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秋闱报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种不安高文也不知道缘何而来,反正就是一种第六感吧!
他只是在心中告诉自己:该做的事情已经做了,剩下的就只有等了,徐有贞不会让我高文失望的,不会的。
高文和大鹰小鹰是中午进的西安城,这一等,等到申时还没见到人回来。
渐渐地,他就觉得有些不对劲。按照明朝的法制程序,高文身上背着大案,到西安之后,首先就是去提刑司报备。因为他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不能下狱,所有,只能监视居住,等待衙门提审,这相当于后世的双规。不过,不管怎么说首先还是得去提刑司走一遭,留个案底。
可大鹰小鹰出门都两个时辰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这事就有些不寻常。
“不能再这么等下去,个人的命运得掌握在自己手上。”
想到这里,高文站起身来就要朝院门外走去。
一个捕忙问:“高相公,你这是要去哪里?”
高文:“在屋中闲做烦闷,出门逛逛。”
另外一个捕快大惊:“高相公,云爷可是叮嘱过请你在这里等着,不可外出的。若是提刑司过来传你过去问案,我等须不好交代。”
高文笑了笑,道:“也不是出门闲逛,却有正事。我不是中了平凉府今科院试头名案首,又得学政官提携,入府学读书吗?现在是五月中旬,还有一个多月就是秋闱。今日坐在这里也是无聊,我就琢磨着索性去学政衙门将名给报了。”
按照朝明朝的科举制度,一般来说,各省的乡试秋闱的考期都定在八月。当然,这个日期见不是固定的,要依据省份和地域不同调节。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天气。
乡试虽说是秋闱,顾名思义是在秋天考试。其实,在八月时很多省份还热得厉害。尤其是南方省份,进考场之后,考生又心情紧张,中暑甚至热死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因此,如江南、湖广等省份,考期多半推迟到八月下旬。
但在北方省份,因为天气冷得早。很多地方,八月底就开始降雪。这就要提前,比如陕西,和辽东,有些年份都定在六月下旬。当然,北方省份中,山东是个特例,那地方热得厉害,有的时间甚至还晚过两广。
那日进平凉贡院录上学籍的时候,高文已经从学政官那里打听得清楚,今年陕西的乡试提前到了六月二十,主考官是京城派来的国子监祭酒李祯。
李祯字昌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曾经做过河南左参政。此人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五朝老臣,威望极高。而且,此人也是当今士林领袖,永乐年间还参与编辑过《永乐大典》。后来因为年纪实在太大,已经没办法视事,于是就做了国子监祭酒,干起了管理国家最高学府的闲差。准备让他再干上两年,就致仕回家荣养。
不过,李祯静极思动,竟然和一群后辈一起参加了今年的大考差。
所谓大考差,就是每三年一界的乡试主考官的选拔。
按照明朝的考试制度,每到大比之年,各省乡试的主考官当由中央派出。
这可是个肥差,一般来说,中式士子才考中举人之后,都会去座师那里拜师,并送上一份见面礼,二三十两银子,甚至上百两银子都是有的。五十个举人下来,就是上千两白银。而这笔钱乃是合法收入,拿得也是心安理得。
最妙的是,考生中举之后是可以做官的,将来说不好还有人能够中进士,成为明帝国的高官。
所以,为了争这个差使,朝廷官员都是人人摩拳擦掌,还不是想得银子、招门生,聚人脉。
所以,每到大比之年的五月初一,皇帝就会亲自出任主考官出题考核翰林院和各部保送来的官员,这场考试又被称之为“大考差”李祯是国子监的一号首长,自己推荐了自己,别人拿他也没有法子。
大考差的题目远比会试简单,共三道题目,两道四书题,一道试帖诗题,限了韵。
李祭酒管的就是教育机关,而且,他这人可是编纂过《永乐大典》的。学养不知道比普通年轻官员高多少,牛刀小试,顺利过关,放了陕西试差,做了这一届陕西乡试的大主考。
今年陕西乡试考得实在太早,得了圣旨之后,李祯不顾年迈,径直坐了船,一路行来。也不知道他一把年纪了,能否按期赶到陕西。若是误了期,以至推迟日子,这个笑话就闹大了。
反正,现在都是五月底了,还没听人说老李进入陕西地界。这还有二十天,他来得及吗?
