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言语及心,把话说到心坎儿里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关键时刻一语中的,让对方无言以对
中国有句俗语:“最后的赢家才是真正的赢家,要笑就要笑到最后。”这句话一点也不假。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手握底牌,才能出奇制胜。我们可能经常看到法官这样审查嫌疑人:刚开始嫌疑人总是否认自己的犯罪事实,但他没想到的是,正当自己为自己的罪行辩护的时候,法官却突然指出他言语间的漏洞或者拿出关键性证据。此时,他只好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和盘托出自己的罪行。同样,这一道理也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沟通场景中,如果对方否认某些事实,我们不妨在关键时刻一语中的,让对方无言以对。
我们来看一个这样的职场故事:
某公司新来一个员工小王,他似乎有点小偷小摸的坏毛病。
这天,大家都已经下班回家了,但小王还想在公司继续上会儿网。正巧,他看见经理办公室的门还开着,好奇心使他悄悄地进去看了一下。巧的是,办公桌的抽屉也没有上锁,里面放着厚厚的一叠钱。面对金钱的诱惑,小王心动了,于是,他就做了件顺手牵羊的事——拿走了几张百元大钞,并且,他很有自信地认为,没有人会发现。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第二天一大早,经理就在办公室嚷嚷起来了:“你们谁偷了我办公室的钱?办公室怎么还有这样偷偷摸摸的人啊……”但没有一人承认。这时候,经理秘书想出了一个招儿。
他把大家招到会议室,然后说:“今天早上,清洁工周大姐来找过我,说昨天有人进了经理的办公室……”后面的话,秘书并没有说,然后他接着说:“经理已经答应我,这件事不会追究,但希望这位同事能主动给经理发个邮件,经理不会公开这件事。”
会后,小王给经理发了邮件,并将钱转回到了经理的账上。经理一直夸自己的秘书是个“军师”的料子。
秘书让偷钱人小王不打自招的秘诀在于,他编造出了周大姐曾经看到这个嫌疑人的“作案过程”的虚假事实,然后假装一语中的,从而让小王乱了方寸,不打自招。并且,他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措施,他给了对方“不再追究”的保证,在权衡利弊得失后,小王也只好承认偷钱的事实。
可见,当我们不知对手虚实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证人这张王牌投石问路。而在知晓事实的情况下,“证人”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当他人对我们产生质疑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一心理策略:
客户:“请问我买的房子,大概什么时候可以收楼呀?”
销售员:“一般情况下,是签完合同,收到首期房款三个月之后。”
客户:“要这么长时间呀,一个月时间行不行呢?”
销售员:“如果要求一个月时间收楼的话,装修人员就要赶工。您都知道慢工出细活,赶工的时候,容易忙中出错,最后影响您房子的装修质量,那就划不来了。”
客户:“噢,是这样呀。那就按正常时间收楼吧。”
案例中的销售员运用的计策就是让客户晓以利害,给对方施加了心理压力,在权衡之下,客户接受销售员提出的“不”,同意按时收楼。
心理点拔
当然,在使用这一心理策略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
1.把握时机,到顺风顺水的时候再说话
比如,在生意场上,在谈判中,有些时候你能清楚地感觉到事情正在越变越糟。你应该采取守势,退后一步,现在的情势不适合马上反击。很多人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拼命地试图证明自己,其实不妨退守一步。记住,在你处在劣势的时候,不要急着马上反击,等一等机会总会到来,那时你才能出奇制胜。
2.胜者总是笑到最后,最后表态
你还应该在最后说话的时候尽力最大化你的优势,先观察你对手的动作,尽量让对手先表态,然后根据对方的心理变化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到最后的时候,一语中的,让对方心服口服。
重视最后几句话的影响力
近因效应是指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或某人的言论时对末尾部分的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当你所传递的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的时候,近因效应就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间记忆中更为突出。心理学认为,人的记忆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使过去的一些评价得以改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在说最后一句话或留下最后一个印象时,对方往往是记得最牢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经历这样的场面:两个朋友在一起愉快地聊天,可是,告别的时候,她居然说了一句很恶劣的话。那么,无论之前的畅谈是多么愉快,我们都会把最后一句话留在心里,并挥之不去,而且,这句话所造成的影响将波及彼此的关系。相反,本来对那个人的印象并不好,但分别时她居然说“认识你真高兴,我觉得今天你真漂亮,咱们下次再聊”,那么你会觉得以前不好的都随之而去,从此对她有了好的印象。其实,这些都是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在起作用。
曾国藩在最初和太平军的交锋中,一直处于劣势,于是在奏折中称自己“屡战屡败”。但他幕下的一个师爷看了说,不要这样写,而是将四个字的位置调动了一下,变成了“屡败屡战”。曾国藩恍然大悟,把奏折改了过来,交了上去。结果一个“常败将军”的形象变成了败而不馁、坚韧不拔的形象。
