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5章 场刊分数和红毯!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元乘坐小船晃悠悠地度过大河,他坐在船头,扶着帮,回头望了一眼刚才站着的河滩,清凌的眼神注视着,乌黑的眼仁里头印着粼粼波光。
再见吧,沉沦着的伙伴们,我要去前方了。
侗寨的风情如一幅画游过。
李元看见那一栋古老的木质结构教学楼时,露出一点欣喜的样子来,嘎吱嘎吱的楼梯,带着斑驳印迹的楼板,还有一颗很古老的铃铛,他伸手拉了绳子,敲了几下,当当当,传出去老远。
李元开始上课了。
他给学生们讲《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家都没有去过草原是不是?但老师去过,老师念书的时候,看到很多古人的诗词里,写到草原。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闭上眼睛想啊,茫茫无际的草原,从你的脚底延伸到你再也看不到的地方,不只是前面,左边、右边,后面,全都是一样,而你一抬头,哇,高天云阔,万里无垠,你就像是这地面上唯一站立着的,没有阻挡,没有困顿,你深深呼吸一口气,赶紧整个世界都被吸了进来,然后再呼出去,仿佛遥远的遥远,也都被你呼出的气吹动……
所以老师就去了草原,跟一些爱好旅游的朋友一起,虽然有很多蚊子,吃的也不合口,草比我想象的高很多很多,但是当你真的站到草原上,你发现会比想象中的,更加伟大,更加开阔,你的心胸似乎也一下子就打开了。”
李元闭着眼,仰着头,张开双臂,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仿佛真的置身于大草原。
下面的学生,瞪着两个眼睛,困惑地看着他。
二球看了眼小花,小小地张开了自己的手臂,怪腔怪调地“噢”了一声,然后扭动着身体。
噗。
这个笑点,是全场通行的。
讲台上的李元是极度发光的——这是当初季铭和文晏最后商定的一个解决办法。为了体现自己喜欢古诗词,就想要只教古诗词,这肯定是不符合中国人设想的,所以原剧本上的这个设计,最早被拿掉。
那么拿掉之后,如何强调李元对诗词的痴迷,这是他做一切的动机和动力,必然要足够强烈,才能有说服力。
方法就是极度地投入到诗词教学中。
李元站在讲台上,必须跟他在讲台下,是两个人。台上的李元是放光的,是激昂的,是诗人附体的,是永不疲惫的——台下的他则温润、书卷气、好奇。
这种对比,足以告诉所有懂得,或者不懂得诗词的人,中国人,或者外国人,都明白李元是如此着迷于这件事情。
“感觉有点平。”菲菲跟成一说道。
“我觉得可能整个节奏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特别剧烈的冲突。”成一调整了一下坐姿:“但看起来也不是很乏味——我还有一点感觉,不知道你有没有,就是整个画面特别饱满,从李元到小学之后,跟学生,跟校长开始有交流之后,好像画面就多了一点什么似的,除了整个构图布局之外,这些看不见的东西,让我会有一些情绪被撩动的感觉。”
“这么玄乎?”
“其实就一点,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更明显。或者干脆就是我搞错了。”
……
山雨淅沥沥,整座侗寨都被蒙上一股雾霭,偶然有炊烟升起,倏忽就被雨幕打散。
李元盘着腿坐在屋檐下面,轻轻左右摇晃着身子,细细地打量了一会儿雨滴摔在地上的模样,啪嗒,炸的四散,哈。他抬起头来,看着远方,有一个村民,穿着蓑衣,匆匆忙忙地往家赶。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小花,知道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么?”
王小花抱着膝头,愣愣地看着地面上,被雨滴砸出的一个一个小坑,摇摇头。
“它就是讲我们这样的山头上,村民去山脚劳动,半山腰有云雾遮掩,所以上面头头汇聚了雨云,大家都发现不了。结果当雨滴滴到了头顶,他们才感受到,哦,下雨了,赶紧回家。”李元深吸了一口气:“是不是特别有生活气息,其实诗歌并不只是书本上的东西,我们可以在生活感受到很多诗歌的画面,就像现在一样。”
“李老师,这首诗会考么?”
这突兀的问,让雨幕似乎都为之一停。
“啊?”李元一派天真喜悦的眼神里,陡然一僵:“不考啊,怎么了?”
虽然是在问,但王小花瞥了他一眼,紧了紧双手。
“不考的诗,连听一听也不愿意?”
王小花沉默的认了。
她已经受够了老师一直在语文课上讲诗词,不学阅读理解,不学造句……诗词,诗词,诗词能当分用么?这种愤怒被李元隐隐的怒气压在她的怀里。
李元看了她一会儿,怒意收敛。
唰。
被压在怀里的愤怒似乎感知到了对方在收敛,王小花突然坐直了,往前探了半个身体:“不考为什么要学,不考就是没有用,没有用为什么要浪费我们的时间?”
