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庆成郡主是蒙城王的女儿,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
洪武年间曾受封公主。
时礼部官员上言,皇侄女封公主不和规矩,应改封郡主。
洪武帝冷哼,这是朕的家事!又不是朝廷授官,朕乐意怎么封就怎么封,管得着吗你?
礼部官员还想摆事实讲道理,尽量争取一下,却被同僚硬拉了回去。脑袋被驴踢了?万一不小心激怒了皇帝,吃不了兜着走。
发热的脑袋冷静下来,礼部右侍郎猛然打了个哆嗦。
明朝立国,奉行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发展到明中期以后,皇帝与内阁时常处于对立姿态。朝廷官员以斥责皇帝,各种直言,顺便挨几记廷杖为最高荣耀。
能被打廷杖,证明是好官,清官,诤臣,光荣啊!
很多文官,尤其是言官,有事没事就要刺皇帝几句。皇帝笑呵呵的挨骂,承认错误,是听得进谏言,有明君之相。皇帝发火,就是昏-君暴-君的表现,必须接着骂,用力的骂!
大明朝的皇帝,尤其是仁宗以后,几乎没有不被指着鼻子过的。无数文官踩着皇帝的脸皮,扇着皇帝的巴掌,头顶“诤臣”光环,青史留名。
洪武帝和永乐帝是唯二的例外,敢当面骂这两位?脖子挨一刀是基本,情况严重的必定要拉上家人一起挨刀。
可惜猛人的子孙未必都是猛人。
朱棣之后的皇帝,唯有嘉靖能同文官抗争一下,其他的,包括明仁宗和深受朱棣喜爱的明宣宗都不行。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皇帝,同样深谙一个道理,和文人吵架是没法吵赢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刀来讲理了。
脖子和砍刀,孰硬?
明显是后者。
洪武年间,庆成郡主被朱元璋的光环笼罩,礼部官员想找她麻烦也不可能。
洪武帝大行,建文帝登基,读书人一抖起来,关于庆成郡主的封号问题就被摆上了台面,重新提起。
建文帝是个仁厚的皇帝,善于采纳臣子的意见。
礼部官员奏疏一上,皇帝立刻表示,公主封号的确不合适,应当改为郡主。
洪武帝亲封的公主,还是建文帝的长辈,没犯任何错误,却被刚登基的皇帝降为郡主。连带着府邸,仪仗,禄米全都降了等级。
这算怎么回事?
严重点说,不孝两个字都能甩到建文帝的脸上。
庆成郡主是四十多近五十的人了,被建文帝如此对待,气得手直哆嗦。这不单是地位和财产问题,更是面子问题!
因为腐儒的几句话,太-祖高皇帝赏的封号说改就改,说撤就撤?
分得清亲疏远近吗?
气归气,庆成郡主很快发现,比起洪武年间就藩的堂弟们,自己算是幸运的了。
不过,郡主也发现,皇帝狠心有了,却太急,也过于天真,以为靠着一群只会清谈的书生就能把藩王全都拿下? 读书读傻了吧?
周王代王被流放,湘王一家自杀之后,庆成郡主就感到事情要坏。
果然,建文帝捏完几个软柿子,打算朝硬茬动手时,踢到钢板了。
朱棣是谁?让北元闻风丧胆的猛人。
坐以待毙?乖乖交出领地财产?简直白日做梦!
于是,建文元年,燕王扯着老爹遗诏的大旗公开造反了。
庆成郡主料到朱棣会反,却没想到他能在建文四年打到京城。
天子再糊涂也是富有天下。朱棣一介藩王能把朝廷逼到这个份上,该说做皇帝的侄子太蠢还是做叔叔的藩王太厉害?
朱棣朱允炆掐架原本不关庆成郡主的事,不料皇帝为使计拖延燕王争取时间,找说客竟找到了她的头上。
庆成郡主不乐意,皇帝不想担上逼迫堂姑的罪名,干脆请邓太后出面,采用泪水攻势,搬出已逝的孝康皇帝,庆成郡主不答应也得答应。
若是不过江,太后的眼泪能把她淹死,朝中的竖儒更会给她扣上一顶冷酷无情的帽子。
到底谁冷酷谁无情?是谁上疏让皇帝摘掉她公主的封号?庆成郡主咬牙,难怪高皇帝看读书人不顺眼,一个个的不办人事,全都该杀!
庆成郡主乘坐的船行到江中,已能看到对岸的人影。
燕王提前得知消息,列出仪仗,早已等在岸边。
船只停靠,庆成郡主登岸,朱棣上前一步,先行礼道:“堂姐安好?高皇帝大行四年,孤也已四年未见堂姐了。”
这手感情牌打得正是时候,见燕王神情不似作伪,思及这几年的不顺,庆成郡主也是眼圈发红。
姐弟俩执手相看,泪洒风中,这就是亲情啊!
