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陵园完工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
几天过去了,似乎一切都很平静。〈
鲁雪华也从最初的不快中解脱出来,他在全心身督促战俘修建陵园。1oooo个墓穴已经挖好并用内嵌鹅卵石;陵园道路、绿化还有其他附属建筑都已经基本完工,整个陵园已经初具规模:
一条宽大的东西大道,将陵园分成南北两个部分。
大道尽头,山坡最高处,为一座高大的纪念塔。纪念塔分地上与地下两段,全塔总高38米,寓意“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来源于新38师”。纪念塔塔身为四根顶天立地的钢筋混凝土方形石柱,意蕴新一军的军训:“义、勇、忠、诚”。同时代表新一军在缅北战场苦战的三个下辖师和一个军直属队。
纪念塔顶部,屹立著一只重达1.6吨的巨大展翅铜鹰。铜鹰是用在缅北战场射的1o5毫米榴弹炮弹壳熔铸而成;南面镶嵌著一块长约4米,宽约o.6米的玉石纪念碑,上用隶书镌刻“中国民国新编第一军暨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塔”22个大字,工整端方,力透石背,为孙里仁亲笔所书。
大道两旁,北面是一座葫芦鱼池-凉亭;南面是一座花篮莲池-凉亭,“花篮塘”与“葫芦塘”东面有一座纪功亭,亭高约7米,黄色琉璃瓦,八角攒尖顶,纯中国亭阁风格。里面一块玉石碑,篆刻着新38师入缅以来的战绩。纪功碑前,就是安放烈士牌位的享殿,享殿外面,就是巨大的“V”型十字大牌楼。
环绕陵园,筑就一条“西北-西南-东南”走向的半月形人工壕沟,名曰“带河”,以保持整个陵园雨季排水通畅。三通道“带河桥”,将纪功亭和墓园连接成一体。
牌楼正前方是一座巨大花坛,花坛两旁,为两座缅甸大象石雕像;左右前方,各有两栋“回”型砖木结构两层的宿舍楼,这既是警卫营的兵营,也是关押鬼子战俘的集中营。
整个警卫营都住在一楼,鬼子战俘关押在二楼。比起野外帐篷,住宿条件改善了很多,警卫安全也大大提高,再也不用担心夜间鬼子战俘潜逃了。
2
这几天,鲁雪华一直在纪念塔正下方,一个6米见方的大型墓穴里忙碌着。这是孙里仁将军为自己预留了一块的墓地。
“雪华,新一军是在缅北建功立业。这支部队的荣誉,还有我个人的荣誉,都是这些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我死后,希望能和这些阵亡的将士们同冢长眠,我们永远是弟兄,在地下也永远在一起!”当孙里仁翻看着厚厚的新一军烈士名册,动情地对鲁雪华说。
这块墓地是鲁雪华让警卫营将士亲手开挖的。在墓地两侧,鲁雪华再亲手开挖了两个一米见方的小墓穴,左边墓穴上,他亲手刻上了李让梨的名字。
仁安羌一战,李让梨率师警卫连在伊洛瓦底江畔阻击断后,掩护新38师主力和被营救的英军官兵和家属撤退。面对十几倍蜂拥而来的日本鬼子,警卫连官兵打光子弹后,李让梨和所有官兵与冲上阵地的鬼子展开肉搏,在徒手击毙2个后,李让梨身中数刀,英勇牺牲。
眼看被合围的英军主力被中**队救助突围而出,鬼子气急败坏,竟丧心病狂地将牺牲的中国官兵遗体全部扔进了伊洛瓦底江。李让梨的遗骨,伴随着伊洛瓦底江滔滔江水,流向了遥远的印度洋。
墓穴里放着李让梨最后留下的身份铭牌,还有一个“口子酒”的陶瓷瓶盖。那是在长沙湘雅伤兵医院和李让梨离别喝酒时,鲁雪华悄悄保存下来的。鲁雪华将自己的恩师埋在孙里仁身边,让李让梨继续作为贴身警卫,永远守护着自己的长官。
另一个墓穴,不用问,是鲁雪华为自己留下的。他也希望在自己身后,能埋在老长官身旁,继续履行副官的职责。
墓穴里面内嵌的鹅卵石,是鲁雪华一块块亲自从河滩里挑选过来,仔细清洗之后,再亲手一块块镶嵌上去。因为,这是他的长官、他的师父还有他自己,永远的家。
