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L姓先生的自白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昨日头条:
某L姓小鲜肉自曝各种心酸过往,并详细解说撞车、吸毒传闻、替身等等新闻的前后经过。是自我洗白还是真相?是狡辩,还是真心?
正面还击
不久前我发了一条长微博,直截了当地斥责了那些造谣我吸毒的人。其实,早在去年6月我就在手机上写好了那条微博,但被团队拦了下来。道理我都明白,言多必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这件事简直没完没了,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几乎每天都会听到有人对我说:“哎,和你说个事儿……你最近小心点……”真是烦不胜烦。
谣言大规模爆发的那天,我在家睡大觉,半梦半醒中收到经纪人的短信,她问我在哪儿,让我赶快看新闻。我一看,都是“L姓小鲜肉吸毒被捕”的消息,心里还嗤之以鼻,觉得真是无聊,又来这种似是而非的消息。我走出房间,妈妈正和外婆打电话,只听她一个劲儿解释,“怎么可能呢?你要相信他啊。”紧接着爸爸也不断收到各方的询问,我才意识到,这件事远没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对家人感到深深的抱歉。因为我从事这份工作,他们的生活就一并被网络和不明来处的谣言影响,无端提心吊胆。那些向他们打听消息的人,一部分真正出于关心,一部分只是抱着“看看那个圈子有多乱”的八卦心理。造谣的人躲在暗处,借题发挥甚至空口白话,想到他们甚至不需要为这样的行为负责,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虽然当时我发的一条朋友圈被朋友截屏传了出去,但这件事反反复复,始终没有真正平息下去。不得不说,不管始作俑者站在怎样的立场,这件事他(们)达到了目的。这一年来,我不断地向人澄清,有品牌或电影接洽,都要再加一个对外的声明。因为这种莫须有的传言,团队谈合约时总会被人问上一句:“听说他吸毒?”有时我问他们今天是否谈得顺利,他们的回答总是小心翼翼:“挺顺利的,就是你知道,别人会提起外面的传言。”
之前我也遇到过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曾有人用我的名字开了家火锅店,参照知识产权、姓名使用权等法律相应条款,我可以起诉他侵权。但为这样的事情打官司,倒像是艺人小题大做,毕竟人家也不过做份生意。团队出面用各种法律方式处理过类似的问题,我的目的不是索赔,而是想告诉他们,这样做是违法的,应该被制止。不过,在公众的眼里,那些人或许才是弱势群体。
捕风捉影的谣言在过去的一年乃至之后的日子里,不断对我以及周围的人造成影响。我特别能理解范冰冰去医院鉴定五官的决定。一个女生,不管她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功,又有多强大的内心,要向公众证明自己没有整过容,一定是有“不得不”的理由。在局外人眼里也许这只是做一场戏,但身在其中的人,究竟承受了多少莫名的揣测?如何解释,又该向谁去解释?
我明白,除了关心我、喜欢我的人,大多数人对我的新闻不抱感情,对他们来说,丑闻或许才更具吸引力,也更符合他们对我的想象和预设。
冲动之下,我发送了那条微博。当时我并没有被什么特别的事件触动到,只是忍无可忍,想向所有人表明态度。至少,我要让在乎我的人放心,他们有知道真相的权利。虽然至今我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一条谣言可以扩散出那么大的影响,也不认为所有人都会选择信任我,但至少为家人说了些话,心里舒坦了一些。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有趣之处:你的任何反应或许都不对,但任何反应或许又都是对的。
除了这次的谣言事件之外,我很少特别去说一些话或者做一些姿态。外界对我的各种各样的看法,误会也好,抹黑也好,或者另一种角度的解读也好,我不需要还击。过去我没有吸毒,现在没有吸毒,将来也不可能吸毒。事实才是真正的还击。
存在即合理
之前南方发生水灾时我捐了笔款,没想留名,但赈灾机构说一定要写一个名字。留真名有点儿傻,想来想去,我写了“L姓先生”。那段时间,媒体上但凡出现“L姓”多半没什么好事,可惜这回,没人想过把这个代称和我对上号。
