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晋江独家请勿转载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零七章:互猜
在梁信仁面前郑驰乐自然不会把心里的变化流露分毫。
眼看已经很晚了,郑驰乐顺势挥别梁信仁回去睡觉。
躺到床上时一旁的滕兵还没睡沉,听到他回来的动静后睁开眼问:“说什么呢,这么久?”
郑驰乐说:“也没什么,就是梁政委他看了我的报告稿,过来跟我谈谈而已。”
滕兵不无羡慕地感叹:“你们党校的人一出去就是坐办公室的命啊!瞧瞧,这梁‘政委’还是学生呢,就已经官气十足了。”
郑驰乐嗤笑:“什么叫官气十足?”
滕兵说:“就是那派头、那架势、那眼神和语气,样样都跟我们不一样。”
郑驰乐当然明白滕兵说的是什么,像梁信仁那种出身的人即使姿态摆得再亲和,总归还是不太一样的。他们做什么事都游刃有余、想要得到什么也是易于反掌,因而他们气度从容、待人宽厚,仿佛是天生的高官相。
郑驰乐被梁信仁说的那句“叶仲荣”扰得没有睡意,双手支着后脑勺转过头跟滕兵闲聊起来:“其实没有不一样,是你眼睛里看到的东西决定了你对人对事的态度。比方说需要为生计奔波的小贩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怎么养家糊口,一块钱都能跟人争上半天;等他们的经济更宽裕一点,可以称之为‘商家’、‘商人’之后,就会想过得更体面,他们开始舍得花钱买脸面,以展现自己的身份;等他们再往前走一点,余钱和脸面都有了,就会想去沾点权——权贵权贵,有权就贵了,谁不想啊?这个时候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能看得很淡了。到哪儿都是这个道理,你觉得梁政委跟我们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现在追求的东西他已经得到了,他的目光早就转到了更长远的地方。”
滕兵咀嚼着郑驰乐的话,一时有些无言。
心上人早逝、自己碌碌无为、家中老人又等着他去奉养,一桩桩事情堆在一起让他没法平心静气地应对自己眼前的处境。
就像郑驰乐说的那样,他眼里只能看到一件事——他不能被军方清退,在档案里留下不好的一笔。可事实上如果他继续这样当个刺头挂在军队里,档案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因为“刺头”并不比“清退”受欢迎。
而且退伍军人这个名头听着响亮,真正愿意接纳这个群体的企业却不多——因为他们大多是没念多少书就入伍,平日里学的也都是逞凶斗狠的技能,脾气更是因为军队里的高压政策逼得又臭又硬,现在那些讲究用“文化”来给自己产业镀金的企业家们哪会喜欢?
郑驰乐把事情说得太通透了,滕兵终于吐露自己的心声:“乐乐,我一没文化,二没能力,你觉得我退伍后可以做什么?”
郑驰乐说:“你三十了吗?”
滕兵摇摇头。
郑驰乐说:“古人说‘三十而立’,意思是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应该真正明确自己的志向、应该有点自己的建树。那时候人的寿命很短,‘人生七十古来稀’听过没?也就是说三十岁对于他们来说,一生几乎已经过半了。他们觉得‘三十而立’晚了吗?没有,他们不那么认为。你三十岁都没到,难道就已经觉得太晚了吗?我们的寿命比他们长,我们的各种条件比他们好,没文化可以学习、没能力可以培养,关键在于你想不想——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想要为它付出一切努力的长远目标。”
郑驰乐的声音很平和,没有半点激昂的起伏,可也不知道为什么,滕兵却把每一句话都听进去了。
滕兵转头看向躺在自己身边的郑驰乐,不其然地碰上了郑驰乐那坚毅又冷静的目光。
很多时候郑驰乐脸上都带着笑,所以几乎所有人都会忽视他那双生来就带着几分冷意的眼睛——有着这种眼神的人,骨子里永远不会是白天那个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的开朗少年。
梁信仁跟他们不一样,郑驰乐跟他们又何尝一样?这个少年,从一开始就已经展现出了他的不一般。
滕兵忍不住问:“那你呢?你有什么目标?”