燕王身后的队伍中,孟十二郎默默转头,坚决不承认自己被庆成郡主的身高打击到了。这身材,这长相,真该让后世诋毁朱元璋是张马脸的人看看,老朱家的基因绝对是超一流水准。
简短寒暄之后,燕王迎庆成郡主入营。摆出的仪仗,给出的待遇,全都是公主级别。庆成郡主十分感动,身为建文帝的说客,心却早已偏向了燕王一边。
“瑄儿,高煦,高燧,来见过堂姑。”燕王将庆成郡主扶坐到上首,道,“堂姐可记得定远侯?”
“可是高皇帝义子沈良?”
“正是。瑄儿乃定远侯独子,一直跟在孤的身边,已被孤收为义子。回想当年,着实是……唉!”
朱棣叹气,庆成郡主也是心头发沉,受了沈瑄和朱高煦兄弟的礼,以长辈的身份温言几句,重又转向朱棣。
不管偏向谁,该说的话总是要说。
“天子已下罪己诏,愿同殿下割地,划南北而治,只请殿下退兵。”
燕王沉默良久,叹息一声:“自天子登基,奸臣当道。孤起兵是奉高皇帝遗诏靖难清君侧,何为割地!”
庆成郡主沉默了。
燕王起兵真正目的为何,天下人都清楚,可他硬要拿靖难说事,也没法反驳。
论演技,燕王炉火纯青。揣着明白装糊涂,更是驾轻就熟。
南京城里的天子……那属于脑袋上有坑的,整日同竖儒为伍,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是真糊涂。
正不知该如何接话,燕王又道:“堂姐可知周、齐二王今何在?”
庆成郡主道:“天子已召周王还京,但未复爵,齐王已释囚。”
听闻此言,燕王愣了几秒,突然一拍大腿,嚎啕大哭。
庆成郡主愕然,这是什么情况?怎么突然就哭了?
“殿下?”
“天子如此,亲亲之情何在?吾悲矣!”
皇帝不念亲情,必须大哭!
燕王越哭越起劲,庆成郡主急得出了汗。一个中年大汉在她眼前哭成这样,燕王脸皮厚不觉得尴尬,她别扭啊。
想让沈瑄和朱高煦兄弟劝一劝,却发现朱棣的两个亲儿子正跟着一起掉眼泪,一边哭一边喊“父王,王叔”。朱棣的干儿子双手握拳,眼露杀气,比燕王嚎啕更渗人。
庆成郡主苦劝无果,干脆不劝了,跟着一起哭。搅合叔侄俩的这点破事,她才该哭!
一时间,王帐中哭声震天,无比的惨烈。
帐外的士兵丈二和尚摸不到脑袋,怎么回事?
硬是加入巡营队伍的孟清和咂咂嘴,看起来,朱家人的演技和哭功都是非同一般。只是不晓得沈指挥有没有加入其中。
幻想一下某个场景,孟十二郎搓搓胳膊,不行,想象不能,太可怕了。
哭声持续了小半个时辰才渐渐停息。
帐外的士兵松了口气,帐里的燕王和庆成郡主再一次话归正题。
燕王擦掉眼泪,沉痛表示,天子被奸臣迷惑,劝说没用,只能兵谏。
郡主忙道:喊打喊杀的多伤感情,有事可以商量。
燕王摇头,只有扫除奸臣,请天子恢复高皇帝典章,赦免诸王,返还封地,大家才能有事好商量。
郡主瞪眼,这还“好”商量?
“天子许臣所请,臣即还师北平,再无他望。”
“天子已许地求和,殿下是否过了些?”
“求和?”朱棣冷哼一声,取出北平送来的书信,递给庆成郡主,“堂姐自观。”
信是朱高炽所写,内容是朝廷征发辽东戍边之军南下。河北诸将闻听消息,纷纷出击,沿途阻截,总算将大部队拦了下来。燕王妃做主派北平守军戍卫辽东,又征调守御千户所的部分蒙古骑兵,才没让辽东出乱子。要防备的可不只是北元,还有野人女真等部。
“天子求和,盖因奸臣欲缓我师,候各地兵至耳!残元环伺却征发辽东边军,可曾想过后果?”
捏着信纸,庆成郡主脸色变得很难看。
紧接着,燕王取出侍中黄观、修撰王叔英、都御史练子宁在广德等地募兵的证据。方孝孺撰写的勤王诏书也被摆在了郡主面前。
燕王流了两滴眼泪,又添了一把火,“明知孤会察觉,仍派堂姐前来,可念堂姐安危?堂姐为天子奔走,天子却是如何待堂姐的?”
庆成郡主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昔日,吾能送三子进京,若天子真心求和,为何不遣吴王衡王前来?天子不肯令亲弟为使,诚意何在?”
