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信念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场战争,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所以于谦为守护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选择:不胜,就死
也先最近比较烦。
近几天,他经常会到弟弟伯颜帖木儿的营帐去转转,当然不是看他的弟弟,而是去看那个人质——朱祁镇。
每次看到朱祁镇的时候,也先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无价之宝。
有了这个人,就能不断从大明帝国那富庶的国库中拿到金银财宝,因为这个人是大明帝国的皇帝。为了赎回他,大明会交出所有的财富,但他却不会把朱祁镇还给大明。
有这么好的一张长期饭票,干吗要一下子兑现呢,整存零取不是更好吗?等到钱不够花了,就去找对方要,而他们是不敢不给的,今后就不用再为钱发愁了。
所以,他经常会巡视这个叫朱祁镇的人,每一次的巡视都会让他十分开心,因为他明白,他正在巡视着自己的财宝。在他的眼中,朱祁镇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堆金灿灿的黄金和白花花的白银。
最初的生活是甜蜜的,他告知了人质家属,并且索取赎金,不多久,就有人送来了大批金银珠宝,全部笑纳后,他做出的反应自然不是放人,而是接着索要。
在他看来,皇帝在自己手中,对方一定会乖乖听话,把大明的国库全部搬到自己这里来。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付赎金的要求提出了多次,却迟迟没有人来,别说金银财宝,连个铜钱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一天、两天、三天,也先就这样在树边不停地等待着,可那撞树的兔子就是不来。
渐渐地,也先开始烦躁起来,他恨不得自己带着朱祁镇到边关去喊:“你们的皇帝在这里,拿钱来赎!”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也先的耐心也达到了极限,莫非他们不想要自己的皇帝了?
不久之后,消息传来,大明帝国已经另立了皇帝,现在手上的这个已经过期作废了,所谓的皇帝朱祁镇已经有了新的称谓——太上皇。
过期作废了?不能用了?
也先并不一定知道所谓太上皇是怎样的一个设置,但从大明的态度来看,他很清楚,朱祁镇已经是个废物。他的生死也已经无关紧要,留在这里浪费粮食,要是杀了他,估计大明会比自己更加高兴。
废物利用
其实在也先向明朝索取赎金的同时,他还企图利用朱祁镇去骗开城门,具体操作方法是:
兵临城下,并不开打,先叫守将在城头说话,然后把朱祁镇领出来给城内的人看,并传达所谓皇帝的意旨,打开城门。
也先的如意算盘就是兵不血刃地攻克城池,反正有皇帝在手中,不用白不用。
这一招十分狠毒。
要知道,边关的将领们平日和也先交道打得多,自然是不会乖乖投降的,但现在皇帝大人就在城门前训话,是听还是不听呢?打开城门自然是不行的,但如果不答应朱祁镇的要求,以后的处境就很难说了,要是这位俘虏兄将来回去继续做了皇帝,自己岂不是要背上个大不敬的罪名?
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也先经常会带着朱祁镇四处叫门,企图打开一条通道。
但同时要说明的是,这条计策并不是也先自己想出来的,而是那位叫喜宁的太监的主意。也先虽然在战场上十分狡猾,毕竟还是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像这种阴谋诡计,他是不太精通的。喜宁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
这也算是老传统了,无论哪个朝代,汉奸从来都不是稀有动物。
也先对喜宁的意见十分赞赏,便准备把这一套用在他窥视已久的两个目标上。
这两个目标分别是宣府和大同。
有些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在我们前面的叙述中似乎有一个不太合乎情理的地方:也先在土木堡击败二十万明军,这一胜利已经彻底击溃了明军主力。可以说当时正是最好的进攻机会,因为明帝国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找出一支大规模的军队来对抗也先了。
但奇怪的是,也先却没有继续进攻,而是收拾好东西回了家。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虽然明军主力被击溃,但通往京城的大门却始终关闭着,这就是宣府和大同,守住了这两个地方,就守住了京城的外围防线。
宣府和大同有很多军队吗?
没有,这两个地方的驻军并不多。但也先并没有乘胜进攻,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的部队也不多,而且这两个地方城防坚固,并不好攻,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两个地方都各有一名强悍的将领镇守。
这两个连也先都怕三分的人,就是郭登和杨洪。
其一,大同镇守者郭登。
郭登,智勇双全,小心谨慎,而且是个高干子弟,他的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定侯郭英。承继着祖先的光荣传统,他也一直干着武将这一危险的工作。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是等闲之辈,在他守护下的大同,是也先完全无法逾越的障碍。
事实上,在土木堡事发的时候,郭登还不是总兵官,他是凭着自己的表现才获得大同最高镇守者的职位的。
土木堡失败之时,大同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当时情况十分复杂,城内士兵慌乱,人心惶惶,加上还有也先军队不断地发动小规模进攻,大家都认定大同也守不了多久。时任总兵官刘安能力不足,无法处理防务,稳定军心。
此时郭登挺身而出,他亲自带领士兵整顿防务,慰问受伤士卒,鼓励他们继续作战。但当时的士兵们士气十分低落,郭登的这一行为并没有赢得多少人的信任,反而招来了不少风言风语。很多人认为,像郭登这样有背景的人,就算也先攻下了大同,士兵们送了命,他还是能够活着回去接着当官。
这些话也传到了郭登的耳中。
不久之后的一天,郭登召集士兵们,神色严峻地注视着他们,并当众拔剑立誓:
“请诸位放心,我誓与此城共存亡,要死我陪你们一起死(不使诸君独死也)!”