像一头怒气冲冲的水牛犊子。
李元似乎被惊到了,他往后仰了仰,张大了眼睛,眨了眨,困惑在他眼底浮现。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有什么东西破裂了,有什么他一直没有发现的真相,被揭露了。
小花咚咚咚地跑走了。
背影慌乱。
李元看了许久她的背影,然后转回雨幕,一样的雨,一样的人,但似乎笼罩这里的,不再是惬意、诗性,而是残酷地撞击——从天而降的雨滴,带着视死如归的气势,撞向地面。
……
菲菲和成一对视了一眼。
果然不是看错。
李元和王小花我进你退,那一段对峙的画面,情绪几乎已经要显形而出了,李元的情绪——最开始他感到惬意的时候,场面随性,甚至是温馨的,当他意识到王小花只愿意学对升学有帮助的东西,进而意识到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的投入和自我感动,似乎只是个泡沫和谎言,他开始愤怒,于是小花瑟瑟。
他收敛,退,小花应激式的爆发,进。
直到最后,雨滴成剑,向地而杀,前面酝酿的所有桃源似的美好,仿佛被吹响了丧钟。
……
评委蕾雅·赛杜出身电影世家,从小在电影的氛围里成长,她是个很有经验的演员,和观察者。在《阿黛尔的生活》里,她贡献的表演同样充满一种平实的浪漫主义的闪光——她比成一更早发现季铭的表演特点。
其实在他出现在河滩边的时候,赛杜就感受到他作为整个画面中心,对整个基底气质的影响。
一直到他讲课。
再到眼前他跟王小花之间,克制的冲突。
赛杜终于确定,季铭这种“八爪鱼式”表演风格,他的情绪是外放的,像很多只触角一样,释放着情绪,也感知着情绪。所以当画面里有对手戏的时候,这种极度的衔接契合,就会让你感受到似乎画面里被冲了灵敏素,各种反应轻微的,或者剧烈的,隐蔽的,或者张牙舞爪,内在的,或者形之于外的,都会在人物脑子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出现了。
这太特别了,有点像是被局部提高了刷新率一样,流畅度和说服力,以倍计增长。
她身边坐着的就是文晏,文导其实在剪到最后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实她某种意义上,将季铭的情绪蔓延作为了一个主核心,围绕着这个主核心来做剪切,就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也超乎想象的,留下了一部更为纯净的电影。
影院里数百名观众,一部分开始踩到影片节奏,观影体验渐渐舒适起来。
另一部分在前三十分钟后,渐渐有些不耐,尤其是外国观众,诗词是个重要的门槛,并非所有人能够克服——有一个人离场了。
电影的流畅性毋庸置疑,除了运镜上的功力,内在的情绪联系,也将所有切换联系在一起。
李元被校长谈话了。
开始跟村民有教学理念上的冲突。
跟王小花的简短对峙,开始撕裂这个桃花源的假象,由他的自欺欺人编织成的假象——他从二球那里听到了遇仙降的故事,如此诗意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侗族的祖先,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爬到遇仙降上去采集草药,不小心滑了一跤,就要掉下山崖的时候,一个仙人出现了,他带着她行走苍天之上,朝碧梧暮沧海,见惯人间沧海桑田,月升日落。
他采集日月之菁,让女子服下,将她带回了遇仙降之后,消散而去。
魂牵梦萦的女子,对着苍山云海,唱出了深情动听的呼唤——这就是侗族大歌的最初模样。
回到山寨的女子发现自己怀孕了,被先民族群驱逐之后,她一个人搬到了遇仙降的山脚下,渐渐的,有逃难的人来了,有山民来了……他们一起劳作,一起唱歌,就形成了现在的侗寨。
李元痴了。
他爬上了遇仙降。
那里有一颗粗壮的歪脖树,树上有一只银的风铃,风铃被一条红色的布带帮着,在风里飘舞、叮咚。
季铭奉献了第一段获得全场掌声的表演。
放纵的李元,几乎与天地共舞,季铭这种“情绪八爪鱼式“表演方式,发挥的淋漓尽致,对象是人的时候,一种精细的控制是不可缺少的,尤其跟素人小孩合作,更是要求高。但此时,一个人,跟天云,跟远山,跟雾霭,几乎完全释放出他内心的能量来,他愤怒,他委屈,他沉默……季铭拍这段戏的时候,几乎心力衰竭。
最终一切归于孤寂。
李元把喝空的二锅头放进自己的口袋,歪着头,抿着嘴,拍了拍:“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哧!
有不少人笑了。
甚至还有人二度鼓掌,估计是个环保主义者。
电影演到这里,大概过了三分之一还多,仍然坐得住的,估计已经适应了这种“中国化”的冲突表达——在西方电影里,常常看到声嘶力竭的爆发,大特写,镜头怼在你眼前,情绪如喷火一样,冲到观众脑子里,给你最直接的震撼和共鸣。
当然国外也有沉郁内敛的方式,就像《教父》里,当德尼罗见到女儿为他挡枪而死的时候,那种沉默但极致悲痛的情感张力,也是极为震撼人心的。
这些,现在的中国电影里也有很多,因为现代戏剧的表演法,大致是国外传来的。
但是李元在遇仙降上的这一段情绪释放。
非常中国。
你看李白,其实郁郁不得志,但诗词里头全是仙啊,三千尺啊,摘星辰啊。
你看杜甫,拮据无比,依旧铁笔如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生活穷困,依然豪迈大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再看谭嗣同,饮恨之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万般情绪,都可以在大开大合之间,无比精准地表达出来。
诗人文人的傲骨,让他们哪怕是负面情绪,也必须得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来释放。
李元就是,他没有对着山崖大吼大叫,说你们怎么这么有眼无珠,鼠目寸光,汲汲营营,你们都是垃圾,你们都该死,你们跟猪马牛羊那些家畜没有区别,全是坐吃等死。
他和天地对诗,也和天地对峙,我也伟大,我也渺小,我抱成一团在山风里,寂寞成一块石头时,难道该悲伤的只有我自己么?