一番话落,庆成郡主彻底沉默了,脸阴得能嫡出水来。
朱棣话锋一转,“天子虽不仁,吾却不能不义。吾念亲亲之情,期天子能驱逐奸臣,拜谒孝陵,复太-祖高皇帝之法,不然……”
“不然如何?”
“堂姐当语天子,待吾兵进南京,相见有日矣。”
庆成郡主无言。
皇帝不答应要求,就要开打?
“刀枪无眼,也请堂姐告知诸弟妹,大军进南京时,当安守宅邸,方能无恙。”
也就是说,不要乱跑,也别想四下串-联,否则别怪他不认亲情?
庆成郡主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
朱允炆的那点手段算什么,朱棣才是真正的凶狠。
明白不可能劝服朱棣,郡主不再多言,也没心思在燕王大营逗留,当天便乘船返回了对岸。
朱棣态度很好,亲自相送。
庆成郡主心情复杂,几番欲言,最终只化为一声长叹。
“殿下之言必定带到。只愿殿下信守承诺,待到那日,留吾等一条性命。”
“吾自当一言九鼎。只是堂姐答应的事还请做到。”
若非场合不对,庆成郡主当真很想翻白眼。说再也没用,事到如今,只能期望朱棣良心发现,别让自己白信他一回。
船行到江中,想起藏在袖中的燕王手书,庆成郡主叫来心腹,“回城后找人给魏国公府送信,再去曹国公府……记着,人一定要可靠。”
“奴婢遵令。”
站在江边,看着郡主的船在江中走远,燕王手按腰间宝剑,高声道:“明日拔营,自瓜州渡过江!”
众将齐声道:“遵令!”
建文四年六月癸丑,燕军集高邮、江都、通州、泰州战船于瓜州,令都指挥华聚,内官白狗儿为前锋,陈兵铺子口,领舟师过江。
被亲兵护送回到南京的盛庸恰好在此处布防,率领宁波永清等地新募的士兵,同燕军展开大战。
燕军惯于陆战,骑兵所向披靡,却不善水战,会水的不多,一旦被南军掀进江中,扑腾几下就会沉底。
南军瞅准了这点,不和燕军近战,平举着仗长的长杆,一排排把燕军扫落水中。
被燕军抓着长杆一起拽下江?
没关系,咱会水,游上来还能继续战斗。
对于南军的战法,孟清和总觉得熟悉。
一拍脑袋,燕军破盛庸的乌龟阵用的就是这招。
他借用了铁铉的神牌,盛庸就借鉴他的长杆?
这算风水轮流转,出来混总是要还?
孟清和退后一步,躲开扫过来的长杆,脸色发白,对南军怒目而视,还有没有点公德心了,他可是伤员!
高福等人护在孟清和四周,脸比孟清和还白,明显有晕船的征兆。
他们还算好的,船舷一侧的郑和已是吐得昏天暗地。但郑和到底是郑和,一边哇哇猛吐,一边不忘挥刀砍人。如此勇猛敬业,不愧是未来的三保太监!
沈瑄是极少数不受影响的燕军大将,下马登船,仍是步态沉稳,煞气凛然。
江面上,两军激战正酣,炮声隆隆,不时有战船相撞,开始近战。独有一艘战船例外,沈指挥持枪立在船头,眼睁睁看着一艘又一艘战船掉头跑开,就是不和他照面,脸色黑如锅底。
黑到最后,放下长枪,拉弓射箭,一箭一个。
不近战,照样能杀人!
如沈瑄一般的非人类到底是少数,包括朱能在内的燕军习惯了陆上冲锋,换到江上作战就差了一筹。脚下站不稳,又要防备南军不时探过来的长杆,当真是叫苦不迭。
南军在江上如鱼得水,燕军很快陷入了不利,若非新投的陈瑄率舟师拼死作战,怕是连燕王都要掉到江底喂鱼。
建文帝有令在先,南军士兵不敢直接操-刀子砍死朱棣。若是他自己掉进江里,那就属于意外事件,不关任何人的事了。
燕王逐渐意识到情况不妙,身上的防护罩好像不管用了,顿时大惊。
见到燕王险状,沈瑄立刻下令船只靠近,为王爷解围要紧。
就在南军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燕王和沈瑄身上时,朱高煦和朱高燧乘坐的几艘战船不声不响的脱离战圈,在南军的眼皮底下强渡成功,登上了对岸。
燕军一旦上了岸,便如猛虎出柙,野猪下山,吔,这个比喻似乎不太恰当?
孟清和摸摸鼻子,不再胡思乱想,一把抓起腰刀,紧随高福等人一同下船。
燕军登岸后架起火炮,对岸上与江中的南军一顿猛轰。
新募士兵的缺点再次显露无疑,顺风仗能打,一旦战场局势倾斜,溃退就成了必然。
盛庸无奈,只能下令后退。手中兵力就这么多,全赔了,根本没地方补充。
燕军又一次反败为胜,大军登岸之后,燕王勉励了出计的孟清和,又用大手拍着朱高煦的背,说出了历史上相当有名的一句话:“勉之!世子多疾。”
朱高煦兴奋了,亢奋了,无比激动了。
这是什么?这是要传位给他的信号!