其实,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整个说话过程中,最后一句话往往决定了整句话的基调。比如,上司对下属说“这个月总能超越上个月的销售额吧,虽然这个月销售出去的产品很少”,或者说“虽然这个月销售出去的产品很少,总能超越上个月的销售额吧”。其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就是因为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对方的印象却是迥然不同的。前者给对方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给对方留下乐观、积极的印象。相比较而言,后者传递的言语暗示会更容易影响其心理。
谈判过程中,虽然张先生一再表现出合作的诚意,但对方公司负责人就是不为所动,甚至言辞犀利地拒绝:“我觉得你们公司不合适做咱们的合作伙伴,您现在提出的一些要求都是毫无作用的。”张先生遗憾之余,还是面带微笑说:“谢谢贵公司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我公司会谈,以后我还会为咱们的合作继续努力。”说完了,还亲自把对方谈判代表送到宾馆门口。次日,张先生却意外接到了该公司的邀请电话。
张先生利用告别时“近因效应”挽回了合作伙伴,促成了谈判的成功。工作中的洽谈并不是一两次就能完成,即便双方已经达成了协议,但毕竟是合作伙伴,说不定以后还能遇到。
心理点拔
收尾最后一句话给未来做好铺垫,同时,给对方留一个好的印象,这都是十分重要的。
1.“今天真的很愉快”
即使在谈话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要向对方传递友好的信息,否则有可能你无意的一句话就毁掉了前面的整个沟通。比如“今天真的很愉快”“我觉得你是个很不错的聊天伙伴,下次有空再过来玩”“谢谢你今天的盛情招待,我过得十分愉快”等,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有利于进一步接触或者下一次合作。
2.简洁有力的告别语
在结束整个谈话的时候,告别语不宜过多,如果你总是絮絮叨叨“今天我真高兴,没想到你会邀请我到你家来,这真是我的荣幸啊……那我走了啊,哎,你就别送了”,这样对方会觉得你很啰唆,之前对你好印象都会消失不见;相反,如果你用简洁有力语言告别“今天过得很愉快,谢谢你,再见”,对方会觉得你是一个做事果断的人,对你更有好感了。
3.“你能给我这份工作吗”
一般情况下,参加面试结束时很少会注意最后一句话,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后一句简单的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在最后一句话传递期待的心理:“你能给我这份工作吗?”“我最晚什么时候能得到回音?”“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你没有在最后期限通知我,我可以联系你吗?”你所传达的期待心理,会使他人对你的印象大大改观,最后一句话有效地影响了其心理,或许你最后就得到这份工作了。
以己度人,挖掘对方欲望点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对方身上的倾向,即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对方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于是,他们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对方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善良的人认为对方也是善良的,一个敏感多疑的人,则往往会认为别人都是不怀好意的。投射效应使我们对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但实际上对方所具备的特性却是全然不同的。由于投射效应更倾向于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因而,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会给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所以,在日常交际中,我们需要克服这样的心理,善于从言谈比较中挖掘对方的欲望点,继而影响其心理。
1964年,刚从海军学校毕业的吉米·卡特,遇到了海军上将里·科弗将军。当将军让他谈谈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吉米·卡特为了获得里·科弗将军的喜欢,骄傲地谈起了自己在海军学院的成绩,他说自己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名列58名。他自认为将军听了他的成绩后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没想到将军却没有任何反应地问道:“你尽力了吗?为什么不是第一名?”这句话让吉米·卡特不知道如何回答。
吉米·卡特与将军的对话验证了错误投射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强加在对方的身上,认为自己是这样想的,对方也应该有同样的想法,并试图通过这样的想法去影响他人,最终却适得其反。
投射效应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也就是认为对方的喜好与自己有相同之处,继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来影响其心理;二是缺乏客观性的认知,他会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去过度地赞扬喜欢的人,或者贬低厌恶的人。其实,投射效应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己心度人,需要在言谈比较中挖掘出对方的欲望点,准确投射,这样才能有效地影响对方心理。
