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二杨之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渊有了六个学生,年龄最小者六岁,年龄最大者十岁,分别叫:洪桂、卢裕、卢升、卢祥、方晓言、李尔雅。
其中,洪桂是洪来福的儿子。
卢裕、卢升和卢祥,都是以前卢老爷的家奴生子。
方晓言原名方小眼,李尔雅原名李二丫,都是佃户的子女。王渊嫌他们名字难听,就顺手帮忙改了一下。
这些孩童的蒙学,都交给洪来福授课,王渊没工夫去搭理。但阿拉伯数字和基础数学,却是王渊亲自传授,包括洪来福、钟安和李婉也要听课。
“老爷,外头有个王相公拜访。”仆人过来禀报,并递上一张拜帖。
王渊接过拜帖一看,来者却是同科进士、心学同门王道,便起身说:“请他到会客厅,茶水招待。”
王道非常年轻,同样被誉为神童,传说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乃山东乡试的头名解元,二十三岁就被选为庶吉士。他抱拳行礼道:“自拜入先生门下,一直未曾拜访学兄,今日冒昧来见,实乃辞行之故。”
王渊起身回礼,好奇问道:“纯甫兄是庶吉士,三年学期未满,为何要辞行?”
王道回答说:“山东贼寇主力虽已剿灭,小股盗贼却满地肆虐。我家中只有寡母一人,年迈体衰,着实放心不下。又因南京有亲戚,欲带母亲投奔,所以请求外放南京。”
王渊问道:“在南京担任何职?”
“国子监教授。”王道说。
王渊感慨道:“君乃至孝之人也!”
王道是二十三岁的庶吉士,可谓前程似锦。却为了照顾寡母,三年学期未满,就请求去南京做官,这等于放弃了庶吉士的身份,放弃了中央储备干部的身份。
对于这种孝子,朝廷肯定要特别照顾。因此虽然不到散馆日期,却决定特事特办,让王道去南京当国子监教授,直接给了一个从六品学官。
王渊拉着王道的手说:“纯甫兄且随我来!”
王道不明就里,跟着他一起来到课堂。
三个实验室成员、六个孩童学子,都齐刷刷看着他们。
王渊介绍说:“这位是翰林院庶吉士王道王纯甫,从小被誉为神童,有过目不忘之本领,山东乡试第一名!你们可知,我为何带纯甫兄来此?”
其他人都不知如何应答,只有洪来福说:“先生请赐教。”
王渊说道:“纯甫兄为了侍奉寡母,连庶吉士都不做了,此为至孝之举,尔等应该学习!”
孩子们不懂,洪来福却懂,恭恭敬敬给王道行礼致敬。
王道还是没搞明白在干嘛,只知自己成了王渊的教育模板,微笑着接受了洪来福的礼仪。
王渊也没有别的想法,顺手教育学生而已。忠孝一体,名义上展示孝子,其实是教导弟子们要孝敬师长、忠于主人。
一番言语,洪来福、钟安和李婉皆已领会,王渊这才跟王道阐述自己讲课的内容。
就在此时,仆人再度来报:“老爷,外面有三位朱公子求见,他们也不给拜帖,还亮出一块锦衣卫腰牌。”
三位朱公子,锦衣卫腰牌?
明摆着是朱厚照和他的跟班啊!
“请他们进来,”王渊低声对王道说,“陛下微服而来,且随我去拜见。”
王道有些吃惊,他除了在朝会和殿试时,还没私下见过皇帝呢。
两人在会客厅等待片刻,朱厚照、钱宁和李应就来了。
“臣叩见陛下!”王渊和王道一起行礼。
朱厚照不耐烦道:“都起来吧。在豹房里被吵得不清净,来你这里本想轻松些,别搞这些繁文缛节。”他又指着王道,“此人是谁?”
王渊介绍说:“翰林院庶吉士王道王纯甫,因家中寡母年迈体弱,请辞庶吉士之身,被吏部破格授为南京国子监教授。纯甫兄乃臣之好友,眼看即将离京,今日特来辞行。”
朱厚照讨厌虚伪的文官,却欣赏认真办事和性格淳朴的文官。当即诧异的看了王道一眼,点头赞许道:“你很好!”
王道连忙行礼:“谢陛下褒奖,臣不过尽人子本分。”
朱厚照对钱宁说:“回去通知东阁那边,就说王纯甫谨守孝道,应该嘉奖。等他在南京任满三年之后,立即调回北京,仍为翰林院庶吉士,并着工部安排其母子住处。”
钱宁领命。
王道大喜,立即跪地谢恩。他终于又能尽孝,又能保住前程了,只不过耽误三年而已。
同时,王道也对王渊特别感激,虽然只是随口介绍一番,却让他在仕途上少走无数弯路。
朱厚照不再理会王道,而是问王渊:“你这里有什么好耍的?我在豹房烦死了!”
