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四章 东宫变故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王君度死了,像他这种人是绝对不会束手就擒,愿意做阶下囚的。
当夜北带人顺着杀手的足迹找来时,他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即便是能转移,也根本走不了。
如今的齐州就是一座防御严密的铁桶,街巷之间全都是巡逻的兵卒,想要逃走压根没有可能。所以当夜北到来之时,看到的只是一具服毒的尸体,为祸多年的歹人王君度就这样死在了自己手下。
谢逸看到局面的时候,只有淡淡一声叹息,等人确认过王君度的身份之后,便转身离开了。
叛逆全部伏诛,这个结果再好不过,对李世民也算是有个交代呢,此番齐州之行也算是圆满了。另外在离开齐州之前把这些逆贼全部消灭,还齐州一个朗朗乾坤,老岳父徐孝德这个刺史也能当的顺利一些,这算是一丁点孝敬吧!
这件事一耽搁,贞观十五年已经没剩几天,谢逸立即带着徐慧马不停蹄地返回长安,希望能赶在元日之前回家。
……
对于朝廷而言,能在年底之前将叛乱平顶无疑是一件好事,上到宰相,下到六部的官员们对此都十分高兴。但是皇帝李世民的心情却多少有些沉重,毕竟叛乱的是自己的儿子,如今押送回长安受审,自己这个当爹的实在脸上无光。
而且回来之后该当如何处置自己的儿子呢?按律法叛乱是必死无疑的,不能手软。可终究是亲生父子,血浓于水,哪怕李佑过去并不十分得宠,但血脉亲情是改变不得的事实。
自己真的下得去手吗?想起阴妃临死前说过的那些话,李世民心中很不是滋味……
偏偏这个时候,更为闹心的事情出现了,东宫之中太子李承乾越发不肖,与几位太傅的关系很不融洽。
据说太子李承乾在除了在东宫之中宴乐之外,甚至还玩起了胡戏。好好的衣冠贵族不做,广厦宫殿不住。竟然学起了草原牧人,在东宫的花园之中打起了帐篷,扮演起草原部族首领来。
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太子殿下偶尔玩点角色扮演,体验一下草原首领的生活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在诸位太傅们眼里那就是了不得的大事,堂堂太子不务正业,竟然扮起来了草原首领,这不是自甘堕落吗?
如此行径。实在有损皇室尊严,太子威仪,更有损泱泱华夏的想象,总而言之这种做法是大大的不妥,严重的错误。
孔颖达和张玄素等人为此义正言辞,激烈劝谏,完全是一副苦口婆心想要将太子殿下拉回正途,承认错误。
如果李承乾服个软这事可能也就过去了,但心情并不是很好的太子殿下显然不怎么乐意,态度更毫无积极可言。所以一来二去和两位太傅之间就从劝谏上升到了争辩。再到争吵的地步。
也许是孔颖达和张玄素为人太过方正古板,也许是以魏征为首谏臣们在朝堂上引发的直谏风气所影响。两位太傅完全没有退让的意思,认定了自己占着道理,便据理力争,言辞和态度更是格外激烈,全然忘记了教育方式,甚至面前是谁。
换作是以前的李二陛下,或许没什么大不了的,纵然心里不痛快,但为了明君的想象也少不得需要作出些许姿态。听取谏言。但面前的不是当初的李世民,而是心胸大不如其的太子李承乾,情况自然也就不同了。
当劝谏过于激烈的是时候,孔颖达和张玄素不禁有些忘记了君臣礼数。言辞过于激烈,调门也高了许多,甚至口沫横飞。这一切落在李承乾眼里味道滋味就变了,你们这般吼着教训我,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所以谏言不仅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引起了太子殿下强烈的不满和逆反心理。到最后甚至有些暴怒。三个人在东宫之中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大,李承乾本来想要拂袖而去,但孔颖达似乎不想让太子殿下就此离去,非要辩个清楚明白,让太子殿下认识到错误,所以上前阻拦。
李承乾气恼之下,本来走的有些快,孔颖达拦上来的时候,便下意识一把推了出去。人在气愤恼怒的时候,行为往往会失去分寸,李承乾这一推力量也比较大,直接的结果就是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狠狠摔倒在地,跌的头破血流。
事情本来有很多意外成分,但是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意味已经完全不同,性质问题更为严重。
太傅在东宫因劝谏问题与太子发生冲突,结果头破血流,传遍长安的是这么一句话,然后再一引申就是太子动手打了老师。
古人讲究天地君亲师,是可以下跪叩拜的对象,老师的地位与父母是同等的。动手打老师那是欺师灭祖,是大不孝的行为,堂堂太子竟然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实在是有些……
此等行为,实在为人所不齿,甚至可以上升到太子失德的地步。
或许本来只是误会,太子可能也是无心之举,至少可以这么解释过去。但事后李承乾偏偏赌气没有去扶年老体弱的孔颖达,而是直接拂袖而去。
此举仿佛一下子就坐实了太子殿下暴怒推打师傅的罪名,太子殿下不尊师重道,毫无礼数与仁德啊!大唐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身为储君怎能这般无状,这般无礼无德?