心理专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内心深处所想的事情,是彼此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点。这就是需要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善于用语言挖掘出对方的欲望点,懂得他人的心理,再以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其心理。在这里,心理专家的言外之意就是指要想对他人心理施加影响,只有挖掘出对方的欲望点,懂得他人心思之后,才更容易施加影响。
心理点拔
1.自己的喜好无法正确衡量别人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就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折射,在投射效应的驱使下,人们的行为常常有失偏颇,继而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心理。比如,你自己很喜欢吃西餐,并不代表对方就会喜欢吃西餐。因此,我们在交际中不要以自己的喜好来衡量别人,这样造成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通过言语比较洞悉其心理
如果自己喜欢吃火锅,你可以试着询问:“你觉得火锅怎么样?”假如对方回答:“火锅还行吧,我倒觉得牛排挺不错的。”通过言语比较,对方所中意的应该是牛排而不是火锅;假如对方回答:“我最喜欢火锅了。”那么,他的喜好应该和你差不多。
3.利用惯性思维
税务员假装不相信,问道:“唉,据我所知你没有这个肚量。”店主有点生气:“什么!我没有那个肚量,这算什么呀!自从今年来,我哪个月不卖个两万多呀。”“那好,你先把这几个月所漏的税额补交了吧!”税务员说道。这里,税务员所使用的就是惯性思维,利用其欲望点洞悉其心理。
悉心聆听,把话说到心坎里
沟通是双方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因此,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说话,也需要适当的聆听。是否能够通过语言来影响其心理,就决定于你是否悉心聆听了。良好的聆听会为你捕捉到许多有效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将决定于你是否能够成功地操控他人心理。说话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过程,把话说到位,不仅关系到是否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在于自己的思想是否被对方所接受并产生共鸣。换句话说,把话说好,关键在于把话说到对方心坎上,以此影响其心理。那么,如何把话说到对方心坎儿上呢?这就需要我们善于通过聆听来洞悉对方的心理需求,再利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满足其心理需求,达到影响他人心理的目的。
有一天,车上的乘客很多,而这时又上来了一位抱小孩的妇女。电车售票员小丽像往常一样对乘客们说:“哪位同志给这位抱小孩的女同志让个座儿。”但她连喊了两次,却无人响应。小丽并没有着急,缓缓地站了起来,用期待的眼神看了看靠窗口的几位小伙子,提高了嗓音:“抱小孩的那位女同志,请您往里走,靠窗坐的几位小伙子都想给您让座儿,可就是没有看见您。”话音刚落,“呼啦”一声,几位小伙子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让座。这位女同志坐下以后,光顾喘气定神,忘记对让座的小伙子道谢,小伙子面露不悦的神色。小丽看在眼里,心中明白,她忙中偷闲,逗着小孩子说:“小朋友,叔叔给你让了座儿,你还不谢谢叔叔。”一语提醒那位妇女,连忙拍着孩子说:“快谢谢叔叔,快谢谢叔叔。”那小伙子听到“谢谢叔叔”时,连声说:“不客气。”
小丽不过说了最简单的几句话,却产生了这么大的魔力,秘诀就在于她能够通过察言观色聆听出他人的心理需求,这里的聆听并不只是单纯地“听对方的言语”,还需要“聆听”对方的非语言暗示。小丽通过“聆听”对方的非语言暗示,了解到对方的心理需求,恰到好处地说出几句话,句句都在对方心坎儿上。
19世纪,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妇女们喜欢戴一种高高耸起的帽子。她们进剧场看戏也不愿将帽子脱下,以致后排的观众被挡住视线。这些后排的观众纷纷去找剧场经理提意见,于是,经理就上台请在座的女观众脱帽,然而说了半天妇女们也不予理睬。最后经理又补充了一句话:“那么,这样吧,年纪大一点的女士可以照顾,不必脱帽。”这句话一出,全剧场的女士竟齐刷刷地把帽子脱了下来。
虽然,妇女们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她们的行为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戴着高高耸起的帽子是为了使自己变得年轻美丽”,剧场经理“聆听”出了她们的心理需求,针对其心理,说出这样的话“年纪大一点的女士可以照顾,不必脱帽”,暗示出“如果你觉得自己年纪比较大,那就别脱帽吧”,一句话说到了妇女们的心坎儿上,她们纷纷脱下了自己的帽子,因为谁也不想承认自己年纪大。
心理点拔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地聆听,让对方尽可能地传递出更多有效的信息,以听出对方的兴趣点,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把话说到对方心坎儿上,从而影响其心理,最终赢得对方的信任。
1.表示理解
