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啪”的一声,灶膛里的柴火爆出一簇火星子,四下溅开。
菩珠喝完最后一口蜜乳,再次拨了拨火,盯着那簇划出了道道炫耀光迹却又迅速消失不见的火星子,目光淡漠。
祖父之罪,万般之苦,皆源于前太子李玄信。
先帝明宗朝宣宁39年,她八岁时候的事,她永远都不会忘记。
那一年的初秋,姜太后不慎受寒染恙,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病情汹汹,一度甚至病危。
姜太后虽已三十年未再现身朝堂,但余威不减,上从明宗、诸皇子皇孙、后宫嫔妃,下至文武百官,无不日夜守候,焦急待讯。好在经太医诊治,终于化险为夷。但太后精神一直萎靡不振,听说她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只有在秦王过来逗乐她时才会笑几声,其余大部分时间独处卧床,饮食也是日减,似有灯尽油枯余时不多之状。
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李玄信又得一个消息。上月他代天子领三公九卿诸大臣依礼法在南郊祭天,沿途众多百姓远远跪拜,窥见太子容貌服色如同天人,激动齐呼太子千岁,呼声之高,竟隐隐入城。此事当日就被有心之人传到了明宗面前,据说明宗沉默,应当心中不悦。
自姜太后病后,朝堂下便有流言汹涌,道皇帝至今未动太子,全是顾忌姜太后的缘故。一旦太后去了,恐怕会有一场大变。
太子问于母舅大将军梁敬宗。梁敬宗再次劝逼宫。这一次,太子终于被劝动,决心孤注一掷,趁父皇对自己下手之前先行逼宫让位,待登基之后,尊父为太上皇。
他们的举事失败了。
当日,梁敬宗被杀于宫门,随同逼宫之众全部当场被戮,长安宫中,宫门内外,杀得到处人头滚滚。
此事震惊了朝野,然而,还只是个开始。
明宗下令彻查,查出众多同谋,其中最显赫者,有三。
一是姜太后之侄,当时的南司十二卫大将军平阳侯姜毅。
二是当时担职不过才半年的北衙中央禁军鹰扬卫郎将,秦王李玄度。
第三个人,便是自己的祖父,太子太傅菩猷之。
姜毅作为南司十二位的大将军,主皇城防卫,他的罪名是虽未直接参与,但明知太子举事,知情不报,首鼠两端,与同党无二。
秦王玄度,身为北衙卫郎将之一,当护卫皇宫。他当日借故离开京城,虽未直接露面,但竟将符令交亲信,三千鹰扬卫士兵形同虚设,梁敬宗的叛军就是从他所屯卫的北门入宫,长驱直入。
据说明宗当时暴怒,以致呕血。
姜毅下昭狱待罪,背叛了自己的昔日爱子,则削去王位,押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龙兴之地。
那里有座无忧宫,专门用来囚禁重罪宗室皇子。宫名无忧,实则高墙壁垒,方丈之室。
上一个被送到这里的宗室,是太宗朝的一个宗室。不到两年那个宗室就发疯了,一日高呼墙上有洞可供出入,狂奔而去,结果一头撞墙,脑浆迸裂。
菩珠不知姜毅和李玄度是否真的犯下若罪名那般的罪行。但想想,他们确实各有道理去随梁太子冒险举事。
老平阳侯姜虎在当年战后,娶梁老侯爷的孙女为妻。姜毅的母亲就是梁皇后的长姐,姜毅本就是太子|党,根本不可能割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年姜太后隐退,姜家跟着不再出头争势,除了姜毅还位高权重,官居南司大将军外,余者几乎半隐,在朝堂从不发声,相对应的,陈家和董家倒纷纷起来,尤其董家咄咄逼人。
他自然希望梁太子顺利上位。
秦王玄度更是有他参与的理由。
