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实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从繁华的长安城向东南走大约三十多里,就是到了南陵县。
沂水河从蓝田谷流出,蜿蜒穿越南陵县,最后从霸陵注入霸水。依托沂水河,南陵县的农业自古就非常发达。
现在已经是四月份了,谷雨时栽下的粟苗都已经出苗,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远远望去整片平原上大半是葱葱绿绿的嫩芽。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时太阳冉冉升起,驱散了春日早晨的露水和寒冷。自播种之后便一刻也不敢停歇的农夫们抗起了农具,纷纷下地照料才播下去不久的粟苗。
而抑扬顿挫的熟悉读书声,令路过的农夫纷纷惊讶的停下脚步。
“听说东家小郎君的病好了?”
“那不可是?要不怎么会这么有精神?”
“我听说啊,小郎君这次差点就缓不过来了……”
“可不是吗?摊上这么一个不祥的嫂嫂,我估计小郎君够悬的!”
重重的放下手中的竹简,陈明烦躁的解开衣服,似乎要将烦恼从胸中释放干净。自三日前彻底康复之后,陈明本想着好好复习一下功课。虽然他对于出仕做官什么的实在欠缺兴致。
来自现代自由不羁的灵魂让他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忠君爱国,主辱臣死的概念,而魔都那简单枯燥的两点一线生活让他彻底厌倦了一切被束缚的生活。
但是,张恒却完全不同。
自幼受到的教育,让张恒骨子充斥着茂才,孝廉之类的野心和安邦济世,救民于倒悬之类不切实际的幻想。
考虑到若是一下子就来一个大转弯的话,可能会让嫂嫂感觉不妥。
再加上,陈明也需要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光鲜身份来保护自己。所以刚一康复,陈明就拣起了竹简,开始了用功。
可外面那些喧闹不堪的议论,总是让陈明无法集中精神。
既然无法静下心来,陈明就决定尝试出去走走。这几天来,他一直被嫂嫂按在书房之中,嫂嫂微薄的医学知识,使她深信任何的‘风’都可能导致陈明的病情反复。
虽然知道,那些都是无稽之谈,中医的风寒,根本不能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更不存在吹风就会患病这个概念。
但是面对因为流言蜚语心理已经变得极度脆弱的嫂嫂,陈明根本不敢再撩拨她那已经快要崩溃的防线了。
推开门,陈明刚好看到嫂嫂正背靠着窗台,默默的擦拭眼泪。
陈明叹了口气,对于乡民们的议论,陈明作为现代人都感觉有些愤怒,何况在这科学愚昧,人们深信鬼神时代的嫂嫂。
陈明知道,要改变嫂嫂的命运,让她幸福快乐起来,让那些流言蜚语彻底消失,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要越来越好,这个家要越来越好,只有这样在事实面前,一切谣言都将消散于无形。
“嫂嫂……”陈明走过去,想说些什么,可喉咙却像被卡住了一样。
“哦,是叔叔啊!”嫂嫂急急忙忙的擦去脸上的泪珠,低着头道:“叔叔不在房中读书,何以出来了?”
“房中太闷,故出来透透气,先生们常说,多到外面走走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是吗?先生们真的这样说过?”嫂嫂对于博闻广识的先生们,自然是有极大的信任的,也不虞有它,道:“那就出去走走吧!”
出了门,放眼山水,只见阡陌交通到处一片忙碌。
见到陈明出来,原本在喋喋不休的议论着的农夫农妇都安静了下来。
因为从陈明脚下开始一直往前的上千亩土地,都是张家名下的土地。作为地主,陈明完全有权利不让他们继续租种。
从张恒的记忆中,陈明知道,张家的十三顷土地中,有超过七顷是租给同村的村民种植。
这些村民在租种张家的土地的同时,自己也有田地。
所以,根本不能简单的将这些农民视同为现代认知中那种只能默默接受被剥削被欺压的命运,而没有丝毫反抗能力的佃农。
事实上,倘若东家在田租,待遇和言语上面惹毛了这些人,他们会果断的甩手不干。
在关中普通的农民若是地主闹翻了,他们还有大把的出路,譬如说租种官田。
在汉代,苛刻,虐待同乡,可不是什么好名声,严重一点甚至会引来地方官的干涉,那就实在是……
所以,汉代的农民跟地主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关系。
除了租种给同村村民的土地外,张家剩下的土地,全部由从外地逃难过来的难民租种,只有那些人才是真正的被剥削者。
这么说吧,村民租种的土地,地租一般是收成的三到四成,而难民的地租超过了六成,甚至有的达到了七成。
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剥削了。
不过沉重的剥削下,作为东家的地主自然也有更大义务。
譬如说,要给他们居住的房子,种植的种子,农具,衣裳,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隐匿他们,简单的说就是不要让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户籍上。
既然名字不在户籍上,那么也就没有了人头税,赋税,也不要承担徭役了。
因此,这样一来,难民的日子倒也不比有地有产的农民差,甚至可能还要稍微好一点。
这是在挖国家的墙角……陈明很快就想通了。
不过全国的地主都在纷纷这么干,抓住一切机会,死命挖国家的墙角,这其中甚至包括皇亲国戚,列侯贵卿。
因此,法不责众,所以就连张恒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走着走着,陈明就来到了现在依附于他家,靠种植他家田地为生的佃农劳作的田地中。
这是一个典型的汉代家庭,一家五口都在田中忙碌,靠着简单,原始,低效率的农具给粟苗翻土,浇水,除草。
看到东家过来了,在田里忙活的妇人赶紧拉了丈夫一把,然后招呼道:“东家来了啊!”