……
“这一小段有另一种中国电影的样子。”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贾导,突然跟身边的徐铮说了一句。
徐铮点点头:“跟印象里的中国电影,非常不同?”
“至少戛纳这边会这么觉得,挺冒险的。这种表演方式,很容易就过头,有点像是我们的那些魔幻仙侠电影电视剧,如果你没法把表面上的东西拨开,把里头的内涵拿出来,就成了闹剧了。”
“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
“不能说很完美。”贾导摇摇头:“但是是个很有价值的表演,值得再往里头发掘。”
他顿了顿,想了一下:“我觉得尤其是现代人群,普通人,一般人,你,我,身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啧,不知道怎么描述了,就说风骨吧,一般人,为了糊口而汲汲营营的一般人,他们身上肯定也有这些东西的,这是文化背景必然赋予我们的,所以这个风骨在他们身上哪里呢?该怎么呈现?肯定不是简单的,什么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或者匹夫之勇,太难。”
徐铮品了品:“我觉得文导,或者季铭,未必就有这个意识。可能就是这个题材,然后带出来了这种表演方式,你可能不太知道,季铭这个演员,是很神奇的,抠剧本抠剧情背景的能力,非常强,每次都能特别密切地融进去。这回我觉得可能就是他从剧情里,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来现在这一套表演方式。至于什么中国化,甚至你说的那些,也许并不在他的考量之中。”
“但事实上,他给国际社会贡献了一种新的中国电影的面貌,至少是一个轮廓清晰的影子。而且这个方向,确实很有挖掘的余地。”
“你等下可以跟他聊聊。”
徐铮觉得贾导口气有点随意了,动不动就中国电影的新样子,贡献了另一种面貌,这帽子太大了。
季铭不一定戴的住,也不一定想要戴。
表演不管是什么国的,什么化的,其实只有好的坏的两种而已——因为它是中国化,所以它就没好没坏,只有意义了么?
徐铮摇摇头。
电影在继续。
李元知道了风铃是王小花父母的定情信物,他试图用这种诗性的爱情来感召王小花,但适得其反。整个侗寨对他的挤压也越来越强——文晏的最终版本里头,完全抛弃了一个群像戏的塑造方向,侗寨村民、校长、其他学生,都成李元眼里,撕下面具的“城市人”。他们视孩子的主课成绩为最高,他们指责“不务正业”的人群,他们拥有合乎世俗标准的三观。
让李元重新感受到在城市的逼迫。
支教老师王燕的出现,是契机。
她以对两种观念都十分熟悉的娴熟姿态,游走处置,缓和了矛盾,也给了李元一个喘息的机会。
在教室里,王燕和李元之间的交谈。
她像一个矿工一样,把李元和王小花内心的东西,都给挖了出来,然后放在一块给李元看,看,你跟她的一样——李元震惊,震惊于发现自己就是他所愤恨的那种人,拿自己的标准去框住旁人,还以为是带着别人解脱,其实不过是争夺猎物,夺来了,于是自我满足了,这种变质的物欲,和他讨厌的那些普通人,如出一辙。
丑陋。
这一段对手戏,是整部戏里头冲突最大的,齐西的表现非常好,松紧适度,快打的时候只见残影,慢打的时候,韵味十足。季铭则更为有挑战,他站在光影里面,所有内心的,表面的冲突,都跟自然光影相互辉映。
在意识到自己丑陋的时候,他躲进阴暗里,内心冲突的时候,光暗线在他脸上游走。
配以表情的控制,肢体的控制。
简直像是一头困兽,时而从人形皮囊里爬出来,时而又被镇压进去。
戏剧感极致强烈。
这一次的鼓掌,是由前排的专业人士带动的,被震撼的其他观众,随之应和,于是蔚然大观。
至此,李元的心态变化,从进入到一个想象中的桃花源,到开始意识到假象背后的现实,再深一步,从这现实里看到自己内心的现实,他已经处于一个崩溃的,自我否定的边缘。
齐西建议他和小花一起去遇仙降上聊一聊,那里对两人都有特殊的意义。
二上遇仙降,与其是说李元跟小花的交流,不如说是李元跟自己的交流——小花就是以前的他,一个为自己假造了桃花源的人,以为只要进入其中,就可以获得抚慰和圆满。
李元试图从小花身上,找到真正自我和解的方法。
他寻找到了个合唱比赛的机会,如果能够得到省级奖项,就可以加分进入县里的中心学校就读。
合唱环节颇有致敬《放牛班的春天》的意味。
李元苦心孤诣地让王小花真正愿意表达出对唱侗歌的热情——而不仅仅是为了一开始的加分。在乘着老旧但干净的小巴、穿过山林荒坡的绿皮火车去往县里、省里参加一次次比赛的过程中,小花儿渐渐感受到和大家一起唱歌,一起努力的幸福。
得了第二名的合唱队载誉而归。
庆祝的时候,小花儿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风铃来,说是铁的,不是银的,买不起银的,想要跟老师一起挂到遇仙降上去。第三次上遇仙降,李元看着王小花跟阿爸阿娘说自己唱歌拿奖了,开朗活泼满足——他自己看着两个挂的高低不同的风铃,伸手过去弹了一下。
叮!