虽有传言说他十四岁时,明帝曾醉后流露出改立他为太子的意思。但他上位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不说他年幼,上面有两位成年皇兄以及母妃是阙氏这两点天然的劣势,就拿姜太后来说,她再爱这个孙子,也不会在另有年长皇子好端端无不是的情况下支持他凭空上位。倘若如此,就是公然支持破坏宗法,而一旦公然破坏宗法,则是开了一个贻害无穷的祸端。
以姜太后过去独掌朝政又急流勇退彻底还政皇帝的行事风格看,在她心目之中,国列第一,她是绝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的。而以姜太后对明宗的影响力,真不点头,明宗不会不从。
况且皇帝在那一次醉言之后,就再没在任何场合有过如此的意思表示了,想必他自己也知这不可行。大臣们对此,更是没有任何想法。倒是这几年,晋王和楚王都各自有了拥戴的人。
虽然后来是晋王继位,但当时并没人能看的见这一点。反而三皇子楚王,看着希望更大。
晋王的优势只有两点,一是序齿在上,二是母妃陈妃出自陈太后家。但他劣势也同样明显。人才不及楚王,四兄弟中显得最是平庸,明宗对他并不看重。且陈家虽有已故陈太后是明宗生母这一点为依傍,但即便是陈太后生前,除了多年前那一次封号之外,明宗也无与这位生母有更多亲近的表现。陈家更无出众子弟,不像董家,子弟辈出,董乾又是明宗倚重的信任之人。
所以可以认定,倘若太子真的被废,二皇子未必也就能顺利上位。两人年纪相仿,立谁都能说得通。他和三皇子之间最后鹿死谁手,实在说不好。
而对于秦王玄度而言,若是与自己亲厚的长兄太子被废,无论换成晋王或者楚王哪一个上位,对他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尤其万一楚王上位,那就更是下下之局。行三的楚王对他颇有嫉意,不过只是维持个面上的兄弟关系罢了,极是生分。
这应该也是当初事发后他上书自辩,但明宗置之不理的原因吧。因为他确实有支持长兄太子逼宫的充分理由。
以上这些,都是菩珠根据自己前世后来陆续得知的内情而做出的判断和分析。
她觉得自己的分析没有毛病。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大将军姜毅和魏王玄度落得这样的下场,无可怨怪。
要怪,就怪梁太子无能,逼宫没逼成,反而害了一大堆人。
但是自己的祖父,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祖父虽是太子太傅,但因认定太子往后必是仁爱明君,明宗的微妙态度令他心焦。他曾多次在明宗面前为太子正言正名,但对于太子与其舅梁敬宗的暗中谋划,祖父确实半分都不知晓。
不但如此,祖父也看出皇帝不喜太子与梁家亲近,还曾多次规劝太子勿党。
这应该也是太子谋事,却在祖父面前没有透露半点风声的原因,因为倘若祖父知晓,他是绝对不会赞同的。
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律己修身,不做任何能被敌手用来攻讦的事。只要太子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便姜太后早于皇帝离去,皇帝再不喜太子,真的生出改立之心,也没有可以用来改立的正当理由。
宗法和舆论,其实才是太子最大的保护者。行差踏错,是真正的深渊。
祖父是这样劝诫太子的。
但是太子却还是沉不住气了。
等到祖父知晓,太子的兵马已经逼向了长安宫。梁敬宗等人被杀后,太子暂时遭囚。
