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朝战风云(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百八十七章 朝战风云(中)
朝会已经进行了一个时辰,枯燥而冗长的三读到了尾声,“邺郡刺史裴伽为中书侍郎,可有人反对?”
大殿里一片寂静,反对又能怎么?在内阁新结构图未推出之前,所有的反对都是毫无意义的,除非能举出新任者的重大过失。
.......
“邺郡刺史裴伽为中书侍郎,可有人反对?”
大殿里还是一片寂静,吏部侍郎裴佑见无人反对,便上前向崔小芙施礼道:“启禀太后,本次四品以上官员任命共十九名,全部以三读通过。”
崔小芙点了点头,“人事任免到此结束,下面各位爱卿可有本奏?”
大殿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太后,臣有本奏。”只见裴俊站了起来,大殿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他吸引过去,无容置疑,他要宣布新内阁的构成,这个早上已传遍了群臣的消息,将是大唐最高权力机构的重组,三大内阁首臣,六位内阁辅臣,权力层次分明,他们之间的利益纠葛也一目了然。
张焕也和所有人一样,静静地等待着裴俊的宣读,在进殿之前,他已经给了裴俊两个名字,楚行水、崔寓,这是他所推荐的两个内阁辅臣,他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和崔寓商量,或许这就是裴俊所期望的。
张焕的目光向崔寓望去,恰好,崔寓的目光也在向他望来,两人目光一触,张焕微微一笑,向崔寓点了点头,他已经用眼神和表情将自己所想表态的意思传递给了对方。
“微臣欲提请太后修改门荫制度,恢复庆治以前的标准,扩大吏部考的录取名额.....”
裴俊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裴俊上奏的竟然是门荫,而不是新内阁的构成,交头接耳之声开始在大殿里响起,谁也不明白裴俊为什么不提内阁之事,不!有一个人明白了裴俊的真实用意。
张焕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他已完全明白了,裴俊天平已经偏向了崔小芙,在这个朝会上将不会有什么新内阁推出,即使是有,也将是朝会以后的事。
没有了内阁的存在,崔小芙的权力一下子变得无限大,她可以轻易决定或者否决一个提案,比如朔方节度使。
“门荫的本意是给予有功之臣的一种奖励,只是对我大唐吏制的一种补充,但时至今日,新官选任十之七八都是来自门荫,而进士得官者百中仅一、二,
长此以往,不仅新官才俊者日益稀缺,而且民怨沸腾,阻万千士人子望,所以微臣认为门荫已到了非改不可之时,特提出本案,请太后批准。”
裴俊清朗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大殿里已是一片寂静,惊讶、疑虑、赞成、愤恨,所有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征兆的提案,连吏部的官员没有听说过,这是裴俊的第一次提出,没有经过任何讨论,便直接要太后批准。
张焕依旧在冷笑不止,这还是崔小芙和裴俊二人在继续做戏,相国提出议案、太后直接批准,这就等于在告诉所有的大臣,今天在朝堂上,太后可以决定一切。
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布局,目标就是他张焕。
“相国所言极是,哀家听闻去年九十七名新科进士,录用为官者只有五名,这无疑是对大唐科举制度的严重损害,相国门荫改制一案,哀家批准了,转发吏部执行。”
崔小芙当场在裴俊的奏折上批了个‘准’字,交给了旁边的宦官,裴俊深施一礼,“臣谢太后恩准!”
他眼一挑,迅速地瞥了崔小芙一眼,随即慢慢地退回了朝班,当年,崔圆提出新门荫制度,经过了激烈的交锋和幕后交易,好容易才最终得以通过,可今天废除当年的新门荫制度,却仅仅用了一盏茶的时间,只有裴俊和崔小芙二人的表态,便算通过了,这让许多人都惊疑不止,不知道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崔小芙有些得意的笑了,这就是今天朝会的精髓所在,没有内阁的制约,没有裴俊的反对,那么,一切就由她太后说了算,
她的目光扫了一圈大殿,落在了李勉的身上,下一个,就该是他提出段秀实任朔方节度使了。
“臣有本要奏!”一声响亮的呼声将她的目光向另一个方向拉去,崔小芙的眼睛陡然间眯起来了,她身体前倾,紧紧地盯着大殿上,张焕出列了,他是看懂了什么吗?
崔小芙身上所散发的强烈的敌意连她身旁年幼的李邈也感受到了,他不安地侧头向母后望去,崔小芙立刻便发现了皇上的不安,她的身体随之放松下来,笑着拍拍儿子的手,示意他不要紧张。
“张爱卿,请讲!”