剩下的工作,就是迎奉散落在各地新一军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在缅甸将士的遗骨了。孙里仁已经命令全军各部队、中国驻印军留守人员,搜寻新一军和其他中国远征军印缅阵亡将士的骸骨、骨灰,向密支那运送、归拢集中,6续安葬在陵园。
鲁雪华终于可以长长吁了一口气,觉得自己一个重大使命即将完成。
然而,他不知道,自己的厄运已经悄悄降临。
3
“谁是鲁雪华长官!”一早,两个带着mp标志头盔的美国宪兵来到了指挥部。
鲁雪华还在“甘特图”前忙着安排白天的工作,见到满脸严肃的美国宪兵,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他知道,该来的终究来了,“瘦高个”还是没放过自己。
“我就是!”鲁雪华回答道。
“长官,请跟我们去一趟密支那前线司令部!”宪兵说得直截了当。
“请稍等!我将工作安排一下,马上就去!”鲁雪华平静地对美国宪兵说。
当作美国宪兵的面,鲁雪华向警卫营长和三个连长仔仔细细地将工程进度、质量要求还有士兵的伙食、战俘的作息时间做了一番安排,那种细碎程度,让警卫营长和连长都感到纳闷,平时雷厉风行鲁雪华怎么变得这么婆婆妈妈。
安排好工作。鲁雪华整理好军装,带好帽子,就在他要佩戴从不离身的那只1911a手枪时,一个宪兵伸手制止了:“长官,请不要佩戴武器!”
鲁雪华心知肚明。他深情地抚摸着这支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武器,拿起红绸,将手枪再仔细的擦拭了一遍,恋恋不舍地放回自己行军床的枕边。
两个美国宪兵跟在鲁雪华身后,走出了宿舍。
一路上,鲁雪华见到每一个卫兵,都不忘叮嘱一番,告诉他们要注意安全,当心身体。鲁雪华一贯没有长官架子,平易近人,士兵们并未觉察到有什么异常。
鬼子战俘还在清洗建筑物外墙,打扫墓道;警卫营还在警惕地看押着,谁都没太注意鲁雪华的离去。
1
几天过去了,似乎一切都很平静。〈
鲁雪华也从最初的不快中解脱出来,他在全心身督促战俘修建陵园。1oooo个墓穴已经挖好并用内嵌鹅卵石;陵园道路、绿化还有其他附属建筑都已经基本完工,整个陵园已经初具规模:
一条宽大的东西大道,将陵园分成南北两个部分。
大道尽头,山坡最高处,为一座高大的纪念塔。纪念塔分地上与地下两段,全塔总高38米,寓意“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来源于新38师”。纪念塔塔身为四根顶天立地的钢筋混凝土方形石柱,意蕴新一军的军训:“义、勇、忠、诚”。同时代表新一军在缅北战场苦战的三个下辖师和一个军直属队。
纪念塔顶部,屹立著一只重达1.6吨的巨大展翅铜鹰。铜鹰是用在缅北战场射的1o5毫米榴弹炮弹壳熔铸而成;南面镶嵌著一块长约4米,宽约o.6米的玉石纪念碑,上用隶书镌刻“中国民国新编第一军暨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塔”22个大字,工整端方,力透石背,为孙里仁亲笔所书。
大道两旁,北面是一座葫芦鱼池-凉亭;南面是一座花篮莲池-凉亭,“花篮塘”与“葫芦塘”东面有一座纪功亭,亭高约7米,黄色琉璃瓦,八角攒尖顶,纯中国亭阁风格。里面一块玉石碑,篆刻着新38师入缅以来的战绩。纪功碑前,就是安放烈士牌位的享殿,享殿外面,就是巨大的“V”型十字大牌楼。
环绕陵园,筑就一条“西北-西南-东南”走向的半月形人工壕沟,名曰“带河”,以保持整个陵园雨季排水通畅。三通道“带河桥”,将纪功亭和墓园连接成一体。
牌楼正前方是一座巨大花坛,花坛两旁,为两座缅甸大象石雕像;左右前方,各有两栋“回”型砖木结构两层的宿舍楼,这既是警卫营的兵营,也是关押鬼子战俘的集中营。