亢奋中的高阳郡王压根没想过老爹会给他开一张空头支票,大喜之下,战斗力瞬间飙升,率领麾下士兵追在盛庸军身后,嗷嗷叫着咬死不放。
打不死也要打残,能一路打进南京更好!
目送朱高煦远去,孟清和仰头望天,有永乐帝这样的老爹,被当羊肉涮也只能认命。
六月戊午,燕军抵达镇江。
燕王采纳谋士意见,令战船悬燕军旗帜往来江中,又派人到城下喊话,要求守军投降。
燕山后卫千户高福接受了这一光荣使命,到城下站定,举起喇叭,按照孟清和拟好的草稿,大声喊道:“城里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快放下武器出来投降!燕王殿下仁慈,尔等性命无忧!若不投降,后果自负!见到江上的战船没有?舟师都已归附燕王殿下,继续顽固不化只有死路一条!燕王殿下起兵靖难是为天下!尔等不快些弃暗投明还等什么?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啊!”
这番话有点不伦不类,效果却很不错。
城内守军纷纷惊呼:“舟师已降,吾有何可为?”
长江都没能挡住燕军,凭自己手里这几杆枪还想挡住燕王?简直是笑话。
守将童俊召心腹商议对策,众人举手表决,有超过一半的人愿意投靠燕王。
镇江是护卫京师的咽喉之地,朝廷就会厚待此处武将?
恰恰相反,因为靠近南京,这里的武将更容易成为言官们的攻击目标。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要被参上一本。想想江都守将陈瑄的遭遇,童俊一拍桌子,朝廷对他们不仁,何必继续为一群竖儒卖命?
“开城门,迎燕王殿下入城!”
镇江一下,南京再无屏障。
六月庚申,燕军次龙潭。
从京城遥望,已经能看到燕王的帅旗在风中飘扬。
建文帝再召群臣问计,有大臣建议皇帝离京南下,暂避燕军锋芒,待天下勤王兵起再反戈一击。
“燕逆口称靖难,却迫天子离京,天下有识之士必当征讨,届时,陛下登高一呼即可灭之。”
听起来有些理想主义,却也是为建文帝考虑。
长江天险已破,盛庸被燕王所擒,长兴侯耿炳文卧病,魏国公徐辉祖守在祠堂闭门不出,如李景隆之辈都是酒囊饭袋,草包一个。朝中再无领兵之将,还有谁能同燕王对抗?不如暂时退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建文帝是正统,只要建文帝还活着,燕王永远是个逆贼!天下共讨!
建文帝有些犹豫,走还是不走?
方孝孺却坚决不同意天子南下,怒火一起,对着出计的大臣一顿痛骂,骂不过瘾,又是一顿痛殴。
可怜胡子花白的宗人令颤颤巍巍鼻孔流血,还要被骂一句:“贼也!定为燕逆收买,坏陛下圣明!”
圣明?
去X的圣明!
勋贵出身的宗人令被气得面色涨红,眼皮一翻,直接昏倒在地。
方孝孺鄙夷的看了一眼被抬下去的宗人令,对建文帝说道:“京师尚有劲兵二十万,墙高池深,如何不守?可趋城内外百姓伐木运石加固城防,通燕者以造反论。燕逆连战,大军已疲,岂能久驻?粮尽必生内乱!守军可出城击之,定可一战而胜!”
建文帝又一次采纳了方孝孺的意见,将最后一条光明正大“逃生”的道路彻底关闭。
京中百姓被强征伐木运石,昼夜不得休息,病累之下,死者枕籍。
得知是方孝孺给皇帝出主意强征劳役,百姓不敢对皇帝不敬,一边干活一边问候方孝孺的祖宗却没有任何问题。
方孝孺同锦衣卫关系匪浅的流言再度传得沸沸扬扬,不只百姓唾骂,在读书人中的名声也是一落千丈。
方孝孺犹不觉,更联合邹公瑾等文臣,进言建文帝诛杀李景隆,言其同燕王必有联系。且左都督徐增寿,谷王齐王等亦该杀,连庆成郡主也不能放过。
建文帝不听,方孝孺等人干脆自己动手,当殿群殴,差点活活打死李景隆。
被送出宫时,李景隆双目充血,怨恨之情再无法掩饰。
回府之后,立即怕人联系徐增寿和谷王齐王,不能再犹豫了,不把皇帝拉下宝座,整死方孝孺一群人,死的早晚会是他们!
取出庆成郡主带回的密信,李景隆冷笑,不慎扯动了脸上的伤口,笑容瞬间变得扭曲。
别怪他不仁义,只能怪天子听信竖儒,不给勋贵和武将生路!