小花儿回头过来,露出粲然笑容。
结尾是李元办了个诗社,带着学生们在山坡上背诗,小花儿和几个女孩子,还有混在其中的二球,在另一边唱着侗歌,阳光洒落,白花青草,远山近水……
最后也没有明示,李元是否从小花的改变中得到了自我和解的秘钥。
是抛除幻想,拥抱现实?
是解放内心,宽容自己?
是爱在心间,为人为己?
这就要交给看电影的人了。
……
放映结束后的掌声,还是相当热烈的。
很多外国影人和季铭拥抱,赞扬他奉献了让人惊叹的演出,当然也有相对直率一点的,说电影略显平淡,创意不足,而且有些虎头蛇尾,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好的属于季铭的作品。
一概照单全收。
如文晏在企鹅影视大会之后,跟季铭见面的时候,就是传魔幻绯闻那一次,她说了剪片的思路和考量,再加上最后的减法。其实她跟季铭都已经有准备,这不会是一部水桶式的电影,面面俱到,他们放弃了很多,比如原先李元跟小花的冲突会更剧烈,和解的过程也会有更多现实性的刻画,但后面都被斩掉了。
保留下来的,是纯净的人物心理变迁,是饱满的情绪填充画面,是恬静自持的推进底色。
不失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这是季铭自己的评价。
播完之后,固然有采访,但其实整体的发酵,还在第二天——因为这一天的主角另有其人,克里斯托弗·诺兰驾临戛纳,为重制的70mm《2001:太空漫步》站台,以及开办自己的大师班。当然,随后《太阳之女》,女性影人的集体亮相,也颇为吸睛。
第二天,场刊给出了评分:2.8分。
这不是个特别出彩的分数,但是同一天首映的,被女性电影人活动盛大支持的《太阳之女》,只有1分。
对比如此强烈。
《好莱坞报道者》非常直白地说:“早晨首映的《遇仙降》,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她是我们在电影节上喜欢并希望看到的电影作品。而同为女性导演,且为女性题材,所以得到凯特·布兰切特领衔支持的《太阳之女》,俗套、无味、生硬,完全浪费了观众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颇为讽刺。女性导演们,或许不应该迷恋题材的正确性。”
《银幕》的评价要积极的多:“《遇仙降》重复使用了一个被传说赋予特殊色彩的地点意象,主演每一次的关键改变都在这里发生,所谓遇见神灵的地方,导演显然意有所指,神灵,就是我们坦诚而不加掩饰的内心——复杂、多变和善意隐藏自己的现代人,往往无法认清自己真实的想法,或许真的有一个神灵在,我们将会可以更坦率面对自己,并发现我们真实存在的问题。
导演试图讨论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的课题,一个迷恋小众文艺体裁的主角,一个深山村寨里的少数民族少女,一个学心理学的全职主妇,却坚持每年支教。它饱含我们所不熟悉的一些中国哲学,以及对《放牛班的春天》致敬的合唱队情节。等等这一切,被导演用同一个问题内核联系在一起,共同绘制出一个富于印象派意味的故事图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年轻的男主角在合乎年龄和超越年龄的不同表演层次上,都贡献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
电影,值得一看。”
这两份场刊除了电影的分数和评价之外,还包括昨天的单日最佳红毯——尽管这些红毯位置是可以买卖的,但要么是生意不好,要么是季铭的红毯本身颇有人气——他昨天的湖蓝造型再度进入top3之列。
编剧评价他“这位中国男明星展现了令人生畏的红毯表现力,昨天比红地毯更闪耀的,是他灿烂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神——一如他在电影中的表演。假如你看过他开幕式红毯的表现,你将无法不好奇,他到底还有多少不同的面孔可以发掘,是否都如开幕式和昨天一样迷人?或许,他应该多走几次红毯。”
季铭笑着摇头,算是完成任务了。
“昨天观众采访出来了?”