整个警卫营都住在一楼,鬼子战俘关押在二楼。比起野外帐篷,住宿条件改善了很多,警卫安全也大大提高,再也不用担心夜间鬼子战俘潜逃了。
2
这几天,鲁雪华一直在纪念塔正下方,一个6米见方的大型墓穴里忙碌着。这是孙里仁将军为自己预留了一块的墓地。
“雪华,新一军是在缅北建功立业。这支部队的荣誉,还有我个人的荣誉,都是这些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我死后,希望能和这些阵亡的将士们同冢长眠,我们永远是弟兄,在地下也永远在一起!”当孙里仁翻看着厚厚的新一军烈士名册,动情地对鲁雪华说。
这块墓地是鲁雪华让警卫营将士亲手开挖的。在墓地两侧,鲁雪华再亲手开挖了两个一米见方的小墓穴,左边墓穴上,他亲手刻上了李让梨的名字。
仁安羌一战,李让梨率师警卫连在伊洛瓦底江畔阻击断后,掩护新38师主力和被营救的英军官兵和家属撤退。面对十几倍蜂拥而来的日本鬼子,警卫连官兵打光子弹后,李让梨和所有官兵与冲上阵地的鬼子展开肉搏,在徒手击毙2个后,李让梨身中数刀,英勇牺牲。
眼看被合围的英军主力被中**队救助突围而出,鬼子气急败坏,竟丧心病狂地将牺牲的中国官兵遗体全部扔进了伊洛瓦底江。李让梨的遗骨,伴随着伊洛瓦底江滔滔江水,流向了遥远的印度洋。
墓穴里放着李让梨最后留下的身份铭牌,还有一个“口子酒”的陶瓷瓶盖。那是在长沙湘雅伤兵医院和李让梨离别喝酒时,鲁雪华悄悄保存下来的。鲁雪华将自己的恩师埋在孙里仁身边,让李让梨继续作为贴身警卫,永远守护着自己的长官。
另一个墓穴,不用问,是鲁雪华为自己留下的。他也希望在自己身后,能埋在老长官身旁,继续履行副官的职责。
墓穴里面内嵌的鹅卵石,是鲁雪华一块块亲自从河滩里挑选过来,仔细清洗之后,再亲手一块块镶嵌上去。因为,这是他的长官、他的师父还有他自己,永远的家。
剩下的工作,就是迎奉散落在各地新一军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在缅甸将士的遗骨了。孙里仁已经命令全军各部队、中国驻印军留守人员,搜寻新一军和其他中国远征军印缅阵亡将士的骸骨、骨灰,向密支那运送、归拢集中,6续安葬在陵园。
鲁雪华终于可以长长吁了一口气,觉得自己一个重大使命即将完成。
然而,他不知道,自己的厄运已经悄悄降临。
3
“谁是鲁雪华长官!”一早,两个带着mp标志头盔的美国宪兵来到了指挥部。
鲁雪华还在“甘特图”前忙着安排白天的工作,见到满脸严肃的美国宪兵,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他知道,该来的终究来了,“瘦高个”还是没放过自己。
“我就是!”鲁雪华回答道。
“长官,请跟我们去一趟密支那前线司令部!”宪兵说得直截了当。
“请稍等!我将工作安排一下,马上就去!”鲁雪华平静地对美国宪兵说。
当作美国宪兵的面,鲁雪华向警卫营长和三个连长仔仔细细地将工程进度、质量要求还有士兵的伙食、战俘的作息时间做了一番安排,那种细碎程度,让警卫营长和连长都感到纳闷,平时雷厉风行鲁雪华怎么变得这么婆婆妈妈。
安排好工作。鲁雪华整理好军装,带好帽子,就在他要佩戴从不离身的那只1911a手枪时,一个宪兵伸手制止了:“长官,请不要佩戴武器!”
鲁雪华心知肚明。他深情地抚摸着这支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武器,拿起红绸,将手枪再仔细的擦拭了一遍,恋恋不舍地放回自己行军床的枕边。
两个美国宪兵跟在鲁雪华身后,走出了宿舍。
一路上,鲁雪华见到每一个卫兵,都不忘叮嘱一番,告诉他们要注意安全,当心身体。鲁雪华一贯没有长官架子,平易近人,士兵们并未觉察到有什么异常。
鬼子战俘还在清洗建筑物外墙,打扫墓道;警卫营还在警惕地看押着,谁都没太注意鲁雪华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