庆成郡主是蒙城王的女儿,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
洪武年间曾受封公主。
时礼部官员上言,皇侄女封公主不和规矩,应改封郡主。
洪武帝冷哼,这是朕的家事!又不是朝廷授官,朕乐意怎么封就怎么封,管得着吗你?
礼部官员还想摆事实讲道理,尽量争取一下,却被同僚硬拉了回去。脑袋被驴踢了?万一不小心激怒了皇帝,吃不了兜着走。
发热的脑袋冷静下来,礼部右侍郎猛然打了个哆嗦。
明朝立国,奉行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发展到明中期以后,皇帝与内阁时常处于对立姿态。朝廷官员以斥责皇帝,各种直言,顺便挨几记廷杖为最高荣耀。
能被打廷杖,证明是好官,清官,诤臣,光荣啊!
很多文官,尤其是言官,有事没事就要刺皇帝几句。皇帝笑呵呵的挨骂,承认错误,是听得进谏言,有明君之相。皇帝发火,就是昏-君暴-君的表现,必须接着骂,用力的骂!
大明朝的皇帝,尤其是仁宗以后,几乎没有不被指着鼻子过的。无数文官踩着皇帝的脸皮,扇着皇帝的巴掌,头顶“诤臣”光环,青史留名。
洪武帝和永乐帝是唯二的例外,敢当面骂这两位?脖子挨一刀是基本,情况严重的必定要拉上家人一起挨刀。
可惜猛人的子孙未必都是猛人。
朱棣之后的皇帝,唯有嘉靖能同文官抗争一下,其他的,包括明仁宗和深受朱棣喜爱的明宣宗都不行。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皇帝,同样深谙一个道理,和文人吵架是没法吵赢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刀来讲理了。
脖子和砍刀,孰硬?
明显是后者。
洪武年间,庆成郡主被朱元璋的光环笼罩,礼部官员想找她麻烦也不可能。
洪武帝大行,建文帝登基,读书人一抖起来,关于庆成郡主的封号问题就被摆上了台面,重新提起。
建文帝是个仁厚的皇帝,善于采纳臣子的意见。
礼部官员奏疏一上,皇帝立刻表示,公主封号的确不合适,应当改为郡主。
洪武帝亲封的公主,还是建文帝的长辈,没犯任何错误,却被刚登基的皇帝降为郡主。连带着府邸,仪仗,禄米全都降了等级。
这算怎么回事?
严重点说,不孝两个字都能甩到建文帝的脸上。
庆成郡主是四十多近五十的人了,被建文帝如此对待,气得手直哆嗦。这不单是地位和财产问题,更是面子问题!
因为腐儒的几句话,太-祖高皇帝赏的封号说改就改,说撤就撤?
分得清亲疏远近吗?
气归气,庆成郡主很快发现,比起洪武年间就藩的堂弟们,自己算是幸运的了。
不过,郡主也发现,皇帝狠心有了,却太急,也过于天真,以为靠着一群只会清谈的书生就能把藩王全都拿下? 读书读傻了吧?
周王代王被流放,湘王一家自杀之后,庆成郡主就感到事情要坏。
果然,建文帝捏完几个软柿子,打算朝硬茬动手时,踢到钢板了。
朱棣是谁?让北元闻风丧胆的猛人。
坐以待毙?乖乖交出领地财产?简直白日做梦!
于是,建文元年,燕王扯着老爹遗诏的大旗公开造反了。
庆成郡主料到朱棣会反,却没想到他能在建文四年打到京城。
天子再糊涂也是富有天下。朱棣一介藩王能把朝廷逼到这个份上,该说做皇帝的侄子太蠢还是做叔叔的藩王太厉害?
朱棣朱允炆掐架原本不关庆成郡主的事,不料皇帝为使计拖延燕王争取时间,找说客竟找到了她的头上。
庆成郡主不乐意,皇帝不想担上逼迫堂姑的罪名,干脆请邓太后出面,采用泪水攻势,搬出已逝的孝康皇帝,庆成郡主不答应也得答应。
若是不过江,太后的眼泪能把她淹死,朝中的竖儒更会给她扣上一顶冷酷无情的帽子。
到底谁冷酷谁无情?是谁上疏让皇帝摘掉她公主的封号?庆成郡主咬牙,难怪高皇帝看读书人不顺眼,一个个的不办人事,全都该杀!
庆成郡主乘坐的船行到江中,已能看到对岸的人影。
燕王提前得知消息,列出仪仗,早已等在岸边。
船只停靠,庆成郡主登岸,朱棣上前一步,先行礼道:“堂姐安好?高皇帝大行四年,孤也已四年未见堂姐了。”
这手感情牌打得正是时候,见燕王神情不似作伪,思及这几年的不顺,庆成郡主也是眼圈发红。
姐弟俩执手相看,泪洒风中,这就是亲情啊!
