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昔人黄鹤(三)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诗词黄钟大鼎的唐宋时期,诸多千古佳句多以“借物咏志”为主题。简单来说,由描写宏观景物开篇,再经过微观情景逐渐代入个人感情收尾。这是典型的“由大及小,由小入情”的三段式诗歌创作手法。
崔颢的《黄鹤楼》更是此中佳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黄鹤楼传说”为切入点,体现了作者对于仙人驾鹤而去的向往,以及“空余黄鹤楼”的惆怅。
可是,蹊跷之处就在这个“空”字上面。试想崔颢登黄鹤楼,宾朋甚众,饮酒作诗,那么多人,怎么会“空”呢?这完全不符合逻辑。
由此联想,“空”字的含义是什么?很明显在说明,除了“仙人黄鹤”,凡夫俗子皆不是崔颢所关注。
中国自两晋始,历经隋、唐、宋、元、明六个大一统朝代,虽然执政手段各有不同,文化发展程度和方向也各有千秋,却暗藏着一个共同的相似点。
那就是——上至君主,下至庶民,无比痴迷于成仙。
尤其唐宋两代,用句玩笑话来形容,那更是“全民修仙”的年代。
再结合此诗的前两句,证明了崔颢登黄鹤楼的目的,是为了“寻仙”。或者说,他是来黄鹤楼寻找某种可以成仙的物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此诗第三、四句。唐宋诗词大家,对于文字极为推敲,一首诗或长或短,极少出现重复的文字。
而崔颢在寥寥二十八个字里面,却用了三次“黄鹤”,两个“空”字,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当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多为语气助词,与《黄鹤楼》的重复用词完全不同。
根据“仙人乘鹤”的传说,仙人吹奏笛子,白云飘落,仙鹤起舞,飘然而去。
那么,“黄鹤一去不复返”好理解,“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字,与第一个“空”字的意义完全不同。
一“空”形容了崔颢根本没在意凡夫俗子,迫切找寻成仙线索的心情。二“空”暗示的则是,仙人黄鹤腾云飞升,如今只有白云悠悠。“仙人”、“黄鹤”、“白云”三个关键词,仅剩“白云”,再结合反复出现的“黄鹤”,以及关于黄鹤楼的传说,其实隐晦地指出了——白云,是仙人黄鹤飞升的交通工具。
用个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把第二个“空”字比作飞机的座位(根据传说,黄鹤因云落而飞),此前载着仙人黄鹤而去,如今“黄鹤一去不复返”,于是只有空空如也的一张座椅。
而第五、六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明是“由大及小”的创作手法,其实在暗指白云带着仙人黄鹤到达的坐标地点。用现代更便捷的解释,就是“始发站为黄鹤楼,终点站为晴川阁和鹦鹉洲”。
这个推论看似太有想象力,但是仔细分析,就会明了。
“晴川”是汉阳的“晴川阁”。鹦鹉洲位于现今武昌区西南,据史书记载,东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江水冲没。
此句大意是“汉阳晴川阁的绿树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茂盛的鹦鹉洲”。
这两句细微景物描写,其实大有玄机——正常人的视力,天气晴朗时,四公里以外的景物不易看到。在大于500米时,只存在模糊的形象,距离缩短到250-270米,能看清轮廓。而花木种类的识别,则要缩短到几十米。
晴川阁位于汉阳区,黄鹤楼却在武昌区。两楼虽隔江相望,哪怕是直线距离,也不是视力所及范围。鹦鹉洲虽已淹没,原址在汉阳西南长江,距离比晴川阁还要远。
由此做个大胆的推断——崔颢根本看不到晴川阁和鹦鹉洲。
那他为什么要在诗中专门指出这两处地点呢?