“听说您前些日子病了,本来想上门问安的,但是这些日子田里的活实在太多,抽不开身啊!”男人憨厚的说着,沧桑黝黑的脸上充满着讨好的笑容。
他以为东家是来上门问罪的,顿时心里就疙瘩一声,整个人都处于紧张之中。
这可能决定他们全家将来的命运!
“哦……没事,那个不要紧的……”陈明挥了挥手,倒也没有太在意。
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想要搞几株粟苗试验试验而已。他蹲下身子,仔细打量刚刚开始成长的粟苗,见到陈明如此,男人跟妻子明显的松了一口气,便拿着农具自顾自的忙活去了。
地里的粟苗现在还是稀稀疏疏的,虽然生长良好,但是陈明还是微微有些皱眉。
从张恒的记忆中,陈明知道,此时一亩地的粮食产量最高不过两石。
汉制一石四钧,一钧三十斤,大概相当于现代的六七十斤的样子,而汉制田每宽一步,长八则,意思就是一亩地应该是宽一步,长240步的标准,因此一亩地大概也有六百平方的样子,然六百平米的土地,最高只能产出百十斤粮食,这确实是一个很无语的数据。
从地上挖出几颗粟苗,给那对夫妇打了声招呼之后,陈明就提着粟苗找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将来时吃香喝辣还是怎么的,就看这一把了!
从繁华的长安城向东南走大约三十多里,就是到了南陵县。
沂水河从蓝田谷流出,蜿蜒穿越南陵县,最后从霸陵注入霸水。依托沂水河,南陵县的农业自古就非常发达。
现在已经是四月份了,谷雨时栽下的粟苗都已经出苗,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远远望去整片平原上大半是葱葱绿绿的嫩芽。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时太阳冉冉升起,驱散了春日早晨的露水和寒冷。自播种之后便一刻也不敢停歇的农夫们抗起了农具,纷纷下地照料才播下去不久的粟苗。
而抑扬顿挫的熟悉读书声,令路过的农夫纷纷惊讶的停下脚步。
“听说东家小郎君的病好了?”
“那不可是?要不怎么会这么有精神?”
“我听说啊,小郎君这次差点就缓不过来了……”
“可不是吗?摊上这么一个不祥的嫂嫂,我估计小郎君够悬的!”
重重的放下手中的竹简,陈明烦躁的解开衣服,似乎要将烦恼从胸中释放干净。自三日前彻底康复之后,陈明本想着好好复习一下功课。虽然他对于出仕做官什么的实在欠缺兴致。
来自现代自由不羁的灵魂让他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忠君爱国,主辱臣死的概念,而魔都那简单枯燥的两点一线生活让他彻底厌倦了一切被束缚的生活。
但是,张恒却完全不同。
自幼受到的教育,让张恒骨子充斥着茂才,孝廉之类的野心和安邦济世,救民于倒悬之类不切实际的幻想。
考虑到若是一下子就来一个大转弯的话,可能会让嫂嫂感觉不妥。
再加上,陈明也需要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光鲜身份来保护自己。所以刚一康复,陈明就拣起了竹简,开始了用功。
可外面那些喧闹不堪的议论,总是让陈明无法集中精神。
既然无法静下心来,陈明就决定尝试出去走走。这几天来,他一直被嫂嫂按在书房之中,嫂嫂微薄的医学知识,使她深信任何的‘风’都可能导致陈明的病情反复。
虽然知道,那些都是无稽之谈,中医的风寒,根本不能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更不存在吹风就会患病这个概念。
但是面对因为流言蜚语心理已经变得极度脆弱的嫂嫂,陈明根本不敢再撩拨她那已经快要崩溃的防线了。
推开门,陈明刚好看到嫂嫂正背靠着窗台,默默的擦拭眼泪。
陈明叹了口气,对于乡民们的议论,陈明作为现代人都感觉有些愤怒,何况在这科学愚昧,人们深信鬼神时代的嫂嫂。
陈明知道,要改变嫂嫂的命运,让她幸福快乐起来,让那些流言蜚语彻底消失,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要越来越好,这个家要越来越好,只有这样在事实面前,一切谣言都将消散于无形。
“嫂嫂……”陈明走过去,想说些什么,可喉咙却像被卡住了一样。
“哦,是叔叔啊!”嫂嫂急急忙忙的擦去脸上的泪珠,低着头道:“叔叔不在房中读书,何以出来了?”