有时候,即使我们不能认同对方的做法,也需要表示出理解,“您说得很有道理,我非常理解您”“谢谢您,如果我站在您的位置,也会有与您一样的想法”。话说到了对方心坎儿上,他会不自觉地受你影响。
2.维护对方的自尊心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类天性的至深本质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当对方的表述有些偏颇的时候,我们需要维护对方的自尊心,尽量以委婉的表达方式传递这样的信息“您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我相信,每个企业,毕竟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3.具体而新颖的赞美
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赞美与认同,当我们察觉出对方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的时候,需要给予具体而新颖的赞美之词,比如“您的声音真的非常好听”“听您说话,我就知道您是这方面的专家”“跟您谈话我觉得自己增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您了”。这些恰到好处的赞美会触动对方内心,继而赢得对方的信任,最终达到影响对方心理的目的。
触碰对方“软肋”,令对方信服
软肋原指胸腔的肋骨,这一部位容易被他人攻击,后来用作形容事物的缺陷、弱点等容易发生问题或遭受破坏的地方,同时,也指一个人的痛处、小辫子、脆弱点,等等。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致命的弱点,有可能是贪图金钱,有可能是刚愎自用,有可能是曾经的痛处。假如我们能够在沟通时用言语适当地触碰对方的这些“软肋”,他就会因为心理防线被瓦解而降服于你。“软肋”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工具,任何人都不想自己的软肋被击中,一旦最薄弱的地方都击垮了,那他还有什么不能答应的呢?当然,“软肋”这样的地方并不是随便触碰的,需要拿捏好一个“度”,适当地触碰会令其心理发生变化,相反,稍微过分,对方就有可能会逼急而“跳墙”。
某广告公司策划了一次宣传活动,为了给宣传活动造势,他们打算请一位明星来代言。但是,明明已经签订了合约的经纪人却以档期已满为理由拒绝出席此次宣传活动,眼看宣传活动马上就开始了,广告公司不得不放出狠话:“如果现在咱们不能达成协议,新闻界就会坚持把整件事情的内幕刊登出来,到了那个地步,我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合法地把新闻压制下去,对此,你有什么高见呢?”
利用对方的“软肋”给予适当的压力,这会令对方更容易作出决定,他会在压力之下不得不答应你的请求。如果我们想影响他人的心理,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对方这个人。最关键在于了解其软肋所在,在他们心中有何种欲念,有怎么样的性格特征。然后,我们再根据对方的对方的性格,寻求其弱点,用他们的喜好去引诱他们,这样我们就可以支配其意志,达到影响其心理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与SIAP公司的商务代表、技术代表关于在我国兴办化肥厂的有关事项进行谈判。双方都非常重视这个建设项目,双方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有关人员的反复论证,选择了具有优越港口条件的秦皇岛市作为建厂地点。可行性研究报告刚刚结束,科威特石油化学公司得知此消息,便立即表态,愿参与此项目,与中方合资办厂,并派出了谈判代表。
可是,出乎意料,谈判一开始,对方听了我方介绍完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就断然表示:“厂址选在秦皇岛不合适,你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毫无用处的,要从头开始!”这话无异于晴空霹雳,一时难以提出反驳意见,谈判陷入僵局气。我方一代表却猛地起身发言:“我们为了建设这个化肥厂,安置了……看来这事项要无限地拖延下去了,那我们也只好把这块地让出去!对不起,我还有别的事情需要料理,我宣布退出谈判,今天下午我等候你们最后的决定!”三十分钟后,情势急转直下,对方表态:“快请代表先生回来,我们强烈要求迅速征用秦皇岛的土地!”
谈判最终取得成功的秘诀在于,我方代表抓住了对方的“软肋”,他不愿意真正地舍弃秦皇岛这个占据优势的地理位置,当我方代表说“那我们只好把这块地让出去了”的时候,一下子击中了对方的要害,令其不得不降服于自己。
心理点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即软肋。在某些时候,只要抓住了对方的这些弱点,就会使他们不得不听命于你的安排。当然,当我们想办法抓住对方软肋的时候,还应该避免对方抓住自己的软肋。
1.用语言巧妙暗示
即使你清楚对方的软肋在哪里,也不要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语言巧妙暗示,否则有可能会激怒对方,比如“你也知道,如果我把这些照片交给你夫人或者你的上司,后果肯定……”暗示对方你已经抓住了“软肋”,逼其就范。
2.“如果你不怎么样,那么后果将会很严重”
既然已经抓住了对方的软肋,就要向对方施加一定的压力,这样才会有效地影响对方心理。换句话说,你应该说清楚如若不答应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比如“如果你不及时采取行动,到时候我可控制不了失态的蔓延”,施加一定的压力,达到操控其心理的目的。
3.孤注一掷,发出最后警告
有时候,对方希望通过威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事实上,他并不能真正地割舍那部分利益。面对对方这样的心理,我们应该将计就计,孤注一掷,发出最后警告“那我们实在没有办法,看来只好与下面一家公司签约了,今天我有事先告辞了,希望你尽快给我答复”。如此将计就计,他难道还不降服吗?