郑驰乐也没隐瞒:“我的目标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想试试沿着选好的路往前走,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滕兵寻根问底:“选好的路具体是指什么?”
郑驰乐半闭起眼:“总之不会脱出我本职的范畴,也许可以叫它‘医路’吧?挺晚了,我们还是早点睡比较好,免得明天训练撑不下来。”
滕兵在黑暗中点点头说:“那睡吧。”
过了一会儿,滕兵的声音突然又响了起来:“我以前想过考军官,但这边的军官都是军校毕业后直接派下来的,考上去的机会很小,所以我就放弃了。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还剩一年,我想去试一试。这边竞争太大,我可以考别的地方,别人不想去、别人熬不下去的地方,我也愿意去。乐乐,你这几天要是能抽出空来的话,能给我说点儿建议吗?”
郑驰乐对这方面不是很熟悉,但滕兵能重新拾起进取心是好事。他琢磨片刻,答应下来:“成,不过我也要先去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建议不敢说会有,到时候我跟你一起捋捋思路成不成?”
滕兵说:“那敢情好!”
两个人聊完正事后都觉得眼皮有些发沉,于是都没再说话。
郑驰乐没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而这个时候远在首都的关靖泽却还没睡。
他在整理自己的调研报告。
郑驰乐主要研究的是“驱动力”,中心是怎么因势利导地进行人力和资源的调配;他的着眼点却有些不同,他是从眼下最受瞩目的“市场经济”入手进行分析,。
建国初年有过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起步”阶段,很多资源、很多领域都在政策的规范下被高度整合起来,让华国上下拧在一起度过了最难熬的时期,经济渐渐有了起色。
近十年来“市场经济”的概念却渐渐被提了起来,因为患难过去之后,集中生产、集中发展的弊端暴-露出来了:无论哪个岗位上的工人、技师或者职员,工作积极性都由于吃“大锅饭”而大大降低!至于原因?想也知道为什么——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无论干不干活、无论干得好不好,最后拿到的钱都一样,积极做事的人能多吗?
市场经济就不同了,它没有大锅饭可吃,它的生产量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市场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大,这种商品的生产就可以扩大;市场慢慢把某种商品淘汰掉了,那它就可以停产了。
这就能促使企业关注市场需求,将资源、将人力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比拼指标完成量,不停地产出市面上完全不需要的废品。
近几年来大半国有企业都慢慢地进行改-革,企图带领企业从计划经济下只接“指标”埋头生产的老状态里脱离出来,迈入市场经济的大门。
这固然是好的转变,可这时候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市场经济的规范化还没有到位,这一改,就改得许多企业破了产关了门。
关靖泽就是从这些现状出发,探讨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要怎么和正在兴起的市场经济相适应。
关靖泽花了几天时间写好稿子,又将稿件反复改了几遍,才找了个空档去拜访老师陈老。
陈老见到自己的学生也没露出多少笑容,直接问道:“你把调研报告写出来了?”
关靖泽点点头,拿出自己写的东西交给陈老。
关靖泽的稿件陈老看过不少,他对关靖泽的一手好字是很满意的,不过对关靖泽写的东西却始终不太满意。因为以前关靖泽的行文总是文采胜于实际,说白了就是有些浮于表面,说话说不到点子上。
官面文章这么写固然没问题,可要是抓不到关键点、拿不出切合实际的建议,根本没法把你的调研结果转化成可以付诸实践的提案,光有官面文章有用吗?往往放出官面文章都是为了给自己准备施行的后续举措造势,没有这个里子,你就是在那儿夸出花来没人会记住!