“这个,这个……怕是不妥吧?”二人有些为难。
高文:“二位兄台,我虽然是提刑司在录案犯,可还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再每个革除功名之前,好象不能拘押吧?再说了,秋闱乃是国家抡才大典。我去报名,正大光明,谁敢阻拦?若是将来学政衙门追究下来,也不好解释,还请两位行个方便。”说着就拱了拱手。
之所以现在就要去报名,那是为了先确定自己的考生身份。如此一来,也好给自己多一层保护。提刑司就算正要传自己过堂,一来要考虑到他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二来又要顾虑他是本期秋闱的考生。若是胆敢乱来,破坏国家抡才大典的大帽子扣下来,谁也经受不住。
再说了,自己身上的案子就算再麻烦,也不能影响科举,只有科举做官才是他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基础。
这半年以来的颠沛和风刀霜剑已经让高文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这片时空的明朝就是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你若不想成为恶人口中之食,只能竭力地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
在官本位的古代,只有做官你才能安全。
高文这段话柔中带刚,再加上他又救过提刑司诸人的性命,两个捕快念到这个情分,想了想,点头说:“高相公,不管将来如何,科举乃是大事,我等也不好误了你的前程。这样吧,咱们就送你去学政衙门走一趟。不过,你得答应我们不可生事。”
“多谢二位兄台。”高文苦笑:“且不说我根本就没想过要逃,就算逃,手上没有路引,只怕走不了几里地就被人给捉了。”
二人点头:“也是。”
于是三人出了门,雇了车,行了半天就到了陕西学政衙门,高文自进去报名,两个捕快则等在门外。
陕西学政衙门位于文庙之中,这里也是乡试考场。
距离乡试只有二十来日,各府送来的考生都已经到了西安城中。有不少人过来报名,顺带熟悉考场。诺大一个衙门熙熙攘攘,满眼都是身着谰衫的书生。
高文问了地头,就见着一个学政官,报上姓名,递过去相关文凭。那学政官禁不住抬眼端详了高文半天,这才道:“原来你就是平凉府今科童试的头名案首,你的卷子本官已经读过,作得不错。今日见着了你,果然仪表堂堂。”
做为学政官,管的就是陕西一省的读书人和科举。在读过高文县试时的文章之后,这个学政就知道此子非凡。就其文章的老辣程度而言,就算是比起江南文教昌盛之地的大名士也不逞多让,说不好这高文今年春闱要中个进士。
干科举干了一辈子,这点眼光他还是有的。有心同高文结个善缘,态度也极是和蔼。
高文心中疑惑:“学政你读过小生的卷子?”不会吧,这么快?
自己参加院试到现在不过几日光景,就算书坊的老板动作再快,从拿到文章到雕版、印刷、发行怎么也得一个月。
学政官道:“前日本官去书坊买书,恰好见到一本时文集子,见其中有你的卷子,就买将回来。”说着,就笑了笑,从抽屉里抽出一本书递过去。
高文一看,笑了笑,这才知道自己想差了。书中确实收录了自己所作的文章,只不过却不是院试的卷子,而是他以前在县试一场所作的那篇文章。
心中又是奇怪,知道自己这篇文章的人也不多,怎么就收录进去了呢?
当下就将书合上,就看到书的最后一页豁然印着琳琅书房出品六个小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俞兴言俞老先生出的书,下次见着他得问他要稿酬。”
那学政官哈哈大笑:“对对对,高文你这篇文章当真是作得花团锦簇,是得问俞兴言要润笔。他这一年可是发了大财了,不能便宜了他。怎么,你同他熟?”
“打过些交道,做过几场文会。”高文:“学政认识俞老先生?”
学政:“如何不认识,韩城县学生。当年他还来西安参加过几届秋闱,进这贡院考过几场。无奈科举之路不顺,屡试不弟,难免灰心丧气。今年这个俞秀才也不知道怎么来了精神,竟然再赴考场,还是不死心啊!”
高文:“啊,俞老先生也来报名参加秋闱了?”
