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初定行止(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新人新作,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赵振中所说的石洞严格来说,那并不能算是石洞,而只是在一块巨石与山体之间形成的一个空间。
从选择在这个地方落脚后,赵振中就通过李是卿从太清宫找来镐头、铁锹、筐篓、斧头、镰刀等工具,对太清宫在这里原有的几间看山茅屋和周围环境进行修整。在李是卿等人的主持下不但把茅屋重新修葺,使其能遮挡风雨,还在东南处山脚崖石下把几处山泉加以清理,修成一个小水井。水井容量不大,不过足够他们生活所用了。水井修成后又将水井和茅屋间的野草、碎石清除,利用相对平坦的地势整理了一条小路百米左右的小路。从而不用跑几百米崎岖山路去流清河畔打水。同时,还在水井附近,开辟了一小块菜地,里面种上了白菜、菠菜、韭菜等一些生长周期短的菜蔬。现在看来长势不错,这个冬天的蔬菜应该有保证。
就是在整理水源到茅屋间道路的时候,赵振中发现了那个石洞。这也成了他修整完水井到茅屋的小路后,经常去忙碌的一处所在。
在距离屋舍东北方向100多米远的山脚上方,有几块巨石陷落在山体里。其中有一块露出地面高有5米左右的巨石与山体靠的比较近,两者之间呈现40多度的夹角。在山体、巨石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大致呈三角形状的开口朝南的孔洞。
孔洞的东侧、北侧都是山体,西侧是巨石。巨石的西面仍然是山体。
整个孔洞地表以上部分高度在5米左右。孔洞顶部是巨石与山体间距离10到30厘米左右,天然形成的大致呈南北走向的“一”字状的缝隙。缝隙长度大约有15米左右。据此推测,这个孔洞的深度至少在15米以上。
孔洞中的下半部分充塞着风化的碎石、沙砾以及泥土等杂物。
从孔洞中充塞的杂物截面以及孔洞大致长度来看,赵振中推算出整个孔洞需要整理的杂物大概在120个立方左右。
赵振中利用现有工具开始进行清理洞内杂物的工作已经二十多天了。经过这段时间整理,整个石洞最终的的长度确定在22米左右,原先预计120个立方的工作量现在看来有些低了。仅目前清理完成的杂物就有90立方左右。加上后面要分隔开的小洞室,整个工作量肯定远超预计。不过,按照目前进度,再有二十天左右,应该就可以把洞内初步清理完毕。
依照他的设想,等把杂物清理干净,再把上面的呈一线状的“天窗”用茅草和着黄泥封闭好,这就是一个不错的可以越冬的石洞。要是设计好烟道和通风孔,在洞内建上火炕,或者一个类似壁炉的取暖设置,再加上遮挡洞口的门户,那就更完美一些了。至少这个冬天不用畏惧严寒了。
这天下午,赵振中和以往一样去清理那些石洞中的杂物。忙碌了两个小时候,赵振中停下来在一块石头上坐下休息。一边拿起水壶喝水,一边思索这段时间的获得的信息。
来到这里落脚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赵振中通过观察和请教李是卿,已经对周围一些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赵振中几人现在居住的茅屋,是在向南朝阳半山坡上。周围环绕嶙峋山石,只有西南侧通向外面。西南200米左右就是自北向南流过的流清河。流清河发源于巨峰南坡,上游为黑冲涧和公司涧两支水流,中游为夹连河,北南流向,下游称流清河。流清河为长流河,水质甘冽,因该河流水清澈,故此得名。
