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决意7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回程的道路走的很快,也很方便。
作为淮东治下的为数不多的几条主干道,都是用沙石灰浆,多层硬化过的复合路面,因此载重的马车走起来,颇为稳妥。
沿途的田野和山林里,到处都不乏正在忙碌劳作的身影。
得益于南边淮河水灾,和西面的战火不断,造成无数人流离失所,而纷纷涌入邻近海州等地的缘故和关系。
因此原本青州南线相对单调乏味,甚至有些荒凉孤寂的景象,随着视野中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安置聚落和用木栅围起来的临时据点,以及在原址上重建的新移民村邑,而已经不复存在了。
而在我离开时,还是各种翻开的新鲜泥土,被暴露在空气中,而引来成群飞鸟逐食的田地里,却已经重新种满了矮小的灰绿作物从列。
两淮作为南北交汇的缓冲过渡之地,在作物种类和环境气候适应性上,显然远比其他地方更加丰富而多产的多。
无论是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还是棉花、油菜,都可以在这里很好的生长而共存着。
因此,只要肯舍得投入肥力和人工,在几条河谷流域的传统农业区,大约十几万倾的新旧熟地上,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流套种,想要取得两年三获或是一年两获,却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
不过相应不足的是,传统的青、淄、潍、密各州,低产出的山地和丘陵,也是不少的,因此,多少影响了垦荒开拓的上限和潜力。
不过,随着西向开辟的郓州——徐州战线的稳固和加强,从济州到兖州再到徐州境内,黄淮大平原的东端,所谓南四湖流域的传统农耕产区,也被逐步利用和恢复起来之后,相应的担忧和顾虑,也就被从容化解了。
要知道,徐州作为老牌藩镇青徐镇,的基本盘兼核心腹地,最盛时可是供给和喂养了了,本州境内数十万的居民百姓,而在这纷乱的天下大势中,营造出堪称偏安一隅的数代乱世乐土假象。
毕竟,除掉四战之地的天然地理弱势之外,徐州本地的条件实在好的不能再好。相对普遍干燥苦寒的北地,这里气候温宜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对于江南来说,又是四季分明而雨热同期。
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还有传统的运河干道和支流四布境内,而提供了水陆转运的极大便利。同时运河也为周边的农业开发,带来充足的灌溉水源与局部气候的调节。
虽然,徐州的基本格局已经在北伐中,被长时间的往复拉锯给打个稀巴烂,而令几乎每寸土地,都浸渍了无数将士的鲜血与汗水。
但是人口被屠戮和征用光了,地面上的东西和财货都被抢光了,建筑也被烧光拆毁成一地废墟,但是唯独脚下的土地和矿藏,却是没有办法彻底毁弃掉的。
反而一些因为过度开发,而地力下降的土地,因为在战火中,吸收了太多的血肉与尸骸,又覆盖了各种灰烬,而变得更加肥沃丰饶起来。
根据故青徐镇田土户册上的记录,这片贯穿三州条状的区域内可复耕地,至少比淮东六州现已开发和恢复的田土,全数加起来还要多上倍半有余。
这还不包括那些寄附在豪强权贵名下,而不用编列入册的隐户匿田。而在理论上,这一切现在都成了我领导下的淮东置制使,所支配和掌握的公有财产了。
正所谓投奔的人多了,就要愁集体安置和经营的土地不足,产出不够用;而外围的地占多了,又要愁开发利用的具体人力不足了。这是一种快乐而积极向上的,烦恼与困扰的循环。
因此,此时此刻的道路沿边,距离夏收和秋收都已经过了好些时间了。
空气中弥漫的也主要是,各种翻晒粮食和秸秆被暴晒加工过的气息。各种水渠沟壑的分布密度,也似乎有所增加。
走在路上的人流和队伍,也不再是面有菜色,骨瘦如材为主要特点和卖点。虽然大多数体形看起来,还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但是体现在脸上的表情,却已经是生动泛活了许多。
看见我的车驾一行,居然也懂得敬畏和简单行礼,甚至参差不齐或是结结巴巴的嚎上几句口号,显然经过了严格的编管和训练。
在那些车马人流比较繁忙的路口,甚至出现了一些,穿着青色短褂手持小旗,嘴衔哨子,就地指挥交通的身影。
沿途经过和停驻的驿站,也明显经过了扩建和重新修缮。但是其中最大的变化,就多了臂扳信号机所特有的高耸架塔,以及在空中风车扇叶一般,镶有各色泛光透镜的多节长臂。
因此,不免让人很有些日新月异的感触和错觉。
当然了,作为同行的为数不多绿叶中的红花,深受打击的三枚,还是没能从某种自艾自怨的情绪里走出来,因此大多数沿途的风光和生产建设的景象,都是我和两只萝莉一起分享与领受了。