燕王身后的队伍中,孟十二郎默默转头,坚决不承认自己被庆成郡主的身高打击到了。这身材,这长相,真该让后世诋毁朱元璋是张马脸的人看看,老朱家的基因绝对是超一流水准。
简短寒暄之后,燕王迎庆成郡主入营。摆出的仪仗,给出的待遇,全都是公主级别。庆成郡主十分感动,身为建文帝的说客,心却早已偏向了燕王一边。
“瑄儿,高煦,高燧,来见过堂姑。”燕王将庆成郡主扶坐到上首,道,“堂姐可记得定远侯?”
“可是高皇帝义子沈良?”
“正是。瑄儿乃定远侯独子,一直跟在孤的身边,已被孤收为义子。回想当年,着实是……唉!”
朱棣叹气,庆成郡主也是心头发沉,受了沈瑄和朱高煦兄弟的礼,以长辈的身份温言几句,重又转向朱棣。
不管偏向谁,该说的话总是要说。
“天子已下罪己诏,愿同殿下割地,划南北而治,只请殿下退兵。”
燕王沉默良久,叹息一声:“自天子登基,奸臣当道。孤起兵是奉高皇帝遗诏靖难清君侧,何为割地!”
庆成郡主沉默了。
燕王起兵真正目的为何,天下人都清楚,可他硬要拿靖难说事,也没法反驳。
论演技,燕王炉火纯青。揣着明白装糊涂,更是驾轻就熟。
南京城里的天子……那属于脑袋上有坑的,整日同竖儒为伍,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是真糊涂。
正不知该如何接话,燕王又道:“堂姐可知周、齐二王今何在?”
庆成郡主道:“天子已召周王还京,但未复爵,齐王已释囚。”
听闻此言,燕王愣了几秒,突然一拍大腿,嚎啕大哭。
庆成郡主愕然,这是什么情况?怎么突然就哭了?
“殿下?”
“天子如此,亲亲之情何在?吾悲矣!”
皇帝不念亲情,必须大哭!
燕王越哭越起劲,庆成郡主急得出了汗。一个中年大汉在她眼前哭成这样,燕王脸皮厚不觉得尴尬,她别扭啊。
想让沈瑄和朱高煦兄弟劝一劝,却发现朱棣的两个亲儿子正跟着一起掉眼泪,一边哭一边喊“父王,王叔”。朱棣的干儿子双手握拳,眼露杀气,比燕王嚎啕更渗人。
庆成郡主苦劝无果,干脆不劝了,跟着一起哭。搅合叔侄俩的这点破事,她才该哭!
一时间,王帐中哭声震天,无比的惨烈。
帐外的士兵丈二和尚摸不到脑袋,怎么回事?
硬是加入巡营队伍的孟清和咂咂嘴,看起来,朱家人的演技和哭功都是非同一般。只是不晓得沈指挥有没有加入其中。
幻想一下某个场景,孟十二郎搓搓胳膊,不行,想象不能,太可怕了。
哭声持续了小半个时辰才渐渐停息。
帐外的士兵松了口气,帐里的燕王和庆成郡主再一次话归正题。
燕王擦掉眼泪,沉痛表示,天子被奸臣迷惑,劝说没用,只能兵谏。
郡主忙道:喊打喊杀的多伤感情,有事可以商量。
燕王摇头,只有扫除奸臣,请天子恢复高皇帝典章,赦免诸王,返还封地,大家才能有事好商量。
郡主瞪眼,这还“好”商量?
“天子许臣所请,臣即还师北平,再无他望。”
“天子已许地求和,殿下是否过了些?”
“求和?”朱棣冷哼一声,取出北平送来的书信,递给庆成郡主,“堂姐自观。”
信是朱高炽所写,内容是朝廷征发辽东戍边之军南下。河北诸将闻听消息,纷纷出击,沿途阻截,总算将大部队拦了下来。燕王妃做主派北平守军戍卫辽东,又征调守御千户所的部分蒙古骑兵,才没让辽东出乱子。要防备的可不只是北元,还有野人女真等部。
“天子求和,盖因奸臣欲缓我师,候各地兵至耳!残元环伺却征发辽东边军,可曾想过后果?”
捏着信纸,庆成郡主脸色变得很难看。
紧接着,燕王取出侍中黄观、修撰王叔英、都御史练子宁在广德等地募兵的证据。方孝孺撰写的勤王诏书也被摆在了郡主面前。
燕王流了两滴眼泪,又添了一把火,“明知孤会察觉,仍派堂姐前来,可念堂姐安危?堂姐为天子奔走,天子却是如何待堂姐的?”
庆成郡主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昔日,吾能送三子进京,若天子真心求和,为何不遣吴王衡王前来?天子不肯令亲弟为使,诚意何在?”