我去陕西桃花峪解救月无华的时候,并不知道此事与鬼谷子所著《阴符经》有关,更不知道“幻、魇、文、蛊”四族暗藏《阴符经》的线索。
经过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经历,我才对此事有了大概了解。唐宋诸多诗词名家,与文族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密切关系。而四族之间关系极为微妙,在某种特定的时期,因某种特定的事件,或互相协助或互相敌对。
泰山想要置我们于死地,似乎与我有某种情感羁绊的白衣女子,是魇族后人。桃花源石门《黄鹤楼》石刻,也表明了魇族藏匿《阴符经》线索所在地是黄鹤楼。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初登黄鹤楼,是否抱着与崔颢相同的目的呢?故题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试想李白终其一生,踏遍大江南北,留下诸多《阴符经》线索的诗歌(《望庐山瀑布》),却在黄鹤楼不言不语?而只是用“道不得”这种“明知为什么,却没必要说”的方式,提醒后寻者注意崔颢的诗。
那么,由此再更深一层推论——崔颢本是文族,他来到黄鹤楼,明明掌握了线索,却无法寻找,心生茫然,只得留下类似于密码的一首《黄鹤楼》。
欧洲中世纪始,众多科学家、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很神秘的组织,在宗教极端主义氛围内,试图用科学的方式对神学进行研究解释,并在很多作品中暗藏启示密码。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达芬奇的世界名著——《最后的晚餐》,由此衍生出一部经典电影——《达芬奇密码》。
再纵览全诗,目的(寻《阴符经》)、人物(仙人黄鹤)、地点(晴川阁、鹦鹉洲)、到达方式(白云),均一目了然,唯独缺少了最关键的环节——时间!
所以,当月饼开玩笑说“此刻,我的内心,满满的惆怅啊”的时候,我突然隐约感悟到崔颢当时的心情和目的,并从中判断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关键。
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看似是“由小入情”的创作方式,其实指出“崔颢寻《阴符经》不得,惆怅的心情。”
结合此诗前六句,进一步分析——“日暮乡关”并非指崔颢触景生情,思念家乡。而是他所期待的真正家乡,成仙后的仙境。
那么,最后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含义,就很清晰了!
当长江升起蔼蔼水雾,将一切线索掩盖,崔颢只得望而不得,怅怅而回。
那么,时间这个概念,呼之欲出。
日暮时分,江水生烟时刻,或许会发生极为独特的现象。
只要我们能在那个时刻,根据某种现象,做出准确地判断。或许会找到魇族藏匿《阴符经》线索所在,也就能见到让我心痛的白衣女子。
月饼难得半张着嘴,目瞪口呆听我啰嗦了半天,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儿:“南少侠,你确定这个推理正确么?我怎么感觉像是回到大学,上着‘古诗词赏析’的课程。”
“你以为我当了一年大学老师,就是混吃等死领工资啊?”我讲得口干舌燥,仰脖灌了半瓶矿泉水,“带望远镜了么?我这有个,你有不?”
月饼摸出望远镜挂在脖子上,很有游客登楼赏景的风范。
“哎?对了!月公公,这么说起来,你压根儿没明白这首诗的真实含义啊?那怎么想到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才是关键呢?”
月饼老老实实地回答了铿锵有力的四个字,差点没噎出我一口老血。
“随便说的。”
我看了看时间,距离“日暮”大约还有三个多小时,倒也没有着急,闲来无事溜达着看景儿。
正巧那组旅游团也到了顶楼,游客们热得聒噪,狂呼“好凉快”,涌到楼边吹风乘凉,还让我们帮着拍合影。
我和月饼绷了半天神经,正好借这个事放松放松。接过手机、相机,“噼里啪啦”好一个拍。
还好我们俩摄影手艺说得过去,引得游客们纷纷赞叹,直呼“光线真好”、“背景太棒了”,以至于直接发了抖音、微信、微博,都忘记手机里还有一款“美图秀秀”修图神器。
