后,晋国的诸卿和睦,如果晋国其余几个正卿也拥有赵武的一半贤德,晋国的崛起不可遏止。并且赵武这么年轻,就知道不争不贪,等他今后掌了权,这样的晋国怎样才能战胜?鲁郤姬这次做得好啊,她找到一个可靠的人。文子,以后记住,侍奉晋国不可不谦恭,对待赵武子不可不扶持。”
孟献子在一旁补充:“其实赵武来的时候,战车都是空的,回去的时候战车虽然装满了,留在路上的车辙很深很深,但他车上一半是玉一半是书。君子好美玉,贤者好知识。既贤且能,不要说当初的三郤比不上赵武,我也比不上他。”
鲁国大臣齐声赞扬。这时,被鲁国卿大夫赞扬的主角却在战车上皱着眉头,低声抱怨:“完了完了,这趟出使亏大了,送出去一千名战俘,原本想着能在鲁国设立一个贸易点,好倾销我们的奢侈品,没想到戏演得太过了,鲁国大臣都拿我当‘圣人’了。无论暗示明示都不相信我的推销,反而不停的给我塞一些书籍……嗯,早听说鲁国的女人特尊重夫主,那些人就不知道送我两个,真苦恼啦。”
潘党哼了一声:“你还不满意?当初你塞给我的是啥破石头?身为正卿,你家现在最好的宝玉,都是从我身上扒下来的。而现在,这次出使后,你总算拥有了符合正卿身份的宝玉。瞧瞧这一车石头,顶你领地三年赋税了。今后你三年出使一趟,即使领地里毫无出产,也可以过奢华的贵族生活了!”
师修也不满的哼了一声,劝解说:“主上怎么能说这些书没有用呢?有的人以财宝为珍贵,有的人却以知识与贤能作为珍宝,这次我们向鲁国大臣展示的就是我们对才能与知识的爱好?这才是大收获,有了鲁国君臣的美誉度,今后家臣们来鲁国开商铺,想不挣钱都难。这样的好结局,主上还苦恼什么?”
赵武有气无力的点点头:“我知道,那一千名战俘算是市场开拓费吧,我们给自己挣一个信用额度……可是,我现在后悔了。这笔市场开拓费未免太大了一点,一千个战俘,我能建立六个垦荒囤,开出来百余平方里的荒地来,这百余里的农田,每年又会给我带来多少收入。”
单虑听到赵武的话,马上好奇的询问:“我听说,晋国现在流传着一本书,叫做《拓荒日志》,传言是韩起子记述‘赵氏四十日拓荒’的过程……如今,列国都在传颂赵氏拓荒的高效,主上刚才提到这点,‘修老’可否跟给我详细解说一下。”
今年初的时候,赵武正式确立了四大家臣的地位,这四大家臣在春秋时代被称为“老”,这个词当时既有“年过七十”的意思,也有“重要人物”意思,用在家族职位上,这个词后来演变成“家老”,也就是首席家臣的意思。其中齐策是诸家臣之首,称之为“大老”,师修等人则可以称之为“修老”。
师修好为人师,马上忘了继续劝谏赵武,转而向单虑讲解:“说起来,我赵氏有三年的拓荒经验,现在拓荒的手段已经规范化、流程化……主上这次着急回去,也是为了拓荒事宜……明年春,我们在甲氏的拓荒点将要并屯——也就是把发展成熟的屯垦点两两连接起来,建造成一座大的城市。”
师修马上又补充:“我赵氏的屯垦点,两两相距二里路,这些屯垦点逐步发展,等到人口数量足够了,屯子里各项设施都齐全了,相邻两个屯子的寨墙用石墙连接起来,就是一座城市了。
每四个屯垦点恰好围成每端城墙长二里的中等城市,而后,其周围的小屯会并入城市管辖,那座新筑起的城市也会把围墙不断的加高加厚,最终成为一座大城……”
师修详细解释了一番,最后补充:“明年,我赵氏将新增三座中等城市,成为拥有五座雄城的大领主。”
单虑更加疑惑了:“照这么说,我赵氏岂不正缺人手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送出一千名战俘来,等鲁国人知道这个情况,不知道该怎样体会我们这份情意……”
这两人聊得火热,赵武低头看着车上堆满的竹简石头犯愁。春秋时的道路状况并不好,沉重的竹简石头压得兵车行走艰难,大大拖累了赵武的速度,赵武正琢磨,是否要抛下这些书籍宝玉轻装前进的时候,一桩突发事件使他终于下了决心。
一名武士领着一位气喘吁吁的赵氏私兵赶来报告,那私兵拱手汇报:“家主,我从甲氏赶来,路上跑了十七天……在我动身前,甲氏有三个狄氏部落赶来投靠,武清汇报给齐策,但他也不敢决定,派我快马赶来鲁国,请主上给予指示。”
赵武大喜,他满口答应:“送上门来的好事岂能推辞,齐策糊涂了,这种事还请示什么?”