在郭登的勇气感召下,士兵们众志成城,撑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此后,郭登正式被任命为大同总兵,守护住了这道大明帝国最重要的门户。
其二,宣府镇守者杨洪。
杨洪,人称正统年间第一智将,性格冷静镇定,屡出奇谋,作战之时极为狡诈,善用佯攻,经常用少量兵力搅得也先军鸡犬不宁。此外,他还擅长守护城池,也先进攻多次,都被他轻易击退。到后来,也先只要听到杨洪的名字就头疼,尽量避免与其交战。
现在也先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武器去制伏这两位大将,他相信只要朱祁镇站在城下喊一声,这两座城池就会兵不血刃地归他所有。
当然,这只是也先的想法而已。
八月二十一日,也先挟持着朱祁镇开始了他的“撞门”计划。
也先首先到达的地方是宣府,这也是他以前经常来的地方。当然,每次迎接他的不是石就是弓箭。
但这次不同了,我手里有大明皇帝。
志得意满的也先胁迫朱祁镇,发出了命令,要宣府守军开门。
开门自然是引狼入室,但皇帝(当时还是)下了命令,不开门似乎又于理不合。
杨洪会如何应对呢?
城内守军(实际上就是杨洪)的应答实在大出也先的意料:
“天色已晚,不敢开门(天已暮,门不敢开)!”
这就是杨洪的智慧,典型的外交辞令,管你是谁叫门,我只当不知道,反正政策规定晚上不能开门,如果有何意见,可以向本人上级部门(具体说来是兵部)投诉反映。
也先气得鼻子冒烟,接着胁迫朱祁镇,命令杨洪亲自出面说话。
这也是一着狠棋,杨洪无论怎么嚣张,真的见了皇帝,也不敢当面违抗命令。
可是城里的回答差点让也先从马上摔下来:
“杨洪出差了(镇臣杨洪已他往)!”
我相信,此刻的也先是十分痛苦的。这种痛苦并不在于他没有能够攻克宣府,而是因为他又被杨洪耍弄了一番。
杨洪真的出差了吗?自然没有,此时,他正手持宝剑,一边站在城下指挥城上的士兵答话,一边厉声对士兵下令:“出城者斩!”
也先就此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出发,去大同!
可是郭登也不是省油的灯啊。
到达大同之后,也先吸取了教训,直接命令朱祁镇找郭登说话,朱祁镇在胁迫之下,只能让人传话,让郭登开门。
郭登不开门。
一来二去没了结果,朱祁镇只好派人传话说:“我与郭登有姻亲关系(朕与登有姻。注:此处待查),为何如此拒我啊。”
朱祁镇也真是没办法了,估计刀已经架到了脖子上,连这样的话也说出来了。
话已说到这个份儿上,郭登还能毫无反应吗?
郭登确实有了反应,不过是个比较强烈的反应:
“臣奉命守城,其他的事情不知道(不知其他)!”
于是,也先又一次被无情地拒绝了。
郭登,你好样的,算你狠,今天先回去,下次再来!
之后的岁月对于也先来说是艰苦的,他带着朱祁镇四处旅游,却没有一个地方接纳,赎金也从此了无音信,而大明也新立了朱祁钰为皇帝,手上的这个已经过期作废,不值钱了。
难道就此了事?
哪有那么容易!也先决定,即使手上的这个皇帝不值钱,毕竟还有威信,对边关守将还是有一定的威慑作用的,继续带着他去撞门!
郭登的大同他是不敢再去了,毕竟这位仁兄已经撕破了脸,所谓“不知其他”言犹在耳,去了无异于自取其辱。
还是去宣府吧。
可是事实证明,杨洪也是个软硬不吃的人,前后去了三次,都被赶了回来。到后来,也先便胁迫朱祁镇写信给杨洪,让他开门。
参考消息
郭登的办法
其实,对这个“有姻亲”的皇帝,郭登还是想出了一系列方法援救的。比如趁也先来大同勒索时,派遣壮士深夜把朱祁镇从也先大营里劫出,没有成功;再比如暗中联络朱祁镇,劝诱也先奉驾至大同,再假意打开城门迎接,谋划在朱祁镇进门之后立即关门,将皇帝拐骗回来。可惜也先走到城门时发觉了这个圈套,立刻拎着朱祁镇返回大营,骂了郭登一顿后撤走。计划接连失败,可怜的皇帝只有继续“北狩”了。
可是杨洪做得更绝,他收到信之后,连看也不看,就加上封印,派人送给京城的朱祁钰,而朱祁钰给他的答复是:“这些都是假的,今后收都不要收(伪书也,自今有书悉勿受)!”
说你假,你就假,真的也是假的。
攻击!攻击!
也先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没有拿到多少赎金,喜宁的计策又完全行不通,被人像傻子一样赶来赶去,实在是面子丢尽了。
他已经对身边的这个喜宁失去了信心,事实证明,他所说的这些方法完全行不通。
既然行不通,那就用我的方法!
战争的意念冲上了也先的大脑,他的血液开始沸腾。
不需要再耍什么阴谋诡计,不需要再靠投机取巧!
要恢复大元的天下,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集中所有的士兵,备好行囊,整装上马,拔刀,冲锋!
目标,京城!
