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锋芒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十五岁的时候,他登上了皇位;十七岁时,他用过人的天赋战胜了杨廷和;十八岁时,他杖责百官确立了自己的权威,而事实证明,他在治国方面也绝对不是一个昏庸之辈
作为张璁的盟友,在朋友倒霉的时候,他十分忠诚地遵循了自己的一贯原则——落井下石。朝廷谁当政并不要紧,只要能保住本人的地位就行。
可慢慢地,他才发现,这个新上台的夏言实在不简单,此人十分聪明,而且深得皇帝宠信,也无意与他合作,远不如张璁那么容易控制。为了将来打算,最好早点儿解决这个人。
而郭勋采用的攻击方法也充分地说明了一点——他是个粗人。
这位骨灰级高干平时贪污受贿,名声很差,人缘不好,脑袋也不开窍儿,竟然直接上奏折骂夏言,掐架票友居然敢碰专业选手,这就是传说中的鸡蛋碰石头。
夏言自不必说,马上写文章反骂,双方拳脚相加,十分热闹,按照常理,这场斗争应该以夏言的胜利告终,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嘉靖腻烦透了,手下这帮人骂来骂去也就罢了,可每次都要牵扯到自己,一边是朝廷重臣,一边是老牌亲戚,双方都要皇帝表态,老子哪来那么多时间理你们的破事儿?!
不管了,先收拾一个再说!
夏言运气不好,他挨了第一枪。
嘉靖二十年(1541),皇帝大人收到了夏言的一封奏折,看过之后一言不发,只是让人传他火速觐见。
接到指令的夏言有了不祥的预感,但他还比较安心,因为自己的这封奏折并没有涉及什么敏感问题,可他进宫之后,才发现问题严重了。
嘉靖不由分说,把夏言骂了一顿,搞得首辅大人不得要领,然后才说出骂人的原因——写了错别字。
夏言蒙了,这不是故意找茬儿吗?
换了别人,挨顿骂也就算了,皇帝故意找茬儿,你还敢抽他不成?
可夏言兄实在是好样的,他不肯干休,竟然还回了一句:
“臣有错,恰逢近日身体不适,希望陛下恩准我回家养病。”
你故意闹事,我还就不伺候你了!
当然了,嘉靖先生也不是好欺负的,他怒不可遏地大喊一声:
“你也不用养病了,致仕去吧,再也不要回来了!”
惨了,这下麻烦了。
玩笑开大了,可是话既然说出了口,也没法收回来,只能硬着头皮走人。
夏言开始满怀忧伤地捆被子,准备离开北京,但就在他即将上路时,突然有人跑来告诉他:先等一等,你可能不用走了。
夏言确实不用走了,因为出事了,而且还是大事。
这件事情出在郭勋身上,夏言因为错别字被赶出了京城,郭勋很是高兴了一阵子,但这位兄弟实在是不争气,很快就惹出了一个大乱子。
这事具体说来是个工作作风问题,嘉靖皇帝不久前曾交给郭勋和王廷相(时任左都御史)一个差事,并专门下达了谕令。
可是蹊跷的是,王廷相接到谕令后,四十余天都没有动静,不知到底搞什么把戏。
这里顺便说一下,王廷相先生是大文豪,“前七子”之一,还是著名的哲学家,之所以不干活,没准儿是在思考哲学问题。
可是郭勋就有点儿离谱了,王廷相虽然懒,也只能算是怠工,他却胆大包天,明知有谕令,就是不去领!权当是不知道。
郭勋虽说是皇亲国戚,但也是拿工资的国家公务员,既然拿钱就得给皇帝干活,而郭先生明显没有这个觉悟。
于是皇帝发怒了,自己交代下去的事情,一个多月竟然没有回音,立刻下旨严查,王廷相也真算机灵,一看情况不妙,马上补交了工作报告。
相对而言,郭勋的认罪态度就不怎么好了,活还是不干,只写了一封奏折为自己辩护,本来这事不大,念在他世代高干的份儿上,最多也就骂几句了事,可他的那份奏折却惹出了大祸。
必须说明的是,郭勋的那封奏折并没有错别字,这是值得表扬的,不过,他的问题比错别字要严重得多。
这位仁兄真不愧是个粗人,他不但在奏折中狡辩,还写下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何必更劳赐敕。”
结合上下文,此言通俗解释大致如下:
“这种事情你(指皇帝)何必要专下命令,多余!”
姓郭的,你有种,不废了你就不姓朱!
皇帝终于发怒了,他痛骂了郭勋一顿,并召回了夏言。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位郭勋先生平日里贪污受贿,欺压大臣百姓,做尽坏事,人缘极差,朝廷中的言官眼看他倒霉,纷纷上书大骂,痛打落水狗。
关键时刻,郭勋终于醒悟,立刻虚晃一枪,表示自己压力过大患病休养,希望皇帝恩准。
嘉靖同意了,对这位老亲戚,他还是比较信任的。官员们见势不妙,也就纷纷缩手倒戈了。
参考消息
一“湿”足成千古恨
明代御史张翰刚上任时,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为了勉励新人,讲了个见闻。昨日乘轿进城时遇雨,有个轿夫穿了双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时,他害怕弄脏鞋,专拣干净的地方走。进城后,泥泞越来越多,一不留神踩进了泥水里,把一只鞋弄脏了。于是轿夫再也不顾及自己的鞋子,往泥里随便踩。鞋上沾的泥水过多,导致脚底打滑,轿夫居然摔死在了衙门口的台阶上。讲完这个故事,王廷相感慨道:“为人处世之道,和这位轿夫的遭遇一样,一旦失足,你以后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郭勋成功避过风头,大概还能有个安详的晚年,可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夏言回来了。
在夏言看来,张璁多少还算是个干事的人,而这位郭高干不学无术,是纯粹的社会垃圾。要想平安治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须清除这堆垃圾。
但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郭家从老朱开始,已经混了差不多两百年,根深叶茂,黑道白道都吃得开,一个普通的内阁首辅又能拿他如何?
普通的内阁首辅自然没有办法,但是夏言并不普通。
他决心挑战这个高难度动作,搬走最后的绊脚石。为此他找来了自己的门生言官高时,告诉了他自己的计划,并问了他一个问题:
“此事风险甚大,你可愿意?”
回答如下:
“为国除此奸邪小人,在所不惜!”
嘉靖二十年(1531)九月,乙未。
给事中高时上书弹劾:武定侯郭勋,世受皇恩,贪污不法,今查实罪行如下,应予法司严惩!