只是在进入沂州境内之后,除了我带来的装备辎重继续向临沂前进外,我的一行开始转到向西,沿着另一条干道改道前往徐州,开始先行巡视前沿的战区。
作为前线集结地和战线支撑点的州治彭城,依旧是空空荡荡的缺乏人气,偌大的城池里,只有七八个轮驻整修的营头,以及一万多民夫、军役之属。
以猎骑营赵良嗣、罗克敌为首的在地军将们,也为我举办了一个小规模的校阅式,权作简单的欢迎礼。数千马步健儿具列开来,昂首挺胸鱼俪而过也是颇为阵容雄壮的。
然后在彭城过夜的当晚,私下召见了士兵委员会的代表,对她们的工作予以了肯定和鼓励。也听取了一些来自底层建言与意见,主要都集中在装备、器械和补给的一些具体细节上。也有抱怨主官过于严厉,操训太严格,有些死板和教条化,临机应变的手段不够,诸如此类的个人问题。
不过,对于现有的军队制度和组织建设上的抱怨就很少了,哪怕新败了一场的影响,前沿将士整体上的精神和士气还是不错的,正所谓有钱有粮有盼头,就足以体现大多数人的基本诉求了。
在过了彭城之后,却又是另一番情景了,林立在原野中的,除了田埂上的稻草堆之外,就是各种烽哨和小型堡寨,所有的聚居点和劳役营,都是依托在这些据点周围,一有闻警就可以迅速退入防守。
因此,这里更多充斥着二线战备和军屯的色彩。相比后方,他们必须遵守更加严格的作息时间和条令,鸡鸣而出工,日罗前就必须全数退回到堡寨之中,在狭窄局促的集体宿舍里过夜。因此,这些据点中是没有任何的老弱妇孺。
不过令我比较欣慰的是,根据沿途的调查观闻,这里虽然地处四战之要的大平原上,却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不闻兵戈和警讯了,显然投入大量资源的,前沿缓冲区的清扫和驱逐作战,还是卓有成效的。
然后继续北上,陆续检点和慰问了,微山湖——昭阳湖——南阳湖一线的驻防将士,穿过兖州境内的金乡与任城,最终抵达前沿突出部的郓州境内。
从某种意义上说,继婆罗洲和润州之后,这里已经便成了本军的第三大兵源地了。属于某种阴错阳差的因缘际会下,本军颇得人心的地区。
如果说本军在北方其他地区的声望和态度,是敬畏和冷淡,甚至不乏恐惧与憎恨的话,那在这里起码也是尊敬与友善之间,几乎仅次于我统制的基本盘青州地区了。
因此,会见了父老乡人的代表,象征性的给于嘉勉和抚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当我完成这一切而绕了一大圈,沿着济水重新转回到青州境内的时候,当地也已经准备好了我开衙议事的一应事宜。然后需要我处理的第一桩事件却是,
“北面有警?”
回程的道路走的很快,也很方便。
作为淮东治下的为数不多的几条主干道,都是用沙石灰浆,多层硬化过的复合路面,因此载重的马车走起来,颇为稳妥。
沿途的田野和山林里,到处都不乏正在忙碌劳作的身影。
得益于南边淮河水灾,和西面的战火不断,造成无数人流离失所,而纷纷涌入邻近海州等地的缘故和关系。
因此原本青州南线相对单调乏味,甚至有些荒凉孤寂的景象,随着视野中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安置聚落和用木栅围起来的临时据点,以及在原址上重建的新移民村邑,而已经不复存在了。
而在我离开时,还是各种翻开的新鲜泥土,被暴露在空气中,而引来成群飞鸟逐食的田地里,却已经重新种满了矮小的灰绿作物从列。
两淮作为南北交汇的缓冲过渡之地,在作物种类和环境气候适应性上,显然远比其他地方更加丰富而多产的多。
无论是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还是棉花、油菜,都可以在这里很好的生长而共存着。
因此,只要肯舍得投入肥力和人工,在几条河谷流域的传统农业区,大约十几万倾的新旧熟地上,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流套种,想要取得两年三获或是一年两获,却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
不过相应不足的是,传统的青、淄、潍、密各州,低产出的山地和丘陵,也是不少的,因此,多少影响了垦荒开拓的上限和潜力。
不过,随着西向开辟的郓州——徐州战线的稳固和加强,从济州到兖州再到徐州境内,黄淮大平原的东端,所谓南四湖流域的传统农耕产区,也被逐步利用和恢复起来之后,相应的担忧和顾虑,也就被从容化解了。
要知道,徐州作为老牌藩镇青徐镇,的基本盘兼核心腹地,最盛时可是供给和喂养了了,本州境内数十万的居民百姓,而在这纷乱的天下大势中,营造出堪称偏安一隅的数代乱世乐土假象。
毕竟,除掉四战之地的天然地理弱势之外,徐州本地的条件实在好的不能再好。相对普遍干燥苦寒的北地,这里气候温宜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对于江南来说,又是四季分明而雨热同期。