也先并不是傻瓜,他没有带领军队去攻击宣府和大同,郭登和杨洪这两位猛人他是惹不起的,于是他决定绕路走。
他已经选好了突破口,他相信,从这里他能够打开通往京城的大门。
也先选择的突破口,正是当时王振所放弃的行军目标——紫荆关。
正统十四年十月一日,也先率领所有精锐兵力,向着最后的目标挺进。
当然,他不会忘记带上朱祁镇,虽然他已经不是皇帝,但毕竟还是太上皇,起码还可以用来挡挡刀剑,做个掩体。
也先的军队十分强悍,骑兵以猛虎下山之势直扑紫荆关,在喜宁的引导下(所以说叛徒最为可恨),也先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攻破了这座关口,守备都御史孙祥战死。
这里要插一句,按说孙祥死后,应该追认荣誉,就算评不上什么光荣称号,起码也该是因公殉职,但他却在死后被草草火化(焚之),什么也没有得到。英雄得到如此下场,全拜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一位老朋友所赐,这位老朋友就是言官。
孙祥战死之后,有一些言官不经过调查研究,就胡乱发言告状,说孙祥是弃关逃跑。结果在战后,不但没有给孙祥开追悼会,反而直接把他的尸体烧掉,就此了事,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一年之后,孙祥的弟弟上书为哥哥辩解,朱祁钰这才了解到真实情况,给他的家人补发了抚恤金(诏恤其家)。
紫荆关是京城的门户,此关被破,震惊了京城,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京城从此将无险可守。
兵临城下
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北京城头的士兵正在巡哨,突然,满天的尘土呼啸而来,随后传来的是急促的马蹄声和叫喊声。
出人意料的是,城防士兵们并不惊慌,反而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因为他们都十分清楚来的是什么人,以及来干什么。
该来的迟早会来的。
城外瓦剌军主营。
也先的情绪已经高涨到了极点。两个多月前,他在土木堡击溃了明军二十万大军,立下不朽奇功,还活捉了明朝皇帝,事后他才得知,这二十万大军已经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
既然明军最强部队都被自己轻易打垮,所谓的三大营也已经全军覆没,明朝还有什么能力和自己对抗?
这次出征的进程更加增强了他的信心,此次他一路攻击前行,只用了十一天就打到了京城,此刻,这座宏伟的帝都已经完全暴露在也先的面前。
在也先看来,进城只是个仪式而已,他不相信主力已经被击溃的明军还能做什么样的抵抗(视京城旦夕可破)。只要叫喊两声,吓唬一下,城内的人就会吓破胆,乖乖地出来办理城防交接。
在攻击前的军事会议上,他自信地看着部落的其他首领们,用洪亮的声音告诉他们,眼前的这座城市不堪一击,大明的壮美河山,无数的金银财宝、古玩稀珍都将归瓦剌所有,伟大的大元帝国将再一次屹立起来!
“京城必破,大元必兴,只在明日!”
据说以前曾有一些餐馆会在门前挂上一块牌子,写着“明日吃饭不要钱”七字。
当然,这些饭馆绝对不是慈善机构,因为那块牌子上的日期永远都是“明日”两个字,而这个明日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如此做法不过是拿穷人开心而已。
历史已经证明,也先的这个明日最终也没到来。他又被耍弄了一回,但这次耍弄他的不是杨洪,而是命运。
六天后的也先可能会奇怪,自己的兵力强过土木堡之时数倍,且士气高涨,士兵强悍,最终为什么会失败?
当然,当时的也先是意识不到这些的,毕竟到目前为止,他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绝对想不到,自己前进的步伐和恢复大元的梦想将在这里被一个人终止。
一个有勇气的人。
正统十四年十月八日,兵部尚书于谦下达总动员令。
决战的信念
得知也先进军紫荆关后,于谦敏锐地判断出,这次也先的目标是京城。
虽然现在京城内的士兵数量已经将近二十万,但毕竟作战经验不足。为以防万一,他立刻下令派出十五位御史去各地征集士兵充任预备队。到十月八日,全部兵力集合完毕,总计二十二万人。
勉强够用了
也先的兵力总计也不过几万人,为什么城内有二十几万人还只是勉强够用呢?
这是由具体情况决定的,绝不是于谦的能力不行。当年的朱文正能够以数万人马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是因为洪都城池不大,陈友谅虽然兵多,但在同一时间内无法全部展开,只能一批批地上,其实际攻击效果并不好。
但现在于谦守卫的是京城,是大明王朝的首都,这是真正的大城市,并不是比较大的城市(比如铁岭)。
也先攻击的目标是北京外城九门,此九门分别是:
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
这九门的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二环到三环之间,当年的北京虽然远远比不上今天北京市的规模,但也是相当大的。
简单做一个除法会发现,每个门的守卫兵力也就在二万人左右,而也先的兵力在单一攻击其中一门时是占据优势的。更大的问题在于,也先的士兵素质要强于明军,而且全部是骑兵,机动性很强,一旦打开缺口,就能够立刻集中兵力攻击。
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单决定于人数,还有机动力。
所以明军虽然在总的人数上占优,但平均到每个门的防守却是不折不扣的劣势。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会原形毕露。
这就是于谦所面临的形势,敌军十分强大,己方兵力虽然也不少,但并不占据优势,形势并不乐观。但与此同时,于谦也找到了一个得力的助手,这位助手将帮助他完成防御北京的任务,并成为他的亲密战友,并肩作战。
当然了,于谦绝对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位助手在八年后还会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置自己于死地。
从战友到敌人,从朋友到对头,那位完成这一戏剧性转变的亲密助手,就是石亨。
石亨,陕西渭南人,父亲就是武官,他承袭父业,也干了这一行。此人自幼好勇斗狠,极为骁勇,被称为正统第一勇将,与杨洪并称。
据说在石亨年轻时,一次去街上玩,被一个算命的盯上了,那位算命先生抓住他仔细端详,以极为惊讶的口气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如今太平盛世,你怎么会有封侯的面相!”