“臣今天要说的是关于我大唐兵制的一些革新。”张焕不慌不忙地从怀里取出一本奏折,向众人微微欠身,朗声道:“众说周知,在天宝六年以前,我大唐实行府兵制,百姓半兵半农,自备衣甲粮草、就近而从军,朝廷则以无偿授田和减免赋税来补偿百姓,此府兵制实施百年,造就了我大唐强盛一时的威名,也使大唐的军队牢牢被朝廷控制,但后来土地制度崩溃,朝廷也无力约束士兵,使得府兵制最后名存实亡,改为募兵制,但不管募兵制也好,府兵制也好,毕竟朝廷都能控制近百万大军,可时至今日,朝廷手中能用的团练兵还不足十万人,且星罗棋布,有的州郡还不到五百人,连当地土匪人数都比不上,能被朝廷所控制的军队还不足区区十万人,传出去实在是让人笑话,可臣也知道若人数多了,地方官府又承受不起,所以臣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说到这里,不仅是大殿里的大臣,就连崔小芙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张焕虽然仅是指团练兵一块,回避了世家和军阀手中的军队,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并不是朝廷不想增加地方团练兵,而是负担不起,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锐减,由近五千万降到一千五百万,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数慢慢上升到了二千二百万,但自耕农的户数却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这其实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重,朝廷的财政收入更多的是依靠盐税、商税等来维持,而不是租庸调的赋税。
相对应的,就是地方官府的窘迫,土地上生产出来的财富都到了世家豪门的手上,所以七大世家能各自养兵数十万、数万,也就是这个原因。
地方官府无钱无粮,自然也无法募兵养兵,也就造成了团练兵数量的稀少,如果张焕能解决这个难题,倒也是一大本事。
张焕见众人的兴趣都被吸引过来,连裴俊也十分专注地听他的讲解,他不由微微一笑,轻捋长须继续道:“臣在地方为官多年,深知流民的数量十分惊人,他们也渴望能够安稳下来,所以如果能给他们一片土地,地方官府也无须负担什么粮饷,让他们半兵半农,这样,按最保守的估计,地方团练兵至少也能增加二十万。”
这时,大殿已经一片沸腾之声,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了,张焕所谓的改革其实就是恢复府兵制,只不过范围稍小一点,说白了,也就是他陇右的军户田亩制。
赞成者有,反对者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连崔小芙也陷入沉思之中,她似乎觉得张焕的目的并不是那么单纯,改革兵制,这是何等大事,需要反复商议讨论,将其利弊一一剖析清楚,才能择机推出,但他却在朝会上轻描淡写说出,似乎几句话便可以确定,是不是太轻率了一点?
就在众人喧沸的讨论声中,只听张焕高声道:“兵部可以择一地进行试验,若切实可行,再向全国推广。”
崔小芙忽然眼前一亮,她明白张焕的意思了,当即便向殿中监李秦川摆了摆手,李秦川立刻高声道:“肃静!朝堂之上,请保持肃静!”
大殿上立刻安静下来,裴俊一步站出来道:“太后,臣并不赞同张尚书所言,且不说各地流民人数只是泛泛而谈,官府并无统计,就算这部分流民的人数就象张尚书说的一样,人数众多,那安置他们的土地呢?从哪里来?地方官府手中虽然是有一点土地,但这些土地的收入是要保障地方官府能正常运转,还有官员的职分田,还要养活现有的团练兵,如果都用来募兵,那地方官府也就无法生存了。”
崔小芙却笑了笑道:“哀家倒赞成张尚书的后一个建议,找一处地方来做试验看一看,不试试看,怎么能知道行或不行呢?裴相国,你说是不是?”
裴俊见崔小芙一意坚持,他也知道崔小芙是另有目的,便不再反对,“臣听从太后安排。”他行一礼便退了下去。
这时张焕又取出一本奏折,交给一名宦官道:“这是东海郡团练使王连江请求增加团练军人数的奏折,臣考虑,就从东海郡着手。”
宦官将奏折交给崔小芙,她翻了翻,用哪里为试验地她并不关心,她关心地是谁来做这件事?
崔小芙将奏折一合便对张焕笑道:“此事哀家同意了,不过兵部元侍郎伤病在身,无法处理公务,现在兵部人手本来就不足,又增加了这档子事,哪里还忙得过来,所以哀家想个折中的办法,在兵部再设立一名左侍郎,专门负责兵制革新之事,尚书以为如何?”