在屋舍正西有一深达百米的山涧,山泉长年流淌不断。
隔山涧西北处是马鞍子村,有10户左右人家,40多人,均为王姓。
流清河西侧翻过山岭在一个朝阳山坡上是被人称做独角坡的所在,居住着五、六户王姓人家。
正南直线距离500米处是流清河村,中有山岭相隔。流清河村处于流清河入海口东侧,有大约20多户,90人左右,主要有曲、唐、纪等姓氏。
西南直线距离600米左右是东麦窑村,有大约不足30户,100多人,有李、王、唐、代等姓,以李姓人家居多。
再向西南300米左右是西麦窑村,有大约四十多户,近200人,唐、王、董、张、苗等姓氏,其中唐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75%、王姓约占10%
流清河村、东麦窑村、西麦窑村环绕流清河湾在岸边呈弧形排列。
西麦窑村西南约1公里处是南窑村,大约有居民80户左右,300多人。有董、段、苟、王、李、刘、朱等姓氏,其中以董、段两姓人家居多。
这个时代的南窑村所在三面环海,东面为流清河湾,南面是槐石湾,西面为栲栳岛湾,只有北面断续与陆地接通。北面是登窑河入海处,这里与陆地之间时常有海水相隔。只有在退潮时人们才能通过隐约露出水面的地面和浅水与陆地之间往返。也是因此,南窑村所在地域又被称为南窑岛。
南窑岛的东、西两侧多为海滩,南端近海处为大顶山,主峰海拔135.4米。整个南窑岛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整体面积大约有5平方公里左右。从空中看去,南窑岛整个形状有些象一把带缺口的斧头。
在附近的这几个村庄里,除了那些完全靠打鱼为生的人外,不少人都是太清宫山场的佃户。主要是梯子石以西山场和南窑山场。按照太清宫中记载来看,梯子石以西山场范围东至梯子石顶,南至海,西至小石屋以东,北至太平顶。南窑山场范围东至鲍鱼岛海,南至福岛海,西至太湖石海,北至聚仙宫前小港。这两处方圆面积都不算小。
在这两处,梯子石以西山场附近居民不完全是太清宫佃户,而南窑岛居民则全部都是。究其原因,整个南窑岛都在太清宫南窑山场范围内,而岛上也都是太清宫产业。不过,这里的佃户负担较轻,大都是五年三交租,三七分,佃户留七成,太清宫收三成。南窑村的租粮是作供品用的,禁忌用人粪尿浇灌,收获时不准用牲畜打场,全靠人力使用石碾等基本工具。而打场的人也必须扎好裤腿穿着袜。
在李是卿讲述这附近情况时,曾提到过将近50年前在这里发生的有名的“伐山”一事。赵振中记得以前在青岛读书时曾经看到过有关崂山的名人逸事中提到过此事,在有关崂山名人逸事中记载,有名为钟成聪者,不忿太清宫侵占民众山林,道士欺压百姓,于是率领民众伐山,大闹太清宫。
不过,李是卿的说法却与赵振中记忆中所看到的记载不一样。在讲述中,李是卿认为那是有些人在背后鼓动,聚众冲击太清宫实际上是另有所图。
“说太清宫勾结官府,欺压民众,导致民众聚集伐山,可为何民众聚集时不见官府出面?民众冲击、劫掠太清宫时官府为何不出面?官府事后重新判定山林土地为何不见有丝毫偏袒太清宫?须知当时捻军之乱平息不久,若没有强势者纵容、扶持,山民百姓怎敢聚众闹事?何况,所聚民众并非相邻几村,范围可是不小,很多民众甚至互不相识,只靠那个带头人就能聚集起几千人,还能众人同心劫掠太清宫,一起伐山?”