且不说这个故事是真是假,算命先生有没有收费,但起码他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乱世方出英雄。
话虽如此,但正统十四年七月身处阳和的石亨却绝对不能算是个英雄,因为那个时候,他正在逃跑。
数万大军全部覆灭,主将被杀,也先的骑兵肆无忌惮地踩踏着明军的尸体,这一切的一切全部发生在石亨的眼前,可是他无能为力,因为他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逃命。
作为统兵的将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统领的军队被敌人歼灭,士兵被残杀、被俘虏,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对于一个武将而言,这是最大的侮辱和折磨。
窝囊,真是窝囊啊。
窝囊的石亨活着回来了,然而等待着他的并不是安慰和抚恤。由于他也是军队主将之一,根据军令,他要负领导责任,于是他被罢免职务,贬为事官。
在他人生最为失意的时候,于谦帮助了他。
在于谦看来,这个失败的将领并不是无能之辈,只要能够善加使用,他是能够成就大器的。
于谦的判断是正确的,石亨将成为一柄锋利的复仇之剑,插入瓦剌的胸膛。
也先的军旗在城外飘扬,蒙古骑兵们在城前骑马来回驰骋,向城内的明军显示着他们的军威。八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终于又回到了这个地方,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相信,在不久之后,他们将再次成为这里的主人。
也就在几乎同一个时刻,城内的于谦正在召开他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
参加会议的包括朝廷的主要大臣和石亨等防卫北京的武将。这是一次气氛压抑的会议,因为与会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现在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国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会议就在这样的气氛下开始,首先讨论的是如何退敌的问题。
石亨发言认为,在目前的局势下,敌军的实力要强于明军,要想退敌,最好的方法就是坚壁清野,等待敌军疲惫,自然就会退军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也先的士兵并不是机器人,他们也要吃饭,只要坚守城池,等到他们吃光了所有的粮食,自然是要走人的。
石亨深通兵法,他的这个提议也是行得通的。
大多数人支持。
只有一个人反对。
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石亨的提议应该是会获得通过的。但这次,即使赞成的人再多也没有用,因为这个反对的人手中掌握着否决权。
此人正是于谦。
于谦是兵部尚书,也是会议召集人,在这个会议上虽然谁都可以说话,但只有他说了才算数。
他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也先率大军前来,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
他环顾周围众人,停顿了一下,厉声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众臣鸦雀无声。
确实也不用说话了,反正我们说了也不算,你看着办就是了。
于谦接着下达了他的第二道命令: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文臣们万万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闻,甚至连战场杀惯了人的石亨也感到心惊。
沉稳又富含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
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安定门,陶瑾!
东直门,刘安!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刘聚!
正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汤节!
阜成门,顾兴祖!
他停了下来。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停顿,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门他没有说,这个门就是德胜门。
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对着也先的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必然是最为激烈的战场。
并没有等待多久,他们听到了镇守者的名字:
“德胜门,于谦!”
他没有开玩笑。
文武大臣们又一次吃惊了,可让他们更吃惊的还在后面,因为于谦马上要颁布的是一道他们闻所未闻的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军战连坐法,此后的明代名将大都曾采用过这一方法。
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一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书生,是一个言谈温和、脸上始终保持着沉着镇定的表情的人。
此刻,他已经成为了一位意志坚定、果断严厉的战场指挥官。
在残酷的战场上,弱者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只有最为坚强、刚毅的强者才能活下来,并获取最后的胜利。
于谦就是这样的强者。
看起来会议要谈的问题已经谈完了,似乎也该散会了,正当众人庆幸从于谦那令人窒息的军令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于谦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最后一道命令
于谦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吴宁,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听到这道命令,连石亨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也被震惊了,这就意味着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胜,必死无疑!
豁出去了。
所有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于谦,他们这才意识到,于谦这次是准备玩命了,不但玩他自己的命,还有大家的命。
于谦毫无惧意地看着这些惊讶的人,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诸位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
“拼死一战,只在此时!”
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国运也将从此改变。
这场战争,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
所以于谦为守护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选择:
不胜,就死!
与会众人终于散去了,于谦也回到了他的住处,现在他要做的,是实践他许下的承诺。
自古以来,发言演讲是容易的,但实干起来却是艰难无比。
古代雅典的雄辩家们口才极好,擅长骂阵,指东喝西,十分威风,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长枪一指,便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四散奔逃。
辩论和演讲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
于谦看着房中准备齐备的盔甲,他知道,不久之后,他就要脱下身上的公服,穿上这套只有武将才会穿的铠甲,第一次走上战场。
于谦,你真的毫无畏惧吗?
不,我畏惧过,我并不是武将,我没有指挥过战争,没有打过仗,没有亲手杀过人,在过去二十余年中,我的工作只是在文案前处理公务和政事。
那你为什么要站出来挽救危局,指挥战争?
在我看来,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走上战场,去指挥你从未经历过的战争?