朝堂之上霎时间悄然无声,静得连心跳的声音都听得见,不少人斜眼向张焕瞅去,他作茧自缚了,张焕却微微一笑道:“不知太后打算推荐何人为兵部左侍郎?”
“济阳郡王李怀曾任剑南节度府长史,略略知兵,哀家推荐他为兵部左侍郎,张尚书以为可行?”
张焕沉吟片刻便道:“臣并无异议。”
“那相国呢?”崔小芙的目光又向裴俊看去,此时,裴俊也明白了张焕的用意,他是看出今天朝会的安排,所以他让步了,以兵部左侍郎换取朔方节度使,这个买卖对崔小芙是合算的,
毕竟张焕的军队驻扎在朔方,就算段秀实得了朔方节度使这个名,他也未必能控制住朔方,而元载有伤,一两个月之内不能上朝,李怀去一趟东海郡,只稍加部署,便可返回夺权,崔小芙岂会让他一直真的呆在东海郡?
这一刻,裴俊忽然觉得自己对张焕做得有些过分了,他心中十分不安,这种不安不是因为张焕是他的女婿,而是长安的粮食要从陇右送来,一旦真把张焕惹怒,断了粮食供应,他裴俊又去找谁去?
想到这,裴俊立刻出列对崔小芙道:“启禀太后,臣也同意设立兵部左侍郎一职,不过臣也想借这个机会提请太后同意,任命原朔方节度副使马璘复出任朔方节度使。”
“好!传哀家旨意,封济阳郡王李怀为兵部左侍郎,立刻赴东海郡考察兵制改革一事,另外封原朔方节度副使马璘,出任朔方节度使,即刻上任。”
这个结局就是崔小芙想要的,博弈了近一个月,她终于在朝会上赢了张焕,她心情十分舒畅,今天朝会的目的也算达到了,她见时辰已经不早,便对殿中监道:“再问问百官,还有无其他事禀奏,无事便散朝。”
“太后有旨,各位大臣有事可禀奏,无事便可散朝。”高亢的声音在大殿上回荡,声音尚未消失,只见从宗室的队伍走出一人,他朗声禀报道:“臣有事要禀奏太后!”
出来之人正是顺化王李侨,这时,张焕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冷冷的笑意。
第二百八十七章 朝战风云(中)
朝会已经进行了一个时辰,枯燥而冗长的三读到了尾声,“邺郡刺史裴伽为中书侍郎,可有人反对?”
大殿里一片寂静,反对又能怎么?在内阁新结构图未推出之前,所有的反对都是毫无意义的,除非能举出新任者的重大过失。
.......
“邺郡刺史裴伽为中书侍郎,可有人反对?”
大殿里还是一片寂静,吏部侍郎裴佑见无人反对,便上前向崔小芙施礼道:“启禀太后,本次四品以上官员任命共十九名,全部以三读通过。”
崔小芙点了点头,“人事任免到此结束,下面各位爱卿可有本奏?”
大殿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太后,臣有本奏。”只见裴俊站了起来,大殿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他吸引过去,无容置疑,他要宣布新内阁的构成,这个早上已传遍了群臣的消息,将是大唐最高权力机构的重组,三大内阁首臣,六位内阁辅臣,权力层次分明,他们之间的利益纠葛也一目了然。
张焕也和所有人一样,静静地等待着裴俊的宣读,在进殿之前,他已经给了裴俊两个名字,楚行水、崔寓,这是他所推荐的两个内阁辅臣,他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和崔寓商量,或许这就是裴俊所期望的。
张焕的目光向崔寓望去,恰好,崔寓的目光也在向他望来,两人目光一触,张焕微微一笑,向崔寓点了点头,他已经用眼神和表情将自己所想表态的意思传递给了对方。
“微臣欲提请太后修改门荫制度,恢复庆治以前的标准,扩大吏部考的录取名额.....”