“事后有人编写话本传扬太清宫道士为恶,民众反抗有理。在捻军之乱平息不久各地仍有余众抗击的情况下,普通民众竟敢如此宣扬,而官府竟也放任若此?带头聚众伐山者十多年前去世时竟能获议叙五品官俸,即墨县衙更是赠议叙五品志禧匾额一块予以褒扬。所有这些,都说明伐山一事不是表面那么简单。那个带头聚众的人,只怕也是被人利用出头而已。”
当时李是卿感慨的样子,赵振中记忆犹新。
至于那些人到底所图为何,李是卿却又语焉不详。只是李是卿提到过的这些问题,让赵振中感到当年的事情或许真的别有玄机,而真实的历史与书本上的历史差距不是一般的远。
赵振中坐在石头上想了许多,休息够了就又站起来准备开始挖洞大业。看着周围的茅屋、水井、小路和日渐宽阔的石洞,赵振中的心中越发安定:在这个时代,总算是初步安顿下来了,不管将来怎样,至少现在的开局很不错。
新人新作,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赵振中所说的石洞严格来说,那并不能算是石洞,而只是在一块巨石与山体之间形成的一个空间。
从选择在这个地方落脚后,赵振中就通过李是卿从太清宫找来镐头、铁锹、筐篓、斧头、镰刀等工具,对太清宫在这里原有的几间看山茅屋和周围环境进行修整。在李是卿等人的主持下不但把茅屋重新修葺,使其能遮挡风雨,还在东南处山脚崖石下把几处山泉加以清理,修成一个小水井。水井容量不大,不过足够他们生活所用了。水井修成后又将水井和茅屋间的野草、碎石清除,利用相对平坦的地势整理了一条小路百米左右的小路。从而不用跑几百米崎岖山路去流清河畔打水。同时,还在水井附近,开辟了一小块菜地,里面种上了白菜、菠菜、韭菜等一些生长周期短的菜蔬。现在看来长势不错,这个冬天的蔬菜应该有保证。
就是在整理水源到茅屋间道路的时候,赵振中发现了那个石洞。这也成了他修整完水井到茅屋的小路后,经常去忙碌的一处所在。
在距离屋舍东北方向100多米远的山脚上方,有几块巨石陷落在山体里。其中有一块露出地面高有5米左右的巨石与山体靠的比较近,两者之间呈现40多度的夹角。在山体、巨石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大致呈三角形状的开口朝南的孔洞。
孔洞的东侧、北侧都是山体,西侧是巨石。巨石的西面仍然是山体。
整个孔洞地表以上部分高度在5米左右。孔洞顶部是巨石与山体间距离10到30厘米左右,天然形成的大致呈南北走向的“一”字状的缝隙。缝隙长度大约有15米左右。据此推测,这个孔洞的深度至少在15米以上。
孔洞中的下半部分充塞着风化的碎石、沙砾以及泥土等杂物。
从孔洞中充塞的杂物截面以及孔洞大致长度来看,赵振中推算出整个孔洞需要整理的杂物大概在120个立方左右。
赵振中利用现有工具开始进行清理洞内杂物的工作已经二十多天了。经过这段时间整理,整个石洞最终的的长度确定在22米左右,原先预计120个立方的工作量现在看来有些低了。仅目前清理完成的杂物就有90立方左右。加上后面要分隔开的小洞室,整个工作量肯定远超预计。不过,按照目前进度,再有二十天左右,应该就可以把洞内初步清理完毕。
依照他的设想,等把杂物清理干净,再把上面的呈一线状的“天窗”用茅草和着黄泥封闭好,这就是一个不错的可以越冬的石洞。要是设计好烟道和通风孔,在洞内建上火炕,或者一个类似壁炉的取暖设置,再加上遮挡洞口的门户,那就更完美一些了。至少这个冬天不用畏惧严寒了。
这天下午,赵振中和以往一样去清理那些石洞中的杂物。忙碌了两个小时候,赵振中停下来在一块石头上坐下休息。一边拿起水壶喝水,一边思索这段时间的获得的信息。
来到这里落脚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赵振中通过观察和请教李是卿,已经对周围一些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赵振中几人现在居住的茅屋,是在向南朝阳半山坡上。周围环绕嶙峋山石,只有西南侧通向外面。西南200米左右就是自北向南流过的流清河。流清河发源于巨峰南坡,上游为黑冲涧和公司涧两支水流,中游为夹连河,北南流向,下游称流清河。流清河为长流河,水质甘冽,因该河流水清澈,故此得名。