王渊笑问:“陛下因何事烦恼。”
“你们说!”朱厚照让钱宁和李应发言。
李三郎不敢抢钱宁的风头,默默站在旁边。
钱宁笑道:“吏部尚书杨应宁(杨一清),请求裁撤冗余官员,精简部门,节省开销。阁老杨介夫(杨廷和)虽然同意裁官,却认为不该裁撤太多,否则必然招致朝堂不稳、百官浮动。这两人从东阁吵到豹房,从去年吵到今年,陛下实在被他们烦得不行。”
王渊又问:“李阁老(李东阳)的意思呢?”
朱厚照没好气道:“他只有一个意思,请求致仕!”
杨一清属于激进改革者,以前改革马政就大刀阔斧,这次又对吏治举起了刀子,想要裁撤一大堆冗余官员。九卿都在他的裁撤范围内,打算直接裁掉官员数千,连尚宝司、锦衣卫、太医院、僧道录司等衙门都想精简。
杨廷和本来打算息事宁人,随便裁撤几个意思一下就行。毕竟都是文官,十年寒窗不容易,如此大裁员还不炸锅啊?
杨一清却无比固执,认为既然要改革,那就应该挖到根子,随便裁几个还不如不裁。
两人从去年冬天就开始闹,杨一清连续两次辞职,就是因为这个事儿。就在前几天,杨一清突然纠集言官,直接用奏章的形式向杨廷和发难,气得杨廷和都差点闹辞职了,冲进豹房把朱厚照搞得难以清净。
闹到这个地步,杨一清终究还是斗不过,数千人的裁员计划,最终只裁掉五个倒霉蛋。
科举盛行,必然带来冗官弊病,每年那么多进士、举人得安排出路啊!
就拿此时的户部来说,左、右侍郎按制各一人。但实际呢?户部左侍郎只有一个,户部右侍郎却有好几个,多出来的就属于冗官。
杨一清实在太激进了,就算让王渊来执政,也不敢直接对着文官动刀子,这比改革税收、田亩制度还困难。
即便能够改革成功,杨一清的户部尚书也当到头了!
杨尚书的头很铁啊,不愧是给王渊殿试文章画圈的人,果然有一颗坚定的改革之心。
朱厚照郁闷道:“别说这些了,你最近在忙些什么?”
王渊笑道:“臣收了六个学生,还想组建一个实验室。”
“实验室是何物?”朱厚照顿时来了兴趣。
王渊有了六个学生,年龄最小者六岁,年龄最大者十岁,分别叫:洪桂、卢裕、卢升、卢祥、方晓言、李尔雅。
其中,洪桂是洪来福的儿子。
卢裕、卢升和卢祥,都是以前卢老爷的家奴生子。
方晓言原名方小眼,李尔雅原名李二丫,都是佃户的子女。王渊嫌他们名字难听,就顺手帮忙改了一下。
这些孩童的蒙学,都交给洪来福授课,王渊没工夫去搭理。但阿拉伯数字和基础数学,却是王渊亲自传授,包括洪来福、钟安和李婉也要听课。
“老爷,外头有个王相公拜访。”仆人过来禀报,并递上一张拜帖。
王渊接过拜帖一看,来者却是同科进士、心学同门王道,便起身说:“请他到会客厅,茶水招待。”
王道非常年轻,同样被誉为神童,传说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乃山东乡试的头名解元,二十三岁就被选为庶吉士。他抱拳行礼道:“自拜入先生门下,一直未曾拜访学兄,今日冒昧来见,实乃辞行之故。”
王渊起身回礼,好奇问道:“纯甫兄是庶吉士,三年学期未满,为何要辞行?”
王道回答说:“山东贼寇主力虽已剿灭,小股盗贼却满地肆虐。我家中只有寡母一人,年迈体衰,着实放心不下。又因南京有亲戚,欲带母亲投奔,所以请求外放南京。”
王渊问道:“在南京担任何职?”
“国子监教授。”王道说。
王渊感慨道:“君乃至孝之人也!”
王道是二十三岁的庶吉士,可谓前程似锦。却为了照顾寡母,三年学期未满,就请求去南京做官,这等于放弃了庶吉士的身份,放弃了中央储备干部的身份。
对于这种孝子,朝廷肯定要特别照顾。因此虽然不到散馆日期,却决定特事特办,让王道去南京当国子监教授,直接给了一个从六品学官。
王渊拉着王道的手说:“纯甫兄且随我来!”
王道不明就里,跟着他一起来到课堂。
三个实验室成员、六个孩童学子,都齐刷刷看着他们。
王渊介绍说:“这位是翰林院庶吉士王道王纯甫,从小被誉为神童,有过目不忘之本领,山东乡试第一名!你们可知,我为何带纯甫兄来此?”