一番话落,庆成郡主彻底沉默了,脸阴得能嫡出水来。
朱棣话锋一转,“天子虽不仁,吾却不能不义。吾念亲亲之情,期天子能驱逐奸臣,拜谒孝陵,复太-祖高皇帝之法,不然……”
“不然如何?”
“堂姐当语天子,待吾兵进南京,相见有日矣。”
庆成郡主无言。
皇帝不答应要求,就要开打?
“刀枪无眼,也请堂姐告知诸弟妹,大军进南京时,当安守宅邸,方能无恙。”
也就是说,不要乱跑,也别想四下串-联,否则别怪他不认亲情?
庆成郡主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
朱允炆的那点手段算什么,朱棣才是真正的凶狠。
明白不可能劝服朱棣,郡主不再多言,也没心思在燕王大营逗留,当天便乘船返回了对岸。
朱棣态度很好,亲自相送。
庆成郡主心情复杂,几番欲言,最终只化为一声长叹。
“殿下之言必定带到。只愿殿下信守承诺,待到那日,留吾等一条性命。”
“吾自当一言九鼎。只是堂姐答应的事还请做到。”
若非场合不对,庆成郡主当真很想翻白眼。说再也没用,事到如今,只能期望朱棣良心发现,别让自己白信他一回。
船行到江中,想起藏在袖中的燕王手书,庆成郡主叫来心腹,“回城后找人给魏国公府送信,再去曹国公府……记着,人一定要可靠。”
“奴婢遵令。”
站在江边,看着郡主的船在江中走远,燕王手按腰间宝剑,高声道:“明日拔营,自瓜州渡过江!”
众将齐声道:“遵令!”
建文四年六月癸丑,燕军集高邮、江都、通州、泰州战船于瓜州,令都指挥华聚,内官白狗儿为前锋,陈兵铺子口,领舟师过江。
被亲兵护送回到南京的盛庸恰好在此处布防,率领宁波永清等地新募的士兵,同燕军展开大战。
燕军惯于陆战,骑兵所向披靡,却不善水战,会水的不多,一旦被南军掀进江中,扑腾几下就会沉底。
南军瞅准了这点,不和燕军近战,平举着仗长的长杆,一排排把燕军扫落水中。
被燕军抓着长杆一起拽下江?
没关系,咱会水,游上来还能继续战斗。
对于南军的战法,孟清和总觉得熟悉。
一拍脑袋,燕军破盛庸的乌龟阵用的就是这招。
他借用了铁铉的神牌,盛庸就借鉴他的长杆?
这算风水轮流转,出来混总是要还?
孟清和退后一步,躲开扫过来的长杆,脸色发白,对南军怒目而视,还有没有点公德心了,他可是伤员!
高福等人护在孟清和四周,脸比孟清和还白,明显有晕船的征兆。
他们还算好的,船舷一侧的郑和已是吐得昏天暗地。但郑和到底是郑和,一边哇哇猛吐,一边不忘挥刀砍人。如此勇猛敬业,不愧是未来的三保太监!
沈瑄是极少数不受影响的燕军大将,下马登船,仍是步态沉稳,煞气凛然。
江面上,两军激战正酣,炮声隆隆,不时有战船相撞,开始近战。独有一艘战船例外,沈指挥持枪立在船头,眼睁睁看着一艘又一艘战船掉头跑开,就是不和他照面,脸色黑如锅底。
黑到最后,放下长枪,拉弓射箭,一箭一个。
不近战,照样能杀人!
如沈瑄一般的非人类到底是少数,包括朱能在内的燕军习惯了陆上冲锋,换到江上作战就差了一筹。脚下站不稳,又要防备南军不时探过来的长杆,当真是叫苦不迭。
南军在江上如鱼得水,燕军很快陷入了不利,若非新投的陈瑄率舟师拼死作战,怕是连燕王都要掉到江底喂鱼。
建文帝有令在先,南军士兵不敢直接操-刀子砍死朱棣。若是他自己掉进江里,那就属于意外事件,不关任何人的事了。
燕王逐渐意识到情况不妙,身上的防护罩好像不管用了,顿时大惊。
见到燕王险状,沈瑄立刻下令船只靠近,为王爷解围要紧。
就在南军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燕王和沈瑄身上时,朱高煦和朱高燧乘坐的几艘战船不声不响的脱离战圈,在南军的眼皮底下强渡成功,登上了对岸。
燕军一旦上了岸,便如猛虎出柙,野猪下山,吔,这个比喻似乎不太恰当?
孟清和摸摸鼻子,不再胡思乱想,一把抓起腰刀,紧随高福等人一同下船。
燕军登岸后架起火炮,对岸上与江中的南军一顿猛轰。
新募士兵的缺点再次显露无疑,顺风仗能打,一旦战场局势倾斜,溃退就成了必然。
盛庸无奈,只能下令后退。手中兵力就这么多,全赔了,根本没地方补充。
燕军又一次反败为胜,大军登岸之后,燕王勉励了出计的孟清和,又用大手拍着朱高煦的背,说出了历史上相当有名的一句话:“勉之!世子多疾。”
朱高煦兴奋了,亢奋了,无比激动了。
这是什么?这是要传位给他的信号!