在屋舍正西有一深达百米的山涧,山泉长年流淌不断。
隔山涧西北处是马鞍子村,有10户左右人家,40多人,均为王姓。
流清河西侧翻过山岭在一个朝阳山坡上是被人称做独角坡的所在,居住着五、六户王姓人家。
正南直线距离500米处是流清河村,中有山岭相隔。流清河村处于流清河入海口东侧,有大约20多户,90人左右,主要有曲、唐、纪等姓氏。
西南直线距离600米左右是东麦窑村,有大约不足30户,100多人,有李、王、唐、代等姓,以李姓人家居多。
再向西南300米左右是西麦窑村,有大约四十多户,近200人,唐、王、董、张、苗等姓氏,其中唐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75%、王姓约占10%
流清河村、东麦窑村、西麦窑村环绕流清河湾在岸边呈弧形排列。
西麦窑村西南约1公里处是南窑村,大约有居民80户左右,300多人。有董、段、苟、王、李、刘、朱等姓氏,其中以董、段两姓人家居多。
这个时代的南窑村所在三面环海,东面为流清河湾,南面是槐石湾,西面为栲栳岛湾,只有北面断续与陆地接通。北面是登窑河入海处,这里与陆地之间时常有海水相隔。只有在退潮时人们才能通过隐约露出水面的地面和浅水与陆地之间往返。也是因此,南窑村所在地域又被称为南窑岛。
南窑岛的东、西两侧多为海滩,南端近海处为大顶山,主峰海拔135.4米。整个南窑岛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整体面积大约有5平方公里左右。从空中看去,南窑岛整个形状有些象一把带缺口的斧头。
在附近的这几个村庄里,除了那些完全靠打鱼为生的人外,不少人都是太清宫山场的佃户。主要是梯子石以西山场和南窑山场。按照太清宫中记载来看,梯子石以西山场范围东至梯子石顶,南至海,西至小石屋以东,北至太平顶。南窑山场范围东至鲍鱼岛海,南至福岛海,西至太湖石海,北至聚仙宫前小港。这两处方圆面积都不算小。
在这两处,梯子石以西山场附近居民不完全是太清宫佃户,而南窑岛居民则全部都是。究其原因,整个南窑岛都在太清宫南窑山场范围内,而岛上也都是太清宫产业。不过,这里的佃户负担较轻,大都是五年三交租,三七分,佃户留七成,太清宫收三成。南窑村的租粮是作供品用的,禁忌用人粪尿浇灌,收获时不准用牲畜打场,全靠人力使用石碾等基本工具。而打场的人也必须扎好裤腿穿着袜。
在李是卿讲述这附近情况时,曾提到过将近50年前在这里发生的有名的“伐山”一事。赵振中记得以前在青岛读书时曾经看到过有关崂山的名人逸事中提到过此事,在有关崂山名人逸事中记载,有名为钟成聪者,不忿太清宫侵占民众山林,道士欺压百姓,于是率领民众伐山,大闹太清宫。
不过,李是卿的说法却与赵振中记忆中所看到的记载不一样。在讲述中,李是卿认为那是有些人在背后鼓动,聚众冲击太清宫实际上是另有所图。
“说太清宫勾结官府,欺压民众,导致民众聚集伐山,可为何民众聚集时不见官府出面?民众冲击、劫掠太清宫时官府为何不出面?官府事后重新判定山林土地为何不见有丝毫偏袒太清宫?须知当时捻军之乱平息不久,若没有强势者纵容、扶持,山民百姓怎敢聚众闹事?何况,所聚民众并非相邻几村,范围可是不小,很多民众甚至互不相识,只靠那个带头人就能聚集起几千人,还能众人同心劫掠太清宫,一起伐山?”
“事后有人编写话本传扬太清宫道士为恶,民众反抗有理。在捻军之乱平息不久各地仍有余众抗击的情况下,普通民众竟敢如此宣扬,而官府竟也放任若此?带头聚众伐山者十多年前去世时竟能获议叙五品官俸,即墨县衙更是赠议叙五品志禧匾额一块予以褒扬。所有这些,都说明伐山一事不是表面那么简单。那个带头聚众的人,只怕也是被人利用出头而已。”
当时李是卿感慨的样子,赵振中记忆犹新。
至于那些人到底所图为何,李是卿却又语焉不详。只是李是卿提到过的这些问题,让赵振中感到当年的事情或许真的别有玄机,而真实的历史与书本上的历史差距不是一般的远。
赵振中坐在石头上想了许多,休息够了就又站起来准备开始挖洞大业。看着周围的茅屋、水井、小路和日渐宽阔的石洞,赵振中的心中越发安定:在这个时代,总算是初步安顿下来了,不管将来怎样,至少现在的开局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