祖父悲痛万分,更是自责,明知是触逆鳞,依然在百官纷纷噤声只求自清之时,独自上疏,言太子罪责难辞,但应是受梁敬宗的挑唆一时糊涂所致,绝不敢存弑君之念,恳请皇帝裁罪从轻。
祖父的举动果然为自己引来了滔天大祸。
他一向是太子的中坚后盾。随着皇帝父子龃龉日深,明宗对处处维护太子的祖父本就日渐不满,加上别事亦有分歧,君臣相和,已成过去。且祖父在朝多年,身居高位,树敌无可避免。这样的绝佳机会,他的那些政敌岂能轻易放过。
很快,一封上奏上达天听,奏祖父亦参与太子密谋,且是背后主谋。
就是在那一日,祖父下了昭狱,最后病死狱中,而他用性命去保的太子,已在被囚的次日,便自杀而死。
关于梁太子一案,蓬莱宫中的姜太后,从头到尾未发一声,只在最后,明宗亲自前去拜见,恭请她定夺姜毅罪时,说了一句话:以国法定夺。
以国法定夺,便是不赦之重罪。重则腰斩,轻则如秦王那样,终身监|禁。
明宗并未遵从。这也是唯一一个涉太子案但得到从轻发落的例外。
姜毅在昭狱被关了整整一年,虽未认罪,却也未开口为自己辩一句罪,一年后终于被释,夺去侯位与大将军职,改调太仆寺,任边郡牧监令。
这一年姜毅三十五岁。他入昭狱时,满头乌发,出昭狱时,鬓发苍苍,如染白雪。
倘若菩珠没有记错,平阳侯一生未娶,前世里,到她死的那一年,他还是在边郡的上郡做着牧监令。
菩珠不知他为何不娶,但出身名门,二十岁便纵横沙场的大将军,在男子的英壮之年,不是去统兵御敌,而是改去边郡养军马,一去便是十几年。
这是明宗对旧日平阳侯大将军的宽待,还是更为残忍的一种惩罚?又或是另有所想?
不过这与她也无关。
太子一案至此结案,前后卷涉多达数千人,其中不少是祖父的门生故旧,或贬或谪,继而牵连到无数的京辅士人,断其仕途。姜家在朝廷彻底边缘化。梁家则连根拔除,梁后在太子死后亦自尽,昔日东宫,铁锁横门,蛛丝飞网。
这就是发生在菩珠八岁那年的全部过往。
在她被发边两年之后,明宗大限将至。
菩珠回忆着自己脑海里的那些后来才得知的事。
太子自杀,秦王囚禁,剩下的储君人选,就只剩下了晋王和楚王。
但是明宗在驾崩的前一日,在梁太子案已经过去长达两年之后,竟然还是没立新的太子。
病重之时,那夜醒来,精神竟突然变好,犹如大病痊愈,开口下诏,道四皇子乃是被前罪太子构陷,无罪,即刻复其王号召回京都,随即又起身,命人送自己至蓬莱宫见姜氏嫡母太后。
当时已是半夜,五更时分,明宗方从蓬莱宫归来,归来时精神不复,面色灰败,没到寝殿便吐了口血,支撑不住当场倒了下去。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挣扎着对身边的宦官沈皋下了一道口谕。
传位于二皇子晋王。
大臣赶到,沈皋转达大行皇帝遗诏,但以董乾为首的一群大臣当场起身斥责,称大行皇帝分明属意四皇子继位,否则为何这种时候突然复其王爵紧急召回,沈皋矫诏,罪当诛杀。
当时宫卫闯入,团团包围。
陈家平日虽势弱,但也不会无备而来。双方剑拔弩张,眼看长安宫中又要杀得人头滚滚,千钧一发之际,姜太后乘辇随后赶到,镇压全场,言大行皇帝前夜至蓬莱宫,亲口道明,传位于二皇子晋王。
姜太后两年前重病那次,原本人人以为她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没想到发生了太子一案,过后,她反而渐渐恢复饮食,最后竟熬了过来。
她的威望,称天威也毫不为过。她亲自赶来如此开口,谁还敢再质疑。
晋王就此顺利继位,便是今上孝昌帝,当时年三十有四,如今已在位六年,正四十整。
而像自己这样的罪身,因非首恶,便在那一年因新帝登基大赦天下而获得了免罪的恩典,但从此只余庶人身份。
命运如戏,前世也是在这一年,接下来她摇身一变,成为了当今太子李承煜的太子妃。