“黄鹤楼还有一个很凄美的故事,正好大家休息,想听么?”导游擦着额角的汗珠,清了清嗓子,颇有职业精神地准备讲述。
“荤段子么?”五大黑粗挂着大金链子的男游客,用实际行动“收入绝不是体现素质的唯一标准”这个真理。
男游客们“哈哈”嚷嚷着“来一个”,女游客们抿着嘴偷笑做矜持状,实则竖着耳朵聆听。
活灵活现的众生百相,彰显于方寸之间,小小一楼。
导游看似有些讨厌大金链子,摘了帽子扇着风,微微皱眉。相貌虽说普通,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倒是颇有神采。
诗词黄钟大鼎的唐宋时期,诸多千古佳句多以“借物咏志”为主题。简单来说,由描写宏观景物开篇,再经过微观情景逐渐代入个人感情收尾。这是典型的“由大及小,由小入情”的三段式诗歌创作手法。
崔颢的《黄鹤楼》更是此中佳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黄鹤楼传说”为切入点,体现了作者对于仙人驾鹤而去的向往,以及“空余黄鹤楼”的惆怅。
可是,蹊跷之处就在这个“空”字上面。试想崔颢登黄鹤楼,宾朋甚众,饮酒作诗,那么多人,怎么会“空”呢?这完全不符合逻辑。
由此联想,“空”字的含义是什么?很明显在说明,除了“仙人黄鹤”,凡夫俗子皆不是崔颢所关注。
中国自两晋始,历经隋、唐、宋、元、明六个大一统朝代,虽然执政手段各有不同,文化发展程度和方向也各有千秋,却暗藏着一个共同的相似点。
那就是——上至君主,下至庶民,无比痴迷于成仙。
尤其唐宋两代,用句玩笑话来形容,那更是“全民修仙”的年代。
再结合此诗的前两句,证明了崔颢登黄鹤楼的目的,是为了“寻仙”。或者说,他是来黄鹤楼寻找某种可以成仙的物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此诗第三、四句。唐宋诗词大家,对于文字极为推敲,一首诗或长或短,极少出现重复的文字。
而崔颢在寥寥二十八个字里面,却用了三次“黄鹤”,两个“空”字,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当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多为语气助词,与《黄鹤楼》的重复用词完全不同。
根据“仙人乘鹤”的传说,仙人吹奏笛子,白云飘落,仙鹤起舞,飘然而去。
那么,“黄鹤一去不复返”好理解,“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字,与第一个“空”字的意义完全不同。
一“空”形容了崔颢根本没在意凡夫俗子,迫切找寻成仙线索的心情。二“空”暗示的则是,仙人黄鹤腾云飞升,如今只有白云悠悠。“仙人”、“黄鹤”、“白云”三个关键词,仅剩“白云”,再结合反复出现的“黄鹤”,以及关于黄鹤楼的传说,其实隐晦地指出了——白云,是仙人黄鹤飞升的交通工具。
用个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把第二个“空”字比作飞机的座位(根据传说,黄鹤因云落而飞),此前载着仙人黄鹤而去,如今“黄鹤一去不复返”,于是只有空空如也的一张座椅。
而第五、六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明是“由大及小”的创作手法,其实在暗指白云带着仙人黄鹤到达的坐标地点。用现代更便捷的解释,就是“始发站为黄鹤楼,终点站为晴川阁和鹦鹉洲”。
这个推论看似太有想象力,但是仔细分析,就会明了。
“晴川”是汉阳的“晴川阁”。鹦鹉洲位于现今武昌区西南,据史书记载,东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江水冲没。
此句大意是“汉阳晴川阁的绿树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茂盛的鹦鹉洲”。
这两句细微景物描写,其实大有玄机——正常人的视力,天气晴朗时,四公里以外的景物不易看到。在大于500米时,只存在模糊的形象,距离缩短到250-270米,能看清轮廓。而花木种类的识别,则要缩短到几十米。
晴川阁位于汉阳区,黄鹤楼却在武昌区。两楼虽隔江相望,哪怕是直线距离,也不是视力所及范围。鹦鹉洲虽已淹没,原址在汉阳西南长江,距离比晴川阁还要远。
由此做个大胆的推断——崔颢根本看不到晴川阁和鹦鹉洲。
那他为什么要在诗中专门指出这两处地点呢?