亢奋中的高阳郡王压根没想过老爹会给他开一张空头支票,大喜之下,战斗力瞬间飙升,率领麾下士兵追在盛庸军身后,嗷嗷叫着咬死不放。
打不死也要打残,能一路打进南京更好!
目送朱高煦远去,孟清和仰头望天,有永乐帝这样的老爹,被当羊肉涮也只能认命。
六月戊午,燕军抵达镇江。
燕王采纳谋士意见,令战船悬燕军旗帜往来江中,又派人到城下喊话,要求守军投降。
燕山后卫千户高福接受了这一光荣使命,到城下站定,举起喇叭,按照孟清和拟好的草稿,大声喊道:“城里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快放下武器出来投降!燕王殿下仁慈,尔等性命无忧!若不投降,后果自负!见到江上的战船没有?舟师都已归附燕王殿下,继续顽固不化只有死路一条!燕王殿下起兵靖难是为天下!尔等不快些弃暗投明还等什么?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啊!”
这番话有点不伦不类,效果却很不错。
城内守军纷纷惊呼:“舟师已降,吾有何可为?”
长江都没能挡住燕军,凭自己手里这几杆枪还想挡住燕王?简直是笑话。
守将童俊召心腹商议对策,众人举手表决,有超过一半的人愿意投靠燕王。
镇江是护卫京师的咽喉之地,朝廷就会厚待此处武将?
恰恰相反,因为靠近南京,这里的武将更容易成为言官们的攻击目标。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要被参上一本。想想江都守将陈瑄的遭遇,童俊一拍桌子,朝廷对他们不仁,何必继续为一群竖儒卖命?
“开城门,迎燕王殿下入城!”
镇江一下,南京再无屏障。
六月庚申,燕军次龙潭。
从京城遥望,已经能看到燕王的帅旗在风中飘扬。
建文帝再召群臣问计,有大臣建议皇帝离京南下,暂避燕军锋芒,待天下勤王兵起再反戈一击。
“燕逆口称靖难,却迫天子离京,天下有识之士必当征讨,届时,陛下登高一呼即可灭之。”
听起来有些理想主义,却也是为建文帝考虑。
长江天险已破,盛庸被燕王所擒,长兴侯耿炳文卧病,魏国公徐辉祖守在祠堂闭门不出,如李景隆之辈都是酒囊饭袋,草包一个。朝中再无领兵之将,还有谁能同燕王对抗?不如暂时退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建文帝是正统,只要建文帝还活着,燕王永远是个逆贼!天下共讨!
建文帝有些犹豫,走还是不走?
方孝孺却坚决不同意天子南下,怒火一起,对着出计的大臣一顿痛骂,骂不过瘾,又是一顿痛殴。
可怜胡子花白的宗人令颤颤巍巍鼻孔流血,还要被骂一句:“贼也!定为燕逆收买,坏陛下圣明!”
圣明?
去X的圣明!
勋贵出身的宗人令被气得面色涨红,眼皮一翻,直接昏倒在地。
方孝孺鄙夷的看了一眼被抬下去的宗人令,对建文帝说道:“京师尚有劲兵二十万,墙高池深,如何不守?可趋城内外百姓伐木运石加固城防,通燕者以造反论。燕逆连战,大军已疲,岂能久驻?粮尽必生内乱!守军可出城击之,定可一战而胜!”
建文帝又一次采纳了方孝孺的意见,将最后一条光明正大“逃生”的道路彻底关闭。
京中百姓被强征伐木运石,昼夜不得休息,病累之下,死者枕籍。
得知是方孝孺给皇帝出主意强征劳役,百姓不敢对皇帝不敬,一边干活一边问候方孝孺的祖宗却没有任何问题。
方孝孺同锦衣卫关系匪浅的流言再度传得沸沸扬扬,不只百姓唾骂,在读书人中的名声也是一落千丈。
方孝孺犹不觉,更联合邹公瑾等文臣,进言建文帝诛杀李景隆,言其同燕王必有联系。且左都督徐增寿,谷王齐王等亦该杀,连庆成郡主也不能放过。
建文帝不听,方孝孺等人干脆自己动手,当殿群殴,差点活活打死李景隆。
被送出宫时,李景隆双目充血,怨恨之情再无法掩饰。
回府之后,立即怕人联系徐增寿和谷王齐王,不能再犹豫了,不把皇帝拉下宝座,整死方孝孺一群人,死的早晚会是他们!
取出庆成郡主带回的密信,李景隆冷笑,不慎扯动了脸上的伤口,笑容瞬间变得扭曲。
别怪他不仁义,只能怪天子听信竖儒,不给勋贵和武将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