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还有传统的运河干道和支流四布境内,而提供了水陆转运的极大便利。同时运河也为周边的农业开发,带来充足的灌溉水源与局部气候的调节。
虽然,徐州的基本格局已经在北伐中,被长时间的往复拉锯给打个稀巴烂,而令几乎每寸土地,都浸渍了无数将士的鲜血与汗水。
但是人口被屠戮和征用光了,地面上的东西和财货都被抢光了,建筑也被烧光拆毁成一地废墟,但是唯独脚下的土地和矿藏,却是没有办法彻底毁弃掉的。
反而一些因为过度开发,而地力下降的土地,因为在战火中,吸收了太多的血肉与尸骸,又覆盖了各种灰烬,而变得更加肥沃丰饶起来。
根据故青徐镇田土户册上的记录,这片贯穿三州条状的区域内可复耕地,至少比淮东六州现已开发和恢复的田土,全数加起来还要多上倍半有余。
这还不包括那些寄附在豪强权贵名下,而不用编列入册的隐户匿田。而在理论上,这一切现在都成了我领导下的淮东置制使,所支配和掌握的公有财产了。
正所谓投奔的人多了,就要愁集体安置和经营的土地不足,产出不够用;而外围的地占多了,又要愁开发利用的具体人力不足了。这是一种快乐而积极向上的,烦恼与困扰的循环。
因此,此时此刻的道路沿边,距离夏收和秋收都已经过了好些时间了。
空气中弥漫的也主要是,各种翻晒粮食和秸秆被暴晒加工过的气息。各种水渠沟壑的分布密度,也似乎有所增加。
走在路上的人流和队伍,也不再是面有菜色,骨瘦如材为主要特点和卖点。虽然大多数体形看起来,还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但是体现在脸上的表情,却已经是生动泛活了许多。
看见我的车驾一行,居然也懂得敬畏和简单行礼,甚至参差不齐或是结结巴巴的嚎上几句口号,显然经过了严格的编管和训练。
在那些车马人流比较繁忙的路口,甚至出现了一些,穿着青色短褂手持小旗,嘴衔哨子,就地指挥交通的身影。
沿途经过和停驻的驿站,也明显经过了扩建和重新修缮。但是其中最大的变化,就多了臂扳信号机所特有的高耸架塔,以及在空中风车扇叶一般,镶有各色泛光透镜的多节长臂。
因此,不免让人很有些日新月异的感触和错觉。
当然了,作为同行的为数不多绿叶中的红花,深受打击的三枚,还是没能从某种自艾自怨的情绪里走出来,因此大多数沿途的风光和生产建设的景象,都是我和两只萝莉一起分享与领受了。
只是在进入沂州境内之后,除了我带来的装备辎重继续向临沂前进外,我的一行开始转到向西,沿着另一条干道改道前往徐州,开始先行巡视前沿的战区。
作为前线集结地和战线支撑点的州治彭城,依旧是空空荡荡的缺乏人气,偌大的城池里,只有七八个轮驻整修的营头,以及一万多民夫、军役之属。
以猎骑营赵良嗣、罗克敌为首的在地军将们,也为我举办了一个小规模的校阅式,权作简单的欢迎礼。数千马步健儿具列开来,昂首挺胸鱼俪而过也是颇为阵容雄壮的。
然后在彭城过夜的当晚,私下召见了士兵委员会的代表,对她们的工作予以了肯定和鼓励。也听取了一些来自底层建言与意见,主要都集中在装备、器械和补给的一些具体细节上。也有抱怨主官过于严厉,操训太严格,有些死板和教条化,临机应变的手段不够,诸如此类的个人问题。
不过,对于现有的军队制度和组织建设上的抱怨就很少了,哪怕新败了一场的影响,前沿将士整体上的精神和士气还是不错的,正所谓有钱有粮有盼头,就足以体现大多数人的基本诉求了。
在过了彭城之后,却又是另一番情景了,林立在原野中的,除了田埂上的稻草堆之外,就是各种烽哨和小型堡寨,所有的聚居点和劳役营,都是依托在这些据点周围,一有闻警就可以迅速退入防守。
因此,这里更多充斥着二线战备和军屯的色彩。相比后方,他们必须遵守更加严格的作息时间和条令,鸡鸣而出工,日罗前就必须全数退回到堡寨之中,在狭窄局促的集体宿舍里过夜。因此,这些据点中是没有任何的老弱妇孺。
不过令我比较欣慰的是,根据沿途的调查观闻,这里虽然地处四战之要的大平原上,却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不闻兵戈和警讯了,显然投入大量资源的,前沿缓冲区的清扫和驱逐作战,还是卓有成效的。
然后继续北上,陆续检点和慰问了,微山湖——昭阳湖——南阳湖一线的驻防将士,穿过兖州境内的金乡与任城,最终抵达前沿突出部的郓州境内。
从某种意义上说,继婆罗洲和润州之后,这里已经便成了本军的第三大兵源地了。属于某种阴错阳差的因缘际会下,本军颇得人心的地区。
如果说本军在北方其他地区的声望和态度,是敬畏和冷淡,甚至不乏恐惧与憎恨的话,那在这里起码也是尊敬与友善之间,几乎仅次于我统制的基本盘青州地区了。
因此,会见了父老乡人的代表,象征性的给于嘉勉和抚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当我完成这一切而绕了一大圈,沿着济水重新转回到青州境内的时候,当地也已经准备好了我开衙议事的一应事宜。然后需要我处理的第一桩事件却是,
“北面有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