“6台的视频采访,采了五个观众,四个是国外的,一个是国内的。”林冉把pad递过来。
季铭也没问林冉,就点开自己看。
第一个是个外国老太太。
“……我想要格外地强调一下,尽管我从来没有读过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但当我注意到字幕的时候,我惊叹于它的美丽。这真的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打算回去找一找关于它的作品,好好读一读……”
好眼光,这些翻译,来头可不小。
李元乘坐小船晃悠悠地度过大河,他坐在船头,扶着帮,回头望了一眼刚才站着的河滩,清凌的眼神注视着,乌黑的眼仁里头印着粼粼波光。
再见吧,沉沦着的伙伴们,我要去前方了。
侗寨的风情如一幅画游过。
李元看见那一栋古老的木质结构教学楼时,露出一点欣喜的样子来,嘎吱嘎吱的楼梯,带着斑驳印迹的楼板,还有一颗很古老的铃铛,他伸手拉了绳子,敲了几下,当当当,传出去老远。
李元开始上课了。
他给学生们讲《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家都没有去过草原是不是?但老师去过,老师念书的时候,看到很多古人的诗词里,写到草原。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闭上眼睛想啊,茫茫无际的草原,从你的脚底延伸到你再也看不到的地方,不只是前面,左边、右边,后面,全都是一样,而你一抬头,哇,高天云阔,万里无垠,你就像是这地面上唯一站立着的,没有阻挡,没有困顿,你深深呼吸一口气,赶紧整个世界都被吸了进来,然后再呼出去,仿佛遥远的遥远,也都被你呼出的气吹动……
所以老师就去了草原,跟一些爱好旅游的朋友一起,虽然有很多蚊子,吃的也不合口,草比我想象的高很多很多,但是当你真的站到草原上,你发现会比想象中的,更加伟大,更加开阔,你的心胸似乎也一下子就打开了。”
李元闭着眼,仰着头,张开双臂,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仿佛真的置身于大草原。
下面的学生,瞪着两个眼睛,困惑地看着他。
二球看了眼小花,小小地张开了自己的手臂,怪腔怪调地“噢”了一声,然后扭动着身体。
噗。
这个笑点,是全场通行的。
讲台上的李元是极度发光的——这是当初季铭和文晏最后商定的一个解决办法。为了体现自己喜欢古诗词,就想要只教古诗词,这肯定是不符合中国人设想的,所以原剧本上的这个设计,最早被拿掉。
那么拿掉之后,如何强调李元对诗词的痴迷,这是他做一切的动机和动力,必然要足够强烈,才能有说服力。
方法就是极度地投入到诗词教学中。
李元站在讲台上,必须跟他在讲台下,是两个人。台上的李元是放光的,是激昂的,是诗人附体的,是永不疲惫的——台下的他则温润、书卷气、好奇。
这种对比,足以告诉所有懂得,或者不懂得诗词的人,中国人,或者外国人,都明白李元是如此着迷于这件事情。
“感觉有点平。”菲菲跟成一说道。
“我觉得可能整个节奏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特别剧烈的冲突。”成一调整了一下坐姿:“但看起来也不是很乏味——我还有一点感觉,不知道你有没有,就是整个画面特别饱满,从李元到小学之后,跟学生,跟校长开始有交流之后,好像画面就多了一点什么似的,除了整个构图布局之外,这些看不见的东西,让我会有一些情绪被撩动的感觉。”
“这么玄乎?”
“其实就一点,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更明显。或者干脆就是我搞错了。”
……
山雨淅沥沥,整座侗寨都被蒙上一股雾霭,偶然有炊烟升起,倏忽就被雨幕打散。
李元盘着腿坐在屋檐下面,轻轻左右摇晃着身子,细细地打量了一会儿雨滴摔在地上的模样,啪嗒,炸的四散,哈。他抬起头来,看着远方,有一个村民,穿着蓑衣,匆匆忙忙地往家赶。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小花,知道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么?”
王小花抱着膝头,愣愣地看着地面上,被雨滴砸出的一个一个小坑,摇摇头。
“它就是讲我们这样的山头上,村民去山脚劳动,半山腰有云雾遮掩,所以上面头头汇聚了雨云,大家都发现不了。结果当雨滴滴到了头顶,他们才感受到,哦,下雨了,赶紧回家。”李元深吸了一口气:“是不是特别有生活气息,其实诗歌并不只是书本上的东西,我们可以在生活感受到很多诗歌的画面,就像现在一样。”
“李老师,这首诗会考么?”
这突兀的问,让雨幕似乎都为之一停。
“啊?”李元一派天真喜悦的眼神里,陡然一僵:“不考啊,怎么了?”
虽然是在问,但王小花瞥了他一眼,紧了紧双手。
“不考的诗,连听一听也不愿意?”
王小花沉默的认了。
她已经受够了老师一直在语文课上讲诗词,不学阅读理解,不学造句……诗词,诗词,诗词能当分用么?这种愤怒被李元隐隐的怒气压在她的怀里。
李元看了她一会儿,怒意收敛。
唰。
被压在怀里的愤怒似乎感知到了对方在收敛,王小花突然坐直了,往前探了半个身体:“不考为什么要学,不考就是没有用,没有用为什么要浪费我们的时间?”