是的,我已经准备好了,少年时,我曾立志做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人,无论寒暑,我在孤灯下苦读不辍,踏入仕途,我曾青云直上,也曾郁不得志,曾经登堂入室,也曾身陷牢狱,经历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我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我已无所畏惧。
这场战争,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所以于谦为守护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选择:不胜,就死
也先最近比较烦。
近几天,他经常会到弟弟伯颜帖木儿的营帐去转转,当然不是看他的弟弟,而是去看那个人质——朱祁镇。
每次看到朱祁镇的时候,也先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无价之宝。
有了这个人,就能不断从大明帝国那富庶的国库中拿到金银财宝,因为这个人是大明帝国的皇帝。为了赎回他,大明会交出所有的财富,但他却不会把朱祁镇还给大明。
有这么好的一张长期饭票,干吗要一下子兑现呢,整存零取不是更好吗?等到钱不够花了,就去找对方要,而他们是不敢不给的,今后就不用再为钱发愁了。
所以,他经常会巡视这个叫朱祁镇的人,每一次的巡视都会让他十分开心,因为他明白,他正在巡视着自己的财宝。在他的眼中,朱祁镇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堆金灿灿的黄金和白花花的白银。
最初的生活是甜蜜的,他告知了人质家属,并且索取赎金,不多久,就有人送来了大批金银珠宝,全部笑纳后,他做出的反应自然不是放人,而是接着索要。
在他看来,皇帝在自己手中,对方一定会乖乖听话,把大明的国库全部搬到自己这里来。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付赎金的要求提出了多次,却迟迟没有人来,别说金银财宝,连个铜钱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一天、两天、三天,也先就这样在树边不停地等待着,可那撞树的兔子就是不来。
渐渐地,也先开始烦躁起来,他恨不得自己带着朱祁镇到边关去喊:“你们的皇帝在这里,拿钱来赎!”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也先的耐心也达到了极限,莫非他们不想要自己的皇帝了?
不久之后,消息传来,大明帝国已经另立了皇帝,现在手上的这个已经过期作废了,所谓的皇帝朱祁镇已经有了新的称谓——太上皇。
过期作废了?不能用了?
也先并不一定知道所谓太上皇是怎样的一个设置,但从大明的态度来看,他很清楚,朱祁镇已经是个废物。他的生死也已经无关紧要,留在这里浪费粮食,要是杀了他,估计大明会比自己更加高兴。
废物利用
其实在也先向明朝索取赎金的同时,他还企图利用朱祁镇去骗开城门,具体操作方法是:
兵临城下,并不开打,先叫守将在城头说话,然后把朱祁镇领出来给城内的人看,并传达所谓皇帝的意旨,打开城门。
也先的如意算盘就是兵不血刃地攻克城池,反正有皇帝在手中,不用白不用。
这一招十分狠毒。
要知道,边关的将领们平日和也先交道打得多,自然是不会乖乖投降的,但现在皇帝大人就在城门前训话,是听还是不听呢?打开城门自然是不行的,但如果不答应朱祁镇的要求,以后的处境就很难说了,要是这位俘虏兄将来回去继续做了皇帝,自己岂不是要背上个大不敬的罪名?
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也先经常会带着朱祁镇四处叫门,企图打开一条通道。
但同时要说明的是,这条计策并不是也先自己想出来的,而是那位叫喜宁的太监的主意。也先虽然在战场上十分狡猾,毕竟还是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像这种阴谋诡计,他是不太精通的。喜宁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
这也算是老传统了,无论哪个朝代,汉奸从来都不是稀有动物。
也先对喜宁的意见十分赞赏,便准备把这一套用在他窥视已久的两个目标上。
这两个目标分别是宣府和大同。
有些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在我们前面的叙述中似乎有一个不太合乎情理的地方:也先在土木堡击败二十万明军,这一胜利已经彻底击溃了明军主力。可以说当时正是最好的进攻机会,因为明帝国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找出一支大规模的军队来对抗也先了。
但奇怪的是,也先却没有继续进攻,而是收拾好东西回了家。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虽然明军主力被击溃,但通往京城的大门却始终关闭着,这就是宣府和大同,守住了这两个地方,就守住了京城的外围防线。
宣府和大同有很多军队吗?
没有,这两个地方的驻军并不多。但也先并没有乘胜进攻,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的部队也不多,而且这两个地方城防坚固,并不好攻,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两个地方都各有一名强悍的将领镇守。
这两个连也先都怕三分的人,就是郭登和杨洪。
其一,大同镇守者郭登。
郭登,智勇双全,小心谨慎,而且是个高干子弟,他的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定侯郭英。承继着祖先的光荣传统,他也一直干着武将这一危险的工作。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是等闲之辈,在他守护下的大同,是也先完全无法逾越的障碍。
事实上,在土木堡事发的时候,郭登还不是总兵官,他是凭着自己的表现才获得大同最高镇守者的职位的。
土木堡失败之时,大同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当时情况十分复杂,城内士兵慌乱,人心惶惶,加上还有也先军队不断地发动小规模进攻,大家都认定大同也守不了多久。时任总兵官刘安能力不足,无法处理防务,稳定军心。
此时郭登挺身而出,他亲自带领士兵整顿防务,慰问受伤士卒,鼓励他们继续作战。但当时的士兵们士气十分低落,郭登的这一行为并没有赢得多少人的信任,反而招来了不少风言风语。很多人认为,像郭登这样有背景的人,就算也先攻下了大同,士兵们送了命,他还是能够活着回去接着当官。
这些话也传到了郭登的耳中。
不久之后的一天,郭登召集士兵们,神色严峻地注视着他们,并当众拔剑立誓:
“请诸位放心,我誓与此城共存亡,要死我陪你们一起死(不使诸君独死也)!”