学政:“是啊,刚走。说起来,韩城今年来参考的秀才还真是不少,不愧是我西安府人杰地灵之地呀!”
高文好奇地问:“敢问学政,今年韩城都有谁来报考?”
学政:“你一平凉士子,缘何关心韩城的事情?”
高文:“晚生当年游学韩城的时候,与当地士子相熟。”
学政:“你们韩城县,除了俞兴言之外,还有四人。其中,最有名的是石献珠。说起来,他当年在府学的时候,还在本官这里读过书。”
“啊,石廪生也来了。”高文更是惊喜,自己刚到西安,举目无亲,可谓是两眼一抹黑。又身负重案,内心中难免有些惶惑。这两个老先生虽然未必帮得上自己什么忙,可好歹对西安熟。有他们在,自己消息也灵通些。
学政:“石献珠确实也到了,方才和俞兴言一道过来报名的。”
高文欢喜不禁,拱手做礼:“还请学政告诉晚生这两位老先生在西安城中的住所,也好登门请教。”
“请教,又有什么好请教的。他们两个屡试不第的秀才,若说起八股时文,怎比得上你,该当他们向你请教才是。”学政官有点瞧不起俞、石二人的样子,就拿出薄子翻了半天,递给高文,指着上面道:“在这里。”
原来,考生来西安城报名参考的时候多半会留下自己在城中的地址。若有事,衙门也好去找。而且,你若是中了举,也好送喜报上门。
方文一看,石老先生竟然和俞兴言住在一起。他依稀记得俞士元说过琳琅书坊在西安城中租了个院子方便住生意,这地方应该就是了。
方才高文留的地址是大鹰家,当下就对学政官说:“要不学政你将小生的地址也改在这里吧?”
学政哈哈一笑:“也是,你住到俞兴言那里也是妥当的。”心中就以为高文是要去俞兴言那里打秋风,白吃白住二十余日。此举名曰:打秋风。读书人占人便宜那就不是个事,君子有通财之谊,一件雅事。
就提起笔开始修改。
高文自是谢过,又随口道:“学政,这大主考还没到,也不知道今科乡试会不会耽误了。”
“不会,不会,国家抡才大典何等要紧,李公乃是五朝老臣,士林楷模,如何能够耽误。只不过他老人家年事已高,这一路赶来,车舟劳顿,实在劳累。不过,据说人已经到了华阴,不日就能到西安亮马夸街。布政使和学台已命各府州县的主印官来陕西,准备迎接钦差大宗师。”
“哦,大宗室已经入陕了,却不知道各府州县的掌印官过来拜见却是为何?”高文不是太了解明朝官场上的规矩,心中好奇,禁不住问。他立志以科举入仕,多知道些官场上的事情也是好的。
学政官改完高文的地址之后,听到他问,只含笑不语,只随手翻着花名册。
高文知道这其中必定有什么文章,自己却不方便再问。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看到学政官新翻的一页上霍然有黄威的名字,禁不住心中一跳。
“这事……敢问……”高文眼睛大亮,猛地伸出一根手指,狠狠地按在黄威的名字上。
“哦,你说黄威啊,他虽说是个主薄,却也是有秀才功名的。今年得了上头的提携,也来报了名,参加乡试。说起来,对于此人本官也不太熟,也不知道文章做得如何?怎么,高文你认识他,可看过他写的八股时文?”学政官问。
高文深吸一口气:“见过两面,不太熟,也不知道他文章做得如何。晚生只是奇怪,此人好好的县主薄不做,来凑乡试这个热闹做什么?倒是要去拜访拜访这个故人,好生亲近亲近。”
学政官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才是正途,黄威锁厅赶考,也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
所谓锁厅这个名词来自北宋时期,因为科举才是正途。进士出身的官员不但受人尊敬,受提拔的速度也快。所以,当时许多非进士出身的官员每到大比之年都会向朝廷请假,停职参考。若是考中了自不用多说,若是不中,依旧会去做他的官,算是古代的停薪留职。
高文淡淡笑道:“学政官说得是,中举之后才算是有个正经出身。”他心中涌起恨意,暗道:黄威啊黄威,真巧啊,原来你也要来西安,咱们还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回可算是碰到一起了。
就暗暗记住了黄威的地址,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不安高文也不知道缘何而来,反正就是一种第六感吧!
