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突来的变局(十九)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三界小说网 www.xs3j.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赵询心中怀有大抱负,他对于晋朝如今的局面,有着非常急迫的改变情绪,对于卢柏江这等就经济方面,有着极大才能的人,赵询可谓是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热情,这也是为什么,卢柏江虽然出身世家,但依旧能够被赵询引为心腹,赵询心中非常明白,日后自己继位称帝,若是要想实现心中的抱负,实现税赋改革,绝对离不开卢柏江。
对于赵询的热情与抱负,卢柏江最开始也是非常兴奋与鼓舞的,觉得自己得遇明主,才能终于是有了用武之地,但是随着两人一步步,更深的了解,卢柏江与赵询之间,就财政税赋等问题,开始有了分歧。
两人的分歧,并不是说赵询反对卢柏江的那些想法与规划,事实上,赵询对卢柏江提出的财政税赋改革方案,是极为的认同与赞赏,但是他的雄心与目标,却是远远超出了卢柏江的设想,卢柏江所规划出来的财政税赋改革方案,赵询在此基础上,加大加强的数倍,远远超出了卢柏江的预定目标。
过犹而不及,卢柏江拟定的目标,是循循渐进,一个一个目标慢慢的去进行与实现,对此,赵询不以为然,卢柏江多次劝说,但赵询内心的想法,已然是非常的坚定,很难被人所说通了。
这些情况,让卢柏江的内心,开始生出了担忧,但他无力改变。
“柏江,何故出神?”
赵询的声音,打断了卢柏江的沉思。
卢柏江看向赵询,笑道:“微臣刚刚在思考财政税赋改革方面的一些细节,倒是有些出神了。”
赵询点了点头,抚掌赞赏道:“专心于事,而不知外物,何时何地都是为国费心,此乃国士矣,孤能够得到卢柏江,是上天的恩德与赏赐。”
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卢柏江心中感动异常,但这些他不能接受,于是连忙站了起来,拱手躬身道:“殿下如此赞赏,微臣实在汗颜,就怕辜负了殿下的期望。”
赵询摆了摆手:“你我君臣同心同力,定能顺势而上,勇往直前。”
卢柏江再三谦虚礼让。
李忠全与钱明度看着他,目光之中充满了嫉妒。
“老头子,你下手也太重了吧?你看看把我脸打成什么样了。”
李勋鼻青脸肿,走在出宫的路上,许多人见到他这幅模样,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李满仓怒声说道:“你小子活该,有了一点成就,就如此张扬跋扈,这要遭多少人的嫉恨?”
李勋不满道:“那你也不要打脸啊,这个样子,我怎么出去见人?”
李满仓大怒,抬起脚就是踢在李勋的屁股上,大叫道:“你现在还要什么脸面,那么多人在朝廷上弹劾你,这次若不是你姑母帮忙,你小子恐怕就要倒大霉了。”
“回去之后,给我老实待在家里,再敢乱来,我打不死你小子。”
“好,好,老头子,全都听你的,好不好?别生气了。”
李勋搂着李满仓,说着软话,平息怒火。
有些东西,李勋不会跟李满仓说,说出来他也懂不了,父子两人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已经完全不在一条轨迹上了。
李勋被一纸诏书,调回丰京,封赵国公,兵部左侍郎、参知政事,看似赏赐很厚,但司马图与范中允等人,则是劝谏李勋,不要把这些官职当回事,他们的意思很简单,京城是不得不回去,但是赏赐的官职,能丢出去,还是丢出去的好。