在郭登的勇气感召下,士兵们众志成城,撑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此后,郭登正式被任命为大同总兵,守护住了这道大明帝国最重要的门户。
其二,宣府镇守者杨洪。
杨洪,人称正统年间第一智将,性格冷静镇定,屡出奇谋,作战之时极为狡诈,善用佯攻,经常用少量兵力搅得也先军鸡犬不宁。此外,他还擅长守护城池,也先进攻多次,都被他轻易击退。到后来,也先只要听到杨洪的名字就头疼,尽量避免与其交战。
现在也先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武器去制伏这两位大将,他相信只要朱祁镇站在城下喊一声,这两座城池就会兵不血刃地归他所有。
当然,这只是也先的想法而已。
八月二十一日,也先挟持着朱祁镇开始了他的“撞门”计划。
也先首先到达的地方是宣府,这也是他以前经常来的地方。当然,每次迎接他的不是石就是弓箭。
但这次不同了,我手里有大明皇帝。
志得意满的也先胁迫朱祁镇,发出了命令,要宣府守军开门。
开门自然是引狼入室,但皇帝(当时还是)下了命令,不开门似乎又于理不合。
杨洪会如何应对呢?
城内守军(实际上就是杨洪)的应答实在大出也先的意料:
“天色已晚,不敢开门(天已暮,门不敢开)!”
这就是杨洪的智慧,典型的外交辞令,管你是谁叫门,我只当不知道,反正政策规定晚上不能开门,如果有何意见,可以向本人上级部门(具体说来是兵部)投诉反映。
也先气得鼻子冒烟,接着胁迫朱祁镇,命令杨洪亲自出面说话。
这也是一着狠棋,杨洪无论怎么嚣张,真的见了皇帝,也不敢当面违抗命令。
可是城里的回答差点让也先从马上摔下来:
“杨洪出差了(镇臣杨洪已他往)!”
我相信,此刻的也先是十分痛苦的。这种痛苦并不在于他没有能够攻克宣府,而是因为他又被杨洪耍弄了一番。
杨洪真的出差了吗?自然没有,此时,他正手持宝剑,一边站在城下指挥城上的士兵答话,一边厉声对士兵下令:“出城者斩!”
也先就此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出发,去大同!
可是郭登也不是省油的灯啊。
到达大同之后,也先吸取了教训,直接命令朱祁镇找郭登说话,朱祁镇在胁迫之下,只能让人传话,让郭登开门。
郭登不开门。
一来二去没了结果,朱祁镇只好派人传话说:“我与郭登有姻亲关系(朕与登有姻。注:此处待查),为何如此拒我啊。”
朱祁镇也真是没办法了,估计刀已经架到了脖子上,连这样的话也说出来了。
话已说到这个份儿上,郭登还能毫无反应吗?
郭登确实有了反应,不过是个比较强烈的反应:
“臣奉命守城,其他的事情不知道(不知其他)!”
于是,也先又一次被无情地拒绝了。
郭登,你好样的,算你狠,今天先回去,下次再来!
之后的岁月对于也先来说是艰苦的,他带着朱祁镇四处旅游,却没有一个地方接纳,赎金也从此了无音信,而大明也新立了朱祁钰为皇帝,手上的这个已经过期作废,不值钱了。
难道就此了事?
哪有那么容易!也先决定,即使手上的这个皇帝不值钱,毕竟还有威信,对边关守将还是有一定的威慑作用的,继续带着他去撞门!
郭登的大同他是不敢再去了,毕竟这位仁兄已经撕破了脸,所谓“不知其他”言犹在耳,去了无异于自取其辱。
还是去宣府吧。
可是事实证明,杨洪也是个软硬不吃的人,前后去了三次,都被赶了回来。到后来,也先便胁迫朱祁镇写信给杨洪,让他开门。
参考消息
郭登的办法
其实,对这个“有姻亲”的皇帝,郭登还是想出了一系列方法援救的。比如趁也先来大同勒索时,派遣壮士深夜把朱祁镇从也先大营里劫出,没有成功;再比如暗中联络朱祁镇,劝诱也先奉驾至大同,再假意打开城门迎接,谋划在朱祁镇进门之后立即关门,将皇帝拐骗回来。可惜也先走到城门时发觉了这个圈套,立刻拎着朱祁镇返回大营,骂了郭登一顿后撤走。计划接连失败,可怜的皇帝只有继续“北狩”了。
可是杨洪做得更绝,他收到信之后,连看也不看,就加上封印,派人送给京城的朱祁钰,而朱祁钰给他的答复是:“这些都是假的,今后收都不要收(伪书也,自今有书悉勿受)!”
说你假,你就假,真的也是假的。
攻击!攻击!
也先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没有拿到多少赎金,喜宁的计策又完全行不通,被人像傻子一样赶来赶去,实在是面子丢尽了。
他已经对身边的这个喜宁失去了信心,事实证明,他所说的这些方法完全行不通。
既然行不通,那就用我的方法!
战争的意念冲上了也先的大脑,他的血液开始沸腾。
不需要再耍什么阴谋诡计,不需要再靠投机取巧!
要恢复大元的天下,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集中所有的士兵,备好行囊,整装上马,拔刀,冲锋!
目标,京城!
