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傀儡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到底是杨广,这就出巡了。< ?? {<? 〔 ”真身刚刚回到东宫没几天,赵昆就一脸懵逼——杨广带着大批文武大臣东巡,留下太子杨铭在大兴监国,以数位重臣“辅佐”之。
不得不说,杨广的胆子有点大。因为这个时候,汉王杨谅的叛军虽然在杨素指挥的平叛部队攻击下节节败退,但是叛乱依旧没有平息。在这种时候离开经营已久的大兴……赵昆只能说杨广毕竟是杨广。
杨谅作为隋文帝杨坚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一向颇受宠爱。开皇元年,隋文帝受禅登基,建立隋朝,封杨谅为汉王。开皇十二年,杨谅被任命为雍州牧,加授上柱国、右卫大将军。开皇十三年,转任左卫大将军。开皇十七年,杨谅出任并州总管,隋文帝巡幸温汤时亲自送他到并州赴任。
汉王的领地西起华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到黄河的五十二州,杨坚很宠爱杨谅,特授杨谅遇事不必拘于律令限制,可自行行事的特权。
开皇十八年,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率骑兵一万多人进扰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二月,隋文帝命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领水6大军三十万,进攻高句丽。九月,强渡辽水又时逢雨季,军中疫病流行,军队不利而还。
开皇十九年,突厥侵犯隋朝边境,隋文帝任命杨谅为行军元帅,想让他率兵攻打突厥,但杨谅最后未去临阵统兵。
杨谅自认为住在天下精兵之地,又因长兄太子杨勇被进谗言而遭废黜,秦王杨俊被罢官后病死而时常怏怏不乐,私下里有了反叛的图谋。他于是上书劝隋文帝说:“突厥正强大,高句丽也不安分,太原即为重镇,应加强防备。”隋文帝听从了他的话。于是大民工劳役,修缮兵器,贮存在并州。他又招纳亡命之徒,和身边的无户籍之人,将近数万人。任命南梁将军王僧辩的儿子王頍为咨议参军,又重用以前是南陈将军的萧摩诃作为主将。
杨坚因为突情况被两个和尚刺杀之后,杨广即位,杨谅惴惴不安。杨广派车骑将军屈突通带着隋文帝的诏书,召杨谅回朝,尚未做好准备的杨谅犹豫不决,不敢起兵又不敢回朝,干脆在并州称病。
等到废太子杨勇被赐自尽;蜀王杨秀被查出使用巫蛊之事诅咒隋文帝及幼弟汉王杨谅,被剥夺官爵贬为庶民软禁于内侍省之后,杨谅心下害怕,干脆举兵造反。
总管司马皇甫诞劝谏不可,杨谅大怒,囚禁了皇甫诞。
他的谋主咨议参军王頍劝他说:“大王手下将领士卒的家属们,都在关西(函谷关以西),如果用他们当主力,就应该动攻击,长驱直入,直接夺取京师,是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如果只打算占据北齐旧有疆域(杨谅管辖地),则应任用山东(函谷关以东)人。”
总管府的兵曹裴文安也建议杨谅说:“井陉以西地区,在大王控制之下,山东的武装部队,之前也由大王指挥,应该全部动员起来。山西地势险要,可以派老弱残兵驻守险要,仍命他们随时扩充土地。然后率领精锐,直入蒲津关,我愿充当前锋,大王率主力继进,闪电攻击,挺进霸上。这样咸阳以东地区,可以从容不迫的把它平定。此时,京师震动骚扰,军队不能马上集结,上下互相猜疑,人心离散。我们立即号施令,谁敢不听。用不了十天,大事可定。”
谁知杨谅犹豫不决,因为知道自身实力不足,害怕朝廷大军,想要割据自保却又想赌一把。于是他兼用两种策略,宣称“杨素谋反,要诛杀他,以清君侧。”