其他人都不知如何应答,只有洪来福说:“先生请赐教。”
王渊说道:“纯甫兄为了侍奉寡母,连庶吉士都不做了,此为至孝之举,尔等应该学习!”
孩子们不懂,洪来福却懂,恭恭敬敬给王道行礼致敬。
王道还是没搞明白在干嘛,只知自己成了王渊的教育模板,微笑着接受了洪来福的礼仪。
王渊也没有别的想法,顺手教育学生而已。忠孝一体,名义上展示孝子,其实是教导弟子们要孝敬师长、忠于主人。
一番言语,洪来福、钟安和李婉皆已领会,王渊这才跟王道阐述自己讲课的内容。
就在此时,仆人再度来报:“老爷,外面有三位朱公子求见,他们也不给拜帖,还亮出一块锦衣卫腰牌。”
三位朱公子,锦衣卫腰牌?
明摆着是朱厚照和他的跟班啊!
“请他们进来,”王渊低声对王道说,“陛下微服而来,且随我去拜见。”
王道有些吃惊,他除了在朝会和殿试时,还没私下见过皇帝呢。
两人在会客厅等待片刻,朱厚照、钱宁和李应就来了。
“臣叩见陛下!”王渊和王道一起行礼。
朱厚照不耐烦道:“都起来吧。在豹房里被吵得不清净,来你这里本想轻松些,别搞这些繁文缛节。”他又指着王道,“此人是谁?”
王渊介绍说:“翰林院庶吉士王道王纯甫,因家中寡母年迈体弱,请辞庶吉士之身,被吏部破格授为南京国子监教授。纯甫兄乃臣之好友,眼看即将离京,今日特来辞行。”
朱厚照讨厌虚伪的文官,却欣赏认真办事和性格淳朴的文官。当即诧异的看了王道一眼,点头赞许道:“你很好!”
王道连忙行礼:“谢陛下褒奖,臣不过尽人子本分。”
朱厚照对钱宁说:“回去通知东阁那边,就说王纯甫谨守孝道,应该嘉奖。等他在南京任满三年之后,立即调回北京,仍为翰林院庶吉士,并着工部安排其母子住处。”
钱宁领命。
王道大喜,立即跪地谢恩。他终于又能尽孝,又能保住前程了,只不过耽误三年而已。
同时,王道也对王渊特别感激,虽然只是随口介绍一番,却让他在仕途上少走无数弯路。
朱厚照不再理会王道,而是问王渊:“你这里有什么好耍的?我在豹房烦死了!”
王渊笑问:“陛下因何事烦恼。”
“你们说!”朱厚照让钱宁和李应发言。
李三郎不敢抢钱宁的风头,默默站在旁边。
钱宁笑道:“吏部尚书杨应宁(杨一清),请求裁撤冗余官员,精简部门,节省开销。阁老杨介夫(杨廷和)虽然同意裁官,却认为不该裁撤太多,否则必然招致朝堂不稳、百官浮动。这两人从东阁吵到豹房,从去年吵到今年,陛下实在被他们烦得不行。”
王渊又问:“李阁老(李东阳)的意思呢?”
朱厚照没好气道:“他只有一个意思,请求致仕!”
杨一清属于激进改革者,以前改革马政就大刀阔斧,这次又对吏治举起了刀子,想要裁撤一大堆冗余官员。九卿都在他的裁撤范围内,打算直接裁掉官员数千,连尚宝司、锦衣卫、太医院、僧道录司等衙门都想精简。
杨廷和本来打算息事宁人,随便裁撤几个意思一下就行。毕竟都是文官,十年寒窗不容易,如此大裁员还不炸锅啊?
杨一清却无比固执,认为既然要改革,那就应该挖到根子,随便裁几个还不如不裁。
两人从去年冬天就开始闹,杨一清连续两次辞职,就是因为这个事儿。就在前几天,杨一清突然纠集言官,直接用奏章的形式向杨廷和发难,气得杨廷和都差点闹辞职了,冲进豹房把朱厚照搞得难以清净。
闹到这个地步,杨一清终究还是斗不过,数千人的裁员计划,最终只裁掉五个倒霉蛋。
科举盛行,必然带来冗官弊病,每年那么多进士、举人得安排出路啊!
就拿此时的户部来说,左、右侍郎按制各一人。但实际呢?户部左侍郎只有一个,户部右侍郎却有好几个,多出来的就属于冗官。
杨一清实在太激进了,就算让王渊来执政,也不敢直接对着文官动刀子,这比改革税收、田亩制度还困难。
即便能够改革成功,杨一清的户部尚书也当到头了!
杨尚书的头很铁啊,不愧是给王渊殿试文章画圈的人,果然有一颗坚定的改革之心。
朱厚照郁闷道:“别说这些了,你最近在忙些什么?”
王渊笑道:“臣收了六个学生,还想组建一个实验室。”
“实验室是何物?”朱厚照顿时来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