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精神外放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单纯的练气,或者是炼神的修炼者,他们摒弃了练体的阶段,直接练气或者是炼神,其中钱小豪一家,就是炼神一道的支持者。
现在的人明显进入了歧途,他们看不起炼体者,所以他们往往也修炼不到多高的境界。
其实他们陷入了一个误区,炼体确实消耗气血,也就是消耗生命能量,但是,那些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消耗,这些消耗,扩充了人体的潜能。
只要注意补充身体损耗的能量,这样既能够开发身体潜能,巩固身体本源,又能够增强意志力,这样的修炼方法肯定是最好的筑基方法。
但很多人舍不得消耗那点生命能量,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坚持,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意志力,他们往往坚定的摒弃修炼最痛苦的练体过程,直接进入练气,或者炼神阶段,这样一来是方便了,是快捷了,但是却失去了根基。
其实这方面现代人反而不如古人,古代人都想到了补充自身损耗的很多方法,反而是现代人只注重积累,而不注重开拓了。
一个装十斤水的桶,你弄再多的水,他也只能装十斤,而你消耗大量的水,不停的扩充桶的体积,那在当时是消耗了一些水,但以后,却可以装进去十五斤、二十斤的水。
这就是修炼,这个修炼过程是痛苦的,也有可能把水桶撑破,所以很多人就省却了这一个步骤。
而于山没有省却这个步骤,但他却走得太快了,还是让根基没有扎下去,所以此时他应该进补,应该巩固他的基础,也就是重新练体。
神魂力量侵入别人体内,让于山感觉到了另类的体验,此时他才发现,他的境界虽然比这些人高,但他的身体强壮程度,却绝对不如他们。
有了内气的帮助,也许于山的力量比他们要强,耐力也许比他们要长,但于山的身体承载的力量,却不如他们多。
虽然于山先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进行了一些补救,但他没有人指导修炼,已经走了弯路,所以此时修补起来就要事倍功半。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食补或者是药补,食补见效太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药补见效快,却很不容易做到。
《千金方》就说过:“饮食当令节俭,若贪昧伤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这样反不利于健康。
怎样才算“饮食有方”呢?
归纳前人经验,不外乎定时、定量,不偏、不嗜而已。
只有在饮食得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药物滋补的问题。
服用补益药物时,一定要在“辨证施补”的指导下进行,不然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之,合理的食补和药补,对于身体的保养是很重要的。
感受着四个黑衣人身体内部滚滚的精气,于山知道,他们就很精通养生之术,要不然他们的身体不会一点亏损也没有。
他们都应该是被特意培养出来的高手,要不然,修炼到他们这种境界,身体不会没有一点损伤,反而健壮的如同公牛,所以他们肯定有着系统的培养方法。
“有传承就是好啊!”于山不得不感慨。
这么长时间了,这些高手还没有失去判断力,不得不说,这是他们的身体足够强壮。
看着不停绕圈圈的四个人,还有对着四个人熟视无睹的两个藏在帐篷里的人,于山知道,他们都陷入了幻境,但幻境也没法对他们施加更多的影响。
这样的幻境,攻击力就太差了,幻境就是让人进入虚幻的世界,来让人失去控制力,陷入疯狂,最后互相攻击,或者是恐惧而死,最差也能够让人迷路,饥渴而死。
而现在,这些人却没有一丝要陷入疯狂的意思,不要说疯狂了,就算是迷茫,都没有。
“看来是哪里不对啊!”于山开始反思。
能够影响别人的所思所想,最先要影响别人的五感,而这是怎么做到的?
怎么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意志上?
现在于山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神魂力量,随着阴气,侵入别人的识海,进而影响别人是五感。
神魂力量?灵魂力量外放?这不就是道家说的神识外放?
这样的境界,好像境界很高之时才能做到的吧?