过去的几年里,捧杀之后再棒杀,我成了典型之一。但凡出现些负面新闻,一杆扫,我一定“中枪”。如果出现“L姓小鲜肉”这样模棱两可的关键词,简直是铁板上钉钉。我一直认为“存在即合理”,对“小鲜肉”“流量担当”这些称呼也没有真正在意。反正,今年流行这种称号,明年又会换一种叫法,何必去计较呢?大家只是喜欢给他们划定的群体下一个定义,取一个新鲜的代号。不得不说,这些称谓在很多时候比“偶像”更具贬义色彩,甚至有那么点儿被妖魔化的意味。
成龙大哥早年受过很多委屈,一直被叫成“臭武行”,就算他已经是亚洲的票房皇帝,去好莱坞也一样受冷落,甚至在片场被当成临时演员,被人呼来唤去。他们那一代演员至少经历过十年的磨炼期,好片烂片都拍过,然后才慢慢学会如何挑选剧本,如何表演。我们这一批演员没有那么多时间。在短期内获得高度关注当然是好事,但大家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应该对得起这样的资源和关注,应该经得起更高标准的检验。
如果大家期待我的演技进一步提高,我虚心接受意见,但有一些指责,我不知道应该归于偏见,还是无中生有。一度,“替身”的讨论甚嚣尘上,各种视频截图等证明又把我推到了风口浪尖。说真的,我也常常希望可以多出一个分身,他和我有一样的外貌身材、一样的脑袋。电视剧是长期、持续性的集体工作,一天拍摄所需的置景、人工等费用有时高达几百万,每个剧组都有预算的考虑,会尽可能抓紧进度。拍摄《麻雀》的时候,剧组分A组、B组同时开工,有时还会分出C组,我总共有一千多场戏,不可能在拍摄时让其他工作组全部停工,等我一个人就位。替身是一个固定工种,剧组会安排他们在试光、走位甚至远景拍摄的环节帮忙“抢”时间,但替身不可能替代演员的表演。实际情况是,往往其他演员已经完成了各自的近景戏份,然后还得陪着我把连接的戏份重拍一遍,我也觉得这样很麻烦大家,但这是客观的需要,所有人都能理解。
原则性的问题我半点儿也不会妥协,比如,我不轧戏。首先,我没有那么充沛的体力在两个剧组间辗转;其次,我是一个心里会装挺多事儿的人,同时拍两部戏,就算经纪人可以和剧组协调好时间档期,我也搞不定自己。每次定下剧本后,我都希望尽快拿到我的部分,而且一定得是纸质的版本,这样我才能随时随地做笔记,记录一些想法。
有时我也感到无奈,好像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当成话题,比如,网上曾有人试图从我团队的几次变更中总结出一些了不得的“娱乐圈内幕”。艺人的工作团队看起来有点儿神秘,但说到底,这只是一份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定,许多人员的去留只是正常的岗位转换,就好像车到站了,总有人要先下车。一些同事提出辞职时我也尽力挽留过,无论是感情还是默契,从头开始培养都不容易。但是我尊重他们的决定,也祝福他们有更好的选择,时间一直向前走,变化才是永恒,有相聚,就会有分离,不必太过伤春悲秋。我的性格里有一些矛盾的东西,有的时候心思特别细腻,有的时候反而没心没肺,但并不能因为我的反应和他人的预期不同,就认为这其中一定有不可说的秘密。
有时我会收到公益活动的邀请,也需要做一些选择。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它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公益活动,并且由具有公信力的机构发起。我不希望重蹈一些前辈的覆辙,好心为公益活动出力,却因为活动本身出状况,反而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公益活动号召艺人共同参与,也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事情,然后再引导大家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偶尔我也会有点儿悲观,一个艺人,一个明星,真正能带来多大的影响力呢?很多人往往因为我们的加入,就把严肃的事件当作一条娱乐新闻来看待。但不管活动规模是大还是小,如果“明星效应”可以提醒大家改进一些平时的习惯,增加一些常识,我们就起到了作用。比如“熄灯一小时”提倡减排二氧化碳和节约用电,“春蕾计划”呼吁更多人关注女童的教育权利。媒体会选择怎样的角度来报道,公众会选择怎样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出发点,我都无法强求。我只能尽我所能,如果可以影响到喜欢我的那部分人,即使只能给这个有限的群体一些触动,我也很高兴。
昂贵的一课
To:白色的大牛
为了和你在一起,我花了许多“血汗”,但是拥有你的时间没有超过两个月,亲密接触不超过十个手指头。但这短短的相处,让我一下子清醒,从一个飘忽激昂的真空快速地回到了现实。
非常感谢你。虽然你已不在我身边,但至少我曾经拥有过就好!