这是一道极有分量的奏折,全文共列出郭勋罪行十五条,全部查有实据,实在是一颗重量级的炸弹。
嘉靖发火了,他没想到郭勋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壮举”,气急之下将这位亲戚关进了监狱。
事发突然,郭勋十分吃惊,但入狱之后,他却镇定下来,因为他很清楚,凭着自己的身份,皇帝绝不会下杀手,无非是在牢里待两天而已。
他的这个判断非常靠谱,嘉靖只是一时冲动,很快就消了气,还特别下令不准动刑,看样子过两天他就能无罪释放。
然而,郭勋错了,他的人生将在这里走向终点。
不久之后,高时又上了第二封奏折,内容如出一辙,要求严厉惩办郭勋,嘉靖未予理会,退回了奏折。
这个行动隐藏着皇帝的真实意图——此事到此为止,不要继续纠缠。
然而,夏言的攻势才刚刚开始。
与以往不同,这次司法部门的效率相当高,他们很快就汇报了对此案的预审结果——勋罪当斩。
这下子嘉靖头大了,他本来只想教训一下郭勋,怎么会搞得要杀头?
事到如今,必须开门见山了:
“此案情形未明,发回法司复查!”
首轮试探到此结束,第二轮攻击准备开始。
高时再次上书,内容还是要求严惩,但这一次,嘉靖没有再跟他客气,他下令给予高时降级处分。
得到了处分的高时非但不沮丧,反而十分高兴,因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好戏即将登场。
表明立场之后,嘉靖放心地等待着重审的结果,然而就在此时,给事中刘天直突然上书,奏折中弹劾郭勋大罪十二条。这次就不是贪污受贿那么简单了,罪名种类也更为丰富,包括扰乱朝政、图谋不轨等。
就如同预先编排过一样,之前迟迟不动的法司立即作出了重审结论——除杀头外,还额外附送罚没个人财产。
这一招实在太狠了。
嘉靖原本以为自己发话,下面的人自然会听话,可事与愿违,更绝的是,他吃了闷亏,却还没法发脾气,人家有凭有据,按照证据办案,你能说他不对吗?
皇帝陛下终于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冤大头,让人糊弄得团团转,被卖了还在帮人家数钱。
不过没关系,对手虽然狡猾,但最终的决定权仍然在我的手上,我不发话,谁敢杀郭勋?!
嘉靖这次学聪明了,他收下了法司的奏折,却根本不予理会,同时他多次召见相关大臣,旁敲侧击,要他们放郭勋一条生路。
在他看来,只要他不点头,郭勋就不会死,而多坐两天牢对这位高干子弟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可惜他并不清楚,要杀掉郭勋,并不一定要经过他的认可,在这个世界上,要解决一个人,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
皇帝传达了自己的意见,可是大臣们却出现了集体弱智症状,毫不理会上级的一片苦心,仍然不停地上奏要求杀掉郭勋。
这倒也罢了,但几个月之后,嘉靖却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至极的消息——郭勋死在了牢里。
这位精力旺盛的仁兄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死因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自然死亡。反正人在监狱里,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嘉靖终于彻底愤怒了,这是赤裸裸的司法黑幕!是政治暗杀!
但他仍旧没有办法。
人死了之后,侦办此案的刑部、大理寺官员十分自觉,纷纷上奏折写检讨,在文中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吸取这次的教训,搞好狱内安全检查,防止同类悲剧再次发生,以后一定多加注意云云。
总而言之,责任是有的,疏忽是有的,故意是没有的。
气歪了鼻子的皇帝陛下这次没有费话,他直接下令,对参与办理此案的全部官员予以降职处分,多少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夏言又一次大获全胜,他虎口拔牙,把生米做成了熟饭,活人整成了死人,不但杀掉了郭勋,还调戏了一把皇帝,甚至连一点儿破绽把柄都没留下。
这次行动的成功,充分表明夏言的斗争艺术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本人也就此迈入超一流政治高手的行列。
好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登上了顶峰的夏言开始俯视着脚下的一切。
终于走到了这一步,所有的人都听命于我,伟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将在我的手中实现。
夏言终于开始得意了,毫无疑问,他有足够的资本,但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骄狂的开始,就意味着胜利的终结。有一双眼睛正注视着他,等待着他的错误。
在那座山的顶峰,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存在,永远如此。
自信的抉择
其实对皇帝而言,朝廷中的腥风血雨并没有什么所谓,因为夏言虽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但和自己比起来,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十五岁的时候,他登上了皇位;十七岁时,他用过人的天赋战胜了杨廷和;十八岁时,他杖责百官,确立了自己的权威。而事实证明,他在治国方面也绝对不是一个昏庸之辈。
登上皇位不久后,他就开始打听两个人的下落:
“江彬和钱宁在哪里?”
大臣回报,目前仍关押于狱中,听候陛下处置。
对于这个问题,属下们心知肚明,大凡新君登基,总要搞点儿特赦以示宽容,毕竟用杀人来庆祝开张还是不多见的。
不过,接下来的那句话和他们的想象有点儿差距:
“奸佞小人,留着干什么,即刻斩首!”
嘉靖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不仅仅是他的智商,还有他的生活经历。
与娇生惯养,混在大城市的朱厚照不同,朱厚熜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而他这位所谓藩王之子,实际上是比较惨的,因为除了吃穿好点儿外,他是一个基本失去自由的人。
在明代,由于之前有朱老四(朱棣)的光辉榜样和成功经验,历代皇帝都把藩王兄弟视作眼中钉,如藩王不领圣旨擅自入京,就是造反,可以立即派兵讨伐。
所以,朱厚熜不能去北京,也不能四处闲逛,在他的周围,始终有人在监视着他,而他平日所能接触的人,也不过是些平民百姓而已。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朱厚熜,懂得猜忌和防备,也了解普通人的痛苦,所以每当他听到那位荒唐堂兄的事迹时,都不禁摇头叹气:
“若我在朝,必当荡涤奸邪,兴旺盛世!”
现在是时候了。
在明武宗的时代,太监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不要说刘瑾、张永这些大腕,一般的管事太监也是财大气粗,他们不但可以管理宫中事务,甚至还有兵权在手(镇守太监),连地方都指挥使也要听这些武装太监的话。
可惜朱厚照不争气,三十岁就没了,上面换了领导,于是梦醒之后,心碎无痕。
嘉靖对太监的身份定位很简单——奴才。在他看来,这帮人就该去洗厕所、扫地,安心干活,还想发财、带兵、操控朝政?
他公开表态:奴才就该干奴才的事情,如果敢于越界,绝不轻饶!