师修赶紧解释:“主上,收纳狄人,这是国君的权限。如今国君正在潞氏筑城拓荒,这些狄人不去潞氏投靠国君,反而穿越了潞氏与甲氏北部向我们投靠,主上若是随意答应了,恐怕国君会不高兴。”
赵武犹豫的问:“难道我要跟国君见面分一半?”
师修摇头:“这又不是贼赃,岂有见面分一半的道理,应该全部献给国君,而后听任国君处置。”
稍停,师修解释:“我赵氏与狄人向来亲善,昔日先君赵孟子出于狄氏(指赵盾是狄女生的,并在狄国成长到成年时代),故此,历代家主当政的时候,都有一些在本国活不下去的狄人部落来投靠赵氏。主上今年大肆清剿甲氏,狄胡退入赤狄后,想必把赵氏重新崛起的消息带入了狄氏,这些狄人因而赶来投靠。
按照惯例,赵氏接到狄人的投靠后,都会将这些狄人转而献给国君,国君从其中挑选部分勇士(有力者)充当武宫守卫,而后将剩下的狄人赐还给赵氏……这次我们也应该这么做。”
赵武犹豫不定:“既然这是规矩,那就照规矩行事,只是国君会挑选多少人……对了,狄人来了多少?”
报信的那名武士回答:“来的三个都是小部落,总共大约三百余户,有五百匹战马,牛羊没有计数,策老(齐策)推测,这是靠近潞氏边界的小部落,因为听到信息早,所以动身快,但恐怕随后会不断有狄氏部落过来投靠——这个冬天很冷啊。”
师修附和:“这个冬天是很冷,战争已经打了三年,我国的青壮都已经轮番上阵,田地荒芜,只能靠狩猎度日,我早已经听说,现在除了赵氏之外,其他的家族已经很难在山林中猎捕到野物了。这几年,连续两个冬天都下了很厚的雪,野兽们产崽困难,加上现在人们围捕过度,所以才会有这现象。
我晋国如此,相邻的戎人、狄人会更加难过。其中,狄人还好一点,他们多少会一点耕作技术,冬天有储备的粮食,而戎人完全以放牧为生,一旦冬天雪大了,冻死大多数牲畜,他们会更加难过。我估计,霍城北面应该已有戎人投靠了。齐策想必是预料到这种情况,才会紧急请主上回国。”
赵武一指满车的书籍,吩咐:“那就留下一百个人,把这些书籍都留下来,留单虑在后面慢慢走,我们轻装前进……可惜,我本打算顺路去卫国,享受一下孙林父的招待,可惜了。”
师修继续夸奖赵武:“主上轻车而来(鲁国),席子还没有坐暖呐,完成了外交使命就匆匆赶回,连顺路探访友人都没工夫,这种态度传回国内,国君一定很满意,况且我们这趟出使已经收获满车,主上还有什么抱怨的呢。”
师修所说的“收获满车”,不是说赵武拉了一车书籍回去,而是说赵武拉了满车的赞誉回国。在此后的路途上,师修还不断的赞扬赵武表现的很低调,丝毫没有得意洋洋的神态,浑不知,被打消了旅游企图的赵武此刻正郁闷的想要大声吼叫……
轻骑前进的赵武绕过了卫国的国都,沿着自己修的商路度过黄河,从潞氏进入晋国国境,一路走他一路看到国君正在仿造他垦荒的模式,把潞氏的拓荒行动弄的如火如荼,整个潞氏变成了一个繁忙的大工地,虽然是寒冷的冬季,大路上各家族调拨人手,运送物资的车辆络绎不绝,行走的人浑身都热气腾腾。
赵氏在甲氏开发的第一座城名叫“长治”。此刻他穿过群山之中的军事堡垒“壶关”,进入长治后,各种消息也畅通无阻的送达了长治,把守长治的武清汇报:“主上,截止十天前,共计有七支狄人部落,五支戎人部落赶来投靠,因为家主不在,齐策将这些人都暂时安置在长治西侧的小卫城。主上回去时,刚好顺路探访。那里戒备森严,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赵武只对数字感兴趣,他问:“他们总共来了多少户?”