他只是在心中告诉自己:该做的事情已经做了,剩下的就只有等了,徐有贞不会让我高文失望的,不会的。
高文和大鹰小鹰是中午进的西安城,这一等,等到申时还没见到人回来。
渐渐地,他就觉得有些不对劲。按照明朝的法制程序,高文身上背着大案,到西安之后,首先就是去提刑司报备。因为他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不能下狱,所有,只能监视居住,等待衙门提审,这相当于后世的双规。不过,不管怎么说首先还是得去提刑司走一遭,留个案底。
可大鹰小鹰出门都两个时辰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这事就有些不寻常。
“不能再这么等下去,个人的命运得掌握在自己手上。”
想到这里,高文站起身来就要朝院门外走去。
一个捕忙问:“高相公,你这是要去哪里?”
高文:“在屋中闲做烦闷,出门逛逛。”
另外一个捕快大惊:“高相公,云爷可是叮嘱过请你在这里等着,不可外出的。若是提刑司过来传你过去问案,我等须不好交代。”
高文笑了笑,道:“也不是出门闲逛,却有正事。我不是中了平凉府今科院试头名案首,又得学政官提携,入府学读书吗?现在是五月中旬,还有一个多月就是秋闱。今日坐在这里也是无聊,我就琢磨着索性去学政衙门将名给报了。”
按照朝明朝的科举制度,一般来说,各省的乡试秋闱的考期都定在八月。当然,这个日期见不是固定的,要依据省份和地域不同调节。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天气。
乡试虽说是秋闱,顾名思义是在秋天考试。其实,在八月时很多省份还热得厉害。尤其是南方省份,进考场之后,考生又心情紧张,中暑甚至热死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因此,如江南、湖广等省份,考期多半推迟到八月下旬。
但在北方省份,因为天气冷得早。很多地方,八月底就开始降雪。这就要提前,比如陕西,和辽东,有些年份都定在六月下旬。当然,北方省份中,山东是个特例,那地方热得厉害,有的时间甚至还晚过两广。
那日进平凉贡院录上学籍的时候,高文已经从学政官那里打听得清楚,今年陕西的乡试提前到了六月二十,主考官是京城派来的国子监祭酒李祯。
李祯字昌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曾经做过河南左参政。此人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五朝老臣,威望极高。而且,此人也是当今士林领袖,永乐年间还参与编辑过《永乐大典》。后来因为年纪实在太大,已经没办法视事,于是就做了国子监祭酒,干起了管理国家最高学府的闲差。准备让他再干上两年,就致仕回家荣养。
不过,李祯静极思动,竟然和一群后辈一起参加了今年的大考差。
所谓大考差,就是每三年一界的乡试主考官的选拔。
按照明朝的考试制度,每到大比之年,各省乡试的主考官当由中央派出。
这可是个肥差,一般来说,中式士子才考中举人之后,都会去座师那里拜师,并送上一份见面礼,二三十两银子,甚至上百两银子都是有的。五十个举人下来,就是上千两白银。而这笔钱乃是合法收入,拿得也是心安理得。
最妙的是,考生中举之后是可以做官的,将来说不好还有人能够中进士,成为明帝国的高官。
所以,为了争这个差使,朝廷官员都是人人摩拳擦掌,还不是想得银子、招门生,聚人脉。
所以,每到大比之年的五月初一,皇帝就会亲自出任主考官出题考核翰林院和各部保送来的官员,这场考试又被称之为“大考差”李祯是国子监的一号首长,自己推荐了自己,别人拿他也没有法子。
大考差的题目远比会试简单,共三道题目,两道四书题,一道试帖诗题,限了韵。
李祭酒管的就是教育机关,而且,他这人可是编纂过《永乐大典》的。学养不知道比普通年轻官员高多少,牛刀小试,顺利过关,放了陕西试差,做了这一届陕西乡试的大主考。
今年陕西乡试考得实在太早,得了圣旨之后,李祯不顾年迈,径直坐了船,一路行来。也不知道他一把年纪了,能否按期赶到陕西。若是误了期,以至推迟日子,这个笑话就闹大了。
反正,现在都是五月底了,还没听人说老李进入陕西地界。这还有二十天,他来得及吗?