君主若无仁德,国将不国啊,所以长安内外,大唐上下顿时全都高度关注此事。再加上有人刻意推波助澜,太子李承乾本来就不算很好的形象顿时一落千丈,被人所不齿,也引发了巨大的质疑。
太子乃是国之储君,国本所在,太子的德行受到巨大质疑,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略微往严重里想一点,这可是会动摇东宫的大事情。
长安城里皇子之间的争斗本就激烈,齐王李佑谋反一事某种程度上算是一根导火索,导致这种争斗被加剧。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东宫里出了这么一件大事,无疑让李世民头疼不已。(未完待续。)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王君度死了,像他这种人是绝对不会束手就擒,愿意做阶下囚的。
当夜北带人顺着杀手的足迹找来时,他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即便是能转移,也根本走不了。
如今的齐州就是一座防御严密的铁桶,街巷之间全都是巡逻的兵卒,想要逃走压根没有可能。所以当夜北到来之时,看到的只是一具服毒的尸体,为祸多年的歹人王君度就这样死在了自己手下。
谢逸看到局面的时候,只有淡淡一声叹息,等人确认过王君度的身份之后,便转身离开了。
叛逆全部伏诛,这个结果再好不过,对李世民也算是有个交代呢,此番齐州之行也算是圆满了。另外在离开齐州之前把这些逆贼全部消灭,还齐州一个朗朗乾坤,老岳父徐孝德这个刺史也能当的顺利一些,这算是一丁点孝敬吧!
这件事一耽搁,贞观十五年已经没剩几天,谢逸立即带着徐慧马不停蹄地返回长安,希望能赶在元日之前回家。
……
对于朝廷而言,能在年底之前将叛乱平顶无疑是一件好事,上到宰相,下到六部的官员们对此都十分高兴。但是皇帝李世民的心情却多少有些沉重,毕竟叛乱的是自己的儿子,如今押送回长安受审,自己这个当爹的实在脸上无光。
而且回来之后该当如何处置自己的儿子呢?按律法叛乱是必死无疑的,不能手软。可终究是亲生父子,血浓于水,哪怕李佑过去并不十分得宠,但血脉亲情是改变不得的事实。
自己真的下得去手吗?想起阴妃临死前说过的那些话,李世民心中很不是滋味……
偏偏这个时候,更为闹心的事情出现了,东宫之中太子李承乾越发不肖,与几位太傅的关系很不融洽。
据说太子李承乾在除了在东宫之中宴乐之外,甚至还玩起了胡戏。好好的衣冠贵族不做,广厦宫殿不住。竟然学起了草原牧人,在东宫的花园之中打起了帐篷,扮演起草原部族首领来。
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太子殿下偶尔玩点角色扮演,体验一下草原首领的生活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在诸位太傅们眼里那就是了不得的大事,堂堂太子不务正业,竟然扮起来了草原首领,这不是自甘堕落吗?
如此行径。实在有损皇室尊严,太子威仪,更有损泱泱华夏的想象,总而言之这种做法是大大的不妥,严重的错误。
孔颖达和张玄素等人为此义正言辞,激烈劝谏,完全是一副苦口婆心想要将太子殿下拉回正途,承认错误。
如果李承乾服个软这事可能也就过去了,但心情并不是很好的太子殿下显然不怎么乐意,态度更毫无积极可言。所以一来二去和两位太傅之间就从劝谏上升到了争辩。再到争吵的地步。
也许是孔颖达和张玄素为人太过方正古板,也许是以魏征为首谏臣们在朝堂上引发的直谏风气所影响。两位太傅完全没有退让的意思,认定了自己占着道理,便据理力争,言辞和态度更是格外激烈,全然忘记了教育方式,甚至面前是谁。
换作是以前的李二陛下,或许没什么大不了的,纵然心里不痛快,但为了明君的想象也少不得需要作出些许姿态。听取谏言。但面前的不是当初的李世民,而是心胸大不如其的太子李承乾,情况自然也就不同了。
当劝谏过于激烈的是时候,孔颖达和张玄素不禁有些忘记了君臣礼数。言辞过于激烈,调门也高了许多,甚至口沫横飞。这一切落在李承乾眼里味道滋味就变了,你们这般吼着教训我,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所以谏言不仅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引起了太子殿下强烈的不满和逆反心理。到最后甚至有些暴怒。三个人在东宫之中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大,李承乾本来想要拂袖而去,但孔颖达似乎不想让太子殿下就此离去,非要辩个清楚明白,让太子殿下认识到错误,所以上前阻拦。
李承乾气恼之下,本来走的有些快,孔颖达拦上来的时候,便下意识一把推了出去。人在气愤恼怒的时候,行为往往会失去分寸,李承乾这一推力量也比较大,直接的结果就是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狠狠摔倒在地,跌的头破血流。
事情本来有很多意外成分,但是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意味已经完全不同,性质问题更为严重。
太傅在东宫因劝谏问题与太子发生冲突,结果头破血流,传遍长安的是这么一句话,然后再一引申就是太子动手打了老师。
古人讲究天地君亲师,是可以下跪叩拜的对象,老师的地位与父母是同等的。动手打老师那是欺师灭祖,是大不孝的行为,堂堂太子竟然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实在是有些……
此等行为,实在为人所不齿,甚至可以上升到太子失德的地步。
或许本来只是误会,太子可能也是无心之举,至少可以这么解释过去。但事后李承乾偏偏赌气没有去扶年老体弱的孔颖达,而是直接拂袖而去。
此举仿佛一下子就坐实了太子殿下暴怒推打师傅的罪名,太子殿下不尊师重道,毫无礼数与仁德啊!大唐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身为储君怎能这般无状,这般无礼无德?
君主若无仁德,国将不国啊,所以长安内外,大唐上下顿时全都高度关注此事。再加上有人刻意推波助澜,太子李承乾本来就不算很好的形象顿时一落千丈,被人所不齿,也引发了巨大的质疑。
太子乃是国之储君,国本所在,太子的德行受到巨大质疑,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略微往严重里想一点,这可是会动摇东宫的大事情。
长安城里皇子之间的争斗本就激烈,齐王李佑谋反一事某种程度上算是一根导火索,导致这种争斗被加剧。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东宫里出了这么一件大事,无疑让李世民头疼不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