关键时刻一语中的,让对方无言以对
中国有句俗语:“最后的赢家才是真正的赢家,要笑就要笑到最后。”这句话一点也不假。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手握底牌,才能出奇制胜。我们可能经常看到法官这样审查嫌疑人:刚开始嫌疑人总是否认自己的犯罪事实,但他没想到的是,正当自己为自己的罪行辩护的时候,法官却突然指出他言语间的漏洞或者拿出关键性证据。此时,他只好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和盘托出自己的罪行。同样,这一道理也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沟通场景中,如果对方否认某些事实,我们不妨在关键时刻一语中的,让对方无言以对。
我们来看一个这样的职场故事:
某公司新来一个员工小王,他似乎有点小偷小摸的坏毛病。
这天,大家都已经下班回家了,但小王还想在公司继续上会儿网。正巧,他看见经理办公室的门还开着,好奇心使他悄悄地进去看了一下。巧的是,办公桌的抽屉也没有上锁,里面放着厚厚的一叠钱。面对金钱的诱惑,小王心动了,于是,他就做了件顺手牵羊的事——拿走了几张百元大钞,并且,他很有自信地认为,没有人会发现。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第二天一大早,经理就在办公室嚷嚷起来了:“你们谁偷了我办公室的钱?办公室怎么还有这样偷偷摸摸的人啊……”但没有一人承认。这时候,经理秘书想出了一个招儿。
他把大家招到会议室,然后说:“今天早上,清洁工周大姐来找过我,说昨天有人进了经理的办公室……”后面的话,秘书并没有说,然后他接着说:“经理已经答应我,这件事不会追究,但希望这位同事能主动给经理发个邮件,经理不会公开这件事。”
会后,小王给经理发了邮件,并将钱转回到了经理的账上。经理一直夸自己的秘书是个“军师”的料子。
秘书让偷钱人小王不打自招的秘诀在于,他编造出了周大姐曾经看到这个嫌疑人的“作案过程”的虚假事实,然后假装一语中的,从而让小王乱了方寸,不打自招。并且,他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措施,他给了对方“不再追究”的保证,在权衡利弊得失后,小王也只好承认偷钱的事实。
可见,当我们不知对手虚实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证人这张王牌投石问路。而在知晓事实的情况下,“证人”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当他人对我们产生质疑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一心理策略:
客户:“请问我买的房子,大概什么时候可以收楼呀?”
销售员:“一般情况下,是签完合同,收到首期房款三个月之后。”
客户:“要这么长时间呀,一个月时间行不行呢?”
销售员:“如果要求一个月时间收楼的话,装修人员就要赶工。您都知道慢工出细活,赶工的时候,容易忙中出错,最后影响您房子的装修质量,那就划不来了。”
客户:“噢,是这样呀。那就按正常时间收楼吧。”
案例中的销售员运用的计策就是让客户晓以利害,给对方施加了心理压力,在权衡之下,客户接受销售员提出的“不”,同意按时收楼。
心理点拔
当然,在使用这一心理策略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
1.把握时机,到顺风顺水的时候再说话
比如,在生意场上,在谈判中,有些时候你能清楚地感觉到事情正在越变越糟。你应该采取守势,退后一步,现在的情势不适合马上反击。很多人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拼命地试图证明自己,其实不妨退守一步。记住,在你处在劣势的时候,不要急着马上反击,等一等机会总会到来,那时你才能出奇制胜。
2.胜者总是笑到最后,最后表态
你还应该在最后说话的时候尽力最大化你的优势,先观察你对手的动作,尽量让对手先表态,然后根据对方的心理变化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到最后的时候,一语中的,让对方心服口服。
重视最后几句话的影响力
近因效应是指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或某人的言论时对末尾部分的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当你所传递的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的时候,近因效应就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间记忆中更为突出。心理学认为,人的记忆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使过去的一些评价得以改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在说最后一句话或留下最后一个印象时,对方往往是记得最牢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经历这样的场面:两个朋友在一起愉快地聊天,可是,告别的时候,她居然说了一句很恶劣的话。那么,无论之前的畅谈是多么愉快,我们都会把最后一句话留在心里,并挥之不去,而且,这句话所造成的影响将波及彼此的关系。相反,本来对那个人的印象并不好,但分别时她居然说“认识你真高兴,我觉得今天你真漂亮,咱们下次再聊”,那么你会觉得以前不好的都随之而去,从此对她有了好的印象。其实,这些都是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在起作用。
曾国藩在最初和太平军的交锋中,一直处于劣势,于是在奏折中称自己“屡战屡败”。但他幕下的一个师爷看了说,不要这样写,而是将四个字的位置调动了一下,变成了“屡败屡战”。曾国藩恍然大悟,把奏折改了过来,交了上去。结果一个“常败将军”的形象变成了败而不馁、坚韧不拔的形象。