刚开始时,太监们并不在意,也不相信。但是属于他们的悲惨世界确实到来了。
嘉靖召集了司礼监,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召回所有派驻外地的太监,这道命令迅速得到了执行。
人拉回来了,干什么呢?按程序走,先是训话,训完了就查,查出问题就打,经不住打的就被打死,这还算讲人道的。有两个贪污的太监由于数额巨大,情节严重,被打死后尸体还挂在外面示众,实在够狠。
这是小喽啰的遭遇,大腕级的也没有好下场。
当年的“八虎”中,刘瑾已经被剐了,剩下的也无一幸免。谷大用被免职抄家,他的最后一份工作是朱厚照陵墓的门卫。另一个叫魏彬的,埋头苦干几十年,好不容易爬到了司礼监的位置,嘉靖一声令下,就被下岗分流了,据说连套房子都没给留,直接撵出了宫,流落街头当了乞丐。
其余的人也很惨,个个被整得够呛,甚至连那个唯一不应该整的人也给收拾了。
无论如何,张永应该算是个不错的人,他帮过杨一清,帮过王守仁,为人也比较正直,似乎不应该上黑名单。
可是嘉靖先生太过生猛,在他看来,只要是豁出去挨了那一刀的,全都不是啥好东西。很快张永被降职处分,然后被勒令退休,眼看就要脑袋不保,杨一清站出来说话了。
总算是好人有好报,杨先生信誓旦旦,拿人头担保,这才保住了张永,使他官复原职,成为了硕果仅存的掌权太监。
除了对本地太监严加管束外,嘉靖先生还以身作则,着力管好自己身边的亲属太监,比如那位后来十分有名的黄锦,从小就跟着他,鞍前马后可谓尽心尽力,可一到北京嘉靖就翻了脸,严厉警告他放老实点儿,不许玩花样。
嘉靖是一个排斥太监的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个个人喜好问题,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在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抉择的秘密。
其实,统治王朝就是经营企业,只不过治国这一摊生意更大而已,做一般生意要交税,还要应付工商检查、安全检查、消防检查,逢年过节还得上供,流年不利还会亏本破产。
相对而言,建立王朝这笔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启动资金过高(要敢拼命),经营周期不定(没准明天就牺牲)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立马鸟枪换炮。从此不但不用交钱,还可以收别人的钱,想收多少自己说了算,除了你管别人,没人敢管你。
因为开政府比开公司的利润更大、前景更广,所以自古以来,无数人都跃跃欲试,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就那么几个朝代)。
而那些成功创业的首任董事长,一般来说都是极其生猛的,比如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先生,在他手下干活的人如果不听话,除了炒鱿鱼外,还要交违约金(抵命),所以大家都很服从管理。
可等到首任老总过世,继任董事长能力不足,无法解决企业问题,无奈之下,只能对外招聘人才(科举制度),并聘任其中的精英当总经理(内阁首辅)帮助管理。
然而问题在于,这位总经理并不一定听话,这在经济学上称为代理问题,而能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爬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极其狡猾,绝对不是什么善类,娇生惯养的家族企业董事长很可能不是他的对手。
为了能够控制局面,董事长又引进了新型人才——秘书(太监)。这类人学历不高,品行不好,心理也有问题,还喜欢欺负员工,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听话,对董事长而言,这就足够了。
所以,对于嘉靖而言,秘书(太监)绝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他的朋友,纵观整个明代,无论太监如何猖獗,如何欺压大臣,却都要听皇帝的话。自明宣宗时起,太监就已然成为了皇帝的助手,协助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
嘉靖十分清楚,在他的任期内,摆在眼前的有着两种选择——文化低、会拍马屁、十分听话的太监,或是学历高,喜欢掐架找茬儿、桀骜不驯的文臣。
连瞎子也知道,前者比后者容易对付得多,所以,他的众多同行都选择了太监,但是嘉靖却没有这样做。
因为他很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付所有的人。
这是一个极其艰辛的选择,从此以后,他将失去秘书的帮助,独自对付狡诈博学的总经理,事实证明,他成功地做到了。
姓张的也好,姓夏的也罢,无论下面闹得多么热闹,他都是冷静的旁观者和最终的裁决者。
二十年过去了,胜利一直牢牢地握在他的手中,各色人等,无论学历、民族、性别、星座、个人嗜好,只要是给他干活的,全都被治得服服帖帖。
绝顶高手的生活是比较痛苦的,既然没有对手,那就得另外找事干,很快,嘉靖先生就找到了精神寄托——修道。
要知道,道教是中国的土特产,是中国人自主开发研制的,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这个宗教,那就是神秘。
所谓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经,四处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烟雾缭绕的丹炉前添柴火,然后看着那炼出的鬼都没胆吃的玩意儿手舞足蹈,谁也不知道这帮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吗?