裴俊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裴俊上奏的竟然是门荫,而不是新内阁的构成,交头接耳之声开始在大殿里响起,谁也不明白裴俊为什么不提内阁之事,不!有一个人明白了裴俊的真实用意。
张焕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他已完全明白了,裴俊天平已经偏向了崔小芙,在这个朝会上将不会有什么新内阁推出,即使是有,也将是朝会以后的事。
没有了内阁的存在,崔小芙的权力一下子变得无限大,她可以轻易决定或者否决一个提案,比如朔方节度使。
“门荫的本意是给予有功之臣的一种奖励,只是对我大唐吏制的一种补充,但时至今日,新官选任十之七八都是来自门荫,而进士得官者百中仅一、二,
长此以往,不仅新官才俊者日益稀缺,而且民怨沸腾,阻万千士人子望,所以微臣认为门荫已到了非改不可之时,特提出本案,请太后批准。”
裴俊清朗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大殿里已是一片寂静,惊讶、疑虑、赞成、愤恨,所有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征兆的提案,连吏部的官员没有听说过,这是裴俊的第一次提出,没有经过任何讨论,便直接要太后批准。
张焕依旧在冷笑不止,这还是崔小芙和裴俊二人在继续做戏,相国提出议案、太后直接批准,这就等于在告诉所有的大臣,今天在朝堂上,太后可以决定一切。
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布局,目标就是他张焕。
“相国所言极是,哀家听闻去年九十七名新科进士,录用为官者只有五名,这无疑是对大唐科举制度的严重损害,相国门荫改制一案,哀家批准了,转发吏部执行。”
崔小芙当场在裴俊的奏折上批了个‘准’字,交给了旁边的宦官,裴俊深施一礼,“臣谢太后恩准!”
他眼一挑,迅速地瞥了崔小芙一眼,随即慢慢地退回了朝班,当年,崔圆提出新门荫制度,经过了激烈的交锋和幕后交易,好容易才最终得以通过,可今天废除当年的新门荫制度,却仅仅用了一盏茶的时间,只有裴俊和崔小芙二人的表态,便算通过了,这让许多人都惊疑不止,不知道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崔小芙有些得意的笑了,这就是今天朝会的精髓所在,没有内阁的制约,没有裴俊的反对,那么,一切就由她太后说了算,
她的目光扫了一圈大殿,落在了李勉的身上,下一个,就该是他提出段秀实任朔方节度使了。
“臣有本要奏!”一声响亮的呼声将她的目光向另一个方向拉去,崔小芙的眼睛陡然间眯起来了,她身体前倾,紧紧地盯着大殿上,张焕出列了,他是看懂了什么吗?
崔小芙身上所散发的强烈的敌意连她身旁年幼的李邈也感受到了,他不安地侧头向母后望去,崔小芙立刻便发现了皇上的不安,她的身体随之放松下来,笑着拍拍儿子的手,示意他不要紧张。
“张爱卿,请讲!”
“臣今天要说的是关于我大唐兵制的一些革新。”张焕不慌不忙地从怀里取出一本奏折,向众人微微欠身,朗声道:“众说周知,在天宝六年以前,我大唐实行府兵制,百姓半兵半农,自备衣甲粮草、就近而从军,朝廷则以无偿授田和减免赋税来补偿百姓,此府兵制实施百年,造就了我大唐强盛一时的威名,也使大唐的军队牢牢被朝廷控制,但后来土地制度崩溃,朝廷也无力约束士兵,使得府兵制最后名存实亡,改为募兵制,但不管募兵制也好,府兵制也好,毕竟朝廷都能控制近百万大军,可时至今日,朝廷手中能用的团练兵还不足十万人,且星罗棋布,有的州郡还不到五百人,连当地土匪人数都比不上,能被朝廷所控制的军队还不足区区十万人,传出去实在是让人笑话,可臣也知道若人数多了,地方官府又承受不起,所以臣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说到这里,不仅是大殿里的大臣,就连崔小芙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张焕虽然仅是指团练兵一块,回避了世家和军阀手中的军队,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并不是朝廷不想增加地方团练兵,而是负担不起,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锐减,由近五千万降到一千五百万,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数慢慢上升到了二千二百万,但自耕农的户数却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这其实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重,朝廷的财政收入更多的是依靠盐税、商税等来维持,而不是租庸调的赋税。
相对应的,就是地方官府的窘迫,土地上生产出来的财富都到了世家豪门的手上,所以七大世家能各自养兵数十万、数万,也就是这个原因。
地方官府无钱无粮,自然也无法募兵养兵,也就造成了团练兵数量的稀少,如果张焕能解决这个难题,倒也是一大本事。
张焕见众人的兴趣都被吸引过来,连裴俊也十分专注地听他的讲解,他不由微微一笑,轻捋长须继续道:“臣在地方为官多年,深知流民的数量十分惊人,他们也渴望能够安稳下来,所以如果能给他们一片土地,地方官府也无须负担什么粮饷,让他们半兵半农,这样,按最保守的估计,地方团练兵至少也能增加二十万。”
这时,大殿已经一片沸腾之声,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了,张焕所谓的改革其实就是恢复府兵制,只不过范围稍小一点,说白了,也就是他陇右的军户田亩制。
赞成者有,反对者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连崔小芙也陷入沉思之中,她似乎觉得张焕的目的并不是那么单纯,改革兵制,这是何等大事,需要反复商议讨论,将其利弊一一剖析清楚,才能择机推出,但他却在朝会上轻描淡写说出,似乎几句话便可以确定,是不是太轻率了一点?