像一头怒气冲冲的水牛犊子。
李元似乎被惊到了,他往后仰了仰,张大了眼睛,眨了眨,困惑在他眼底浮现。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有什么东西破裂了,有什么他一直没有发现的真相,被揭露了。
小花咚咚咚地跑走了。
背影慌乱。
李元看了许久她的背影,然后转回雨幕,一样的雨,一样的人,但似乎笼罩这里的,不再是惬意、诗性,而是残酷地撞击——从天而降的雨滴,带着视死如归的气势,撞向地面。
……
菲菲和成一对视了一眼。
果然不是看错。
李元和王小花我进你退,那一段对峙的画面,情绪几乎已经要显形而出了,李元的情绪——最开始他感到惬意的时候,场面随性,甚至是温馨的,当他意识到王小花只愿意学对升学有帮助的东西,进而意识到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的投入和自我感动,似乎只是个泡沫和谎言,他开始愤怒,于是小花瑟瑟。
他收敛,退,小花应激式的爆发,进。
直到最后,雨滴成剑,向地而杀,前面酝酿的所有桃源似的美好,仿佛被吹响了丧钟。
……
评委蕾雅·赛杜出身电影世家,从小在电影的氛围里成长,她是个很有经验的演员,和观察者。在《阿黛尔的生活》里,她贡献的表演同样充满一种平实的浪漫主义的闪光——她比成一更早发现季铭的表演特点。
其实在他出现在河滩边的时候,赛杜就感受到他作为整个画面中心,对整个基底气质的影响。
一直到他讲课。
再到眼前他跟王小花之间,克制的冲突。
赛杜终于确定,季铭这种“八爪鱼式”表演风格,他的情绪是外放的,像很多只触角一样,释放着情绪,也感知着情绪。所以当画面里有对手戏的时候,这种极度的衔接契合,就会让你感受到似乎画面里被冲了灵敏素,各种反应轻微的,或者剧烈的,隐蔽的,或者张牙舞爪,内在的,或者形之于外的,都会在人物脑子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出现了。
这太特别了,有点像是被局部提高了刷新率一样,流畅度和说服力,以倍计增长。
她身边坐着的就是文晏,文导其实在剪到最后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实她某种意义上,将季铭的情绪蔓延作为了一个主核心,围绕着这个主核心来做剪切,就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也超乎想象的,留下了一部更为纯净的电影。
影院里数百名观众,一部分开始踩到影片节奏,观影体验渐渐舒适起来。
另一部分在前三十分钟后,渐渐有些不耐,尤其是外国观众,诗词是个重要的门槛,并非所有人能够克服——有一个人离场了。
电影的流畅性毋庸置疑,除了运镜上的功力,内在的情绪联系,也将所有切换联系在一起。
李元被校长谈话了。
开始跟村民有教学理念上的冲突。
跟王小花的简短对峙,开始撕裂这个桃花源的假象,由他的自欺欺人编织成的假象——他从二球那里听到了遇仙降的故事,如此诗意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侗族的祖先,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爬到遇仙降上去采集草药,不小心滑了一跤,就要掉下山崖的时候,一个仙人出现了,他带着她行走苍天之上,朝碧梧暮沧海,见惯人间沧海桑田,月升日落。
他采集日月之菁,让女子服下,将她带回了遇仙降之后,消散而去。
魂牵梦萦的女子,对着苍山云海,唱出了深情动听的呼唤——这就是侗族大歌的最初模样。
回到山寨的女子发现自己怀孕了,被先民族群驱逐之后,她一个人搬到了遇仙降的山脚下,渐渐的,有逃难的人来了,有山民来了……他们一起劳作,一起唱歌,就形成了现在的侗寨。
李元痴了。
他爬上了遇仙降。
那里有一颗粗壮的歪脖树,树上有一只银的风铃,风铃被一条红色的布带帮着,在风里飘舞、叮咚。
季铭奉献了第一段获得全场掌声的表演。
放纵的李元,几乎与天地共舞,季铭这种“情绪八爪鱼式“表演方式,发挥的淋漓尽致,对象是人的时候,一种精细的控制是不可缺少的,尤其跟素人小孩合作,更是要求高。但此时,一个人,跟天云,跟远山,跟雾霭,几乎完全释放出他内心的能量来,他愤怒,他委屈,他沉默……季铭拍这段戏的时候,几乎心力衰竭。
最终一切归于孤寂。
李元把喝空的二锅头放进自己的口袋,歪着头,抿着嘴,拍了拍:“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哧!
有不少人笑了。
甚至还有人二度鼓掌,估计是个环保主义者。
电影演到这里,大概过了三分之一还多,仍然坐得住的,估计已经适应了这种“中国化”的冲突表达——在西方电影里,常常看到声嘶力竭的爆发,大特写,镜头怼在你眼前,情绪如喷火一样,冲到观众脑子里,给你最直接的震撼和共鸣。
当然国外也有沉郁内敛的方式,就像《教父》里,当德尼罗见到女儿为他挡枪而死的时候,那种沉默但极致悲痛的情感张力,也是极为震撼人心的。
这些,现在的中国电影里也有很多,因为现代戏剧的表演法,大致是国外传来的。
但是李元在遇仙降上的这一段情绪释放。
非常中国。
你看李白,其实郁郁不得志,但诗词里头全是仙啊,三千尺啊,摘星辰啊。
你看杜甫,拮据无比,依旧铁笔如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生活穷困,依然豪迈大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再看谭嗣同,饮恨之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万般情绪,都可以在大开大合之间,无比精准地表达出来。
诗人文人的傲骨,让他们哪怕是负面情绪,也必须得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来释放。
李元就是,他没有对着山崖大吼大叫,说你们怎么这么有眼无珠,鼠目寸光,汲汲营营,你们都是垃圾,你们都该死,你们跟猪马牛羊那些家畜没有区别,全是坐吃等死。
他和天地对诗,也和天地对峙,我也伟大,我也渺小,我抱成一团在山风里,寂寞成一块石头时,难道该悲伤的只有我自己么?