“这个,这个……怕是不妥吧?”二人有些为难。
高文:“二位兄台,我虽然是提刑司在录案犯,可还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再每个革除功名之前,好象不能拘押吧?再说了,秋闱乃是国家抡才大典。我去报名,正大光明,谁敢阻拦?若是将来学政衙门追究下来,也不好解释,还请两位行个方便。”说着就拱了拱手。
之所以现在就要去报名,那是为了先确定自己的考生身份。如此一来,也好给自己多一层保护。提刑司就算正要传自己过堂,一来要考虑到他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二来又要顾虑他是本期秋闱的考生。若是胆敢乱来,破坏国家抡才大典的大帽子扣下来,谁也经受不住。
再说了,自己身上的案子就算再麻烦,也不能影响科举,只有科举做官才是他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基础。
这半年以来的颠沛和风刀霜剑已经让高文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这片时空的明朝就是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你若不想成为恶人口中之食,只能竭力地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
在官本位的古代,只有做官你才能安全。
高文这段话柔中带刚,再加上他又救过提刑司诸人的性命,两个捕快念到这个情分,想了想,点头说:“高相公,不管将来如何,科举乃是大事,我等也不好误了你的前程。这样吧,咱们就送你去学政衙门走一趟。不过,你得答应我们不可生事。”
“多谢二位兄台。”高文苦笑:“且不说我根本就没想过要逃,就算逃,手上没有路引,只怕走不了几里地就被人给捉了。”
二人点头:“也是。”
于是三人出了门,雇了车,行了半天就到了陕西学政衙门,高文自进去报名,两个捕快则等在门外。
陕西学政衙门位于文庙之中,这里也是乡试考场。
距离乡试只有二十来日,各府送来的考生都已经到了西安城中。有不少人过来报名,顺带熟悉考场。诺大一个衙门熙熙攘攘,满眼都是身着谰衫的书生。
高文问了地头,就见着一个学政官,报上姓名,递过去相关文凭。那学政官禁不住抬眼端详了高文半天,这才道:“原来你就是平凉府今科童试的头名案首,你的卷子本官已经读过,作得不错。今日见着了你,果然仪表堂堂。”
做为学政官,管的就是陕西一省的读书人和科举。在读过高文县试时的文章之后,这个学政就知道此子非凡。就其文章的老辣程度而言,就算是比起江南文教昌盛之地的大名士也不逞多让,说不好这高文今年春闱要中个进士。
干科举干了一辈子,这点眼光他还是有的。有心同高文结个善缘,态度也极是和蔼。
高文心中疑惑:“学政你读过小生的卷子?”不会吧,这么快?
自己参加院试到现在不过几日光景,就算书坊的老板动作再快,从拿到文章到雕版、印刷、发行怎么也得一个月。
学政官道:“前日本官去书坊买书,恰好见到一本时文集子,见其中有你的卷子,就买将回来。”说着,就笑了笑,从抽屉里抽出一本书递过去。
高文一看,笑了笑,这才知道自己想差了。书中确实收录了自己所作的文章,只不过却不是院试的卷子,而是他以前在县试一场所作的那篇文章。
心中又是奇怪,知道自己这篇文章的人也不多,怎么就收录进去了呢?
当下就将书合上,就看到书的最后一页豁然印着琳琅书房出品六个小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俞兴言俞老先生出的书,下次见着他得问他要稿酬。”
那学政官哈哈大笑:“对对对,高文你这篇文章当真是作得花团锦簇,是得问俞兴言要润笔。他这一年可是发了大财了,不能便宜了他。怎么,你同他熟?”
“打过些交道,做过几场文会。”高文:“学政认识俞老先生?”
学政:“如何不认识,韩城县学生。当年他还来西安参加过几届秋闱,进这贡院考过几场。无奈科举之路不顺,屡试不弟,难免灰心丧气。今年这个俞秀才也不知道怎么来了精神,竟然再赴考场,还是不死心啊!”
高文:“啊,俞老先生也来报名参加秋闱了?”
学政:“是啊,刚走。说起来,韩城今年来参考的秀才还真是不少,不愧是我西安府人杰地灵之地呀!”