也先并不是傻瓜,他没有带领军队去攻击宣府和大同,郭登和杨洪这两位猛人他是惹不起的,于是他决定绕路走。
他已经选好了突破口,他相信,从这里他能够打开通往京城的大门。
也先选择的突破口,正是当时王振所放弃的行军目标——紫荆关。
正统十四年十月一日,也先率领所有精锐兵力,向着最后的目标挺进。
当然,他不会忘记带上朱祁镇,虽然他已经不是皇帝,但毕竟还是太上皇,起码还可以用来挡挡刀剑,做个掩体。
也先的军队十分强悍,骑兵以猛虎下山之势直扑紫荆关,在喜宁的引导下(所以说叛徒最为可恨),也先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攻破了这座关口,守备都御史孙祥战死。
这里要插一句,按说孙祥死后,应该追认荣誉,就算评不上什么光荣称号,起码也该是因公殉职,但他却在死后被草草火化(焚之),什么也没有得到。英雄得到如此下场,全拜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一位老朋友所赐,这位老朋友就是言官。
孙祥战死之后,有一些言官不经过调查研究,就胡乱发言告状,说孙祥是弃关逃跑。结果在战后,不但没有给孙祥开追悼会,反而直接把他的尸体烧掉,就此了事,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一年之后,孙祥的弟弟上书为哥哥辩解,朱祁钰这才了解到真实情况,给他的家人补发了抚恤金(诏恤其家)。
紫荆关是京城的门户,此关被破,震惊了京城,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京城从此将无险可守。
兵临城下
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北京城头的士兵正在巡哨,突然,满天的尘土呼啸而来,随后传来的是急促的马蹄声和叫喊声。
出人意料的是,城防士兵们并不惊慌,反而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因为他们都十分清楚来的是什么人,以及来干什么。
该来的迟早会来的。
城外瓦剌军主营。
也先的情绪已经高涨到了极点。两个多月前,他在土木堡击溃了明军二十万大军,立下不朽奇功,还活捉了明朝皇帝,事后他才得知,这二十万大军已经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
既然明军最强部队都被自己轻易打垮,所谓的三大营也已经全军覆没,明朝还有什么能力和自己对抗?
这次出征的进程更加增强了他的信心,此次他一路攻击前行,只用了十一天就打到了京城,此刻,这座宏伟的帝都已经完全暴露在也先的面前。
在也先看来,进城只是个仪式而已,他不相信主力已经被击溃的明军还能做什么样的抵抗(视京城旦夕可破)。只要叫喊两声,吓唬一下,城内的人就会吓破胆,乖乖地出来办理城防交接。
在攻击前的军事会议上,他自信地看着部落的其他首领们,用洪亮的声音告诉他们,眼前的这座城市不堪一击,大明的壮美河山,无数的金银财宝、古玩稀珍都将归瓦剌所有,伟大的大元帝国将再一次屹立起来!
“京城必破,大元必兴,只在明日!”
据说以前曾有一些餐馆会在门前挂上一块牌子,写着“明日吃饭不要钱”七字。
当然,这些饭馆绝对不是慈善机构,因为那块牌子上的日期永远都是“明日”两个字,而这个明日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如此做法不过是拿穷人开心而已。
历史已经证明,也先的这个明日最终也没到来。他又被耍弄了一回,但这次耍弄他的不是杨洪,而是命运。
六天后的也先可能会奇怪,自己的兵力强过土木堡之时数倍,且士气高涨,士兵强悍,最终为什么会失败?
当然,当时的也先是意识不到这些的,毕竟到目前为止,他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绝对想不到,自己前进的步伐和恢复大元的梦想将在这里被一个人终止。
一个有勇气的人。
正统十四年十月八日,兵部尚书于谦下达总动员令。
决战的信念
得知也先进军紫荆关后,于谦敏锐地判断出,这次也先的目标是京城。
虽然现在京城内的士兵数量已经将近二十万,但毕竟作战经验不足。为以防万一,他立刻下令派出十五位御史去各地征集士兵充任预备队。到十月八日,全部兵力集合完毕,总计二十二万人。
勉强够用了
也先的兵力总计也不过几万人,为什么城内有二十几万人还只是勉强够用呢?
这是由具体情况决定的,绝不是于谦的能力不行。当年的朱文正能够以数万人马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是因为洪都城池不大,陈友谅虽然兵多,但在同一时间内无法全部展开,只能一批批地上,其实际攻击效果并不好。
但现在于谦守卫的是京城,是大明王朝的首都,这是真正的大城市,并不是比较大的城市(比如铁岭)。
也先攻击的目标是北京外城九门,此九门分别是:
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
这九门的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二环到三环之间,当年的北京虽然远远比不上今天北京市的规模,但也是相当大的。
简单做一个除法会发现,每个门的守卫兵力也就在二万人左右,而也先的兵力在单一攻击其中一门时是占据优势的。更大的问题在于,也先的士兵素质要强于明军,而且全部是骑兵,机动性很强,一旦打开缺口,就能够立刻集中兵力攻击。
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单决定于人数,还有机动力。
所以明军虽然在总的人数上占优,但平均到每个门的防守却是不折不扣的劣势。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会原形毕露。
这就是于谦所面临的形势,敌军十分强大,己方兵力虽然也不少,但并不占据优势,形势并不乐观。但与此同时,于谦也找到了一个得力的助手,这位助手将帮助他完成防御北京的任务,并成为他的亲密战友,并肩作战。
当然了,于谦绝对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位助手在八年后还会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置自己于死地。
从战友到敌人,从朋友到对头,那位完成这一戏剧性转变的亲密助手,就是石亨。
石亨,陕西渭南人,父亲就是武官,他承袭父业,也干了这一行。此人自幼好勇斗狠,极为骁勇,被称为正统第一勇将,与杨洪并称。
据说在石亨年轻时,一次去街上玩,被一个算命的盯上了,那位算命先生抓住他仔细端详,以极为惊讶的口气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如今太平盛世,你怎么会有封侯的面相!”