……
“这一小段有另一种中国电影的样子。”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贾导,突然跟身边的徐铮说了一句。
徐铮点点头:“跟印象里的中国电影,非常不同?”
“至少戛纳这边会这么觉得,挺冒险的。这种表演方式,很容易就过头,有点像是我们的那些魔幻仙侠电影电视剧,如果你没法把表面上的东西拨开,把里头的内涵拿出来,就成了闹剧了。”
“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
“不能说很完美。”贾导摇摇头:“但是是个很有价值的表演,值得再往里头发掘。”
他顿了顿,想了一下:“我觉得尤其是现代人群,普通人,一般人,你,我,身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啧,不知道怎么描述了,就说风骨吧,一般人,为了糊口而汲汲营营的一般人,他们身上肯定也有这些东西的,这是文化背景必然赋予我们的,所以这个风骨在他们身上哪里呢?该怎么呈现?肯定不是简单的,什么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或者匹夫之勇,太难。”
徐铮品了品:“我觉得文导,或者季铭,未必就有这个意识。可能就是这个题材,然后带出来了这种表演方式,你可能不太知道,季铭这个演员,是很神奇的,抠剧本抠剧情背景的能力,非常强,每次都能特别密切地融进去。这回我觉得可能就是他从剧情里,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来现在这一套表演方式。至于什么中国化,甚至你说的那些,也许并不在他的考量之中。”
“但事实上,他给国际社会贡献了一种新的中国电影的面貌,至少是一个轮廓清晰的影子。而且这个方向,确实很有挖掘的余地。”
“你等下可以跟他聊聊。”
徐铮觉得贾导口气有点随意了,动不动就中国电影的新样子,贡献了另一种面貌,这帽子太大了。
季铭不一定戴的住,也不一定想要戴。
表演不管是什么国的,什么化的,其实只有好的坏的两种而已——因为它是中国化,所以它就没好没坏,只有意义了么?
徐铮摇摇头。
电影在继续。
李元知道了风铃是王小花父母的定情信物,他试图用这种诗性的爱情来感召王小花,但适得其反。整个侗寨对他的挤压也越来越强——文晏的最终版本里头,完全抛弃了一个群像戏的塑造方向,侗寨村民、校长、其他学生,都成李元眼里,撕下面具的“城市人”。他们视孩子的主课成绩为最高,他们指责“不务正业”的人群,他们拥有合乎世俗标准的三观。
让李元重新感受到在城市的逼迫。
支教老师王燕的出现,是契机。
她以对两种观念都十分熟悉的娴熟姿态,游走处置,缓和了矛盾,也给了李元一个喘息的机会。
在教室里,王燕和李元之间的交谈。
她像一个矿工一样,把李元和王小花内心的东西,都给挖了出来,然后放在一块给李元看,看,你跟她的一样——李元震惊,震惊于发现自己就是他所愤恨的那种人,拿自己的标准去框住旁人,还以为是带着别人解脱,其实不过是争夺猎物,夺来了,于是自我满足了,这种变质的物欲,和他讨厌的那些普通人,如出一辙。
丑陋。
这一段对手戏,是整部戏里头冲突最大的,齐西的表现非常好,松紧适度,快打的时候只见残影,慢打的时候,韵味十足。季铭则更为有挑战,他站在光影里面,所有内心的,表面的冲突,都跟自然光影相互辉映。
在意识到自己丑陋的时候,他躲进阴暗里,内心冲突的时候,光暗线在他脸上游走。
配以表情的控制,肢体的控制。
简直像是一头困兽,时而从人形皮囊里爬出来,时而又被镇压进去。
戏剧感极致强烈。
这一次的鼓掌,是由前排的专业人士带动的,被震撼的其他观众,随之应和,于是蔚然大观。
至此,李元的心态变化,从进入到一个想象中的桃花源,到开始意识到假象背后的现实,再深一步,从这现实里看到自己内心的现实,他已经处于一个崩溃的,自我否定的边缘。
齐西建议他和小花一起去遇仙降上聊一聊,那里对两人都有特殊的意义。
二上遇仙降,与其是说李元跟小花的交流,不如说是李元跟自己的交流——小花就是以前的他,一个为自己假造了桃花源的人,以为只要进入其中,就可以获得抚慰和圆满。
李元试图从小花身上,找到真正自我和解的方法。
他寻找到了个合唱比赛的机会,如果能够得到省级奖项,就可以加分进入县里的中心学校就读。
合唱环节颇有致敬《放牛班的春天》的意味。
李元苦心孤诣地让王小花真正愿意表达出对唱侗歌的热情——而不仅仅是为了一开始的加分。在乘着老旧但干净的小巴、穿过山林荒坡的绿皮火车去往县里、省里参加一次次比赛的过程中,小花儿渐渐感受到和大家一起唱歌,一起努力的幸福。
得了第二名的合唱队载誉而归。
庆祝的时候,小花儿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风铃来,说是铁的,不是银的,买不起银的,想要跟老师一起挂到遇仙降上去。第三次上遇仙降,李元看着王小花跟阿爸阿娘说自己唱歌拿奖了,开朗活泼满足——他自己看着两个挂的高低不同的风铃,伸手过去弹了一下。
叮!