因此,他打算一方面派兵进军关中,一方面又加强太原的防御,并派兵攻击那些原本领地中不服从他的城池,打算把那些仍旧忠于朝廷的城池拿下来。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联络各种势力,东边的山东士族,西边的关陇贵族,还有佛门魔门……可惜基本上没人看好他,应者寥寥。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杨谅派出自己封的几位将军分头出击。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出,前往河阳;大将军綦良从滏口出,攻打黎阳;大将军刘建从井陉出,夺取燕赵地区;柱国乔钟葵从雁门出。在这几路大军之后,才是让裴文安担任柱国,与纥单贵、王聃、大将军茹茹天保等率军直指京师。
到了距蒲津关一百多里处,杨谅听说杨广命令杨素带领大军平叛,又开始胆寒,于是改变主意,命纥单贵破坏黄河大桥,坚守蒲州,召回裴文安。裴文安返抵晋阳说:“军事行动,必须诡秘神,为的是要出敌人意料之外,大王既不亲征,我又被调返,使敌人计成,大事就会永去。”杨谅不回答,任命王聃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刺史、薛粹为绛州刺史、梁菩萨为潞州刺史、韦道正为韩州刺史,张伯英为泽州刺史。
杨素久经战阵,清楚杨谅根基不足。等到听说杨谅的动作之后,更是放心,不等大军动员、集结,直接率领先头部队出击。他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前去偷袭蒲州,隐蔽在渭口,夜间悄悄渡河,黎明时动进攻,茹茹天保大败而逃,王聃因害怕而开城投降。
拿下蒲州之后,杨素直接率军攻打太原。晋州、绛州、吕州州城都被杨谅控制,杨素各派两千人去牵制他们,自己带领剩余的数万大军直接北上。
杨谅派赵子开守高壁,号称十万大军,占领了所有的道路,在高壁摆开五十里的战阵。杨素命令部将带兵正面佯攻,自己则率领一支队伍潜入霍山,沿着悬崖深谷前进,直捣叛军老巢,一举击败了他们。
得知消息的杨谅大为恐惧,亲自率领王世宗、赵子开、萧摩诃等将近十万人马,在蒿泽阻击杨素,杨素又打败了他们,活捉了萧摩诃。
这时候,刚刚下诏书拜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的杨广终于决定东巡,第一站就是洛阳。
面对这种情况,赵昆还能说什么?杨素还没有进军并州,而且杨谅的叛军还占领了相当多的州县,杨广就敢东巡。他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像个傀儡一样承担起“监国”的职责来,虽然他十分讨厌当傀儡。
小事由大兴这边的重臣做决定,并且象征性和他这个监国太子说一声。至于大事、地方大员的奏章都要送往杨广的行在。大兴这边平日处理的事情的结果,也是要送过去的。
这种日子令赵昆十分不耐烦,他平日里的自由时间被进一步压缩,而某些老臣的聒噪指数也进一步上涨。
——————————————
东宫。
赵昆伏案执笔,再次摊开一本奏章,马马虎虎地扫视一遍,打上个对勾,然后丢在案角,揉了揉手腕。
抬眼一看,身侧还有堆成小山似的一叠叠奏章,虽然他打钩快,奈何奏章送来的度更快,除非他看都不看,全部朱批,才能快的减少奏章的积压量。
所谓“朱批”,其实就跟用朱砂笔打个勾差不多,简单省事。他这个“十余岁”的太子虽说监国,可是实际上政务决策权一点都不在他这里。太监们源源不断送过来的奏章里,重要的早就经过几位大佬的批注送给杨广不说,过来的这些奏章上,可都由几位辅政、留守的老臣批注了策略,送过来只是让他“朱批”的。
虽说所谓辅政大臣、大兴留守,本来就是在皇帝外出时被托付军政要务的重臣,但是他们事无巨细的这么一处理,赵昆和傀儡何异?