参考消息
一品道士邵元节
邵元节,本是龙虎山上清宫的一名道士,后被人推荐给了嘉靖。嘉靖很喜欢他,命他专掌祭祀之事。邵大仙得宠,在于他有两项绝技。首先他是一名出色的气象学家:有两年北京城中气候异常,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该下雪的时候不下雪,结果邵大仙每次祈祷后,都会有效验;其次,他还是一名治疗男子不育症的专家。原来嘉靖结婚都十年了,可一直没有儿子,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经过邵大仙的调理治疗,在此后的三年中,皇子接连出生。嘉靖十分感激,便拜邵大仙为礼部尚书,赐一品文官服。
总之一个字:玄。
但你千万不要就此认为,道教的追随者们都是些吃饱饭没事干的人,因为嘉靖先生就是该组织的老牌会员。
对于嘉靖先生的性格,我们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了,这是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对公益慈善事业也绝对没有丝毫兴趣,然而,他却甘愿牺牲日常的宝贵办公时间,在宫中设置香炉,高薪请来一大堆道士天天烧炉子。
看上去很奇怪,实际上很简单。
与别的宗教不同,道教有着一个终极的目的——羽化成仙,道徒们始终相信有一天他们能够摆脱地球引力,突破空气动力学,超过机器人的寿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活多久就活多久。
嘉靖深信这一点,所以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修身学道,追求长生不老,他的这些行为被很多史学家下了一个定义——一心修道,无心从政。
这是一个十分离谱的定义,因为事实并非如此,嘉靖先生的算盘是十分精明的:修道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太上老君姓甚名谁他并不关心,对他而言,修道只是为了多活几年,为了他能够永远统治天下。因为他还没有活够,他喜欢现在的一切——权力、操控、斗争,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所以修道问题,说到底,是个政治问题。
打结是个技术活
自打嘉靖先生登基,无数人曾使用各种手段,试图控制或是影响他,却都未能如愿。
无论是大臣还是太监,他都能应付自如,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那看似高不可攀的性命却差点儿在一个深夜被一群小人物夺走,而未能如愿的原因,只是一个绳结。
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丁寅。
深夜,嘉靖皇帝如往常一样,住在他的后宫里,这天晚上,陪伴他的是端妃,这位端妃姓曹,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宠妃,皇帝长期在她这里安营扎寨,对她宠爱有加,皇后也恨得牙痒痒,却无计可施。
就在皇帝大人和端妃熟睡之时,一群(注意,是一群)黑影偷偷窜入了寝宫,来到床边,那个带头的人伸出颤抖的手,拿起了绳子,套到了嘉靖的脖子上(睡得比较死),打了一个结。
然后她慢慢地,用力向下收紧了绳结,勒住了皇帝的脖子,原来,那个君临天下的王者竟是如此脆弱。
这个正在打结的人叫杨金英,职业是宫女,具体情况不详,但我仍可以肯定一点——她不会打结。
睡觉的人被勒住脖子是不太好受的,于是皇帝在半梦半醒之间,终于有了动静。
可是由于长年缺乏锻炼,神经反应比较迟钝,他还没来得及喊救命,就又失去了知觉。
按说嘉靖先生是死定了,可他昏迷中那无力的举动却引起了凶手的恐慌。
杨金英毕竟只是个宫女,估计平日连杀鸡的胆量都没有,可是现在她手握绳索,套住了全天下最可怕的人的脖子。
这个反差实在太大了,于是在慌乱之中,她卷起了绳索,在原来的结上,又打了一个结。
相信但凡系过鞋带的人,都知道这种结上打结的后果——死结。
顺便说一句,我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由于缺乏系统训练,我的系鞋带技术很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经常会打出死结。直到高人指点,才最终系出了科学合理的绳结——蝴蝶结。
和系鞋带一样,勒死人最好不要打死结,因为死结是勒不紧的,当然了,如果想把杀人灭口和追求艺术结合起来,那么打个蝴蝶结也是不错的选择。
杨金英发现了这个问题,无论她怎么用力,绳结都没有变紧,手忙脚乱之下,却忘记了那个极为简单的解决方法——解开,再系。
按照犯罪规律,一般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只要不是力气活(搬运尸体),人都是越少越好,这次也不例外。
杨金英慌张的神态吓坏了另一个同伙,她准备放弃了。
这个胆小的帮凶名叫张金莲,看到这混乱不堪的一幕,她的意志彻底崩溃了。
为了摆脱眼前的一切,她趁其他人不备,偷偷地溜了出去,向皇后报信。
这是一个挽救了嘉靖生命的举动,却也是个愚蠢的决定。因为自打她潜入后宫的那一刻开始,她的名字就已经被写在了阎王的笔记本上。
无论她做什么,都是于事无补的。
被深夜叫醒的皇后得知了这个消息,说话都不利索了,情急之下亲自带着人赶到了案发地点,把犯罪分子杨金英等人堵了个正着,当时这位杨宫女仍然用力地拉着绳索,很明显,她觉得这个结还不够紧。
皇后亲手为皇帝大人解开了那个死结,拿走了那根特殊项链,太医们也连夜出了急诊,经过紧急抢救,嘉靖先生除脖子不太好使外,命算是保住了。
这案子算是通了天了,皇帝大人在自己老婆(之一)的床上被人差点儿活活勒死,而行凶者竟然是手无寸铁的宫女。这要换在今天,绝对是特级八卦新闻,什么后宫黑幕、嫔妃秘闻必定纷纷出炉,大炒特炒。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当时,这起案件的处理却是异常的低调,所有的正史记录都讳莫如深,似乎在隐藏着什么。
参考消息
“压力山大”的任务
嘉靖皇帝处于昏迷中时,方皇后紧急召集御医进行会诊。谁知御医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冒这个风险——治死了皇上,那绝对是杀身之祸。方皇后心急如焚,喝令太医院院长许绅务必救活。许绅被逼到绝路,在把过脉之后,决定铤而走险,给皇帝下了一剂猛药。下午,昏迷中的嘉靖皇帝突然有了声音,吐血数升后便能言语。许绅虽然将嘉靖从鬼门关外拉了回来,但由于压力过大,不久就得了病,很快便驾鹤西行了。
当然,结论还是有的,经过审讯,犯罪嫌疑人杨金英、张金莲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为争取宽大处理,她们还供出了此案的幕后黑手——王宁嫔。
这位王小姐也是嘉靖的老婆,后宫重量级人物之一,这里就不多讲了,主谋的这顶帽子最终扣在了她的头上。
至此,此案预审终结,也不用交检察院起诉了,以上一干人等全部被即刻斩首示众。
这案子到这里就算结了,但真相却似乎并未大白,因为还有一个始终未能解释的问题——杀人动机。
要知道,杀皇帝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事情,绝不可能大事化小,根据惯例,敢于冒这个险的人,必定要遵循一个原则——收益大于风险。
亏本的买卖从来没人肯做,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收益才能让她们干出这等惊天大事呢?在那年头,武则天已经不流行了。
而最大的疑点是王宁嫔,她并没有理由这样做,因为根据成本核算,就算嘉靖死掉,她也占不到任何便宜。
这是一个没有动机的案件,参与其中的人却并不是受益者,这似乎让人很难理解。不过话说回来,女人的心理是很难捉摸的,除了妒忌外,也不排除内分泌失调、情绪失控之类的原因。
所以说来说去,这个案子仍然是一团糨糊,搞不清动机,也搞不清真相,唯一明确的是案件中各个角色的结局。
嘉靖十分郁闷,他在自家的床上被人套住了脖子,差点儿送了命。此后,他搬出了后宫,住进了西苑。
杨金英等人受人指使,最终赔掉了性命。王宁嫔被控买凶杀人,如果属实,那就算罪有应得,倘若纯属虚构,那只能算她倒霉了。
但这件事情还是有受益者的——皇后,她不但救了皇帝,除掉了王宁嫔,还趁机干了一件坏事,在她的操控下,谋杀专案组查出,端妃事先也知道谋刺一事,于是皇后大人顺水推舟,把这个危险的敌人(对她而言)也送上了刑场。
从此以后,这起谋杀案就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官员们每日上班必不可少的八卦,但这起案件绝不仅仅是花边新闻,事实上,它对后来那二十余年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可能是受惊过度了,嘉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他从此不再上朝,刚开始的时候大臣们并没有在意,就当皇帝大人养病休息,不久后自然会恢复原状,只要等一等就好。
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等,就等了二十多年。
朱樘的一生
朱厚照的一生
十五岁的时候,他登上了皇位;十七岁时,他用过人的天赋战胜了杨廷和;十八岁时,他杖责百官确立了自己的权威,而事实证明,他在治国方面也绝对不是一个昏庸之辈
作为张璁的盟友,在朋友倒霉的时候,他十分忠诚地遵循了自己的一贯原则——落井下石。朝廷谁当政并不要紧,只要能保住本人的地位就行。
可慢慢地,他才发现,这个新上台的夏言实在不简单,此人十分聪明,而且深得皇帝宠信,也无意与他合作,远不如张璁那么容易控制。为了将来打算,最好早点儿解决这个人。
而郭勋采用的攻击方法也充分地说明了一点——他是个粗人。
这位骨灰级高干平时贪污受贿,名声很差,人缘不好,脑袋也不开窍儿,竟然直接上奏折骂夏言,掐架票友居然敢碰专业选手,这就是传说中的鸡蛋碰石头。
夏言自不必说,马上写文章反骂,双方拳脚相加,十分热闹,按照常理,这场斗争应该以夏言的胜利告终,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嘉靖腻烦透了,手下这帮人骂来骂去也就罢了,可每次都要牵扯到自己,一边是朝廷重臣,一边是老牌亲戚,双方都要皇帝表态,老子哪来那么多时间理你们的破事儿?!