小花儿回头过来,露出粲然笑容。
结尾是李元办了个诗社,带着学生们在山坡上背诗,小花儿和几个女孩子,还有混在其中的二球,在另一边唱着侗歌,阳光洒落,白花青草,远山近水……
最后也没有明示,李元是否从小花的改变中得到了自我和解的秘钥。
是抛除幻想,拥抱现实?
是解放内心,宽容自己?
是爱在心间,为人为己?
这就要交给看电影的人了。
……
放映结束后的掌声,还是相当热烈的。
很多外国影人和季铭拥抱,赞扬他奉献了让人惊叹的演出,当然也有相对直率一点的,说电影略显平淡,创意不足,而且有些虎头蛇尾,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好的属于季铭的作品。
一概照单全收。
如文晏在企鹅影视大会之后,跟季铭见面的时候,就是传魔幻绯闻那一次,她说了剪片的思路和考量,再加上最后的减法。其实她跟季铭都已经有准备,这不会是一部水桶式的电影,面面俱到,他们放弃了很多,比如原先李元跟小花的冲突会更剧烈,和解的过程也会有更多现实性的刻画,但后面都被斩掉了。
保留下来的,是纯净的人物心理变迁,是饱满的情绪填充画面,是恬静自持的推进底色。
不失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这是季铭自己的评价。
播完之后,固然有采访,但其实整体的发酵,还在第二天——因为这一天的主角另有其人,克里斯托弗·诺兰驾临戛纳,为重制的70mm《2001:太空漫步》站台,以及开办自己的大师班。当然,随后《太阳之女》,女性影人的集体亮相,也颇为吸睛。
第二天,场刊给出了评分:2.8分。
这不是个特别出彩的分数,但是同一天首映的,被女性电影人活动盛大支持的《太阳之女》,只有1分。
对比如此强烈。
《好莱坞报道者》非常直白地说:“早晨首映的《遇仙降》,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她是我们在电影节上喜欢并希望看到的电影作品。而同为女性导演,且为女性题材,所以得到凯特·布兰切特领衔支持的《太阳之女》,俗套、无味、生硬,完全浪费了观众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颇为讽刺。女性导演们,或许不应该迷恋题材的正确性。”
《银幕》的评价要积极的多:“《遇仙降》重复使用了一个被传说赋予特殊色彩的地点意象,主演每一次的关键改变都在这里发生,所谓遇见神灵的地方,导演显然意有所指,神灵,就是我们坦诚而不加掩饰的内心——复杂、多变和善意隐藏自己的现代人,往往无法认清自己真实的想法,或许真的有一个神灵在,我们将会可以更坦率面对自己,并发现我们真实存在的问题。
导演试图讨论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的课题,一个迷恋小众文艺体裁的主角,一个深山村寨里的少数民族少女,一个学心理学的全职主妇,却坚持每年支教。它饱含我们所不熟悉的一些中国哲学,以及对《放牛班的春天》致敬的合唱队情节。等等这一切,被导演用同一个问题内核联系在一起,共同绘制出一个富于印象派意味的故事图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年轻的男主角在合乎年龄和超越年龄的不同表演层次上,都贡献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
电影,值得一看。”
这两份场刊除了电影的分数和评价之外,还包括昨天的单日最佳红毯——尽管这些红毯位置是可以买卖的,但要么是生意不好,要么是季铭的红毯本身颇有人气——他昨天的湖蓝造型再度进入top3之列。
编剧评价他“这位中国男明星展现了令人生畏的红毯表现力,昨天比红地毯更闪耀的,是他灿烂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神——一如他在电影中的表演。假如你看过他开幕式红毯的表现,你将无法不好奇,他到底还有多少不同的面孔可以发掘,是否都如开幕式和昨天一样迷人?或许,他应该多走几次红毯。”
季铭笑着摇头,算是完成任务了。
“昨天观众采访出来了?”
“6台的视频采访,采了五个观众,四个是国外的,一个是国内的。”林冉把pad递过来。
季铭也没问林冉,就点开自己看。
第一个是个外国老太太。
“……我想要格外地强调一下,尽管我从来没有读过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但当我注意到字幕的时候,我惊叹于它的美丽。这真的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打算回去找一找关于它的作品,好好读一读……”
好眼光,这些翻译,来头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