按说皇帝御驾出巡在外,太子秉国,凡事一言而决,这些大臣不应该这么干。奈何他这个太子年纪太小,杨广走时候交代“太子年轻识浅,处理政务怕是力不从心,辅政大臣及留守可先在奏章上批注策略,再给太子过目朱批即可。”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成了赵昆看看奏章上说的是什么事儿,然后会给看过的打个对勾而已。所有政务,无论大小,最高决策权都跟他无关。
“草拟大爷!”赵昆控制不住自己的烦躁感,蓦地一挥手,堆积的奏章便四处乱飞,弄得得满丹陛都是。“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当个人形图章?”
两个侍立在侧的太监忙不迭伏地去收拾。
赵昆皱起了眉头,“捡什么捡!这种东西本宫批不批有什么不一样?”
虽然他的下一步目标是皇帝,而皇帝这种生物作为这个时代政客的最高脑,妥协、和稀泥等都是必备功夫,该忍就忍,养气功夫也得练起来。该拖泥带水就拖泥带水,该模棱两可就模棱两可,该睁只眼闭只眼、故作糊涂就得故作糊涂……不过赵昆知道归知道,但就是不喜欢这种风格。
我就是来当暴君的。
他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楚。
两个太监陪着笑,试图劝说他,却被赵昆一人一脚,扑通扑通踹下丹陛,成了滚地葫芦。
“本宫说别捡就是别捡,告诉宇文弼、高颎他们,本宫年轻识浅,他们看着办就好了,本宫朱批个什么劲?”
尽管这并不合规矩,但太子在年幼也是太子,两个太监可没胆量冒死劝阻,只能恭声应诺,依言而去。
而赵昆看看时间午时将近,干脆命人传膳。等到用膳完毕,他更是回到寝宫,径直往浴池而去,准备借水好好涤荡一下自己在闷热环境中积攒的抑郁。
不料,他还没泡多久,就有太监过来报告,说尚书左仆射高颎入宫求见。赵昆根本不想见他,谁知道高颎干脆堵在宫门处不走,弄得他十分不爽,却又不得不见。
——高颎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o年,只是去年因为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杨广即位之后,虽然不喜欢他,却还是复起为太常卿,不久为了平衡朝堂局面又重新担任右仆射。杨广东巡,高颎大力反对,被留在大兴,“辅佐”太子监国。
高颎这个人有文武大略,又明达世务。作为宰相竭诚尽节,进引贞良,可以算一代名臣。可是他一向以天下为己任,并且固执己见,赵昆并不喜欢他。对于这种固执己见却又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为了天下为了百姓为了国家的老顽固,赵昆一向不喜欢。
问题是这家伙地位高,资历老。高颎十七岁的时后,就被北周齐王宇文宪引为记室。不久又迁下大夫。以平齐之功拜开府。自那之后,他又经历北周静帝、宣帝,在隋朝的建立上出了大力,是本朝元老。
杨坚曾经称赞他说:“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出参戎律,廓清淮海,入司禁旅,实委心腹。自朕受命,常典机衡,竭诚陈力,心迹俱尽。此则天降良辅,翊赞朕躬,幸无词费也。”
而高颖不但立功立事,不可胜数,又担任宰相将近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即使是几大门阀也承认,治致升平,高颖出力甚多,论者以为真宰相。在加上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等,也都是他所推荐,各尽其用,都是一代名臣。
杨广作为皇帝可以顶着天下人的物议给他罢官,甚至杀了他,但是赵昆不行。虽说他不用在乎物议——大不了你不服我就打到你服,文人的风骨一脉相传,也就那样——可他现在还不是皇帝。
因此,面对这种不知进退,非得玩名臣强行进谏的戏码,赵昆一边十分不爽,另一边也只能硬着头皮命太监把他请来。
“老臣高颖,见过太子殿下。”
赵昆冷笑的看着一身尊贵紫色官服的高颖,“仆射大人不在政事堂批奏章,来见本宫,所为何事?”
“老臣听说太子殿下拒绝批阅奏章?”