其实,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整个说话过程中,最后一句话往往决定了整句话的基调。比如,上司对下属说“这个月总能超越上个月的销售额吧,虽然这个月销售出去的产品很少”,或者说“虽然这个月销售出去的产品很少,总能超越上个月的销售额吧”。其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就是因为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对方的印象却是迥然不同的。前者给对方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给对方留下乐观、积极的印象。相比较而言,后者传递的言语暗示会更容易影响其心理。
谈判过程中,虽然张先生一再表现出合作的诚意,但对方公司负责人就是不为所动,甚至言辞犀利地拒绝:“我觉得你们公司不合适做咱们的合作伙伴,您现在提出的一些要求都是毫无作用的。”张先生遗憾之余,还是面带微笑说:“谢谢贵公司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我公司会谈,以后我还会为咱们的合作继续努力。”说完了,还亲自把对方谈判代表送到宾馆门口。次日,张先生却意外接到了该公司的邀请电话。
张先生利用告别时“近因效应”挽回了合作伙伴,促成了谈判的成功。工作中的洽谈并不是一两次就能完成,即便双方已经达成了协议,但毕竟是合作伙伴,说不定以后还能遇到。
心理点拔
收尾最后一句话给未来做好铺垫,同时,给对方留一个好的印象,这都是十分重要的。
1.“今天真的很愉快”
即使在谈话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要向对方传递友好的信息,否则有可能你无意的一句话就毁掉了前面的整个沟通。比如“今天真的很愉快”“我觉得你是个很不错的聊天伙伴,下次有空再过来玩”“谢谢你今天的盛情招待,我过得十分愉快”等,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有利于进一步接触或者下一次合作。
2.简洁有力的告别语
在结束整个谈话的时候,告别语不宜过多,如果你总是絮絮叨叨“今天我真高兴,没想到你会邀请我到你家来,这真是我的荣幸啊……那我走了啊,哎,你就别送了”,这样对方会觉得你很啰唆,之前对你好印象都会消失不见;相反,如果你用简洁有力语言告别“今天过得很愉快,谢谢你,再见”,对方会觉得你是一个做事果断的人,对你更有好感了。
3.“你能给我这份工作吗”
一般情况下,参加面试结束时很少会注意最后一句话,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后一句简单的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在最后一句话传递期待的心理:“你能给我这份工作吗?”“我最晚什么时候能得到回音?”“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你没有在最后期限通知我,我可以联系你吗?”你所传达的期待心理,会使他人对你的印象大大改观,最后一句话有效地影响了其心理,或许你最后就得到这份工作了。
以己度人,挖掘对方欲望点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对方身上的倾向,即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对方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于是,他们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对方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善良的人认为对方也是善良的,一个敏感多疑的人,则往往会认为别人都是不怀好意的。投射效应使我们对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但实际上对方所具备的特性却是全然不同的。由于投射效应更倾向于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因而,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会给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所以,在日常交际中,我们需要克服这样的心理,善于从言谈比较中挖掘对方的欲望点,继而影响其心理。
1964年,刚从海军学校毕业的吉米·卡特,遇到了海军上将里·科弗将军。当将军让他谈谈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吉米·卡特为了获得里·科弗将军的喜欢,骄傲地谈起了自己在海军学院的成绩,他说自己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名列58名。他自认为将军听了他的成绩后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没想到将军却没有任何反应地问道:“你尽力了吗?为什么不是第一名?”这句话让吉米·卡特不知道如何回答。
吉米·卡特与将军的对话验证了错误投射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强加在对方的身上,认为自己是这样想的,对方也应该有同样的想法,并试图通过这样的想法去影响他人,最终却适得其反。
投射效应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也就是认为对方的喜好与自己有相同之处,继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来影响其心理;二是缺乏客观性的认知,他会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去过度地赞扬喜欢的人,或者贬低厌恶的人。其实,投射效应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己心度人,需要在言谈比较中挖掘出对方的欲望点,准确投射,这样才能有效地影响对方心理。