于山从来没有想过,他现在就能够做到神识外放的程度,不过,想到鬼修的灵魂能量,好像就是神识能量的初期雏形,这就让于山心头火热起来。
他好像知道了修炼幻术的根本,那就是神识,通过外放灵魂能量,也就是把灵魂能量再次凝练,形成神识,来更好的影响别人的五感,而这也是分神术的一部分。
这个于山在休息寄神术之时,就利用过,寄神术的几个步骤,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分神,分裂神魂,而分裂神魂的开始,就是凝练神魂之力,只有神魂强大了,控制灵活了,能够随意外放了,才能割裂出这部分灵魂,做到分神。
所以,以前于山想要修炼寄神术,根本就是好高骛远,分裂神魂,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一个做不好,就算修成元神了,都有可能对灵魂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就不要说现在于山只是练成了一个阴神。
所以,现在只能打基础,而最基础的就是神识,神识就像是神魂延伸出来的触手,是灵魂能力的高度聚合体,这样的能力,也不是普通魂修能够做到的。
而道家修炼到神识外放的程度,最起码也要进入筑基期,也就是普通修炼者都要走过的境界,练气、筑基、金丹、元婴,这一步步走过来,是很难的。
最起码从明末之后,就没有传出有几人能修成元婴,就算结成金丹的都没有几个,所以,筑基的困难程度也很高,这样一来,能够做到神识外放的人,也就没有几个了。
现在于山触摸到了一点门径,也不过是因为他的灵魂修炼的速度快,这完全是因为通灵术的作用,如果没有通灵术炼化大量阴气,增强他神魂的修为,于山的神魂,绝对达不到现在的程度。
现在于山也没法做到真正的神识外放,他不过是稍微凝练了一下自己散发出的灵魂能量,形成了一丝神识外放或者说是精神外放的迹象。
这样的神识,应该属于后天之神,是可以修炼的。
在内丹修炼体系当中,“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
“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
当然“识神”的作用不止是用来学习,还能用来分别,也就是探索,“识神”外放,就是为了探索世界,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求知。
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
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
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焕发出恒久的青春,所以最后还是精气神三者结合,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才能结成正果。
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所以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所以,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退变化,人已步入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古人对这点非常重视。
苟子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里说明两个意思:一个是说要注意精、气、神的物质补充:二是强调不可滥耗“三宝”。
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在上古修炼体系当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
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其实就是意志力,精神也就是通过锻炼意志力来修炼,来促进的。
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
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单纯的练气,或者是炼神的修炼者,他们摒弃了练体的阶段,直接练气或者是炼神,其中钱小豪一家,就是炼神一道的支持者。
现在的人明显进入了歧途,他们看不起炼体者,所以他们往往也修炼不到多高的境界。
其实他们陷入了一个误区,炼体确实消耗气血,也就是消耗生命能量,但是,那些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消耗,这些消耗,扩充了人体的潜能。
只要注意补充身体损耗的能量,这样既能够开发身体潜能,巩固身体本源,又能够增强意志力,这样的修炼方法肯定是最好的筑基方法。
但很多人舍不得消耗那点生命能量,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坚持,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意志力,他们往往坚定的摒弃修炼最痛苦的练体过程,直接进入练气,或者炼神阶段,这样一来是方便了,是快捷了,但是却失去了根基。
其实这方面现代人反而不如古人,古代人都想到了补充自身损耗的很多方法,反而是现代人只注重积累,而不注重开拓了。
一个装十斤水的桶,你弄再多的水,他也只能装十斤,而你消耗大量的水,不停的扩充桶的体积,那在当时是消耗了一些水,但以后,却可以装进去十五斤、二十斤的水。
这就是修炼,这个修炼过程是痛苦的,也有可能把水桶撑破,所以很多人就省却了这一个步骤。
而于山没有省却这个步骤,但他却走得太快了,还是让根基没有扎下去,所以此时他应该进补,应该巩固他的基础,也就是重新练体。
神魂力量侵入别人体内,让于山感觉到了另类的体验,此时他才发现,他的境界虽然比这些人高,但他的身体强壮程度,却绝对不如他们。
有了内气的帮助,也许于山的力量比他们要强,耐力也许比他们要长,但于山的身体承载的力量,却不如他们多。
虽然于山先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进行了一些补救,但他没有人指导修炼,已经走了弯路,所以此时修补起来就要事倍功半。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食补或者是药补,食补见效太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药补见效快,却很不容易做到。
《千金方》就说过:“饮食当令节俭,若贪昧伤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这样反不利于健康。
怎样才算“饮食有方”呢?