“朝堂诸事,事无巨细皆由几位相公一言而决,何用本宫朱批?”(未完待续。)
“到底是杨广,这就出巡了。< ?? {<? 〔 ”真身刚刚回到东宫没几天,赵昆就一脸懵逼——杨广带着大批文武大臣东巡,留下太子杨铭在大兴监国,以数位重臣“辅佐”之。
不得不说,杨广的胆子有点大。因为这个时候,汉王杨谅的叛军虽然在杨素指挥的平叛部队攻击下节节败退,但是叛乱依旧没有平息。在这种时候离开经营已久的大兴……赵昆只能说杨广毕竟是杨广。
杨谅作为隋文帝杨坚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一向颇受宠爱。开皇元年,隋文帝受禅登基,建立隋朝,封杨谅为汉王。开皇十二年,杨谅被任命为雍州牧,加授上柱国、右卫大将军。开皇十三年,转任左卫大将军。开皇十七年,杨谅出任并州总管,隋文帝巡幸温汤时亲自送他到并州赴任。
汉王的领地西起华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到黄河的五十二州,杨坚很宠爱杨谅,特授杨谅遇事不必拘于律令限制,可自行行事的特权。
开皇十八年,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率骑兵一万多人进扰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二月,隋文帝命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领水6大军三十万,进攻高句丽。九月,强渡辽水又时逢雨季,军中疫病流行,军队不利而还。
开皇十九年,突厥侵犯隋朝边境,隋文帝任命杨谅为行军元帅,想让他率兵攻打突厥,但杨谅最后未去临阵统兵。
杨谅自认为住在天下精兵之地,又因长兄太子杨勇被进谗言而遭废黜,秦王杨俊被罢官后病死而时常怏怏不乐,私下里有了反叛的图谋。他于是上书劝隋文帝说:“突厥正强大,高句丽也不安分,太原即为重镇,应加强防备。”隋文帝听从了他的话。于是大民工劳役,修缮兵器,贮存在并州。他又招纳亡命之徒,和身边的无户籍之人,将近数万人。任命南梁将军王僧辩的儿子王頍为咨议参军,又重用以前是南陈将军的萧摩诃作为主将。
杨坚因为突情况被两个和尚刺杀之后,杨广即位,杨谅惴惴不安。杨广派车骑将军屈突通带着隋文帝的诏书,召杨谅回朝,尚未做好准备的杨谅犹豫不决,不敢起兵又不敢回朝,干脆在并州称病。
等到废太子杨勇被赐自尽;蜀王杨秀被查出使用巫蛊之事诅咒隋文帝及幼弟汉王杨谅,被剥夺官爵贬为庶民软禁于内侍省之后,杨谅心下害怕,干脆举兵造反。
总管司马皇甫诞劝谏不可,杨谅大怒,囚禁了皇甫诞。
他的谋主咨议参军王頍劝他说:“大王手下将领士卒的家属们,都在关西(函谷关以西),如果用他们当主力,就应该动攻击,长驱直入,直接夺取京师,是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如果只打算占据北齐旧有疆域(杨谅管辖地),则应任用山东(函谷关以东)人。”
总管府的兵曹裴文安也建议杨谅说:“井陉以西地区,在大王控制之下,山东的武装部队,之前也由大王指挥,应该全部动员起来。山西地势险要,可以派老弱残兵驻守险要,仍命他们随时扩充土地。然后率领精锐,直入蒲津关,我愿充当前锋,大王率主力继进,闪电攻击,挺进霸上。这样咸阳以东地区,可以从容不迫的把它平定。此时,京师震动骚扰,军队不能马上集结,上下互相猜疑,人心离散。我们立即号施令,谁敢不听。用不了十天,大事可定。”
谁知杨谅犹豫不决,因为知道自身实力不足,害怕朝廷大军,想要割据自保却又想赌一把。于是他兼用两种策略,宣称“杨素谋反,要诛杀他,以清君侧。”