且不说这个故事是真是假,算命先生有没有收费,但起码他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乱世方出英雄。
话虽如此,但正统十四年七月身处阳和的石亨却绝对不能算是个英雄,因为那个时候,他正在逃跑。
数万大军全部覆灭,主将被杀,也先的骑兵肆无忌惮地踩踏着明军的尸体,这一切的一切全部发生在石亨的眼前,可是他无能为力,因为他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逃命。
作为统兵的将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统领的军队被敌人歼灭,士兵被残杀、被俘虏,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对于一个武将而言,这是最大的侮辱和折磨。
窝囊,真是窝囊啊。
窝囊的石亨活着回来了,然而等待着他的并不是安慰和抚恤。由于他也是军队主将之一,根据军令,他要负领导责任,于是他被罢免职务,贬为事官。
在他人生最为失意的时候,于谦帮助了他。
在于谦看来,这个失败的将领并不是无能之辈,只要能够善加使用,他是能够成就大器的。
于谦的判断是正确的,石亨将成为一柄锋利的复仇之剑,插入瓦剌的胸膛。
也先的军旗在城外飘扬,蒙古骑兵们在城前骑马来回驰骋,向城内的明军显示着他们的军威。八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终于又回到了这个地方,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相信,在不久之后,他们将再次成为这里的主人。
也就在几乎同一个时刻,城内的于谦正在召开他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
参加会议的包括朝廷的主要大臣和石亨等防卫北京的武将。这是一次气氛压抑的会议,因为与会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现在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国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会议就在这样的气氛下开始,首先讨论的是如何退敌的问题。
石亨发言认为,在目前的局势下,敌军的实力要强于明军,要想退敌,最好的方法就是坚壁清野,等待敌军疲惫,自然就会退军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也先的士兵并不是机器人,他们也要吃饭,只要坚守城池,等到他们吃光了所有的粮食,自然是要走人的。
石亨深通兵法,他的这个提议也是行得通的。
大多数人支持。
只有一个人反对。
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石亨的提议应该是会获得通过的。但这次,即使赞成的人再多也没有用,因为这个反对的人手中掌握着否决权。
此人正是于谦。
于谦是兵部尚书,也是会议召集人,在这个会议上虽然谁都可以说话,但只有他说了才算数。
他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也先率大军前来,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
他环顾周围众人,停顿了一下,厉声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众臣鸦雀无声。
确实也不用说话了,反正我们说了也不算,你看着办就是了。
于谦接着下达了他的第二道命令: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文臣们万万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闻,甚至连战场杀惯了人的石亨也感到心惊。
沉稳又富含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
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安定门,陶瑾!
东直门,刘安!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刘聚!
正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汤节!
阜成门,顾兴祖!
他停了下来。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停顿,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门他没有说,这个门就是德胜门。
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对着也先的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必然是最为激烈的战场。
并没有等待多久,他们听到了镇守者的名字:
“德胜门,于谦!”
他没有开玩笑。
文武大臣们又一次吃惊了,可让他们更吃惊的还在后面,因为于谦马上要颁布的是一道他们闻所未闻的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军战连坐法,此后的明代名将大都曾采用过这一方法。
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一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书生,是一个言谈温和、脸上始终保持着沉着镇定的表情的人。
此刻,他已经成为了一位意志坚定、果断严厉的战场指挥官。
在残酷的战场上,弱者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只有最为坚强、刚毅的强者才能活下来,并获取最后的胜利。
于谦就是这样的强者。
看起来会议要谈的问题已经谈完了,似乎也该散会了,正当众人庆幸从于谦那令人窒息的军令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于谦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最后一道命令
于谦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吴宁,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听到这道命令,连石亨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也被震惊了,这就意味着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胜,必死无疑!
豁出去了。
所有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于谦,他们这才意识到,于谦这次是准备玩命了,不但玩他自己的命,还有大家的命。
于谦毫无惧意地看着这些惊讶的人,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诸位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
“拼死一战,只在此时!”
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国运也将从此改变。
这场战争,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
所以于谦为守护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选择:
不胜,就死!
与会众人终于散去了,于谦也回到了他的住处,现在他要做的,是实践他许下的承诺。
自古以来,发言演讲是容易的,但实干起来却是艰难无比。
古代雅典的雄辩家们口才极好,擅长骂阵,指东喝西,十分威风,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长枪一指,便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四散奔逃。
辩论和演讲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
于谦看着房中准备齐备的盔甲,他知道,不久之后,他就要脱下身上的公服,穿上这套只有武将才会穿的铠甲,第一次走上战场。
于谦,你真的毫无畏惧吗?
不,我畏惧过,我并不是武将,我没有指挥过战争,没有打过仗,没有亲手杀过人,在过去二十余年中,我的工作只是在文案前处理公务和政事。
那你为什么要站出来挽救危局,指挥战争?
在我看来,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走上战场,去指挥你从未经历过的战争?
是的,我已经准备好了,少年时,我曾立志做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人,无论寒暑,我在孤灯下苦读不辍,踏入仕途,我曾青云直上,也曾郁不得志,曾经登堂入室,也曾身陷牢狱,经历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我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我已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