我不是那种陷入逆境和困难就无法自拔的性格,但去年的确是诸般不顺。迷雾一般蔓延开的谣言还没消散,我又发生了一次车祸,跑车“大牛”刚到手就和我说了再见,还让我陷入了一场更加头晕目眩的舆论旋涡中。
那辆白色的兰博基尼是我梦寐以求的超级跑车。出事前一共开过不到十次,我还没来得及体验它传说中的速度;复杂的操作界面就像是一台精巧的电动玩具,我还没来得及把每个按钮都按遍;我甚至没来得及给它上正式牌照——在北京这不是立等可取的事情,那张临时牌照让事情又复杂了几分。
撞车的那一瞬间,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以前只听说过别人发生车祸,但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撞上。我完全蒙了,第一个念头只知道“完蛋了”。我开始摸手机,可怎么也找不到。我这才想起来摸脸,看到手上没有血迹,稍稍松了口气。那时我根本没意识到,就在几秒前,我经历了一件大事。即使没有后来的风波,我也感到后怕,谁知道有没有个“万一”呢?
当时附近正在施工,有人走过来敲我的车窗,催我赶快把车开走。他打量了一下车头,又问:“还能不能开啊?”我没意识到他问这句话的缘由,只是一个劲地点头:“我能开,我马上走。”启动,再启动,车纹丝不动,我急得心都跳到嗓子眼了,只想尽快把车开到路边的安全带里,但无论怎么操作,车都毫无反应。我下车一看就傻了眼——都撞成那样了,怎么开动啊?
然后,我做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没有报警就离开了现场。在旁人眼里,这或许是一个荒谬的借口,是一种刻意的逃避,但当时在极度的慌乱中,我不知如何是好,压根儿没去多想随之而来的严重后果。出事地点离我家不远,我就稀里糊涂地走了回去,一心想着赶快回去找人商量怎么处理撞烂的车。如果我多点儿责任心,好好待在原地,等警察勘察过事故现场、检测过我的血液酒精浓度、确认过我没有吸食任何违禁药品再离开,这个意外就会仅仅止于一次车祸。
第二天一早,我还是按原定计划出国工作,那天晚上开车出门就是为了取护照。新闻出来后,有人说我借机逃到国外躲避风头,可我哪儿有那么大的能耐?我也没法儿临时向品牌方团队求救,说不好意思我突发了车祸,你们赶快安排个活动让我躲一躲。半个多月前团队已经反复确认了所有的细节,我无法临时取消行程。
我心里非常愧疚,在国外逗留了三天,没有一晚睡安稳过。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把后面的事情尽可能处理好,毕竟,我无法控制舆论的发酵,对品牌的亏欠也可以再商量补偿的办法,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回国配合调查。我和团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研究最直接的航线,活动地点在摩洛哥,当地没有直飞北京的航班,起先我们想取道最近的巴黎中转,却得知当地机场正在罢工。唯一的选择是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转机,但原本那趟行程的下一站正好是在巴塞罗那拍摄另一个品牌的广告,团队不得不大费周章向对方解释,为何我们已经商定延期拍摄,却还要在这个时候前往巴塞罗那。
我不能再继续留在国外了,哪怕再多几个小时都不行。回到北京,我一下飞机就去做了笔录。事发那天刚巧有“狗仔”拍到了现场照片,这件事就从社会新闻变成了娱乐头条。事故发生后,我的缺席又让事情被演绎成了各种添油加醋的版本:有说我醉驾的,甚至还有说我藏毒的,五花八门,我也百口莫辩。我发了一条微博公开道歉,希望可以平衡到各方面的情绪,但无论如何措辞,错了就是错了。
妈妈说,这个事故也不能完全被当成坏事,它让我多了一些经历,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在出事之前的那段日子里,她觉得我有点儿“飘飘然”,在“翘尾巴”。我像一只慢慢飘离地面的气球,享受着越来越开阔的视野和越来越轻快的气流,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些偏离了方向。看起来,我的物质清单几乎满贯:我买了房子,盼望已久的跑车就停在车库里。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会和自己的爱车合影,成就感在心底如烟花般旋开。看,我还那么年轻,梦想在一个个变成现实,简直一切都好,只缺烦恼。可一个人的时候,满溢的快乐会显现出一丝阴影,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安让我隐隐心慌,好像有什么事即将到来,把一切打碎。
我把“大牛”送去整修后就转手卖了。这次事故被定性为“逃逸”,当然没有保险理赔的可能。我想,或许此刻我还没有能力去拥有这样一件奢侈品,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把我从半空中拽回了地面。这个不愉快的篇章一定能翻过去,我相信,之后的一切会真正好起来。我对未来还有许多期待,比如,条件更成熟的时候,再买一辆心爱的车。
昨日头条:
某L姓小鲜肉自曝各种心酸过往,并详细解说撞车、吸毒传闻、替身等等新闻的前后经过。是自我洗白还是真相?是狡辩,还是真心?