“啪”的一声,灶膛里的柴火爆出一簇火星子,四下溅开。
菩珠喝完最后一口蜜乳,再次拨了拨火,盯着那簇划出了道道炫耀光迹却又迅速消失不见的火星子,目光淡漠。
祖父之罪,万般之苦,皆源于前太子李玄信。
先帝明宗朝宣宁39年,她八岁时候的事,她永远都不会忘记。
那一年的初秋,姜太后不慎受寒染恙,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病情汹汹,一度甚至病危。
姜太后虽已三十年未再现身朝堂,但余威不减,上从明宗、诸皇子皇孙、后宫嫔妃,下至文武百官,无不日夜守候,焦急待讯。好在经太医诊治,终于化险为夷。但太后精神一直萎靡不振,听说她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只有在秦王过来逗乐她时才会笑几声,其余大部分时间独处卧床,饮食也是日减,似有灯尽油枯余时不多之状。
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李玄信又得一个消息。上月他代天子领三公九卿诸大臣依礼法在南郊祭天,沿途众多百姓远远跪拜,窥见太子容貌服色如同天人,激动齐呼太子千岁,呼声之高,竟隐隐入城。此事当日就被有心之人传到了明宗面前,据说明宗沉默,应当心中不悦。
自姜太后病后,朝堂下便有流言汹涌,道皇帝至今未动太子,全是顾忌姜太后的缘故。一旦太后去了,恐怕会有一场大变。
太子问于母舅大将军梁敬宗。梁敬宗再次劝逼宫。这一次,太子终于被劝动,决心孤注一掷,趁父皇对自己下手之前先行逼宫让位,待登基之后,尊父为太上皇。
他们的举事失败了。
当日,梁敬宗被杀于宫门,随同逼宫之众全部当场被戮,长安宫中,宫门内外,杀得到处人头滚滚。
此事震惊了朝野,然而,还只是个开始。
明宗下令彻查,查出众多同谋,其中最显赫者,有三。
一是姜太后之侄,当时的南司十二卫大将军平阳侯姜毅。
二是当时担职不过才半年的北衙中央禁军鹰扬卫郎将,秦王李玄度。
第三个人,便是自己的祖父,太子太傅菩猷之。
姜毅作为南司十二位的大将军,主皇城防卫,他的罪名是虽未直接参与,但明知太子举事,知情不报,首鼠两端,与同党无二。
秦王玄度,身为北衙卫郎将之一,当护卫皇宫。他当日借故离开京城,虽未直接露面,但竟将符令交亲信,三千鹰扬卫士兵形同虚设,梁敬宗的叛军就是从他所屯卫的北门入宫,长驱直入。
据说明宗当时暴怒,以致呕血。
姜毅下昭狱待罪,背叛了自己的昔日爱子,则削去王位,押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龙兴之地。
那里有座无忧宫,专门用来囚禁重罪宗室皇子。宫名无忧,实则高墙壁垒,方丈之室。
上一个被送到这里的宗室,是太宗朝的一个宗室。不到两年那个宗室就发疯了,一日高呼墙上有洞可供出入,狂奔而去,结果一头撞墙,脑浆迸裂。
菩珠不知姜毅和李玄度是否真的犯下若罪名那般的罪行。但想想,他们确实各有道理去随梁太子冒险举事。
老平阳侯姜虎在当年战后,娶梁老侯爷的孙女为妻。姜毅的母亲就是梁皇后的长姐,姜毅本就是太子|党,根本不可能割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年姜太后隐退,姜家跟着不再出头争势,除了姜毅还位高权重,官居南司大将军外,余者几乎半隐,在朝堂从不发声,相对应的,陈家和董家倒纷纷起来,尤其董家咄咄逼人。
他自然希望梁太子顺利上位。
秦王玄度更是有他参与的理由。