我去陕西桃花峪解救月无华的时候,并不知道此事与鬼谷子所著《阴符经》有关,更不知道“幻、魇、文、蛊”四族暗藏《阴符经》的线索。
经过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经历,我才对此事有了大概了解。唐宋诸多诗词名家,与文族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密切关系。而四族之间关系极为微妙,在某种特定的时期,因某种特定的事件,或互相协助或互相敌对。
泰山想要置我们于死地,似乎与我有某种情感羁绊的白衣女子,是魇族后人。桃花源石门《黄鹤楼》石刻,也表明了魇族藏匿《阴符经》线索所在地是黄鹤楼。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初登黄鹤楼,是否抱着与崔颢相同的目的呢?故题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试想李白终其一生,踏遍大江南北,留下诸多《阴符经》线索的诗歌(《望庐山瀑布》),却在黄鹤楼不言不语?而只是用“道不得”这种“明知为什么,却没必要说”的方式,提醒后寻者注意崔颢的诗。
那么,由此再更深一层推论——崔颢本是文族,他来到黄鹤楼,明明掌握了线索,却无法寻找,心生茫然,只得留下类似于密码的一首《黄鹤楼》。
欧洲中世纪始,众多科学家、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很神秘的组织,在宗教极端主义氛围内,试图用科学的方式对神学进行研究解释,并在很多作品中暗藏启示密码。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达芬奇的世界名著——《最后的晚餐》,由此衍生出一部经典电影——《达芬奇密码》。
再纵览全诗,目的(寻《阴符经》)、人物(仙人黄鹤)、地点(晴川阁、鹦鹉洲)、到达方式(白云),均一目了然,唯独缺少了最关键的环节——时间!
所以,当月饼开玩笑说“此刻,我的内心,满满的惆怅啊”的时候,我突然隐约感悟到崔颢当时的心情和目的,并从中判断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关键。
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看似是“由小入情”的创作方式,其实指出“崔颢寻《阴符经》不得,惆怅的心情。”
结合此诗前六句,进一步分析——“日暮乡关”并非指崔颢触景生情,思念家乡。而是他所期待的真正家乡,成仙后的仙境。
那么,最后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含义,就很清晰了!
当长江升起蔼蔼水雾,将一切线索掩盖,崔颢只得望而不得,怅怅而回。
那么,时间这个概念,呼之欲出。
日暮时分,江水生烟时刻,或许会发生极为独特的现象。
只要我们能在那个时刻,根据某种现象,做出准确地判断。或许会找到魇族藏匿《阴符经》线索所在,也就能见到让我心痛的白衣女子。
月饼难得半张着嘴,目瞪口呆听我啰嗦了半天,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儿:“南少侠,你确定这个推理正确么?我怎么感觉像是回到大学,上着‘古诗词赏析’的课程。”
“你以为我当了一年大学老师,就是混吃等死领工资啊?”我讲得口干舌燥,仰脖灌了半瓶矿泉水,“带望远镜了么?我这有个,你有不?”
月饼摸出望远镜挂在脖子上,很有游客登楼赏景的风范。
“哎?对了!月公公,这么说起来,你压根儿没明白这首诗的真实含义啊?那怎么想到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才是关键呢?”
月饼老老实实地回答了铿锵有力的四个字,差点没噎出我一口老血。
“随便说的。”
我看了看时间,距离“日暮”大约还有三个多小时,倒也没有着急,闲来无事溜达着看景儿。
正巧那组旅游团也到了顶楼,游客们热得聒噪,狂呼“好凉快”,涌到楼边吹风乘凉,还让我们帮着拍合影。
我和月饼绷了半天神经,正好借这个事放松放松。接过手机、相机,“噼里啪啦”好一个拍。
还好我们俩摄影手艺说得过去,引得游客们纷纷赞叹,直呼“光线真好”、“背景太棒了”,以至于直接发了抖音、微信、微博,都忘记手机里还有一款“美图秀秀”修图神器。
“黄鹤楼还有一个很凄美的故事,正好大家休息,想听么?”导游擦着额角的汗珠,清了清嗓子,颇有职业精神地准备讲述。
“荤段子么?”五大黑粗挂着大金链子的男游客,用实际行动“收入绝不是体现素质的唯一标准”这个真理。
男游客们“哈哈”嚷嚷着“来一个”,女游客们抿着嘴偷笑做矜持状,实则竖着耳朵聆听。
活灵活现的众生百相,彰显于方寸之间,小小一楼。
导游看似有些讨厌大金链子,摘了帽子扇着风,微微皱眉。相貌虽说普通,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倒是颇有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