归纳前人经验,不外乎定时、定量,不偏、不嗜而已。
只有在饮食得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药物滋补的问题。
服用补益药物时,一定要在“辨证施补”的指导下进行,不然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之,合理的食补和药补,对于身体的保养是很重要的。
感受着四个黑衣人身体内部滚滚的精气,于山知道,他们就很精通养生之术,要不然他们的身体不会一点亏损也没有。
他们都应该是被特意培养出来的高手,要不然,修炼到他们这种境界,身体不会没有一点损伤,反而健壮的如同公牛,所以他们肯定有着系统的培养方法。
“有传承就是好啊!”于山不得不感慨。
这么长时间了,这些高手还没有失去判断力,不得不说,这是他们的身体足够强壮。
看着不停绕圈圈的四个人,还有对着四个人熟视无睹的两个藏在帐篷里的人,于山知道,他们都陷入了幻境,但幻境也没法对他们施加更多的影响。
这样的幻境,攻击力就太差了,幻境就是让人进入虚幻的世界,来让人失去控制力,陷入疯狂,最后互相攻击,或者是恐惧而死,最差也能够让人迷路,饥渴而死。
而现在,这些人却没有一丝要陷入疯狂的意思,不要说疯狂了,就算是迷茫,都没有。
“看来是哪里不对啊!”于山开始反思。
能够影响别人的所思所想,最先要影响别人的五感,而这是怎么做到的?
怎么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意志上?
现在于山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神魂力量,随着阴气,侵入别人的识海,进而影响别人是五感。
神魂力量?灵魂力量外放?这不就是道家说的神识外放?
这样的境界,好像境界很高之时才能做到的吧?
于山从来没有想过,他现在就能够做到神识外放的程度,不过,想到鬼修的灵魂能量,好像就是神识能量的初期雏形,这就让于山心头火热起来。
他好像知道了修炼幻术的根本,那就是神识,通过外放灵魂能量,也就是把灵魂能量再次凝练,形成神识,来更好的影响别人的五感,而这也是分神术的一部分。
这个于山在休息寄神术之时,就利用过,寄神术的几个步骤,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分神,分裂神魂,而分裂神魂的开始,就是凝练神魂之力,只有神魂强大了,控制灵活了,能够随意外放了,才能割裂出这部分灵魂,做到分神。
所以,以前于山想要修炼寄神术,根本就是好高骛远,分裂神魂,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一个做不好,就算修成元神了,都有可能对灵魂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就不要说现在于山只是练成了一个阴神。
所以,现在只能打基础,而最基础的就是神识,神识就像是神魂延伸出来的触手,是灵魂能力的高度聚合体,这样的能力,也不是普通魂修能够做到的。
而道家修炼到神识外放的程度,最起码也要进入筑基期,也就是普通修炼者都要走过的境界,练气、筑基、金丹、元婴,这一步步走过来,是很难的。
最起码从明末之后,就没有传出有几人能修成元婴,就算结成金丹的都没有几个,所以,筑基的困难程度也很高,这样一来,能够做到神识外放的人,也就没有几个了。
现在于山触摸到了一点门径,也不过是因为他的灵魂修炼的速度快,这完全是因为通灵术的作用,如果没有通灵术炼化大量阴气,增强他神魂的修为,于山的神魂,绝对达不到现在的程度。
现在于山也没法做到真正的神识外放,他不过是稍微凝练了一下自己散发出的灵魂能量,形成了一丝神识外放或者说是精神外放的迹象。
这样的神识,应该属于后天之神,是可以修炼的。
在内丹修炼体系当中,“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
“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
当然“识神”的作用不止是用来学习,还能用来分别,也就是探索,“识神”外放,就是为了探索世界,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求知。
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
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
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焕发出恒久的青春,所以最后还是精气神三者结合,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才能结成正果。
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所以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所以,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退变化,人已步入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古人对这点非常重视。
苟子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里说明两个意思:一个是说要注意精、气、神的物质补充:二是强调不可滥耗“三宝”。
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在上古修炼体系当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
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其实就是意志力,精神也就是通过锻炼意志力来修炼,来促进的。
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
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