武清回答:“下臣这里不清楚具体的数字,但听人说,小城里已经住进了三千户,不过这些小部落遭受了雪灾,每户人丁单薄,且基本上,每家都没有老人。”
游牧的氏族部落一旦遭遇大灾害,因为食物不够,家中的老人常常主动出走,这个出走基本上就是独自一人走到荒原上饿死、冻死,而后省下自己那份口粮留给家中的孩子。
如果老人出走后,粮食依然不够,小部落会主动寻求强有力的大部落投靠,以寻求庇护。当然,这种庇护也不是毫无代价的,他们等于把自己卖身为奴,并入大部落中。而大多数游牧族部落便是这样不断的融合。但如果遭遇部落战争,战败的部落又会重新分散开,各自发展。
这种分分合合,成了草原常有的生存状态。
大多数戎人的部落,其家族成员的组成,常常是兄弟两人带一个孩子及一名家庭主妇。人丁少的家族则是父与子与家庭主妇的组合。遭受雪灾之后,一般草原部族的家庭成员不会超过四个人。
现在,长治的卫城里住进了三千户,则意味着总共约一万两千人投靠了赵武。
这些游牧部落投靠赵武,其中,霍城之北的戎人,倒不是因为赵武“仁慈的名声在草原上传扬”而卖身投靠,赵武在草原上的名声恰恰相反。只是因为赵氏的领地最靠近北方边界,使得他们没有选择比较的机会,无可奈何地投靠了赵武。
而甲氏之北的狄人,则是穿越了国君的控制地盘,特地来投靠赵氏,就是因为赵武与狄人有血缘关系。
这两者同为游牧部落,却需要区别对待。如何显示出差异,赵武不清楚。他犹豫了一下,望向师修,希望寻找一点建议。
师修不敢表态,接受新附庸、如何安置他们属于领主权力,恪守礼仪的师修,在这方面不能乱出主意,他低头沉默不语。赵武等了半天,等不到主意的他决定跳过这些问题,他转向武清武连,问:“我们筑城的石料准备妥当了吗?”
说到这问题,武清马上回答:“家主,恐怕我们明年的筑城计划要推迟了,国君也要在潞氏筑造新城,所以从我们这里调走了一批石料,还要走了一批粮食。现在,我们的物资已经不够同时修筑三座新城……前几天师偃来过,要求我们从附近山上多多采集石头,但现在大地冰封,积雪覆盖,我们根本没办法派人入山。”
赵武赶紧问:“国君调走石料——他付款了吗?”
武清笑着摇摇头:“君上没有钱,他倒是给了一张欠条。”
啥,春秋时代也流行打白条,不行!
赵武怒气冲冲:“欠条呢,我去要账。不信国君也建造一座躲债台,来逃避债务。”
“不好……”师修终于开口了:“讨债这件事,主上不合适出面,我们不能乱了君臣之礼。”
赵武眼珠一转:“嘿嘿,我忘了我家还有一名抢钱高手……告诉娇娇:今后男主外,女主内。讨债的事情她出面,我在背后默默支持。哈,娇娇抢惯了钱,在国都公子、公孙中素有名气……”
武清笑着回答:“如今,欠债条在齐策那里。齐策说:咱不妨让国君欠的更多一点,不妨将那些投靠的戎人都分配了,只留下一点点数目向国君意思一下……想必,债务在身的国君,不好意思拿走我们的属民。”
“齐策总是狡猾的令我满意”,赵武竖起大拇指夸奖:“不过,论起催帐来,咱家有个现成的母老虎,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起来……嘿嘿,齐策不好出面的事,不见得俺家娇娇不好出面啊!
当初娇娇未嫁时,都能逼得范匄魏绛荀偃避席,如今曾受他逼迫的人都是霸主国正卿了,她丈夫(赵武)成了霸主国正卿,老爹是霸主国副元帅……我不信,谁还敢欠她的帐不还——即使霸主,也不成!”
赵武喘了口气,笑眯眯的说:“实际上,我也不怕你们逃跑。你们能逃到哪里去呐——赵城之北是霍城,这是晋国防御北方的强镇。即使你们侥幸越过霍城,但随后的路程将进入胡人的领地。
到了胡人那里,难道还不是继续做仆人吗?天底下,哪里有在赵城做仆人更轻松?你瞧,我现在降低了刑罚,每年从你们当中选择十分之一,赐予他自由民的身份,只要努力,数年后你们人人都是自由民,这不很好吗?
或许你们想往东、往西逃跑,但如果你们往这两个方向逃跑,我连追寻的兴趣都没有。因为十万大山足以对你们做出惩罚。
似乎唯一的生路似乎在南方,可那是晋国国都的方向,各家族势力林立,你们没有任何身份,到了那里,还不是被他们抓去做仆人?难道到了别的家族,有我赵氏好吗?”
仆人们一片嗡嗡声,赵武竖起指头,大声说:“我的承诺现在生效,从现在起,我撤走一半监管人员,同时宣布废除酷刑,今后对你们最重的惩罚不能超过十鞭。这就是《‘刑不上十’令》……你们愿意跟我做这个约定吗?”