心理专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内心深处所想的事情,是彼此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点。这就是需要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善于用语言挖掘出对方的欲望点,懂得他人的心理,再以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其心理。在这里,心理专家的言外之意就是指要想对他人心理施加影响,只有挖掘出对方的欲望点,懂得他人心思之后,才更容易施加影响。
心理点拔
1.自己的喜好无法正确衡量别人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就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折射,在投射效应的驱使下,人们的行为常常有失偏颇,继而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心理。比如,你自己很喜欢吃西餐,并不代表对方就会喜欢吃西餐。因此,我们在交际中不要以自己的喜好来衡量别人,这样造成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通过言语比较洞悉其心理
如果自己喜欢吃火锅,你可以试着询问:“你觉得火锅怎么样?”假如对方回答:“火锅还行吧,我倒觉得牛排挺不错的。”通过言语比较,对方所中意的应该是牛排而不是火锅;假如对方回答:“我最喜欢火锅了。”那么,他的喜好应该和你差不多。
3.利用惯性思维
税务员假装不相信,问道:“唉,据我所知你没有这个肚量。”店主有点生气:“什么!我没有那个肚量,这算什么呀!自从今年来,我哪个月不卖个两万多呀。”“那好,你先把这几个月所漏的税额补交了吧!”税务员说道。这里,税务员所使用的就是惯性思维,利用其欲望点洞悉其心理。
悉心聆听,把话说到心坎里
沟通是双方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因此,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说话,也需要适当的聆听。是否能够通过语言来影响其心理,就决定于你是否悉心聆听了。良好的聆听会为你捕捉到许多有效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将决定于你是否能够成功地操控他人心理。说话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过程,把话说到位,不仅关系到是否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在于自己的思想是否被对方所接受并产生共鸣。换句话说,把话说好,关键在于把话说到对方心坎上,以此影响其心理。那么,如何把话说到对方心坎儿上呢?这就需要我们善于通过聆听来洞悉对方的心理需求,再利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满足其心理需求,达到影响他人心理的目的。
有一天,车上的乘客很多,而这时又上来了一位抱小孩的妇女。电车售票员小丽像往常一样对乘客们说:“哪位同志给这位抱小孩的女同志让个座儿。”但她连喊了两次,却无人响应。小丽并没有着急,缓缓地站了起来,用期待的眼神看了看靠窗口的几位小伙子,提高了嗓音:“抱小孩的那位女同志,请您往里走,靠窗坐的几位小伙子都想给您让座儿,可就是没有看见您。”话音刚落,“呼啦”一声,几位小伙子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让座。这位女同志坐下以后,光顾喘气定神,忘记对让座的小伙子道谢,小伙子面露不悦的神色。小丽看在眼里,心中明白,她忙中偷闲,逗着小孩子说:“小朋友,叔叔给你让了座儿,你还不谢谢叔叔。”一语提醒那位妇女,连忙拍着孩子说:“快谢谢叔叔,快谢谢叔叔。”那小伙子听到“谢谢叔叔”时,连声说:“不客气。”
小丽不过说了最简单的几句话,却产生了这么大的魔力,秘诀就在于她能够通过察言观色聆听出他人的心理需求,这里的聆听并不只是单纯地“听对方的言语”,还需要“聆听”对方的非语言暗示。小丽通过“聆听”对方的非语言暗示,了解到对方的心理需求,恰到好处地说出几句话,句句都在对方心坎儿上。
19世纪,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妇女们喜欢戴一种高高耸起的帽子。她们进剧场看戏也不愿将帽子脱下,以致后排的观众被挡住视线。这些后排的观众纷纷去找剧场经理提意见,于是,经理就上台请在座的女观众脱帽,然而说了半天妇女们也不予理睬。最后经理又补充了一句话:“那么,这样吧,年纪大一点的女士可以照顾,不必脱帽。”这句话一出,全剧场的女士竟齐刷刷地把帽子脱了下来。
虽然,妇女们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她们的行为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戴着高高耸起的帽子是为了使自己变得年轻美丽”,剧场经理“聆听”出了她们的心理需求,针对其心理,说出这样的话“年纪大一点的女士可以照顾,不必脱帽”,暗示出“如果你觉得自己年纪比较大,那就别脱帽吧”,一句话说到了妇女们的心坎儿上,她们纷纷脱下了自己的帽子,因为谁也不想承认自己年纪大。
心理点拔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地聆听,让对方尽可能地传递出更多有效的信息,以听出对方的兴趣点,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把话说到对方心坎儿上,从而影响其心理,最终赢得对方的信任。
1.表示理解
有时候,即使我们不能认同对方的做法,也需要表示出理解,“您说得很有道理,我非常理解您”“谢谢您,如果我站在您的位置,也会有与您一样的想法”。话说到了对方心坎儿上,他会不自觉地受你影响。
