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兼儒墨,合名法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166章 兼儒墨,合名法
虽然萧文对于河水倒不算太过排斥。毕竟考虑到今后要去匈奴人的地盘谈生意,他可能连干净的河水都喝不起,只能喝着那些没有经过加工,味道古怪的牛羊马奶过日子。
只不过,他还是对上官庭芝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听到这疑惑,上官庭芝脸色一边。
他连忙对仆人说道:“蠢货!还不快快给我去烧热汤给客人吃?用井水,记住了!”
听到这话,仆人连忙慌不择路地走出客厅,朝着厨房走去。
看着仆人离开,萧文也放下了手中的水杯,对着上官庭芝道:“上官兄,你是不是对道家和杂家,有什么偏见?”
“偏见?”看着萧文,上官庭芝摇了摇头,说道:“这并非我个人的偏见。只是道家治理的汉国,终究和儒家治理的唐国,不是一路人。”
听到这话,萧文心中也是带着无奈与苦涩。
虽然他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华夏民族观念。可这种观念,其实也就只有他一个人拥有。
至于其他人,例如萧文眼前的上官庭芝,他可不觉得法家治理的秦国和道家治理的汉国是一路人。
或许,儒家之中分成许多学派,上官庭芝恐怕也很少把程朱理学治理的宋国和陆王心学治理的明国,当做自己人吧!
毕竟虽然二十一世纪的华夏人一直鼓吹着华夏的大一统理念。
可这种大一统,其实很多时候都只处于政治上的概念而已。
思想,文化,经济,从来都很难统一。
思想上,中国明代东南沿海,普遍都供奉着妈祖神。而在同时期的京杭运河一线地区,却是闻香教的天下。
而再往西,则是佛教,以及某个不可说教。
当然,在澳门,在台湾,在一些西方传教士经常出现的地方,也有一些人开始接受天主教和基督新教。
例如某些喜欢西方科学技术的士大夫,例如鼎鼎大名的郑芝龙——他的教名为尼古拉。
而在文化上,也是存在着各种歧视链条。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文人墨客,就喜欢黑宋国人,什么拔苗助长,什么守株待兔,各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典故,主人公基本都来自宋国。而在考察了宋国在二十一世纪的位置后不难发现,那个地方如今依旧被黑,成为全国最喜欢偷井盖的省份……
同样的,首都人看不起全国其他地方的人。上海人看不起除了首都人以外的人。当然,在这期间他们也会被某个民众喜欢跑到隔壁省份抓人当食材的省份人民看不起……
至于经济上,环渤海的工业区自己提供煤炭和铁矿发展冶炼。长三角地区也能够通过上海周边省份进行分工。同样,珠三角的经济也是自成体系。
如果不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很难想象诺大的中国,能够在经济上彻底串联到一起,密不可分,离开谁也不行。
因此,在经过了短暂的郁闷后,萧文还是收敛起了不满,对于上官庭芝的态度用一种见怪不怪的情绪对待。
“你为何要儒家的知识才愿意去学?”萧文不甘心地问道。
然而上官庭芝却反问:“你又是为何需要提笔才能写字?”
只有提笔才能写字?
萧文听到这话,不禁感慨。原来对于上官庭芝来说,学派之争和学习的关系已经密切到如同提笔和写字的关系。
无奈,萧文只能说道:“你知道,我不是在求你什么。但是你的女儿的确是块读书的材料。在你这样的宫廷诗人手里,完全是个浪费。难道你希望自己的女儿的才华被白白浪费吗?”
虽然上官婉儿的天赋在历史上大多体现于文学上。而她也是因为文学天赋才被武则天看中。
可之后的日子里,她却在推动中国的教育事业上做出了许多贡献,以至于她死后还获得了文惠的谥号。
而且,萧文认为虽然人那玄而又玄的天赋虽然会让他擅长某样东西,而不擅长其他事物。
可决定某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的,更多是一个人的记忆力,判断力,抗压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想象力,动手能力,情绪控制力,观察力,身体素质等可以量化的方面。
而上官婉儿作为一个文学少女,她自然也拥有强大的记忆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因此,对于萧文来说,只要往能够发挥婉儿长处的方面发展,并且让她做到能干实事,而不至于做宫廷诗人这种阿谀奉承的职业。萧文觉得,这就无愧于自己人民教师的身份了。
看着上官庭芝,萧文说道:“既然如此,我想多问一句。上官兄,如果我能够教导你女儿儒学,你是否就愿意重新让婉儿成为我的学生?”
“哼!”听到这话,上官庭芝重新露出了不屑的表情。
他说道:“我本以为,作为大汉国的少上造,一个能够在暗中操作,把满清八分之一的主力部队轻易打败的人,所说的话必然有几分道理。可没想到,你竟然说出如此狂妄的言论。”
“诚然,你杂家脱胎于道家,又提出了兼儒墨,合名法的口号。但是你们身上,始终有那股让我闻了作呕的道士味道。”
“你这样,又如何能够教导出一个信封儒家的女子出来?我又如何能放心将女儿交给你?”