不管了,先收拾一个再说!
夏言运气不好,他挨了第一枪。
嘉靖二十年(1541),皇帝大人收到了夏言的一封奏折,看过之后一言不发,只是让人传他火速觐见。
接到指令的夏言有了不祥的预感,但他还比较安心,因为自己的这封奏折并没有涉及什么敏感问题,可他进宫之后,才发现问题严重了。
嘉靖不由分说,把夏言骂了一顿,搞得首辅大人不得要领,然后才说出骂人的原因——写了错别字。
夏言蒙了,这不是故意找茬儿吗?
换了别人,挨顿骂也就算了,皇帝故意找茬儿,你还敢抽他不成?
可夏言兄实在是好样的,他不肯干休,竟然还回了一句:
“臣有错,恰逢近日身体不适,希望陛下恩准我回家养病。”
你故意闹事,我还就不伺候你了!
当然了,嘉靖先生也不是好欺负的,他怒不可遏地大喊一声:
“你也不用养病了,致仕去吧,再也不要回来了!”
惨了,这下麻烦了。
玩笑开大了,可是话既然说出了口,也没法收回来,只能硬着头皮走人。
夏言开始满怀忧伤地捆被子,准备离开北京,但就在他即将上路时,突然有人跑来告诉他:先等一等,你可能不用走了。
夏言确实不用走了,因为出事了,而且还是大事。
这件事情出在郭勋身上,夏言因为错别字被赶出了京城,郭勋很是高兴了一阵子,但这位兄弟实在是不争气,很快就惹出了一个大乱子。
这事具体说来是个工作作风问题,嘉靖皇帝不久前曾交给郭勋和王廷相(时任左都御史)一个差事,并专门下达了谕令。
可是蹊跷的是,王廷相接到谕令后,四十余天都没有动静,不知到底搞什么把戏。
这里顺便说一下,王廷相先生是大文豪,“前七子”之一,还是著名的哲学家,之所以不干活,没准儿是在思考哲学问题。
可是郭勋就有点儿离谱了,王廷相虽然懒,也只能算是怠工,他却胆大包天,明知有谕令,就是不去领!权当是不知道。
郭勋虽说是皇亲国戚,但也是拿工资的国家公务员,既然拿钱就得给皇帝干活,而郭先生明显没有这个觉悟。
于是皇帝发怒了,自己交代下去的事情,一个多月竟然没有回音,立刻下旨严查,王廷相也真算机灵,一看情况不妙,马上补交了工作报告。
相对而言,郭勋的认罪态度就不怎么好了,活还是不干,只写了一封奏折为自己辩护,本来这事不大,念在他世代高干的份儿上,最多也就骂几句了事,可他的那份奏折却惹出了大祸。
必须说明的是,郭勋的那封奏折并没有错别字,这是值得表扬的,不过,他的问题比错别字要严重得多。
这位仁兄真不愧是个粗人,他不但在奏折中狡辩,还写下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何必更劳赐敕。”
结合上下文,此言通俗解释大致如下:
“这种事情你(指皇帝)何必要专下命令,多余!”
姓郭的,你有种,不废了你就不姓朱!
皇帝终于发怒了,他痛骂了郭勋一顿,并召回了夏言。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位郭勋先生平日里贪污受贿,欺压大臣百姓,做尽坏事,人缘极差,朝廷中的言官眼看他倒霉,纷纷上书大骂,痛打落水狗。
关键时刻,郭勋终于醒悟,立刻虚晃一枪,表示自己压力过大患病休养,希望皇帝恩准。
嘉靖同意了,对这位老亲戚,他还是比较信任的。官员们见势不妙,也就纷纷缩手倒戈了。
参考消息
一“湿”足成千古恨
明代御史张翰刚上任时,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为了勉励新人,讲了个见闻。昨日乘轿进城时遇雨,有个轿夫穿了双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时,他害怕弄脏鞋,专拣干净的地方走。进城后,泥泞越来越多,一不留神踩进了泥水里,把一只鞋弄脏了。于是轿夫再也不顾及自己的鞋子,往泥里随便踩。鞋上沾的泥水过多,导致脚底打滑,轿夫居然摔死在了衙门口的台阶上。讲完这个故事,王廷相感慨道:“为人处世之道,和这位轿夫的遭遇一样,一旦失足,你以后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郭勋成功避过风头,大概还能有个安详的晚年,可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夏言回来了。
在夏言看来,张璁多少还算是个干事的人,而这位郭高干不学无术,是纯粹的社会垃圾。要想平安治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须清除这堆垃圾。
但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郭家从老朱开始,已经混了差不多两百年,根深叶茂,黑道白道都吃得开,一个普通的内阁首辅又能拿他如何?
普通的内阁首辅自然没有办法,但是夏言并不普通。
他决心挑战这个高难度动作,搬走最后的绊脚石。为此他找来了自己的门生言官高时,告诉了他自己的计划,并问了他一个问题:
“此事风险甚大,你可愿意?”
回答如下:
“为国除此奸邪小人,在所不惜!”
嘉靖二十年(1531)九月,乙未。
给事中高时上书弹劾:武定侯郭勋,世受皇恩,贪污不法,今查实罪行如下,应予法司严惩!