2.维护对方的自尊心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类天性的至深本质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当对方的表述有些偏颇的时候,我们需要维护对方的自尊心,尽量以委婉的表达方式传递这样的信息“您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我相信,每个企业,毕竟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3.具体而新颖的赞美
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赞美与认同,当我们察觉出对方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的时候,需要给予具体而新颖的赞美之词,比如“您的声音真的非常好听”“听您说话,我就知道您是这方面的专家”“跟您谈话我觉得自己增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您了”。这些恰到好处的赞美会触动对方内心,继而赢得对方的信任,最终达到影响对方心理的目的。
触碰对方“软肋”,令对方信服
软肋原指胸腔的肋骨,这一部位容易被他人攻击,后来用作形容事物的缺陷、弱点等容易发生问题或遭受破坏的地方,同时,也指一个人的痛处、小辫子、脆弱点,等等。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致命的弱点,有可能是贪图金钱,有可能是刚愎自用,有可能是曾经的痛处。假如我们能够在沟通时用言语适当地触碰对方的这些“软肋”,他就会因为心理防线被瓦解而降服于你。“软肋”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工具,任何人都不想自己的软肋被击中,一旦最薄弱的地方都击垮了,那他还有什么不能答应的呢?当然,“软肋”这样的地方并不是随便触碰的,需要拿捏好一个“度”,适当地触碰会令其心理发生变化,相反,稍微过分,对方就有可能会逼急而“跳墙”。
某广告公司策划了一次宣传活动,为了给宣传活动造势,他们打算请一位明星来代言。但是,明明已经签订了合约的经纪人却以档期已满为理由拒绝出席此次宣传活动,眼看宣传活动马上就开始了,广告公司不得不放出狠话:“如果现在咱们不能达成协议,新闻界就会坚持把整件事情的内幕刊登出来,到了那个地步,我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合法地把新闻压制下去,对此,你有什么高见呢?”
利用对方的“软肋”给予适当的压力,这会令对方更容易作出决定,他会在压力之下不得不答应你的请求。如果我们想影响他人的心理,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对方这个人。最关键在于了解其软肋所在,在他们心中有何种欲念,有怎么样的性格特征。然后,我们再根据对方的对方的性格,寻求其弱点,用他们的喜好去引诱他们,这样我们就可以支配其意志,达到影响其心理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与SIAP公司的商务代表、技术代表关于在我国兴办化肥厂的有关事项进行谈判。双方都非常重视这个建设项目,双方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有关人员的反复论证,选择了具有优越港口条件的秦皇岛市作为建厂地点。可行性研究报告刚刚结束,科威特石油化学公司得知此消息,便立即表态,愿参与此项目,与中方合资办厂,并派出了谈判代表。
可是,出乎意料,谈判一开始,对方听了我方介绍完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就断然表示:“厂址选在秦皇岛不合适,你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毫无用处的,要从头开始!”这话无异于晴空霹雳,一时难以提出反驳意见,谈判陷入僵局气。我方一代表却猛地起身发言:“我们为了建设这个化肥厂,安置了……看来这事项要无限地拖延下去了,那我们也只好把这块地让出去!对不起,我还有别的事情需要料理,我宣布退出谈判,今天下午我等候你们最后的决定!”三十分钟后,情势急转直下,对方表态:“快请代表先生回来,我们强烈要求迅速征用秦皇岛的土地!”
谈判最终取得成功的秘诀在于,我方代表抓住了对方的“软肋”,他不愿意真正地舍弃秦皇岛这个占据优势的地理位置,当我方代表说“那我们只好把这块地让出去了”的时候,一下子击中了对方的要害,令其不得不降服于自己。
心理点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即软肋。在某些时候,只要抓住了对方的这些弱点,就会使他们不得不听命于你的安排。当然,当我们想办法抓住对方软肋的时候,还应该避免对方抓住自己的软肋。
1.用语言巧妙暗示
即使你清楚对方的软肋在哪里,也不要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语言巧妙暗示,否则有可能会激怒对方,比如“你也知道,如果我把这些照片交给你夫人或者你的上司,后果肯定……”暗示对方你已经抓住了“软肋”,逼其就范。
2.“如果你不怎么样,那么后果将会很严重”
既然已经抓住了对方的软肋,就要向对方施加一定的压力,这样才会有效地影响对方心理。换句话说,你应该说清楚如若不答应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比如“如果你不及时采取行动,到时候我可控制不了失态的蔓延”,施加一定的压力,达到操控其心理的目的。
3.孤注一掷,发出最后警告
有时候,对方希望通过威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事实上,他并不能真正地割舍那部分利益。面对对方这样的心理,我们应该将计就计,孤注一掷,发出最后警告“那我们实在没有办法,看来只好与下面一家公司签约了,今天我有事先告辞了,希望你尽快给我答复”。如此将计就计,他难道还不降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