正面还击
不久前我发了一条长微博,直截了当地斥责了那些造谣我吸毒的人。其实,早在去年6月我就在手机上写好了那条微博,但被团队拦了下来。道理我都明白,言多必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这件事简直没完没了,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几乎每天都会听到有人对我说:“哎,和你说个事儿……你最近小心点……”真是烦不胜烦。
谣言大规模爆发的那天,我在家睡大觉,半梦半醒中收到经纪人的短信,她问我在哪儿,让我赶快看新闻。我一看,都是“L姓小鲜肉吸毒被捕”的消息,心里还嗤之以鼻,觉得真是无聊,又来这种似是而非的消息。我走出房间,妈妈正和外婆打电话,只听她一个劲儿解释,“怎么可能呢?你要相信他啊。”紧接着爸爸也不断收到各方的询问,我才意识到,这件事远没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对家人感到深深的抱歉。因为我从事这份工作,他们的生活就一并被网络和不明来处的谣言影响,无端提心吊胆。那些向他们打听消息的人,一部分真正出于关心,一部分只是抱着“看看那个圈子有多乱”的八卦心理。造谣的人躲在暗处,借题发挥甚至空口白话,想到他们甚至不需要为这样的行为负责,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虽然当时我发的一条朋友圈被朋友截屏传了出去,但这件事反反复复,始终没有真正平息下去。不得不说,不管始作俑者站在怎样的立场,这件事他(们)达到了目的。这一年来,我不断地向人澄清,有品牌或电影接洽,都要再加一个对外的声明。因为这种莫须有的传言,团队谈合约时总会被人问上一句:“听说他吸毒?”有时我问他们今天是否谈得顺利,他们的回答总是小心翼翼:“挺顺利的,就是你知道,别人会提起外面的传言。”
之前我也遇到过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曾有人用我的名字开了家火锅店,参照知识产权、姓名使用权等法律相应条款,我可以起诉他侵权。但为这样的事情打官司,倒像是艺人小题大做,毕竟人家也不过做份生意。团队出面用各种法律方式处理过类似的问题,我的目的不是索赔,而是想告诉他们,这样做是违法的,应该被制止。不过,在公众的眼里,那些人或许才是弱势群体。
捕风捉影的谣言在过去的一年乃至之后的日子里,不断对我以及周围的人造成影响。我特别能理解范冰冰去医院鉴定五官的决定。一个女生,不管她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功,又有多强大的内心,要向公众证明自己没有整过容,一定是有“不得不”的理由。在局外人眼里也许这只是做一场戏,但身在其中的人,究竟承受了多少莫名的揣测?如何解释,又该向谁去解释?
我明白,除了关心我、喜欢我的人,大多数人对我的新闻不抱感情,对他们来说,丑闻或许才更具吸引力,也更符合他们对我的想象和预设。
冲动之下,我发送了那条微博。当时我并没有被什么特别的事件触动到,只是忍无可忍,想向所有人表明态度。至少,我要让在乎我的人放心,他们有知道真相的权利。虽然至今我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一条谣言可以扩散出那么大的影响,也不认为所有人都会选择信任我,但至少为家人说了些话,心里舒坦了一些。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有趣之处:你的任何反应或许都不对,但任何反应或许又都是对的。
除了这次的谣言事件之外,我很少特别去说一些话或者做一些姿态。外界对我的各种各样的看法,误会也好,抹黑也好,或者另一种角度的解读也好,我不需要还击。过去我没有吸毒,现在没有吸毒,将来也不可能吸毒。事实才是真正的还击。
存在即合理
之前南方发生水灾时我捐了笔款,没想留名,但赈灾机构说一定要写一个名字。留真名有点儿傻,想来想去,我写了“L姓先生”。那段时间,媒体上但凡出现“L姓”多半没什么好事,可惜这回,没人想过把这个代称和我对上号。
过去的几年里,捧杀之后再棒杀,我成了典型之一。但凡出现些负面新闻,一杆扫,我一定“中枪”。如果出现“L姓小鲜肉”这样模棱两可的关键词,简直是铁板上钉钉。我一直认为“存在即合理”,对“小鲜肉”“流量担当”这些称呼也没有真正在意。反正,今年流行这种称号,明年又会换一种叫法,何必去计较呢?大家只是喜欢给他们划定的群体下一个定义,取一个新鲜的代号。不得不说,这些称谓在很多时候比“偶像”更具贬义色彩,甚至有那么点儿被妖魔化的意味。