这是一道极有分量的奏折,全文共列出郭勋罪行十五条,全部查有实据,实在是一颗重量级的炸弹。
嘉靖发火了,他没想到郭勋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壮举”,气急之下将这位亲戚关进了监狱。
事发突然,郭勋十分吃惊,但入狱之后,他却镇定下来,因为他很清楚,凭着自己的身份,皇帝绝不会下杀手,无非是在牢里待两天而已。
他的这个判断非常靠谱,嘉靖只是一时冲动,很快就消了气,还特别下令不准动刑,看样子过两天他就能无罪释放。
然而,郭勋错了,他的人生将在这里走向终点。
不久之后,高时又上了第二封奏折,内容如出一辙,要求严厉惩办郭勋,嘉靖未予理会,退回了奏折。
这个行动隐藏着皇帝的真实意图——此事到此为止,不要继续纠缠。
然而,夏言的攻势才刚刚开始。
与以往不同,这次司法部门的效率相当高,他们很快就汇报了对此案的预审结果——勋罪当斩。
这下子嘉靖头大了,他本来只想教训一下郭勋,怎么会搞得要杀头?
事到如今,必须开门见山了:
“此案情形未明,发回法司复查!”
首轮试探到此结束,第二轮攻击准备开始。
高时再次上书,内容还是要求严惩,但这一次,嘉靖没有再跟他客气,他下令给予高时降级处分。
得到了处分的高时非但不沮丧,反而十分高兴,因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好戏即将登场。
表明立场之后,嘉靖放心地等待着重审的结果,然而就在此时,给事中刘天直突然上书,奏折中弹劾郭勋大罪十二条。这次就不是贪污受贿那么简单了,罪名种类也更为丰富,包括扰乱朝政、图谋不轨等。
就如同预先编排过一样,之前迟迟不动的法司立即作出了重审结论——除杀头外,还额外附送罚没个人财产。
这一招实在太狠了。
嘉靖原本以为自己发话,下面的人自然会听话,可事与愿违,更绝的是,他吃了闷亏,却还没法发脾气,人家有凭有据,按照证据办案,你能说他不对吗?
皇帝陛下终于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冤大头,让人糊弄得团团转,被卖了还在帮人家数钱。
不过没关系,对手虽然狡猾,但最终的决定权仍然在我的手上,我不发话,谁敢杀郭勋?!
嘉靖这次学聪明了,他收下了法司的奏折,却根本不予理会,同时他多次召见相关大臣,旁敲侧击,要他们放郭勋一条生路。
在他看来,只要他不点头,郭勋就不会死,而多坐两天牢对这位高干子弟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可惜他并不清楚,要杀掉郭勋,并不一定要经过他的认可,在这个世界上,要解决一个人,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
皇帝传达了自己的意见,可是大臣们却出现了集体弱智症状,毫不理会上级的一片苦心,仍然不停地上奏要求杀掉郭勋。
这倒也罢了,但几个月之后,嘉靖却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至极的消息——郭勋死在了牢里。
这位精力旺盛的仁兄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死因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自然死亡。反正人在监狱里,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嘉靖终于彻底愤怒了,这是赤裸裸的司法黑幕!是政治暗杀!
但他仍旧没有办法。
人死了之后,侦办此案的刑部、大理寺官员十分自觉,纷纷上奏折写检讨,在文中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吸取这次的教训,搞好狱内安全检查,防止同类悲剧再次发生,以后一定多加注意云云。
总而言之,责任是有的,疏忽是有的,故意是没有的。
气歪了鼻子的皇帝陛下这次没有费话,他直接下令,对参与办理此案的全部官员予以降职处分,多少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夏言又一次大获全胜,他虎口拔牙,把生米做成了熟饭,活人整成了死人,不但杀掉了郭勋,还调戏了一把皇帝,甚至连一点儿破绽把柄都没留下。
这次行动的成功,充分表明夏言的斗争艺术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本人也就此迈入超一流政治高手的行列。
好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登上了顶峰的夏言开始俯视着脚下的一切。
终于走到了这一步,所有的人都听命于我,伟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将在我的手中实现。
夏言终于开始得意了,毫无疑问,他有足够的资本,但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骄狂的开始,就意味着胜利的终结。有一双眼睛正注视着他,等待着他的错误。
在那座山的顶峰,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存在,永远如此。
自信的抉择
其实对皇帝而言,朝廷中的腥风血雨并没有什么所谓,因为夏言虽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但和自己比起来,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十五岁的时候,他登上了皇位;十七岁时,他用过人的天赋战胜了杨廷和;十八岁时,他杖责百官,确立了自己的权威。而事实证明,他在治国方面也绝对不是一个昏庸之辈。
登上皇位不久后,他就开始打听两个人的下落:
“江彬和钱宁在哪里?”
大臣回报,目前仍关押于狱中,听候陛下处置。
对于这个问题,属下们心知肚明,大凡新君登基,总要搞点儿特赦以示宽容,毕竟用杀人来庆祝开张还是不多见的。
不过,接下来的那句话和他们的想象有点儿差距:
“奸佞小人,留着干什么,即刻斩首!”
嘉靖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不仅仅是他的智商,还有他的生活经历。
与娇生惯养,混在大城市的朱厚照不同,朱厚熜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而他这位所谓藩王之子,实际上是比较惨的,因为除了吃穿好点儿外,他是一个基本失去自由的人。
在明代,由于之前有朱老四(朱棣)的光辉榜样和成功经验,历代皇帝都把藩王兄弟视作眼中钉,如藩王不领圣旨擅自入京,就是造反,可以立即派兵讨伐。
所以,朱厚熜不能去北京,也不能四处闲逛,在他的周围,始终有人在监视着他,而他平日所能接触的人,也不过是些平民百姓而已。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朱厚熜,懂得猜忌和防备,也了解普通人的痛苦,所以每当他听到那位荒唐堂兄的事迹时,都不禁摇头叹气:
“若我在朝,必当荡涤奸邪,兴旺盛世!”
现在是时候了。
在明武宗的时代,太监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不要说刘瑾、张永这些大腕,一般的管事太监也是财大气粗,他们不但可以管理宫中事务,甚至还有兵权在手(镇守太监),连地方都指挥使也要听这些武装太监的话。
可惜朱厚照不争气,三十岁就没了,上面换了领导,于是梦醒之后,心碎无痕。
嘉靖对太监的身份定位很简单——奴才。在他看来,这帮人就该去洗厕所、扫地,安心干活,还想发财、带兵、操控朝政?
他公开表态:奴才就该干奴才的事情,如果敢于越界,绝不轻饶!