虽有传言说他十四岁时,明帝曾醉后流露出改立他为太子的意思。但他上位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不说他年幼,上面有两位成年皇兄以及母妃是阙氏这两点天然的劣势,就拿姜太后来说,她再爱这个孙子,也不会在另有年长皇子好端端无不是的情况下支持他凭空上位。倘若如此,就是公然支持破坏宗法,而一旦公然破坏宗法,则是开了一个贻害无穷的祸端。
以姜太后过去独掌朝政又急流勇退彻底还政皇帝的行事风格看,在她心目之中,国列第一,她是绝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的。而以姜太后对明宗的影响力,真不点头,明宗不会不从。
况且皇帝在那一次醉言之后,就再没在任何场合有过如此的意思表示了,想必他自己也知这不可行。大臣们对此,更是没有任何想法。倒是这几年,晋王和楚王都各自有了拥戴的人。
虽然后来是晋王继位,但当时并没人能看的见这一点。反而三皇子楚王,看着希望更大。
晋王的优势只有两点,一是序齿在上,二是母妃陈妃出自陈太后家。但他劣势也同样明显。人才不及楚王,四兄弟中显得最是平庸,明宗对他并不看重。且陈家虽有已故陈太后是明宗生母这一点为依傍,但即便是陈太后生前,除了多年前那一次封号之外,明宗也无与这位生母有更多亲近的表现。陈家更无出众子弟,不像董家,子弟辈出,董乾又是明宗倚重的信任之人。
所以可以认定,倘若太子真的被废,二皇子未必也就能顺利上位。两人年纪相仿,立谁都能说得通。他和三皇子之间最后鹿死谁手,实在说不好。
而对于秦王玄度而言,若是与自己亲厚的长兄太子被废,无论换成晋王或者楚王哪一个上位,对他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尤其万一楚王上位,那就更是下下之局。行三的楚王对他颇有嫉意,不过只是维持个面上的兄弟关系罢了,极是生分。
这应该也是当初事发后他上书自辩,但明宗置之不理的原因吧。因为他确实有支持长兄太子逼宫的充分理由。
以上这些,都是菩珠根据自己前世后来陆续得知的内情而做出的判断和分析。
她觉得自己的分析没有毛病。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大将军姜毅和魏王玄度落得这样的下场,无可怨怪。
要怪,就怪梁太子无能,逼宫没逼成,反而害了一大堆人。
但是自己的祖父,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祖父虽是太子太傅,但因认定太子往后必是仁爱明君,明宗的微妙态度令他心焦。他曾多次在明宗面前为太子正言正名,但对于太子与其舅梁敬宗的暗中谋划,祖父确实半分都不知晓。
不但如此,祖父也看出皇帝不喜太子与梁家亲近,还曾多次规劝太子勿党。
这应该也是太子谋事,却在祖父面前没有透露半点风声的原因,因为倘若祖父知晓,他是绝对不会赞同的。
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律己修身,不做任何能被敌手用来攻讦的事。只要太子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便姜太后早于皇帝离去,皇帝再不喜太子,真的生出改立之心,也没有可以用来改立的正当理由。
宗法和舆论,其实才是太子最大的保护者。行差踏错,是真正的深渊。
祖父是这样劝诫太子的。
但是太子却还是沉不住气了。
等到祖父知晓,太子的兵马已经逼向了长安宫。梁敬宗等人被杀后,太子暂时遭囚。
祖父悲痛万分,更是自责,明知是触逆鳞,依然在百官纷纷噤声只求自清之时,独自上疏,言太子罪责难辞,但应是受梁敬宗的挑唆一时糊涂所致,绝不敢存弑君之念,恳请皇帝裁罪从轻。