成龙大哥早年受过很多委屈,一直被叫成“臭武行”,就算他已经是亚洲的票房皇帝,去好莱坞也一样受冷落,甚至在片场被当成临时演员,被人呼来唤去。他们那一代演员至少经历过十年的磨炼期,好片烂片都拍过,然后才慢慢学会如何挑选剧本,如何表演。我们这一批演员没有那么多时间。在短期内获得高度关注当然是好事,但大家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应该对得起这样的资源和关注,应该经得起更高标准的检验。
如果大家期待我的演技进一步提高,我虚心接受意见,但有一些指责,我不知道应该归于偏见,还是无中生有。一度,“替身”的讨论甚嚣尘上,各种视频截图等证明又把我推到了风口浪尖。说真的,我也常常希望可以多出一个分身,他和我有一样的外貌身材、一样的脑袋。电视剧是长期、持续性的集体工作,一天拍摄所需的置景、人工等费用有时高达几百万,每个剧组都有预算的考虑,会尽可能抓紧进度。拍摄《麻雀》的时候,剧组分A组、B组同时开工,有时还会分出C组,我总共有一千多场戏,不可能在拍摄时让其他工作组全部停工,等我一个人就位。替身是一个固定工种,剧组会安排他们在试光、走位甚至远景拍摄的环节帮忙“抢”时间,但替身不可能替代演员的表演。实际情况是,往往其他演员已经完成了各自的近景戏份,然后还得陪着我把连接的戏份重拍一遍,我也觉得这样很麻烦大家,但这是客观的需要,所有人都能理解。
原则性的问题我半点儿也不会妥协,比如,我不轧戏。首先,我没有那么充沛的体力在两个剧组间辗转;其次,我是一个心里会装挺多事儿的人,同时拍两部戏,就算经纪人可以和剧组协调好时间档期,我也搞不定自己。每次定下剧本后,我都希望尽快拿到我的部分,而且一定得是纸质的版本,这样我才能随时随地做笔记,记录一些想法。
有时我也感到无奈,好像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当成话题,比如,网上曾有人试图从我团队的几次变更中总结出一些了不得的“娱乐圈内幕”。艺人的工作团队看起来有点儿神秘,但说到底,这只是一份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定,许多人员的去留只是正常的岗位转换,就好像车到站了,总有人要先下车。一些同事提出辞职时我也尽力挽留过,无论是感情还是默契,从头开始培养都不容易。但是我尊重他们的决定,也祝福他们有更好的选择,时间一直向前走,变化才是永恒,有相聚,就会有分离,不必太过伤春悲秋。我的性格里有一些矛盾的东西,有的时候心思特别细腻,有的时候反而没心没肺,但并不能因为我的反应和他人的预期不同,就认为这其中一定有不可说的秘密。
有时我会收到公益活动的邀请,也需要做一些选择。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它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公益活动,并且由具有公信力的机构发起。我不希望重蹈一些前辈的覆辙,好心为公益活动出力,却因为活动本身出状况,反而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公益活动号召艺人共同参与,也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事情,然后再引导大家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偶尔我也会有点儿悲观,一个艺人,一个明星,真正能带来多大的影响力呢?很多人往往因为我们的加入,就把严肃的事件当作一条娱乐新闻来看待。但不管活动规模是大还是小,如果“明星效应”可以提醒大家改进一些平时的习惯,增加一些常识,我们就起到了作用。比如“熄灯一小时”提倡减排二氧化碳和节约用电,“春蕾计划”呼吁更多人关注女童的教育权利。媒体会选择怎样的角度来报道,公众会选择怎样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出发点,我都无法强求。我只能尽我所能,如果可以影响到喜欢我的那部分人,即使只能给这个有限的群体一些触动,我也很高兴。
昂贵的一课
To:白色的大牛
为了和你在一起,我花了许多“血汗”,但是拥有你的时间没有超过两个月,亲密接触不超过十个手指头。但这短短的相处,让我一下子清醒,从一个飘忽激昂的真空快速地回到了现实。
非常感谢你。虽然你已不在我身边,但至少我曾经拥有过就好!