陈老敲打过关靖泽很多回,关靖泽交上来的稿子也打回过无数遍,对关靖泽要求非常严格。
这一次他拿到关靖泽的成稿后细细地看了一遍,脸上终于有了笑意:“这次做得还行,看得出很用心。稿子就留在我这儿,过两天我帮你推到日报那边发出去,现在日报那边正好在做市场经济的专题,你参与一下有好处。不过稿子就算能发表也不代表你有多大的能耐,你再等等吧,稿子发表后肯定会有反响,到时候夸你的人当然会有,但夸你的话你听听就成了;你要听进去的是挑你刺的话,盯着你的眼睛多了,你的种种不足也会暴-露出来——别逃避这些意见,趁着你还年轻——趁着你还在犯了错能被宽容的年纪,多听听别人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关靖泽听着陈老严厉之中带着浓浓爱护之意的教导,心中感动:“我一定会的,老师。”
与此同时,叶仲荣也收到了一份来自淮昌的影印件。
叶仲荣拆开包裹着它的大信封一看,就见到了梁信仁写的信。梁信仁在信里写出自己在淮昌的见闻,着重提到个党校“新生”,叫郑驰乐。
叶仲荣隐约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仔细一回想,侄儿叶曦明去淮昌时可不就遇上了这娃儿吗?
叶仲荣听叶曦明念叨过几次,不过小孩子间的往来他一向不太关注,也没追问过叶曦明别的什么。
没想到梁信仁去淮昌一趟,居然又碰上了这娃儿。
听叶曦明说他是学医的,怎么又跑去党校那边?
叶仲荣微微皱了皱眉,往下一翻,就看到那写了满纸的流畅字迹。
郑驰乐的行文风格非常简洁,每一点都摆足了论据才展开叙述、提出设想,整个文章看下来没费多少时间。
可叶仲荣看完后反倒停下来想很久才把它消化完。
郑驰乐的观点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他的阅历摆在那、能接触到的事情也摆在那,但他非常聪明地以“点”切入,通篇只提基层、只提实践,没把自己上升到全局的高度。
这就把他的缺陷掩盖起来了。
而且郑驰乐选的这个角度非常新奇,他的稿子不算成熟也不算完美,但启发性非常大。
叶仲荣准备在下个季度就开始普及试点经验,铺开菜篮子工程的摊子,这样的稿件正好可以用来助威。
这样的话它的不成熟和不完美在这里也变成优点:这样的稿子发出去必然会引起争议,争议越大,菜篮子工程就越受关注。
当然,这个郑驰乐未必愿意当这个靶子。
不过他既然答应梁信仁把稿子寄给他,应该就是想借这个出头吧?
他要是不想出头,怎么会好好的医生不当,转头跑去念党校?
叶仲荣想明白了,拿起听筒拨通了淮昌那边的号码,叫梁信仁帮忙把郑驰乐找来接电话。
等那边传来声陌生的问好时叶仲荣耐心地将梁信仁寄回影印件的事说了一遍,对郑驰乐写的东西作出肯定,然后才提出正题:“最近日报那边正在做时事议论专版,我觉得你的文章很不错,想把它推荐过去,你愿意吗?”
如果换了别人,估计早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但被梁信仁找过来的郑驰乐依然很清醒。
这不是他第一次听到叶仲荣的声音,所以他心里并没有太激动。
“前世”叶仲荣出面维护叶曦明的时候也是这个语气:和气得仿佛什么都是为你好。
实际上真是那样吗?
郑驰乐很清楚自己的水平,他的一些观点结合了“前世”的见闻,写出来肯定很“新”,可“新”并不能掩盖他的不足。
可以想象这么一篇稚嫩的文章发表到日报上以后会有什么后果。
梁信仁说过,菜篮子工程是叶仲荣负责的项目。所以眼下的事就很明显了,叶仲荣是想将他的稿子推出去引来一轮热议,替他即将推行的项目造势。
至于早早当了出头鸟的他是能借这件事出尽风头,还是因为这件事而受尽打击,并不在叶仲荣的考虑之内。
——因为本来就是他这个毛头小子不知道轻重,不自量力地想把稿子发表到日报上嘛。
——他可是问过本人意愿的。
利用完别人以后还能让人满怀激动地感激他的提携,算盘打得真好。
这样正好,到时候就算事情在叶仲荣面前彻底摊开了,他也没脸再提什么相认了吧?