因此,他打算一方面派兵进军关中,一方面又加强太原的防御,并派兵攻击那些原本领地中不服从他的城池,打算把那些仍旧忠于朝廷的城池拿下来。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联络各种势力,东边的山东士族,西边的关陇贵族,还有佛门魔门……可惜基本上没人看好他,应者寥寥。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杨谅派出自己封的几位将军分头出击。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出,前往河阳;大将军綦良从滏口出,攻打黎阳;大将军刘建从井陉出,夺取燕赵地区;柱国乔钟葵从雁门出。在这几路大军之后,才是让裴文安担任柱国,与纥单贵、王聃、大将军茹茹天保等率军直指京师。
到了距蒲津关一百多里处,杨谅听说杨广命令杨素带领大军平叛,又开始胆寒,于是改变主意,命纥单贵破坏黄河大桥,坚守蒲州,召回裴文安。裴文安返抵晋阳说:“军事行动,必须诡秘神,为的是要出敌人意料之外,大王既不亲征,我又被调返,使敌人计成,大事就会永去。”杨谅不回答,任命王聃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刺史、薛粹为绛州刺史、梁菩萨为潞州刺史、韦道正为韩州刺史,张伯英为泽州刺史。
杨素久经战阵,清楚杨谅根基不足。等到听说杨谅的动作之后,更是放心,不等大军动员、集结,直接率领先头部队出击。他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前去偷袭蒲州,隐蔽在渭口,夜间悄悄渡河,黎明时动进攻,茹茹天保大败而逃,王聃因害怕而开城投降。
拿下蒲州之后,杨素直接率军攻打太原。晋州、绛州、吕州州城都被杨谅控制,杨素各派两千人去牵制他们,自己带领剩余的数万大军直接北上。
杨谅派赵子开守高壁,号称十万大军,占领了所有的道路,在高壁摆开五十里的战阵。杨素命令部将带兵正面佯攻,自己则率领一支队伍潜入霍山,沿着悬崖深谷前进,直捣叛军老巢,一举击败了他们。
得知消息的杨谅大为恐惧,亲自率领王世宗、赵子开、萧摩诃等将近十万人马,在蒿泽阻击杨素,杨素又打败了他们,活捉了萧摩诃。
这时候,刚刚下诏书拜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的杨广终于决定东巡,第一站就是洛阳。
面对这种情况,赵昆还能说什么?杨素还没有进军并州,而且杨谅的叛军还占领了相当多的州县,杨广就敢东巡。他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像个傀儡一样承担起“监国”的职责来,虽然他十分讨厌当傀儡。
小事由大兴这边的重臣做决定,并且象征性和他这个监国太子说一声。至于大事、地方大员的奏章都要送往杨广的行在。大兴这边平日处理的事情的结果,也是要送过去的。
这种日子令赵昆十分不耐烦,他平日里的自由时间被进一步压缩,而某些老臣的聒噪指数也进一步上涨。
——————————————
东宫。
赵昆伏案执笔,再次摊开一本奏章,马马虎虎地扫视一遍,打上个对勾,然后丢在案角,揉了揉手腕。
抬眼一看,身侧还有堆成小山似的一叠叠奏章,虽然他打钩快,奈何奏章送来的度更快,除非他看都不看,全部朱批,才能快的减少奏章的积压量。
所谓“朱批”,其实就跟用朱砂笔打个勾差不多,简单省事。他这个“十余岁”的太子虽说监国,可是实际上政务决策权一点都不在他这里。太监们源源不断送过来的奏章里,重要的早就经过几位大佬的批注送给杨广不说,过来的这些奏章上,可都由几位辅政、留守的老臣批注了策略,送过来只是让他“朱批”的。
虽说所谓辅政大臣、大兴留守,本来就是在皇帝外出时被托付军政要务的重臣,但是他们事无巨细的这么一处理,赵昆和傀儡何异?
