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小说网 > 乱世栋梁 > 第九十一章 心情

第九十一章 心情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清晨,旭日即将东升,无风,寒山堰西,广袤湖面如镜,倒映着漫天朝霞。

    恍惚间,仿佛天地融为一体,也不知哪里是分界线。

    这就是有名的寒山美景:彭城鉴(鉴即镜子),在无风的清晨就会出现,人们站在寒山上,便能将这美景尽收眼底。

    之所以要在清晨,是因为此时靠泊在港区的船只并未出动,所以湖面平静。

    而在寒山之北、寒山北城以北,又有另一个别样美景,与“彭城鉴”形成鲜明的对比。

    那就是“鱼鳞鉴”。

    寒山北城外,有大量的鱼塘,此时,鱼塘水面如同湖面一般,同样倒映着漫天朝霞,只不过这由无数鱼塘构成的镜子却有大量“裂纹”。

    那是鱼塘之间的塘埂,四通八达,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块镜子上的裂纹,或者让大量鱼塘看上去像是一片片鱼鳞,洒落在辽阔大地上。

    左右两块“镜子”,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一个是完整,一个是破碎,但都美轮美奂,让人看了只觉心情愉悦。

    寒山之上,观景台上阁楼各层几乎人满为患,昨晚便在附近馆舍住下的客人们,如愿看到了秀丽美景。

    心旷神怡之际,自然是诗兴大发,亦或是要泼墨挥毫,将美景留在纸上。

    陪同客人观景的公廨官吏,同样一饱眼福,其中便包括功曹参军颜之推及其同僚。

    阁楼四面开窗,所以寒山周围景色尽收眼底,别人都聚集在北窗、西窗处看风景,颜之推拎着一壶酒,靠在东窗围栏上,看日出。

    泗水自西向东流淌,而前方是一片原野,天野苍茫之际,一轮红日跃出地平线。

    朝阳初现,阳光并不夺目,打着酒嗝的颜之推,看着如同鸡蛋黄的朝阳,以及一览无余的广袤大地,只觉心旷神怡。

    寒山上观景台,属于一个建筑群中的高台建筑,这片建筑群隶属于州廨,算是官私兼顾的‘公共场所’。

    其中,既有对内“公务接待”的馆舍,也有对外经营的“客栈”。

    即便是平民,只要舍得花钱,晚上在这里过夜也是没问题的。

    亦或是早些起来,赶在天亮前上山到这里,也一样可以观赏美景。

    阁楼下,‘公众观景处’,就聚集着大量百姓,在各处围栏后不断走动,欣赏着美景。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处一地,却自得其乐,互不影响。

    颜之推很喜欢这种感觉,认为蕴含着“人情味”。

    以寒山这座山为例,上面有不少亭台楼阁,据说最初是箭楼、瞭望台之类的军用建筑,后来纷纷改为民用。

    作为景点对外开放,且不收费。

    无论贵贱,都可以登山,游人们上了山,沿着一条条铺设好的道路,到各处亭台楼阁游览。

    其中一些地方,允许小商贩摆摊(公廨收摊位费),兜售食物、饮料,并有公廨吏员、白直值守,并有兵卒沿着道路巡视,以维持治安。

    各‘景点’还专门开辟宽阔空地,为适当收费的“野炊区”,以便游客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野炊,游宴。

    所以,寒山上每日都有不少游人,鸟语花香连同欢声笑语,让寒山显得“生机勃勃”。

    在徐州做官的颜之推,闲暇之余,喜欢带着家人亦或是友人,到寒山上游览、野炊。

    因为寒山城是围绕寒山建设起来的城池,所以城中居民上寒山很方便,不需要出城,就有个登高望远、尽情游览的地方,和建康不同。

    譬如去年重阳,百姓们涌上寒山以登高望远,但因为各处‘景点’做好了接待准备,以及公廨临时搭建了许多高台,所以许多人都尽兴而归。

    按照徐州刺史“李使君”的说法,寒山应该是个“公园”,即对外开放的园林。

    哪怕这个园林有“闲杂人等止步”的特别区域,但公廨应该让每一个寒山城的居民,闲暇时不出城都有个好去处。

    颜之推对于这样的规划,是一百个赞同,他认为地方官施政,就该有人情味。

    所谓的“人情味”,指的是多考虑实情,多考虑百姓的需求,而不是像那些成日里高谈阔论的士族子弟那样,只知道清谈,不会处理实务。

    或许,正是因为李使君出身微寒,所以才会对寻常百姓的生活感同身受,施政时,才会比许多地方官多了一丝人情味。

    如今即将入秋,想来重阳节那日,寒山上必然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远处,另一座楼阁,携女眷在此过夜的李笠,倚着窗户,看着北面远处那大片鱼塘。

    看着这一大片波光粼粼,他忽然想到了一首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首诗是唐诗,诗句描写的是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不过“金鳞开”倒是很符合眼下的风景。

    鱼塘里,是无数的鱼儿在游动,阳光照耀下,鱼鳞闪烁着光芒,那不就是“金鳞开”么?

    而这些鱼的“金鳞”,确实值钱,让李笠能养得起兵。

    李笠的兵,因为训练强度大,需要摄入大量肉食,思来想去,也就只有鱼肉能够满足需求。

    于是李笠发挥‘专长’,组织人手挖鱼塘养鱼,养的是鲩鱼(草鱼),养殖规模很大,鱼塘累计有上百顷。

    加上“彭城湖”里的渔业捕捞,养殖、捕捞所得渔获不仅能供应军营,还能供应南北两城,让城里居民吃上便宜的草鱼。

    而“重操旧业”的李笠,自然不会忘了人工孵化鱼苗这一‘金手指’。

    去年、今年的夏天,他用数顷鱼塘繁殖鲩鱼苗,所得鱼苗,既用于本地鱼塘的养殖,又外销到两淮各地,抢占了江州江捕鱼苗的原有“市场份额”。

    因为他是徐州刺史,销售鱼苗的鱼主们,无需对鱼苗的来历进行解释,加上价格公道,所以鱼苗很好卖。

    而李笠独占(暗中)两淮的鱼苗销售,收入只能“暴利”来形容。

    再加上水力作场、煤铁产业的收入,他才养得起那么多“饭桶”、战马,也只有通过办“实业”获取巨额利润,才能实现他厉兵秣马的目标。

    若只是靠土地产出,养数千部曲私兵已经很吃力了,更别说养战马。

    然而,光有钱,缺了一些东西,也未必能养那么多战马。

    身后传来说话声,李笠不用看都知道,那是薛氏姊妹在聊天。

    姊妹俩昨晚陪着李笠过夜,此刻已经起来,梳洗完毕,倚着南面窗户,用千里镜观赏寒山城南郊外景色。

    而其中一处比较特别的景色,引起两人的注意。

    那是一片点缀在绿色中的紫色,范围不小,所以看上去很壮观。

    李笠走过去,见薛月娥正在看架着的千里镜,便坐在薛月嫦身边,搂着美人说:

    “那是紫花苜蓿,如今花期将过,但花还在,所以是大片紫色。”

    薛月嫦顺势靠在李笠怀中,问:“紫花苜蓿?是牧草吧?”

    李笠点点头:“没错,是牧草,如今能大规模种植的最好牧草。”

    “妾可以去看看么?”

    “可以呀,改日我带你们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