我不是那种陷入逆境和困难就无法自拔的性格,但去年的确是诸般不顺。迷雾一般蔓延开的谣言还没消散,我又发生了一次车祸,跑车“大牛”刚到手就和我说了再见,还让我陷入了一场更加头晕目眩的舆论旋涡中。
那辆白色的兰博基尼是我梦寐以求的超级跑车。出事前一共开过不到十次,我还没来得及体验它传说中的速度;复杂的操作界面就像是一台精巧的电动玩具,我还没来得及把每个按钮都按遍;我甚至没来得及给它上正式牌照——在北京这不是立等可取的事情,那张临时牌照让事情又复杂了几分。
撞车的那一瞬间,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以前只听说过别人发生车祸,但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撞上。我完全蒙了,第一个念头只知道“完蛋了”。我开始摸手机,可怎么也找不到。我这才想起来摸脸,看到手上没有血迹,稍稍松了口气。那时我根本没意识到,就在几秒前,我经历了一件大事。即使没有后来的风波,我也感到后怕,谁知道有没有个“万一”呢?
当时附近正在施工,有人走过来敲我的车窗,催我赶快把车开走。他打量了一下车头,又问:“还能不能开啊?”我没意识到他问这句话的缘由,只是一个劲地点头:“我能开,我马上走。”启动,再启动,车纹丝不动,我急得心都跳到嗓子眼了,只想尽快把车开到路边的安全带里,但无论怎么操作,车都毫无反应。我下车一看就傻了眼——都撞成那样了,怎么开动啊?
然后,我做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没有报警就离开了现场。在旁人眼里,这或许是一个荒谬的借口,是一种刻意的逃避,但当时在极度的慌乱中,我不知如何是好,压根儿没去多想随之而来的严重后果。出事地点离我家不远,我就稀里糊涂地走了回去,一心想着赶快回去找人商量怎么处理撞烂的车。如果我多点儿责任心,好好待在原地,等警察勘察过事故现场、检测过我的血液酒精浓度、确认过我没有吸食任何违禁药品再离开,这个意外就会仅仅止于一次车祸。
第二天一早,我还是按原定计划出国工作,那天晚上开车出门就是为了取护照。新闻出来后,有人说我借机逃到国外躲避风头,可我哪儿有那么大的能耐?我也没法儿临时向品牌方团队求救,说不好意思我突发了车祸,你们赶快安排个活动让我躲一躲。半个多月前团队已经反复确认了所有的细节,我无法临时取消行程。
我心里非常愧疚,在国外逗留了三天,没有一晚睡安稳过。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把后面的事情尽可能处理好,毕竟,我无法控制舆论的发酵,对品牌的亏欠也可以再商量补偿的办法,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回国配合调查。我和团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研究最直接的航线,活动地点在摩洛哥,当地没有直飞北京的航班,起先我们想取道最近的巴黎中转,却得知当地机场正在罢工。唯一的选择是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转机,但原本那趟行程的下一站正好是在巴塞罗那拍摄另一个品牌的广告,团队不得不大费周章向对方解释,为何我们已经商定延期拍摄,却还要在这个时候前往巴塞罗那。
我不能再继续留在国外了,哪怕再多几个小时都不行。回到北京,我一下飞机就去做了笔录。事发那天刚巧有“狗仔”拍到了现场照片,这件事就从社会新闻变成了娱乐头条。事故发生后,我的缺席又让事情被演绎成了各种添油加醋的版本:有说我醉驾的,甚至还有说我藏毒的,五花八门,我也百口莫辩。我发了一条微博公开道歉,希望可以平衡到各方面的情绪,但无论如何措辞,错了就是错了。
妈妈说,这个事故也不能完全被当成坏事,它让我多了一些经历,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在出事之前的那段日子里,她觉得我有点儿“飘飘然”,在“翘尾巴”。我像一只慢慢飘离地面的气球,享受着越来越开阔的视野和越来越轻快的气流,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些偏离了方向。看起来,我的物质清单几乎满贯:我买了房子,盼望已久的跑车就停在车库里。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会和自己的爱车合影,成就感在心底如烟花般旋开。看,我还那么年轻,梦想在一个个变成现实,简直一切都好,只缺烦恼。可一个人的时候,满溢的快乐会显现出一丝阴影,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安让我隐隐心慌,好像有什么事即将到来,把一切打碎。
我把“大牛”送去整修后就转手卖了。这次事故被定性为“逃逸”,当然没有保险理赔的可能。我想,或许此刻我还没有能力去拥有这样一件奢侈品,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把我从半空中拽回了地面。这个不愉快的篇章一定能翻过去,我相信,之后的一切会真正好起来。我对未来还有许多期待,比如,条件更成熟的时候,再买一辆心爱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