按说皇帝御驾出巡在外,太子秉国,凡事一言而决,这些大臣不应该这么干。奈何他这个太子年纪太小,杨广走时候交代“太子年轻识浅,处理政务怕是力不从心,辅政大臣及留守可先在奏章上批注策略,再给太子过目朱批即可。”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成了赵昆看看奏章上说的是什么事儿,然后会给看过的打个对勾而已。所有政务,无论大小,最高决策权都跟他无关。
“草拟大爷!”赵昆控制不住自己的烦躁感,蓦地一挥手,堆积的奏章便四处乱飞,弄得得满丹陛都是。“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当个人形图章?”
两个侍立在侧的太监忙不迭伏地去收拾。
赵昆皱起了眉头,“捡什么捡!这种东西本宫批不批有什么不一样?”
虽然他的下一步目标是皇帝,而皇帝这种生物作为这个时代政客的最高脑,妥协、和稀泥等都是必备功夫,该忍就忍,养气功夫也得练起来。该拖泥带水就拖泥带水,该模棱两可就模棱两可,该睁只眼闭只眼、故作糊涂就得故作糊涂……不过赵昆知道归知道,但就是不喜欢这种风格。
我就是来当暴君的。
他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楚。
两个太监陪着笑,试图劝说他,却被赵昆一人一脚,扑通扑通踹下丹陛,成了滚地葫芦。
“本宫说别捡就是别捡,告诉宇文弼、高颎他们,本宫年轻识浅,他们看着办就好了,本宫朱批个什么劲?”
尽管这并不合规矩,但太子在年幼也是太子,两个太监可没胆量冒死劝阻,只能恭声应诺,依言而去。
而赵昆看看时间午时将近,干脆命人传膳。等到用膳完毕,他更是回到寝宫,径直往浴池而去,准备借水好好涤荡一下自己在闷热环境中积攒的抑郁。
不料,他还没泡多久,就有太监过来报告,说尚书左仆射高颎入宫求见。赵昆根本不想见他,谁知道高颎干脆堵在宫门处不走,弄得他十分不爽,却又不得不见。
——高颎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o年,只是去年因为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杨广即位之后,虽然不喜欢他,却还是复起为太常卿,不久为了平衡朝堂局面又重新担任右仆射。杨广东巡,高颎大力反对,被留在大兴,“辅佐”太子监国。
高颎这个人有文武大略,又明达世务。作为宰相竭诚尽节,进引贞良,可以算一代名臣。可是他一向以天下为己任,并且固执己见,赵昆并不喜欢他。对于这种固执己见却又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为了天下为了百姓为了国家的老顽固,赵昆一向不喜欢。
问题是这家伙地位高,资历老。高颎十七岁的时后,就被北周齐王宇文宪引为记室。不久又迁下大夫。以平齐之功拜开府。自那之后,他又经历北周静帝、宣帝,在隋朝的建立上出了大力,是本朝元老。
杨坚曾经称赞他说:“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出参戎律,廓清淮海,入司禁旅,实委心腹。自朕受命,常典机衡,竭诚陈力,心迹俱尽。此则天降良辅,翊赞朕躬,幸无词费也。”
而高颖不但立功立事,不可胜数,又担任宰相将近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即使是几大门阀也承认,治致升平,高颖出力甚多,论者以为真宰相。在加上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等,也都是他所推荐,各尽其用,都是一代名臣。
杨广作为皇帝可以顶着天下人的物议给他罢官,甚至杀了他,但是赵昆不行。虽说他不用在乎物议——大不了你不服我就打到你服,文人的风骨一脉相传,也就那样——可他现在还不是皇帝。
因此,面对这种不知进退,非得玩名臣强行进谏的戏码,赵昆一边十分不爽,另一边也只能硬着头皮命太监把他请来。
“老臣高颖,见过太子殿下。”
赵昆冷笑的看着一身尊贵紫色官服的高颖,“仆射大人不在政事堂批奏章,来见本宫,所为何事?”
“老臣听说太子殿下拒绝批阅奏章?”
“朝堂诸事,事无巨细皆由几位相公一言而决,何用本宫朱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