祖父的举动果然为自己引来了滔天大祸。
他一向是太子的中坚后盾。随着皇帝父子龃龉日深,明宗对处处维护太子的祖父本就日渐不满,加上别事亦有分歧,君臣相和,已成过去。且祖父在朝多年,身居高位,树敌无可避免。这样的绝佳机会,他的那些政敌岂能轻易放过。
很快,一封上奏上达天听,奏祖父亦参与太子密谋,且是背后主谋。
就是在那一日,祖父下了昭狱,最后病死狱中,而他用性命去保的太子,已在被囚的次日,便自杀而死。
关于梁太子一案,蓬莱宫中的姜太后,从头到尾未发一声,只在最后,明宗亲自前去拜见,恭请她定夺姜毅罪时,说了一句话:以国法定夺。
以国法定夺,便是不赦之重罪。重则腰斩,轻则如秦王那样,终身监|禁。
明宗并未遵从。这也是唯一一个涉太子案但得到从轻发落的例外。
姜毅在昭狱被关了整整一年,虽未认罪,却也未开口为自己辩一句罪,一年后终于被释,夺去侯位与大将军职,改调太仆寺,任边郡牧监令。
这一年姜毅三十五岁。他入昭狱时,满头乌发,出昭狱时,鬓发苍苍,如染白雪。
倘若菩珠没有记错,平阳侯一生未娶,前世里,到她死的那一年,他还是在边郡的上郡做着牧监令。
菩珠不知他为何不娶,但出身名门,二十岁便纵横沙场的大将军,在男子的英壮之年,不是去统兵御敌,而是改去边郡养军马,一去便是十几年。
这是明宗对旧日平阳侯大将军的宽待,还是更为残忍的一种惩罚?又或是另有所想?
不过这与她也无关。
太子一案至此结案,前后卷涉多达数千人,其中不少是祖父的门生故旧,或贬或谪,继而牵连到无数的京辅士人,断其仕途。姜家在朝廷彻底边缘化。梁家则连根拔除,梁后在太子死后亦自尽,昔日东宫,铁锁横门,蛛丝飞网。
这就是发生在菩珠八岁那年的全部过往。
在她被发边两年之后,明宗大限将至。
菩珠回忆着自己脑海里的那些后来才得知的事。
太子自杀,秦王囚禁,剩下的储君人选,就只剩下了晋王和楚王。
但是明宗在驾崩的前一日,在梁太子案已经过去长达两年之后,竟然还是没立新的太子。
病重之时,那夜醒来,精神竟突然变好,犹如大病痊愈,开口下诏,道四皇子乃是被前罪太子构陷,无罪,即刻复其王号召回京都,随即又起身,命人送自己至蓬莱宫见姜氏嫡母太后。
当时已是半夜,五更时分,明宗方从蓬莱宫归来,归来时精神不复,面色灰败,没到寝殿便吐了口血,支撑不住当场倒了下去。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挣扎着对身边的宦官沈皋下了一道口谕。
传位于二皇子晋王。
大臣赶到,沈皋转达大行皇帝遗诏,但以董乾为首的一群大臣当场起身斥责,称大行皇帝分明属意四皇子继位,否则为何这种时候突然复其王爵紧急召回,沈皋矫诏,罪当诛杀。
当时宫卫闯入,团团包围。
陈家平日虽势弱,但也不会无备而来。双方剑拔弩张,眼看长安宫中又要杀得人头滚滚,千钧一发之际,姜太后乘辇随后赶到,镇压全场,言大行皇帝前夜至蓬莱宫,亲口道明,传位于二皇子晋王。
姜太后两年前重病那次,原本人人以为她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没想到发生了太子一案,过后,她反而渐渐恢复饮食,最后竟熬了过来。
她的威望,称天威也毫不为过。她亲自赶来如此开口,谁还敢再质疑。
晋王就此顺利继位,便是今上孝昌帝,当时年三十有四,如今已在位六年,正四十整。
而像自己这样的罪身,因非首恶,便在那一年因新帝登基大赦天下而获得了免罪的恩典,但从此只余庶人身份。
命运如戏,前世也是在这一年,接下来她摇身一变,成为了当今太子李承煜的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