李勋此次西域大胜,一时间名震天下,扬名四海,但同时也遭到皇上赵智的猜忌,最终被夺了陇右兵权,调回京城,封赵国公,兵部左侍郎、参知政事等一系列的封赏,看似恩赏极重,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这些只是赵智对李勋功劳的补偿,兵部左侍郎、参知政事两个官职,已然是身处中枢,都是实权高位,加上李勋在陇右的威望与影响力,这样回了京城,可谓是更进一步,但是,赵智调李勋回京,本来就是为了夺他的兵权,以及限制李勋的进步,如今这样的安排,从深次层来说,是自相矛盾的。
既然如此,赵智为何还要这样做?恐怕也是为了做出一副样子,既是安抚李勋的情绪,同时也是让其他人知道,他虽然夺了李勋的兵权,但是对他还是非常信任,依旧会对其进行重用,这算的上是一种保护,赵智的做法,表明了一个态度,他夺李勋的兵权,是为了防范与限制,并不是说他对李勋有任何反面想法。
李勋这些年来,从江南之战的监军中丞,巡查院指挥使,以及第一次陇右之战后,立即升任武州都督,一直到后来全权掌控整个陇右西部,从李勋的经历轨迹来说,这种上升速度,可谓罕见,赵智一朝二十多年,李勋是头一人,就算是当初的李忠,从中级将领到最后任职安北节度使,其中的过程,那也是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虽然李忠全权执掌安北军政大权没有用去多久,但相对应的官职,却是一步步升上来的,不像李勋,短短三四年的功夫,直接主政一方军政大权。
这样的情况,对很多人来说,可遇不可求,李勋却是很容易就得到了,这其实与李勋的努力与功劳,并没有绝对关系,是赵智给了他这个机遇与机会,同时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李勋上升的速度太快了,他并没有在地方任职的经历,从低到高,时间也太短了,根基太浅,在晋朝的官场,是非常看重资历的,而这种东西需要时间去积累与沉淀,晋朝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从建国之初就有了,要想进入政事堂为相,必须经历地方,没有为官地方的经历,是绝不可能进去政事堂为相的,李勋从一个高度被调任另一个高度,从武职到文职,这对于李勋来说,并不是新的挑战与开始,而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危险,因为李勋在朝中的根基只有太子赵询与天子赵智,但是他这次的回京,本来就是其背后两人所操作的,李勋担任兵部左侍郎、参知政事两个官职,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遭到朝堂各派势力的联合打击。
赵询心中怀有大抱负,他对于晋朝如今的局面,有着非常急迫的改变情绪,对于卢柏江这等就经济方面,有着极大才能的人,赵询可谓是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热情,这也是为什么,卢柏江虽然出身世家,但依旧能够被赵询引为心腹,赵询心中非常明白,日后自己继位称帝,若是要想实现心中的抱负,实现税赋改革,绝对离不开卢柏江。
对于赵询的热情与抱负,卢柏江最开始也是非常兴奋与鼓舞的,觉得自己得遇明主,才能终于是有了用武之地,但是随着两人一步步,更深的了解,卢柏江与赵询之间,就财政税赋等问题,开始有了分歧。
两人的分歧,并不是说赵询反对卢柏江的那些想法与规划,事实上,赵询对卢柏江提出的财政税赋改革方案,是极为的认同与赞赏,但是他的雄心与目标,却是远远超出了卢柏江的设想,卢柏江所规划出来的财政税赋改革方案,赵询在此基础上,加大加强的数倍,远远超出了卢柏江的预定目标。
过犹而不及,卢柏江拟定的目标,是循循渐进,一个一个目标慢慢的去进行与实现,对此,赵询不以为然,卢柏江多次劝说,但赵询内心的想法,已然是非常的坚定,很难被人所说通了。
这些情况,让卢柏江的内心,开始生出了担忧,但他无力改变。
“柏江,何故出神?”