“房中太闷,故出来透透气,先生们常说,多到外面走走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是吗?先生们真的这样说过?”嫂嫂对于博闻广识的先生们,自然是有极大的信任的,也不虞有它,道:“那就出去走走吧!”
出了门,放眼山水,只见阡陌交通到处一片忙碌。
见到陈明出来,原本在喋喋不休的议论着的农夫农妇都安静了下来。
因为从陈明脚下开始一直往前的上千亩土地,都是张家名下的土地。作为地主,陈明完全有权利不让他们继续租种。
从张恒的记忆中,陈明知道,张家的十三顷土地中,有超过七顷是租给同村的村民种植。
这些村民在租种张家的土地的同时,自己也有田地。
所以,根本不能简单的将这些农民视同为现代认知中那种只能默默接受被剥削被欺压的命运,而没有丝毫反抗能力的佃农。
事实上,倘若东家在田租,待遇和言语上面惹毛了这些人,他们会果断的甩手不干。
在关中普通的农民若是地主闹翻了,他们还有大把的出路,譬如说租种官田。
在汉代,苛刻,虐待同乡,可不是什么好名声,严重一点甚至会引来地方官的干涉,那就实在是……
所以,汉代的农民跟地主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关系。
除了租种给同村村民的土地外,张家剩下的土地,全部由从外地逃难过来的难民租种,只有那些人才是真正的被剥削者。
这么说吧,村民租种的土地,地租一般是收成的三到四成,而难民的地租超过了六成,甚至有的达到了七成。
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剥削了。
不过沉重的剥削下,作为东家的地主自然也有更大义务。
譬如说,要给他们居住的房子,种植的种子,农具,衣裳,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隐匿他们,简单的说就是不要让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户籍上。
既然名字不在户籍上,那么也就没有了人头税,赋税,也不要承担徭役了。
因此,这样一来,难民的日子倒也不比有地有产的农民差,甚至可能还要稍微好一点。
这是在挖国家的墙角……陈明很快就想通了。
不过全国的地主都在纷纷这么干,抓住一切机会,死命挖国家的墙角,这其中甚至包括皇亲国戚,列侯贵卿。
因此,法不责众,所以就连张恒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走着走着,陈明就来到了现在依附于他家,靠种植他家田地为生的佃农劳作的田地中。
这是一个典型的汉代家庭,一家五口都在田中忙碌,靠着简单,原始,低效率的农具给粟苗翻土,浇水,除草。
看到东家过来了,在田里忙活的妇人赶紧拉了丈夫一把,然后招呼道:“东家来了啊!”
“听说您前些日子病了,本来想上门问安的,但是这些日子田里的活实在太多,抽不开身啊!”男人憨厚的说着,沧桑黝黑的脸上充满着讨好的笑容。
他以为东家是来上门问罪的,顿时心里就疙瘩一声,整个人都处于紧张之中。
这可能决定他们全家将来的命运!
“哦……没事,那个不要紧的……”陈明挥了挥手,倒也没有太在意。
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想要搞几株粟苗试验试验而已。他蹲下身子,仔细打量刚刚开始成长的粟苗,见到陈明如此,男人跟妻子明显的松了一口气,便拿着农具自顾自的忙活去了。
地里的粟苗现在还是稀稀疏疏的,虽然生长良好,但是陈明还是微微有些皱眉。
从张恒的记忆中,陈明知道,此时一亩地的粮食产量最高不过两石。
汉制一石四钧,一钧三十斤,大概相当于现代的六七十斤的样子,而汉制田每宽一步,长八则,意思就是一亩地应该是宽一步,长240步的标准,因此一亩地大概也有六百平方的样子,然六百平米的土地,最高只能产出百十斤粮食,这确实是一个很无语的数据。
从地上挖出几颗粟苗,给那对夫妇打了声招呼之后,陈明就提着粟苗找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将来时吃香喝辣还是怎么的,就看这一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