仆人们嗡嗡商议了半天,推出几名长者上前向赵武行礼。几名长者请求赵武杀白马盟下血誓,愿意由仆人自己组织类似军队的社团,形成内部自我监控体制,承诺彼此约束不逃跑,相约加强自我管理机制——而赵武方面承诺:只要他们明年按约定交纳足够数量的粮食,将对他们逐步放松监管,并逐步提高释奴比例,直到他们……
这就是赵城“白马之誓”。
从此之后,仆人制逐渐开始崩溃,各地领主相继采用赵武的方法,用“租庸制”收取田租,从而代替原先的农奴制劳作……
赵武立誓后,没有在隶舍停留过久。等他走出隶舍,身后的仆人们爆发了狂欢,而监管人员果然对他们的行为不再干涉——从此之后,只要他们不走出划定区域,或者在走出划定区域时提前向工头递出申请,取得工头发放的通行证,赵城守卫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涉。
随后,仆人们的行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头上还顶着仆人身份外,他们与自由民没什么两样。
当年秋收过后,赵武果然兑现了诺言,那些努力耕作的仆人手头第一次有了余粮,也就是有了私有财产,这下子,他们完全与自由民一样了。
在这个纷乱的春秋,当时的春秋霸主晋国正陷入争夺公卿位置的政治斗争,没有人察觉在赵城这个小地方,首先终结了仆人制,令自己彻底迈向封建。
赵武忙碌了一天,又累又乏的赶回自己的庄园,发觉智朔正与韩厥子坐在院落里,他俩面前的炉子上正在烧烤着赵武昨天没来得及吃的那只獐鹿,智姬还殷勤的向烤肉上撒着珍贵的香料,整个院落飘散着浓重的香气。
东郭离脸都绿了。
这些孜然、茴香香料隐藏不住香气,东郭离早有发现,但赵武向他描绘了一番将来的景象,说明这些东西经过扩大种植后,会给赵氏带来源源滚滚的财富……这些珍贵的香料种子,平常赵武都不舍得吃,把它郑重收藏在瓦罐里,吊到房梁上,没想到藏的如此严密,智姬也能翻出来。
智姬正殷勤的往智朔嘴里塞肉,不时的扭头冲姐妹招呼:“中行姐姐,荀妹妹,没想到这里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你俩这趟嫁的值吧……弟弟,多吃点,瞧你长得这么瘦,姐姐以前老抢你的东西,今后不与你抢了……呜呜,今后我想抢也抢不上了。要不,弟弟你来姐姐家抢。”
赵武痛苦的绞着脸,他艰难地在火堆边坐下,指点着炭炉问智姬:“智姬,你猜,这个铸铁炉能卖多少钱?”
智姬翻手递过一串烤肉,狠狠的塞进赵武嘴里:“小气的,今后你家就是我家,干嘛如此小气?”
赵武看见智姬腰上掖着一块绒布,似乎她拿那块绒布当作汗巾,他轻轻抽出这块汗巾,继续问:“你知道那些绒布多少钱一匹——孙林父光看到货样,就出到十个罄钱(罄型青铜货币)一匹,我猜,这价格他拿到卫国去,还有赚头。”
智姬立刻瞪大眼睛:“那我们还等什么,我家在卫国也有人,干嘛让孙林父赚钱,弟弟,你快回家,联络朝歌的商人,今后我家也卖布。”
赵武慢慢的说:“一尺绒布换十枚铲钱,这一尺绒布能有多重——它换回的是三百倍重量的金(铜)。而我们给孙林父看的绒布还不是最好的,你瞧,你手上的这块绒布才是最上等的细绒织成,如此大的面积,我保证它能穿过一枚针眼,薄薄一层,却能挡住寒风,比葛布麻布强多了。”
一块汗巾穿过一枚针眼,现代人可能以为这是夸张,但春秋时使用的是青铜针,针眼只比戒指稍小而已,而缝纫的线,使用的是粗纤维葛与麻。
东郭离在旁边拼命点头:“那是那是,次等的绒布能换回十枚铲形钱,这最上等的细绒布,光是主母手中这块汗巾,足以换回十车陶器——没准能换回三十车陶器呢。”
赵城最缺的是粮食,东郭离却不说换粮食,这是因为春秋时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粮食作为战略物资,是不出售的。春秋时代,国家还有意识的把农民手中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以防备灾年——中国第一个大型国家粮仓,也就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智姬两眼贼亮,中行姬捂嘴低笑,荀姬凑到赵武身边,低声说:“可要记住哦,等布织好了,不要都卖了,我要做身好衣服给你看……”
赵武把汗巾递还智姬,半是威胁半是哄骗的说:“娇娇,你现在身份不同了,不是智家的那个‘霸街女王’,你现在是赵城的夫人,哪能自己系上围裙去量布贩售呢,这样的小事,让家臣去做吧。你只管坐在家里数钱,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