郑驰乐停顿片刻,平静地说:“愿意,当然愿意。”
第一零七章:互猜
在梁信仁面前郑驰乐自然不会把心里的变化流露分毫。
眼看已经很晚了,郑驰乐顺势挥别梁信仁回去睡觉。
躺到床上时一旁的滕兵还没睡沉,听到他回来的动静后睁开眼问:“说什么呢,这么久?”
郑驰乐说:“也没什么,就是梁政委他看了我的报告稿,过来跟我谈谈而已。”
滕兵不无羡慕地感叹:“你们党校的人一出去就是坐办公室的命啊!瞧瞧,这梁‘政委’还是学生呢,就已经官气十足了。”
郑驰乐嗤笑:“什么叫官气十足?”
滕兵说:“就是那派头、那架势、那眼神和语气,样样都跟我们不一样。”
郑驰乐当然明白滕兵说的是什么,像梁信仁那种出身的人即使姿态摆得再亲和,总归还是不太一样的。他们做什么事都游刃有余、想要得到什么也是易于反掌,因而他们气度从容、待人宽厚,仿佛是天生的高官相。
郑驰乐被梁信仁说的那句“叶仲荣”扰得没有睡意,双手支着后脑勺转过头跟滕兵闲聊起来:“其实没有不一样,是你眼睛里看到的东西决定了你对人对事的态度。比方说需要为生计奔波的小贩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怎么养家糊口,一块钱都能跟人争上半天;等他们的经济更宽裕一点,可以称之为‘商家’、‘商人’之后,就会想过得更体面,他们开始舍得花钱买脸面,以展现自己的身份;等他们再往前走一点,余钱和脸面都有了,就会想去沾点权——权贵权贵,有权就贵了,谁不想啊?这个时候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能看得很淡了。到哪儿都是这个道理,你觉得梁政委跟我们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现在追求的东西他已经得到了,他的目光早就转到了更长远的地方。”
滕兵咀嚼着郑驰乐的话,一时有些无言。
心上人早逝、自己碌碌无为、家中老人又等着他去奉养,一桩桩事情堆在一起让他没法平心静气地应对自己眼前的处境。
就像郑驰乐说的那样,他眼里只能看到一件事——他不能被军方清退,在档案里留下不好的一笔。可事实上如果他继续这样当个刺头挂在军队里,档案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因为“刺头”并不比“清退”受欢迎。
而且退伍军人这个名头听着响亮,真正愿意接纳这个群体的企业却不多——因为他们大多是没念多少书就入伍,平日里学的也都是逞凶斗狠的技能,脾气更是因为军队里的高压政策逼得又臭又硬,现在那些讲究用“文化”来给自己产业镀金的企业家们哪会喜欢?
郑驰乐把事情说得太通透了,滕兵终于吐露自己的心声:“乐乐,我一没文化,二没能力,你觉得我退伍后可以做什么?”
郑驰乐说:“你三十了吗?”
滕兵摇摇头。
郑驰乐说:“古人说‘三十而立’,意思是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应该真正明确自己的志向、应该有点自己的建树。那时候人的寿命很短,‘人生七十古来稀’听过没?也就是说三十岁对于他们来说,一生几乎已经过半了。他们觉得‘三十而立’晚了吗?没有,他们不那么认为。你三十岁都没到,难道就已经觉得太晚了吗?我们的寿命比他们长,我们的各种条件比他们好,没文化可以学习、没能力可以培养,关键在于你想不想——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想要为它付出一切努力的长远目标。”
郑驰乐的声音很平和,没有半点激昂的起伏,可也不知道为什么,滕兵却把每一句话都听进去了。
滕兵转头看向躺在自己身边的郑驰乐,不其然地碰上了郑驰乐那坚毅又冷静的目光。
很多时候郑驰乐脸上都带着笑,所以几乎所有人都会忽视他那双生来就带着几分冷意的眼睛——有着这种眼神的人,骨子里永远不会是白天那个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的开朗少年。
梁信仁跟他们不一样,郑驰乐跟他们又何尝一样?这个少年,从一开始就已经展现出了他的不一般。
滕兵忍不住问:“那你呢?你有什么目标?”