高文好奇地问:“敢问学政,今年韩城都有谁来报考?”
学政:“你一平凉士子,缘何关心韩城的事情?”
高文:“晚生当年游学韩城的时候,与当地士子相熟。”
学政:“你们韩城县,除了俞兴言之外,还有四人。其中,最有名的是石献珠。说起来,他当年在府学的时候,还在本官这里读过书。”
“啊,石廪生也来了。”高文更是惊喜,自己刚到西安,举目无亲,可谓是两眼一抹黑。又身负重案,内心中难免有些惶惑。这两个老先生虽然未必帮得上自己什么忙,可好歹对西安熟。有他们在,自己消息也灵通些。
学政:“石献珠确实也到了,方才和俞兴言一道过来报名的。”
高文欢喜不禁,拱手做礼:“还请学政告诉晚生这两位老先生在西安城中的住所,也好登门请教。”
“请教,又有什么好请教的。他们两个屡试不第的秀才,若说起八股时文,怎比得上你,该当他们向你请教才是。”学政官有点瞧不起俞、石二人的样子,就拿出薄子翻了半天,递给高文,指着上面道:“在这里。”
原来,考生来西安城报名参考的时候多半会留下自己在城中的地址。若有事,衙门也好去找。而且,你若是中了举,也好送喜报上门。
方文一看,石老先生竟然和俞兴言住在一起。他依稀记得俞士元说过琳琅书坊在西安城中租了个院子方便住生意,这地方应该就是了。
方才高文留的地址是大鹰家,当下就对学政官说:“要不学政你将小生的地址也改在这里吧?”
学政哈哈一笑:“也是,你住到俞兴言那里也是妥当的。”心中就以为高文是要去俞兴言那里打秋风,白吃白住二十余日。此举名曰:打秋风。读书人占人便宜那就不是个事,君子有通财之谊,一件雅事。
就提起笔开始修改。
高文自是谢过,又随口道:“学政,这大主考还没到,也不知道今科乡试会不会耽误了。”
“不会,不会,国家抡才大典何等要紧,李公乃是五朝老臣,士林楷模,如何能够耽误。只不过他老人家年事已高,这一路赶来,车舟劳顿,实在劳累。不过,据说人已经到了华阴,不日就能到西安亮马夸街。布政使和学台已命各府州县的主印官来陕西,准备迎接钦差大宗师。”
“哦,大宗室已经入陕了,却不知道各府州县的掌印官过来拜见却是为何?”高文不是太了解明朝官场上的规矩,心中好奇,禁不住问。他立志以科举入仕,多知道些官场上的事情也是好的。
学政官改完高文的地址之后,听到他问,只含笑不语,只随手翻着花名册。
高文知道这其中必定有什么文章,自己却不方便再问。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看到学政官新翻的一页上霍然有黄威的名字,禁不住心中一跳。
“这事……敢问……”高文眼睛大亮,猛地伸出一根手指,狠狠地按在黄威的名字上。
“哦,你说黄威啊,他虽说是个主薄,却也是有秀才功名的。今年得了上头的提携,也来报了名,参加乡试。说起来,对于此人本官也不太熟,也不知道文章做得如何?怎么,高文你认识他,可看过他写的八股时文?”学政官问。
高文深吸一口气:“见过两面,不太熟,也不知道他文章做得如何。晚生只是奇怪,此人好好的县主薄不做,来凑乡试这个热闹做什么?倒是要去拜访拜访这个故人,好生亲近亲近。”
学政官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才是正途,黄威锁厅赶考,也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
所谓锁厅这个名词来自北宋时期,因为科举才是正途。进士出身的官员不但受人尊敬,受提拔的速度也快。所以,当时许多非进士出身的官员每到大比之年都会向朝廷请假,停职参考。若是考中了自不用多说,若是不中,依旧会去做他的官,算是古代的停薪留职。
高文淡淡笑道:“学政官说得是,中举之后才算是有个正经出身。”他心中涌起恨意,暗道:黄威啊黄威,真巧啊,原来你也要来西安,咱们还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回可算是碰到一起了。
就暗暗记住了黄威的地址,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