刚开始时,太监们并不在意,也不相信。但是属于他们的悲惨世界确实到来了。
嘉靖召集了司礼监,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召回所有派驻外地的太监,这道命令迅速得到了执行。
人拉回来了,干什么呢?按程序走,先是训话,训完了就查,查出问题就打,经不住打的就被打死,这还算讲人道的。有两个贪污的太监由于数额巨大,情节严重,被打死后尸体还挂在外面示众,实在够狠。
这是小喽啰的遭遇,大腕级的也没有好下场。
当年的“八虎”中,刘瑾已经被剐了,剩下的也无一幸免。谷大用被免职抄家,他的最后一份工作是朱厚照陵墓的门卫。另一个叫魏彬的,埋头苦干几十年,好不容易爬到了司礼监的位置,嘉靖一声令下,就被下岗分流了,据说连套房子都没给留,直接撵出了宫,流落街头当了乞丐。
其余的人也很惨,个个被整得够呛,甚至连那个唯一不应该整的人也给收拾了。
无论如何,张永应该算是个不错的人,他帮过杨一清,帮过王守仁,为人也比较正直,似乎不应该上黑名单。
可是嘉靖先生太过生猛,在他看来,只要是豁出去挨了那一刀的,全都不是啥好东西。很快张永被降职处分,然后被勒令退休,眼看就要脑袋不保,杨一清站出来说话了。
总算是好人有好报,杨先生信誓旦旦,拿人头担保,这才保住了张永,使他官复原职,成为了硕果仅存的掌权太监。
除了对本地太监严加管束外,嘉靖先生还以身作则,着力管好自己身边的亲属太监,比如那位后来十分有名的黄锦,从小就跟着他,鞍前马后可谓尽心尽力,可一到北京嘉靖就翻了脸,严厉警告他放老实点儿,不许玩花样。
嘉靖是一个排斥太监的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个个人喜好问题,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在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抉择的秘密。
其实,统治王朝就是经营企业,只不过治国这一摊生意更大而已,做一般生意要交税,还要应付工商检查、安全检查、消防检查,逢年过节还得上供,流年不利还会亏本破产。
相对而言,建立王朝这笔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启动资金过高(要敢拼命),经营周期不定(没准明天就牺牲)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立马鸟枪换炮。从此不但不用交钱,还可以收别人的钱,想收多少自己说了算,除了你管别人,没人敢管你。
因为开政府比开公司的利润更大、前景更广,所以自古以来,无数人都跃跃欲试,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就那么几个朝代)。
而那些成功创业的首任董事长,一般来说都是极其生猛的,比如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先生,在他手下干活的人如果不听话,除了炒鱿鱼外,还要交违约金(抵命),所以大家都很服从管理。
可等到首任老总过世,继任董事长能力不足,无法解决企业问题,无奈之下,只能对外招聘人才(科举制度),并聘任其中的精英当总经理(内阁首辅)帮助管理。
然而问题在于,这位总经理并不一定听话,这在经济学上称为代理问题,而能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爬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极其狡猾,绝对不是什么善类,娇生惯养的家族企业董事长很可能不是他的对手。
为了能够控制局面,董事长又引进了新型人才——秘书(太监)。这类人学历不高,品行不好,心理也有问题,还喜欢欺负员工,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听话,对董事长而言,这就足够了。
所以,对于嘉靖而言,秘书(太监)绝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他的朋友,纵观整个明代,无论太监如何猖獗,如何欺压大臣,却都要听皇帝的话。自明宣宗时起,太监就已然成为了皇帝的助手,协助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
嘉靖十分清楚,在他的任期内,摆在眼前的有着两种选择——文化低、会拍马屁、十分听话的太监,或是学历高,喜欢掐架找茬儿、桀骜不驯的文臣。
连瞎子也知道,前者比后者容易对付得多,所以,他的众多同行都选择了太监,但是嘉靖却没有这样做。
因为他很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付所有的人。
这是一个极其艰辛的选择,从此以后,他将失去秘书的帮助,独自对付狡诈博学的总经理,事实证明,他成功地做到了。
姓张的也好,姓夏的也罢,无论下面闹得多么热闹,他都是冷静的旁观者和最终的裁决者。
二十年过去了,胜利一直牢牢地握在他的手中,各色人等,无论学历、民族、性别、星座、个人嗜好,只要是给他干活的,全都被治得服服帖帖。
绝顶高手的生活是比较痛苦的,既然没有对手,那就得另外找事干,很快,嘉靖先生就找到了精神寄托——修道。
要知道,道教是中国的土特产,是中国人自主开发研制的,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这个宗教,那就是神秘。
所谓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经,四处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烟雾缭绕的丹炉前添柴火,然后看着那炼出的鬼都没胆吃的玩意儿手舞足蹈,谁也不知道这帮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吗?