听到这话,萧文一笑。
可随即,他的表情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只见他的脸上露出了十分严肃的表情,而口中,却突然冒出了无数儒家经典。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段段儒家的经典从萧文这个杂家士人口中说出。这下子,原本傲慢无比的上官庭芝,竟然也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第166章 兼儒墨,合名法
虽然萧文对于河水倒不算太过排斥。毕竟考虑到今后要去匈奴人的地盘谈生意,他可能连干净的河水都喝不起,只能喝着那些没有经过加工,味道古怪的牛羊马奶过日子。
只不过,他还是对上官庭芝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听到这疑惑,上官庭芝脸色一边。
他连忙对仆人说道:“蠢货!还不快快给我去烧热汤给客人吃?用井水,记住了!”
听到这话,仆人连忙慌不择路地走出客厅,朝着厨房走去。
看着仆人离开,萧文也放下了手中的水杯,对着上官庭芝道:“上官兄,你是不是对道家和杂家,有什么偏见?”
“偏见?”看着萧文,上官庭芝摇了摇头,说道:“这并非我个人的偏见。只是道家治理的汉国,终究和儒家治理的唐国,不是一路人。”
听到这话,萧文心中也是带着无奈与苦涩。
虽然他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华夏民族观念。可这种观念,其实也就只有他一个人拥有。
至于其他人,例如萧文眼前的上官庭芝,他可不觉得法家治理的秦国和道家治理的汉国是一路人。
或许,儒家之中分成许多学派,上官庭芝恐怕也很少把程朱理学治理的宋国和陆王心学治理的明国,当做自己人吧!
毕竟虽然二十一世纪的华夏人一直鼓吹着华夏的大一统理念。
可这种大一统,其实很多时候都只处于政治上的概念而已。
思想,文化,经济,从来都很难统一。
思想上,中国明代东南沿海,普遍都供奉着妈祖神。而在同时期的京杭运河一线地区,却是闻香教的天下。
而再往西,则是佛教,以及某个不可说教。
当然,在澳门,在台湾,在一些西方传教士经常出现的地方,也有一些人开始接受天主教和基督新教。
例如某些喜欢西方科学技术的士大夫,例如鼎鼎大名的郑芝龙——他的教名为尼古拉。
而在文化上,也是存在着各种歧视链条。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文人墨客,就喜欢黑宋国人,什么拔苗助长,什么守株待兔,各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典故,主人公基本都来自宋国。而在考察了宋国在二十一世纪的位置后不难发现,那个地方如今依旧被黑,成为全国最喜欢偷井盖的省份……
同样的,首都人看不起全国其他地方的人。上海人看不起除了首都人以外的人。当然,在这期间他们也会被某个民众喜欢跑到隔壁省份抓人当食材的省份人民看不起……
至于经济上,环渤海的工业区自己提供煤炭和铁矿发展冶炼。长三角地区也能够通过上海周边省份进行分工。同样,珠三角的经济也是自成体系。
如果不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很难想象诺大的中国,能够在经济上彻底串联到一起,密不可分,离开谁也不行。
因此,在经过了短暂的郁闷后,萧文还是收敛起了不满,对于上官庭芝的态度用一种见怪不怪的情绪对待。
“你为何要儒家的知识才愿意去学?”萧文不甘心地问道。
然而上官庭芝却反问:“你又是为何需要提笔才能写字?”
只有提笔才能写字?
萧文听到这话,不禁感慨。原来对于上官庭芝来说,学派之争和学习的关系已经密切到如同提笔和写字的关系。
无奈,萧文只能说道:“你知道,我不是在求你什么。但是你的女儿的确是块读书的材料。在你这样的宫廷诗人手里,完全是个浪费。难道你希望自己的女儿的才华被白白浪费吗?”
虽然上官婉儿的天赋在历史上大多体现于文学上。而她也是因为文学天赋才被武则天看中。
可之后的日子里,她却在推动中国的教育事业上做出了许多贡献,以至于她死后还获得了文惠的谥号。
而且,萧文认为虽然人那玄而又玄的天赋虽然会让他擅长某样东西,而不擅长其他事物。
可决定某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的,更多是一个人的记忆力,判断力,抗压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想象力,动手能力,情绪控制力,观察力,身体素质等可以量化的方面。
而上官婉儿作为一个文学少女,她自然也拥有强大的记忆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因此,对于萧文来说,只要往能够发挥婉儿长处的方面发展,并且让她做到能干实事,而不至于做宫廷诗人这种阿谀奉承的职业。萧文觉得,这就无愧于自己人民教师的身份了。
看着上官庭芝,萧文说道:“既然如此,我想多问一句。上官兄,如果我能够教导你女儿儒学,你是否就愿意重新让婉儿成为我的学生?”
“哼!”听到这话,上官庭芝重新露出了不屑的表情。
他说道:“我本以为,作为大汉国的少上造,一个能够在暗中操作,把满清八分之一的主力部队轻易打败的人,所说的话必然有几分道理。可没想到,你竟然说出如此狂妄的言论。”
“诚然,你杂家脱胎于道家,又提出了兼儒墨,合名法的口号。但是你们身上,始终有那股让我闻了作呕的道士味道。”
“你这样,又如何能够教导出一个信封儒家的女子出来?我又如何能放心将女儿交给你?”
听到这话,萧文一笑。
可随即,他的表情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只见他的脸上露出了十分严肃的表情,而口中,却突然冒出了无数儒家经典。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段段儒家的经典从萧文这个杂家士人口中说出。这下子,原本傲慢无比的上官庭芝,竟然也露出了震惊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