郑驰乐也没隐瞒:“我的目标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想试试沿着选好的路往前走,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滕兵寻根问底:“选好的路具体是指什么?”
郑驰乐半闭起眼:“总之不会脱出我本职的范畴,也许可以叫它‘医路’吧?挺晚了,我们还是早点睡比较好,免得明天训练撑不下来。”
滕兵在黑暗中点点头说:“那睡吧。”
过了一会儿,滕兵的声音突然又响了起来:“我以前想过考军官,但这边的军官都是军校毕业后直接派下来的,考上去的机会很小,所以我就放弃了。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还剩一年,我想去试一试。这边竞争太大,我可以考别的地方,别人不想去、别人熬不下去的地方,我也愿意去。乐乐,你这几天要是能抽出空来的话,能给我说点儿建议吗?”
郑驰乐对这方面不是很熟悉,但滕兵能重新拾起进取心是好事。他琢磨片刻,答应下来:“成,不过我也要先去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建议不敢说会有,到时候我跟你一起捋捋思路成不成?”
滕兵说:“那敢情好!”
两个人聊完正事后都觉得眼皮有些发沉,于是都没再说话。
郑驰乐没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而这个时候远在首都的关靖泽却还没睡。
他在整理自己的调研报告。
郑驰乐主要研究的是“驱动力”,中心是怎么因势利导地进行人力和资源的调配;他的着眼点却有些不同,他是从眼下最受瞩目的“市场经济”入手进行分析,。
建国初年有过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起步”阶段,很多资源、很多领域都在政策的规范下被高度整合起来,让华国上下拧在一起度过了最难熬的时期,经济渐渐有了起色。
近十年来“市场经济”的概念却渐渐被提了起来,因为患难过去之后,集中生产、集中发展的弊端暴-露出来了:无论哪个岗位上的工人、技师或者职员,工作积极性都由于吃“大锅饭”而大大降低!至于原因?想也知道为什么——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无论干不干活、无论干得好不好,最后拿到的钱都一样,积极做事的人能多吗?
市场经济就不同了,它没有大锅饭可吃,它的生产量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市场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大,这种商品的生产就可以扩大;市场慢慢把某种商品淘汰掉了,那它就可以停产了。
这就能促使企业关注市场需求,将资源、将人力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比拼指标完成量,不停地产出市面上完全不需要的废品。
近几年来大半国有企业都慢慢地进行改-革,企图带领企业从计划经济下只接“指标”埋头生产的老状态里脱离出来,迈入市场经济的大门。
这固然是好的转变,可这时候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市场经济的规范化还没有到位,这一改,就改得许多企业破了产关了门。
关靖泽就是从这些现状出发,探讨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要怎么和正在兴起的市场经济相适应。
关靖泽花了几天时间写好稿子,又将稿件反复改了几遍,才找了个空档去拜访老师陈老。
陈老见到自己的学生也没露出多少笑容,直接问道:“你把调研报告写出来了?”
关靖泽点点头,拿出自己写的东西交给陈老。
关靖泽的稿件陈老看过不少,他对关靖泽的一手好字是很满意的,不过对关靖泽写的东西却始终不太满意。因为以前关靖泽的行文总是文采胜于实际,说白了就是有些浮于表面,说话说不到点子上。
官面文章这么写固然没问题,可要是抓不到关键点、拿不出切合实际的建议,根本没法把你的调研结果转化成可以付诸实践的提案,光有官面文章有用吗?往往放出官面文章都是为了给自己准备施行的后续举措造势,没有这个里子,你就是在那儿夸出花来没人会记住!