参考消息
一品道士邵元节
邵元节,本是龙虎山上清宫的一名道士,后被人推荐给了嘉靖。嘉靖很喜欢他,命他专掌祭祀之事。邵大仙得宠,在于他有两项绝技。首先他是一名出色的气象学家:有两年北京城中气候异常,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该下雪的时候不下雪,结果邵大仙每次祈祷后,都会有效验;其次,他还是一名治疗男子不育症的专家。原来嘉靖结婚都十年了,可一直没有儿子,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经过邵大仙的调理治疗,在此后的三年中,皇子接连出生。嘉靖十分感激,便拜邵大仙为礼部尚书,赐一品文官服。
总之一个字:玄。
但你千万不要就此认为,道教的追随者们都是些吃饱饭没事干的人,因为嘉靖先生就是该组织的老牌会员。
对于嘉靖先生的性格,我们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了,这是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对公益慈善事业也绝对没有丝毫兴趣,然而,他却甘愿牺牲日常的宝贵办公时间,在宫中设置香炉,高薪请来一大堆道士天天烧炉子。
看上去很奇怪,实际上很简单。
与别的宗教不同,道教有着一个终极的目的——羽化成仙,道徒们始终相信有一天他们能够摆脱地球引力,突破空气动力学,超过机器人的寿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活多久就活多久。
嘉靖深信这一点,所以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修身学道,追求长生不老,他的这些行为被很多史学家下了一个定义——一心修道,无心从政。
这是一个十分离谱的定义,因为事实并非如此,嘉靖先生的算盘是十分精明的:修道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太上老君姓甚名谁他并不关心,对他而言,修道只是为了多活几年,为了他能够永远统治天下。因为他还没有活够,他喜欢现在的一切——权力、操控、斗争,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所以修道问题,说到底,是个政治问题。
打结是个技术活
自打嘉靖先生登基,无数人曾使用各种手段,试图控制或是影响他,却都未能如愿。
无论是大臣还是太监,他都能应付自如,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那看似高不可攀的性命却差点儿在一个深夜被一群小人物夺走,而未能如愿的原因,只是一个绳结。
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丁寅。
深夜,嘉靖皇帝如往常一样,住在他的后宫里,这天晚上,陪伴他的是端妃,这位端妃姓曹,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宠妃,皇帝长期在她这里安营扎寨,对她宠爱有加,皇后也恨得牙痒痒,却无计可施。
就在皇帝大人和端妃熟睡之时,一群(注意,是一群)黑影偷偷窜入了寝宫,来到床边,那个带头的人伸出颤抖的手,拿起了绳子,套到了嘉靖的脖子上(睡得比较死),打了一个结。
然后她慢慢地,用力向下收紧了绳结,勒住了皇帝的脖子,原来,那个君临天下的王者竟是如此脆弱。
这个正在打结的人叫杨金英,职业是宫女,具体情况不详,但我仍可以肯定一点——她不会打结。
睡觉的人被勒住脖子是不太好受的,于是皇帝在半梦半醒之间,终于有了动静。
可是由于长年缺乏锻炼,神经反应比较迟钝,他还没来得及喊救命,就又失去了知觉。
按说嘉靖先生是死定了,可他昏迷中那无力的举动却引起了凶手的恐慌。
杨金英毕竟只是个宫女,估计平日连杀鸡的胆量都没有,可是现在她手握绳索,套住了全天下最可怕的人的脖子。
这个反差实在太大了,于是在慌乱之中,她卷起了绳索,在原来的结上,又打了一个结。
相信但凡系过鞋带的人,都知道这种结上打结的后果——死结。
顺便说一句,我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由于缺乏系统训练,我的系鞋带技术很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经常会打出死结。直到高人指点,才最终系出了科学合理的绳结——蝴蝶结。
和系鞋带一样,勒死人最好不要打死结,因为死结是勒不紧的,当然了,如果想把杀人灭口和追求艺术结合起来,那么打个蝴蝶结也是不错的选择。
杨金英发现了这个问题,无论她怎么用力,绳结都没有变紧,手忙脚乱之下,却忘记了那个极为简单的解决方法——解开,再系。
按照犯罪规律,一般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只要不是力气活(搬运尸体),人都是越少越好,这次也不例外。
杨金英慌张的神态吓坏了另一个同伙,她准备放弃了。
这个胆小的帮凶名叫张金莲,看到这混乱不堪的一幕,她的意志彻底崩溃了。
为了摆脱眼前的一切,她趁其他人不备,偷偷地溜了出去,向皇后报信。
这是一个挽救了嘉靖生命的举动,却也是个愚蠢的决定。因为自打她潜入后宫的那一刻开始,她的名字就已经被写在了阎王的笔记本上。
无论她做什么,都是于事无补的。
被深夜叫醒的皇后得知了这个消息,说话都不利索了,情急之下亲自带着人赶到了案发地点,把犯罪分子杨金英等人堵了个正着,当时这位杨宫女仍然用力地拉着绳索,很明显,她觉得这个结还不够紧。
皇后亲手为皇帝大人解开了那个死结,拿走了那根特殊项链,太医们也连夜出了急诊,经过紧急抢救,嘉靖先生除脖子不太好使外,命算是保住了。
这案子算是通了天了,皇帝大人在自己老婆(之一)的床上被人差点儿活活勒死,而行凶者竟然是手无寸铁的宫女。这要换在今天,绝对是特级八卦新闻,什么后宫黑幕、嫔妃秘闻必定纷纷出炉,大炒特炒。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当时,这起案件的处理却是异常的低调,所有的正史记录都讳莫如深,似乎在隐藏着什么。
参考消息
“压力山大”的任务
嘉靖皇帝处于昏迷中时,方皇后紧急召集御医进行会诊。谁知御医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冒这个风险——治死了皇上,那绝对是杀身之祸。方皇后心急如焚,喝令太医院院长许绅务必救活。许绅被逼到绝路,在把过脉之后,决定铤而走险,给皇帝下了一剂猛药。下午,昏迷中的嘉靖皇帝突然有了声音,吐血数升后便能言语。许绅虽然将嘉靖从鬼门关外拉了回来,但由于压力过大,不久就得了病,很快便驾鹤西行了。
当然,结论还是有的,经过审讯,犯罪嫌疑人杨金英、张金莲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为争取宽大处理,她们还供出了此案的幕后黑手——王宁嫔。
这位王小姐也是嘉靖的老婆,后宫重量级人物之一,这里就不多讲了,主谋的这顶帽子最终扣在了她的头上。
至此,此案预审终结,也不用交检察院起诉了,以上一干人等全部被即刻斩首示众。
这案子到这里就算结了,但真相却似乎并未大白,因为还有一个始终未能解释的问题——杀人动机。
要知道,杀皇帝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事情,绝不可能大事化小,根据惯例,敢于冒这个险的人,必定要遵循一个原则——收益大于风险。
亏本的买卖从来没人肯做,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收益才能让她们干出这等惊天大事呢?在那年头,武则天已经不流行了。
而最大的疑点是王宁嫔,她并没有理由这样做,因为根据成本核算,就算嘉靖死掉,她也占不到任何便宜。
这是一个没有动机的案件,参与其中的人却并不是受益者,这似乎让人很难理解。不过话说回来,女人的心理是很难捉摸的,除了妒忌外,也不排除内分泌失调、情绪失控之类的原因。
所以说来说去,这个案子仍然是一团糨糊,搞不清动机,也搞不清真相,唯一明确的是案件中各个角色的结局。
嘉靖十分郁闷,他在自家的床上被人套住了脖子,差点儿送了命。此后,他搬出了后宫,住进了西苑。
杨金英等人受人指使,最终赔掉了性命。王宁嫔被控买凶杀人,如果属实,那就算罪有应得,倘若纯属虚构,那只能算她倒霉了。
但这件事情还是有受益者的——皇后,她不但救了皇帝,除掉了王宁嫔,还趁机干了一件坏事,在她的操控下,谋杀专案组查出,端妃事先也知道谋刺一事,于是皇后大人顺水推舟,把这个危险的敌人(对她而言)也送上了刑场。
从此以后,这起谋杀案就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官员们每日上班必不可少的八卦,但这起案件绝不仅仅是花边新闻,事实上,它对后来那二十余年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可能是受惊过度了,嘉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他从此不再上朝,刚开始的时候大臣们并没有在意,就当皇帝大人养病休息,不久后自然会恢复原状,只要等一等就好。
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等,就等了二十多年。
朱樘的一生
朱厚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