就在众人喧沸的讨论声中,只听张焕高声道:“兵部可以择一地进行试验,若切实可行,再向全国推广。”
崔小芙忽然眼前一亮,她明白张焕的意思了,当即便向殿中监李秦川摆了摆手,李秦川立刻高声道:“肃静!朝堂之上,请保持肃静!”
大殿上立刻安静下来,裴俊一步站出来道:“太后,臣并不赞同张尚书所言,且不说各地流民人数只是泛泛而谈,官府并无统计,就算这部分流民的人数就象张尚书说的一样,人数众多,那安置他们的土地呢?从哪里来?地方官府手中虽然是有一点土地,但这些土地的收入是要保障地方官府能正常运转,还有官员的职分田,还要养活现有的团练兵,如果都用来募兵,那地方官府也就无法生存了。”
崔小芙却笑了笑道:“哀家倒赞成张尚书的后一个建议,找一处地方来做试验看一看,不试试看,怎么能知道行或不行呢?裴相国,你说是不是?”
裴俊见崔小芙一意坚持,他也知道崔小芙是另有目的,便不再反对,“臣听从太后安排。”他行一礼便退了下去。
这时张焕又取出一本奏折,交给一名宦官道:“这是东海郡团练使王连江请求增加团练军人数的奏折,臣考虑,就从东海郡着手。”
宦官将奏折交给崔小芙,她翻了翻,用哪里为试验地她并不关心,她关心地是谁来做这件事?
崔小芙将奏折一合便对张焕笑道:“此事哀家同意了,不过兵部元侍郎伤病在身,无法处理公务,现在兵部人手本来就不足,又增加了这档子事,哪里还忙得过来,所以哀家想个折中的办法,在兵部再设立一名左侍郎,专门负责兵制革新之事,尚书以为如何?”
朝堂之上霎时间悄然无声,静得连心跳的声音都听得见,不少人斜眼向张焕瞅去,他作茧自缚了,张焕却微微一笑道:“不知太后打算推荐何人为兵部左侍郎?”
“济阳郡王李怀曾任剑南节度府长史,略略知兵,哀家推荐他为兵部左侍郎,张尚书以为可行?”
张焕沉吟片刻便道:“臣并无异议。”
“那相国呢?”崔小芙的目光又向裴俊看去,此时,裴俊也明白了张焕的用意,他是看出今天朝会的安排,所以他让步了,以兵部左侍郎换取朔方节度使,这个买卖对崔小芙是合算的,
毕竟张焕的军队驻扎在朔方,就算段秀实得了朔方节度使这个名,他也未必能控制住朔方,而元载有伤,一两个月之内不能上朝,李怀去一趟东海郡,只稍加部署,便可返回夺权,崔小芙岂会让他一直真的呆在东海郡?
这一刻,裴俊忽然觉得自己对张焕做得有些过分了,他心中十分不安,这种不安不是因为张焕是他的女婿,而是长安的粮食要从陇右送来,一旦真把张焕惹怒,断了粮食供应,他裴俊又去找谁去?
想到这,裴俊立刻出列对崔小芙道:“启禀太后,臣也同意设立兵部左侍郎一职,不过臣也想借这个机会提请太后同意,任命原朔方节度副使马璘复出任朔方节度使。”
“好!传哀家旨意,封济阳郡王李怀为兵部左侍郎,立刻赴东海郡考察兵制改革一事,另外封原朔方节度副使马璘,出任朔方节度使,即刻上任。”
这个结局就是崔小芙想要的,博弈了近一个月,她终于在朝会上赢了张焕,她心情十分舒畅,今天朝会的目的也算达到了,她见时辰已经不早,便对殿中监道:“再问问百官,还有无其他事禀奏,无事便散朝。”
“太后有旨,各位大臣有事可禀奏,无事便可散朝。”高亢的声音在大殿上回荡,声音尚未消失,只见从宗室的队伍走出一人,他朗声禀报道:“臣有事要禀奏太后!”
出来之人正是顺化王李侨,这时,张焕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冷冷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