赵询的声音,打断了卢柏江的沉思。
卢柏江看向赵询,笑道:“微臣刚刚在思考财政税赋改革方面的一些细节,倒是有些出神了。”
赵询点了点头,抚掌赞赏道:“专心于事,而不知外物,何时何地都是为国费心,此乃国士矣,孤能够得到卢柏江,是上天的恩德与赏赐。”
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卢柏江心中感动异常,但这些他不能接受,于是连忙站了起来,拱手躬身道:“殿下如此赞赏,微臣实在汗颜,就怕辜负了殿下的期望。”
赵询摆了摆手:“你我君臣同心同力,定能顺势而上,勇往直前。”
卢柏江再三谦虚礼让。
李忠全与钱明度看着他,目光之中充满了嫉妒。
“老头子,你下手也太重了吧?你看看把我脸打成什么样了。”
李勋鼻青脸肿,走在出宫的路上,许多人见到他这幅模样,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李满仓怒声说道:“你小子活该,有了一点成就,就如此张扬跋扈,这要遭多少人的嫉恨?”
李勋不满道:“那你也不要打脸啊,这个样子,我怎么出去见人?”
李满仓大怒,抬起脚就是踢在李勋的屁股上,大叫道:“你现在还要什么脸面,那么多人在朝廷上弹劾你,这次若不是你姑母帮忙,你小子恐怕就要倒大霉了。”
“回去之后,给我老实待在家里,再敢乱来,我打不死你小子。”
“好,好,老头子,全都听你的,好不好?别生气了。”
李勋搂着李满仓,说着软话,平息怒火。
有些东西,李勋不会跟李满仓说,说出来他也懂不了,父子两人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已经完全不在一条轨迹上了。
李勋被一纸诏书,调回丰京,封赵国公,兵部左侍郎、参知政事,看似赏赐很厚,但司马图与范中允等人,则是劝谏李勋,不要把这些官职当回事,他们的意思很简单,京城是不得不回去,但是赏赐的官职,能丢出去,还是丢出去的好。
李勋此次西域大胜,一时间名震天下,扬名四海,但同时也遭到皇上赵智的猜忌,最终被夺了陇右兵权,调回京城,封赵国公,兵部左侍郎、参知政事等一系列的封赏,看似恩赏极重,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这些只是赵智对李勋功劳的补偿,兵部左侍郎、参知政事两个官职,已然是身处中枢,都是实权高位,加上李勋在陇右的威望与影响力,这样回了京城,可谓是更进一步,但是,赵智调李勋回京,本来就是为了夺他的兵权,以及限制李勋的进步,如今这样的安排,从深次层来说,是自相矛盾的。
既然如此,赵智为何还要这样做?恐怕也是为了做出一副样子,既是安抚李勋的情绪,同时也是让其他人知道,他虽然夺了李勋的兵权,但是对他还是非常信任,依旧会对其进行重用,这算的上是一种保护,赵智的做法,表明了一个态度,他夺李勋的兵权,是为了防范与限制,并不是说他对李勋有任何反面想法。
李勋这些年来,从江南之战的监军中丞,巡查院指挥使,以及第一次陇右之战后,立即升任武州都督,一直到后来全权掌控整个陇右西部,从李勋的经历轨迹来说,这种上升速度,可谓罕见,赵智一朝二十多年,李勋是头一人,就算是当初的李忠,从中级将领到最后任职安北节度使,其中的过程,那也是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虽然李忠全权执掌安北军政大权没有用去多久,但相对应的官职,却是一步步升上来的,不像李勋,短短三四年的功夫,直接主政一方军政大权。
这样的情况,对很多人来说,可遇不可求,李勋却是很容易就得到了,这其实与李勋的努力与功劳,并没有绝对关系,是赵智给了他这个机遇与机会,同时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李勋上升的速度太快了,他并没有在地方任职的经历,从低到高,时间也太短了,根基太浅,在晋朝的官场,是非常看重资历的,而这种东西需要时间去积累与沉淀,晋朝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从建国之初就有了,要想进入政事堂为相,必须经历地方,没有为官地方的经历,是绝不可能进去政事堂为相的,李勋从一个高度被调任另一个高度,从武职到文职,这对于李勋来说,并不是新的挑战与开始,而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危险,因为李勋在朝中的根基只有太子赵询与天子赵智,但是他这次的回京,本来就是其背后两人所操作的,李勋担任兵部左侍郎、参知政事两个官职,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遭到朝堂各派势力的联合打击。