陈老敲打过关靖泽很多回,关靖泽交上来的稿子也打回过无数遍,对关靖泽要求非常严格。
这一次他拿到关靖泽的成稿后细细地看了一遍,脸上终于有了笑意:“这次做得还行,看得出很用心。稿子就留在我这儿,过两天我帮你推到日报那边发出去,现在日报那边正好在做市场经济的专题,你参与一下有好处。不过稿子就算能发表也不代表你有多大的能耐,你再等等吧,稿子发表后肯定会有反响,到时候夸你的人当然会有,但夸你的话你听听就成了;你要听进去的是挑你刺的话,盯着你的眼睛多了,你的种种不足也会暴-露出来——别逃避这些意见,趁着你还年轻——趁着你还在犯了错能被宽容的年纪,多听听别人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关靖泽听着陈老严厉之中带着浓浓爱护之意的教导,心中感动:“我一定会的,老师。”
与此同时,叶仲荣也收到了一份来自淮昌的影印件。
叶仲荣拆开包裹着它的大信封一看,就见到了梁信仁写的信。梁信仁在信里写出自己在淮昌的见闻,着重提到个党校“新生”,叫郑驰乐。
叶仲荣隐约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仔细一回想,侄儿叶曦明去淮昌时可不就遇上了这娃儿吗?
叶仲荣听叶曦明念叨过几次,不过小孩子间的往来他一向不太关注,也没追问过叶曦明别的什么。
没想到梁信仁去淮昌一趟,居然又碰上了这娃儿。
听叶曦明说他是学医的,怎么又跑去党校那边?
叶仲荣微微皱了皱眉,往下一翻,就看到那写了满纸的流畅字迹。
郑驰乐的行文风格非常简洁,每一点都摆足了论据才展开叙述、提出设想,整个文章看下来没费多少时间。
可叶仲荣看完后反倒停下来想很久才把它消化完。
郑驰乐的观点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他的阅历摆在那、能接触到的事情也摆在那,但他非常聪明地以“点”切入,通篇只提基层、只提实践,没把自己上升到全局的高度。
这就把他的缺陷掩盖起来了。
而且郑驰乐选的这个角度非常新奇,他的稿子不算成熟也不算完美,但启发性非常大。
叶仲荣准备在下个季度就开始普及试点经验,铺开菜篮子工程的摊子,这样的稿件正好可以用来助威。
这样的话它的不成熟和不完美在这里也变成优点:这样的稿子发出去必然会引起争议,争议越大,菜篮子工程就越受关注。
当然,这个郑驰乐未必愿意当这个靶子。
不过他既然答应梁信仁把稿子寄给他,应该就是想借这个出头吧?
他要是不想出头,怎么会好好的医生不当,转头跑去念党校?
叶仲荣想明白了,拿起听筒拨通了淮昌那边的号码,叫梁信仁帮忙把郑驰乐找来接电话。
等那边传来声陌生的问好时叶仲荣耐心地将梁信仁寄回影印件的事说了一遍,对郑驰乐写的东西作出肯定,然后才提出正题:“最近日报那边正在做时事议论专版,我觉得你的文章很不错,想把它推荐过去,你愿意吗?”
如果换了别人,估计早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但被梁信仁找过来的郑驰乐依然很清醒。
这不是他第一次听到叶仲荣的声音,所以他心里并没有太激动。
“前世”叶仲荣出面维护叶曦明的时候也是这个语气:和气得仿佛什么都是为你好。
实际上真是那样吗?
郑驰乐很清楚自己的水平,他的一些观点结合了“前世”的见闻,写出来肯定很“新”,可“新”并不能掩盖他的不足。
可以想象这么一篇稚嫩的文章发表到日报上以后会有什么后果。
梁信仁说过,菜篮子工程是叶仲荣负责的项目。所以眼下的事就很明显了,叶仲荣是想将他的稿子推出去引来一轮热议,替他即将推行的项目造势。
至于早早当了出头鸟的他是能借这件事出尽风头,还是因为这件事而受尽打击,并不在叶仲荣的考虑之内。
——因为本来就是他这个毛头小子不知道轻重,不自量力地想把稿子发表到日报上嘛。
——他可是问过本人意愿的。
利用完别人以后还能让人满怀激动地感激他的提携,算盘打得真好。
这样正好,到时候就算事情在叶仲荣面前彻底摊开了,他也没脸再提什么相认了吧?
郑驰乐停顿片刻,平静地说:“愿意,当然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